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例6篇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

一、简介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今的教学活动与网络及多媒体的联系越来越深。由于大学并不会如初高中那样限制学生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大学课堂对数字化学习实践更多更深。如何将实际的课堂与数字虚拟化的课堂练习起来成了近年来教学中的焦点。

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学习理论,它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 1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问题一:混合式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如何?

问题二:大学生和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态度如何?

(二)研究主体

本文参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来自的2011届(大三)、2012届(大二)及2013届(大一)的同学共90名,每届30名,以及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五位专业老师。本文将从上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使用网络技术教学、对混合式学习的看法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访五位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英语老师,通过他们的个人教学经验,观点和看法来了解混合式学习在大学里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带来了什么影响;同时,另外采访来自不同年级的五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和影响。二是网上问卷调查。通过人人、微博等公共社交网络平成问卷填写,扩大填写的范围和人数。三是实际课堂观摩和视频观摩。选择浙江农林大学的英语课进行观摩,并对课程内容记录总结。

(四)研究步骤

一、资料收集。通过网络,寻找关于混合式学习(Blend Learning)的相关理论、文献、论文、问卷。二、数据收集。根据先前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制作问卷,并将其到网上。另外,采访五位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进行实际课堂观摩和网络课程观摩,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记录。三、数据分析 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应用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师的访问,我们发现混合式学习这一学习理论的概念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在实际的问卷填写和采访中,几乎全部的受调查者都表示并未听说或接触过这一学习理论。然而,虽然很少有受调查者并不了解混合式学习理论,但实际上混合式学习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应用程度较高。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中都会使用多媒体教学,ppt可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另外,有3位老师提到他们会让学生通过网络邮箱布置作业、发送相关学习资料和上交相关的课后作业,有1位老师提到利用网络平台这一方式也正慢慢的在老师中流行。

(二)学生和老师的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混合式学习这一理论较受大学生和老师的欢迎,认同度也较高。在90位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被试中有28%表示“非常感兴趣”,有54%比较感兴趣。有11%表示感兴趣,2%不太感兴趣,5%不感兴趣。另外,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大部分认为混合式学习理论对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业和积极意义。可以说大部分的受访者对这一学习理论都持有积极正面的态度。但也有学生和老师反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混合式学习理论易受教室的多媒体条件的限制,学生在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时容易被其他丰富的网络娱乐资源所吸引注意力而降低学习效率。

(三)总结

混合式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被应用的程度较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方式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被实践的越来越多。其实用、便捷等特点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广受青睐和认可。虽然这一学习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相信其在今后实践的深入中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四、小结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育研究;范式;混合方法研究

引言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研究范式,且研究者因这两种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不同而各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更“可信”,更“有效”[1]。作为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科学,其领域内同样存在着“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范式之争。究竟哪种研究范式更适合我们的研究呢?我们有必要做一次认真反思,以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错误倾向。

一 范式及教育研究范式

1 范式

范式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并首次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式。随后,“范式”逐渐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常规的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整体等,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且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一次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做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因而导致了人们对库恩极富弹性的解释感到无所适从,引起了人们对范式的广泛争议。西方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发现,库恩对“范式”概念的界定竟达二十一种之多[2]。笔者认可其中的一种解释,即范式是某一科学家团体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他们的一种共同的研究取向。

2 教育研究范式

二十世纪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3]:第一阶段是从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这一阶段是教育研究定量研究的全盛时期,在此阶段,研究者以实证精神为指导,主张用严格的观察、统计和实验来研究教育;第二阶段是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危机与战乱,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经费大幅缩减,使得这段时间成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晦暗时期;第三阶段是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研究者开始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角度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同时某些研究者(龙巴赫和坎贝尔)开始对传统实证主义强调的定量方法提出异议,主张不可忽视其他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四阶段是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认识到没有一种研究范式能够解决所有存在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本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对研究范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逐步开始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发挥各研究范式的长处,弥补单一范式的不足。

从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量化研究及以现象学、建构主义、解释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质性研究两大范式。在我国,教育学的研究不同于西方的传统,在浓厚的人文背景下,研究者大多选择了人文主义研究取向,致使现在许多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没有实际深入到基层进行认真的调查访谈,没能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也就不能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其实,质与量的研究并非矛盾对立,水火不容,而应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者完全可以采用质性研究去揭示“客观规律”,而人文主义研究者完全可以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去“建构”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例如,参与式观察或非正式的访谈也可以像量的研究方法一样被用来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说;而调查也可以被用来了解被试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解释。

近年来,研究者也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相互对立的两方研究者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并逐步认识到另一种研究范式的重要性,某些研究者也已在尝试结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即混合方法研究)进行研究活动。

二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顾名思义混合方法研究是指采用了一种以上的研究方法或整合了不同研究策略的研究[4]。有人撰文把它称为混合研究(mixed research),也有人把它称为整合研究(integrative research),但目前更为流行的称谓是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2004)认为,更为确切地说“混和方法研究就是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它区别于其它两种研究方法范式的核心在于必须在同一研究中运用一种或一种以上质性研究的方法和定量研究的方法。

2 混合方法研究产生的背景

混合方法研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范式的角度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两种范式之间的激烈斗争。在上世纪60年代前,定量研究范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60年代之后,随着人类学、人种志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质性研究方法范式逐渐彰显,一举成为揭示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和客观事实的主要范式。因为量化研究属于演绎性质,倾向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从事的是中立的观察与测量,避免介入或影响研究对象,最大限度的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质性研究却是归纳性质,它相信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着多样的主观事实,强调人在某种特定情景中的意义建构及其联系;相信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割性。由于这两种研究范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程序,及在客观事实的本质、研究逻辑间的不同,导致了质性、量化研究范式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这种单一方法论者非此即彼的争论不但夸大了量化与质性研究两种范式之间的区别,阻碍了它们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了教育研究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为此,一些教育领域中的学者在20世纪晚期就先后提出质性与定量研究可以和谐共处、共同使用的观点。美国教育研究方法学者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2004)在《混合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文中把混合方法研究称为继量化与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研究范式”或教育研究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5]。他们希望这第三种研究范式能够架起质性与量化研究范式间的桥梁,为研究方法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更有效的途径。

3 混合方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学者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把混和方法研究称为继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并且明确提出“混合研究方法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一时代来临之前,混合方法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定量研究范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属于实在论,相信存在着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客观事实”,在认识论上属于客观主义,认为受研究者价值观以及时间、场景影响的研究是可能实现的,认为研究者从事的是中立的观察与测量,避免介入或影响研究对象,最大限度的追求研究的客观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基于现象学、建构主义及人类学等的研究方法得到较大的应用与发展,以现象学、建构主义、解释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质性研究方法范式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种与量化研究范式地位相当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相信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着多样的主观事实,强调人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意义建构及其联系,强调研究发现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研究范式中,研究者的价值观在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20世纪末至今:“混合方法研究”的提出,缓和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两种范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给广大研究者开辟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混合方法研究是一种更加包容的、多元的、交叉的研究方法,它的使用让解决问题的手段显得更加多样化,更具创造性和扩张性。同时它也指出研究方法的选择应随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唯方法至上。

4 混合方法研究的优缺点

混合方法研究现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尝试与运用,因为它有诸多优点:

混合方法研究能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的优点,克服一些由单一方法带来的问题。具体而言,使用混合方法研究的优势至少有如下十点:第一,研究中使用的文字、图片和表格可以被用来增加其中数字的意义;第二,研究中使用的数字可以被用来增加文字、图片和表格的准确性;第三,可以充分展示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优点;第四,研究者可能产生和检验一个扎根理论;第五,由于研究者并不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方法或手段,因而可以回答一个更宽和更全面范围的研究问题;第六,在一个研究中通过使用两种方法,研究者可以利用一种附加方法的优点去克服另一种方法的弱点,形成交叉性优势;第七,通过结果的集中和证实可以为研究结论提供更有力的证据;第八,可以增加仅有单一方法被使用而可能忽略的洞察和理解;第九,可以被用于提升结果的概括化水平;第十,质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在一起使用可以产生沟通理论与实践所需要的更加完全的知识[6]。

虽说混合方法研究有如上诸多优点,但它正处于成长阶段,其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其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另外,运用混合方法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研究者不但要掌握质性研究方法还要掌握量化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研究者想同时掌握好这两类研究方法,是比较困难的;还有,混合方法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花费。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也不能唯方法至上,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研究者可以根据他们所研究的问题来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根据一些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关于研究范式的偏见选择研究手段,要从实际出发,对我们的研究活动有利的并为我们熟练掌握了的则用之,否则弃之。

三 混合方法研究的策略

由于混合方法研究综合了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两种范式,因此在运用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就面临着如何选择研究策略的问题。

混合方法研究共分两类六种策略,它们分别是顺序性解释策略(量化研究优先)、顺序性探究策略(质性研究优先)和顺序性转换策略与并行三角互证策略、并行嵌套策略和并行转换策略[7]。

顺序性解释策略:此策略简洁明了,定量数据收集在先,定性数据收集在后,在研究的解释阶段对两种数据进行整合。这种策略的目的通常都是用定性的结论来对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予以辅的解释和说明。当非预期性结果出现在定量研究中时,此策略就显得非常有用。

顺序性探究策略:此策略与前者相似,也分两个阶段实施,但定性方法收集的数据在前,定量方法收集的数据在后,两个阶段的结果同样是在解释阶段加以整合。此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某种现象,摩根(Morgan,1998)认为,这种策略适合于对定性研究阶段浮现的理论进行检验,也适用于向各种样本推广其定性研究的结果。

顺序性转换策略:在此策略运用过程中,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收集各自独立进行,但要据实际问题确定可以优先进行定性研究也可以优先运用定量研究,与前两种策略不同的是此策略需要一定的思想体系或理论框架来进行指导。这种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用哪些最能够服务于研究者理论视角的方法。

并行三角互证策略:此策略中两种数据收集方式同时进行,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对结果进行验证。使独立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并行嵌套策略:此策略运用时,在一种研究范式(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的指导下,另外一种研究范式根据不同问题适时插入或嵌套到指导范式中去,定量和定性数据可以同时收集,没有优先顺序。

并行转换策略:此策略运用时,有能体现研究目的或研究问题的理论指导,此策略主要为了推进研究者的观点,数据的整合多在数据分析阶段,它具有并行三角互证和并行嵌套两种策略的优点。

四 混合方法研究应用案例

1混合式研究过程的8个阶段:(如图1所示)[8]

图1 混合式研究的重要步骤

虽然研究步骤均被编号,但研究者仍可以(跳过某个或某些步骤)沿多个方向进行研究(特别是通过第四步直接到第七步)。如果选择了混合式研究这条路线,这就说明了我们愿意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并且不会武断的只注重某种单一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的开始,我们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然后阐述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理由并选择合适本研究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最终撰写研究报告了。

2 应用案例

本研究是对全国(美国)城乡聋哑学校中47名教师所做的一项混合研究,这是一项关于这些教师如何参与在线训练方案,如何运用在线方案进行教学的研究。这一训练方案的目的是鼓励教师将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在本研究的评价过程中,研究者试图找出影响这一方案成功实施的因素,其所用到的数据一部分来自正式的问卷调查,一部分来自方案本身,还有一部分来自网络留言。在参与研究的教师方面,教师对技术的焦虑及初始技能并没有决定他们的参与资格,但是研究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程度却使得有些教师留下而有些则退出。[9]

本研究是一个典型的混合方法研究,具体程序如下:

(1)选取混合方法研究的理由: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过程存在多种形式,本研究将侧重于其中两种,一种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变化的自然抵触心理的研究,另一种是在教学行为变化过程中,反映教师思想转变过程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因为单一方法不能满足相关复杂数据的采集及处理,所以研究者采用了一种能够提供多方向和多评价形式的方式来开展此项繁杂的研究。

(2)选取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这47位教师主要来自城市,并且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种族团体,这些教师年龄介于27和54之间,他们当中只大多数教师听力正常,其余的则存在缺陷或完全失聪;学生参与者则从学前儿童到高中各个层次均有,智力水平则从弱智到较高水平。

(3)数据收集:在数据收集部分,研究者从定量及定性两个角度入手。第一,定量数据的收集:首先,在计算机使用情况这一问题上,因为缺乏相应的仪器来测量和评价教师将计算机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情况,研究者运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与此相关数据;其次,在教师对技术革新问题上,研究者采用了关心程度问卷,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一方式,是因为关心程度问卷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测量技术革新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这种研究方法为测量教师对课堂中技术应用的焦虑和抵触情绪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第二,定性数据的收集:研究者将对参与教师的网络讨论进行跟踪,对教师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记录;对参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参与教师运用网络的情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数据分析:研究者将使用奥屋格普兹(Onwuegbuzie)和特德利(Teddlie)七步混合设计分析框架来对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中研究者仅用到了七步中的四步:数据缩减,数据转换,数据合并和数据整合。其中,数据缩减用于处理问卷调查所得定量数据和在线讨论所得的定性数据,然后这两种数据将会被按统一方式转换成“1”和“0”两种形式,最后所有转换成标准形式的数据将会被合并整合到SPSS中等待进一步处理。

(5)得出结论:通过本研究,研究者按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将他们分为了一下四个层次:新手(Beginner),探索者(Explorer),熟练者(Journalman)和专家(Export)。其中新手和探索者在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挑战(对技术的焦虑和抵触)而非益处,与之相反,熟练者跟专家则看到的更多的是技术运用带来的好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学习过程的不同层次技术的整合水平也不尽相同。在初级水平,教师会合理使用基本的软件;在高级水平,教师会像运用日常生活用具一样将计算机合理的运用的课堂教学中去。

(6)研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对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是一个典型的混合方法研究的案例,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选取了定量跟定性两种研究范式中的几种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综合运用与数据收集、分析及解释,研究者还运用三角互证策略,使研究数据相互补充,对研究结论进行相互验证,最终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五 结束语

就现实情况而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其实是一体的,每项研究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有价值的研究都不是只用一种研究范式能够完成的,都需要基本理论来支持,然后在实际应用中去验证,到底本研究有没有给人们带来益处,应用群体最有发言权。而混合方法研究却融合了这两种研究范式,弥补了此两种研究的不足,使研究真正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如同媒体没有优劣之分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哪种研究方法是万能的。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的去描述问题,揭示规律。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2]郑辰坤. 库恩“范式”理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D].南宁:广西大学,2006.

[3]王木丹.20世纪教育研究范式的类型分析[J].教育科学,2000,(1):28.

[4][5] Viadero, Debra.Mixed Methods’Research Examined Researchers See Pros and Cons of Mixed Methods’Studies. Education Week. 1-26,2005:20.转引自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

[6]Johnson R B & Onwuegbuzie A J.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 [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4, Vol.33 (7):12-26.

[7]约翰•W•克雷斯威尔著.崔延强译.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方法研究的路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68-171.

[8] Burke Johnson, Larry Christensen.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ies, qualitative and mixed approaches [M]. USA:merrill. 2003:422.

[9] Thomas N Kluwin, Martin Noretsky. A Mixed-methods study of teachers of the deaf learning to integrate computers into their teaching. [J].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volume 2005,(4):150.

The Third Paradigm of Education Research

――Mixed Methods Research

NIE YongWEI Jiu-l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 Mixed methods research springs up recent years, and it is called the third paradigm of education research after quantity research and quality research .It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quantity research and quality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new vigor to education research, but in the process of real research, researchers would consider factors of every aspect, then make rational choice, to complete the research work.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70-04

一、引言

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人们对教师角色普遍的定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权威的地位,是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职责在不断变化,教师角色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教育教学的变革,意识到自己角色发生的新变化,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新角色,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新环境、新模式下的教学。在混合学习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在这些变化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职责是什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将有助于有效的实施混合教学。

二、混合学习的概念

1.混合学习的定义

混合学习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促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网络辅助教学(OBT)等一样,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的优化。格林汉姆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麦森和莱恩尼(Mason,Rennie)进一步扩展了格林汉姆的定义,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方面的融合”。辛恩和瑞德(Singh,Reed)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运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1]。Professor Kerri-Lee Krause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ICTs are used to enrich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beyond those attainable through face-to-face classroom interactions.”[2] Garrison 和 Vaughan (2008) 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oughtfully selected and complementary face-to-face and online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3]。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2003年12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介绍Blended Learning,他给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4]。随着媒体环境和技术支持的变化,学者们对混合学习的表述也有所不同。虽然表述不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提到面对面和线上的混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

2.混合学习的本质

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教学上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5]。黎加厚认为,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6]。陈卫东等人认为,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对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技术、环境、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关注个体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提高教学与学习绩效为目标的教学或学习方式[7]。”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混合学习本质进行描述,但其目的都是“优化教学”,过程是“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方法是“优化组合”。

3.本研究中混合学习的界定

本文将混合学习重新定义其含义,混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和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包括四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教学技术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手段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就包括面对面学习、网络上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的混合。

三、教师角色概念

“角色”(role)词源是戏剧界的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任务,二十一世纪,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始使用这一概念,以研究社会结构。[8]文化人类学家林顿(R. Linton)将“地位”和“角色”进行了解释:个人在社会体系中所占有的特定位置即称为个人的“地位”,个人为其体系所必须履行的权利和义务(又称为角色规范)的总体被称为“角色”。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9]。

顾名思义,“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教育对象、时间、空间、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内容等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应尽哪些职能、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教师是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学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前提,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也是如此。冯永刚在其《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中也指出,在新教育技术面前,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10]。不同社会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教师要在不同的环境下明确自己角色的新变化。

四、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和组织者。课下教师和学生交互很少,作业成为课下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如图1所示。

混合学习中,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一过程,教师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所以混合学习中,教师被赋予了多样的角色,既包括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又增加了新的角色,大概可以归纳成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如图2所示。

1.设计者

混合学习中教师设计者角色包括面对面课堂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以及线上学习活动的设计。

(1)教学设计者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性和提纲性的文件。在传统教学中的所谓“教案”就是教学设计,在混合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远不是传统的教案,其内涵既包括面对面课堂的教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又包括小组讨论的设计等。

(2)资源设计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就是教材。但是在信息社会,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之一。教学资源制作和整合,是混合式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进行线上学习,是否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中的资源既包括网上整理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源,也包括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和微视频等。其中微视频资源和教学课件是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制作的,尤其是高质量的微视频。

(3)学习活动设计者

本研究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前做好每次课的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单等,学生通过看任务单,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作业卡,详细了解哪些知识点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完成、小组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留下痕迹,所以学完一个知识点要做学习笔记;另外学生可以对个人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对于实验性操作的课程,例如VB程序设计,还需要设计实验报告单等,方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等。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等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这些学习任务卡等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即设计学习活动,是教师的角色之一。

(4)评价设计者

传统的评价方式――“用成绩说话”,已经不适合用在混合学习中。混合学习更侧重评价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和互动过程、课下的自主学习情况、平时的作业作品等,即过程评价。混合学习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也是任课教师要考虑的要素之一。混合学习的方法和形式多样,所以评价方式也要过程化和多样化。然而因为混合学习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确定的形式,评价也会因此而复杂,不同教师、不同学科其混合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评价要学科教师来设计和确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2.管理者

教师的管理者角色是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管理和课堂的学习管理。

(1)资源管理者

混合学习中,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学生,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根据教学的进度进行更新。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资源,教师制作的资源需要根据学生的点击量和反馈信息等做相应的改进。本研究中,教学资源的管理除了包括教师整理和制作的资源以外,还包括学生搜集的和他们的平时作业,不同的学生做的作业质量不一样,好的学生作业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考,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资源。教师的另一个角色就是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

(2)课堂学习管理者

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中应该先进行哪个环节,每个环节大概应该给学生多少时间、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交互类型,教学媒体的使用频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管理,否则课堂学习的进度和任务是无法保证完成的。教师要控制和管理课堂中涉及到的人、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因素。

3.引导者

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另一个角色是引导者,这里的引导包括学习上的引导、问题解决的引导、价值取向和情感上的引导、时间管理上的引导等。

(1)学习引导

混合学习中课堂已经不是教师全程讲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表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观点、交流学习中的收获等,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对学习内容和问题讨论的点拨和引导。学习上的引导包括:本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和思维方式、下次课学习任务、平时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线上自主学习、问题讨论的引导。所有这些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因素和形式都是教师引导的要素。

(2)问题解决引导

问题解决是混合学习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因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师解决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和线上都要扮演问题解决的引导者角色。

(3)价值取向和情感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和品德的感染力很重要,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不管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甚至是未来的教学中,这是永远不变的。混合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渠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从平时的交流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中,知识的交流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交流和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实时、非实时交互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也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好师生间的情感,一方面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4)时间管理引导

在混合学习中,学生不再是拿着课本在课堂上听课,需要通过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部分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不适应或产生抱怨情绪,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时间管理的引导。

4.辅导者

混合学习中,学生要改变之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会有适应的阶段,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给予辅导。包括课堂知识点学习辅导、小组讨论的辅导,也包括线上讨论辅导、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尚未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自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使之能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以适应混合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分析,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相比,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可归纳总结如图3所示,是教师的新角色。

五、结束语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等。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这样的转变:①从单一角色转向多重角色,②单一教学设计转向多维教学设计,③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维、过程评价,④单向师生交互转向多向交互,⑤单一管理转向多维管理。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正确定位教师的新角色,对实施混合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混合式学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组建课程教师团队。混合学习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复杂度增大,工作任务量也较为繁重。通过教师团队的组建,教师团队成员可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更具专业性和综合性;②赋予学生职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承当部分学习管理任务,这样既能够减轻教师的部分负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③强化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面强化培训,使教师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国栋,李志刚.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9.

[2]Kerri-Lee Krause.Blended Learning at Griffith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curriculumdesign.Griffith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DB/OL].http://griffith.edu.au/ins/learningatgriffith/.

[3]Garrison, D. R., & Vaughan, N.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8:147-148.

[4]杨宗凯.混合式学习设计: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7]陈卫东,刘欣红.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8]陆俞静.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师角色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网络 英语 大学 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社会生活信息化不断深入,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语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中,人们使用最广泛的交流载体。而传统课堂模式强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体现。新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无缝对接,衍生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即混合教学模式。

1 大学英语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混合教学法结合多种教学理论,具备了超越于其他单一教学模式之上的优势和特色,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被充分激发,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得以弥补,并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和具体问题。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大多侧重内容教学,导致教与学脱节,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结果造成课堂以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学习与应用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被动地接受,无法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教学中缺乏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会使得学生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更不会激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观念上,从开始接触英语学习,就进行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使得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皆轻视能力培养,致使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很慢,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另外,传统英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再加上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没有英语学习氛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很难培养,甚至还容易磨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英语课堂中,即使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都是被动地按照指导老师的指令,对不同语言知识进行练习,学生没有真正的语言体验、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针对英语学生,多数指导老师以全英授课,母语辅助讲解很普遍,学生无法从感受语境中理解语言。如果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的话,容易使英语学习乏味,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上面概述的教学问题已十分明显地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甚至使大学英语教学陷入被动局面。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突破这一困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的工作重心。而混合式教学方法近年来的应用和发展逐渐证明了其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现有问题的能力。

2 混合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教学方法的混合

在世界范围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影响下,很多英语教学法都曾轰动一时,为英语学习者追捧,比如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等。英语教学实践已经反复证明:过多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诸多无法弥补的负面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容易产生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的偏差,这反而限制了外语教学的效率。混合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为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

2.2 学生主体和指导老师主导的混合

英语这们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英语的写和说等各项技能,必须要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在互动和交流中才能得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读、写、听、说、译多媒体融合学习与训练的重要前提。单纯地以学生为中心或指导老师为中心都离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在以指导老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中,指导老师将英语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受到限制,仅处于被动接受的处境。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指导老师绝对控制英语教学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反而被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活动过于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指导老师对英语课堂的控制能力大打折扣,教学过程很容易陷入混乱,从而失去教学方向。主体—主导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有效地克服了这些缺点,它要求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参与网络讨论、组织教学活动等组织适度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保证英语教学过程的高效和有序,避免学生在不必要的问题上陷入到无休止的讨论,分散过多的精力而降低学习效率。而学生则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指导老师设定的问题或自己思考的各种问题。

2.3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

混合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包括在传统教学中的个人读、写、听、说等自主学习、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检索、获取、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在共同的目标推动下,以小组的形式,在各种形式的激励(比如奖励)下,以个人和小组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果为最终目的,通过互动和交流来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混合教学首先为学生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平台,即可以最大化自主学习的空间,又可以促进相互间的协作。同时提供共享资源、制定写作规则,使协作学习的学习成果最大化。

3 混合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

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指导老师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的阵地,主要以训练读、写、听、说、译等基本技能和讲授英语基础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也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

3.1 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阶段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为主,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传递的思想大意,并完成课后相关习题,熟记语法和词汇。为了保证学生预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指导老师要向学生教授阅读有关的阅读技巧和总结文章大意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熟练使用网络平台,熟练使用图书馆资源查阅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以达到最大程度熟悉课文背景相关的细节知识,以及对短语、词汇、句法融会贯通的目的。

3.2 课堂教学

首先通过对课文背景知识的学习,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以此开始课堂教学。然后进入逐段学习,对每段课文中重要的语言点和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或讨论,先由学生自由发挥,然后,指导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充分发掘文章内容。最后,在处理完课堂和课后练习之后,指导老师布置课外练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语言技能方面的操练。一连串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热情。

3.3 课后复习和学习效果检查

指导老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课后复习阶段要求学生反复复习所学新语言点,巩固强化所学的新知识点,指导老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互动方式

4.1 网上学习

为了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很多学校学院有配套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学生们可以去中心学习,为学生提供的配套学习资源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也可以充分利用。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各个时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归纳,以专题的形式编写成电子文档,并附上针对性的练习,上传到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网络平台上供同学们自主学习。还会挂一些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可以供学生在考试前进一步提升应试能力。这样做,课时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另一方面更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还与学生们分享专业的英语教学网站,可以把这些教学网站根据听、说、读 、写、译等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英语综合能力,挑选适合自己学习状况的内容进行学习。

4.2 网上讨论

网上讨论是很好的课堂讨论的延伸,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互动交流。网上讨论区既是学生相互交流,进而实现协作式学习的平台,也是指导老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并及时答疑的平台。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交流的渠道,提升了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范围。网上讨论区进行互动答疑使得师生间的互动大为增强,而且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4.3 E-mail

通过E-mail,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将作业或考试答案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传递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在原文的基础上,使用word修订功能进行修订,然后再通过E-mail传递给学生,进行二次修改。指导老师可以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拿到课堂上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或放到讨论区供学生们讨论后一起修改。学生们在讨论中思考,综合英语水平在这种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网络学习与情境化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能够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保障英语教学组织的高效性;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交际能力,可以指导老师的教学效果和缩短教学时间。如何设计更好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待于英语教师们和教育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混合教学模式的推广必将是充满希望但又阻力重重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尝试,才能使大学英语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鲍明捷.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式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1(2).

[2] 杜思民.现代网络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 吴继红.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评价模式研究[J]. 新余学院学报,2011(2).

[4] 尹振宇.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评价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5] 夏莉.基于Moodle平台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业时空,2011(6).

[6] 何承全,周翎,余志玲.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慕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01-02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很强调混合式教学,尤其是一些新建学校,似乎如果不谈混合式教学,如果不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落伍跟不上形势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先进教学方式的代表。传统教学真的过时了吗?传统教学没有用武之地了吗?那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是什么?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目前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作者,是一位从事普通高等院校工科教学工作近30年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一些心得,欲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愿与各位同仁商榷,望给予赐教。

一、混合式教学简述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目前,混合式教学所含的类型包括:教师讲评+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慕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讲评:在线下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结果进行讲评、内容分析、学生疑问解答和总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有效互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微课”教学模式: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慕课教学模式: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崇者认为,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MOOC课程能充分利用学堂的教学在线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有效、弹性学习方式,结合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特点,提升学习效果。目前MOOC的形式已经被广泛接受,而翻转式课堂翻转的是整套教学理念,而非形式。翻转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前自学,课堂答疑,这就是翻转式课堂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辅导。MOOC仅仅是翻转式课堂运用的一个手段,其他还有语音跟读、任务式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等。

而真正利用到互联网的高效的翻转式课堂,是依赖于一整套的由多种模块组成的学习系统。再看混合式教学,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无论是利用MOOC,还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甚至只是老师带着学生在网上进行案例讨论,只要是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想象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混合的。翻转式课堂是目前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

毫无疑问,高校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危机与挑战,第一批吃螃蟹的先驱们在尝试开启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MOOC、翻转式课堂等开启的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MOOC能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向千家万户,推进教育公平,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将所学知识的时间省下来,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完善人格情感。如何将其“混搭”,成为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的挑战。

三、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

通过对上述混合式教学特点和优势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翻转式教学是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真正把握翻转式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自学、对课程疑难问题感兴趣并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是翻转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MOOC教学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好知识点碎片化、兴趣化工作,绝不能让MOOC教学流于形式,实则变成过去的电大教学!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无论是翻转式教学,还是MOOC教学或微课,它们都考验教师的责任、智慧,考验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师生的参与度、融合度及默契度。

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蕴含混合教学的含义,同样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现场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总结,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只是缺少了MOOC、翻转式教学环节。如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MOOC、翻转式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高校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但是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呢?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们深思。

1.弄清哪些课程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其实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当前谈混合式教学必须考虑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必须在线上线下都能较好地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课程才便于学生进行自学。对于一些受众面大、基础好、学生兴趣大、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的专业基础平台类课程较为适合。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网络资源少甚至无的专业类课程暂不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

2.混合式教学每学期以多少门最为合适。每位学生的精力都有个度,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才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绝不能安排每个学期的所有课程都进行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课余的学习时间不能无限被自学所安排。如果每门课程都要花1~2个小时进行自学,其一学生没有这么多的课余时间,其二长此以往学生会厌学,多数学生无法坚持下去。因此建议每学期安排1~2门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较为适宜。

3.哪些学生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要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选择。只有那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愿意尝试、有一定毅力、愿意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较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对于那些懒散、不求进步、混日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有老师讲授都不愿意学,更何谈让他们线上自学、上课讲解、与教师和同学讨论。通过我多年的高校教学,总结出:对于普通高校一个班的学生:爱学习者、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不爱学习者大约各占三分之一。混合式教学只能在爱学习者、部分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中开展。

4.开展翻转式教学合适的组数和人数。根据翻转式教学的特点,必须进行分组进行。通过教师采用翻转式教学的尝试,总结出:最好是一个班的学生分组不要超过10组,每组学生人数以5~6人为佳。每组学生尽量做到成绩好差搭配,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前自学、勇于思考,都有讲解或解答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每位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5.哪些教师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授课教师有所选择。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现在,尽管许多刚入职的老师学历高,但是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是不可能搞好混合式教学的。所以要保证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必须首先在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喜爱的教师中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我们不能跟风,为改而改,为混合式教学而混合式教学,教学管理者们必须让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发扬光大,真正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真正让混合式教学惠及学生。

四、对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评价

现在似乎有一种趋向:混合式教学必须取代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代表先进的教学,传统教学已经过时;如果在教学中不谈混合式教学就感觉落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不放、应该接受新事物,但必须做到两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传统教学可以认为是经典教学,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今天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认为是传统教学+互联网技术。如果没有传统教学手段为基础不可能形成优秀的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混合式学习理念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既体现教育的人本化,又突出信息时代的特征。作者从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尝试混合式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混合式学习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一件新生事物蓬勃发展起来。E-Learning在培养学生基本学习技能、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它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E-Learning,效果令人感到沮丧,人们逐渐体会到它不尽人意之处。2002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明确提出“E-Learning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能改变课堂教学目的和功能”等观点。显然,怎样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和研究方法、人格影响的渗透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

2.混合式学习理念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把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合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方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在对E-Learning反思基础上诞生的Blended Learning,其学习过程吻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体现教师面授和在线学习的完美结合,既展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对教育技术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究其实质,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在师生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的整合,既强调学习伙伴间的协同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倡导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从其内涵看,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当然,各种元素不是随意地混合,关键是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资源,如何把各种学习资源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3.混合式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尝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面对面学习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是对面对面学习的补充。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对混合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

3.1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

回顾教育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前,以中国“师道尊严”为代表“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90年代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侧重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两者都过于偏颇,让教与学不能和谐统一。混合式学习理念提倡把“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两种观点有机混合,既不侧重“教师中心”,又不夸大“学生中心”,而是既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和谐统一。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参与网络讨论、控制教学过程,保障学习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协作交流,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转贴于

3.2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混合式学习要求在物理课堂上,采用传统黑板板书与多媒体CAI课件相结合,恰当引入EDA技术等辅助的教学方法,将黑板的板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一个虽是低结构化的,但能便利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复杂的图形或波形用动画的形式在投影上显示出来,能弥补黑板板书单调且浪费时间的弊端。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直观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向学生讲清楚,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既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物理仿真实验设计。另外,必要的黑板板书,可避免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防止学生因长时间“电灌”而“疲劳”。

3.3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教师以板书、肢体语言、教学语言和个人魅力等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在师生双边活动、信息交流中占有优势,而在线学习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约束,自主性和人机互动性强,有些教学内容要在教师面授方式下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而有些内容通过网络教学方能提高学习效率。

譬如,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编排了“超重和失重”内容,传统讲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学生往往对超重与失重的内涵似懂非懂,更无法亲身体验超重与失重的感觉。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上的优势,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体验物理的探究过程,用探究的方法研究“超重和失重”。同时,设计了一定量的学生活动与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探讨结论。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根据信息技术平台互动的特点,设计知识自评和在线交流网页,实现“人机对话”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4.结语

混合式学习理念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当结合起来,吸取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建构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平台,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便教师监控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顺利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保证传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便于学生对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健康情感的培养,能够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