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综合体地域性设计模式探析

高层建筑综合体地域性设计模式探析

摘要:地域性是建筑创作的重要依据,当代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离不开对地域的回应。文章聚焦高层建筑综合体,从显性模式与隐性模式的角度,探讨当代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地域性设计,总结出高层建筑综合体适应地域性的设计模式与方法,提出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高层建筑综合体;显性模式;隐性模式

引言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科技与创新的手法层出不穷,有些建筑师甚至将高层建筑的设计作为个人审美与炫技的舞台,不断打破城市原有风貌,夺人眼球的同时过于标新立异。而高层建筑综合体作为被人工赋予功能的“庞然大物”,如何最大程度地契合地域环境,整合城市与山水间的关系,重塑本土地貌,这才是新时代建筑创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提供了一种思路——建筑模式语言,他认为模式语言由事件所支持,事件的基础是空间,空间又由许多建筑要素构成,也就是“要素之间构成的一定的关系模式”即为模式语言[1]。从模式语言出发,分析客观要素组成的显性模式以及建筑背后要素组成的隐性模式,以求最终达到设计上的显隐共现。

1当代高层建筑综合体地域性设计模式分析

在实践创作中,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当代精神,更要追根溯源,尊重当地的本土文化,在植根地域的基础上展示面向未来的态度。当代语境下的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巨大体量呈现明显的现代特征,应在设计中把握地域传统与现代模式之间的平衡。以下将从显性和隐性两种模式(图1)来探讨当代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地域性设计,试图挖掘其背后的设计模式与深层结构。

2显性模式:契合客观物质环境

显性模式即具象的模式,指的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形式。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细部层面出发,与城市、自然、场地、气候等客观物质环境相适应,揭示了高层建筑综合体长久发展以来相对固化的形态结构[2]。

2.1呼应城市面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今天,城市建设趋于标准化,长此以往将带来城市面貌的趋同与个性的缺失。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建设是城市面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应在规划层面充分尊重城市肌理,遵循其原有风貌,在与城市演进风格一致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城市的空间环境,与城市环境协同发展的同时又不乏鲜明独立的性格,实现场所精神的塑造。

2.2彰显自然环境。城市的空间环境与自然的山水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的同时又相互促进。因此宜积极探索综合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串联关系,建构“山—水—城”一体的自然与建筑融合的体系。在规划布局上,以呼应自然关系的形式布局,在解决基地内各单体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同时,使建筑群体以一种整体的建筑形象呈现在城市的山水环境之间。如此,便避免建筑在追求现代化的大尺度城市感的过程中,丧失了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呼应关系。

2.3建立场地秩序。综合体建筑作为城市层面微观角度的介入单元时,应尊重原有场地的图底关系及肌理构型,复合化建筑功能、集约化建筑布局,同时通过弱化建筑单体间的连续延展性,使得巨构建筑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消解建筑体量,始于对地域本土的关注,最终回归建筑对场地环境的回应。因此在建筑设计层面,首先应注意与周边不同城市空间属性的对话方式与自处姿态。如面对公园等景观面尽可能打开呈吸纳之势;面对办公娱乐用地等可在连接界面上相对硬处理,保证综合体的完整度,塑造有松有紧的围合界面。其次打造公共空间。公共性是高层建筑综合体需要解决的社会功能,以开放的姿态打开底部空间,形成自然的广场,吸引的人流与公共活动的发生将延伸引入进建筑空间。最后形成高低有致的空间序列。形成以主塔、副塔为核心,配合商业区、连廊、中庭等其他空间,组合成整个空间体系,赋予核心区足够大的体量保证对场地的控制,完善综合体构图,提升建筑气势与空间领域感。高层建筑综合体一般带有复合化功能属性,这将给建筑群带来容纳更多活动的可能性,人们活动的丰富多样反过来也会提高建筑空间的活力与利用率,从而带动建筑群与周边区域的发展。根据功能与业态的不同可将巨构的空间消解为多个单元,不同单元的交汇处形成的灰空间既是公共功能的安身处,又是面向城市环境对话市民广场的重要媒介。同时,为了消解高层综合体建筑庞大体量带来的距离感,在底层近人尺度上应保持友好开放的界面,一方面吸纳了广场上汇聚的人流给综合体带来更多活力;另一方面建筑边界灰空间的营造可为公共活动增添趣味,以此达到建筑和城市间良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有效发挥。

2.4适应地域气候。当今社会能源紧缺,为紧跟时代的步伐并提升建筑品质,在地域传统的表达之外还应力图追求现代绿色建筑的实践,积极回应地域气候,以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当地气候实现合理改善。顺应地域气候,应从建筑全方位出发,在总平布局、设置生态空间、细部节能构件等多个角度,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高层建筑综合体。途径一:适应建筑外环境在实践中可根据城市的最佳建筑朝向分析图找到建筑的最佳朝向与最不利朝向。规划布局时选取有利朝向,避免冬季冷风入侵的同时充分利用夏季及过渡季节自然通风,以降低建筑采暖空调能耗。途径二:空间生态优化进行空间优化时,注意改善微环境,在建筑体量中设置生态缓冲空间,如空中庭院、中庭空间、下沉庭院等以调节室内外环境。局部的空中庭院与相应的遮阳设计可用以调节建筑微环境,通过建筑剖面的控制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同时将公共空间与绿化景观向上延伸,形成的空中庭院也是垂直化的立体公园。在兼顾景观视线的同时,获得“夏季遮阳、冬季透光”的良好整体效果。途径三:细部遮阳构件基于“夏季遮阳、冬季透光”的原则,结合当地地域气候深化设计水平向遮阳构件。通过白色遮阳板的漫反射效果优化室内采光,调整局部空气环流,优化微环境,在建筑立面中大范围铺开,以达到节能与造型一体化设计的理想效果。

3隐性模式:契合社会人文环境

隐性模式指的是建筑背后的人文属性,是当地的历史文脉与社会生活反映在建筑身上的性格所指,指导人们对地域文化的探索发现[3]。

3.1延续传统历史文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城市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属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筑与生活的交融合一便要求建筑与地域文化实现整体性。地域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态度与方式[4],建筑与地域传统的对话需要从设计理念开始,从宏观出发,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转译本土文化,将其融入整个设计流程,从而达到整体融合与传承的效果,而非简单元素的再现。而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探索更是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脉,理清其发展脉络,剖析出内核所在然后加以运用。

3.2提取地域文化原型。在建筑设计层面,可以尝试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要素作为线索,从当地丰富的文化,如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等中找到具备普遍意义又彰显特性的原型符号,通过将其几何化、具象化从而转变为一种具体的基因植入建筑中[5]。例如在沿海地区的实践创作中,可采取海浪这一原型,应用于建筑的空间造型与立面设计中,将其肌理通过提取、糅合、拟态等具体操作,形成水平向的波形条纹,同时在纵向上根据造型的不同倾斜角度渐变,以打造层层叠浪的韵律感,便可演绎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沿海城市韵味,从而兼具自然美学与地域风采。

4结语

面对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下依然高涨的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建设热潮,如何打造出现代特色与地域特征相融合的高层建筑综合体,是建筑界一直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显隐模式提供了建筑创作的思路,从客观物质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去契合地域性表达,既回应本土文化,又呼应城市与周边、自然与气候,实现建筑和地域的良好融合。当代建筑师在以先锋的姿态对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进行探索时,也应因地制宜,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建筑,才是多元齐放的当代温暖人心的建筑精神。

作者:王扬 陈咏雯 许可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