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课程工程伦理教育思考探究

材料专业课程工程伦理教育思考探究

摘要: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材料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不断加强的方式,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底线意识和工程决断能力,帮助学生在材料工程建设中做出符合工程伦理的最优决策,为培养高质量的材料专业科技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工程伦理;材料专业;底线意识

工科学生未来从事的工程建设活动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对社会影响大。如果工程师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或是缺乏足够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将无法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产生如豆腐渣工程、水域污染事件、毒奶粉事件、疫苗事件,等等[1-3]。工程伦理是指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核心是责任意识,价值塑造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和主旨[4-5]。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5]。国家大力扶持、发展材料制造业的同时,材料生产过程对资源能源的依赖,以及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为唤醒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激发道德勇气、提高道德决断力、鼓励道德实践,使其在遭遇面对价值冲突的两难抉择时,坚守底线、不昧良善心和慈悲心[5-8]。大力培养具备良好工程伦理素养的材料工程师,对提升中国制造的能力意义重大。

一、工程伦理教育模式

工程伦理教育是一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叉融合的教育。目前,高校工程伦理教育通常采用两种课程模式:独立设课或者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内容[9-11]。独立设课模式是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教师与学生系统讨论工程伦理问题。工程伦理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分离,授课内容比较枯燥,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学生群体排斥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非议。将工程伦理养成教育结合或融入相关专业教学,对现有工程课程进行伦理成分渗透,采用隐性课程的方式完成工程伦理教育,既不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大幅度修改,学生的排斥心理也少。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工程伦理的灌输,促使学生重视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程伦理教育。这种模式将工程伦理内容分散到各个独立专业课中,教学的深度和连续性可能不如独立设课模式。

二、树立专业课教师工程伦理教育意识

很多高校没有单独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而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工程伦理素养的教育。专业课教师很多时候只重视本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传授、讲解,认为工程伦理素养的培养属于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有的教师甚至从未关注过本校学生是否接受过、在哪个环节接受了工程伦理素养教育。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工程伦理素养教育方面的消极,必然导致学生工程伦理素养不够,部分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活动中做出的一些工程决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只有当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才能自发地利用专业特长,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三、材料专业课工程伦理教育实践

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材料类专业均未独立开设工程伦理方面的课程,而是将工程伦理知识在专业课中渗透、贯彻。在材料专业课中贯彻工程伦理教育的模式可以根据遗忘规律,在不同学期、不同专业课程中交叉渗透、强化效果。例如,在学生早期学习的专业课材料科学概论等课程介绍各类新材料时,引入中美贸易战中的半导体芯片“卡脖子”事件,分析技术源头与问题所在,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意识。在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介绍高分子材料制备时,引入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大量制造的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各类防疫物资不仅满足了本国需求还支援世界各国的相关事例,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在中期学习的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等课程中介绍热处理工艺改进时,融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理念,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介绍金属相变理论研究时,引入徐祖耀、王亚宁等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在后期学习材料回收与再生综合实验周、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综合能力实践周等课程及进行毕业设计时,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秉持前瞻性、主动性和关护性原则,从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选择。帮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模拟遭遇两难抉择时,坚守底线,贯彻工程伦理。工程伦理意识并非先天拥有,需要通过工程教育来培养[1]。根据材料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不断加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程伦理教育。

四、结语

牢记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材料专业课教育环节,积极融入工程伦理教育,不断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底线意识和工程决断能力,在材料工程建设中做出符合工程伦理的最优决策,为培养高质量材料专业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皮锦红 王珏 白允强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