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发展论文范例

高铁发展论文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1

1.1国内高铁客运枢纽布局概况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修建“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国进入高速铁路快速建设期,对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以京沪高铁为例,全线共布置23个站点,在布局上呈现出城市边缘新区为主的态势,超过14个站布置于建成区,仅有2个站布置于建成区内,其中20个为新建站,仅有3个为既有站改建。上述统计体现了国内高铁“新”和“郊”的特点。

1.2选址理论概述

关于铁路站点选址的理论在国外最早出现,主要可以归纳为连续型选址模型、离散型选址模型、综合型选址模型。前两种,主要用于确定选址备选方案,第三种则是对已提供的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优方案。(1)连续型选址模型代表性方法为重心法,通过一种连续模拟方法寻找物体系统的几何重心,以确定高铁客运站设置的最佳地理位置。该方法因其应用较灵活,不限于备选方案提供的位置,通常在铁路枢纽内进行单个站场选址中予以应用。然而,这种模型的计算只考虑了客流量需求或总费用,并未涉及站场选址与城市发展规划、既有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较难直接釆用,常常仅作参考。(2)离散型模型选址方法常常以运输成本与建设成本相加得到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来进行枢纽布局规划。(3)综合型选址模型都是在给定选址决策备选方案的前提下,建立符合决策需求及现实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某种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理论评价法、神经网络及GIS等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择优。该方法计算过程过于理想化,选址结果可能由于采集指标的差异出现迥异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适应性有待提升。国内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的方法以模糊质量功能展开(FQFD)理论为代表,以高铁客运站为产品,通过对使用者的需求分析,获得全局利益最佳的选址方案。

1.3评价分析

上述理论对于问题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但是结合工程规划过程的实际应用,笔者认为需要更多地结合城市特征和既有规划边界条件。因此,在研究中,笔者认为国内高铁站点布局需要重点考虑以下条件。其一,既有铁路站点周边往往与城市商贸中心在地理空间上叠加。城市的发展往往依托对外交通设施,而国内早期城市开发建设阶段并未严格按照规划或在缺失规划的情况下即开始建设,往往出现既有铁路站点周边高密度开发、铁路沿线带状开发的城市用地格局。此种“火车站即市中心”的现状便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背景,短期内不会出现巨大调整。因此,高铁客运枢纽的选址应充分考虑这个既有约束条件,不宜过分强调交通的引导,更切实际的做法是协调既有城市格局和枢纽布局。其二,一体化开发的高铁客运枢纽影响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Schutz(1998)、Po(l2002)等提出了“3个发展区”的结构模型:即第一圈层(primarydevelopmentzones)、第二圈层(secondarydevelopmentzones)和第三圈层(tertiarydevelopmentzones)。第一圈层为核心地区,距离车站约5~10min距离,主要发展高等级的商务办公功能,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都非常高;第二圈层为影响地区,距离车站约10~15min距离,也主要集中商务办公及配套功能,建筑密度和高度相对较高;第三圈层为的影响地区,会引起相应功能的变化,但整体影响不明显。因此,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高铁枢纽与城市的带动关系不尽相同。其三,高铁建设的良性循环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可持续性。作为一种交通方式,高铁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其他交通方式,尤其是短途航空有影响,平衡好各自运输特征、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作为高投入的交通设施,平衡好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营效益是未来建设可持续性的前提。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投入性建设不利于创造未来良好的运营环境,也将给城市经营者埋下隐患。

2理论基础

2.1城市分区模型

洛斯乌姆(Russwurm)提出的“区域城市”模型提出了将城市三分区的空间定义。该模型将城市地域划分为“城区—边缘区—影响区”3个分区。(1)城区———城市核心区。这一地区大致包含了相当于城市建成区和城市新区地带的范围,总体特征是没有农业用地。(2)边缘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其土地利用已处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高级阶段,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地区,包括城郊结合部的乡镇、村落。(3)影响区———位于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对其周围地区多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波及的最大地域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市域范围。

2.2高铁枢纽布局

根据高铁站在城市中的位置不同,高铁站的选址可以划分为3种方式:城区内部、城市边缘区、城市影响区。根据“三分区”城市分区模型,高铁客运站点出行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对高铁站点选址影响明显。选址在城区内部的高铁站通常是利用原有铁路站点进行改建的。选址于边缘区和影响区的站点往往以新建站为主。由于城区内外在产业、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内外实际站点的建设运营情况。

3选址决策方法

结合国内现状,采取城市三分区空间划分理论,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决策方法。设定该方法应用的假定前提:(1)未来高铁枢纽建设投资主体,以投资经济效益最高为终极目标。(2)城区是高铁枢纽站点建设的最佳位置,是实现投资经济效益的最理想策略,边缘区和影响区依次为次优和最劣策略。(3)政府从经营城市的角度出发,以高铁枢纽建设的城市全面提升影响最大、可持续性发展最强为终极目标。

3.1选址流程

阶段一———选址于城区。根据站点建设条件的要求,分析站点新建(对于无铁路通行的城市)或者改扩建的可行性(以下简称该过程为模块一)。若可行,进而对多种因素(选取最关键的5个因素)进行分析评判,得到方案的评价指标(以下简称该过程为模块二)。若评价指标可接受,满足既定的规划目标,则选择城区方案。若新建或改扩建不可行,则重新选址,进入阶段二(在边缘区选址)。阶段二———选址于城市边缘区。在城市边缘区内选址,分析站点新建或者改扩建的可行性。若可行,进行模块二的指标评价。若评价指标可接受,满足既定的规划目标,则选择边缘区方案。若不可行,则重新选址,进入阶段三(在影响区选址)阶段三———选址于城市影响区。在城市影响区内选址,分析站点新建或者改扩建的可行性。若可行,进行模块二的指标评价。若评价指标可接受,满足既定的规划目标,则选择影响区方案。若不可行,则重新评估城市铁路建站的可行性。可出现两种结果,即该城市不适宜建设高铁枢纽或者横向比较3个阶段选址方案取其优者。

3.2评价指标的定义与评价方法

为了对3个阶段方案的优劣性评判,选取高铁枢纽建设对城市影响最显著的5个量化指标。

4结语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2

高铁站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是人们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见到的最初物象,同时也是离开一座城市,留在脑海中的最后一个影像。它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彰显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高铁站建筑几乎是最高等级的大型公共建筑,对高铁站的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的设计不仅是在绿化、铺装和灯光上满足旅客的流动、输送和集散等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体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非千篇一律的机械化模式。

关键词:

高铁站;普通铁路客运站;地域文化;景观

0绪论

第一,研究背景。高速铁路的发展最早起源于日本,2008年我国第一条京津城际铁路的建成和运营预示着我国从此进入了高铁时代。中国确实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发达,但是最令人钦佩的是我们的发展的速度。针对高铁站,在植入地域文化与融入周边环境方面的效果差强人意。第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重新审视景观设计,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多地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的高铁站与高铁站景观,不是一味追逐快捷而机械化的产物,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造园学丢弃,世界一想到榫卯结构与古朴之美的庭院,可能更多想到日本。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从高铁站——城市的门面出发进行了简要研究。第三,研究方法及框架。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与项目实践这三者相结合是研究论文采用的主要方法。一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研究高铁站与高铁站景观相关的理论,收集相关图文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二是实地调研。选取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意义的高速铁路的建筑风格与景观进行研究,比较其功能构成、景观基本形态和交通流线组织与周边设施的完善情况等方面。三是对比研究。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国内高铁站景观与传统火车站景观设计进行比较分析。四是归纳总结。通过大量论据论证,归纳完成论题的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高铁站的规划与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对这个国家至关重要,高铁就是升级版的“丝绸之路”,高铁是中国重回强国,传播自己的商品和思想的必由之路。高铁大多需要建设配套的全新车站,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普通火车站。它们通常坐落在城市的郊区,逐步拉动城市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如附近的商业及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城市相继建设了高铁站,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使它们丧失了当地文化特色,缺乏特点,无法诠释当地的地域文化。高铁站景观设计也遭到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冲击,盲目效仿,主题模糊,个性不强,城市地域文化的覆盖不广,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彰显本地的文化特色,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站更加完美地切合东方园林的风格。

2高铁站景观设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在设计不同城市的高速铁路景观的过程中,应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符号,作为设计主题的重要来源。

2.1广场的功能分析及空间布局

以西安为例,多个遗址公园如雨后春笋建成了,丰富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它增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景观以公园和城市绿地的形式提升了城市的价值。西安火车站前广场的古城墙在2004年进行了现代化风格的修建,将缺失的城墙连接完整,很具有地方特色。西安北站2011年投入使用,站台股道数量,站厅规模遥居亚洲第一,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建筑很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我国普通铁路客运站与高速铁路客运站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西安火车站站前广场提供的是旅客的集散功能,以硬质铺装为主,旅客需要步行200米穿越广场到达广场边缘换乘公交车、出租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站房与换乘点距离较长,不够便捷。西安北站进出站通过高架桥车道解决了乘坐私家车和出租车旅客进出站不便捷的问题。高速铁路客运站站点较普通铁路客运站多,需要的集散场所面积规模更大。高铁站多采用高架穿越式站房,这样形成了两个站前广场,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交通集散功能由主广场来承担,而景观休闲的功能由辅助广场来承担,两个广场共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大面积的广场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做景观绿化,同时结合周边的环境,将酒店、餐饮、购物等商业服务内容融入广场的边缘,植入当地文化特色,同时与建筑相辅相成,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表现出城市的发展水平。

2.2雕塑的地域设计

雕塑小品是美化广场的点睛之笔,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重要的载体、景观,可以全面地反映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也可以突出社会主流文化成就。有两个发展趋势,一种是远距离的大型标志物设在广场的中心,立一个色彩醒目,造型独特的具有标志性造型的具体形象,另外一种是近距离,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的小物品,镶嵌在广场的各个部位。例如,苏州火车站广场雕塑,泰伯、言子、伍子胥、孙武、祖冲之、白居易、范仲淹和顾炎武共八位历史文化名贤塑像位于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他们涵纳政治、道德、科学、思想、文学、军事等领域。一位名贤即是一座山,为他们塑像立碑,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和凸显苏州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思想光芒,这组雕像在地域文化上很具有特点。

2.3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检验广场公共服务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提升广场的形象、环境品位和现代化水平,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实用且美观的公共设施的诉求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商业设施、休息设施、保安保洁设施(垃圾桶、消防栓等)、服务设施、标志设施、照明设施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在充分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要更重视心理层面的需求,同时注意公共服务设施需与站房整体风格协调和统一。另外,展示传统文化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相关部门要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在候车区建文化长廊,在疏导旅客人流的同时使其在行走中了解本地的文化。同时在关键地方建设几个电子浏览处,以影片和画面的方式介绍本地的历史和发展。

3结语

在当今社会,地域文化在各个领域已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开拓高铁站区的文化。在高铁站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上都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如遗址、民间艺术、传统生活方式、传统体育、人文等方面,这需要追溯和还原历史,找寻出具有当地地方特质的设计元素来再加工和创造,赋予文化新生命。设计师要掌握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然后采用创新性的方式加以应用,相信必然能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景观。

4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我们既要横向地分析历史,还需要用纵向的发展眼光整理和分析地域文化,希望笔者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能够引起设计界对“城市特色危机”的关注,逐渐摆脱“千城一面”的景观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渐抹掉“全球化、国际化”的设计思想对我国高铁站前广场设计的冲击。

作者:林崇华 荀丹丹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志军.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服务质量;职业

1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铁路行业发展迅速,铁路线路的增多,高铁的开设,给人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行业的发展,使得公路、航空、水运等发生巨大变化,运输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得到解决,新的技术不断研发,使得我国的铁路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对于铁路职工的要求提高,需要铁路部门通过教育培训去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铁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铁路建设对于国家、社会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神华铁路(包神、神朔、朔黄、大准)的建设,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内蒙古东胜煤田和陕西省神府煤田外运而建设的一条铁路专线,运营里程达2150多公里,构成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例如,神华铁路充分利用开发与人力资源的铁路建设,是现代铁路行业的新突破,并且推行效果良好,推动了铁路人力资源开发的热潮。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能够促进铁路行业的发展。例如,煤炭铁路运输岗位的职工,需要通过技术考核之后才能上岗,并且需要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确保煤炭铁路运输工作的效率。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铁路行业普遍存在人与事分离的情况,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进行动态的管理。铁路职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注重对职工的心里培养,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调节、开发的能力。铁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侧重人性化管理,从而去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铁路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共赢。我国铁路行业中的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偏低,职业技能参差不齐的情况。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只注重职能管理,忽视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得铁路职工的综合素质偏低。铁路职工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人员素质的角度入手,涉及的对象是每一位职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从而提高人员的管理质量[1]。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仔细研究慎重思考,从而去进行人才的有效安置。铁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侧重技术人员的潜能开发与培训,从而去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4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

4.1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

铁路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而培训的质量是关键。我国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专业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培训师资力量短缺,专职的培训教师较少,而且高素质的培训教师很难聘请到。为促进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沟通与工作机制之间的交流,需要加强对铁路职工的培训力度,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对职工进行培训,从而去提高铁路员工的整体素质。铁路部门需要将职工培训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对职工的管理力度,将培养专业的高素质职工为主要目的。铁路行业的培训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教学与工作的任务繁重,使得培训教师难以在职工培训上面坚持到底。因此,影响培训的质量,容易使得教师在培训与工作上面同时出现问题,导致铁路职工的整体培训质量下降。

4.2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表面上是一种形式,但却具有实际意义,其对于铁路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培训是铁路职工专业技能的保障,由于我国铁路行业的局限性,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也没有整体的把握分析铁路行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使得对于职工培训教育不重视,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铁路对于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等,重大的开销使得诸多铁路部门,仅是在需要时进行培训,而没有真正实现教育培训长期发展。例如,在铁路煤炭运输过程中,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缺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仅是依靠工作经验处理问题,导致工作的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下降。此时的职工培训教育,只是存在于形式。我国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进行开展,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的不重视,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从而使得教育培训形同虚设。

4.3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影响培训教育的质量。由于铁路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全天候运行,铁路行业职工工作比较繁忙,空余时间较少,很少有时间进行培训,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并且铁路部门并不认为,培训能够解决职工的技能问题,思想观念的偏差,使得教育培训无法顺利开展。传统的铁路职工培训模式落后,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老旧的讲解、“师带徒”等方式,使得职工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对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铁路的需求,并且培训的内容与现实存在偏差,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导致教育培训失去其作用。

5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

5.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对于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教育培训的认识。诸多人认为,教育培训的实施主要在于铁路部门的管理层,尤其是针对技术性较强的部门。实际上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整体职工加强重视,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铁路部门的领导,需要将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职工服务水平的核心内容,铁路职工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从而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教育培训,铁路部门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长期可行的计划,重视培训,大力进行宣传,从而去提高铁路职工对于教育培训的重视。

5.2细化基础培训工作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细化基础培训工作。注重培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从而去提高培训质量。可以通过开展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大会的形式,去加强职工对培训的重视,使得职工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铁路部门的管理层,需要深入对职工的调查,了解职工比较薄弱的文化结构,需要培训哪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积极的开展铁路职工座谈会,加强职工之间的信息共享,为职工提供外地学习的机会,为职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进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去提供培训效率[2]。铁路职工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进行沟通,建立教育培训微信群,加强职工之间培训内容的交流,从而去深化培训内容。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更新,教育内容要新颖,选择的案例要具有针对性与真实性。教育培训需要根据职工的知识水平进行划分,编写不同的培训方案,从而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5.3强化师资力量

为确保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需要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强化师资力量,从而去提高培训质量。铁路部门需要聘请,行业内部的知名人士作为培训讲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仅要深化职工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训工作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丰富职工的工作经验。铁路部门可以聘请国外的教育培训专家,学习其优势,弥补自身行业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铁路教育培训的发展。

5.4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

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根据现代铁路行业的发展现状,创新教育培训的模式,从而去提高职工培训的效率。对于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根据职工的水平进行分级,对于不同层次的职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对铁路一、二线的职工进行了解,准确掌握其知识程度,以及技能水平。可以通过高级职工带动中级职工学习的方式去开展培训,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高级别的人员可以指导培训低级别的员工,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需要创新培训结构,加强对教育培训的管理力度,将铁路职工培训落实到实处。对于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重视职工培训积极性的培养,侧重文化技术的学习,通过现代化技术,培养专业技能强大的铁路服务队伍,从而去促进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为保证教育培训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奖励制度,对于铁路工作中成绩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职工进行批评,从而去促进职工积极参加培训。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大家互相帮助,加强部门内的培训学习。职工之间加强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相互帮助解决,实现职工整体的提升。优化职工教育培训结构,提高员工对教育培训的兴趣,打造良好的培训气氛,从而去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5.5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

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能够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流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铁路职工之间的交流,准确掌握职工的知识水平,根据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形成报告,反馈给上级部门。②确定培训师资,确定培训的重点,编写不同层级的培训方案。③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加强对铁路职工的培训,并且对参加培训的职工进行评估,形成报告反馈给上级。建立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公众号,定期进行内容,从而去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率。加强对铁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去正面的影响职工。对参加培训的职工技能进行测试,对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可以通过情景考评的方式进行测试。

5.6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需要根据职工的需求,培训对象的不同,明确教育培训的范围,确定教育培训的模式,从而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铁路教育培训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培训过程的工作职责落实的个人,从而确保教育培训的规范性。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地进行管理,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去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与职工工作良好的衔接,使得培训的内容,能够直接应用到工作,体现出教育培训的作用。铁路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进行的业务,需要制订长期发展的计划,从而去加强铁路人才的培养。

6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主要有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主要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创新培训结构、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强化师资力量、细化基础培训工作以及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提高铁路职工培训质量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7):177.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4

1科研微信融平台上生产好微推的十四条原则

通过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运营四年多的经验总结发现,要想在科研微信融平台上生产一条好的微推,需要遵守以下十四条原则:(1)引人的题目。一条好的微推题目包含海量信息,可以迅速吸引读者的目光,触发读者的点击动作,是成功的一半。(2)概括的内容。好微推要对原文进行高度概括,要基于原文更要高于原文,切忌生搬硬套将全文直接拷贝到微信里。否则,即使题目再吸引人,有读者阅读,但读后不愿点赞、收藏、分享和转发,也难以扩大阅读量。如果标题和内容同样精彩,通过新颖的标题,读者带着好奇心点击后,内容戳中读者的共鸣,引发其收藏、转发和分享的冲动,从而提高阅读量,扩大宣传规模。(3)人文的关怀。要深入理解与挖掘作者和读者的内心需求,搞清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用人文的关怀制作出作者和读者真正需要的微推,才能吸引作者和读者阅读。(4)家国的情怀。除了要有人文的关怀,制作微推更需要家国的情怀,要专业为家国服务,帮助广大作者和读者朋友们把科研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5)可读的趣味。好微推必须经过精心策划与制作,要图文并茂,并融入多种全媒体手段。(6)实用的分享。好微推阅读后,能满足作者的“刚需”,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读后有启发、有收获、有感悟,这样读者阅读后才会收藏、转发、分享。(7)凸显的品位。好微推必须要有品味,可以“标题党”,可以生动,但要有高格调,不能低俗。(8)必须的精力。一条好微推,从创意到收集素材再到制作,约需半个月,如果持续运营,就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因此在开通微信公众号之前,就要对此做出必要的心理准备,对微信运营人员要提前有所规划。当前很多微信公众号都重开通、轻维护,导致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后,由于时间、精力、人员等问题,发送的微信推文比较少,使得用户关注度比较少,阅读量也不高。(9)经济的投入。好的微推除了必要的精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由于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的原因,往往需要请专业人士来创意、制作。一条精美的微推,好创意、好制作都离不开人力物力的适当投入。(10)推送的时间与时机。微信推送讲究时间与时机,一般要配合不同时间段、节庆活动、重大学科或社会经济活动。就不同时间段而言,钱筠等[6]的研究表明,消息推送时间的选择,以17∶00~21∶00为佳,因为这个时段用户有空余时间阅读内容。赵文青等[7]的研究表明,下午和夜晚效果要好于早晨和上午的效果。而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通过四年多的运营经验得出,一般在周一至周五的早七点或晚七点推送为宜,尤以周一早七点、周五晚七点推送为佳,阅读量相对较大,这可能与微信公众号读者群的学科、职业、兴趣等特点有关。总体来说,消息推送的时间选择,以尽量不打扰用户为原则[6]。在推送时机方面,一般在节庆活动之前、之间或之后发送相关推文,会达到较大阅读量的效果。如2019年春节后,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年味里,细数自个会了多少老友、喝了几顿酒、长了几斤肉的时候,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推出题为“找寻记忆的味道:春节年味大家谈”的微信,特邀12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学者,书写他(她)们对于各自猪年春节的感受,为广大读者朋友们呈现了一幅中华大地春节多彩与炫丽的画卷。这条微推一经发出后,截至2019年8月19日,总阅读量达到3519次,并且读者纷纷留言互动。陈玲等[8]、吕冬梅等[9]以《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经验得出,踩着节日或节气点的微信专题具备时效性,受到读者的喜爱。(11)适度的数量。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需要持续地推送,每期、每周、每月都要适度推送,不能形成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频繁推送、没时间没精力的时候长时间搁置不推送的局面。太过频繁的推送容易引起用户反感,极易引起用户取消关注;但如果长时间没有消息推送,很容易被用户视为休眠,降低用户黏度,导致关注用户流失。总体来说,在持续常规微信推送基础上,需要有不超过20%原则的精推。(12)适当的间隔。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除了需要适度的数量维护,还需要注意适当的间隔。微信推送后,要“让子弹飞一会”,给微信预留一段与被转载的时间。如果间隔时间太短,会把上一条微推的部分读者注意力分散到下一条微推,从而减少每条微信的阅读量。如果间隔时间太长,会降低读者兴趣和“粘性”,减少关注用户数量。总体来说,微推发送间隔以7~10天左右为佳。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自2014年11月开通以来,截至2019年8月19日,累计发送微推218条,平均每8天发送一条。(13)政治的底线。微信推送切记要保证政治上不能出现问题,不传递“负面情绪”,这是任何微信公众号得以生存和持续的生命线。(14)持久的耐性。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需要持续不断地发送推文,只有连续推出作品,才能吸引用户的长期关注,使用户对公众号形成“粘性”。

2生产好微推的创意要求

要策划出一条好微推,创意最重要,一个好创意是一条微推成功的一半。通过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经验,我们总结出一些生产好微推的创意要求。

2.1结合生活好策划

微信推送可以结合老百姓的生活来策划,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高铁,自2003年秦沈客运专线揭开了中国高铁建设的序幕,2008年京津城际列车通车,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高铁由此走入老百姓的生活,引发了时空巨变。为此,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以发表在《地理研究》2016年第3期的“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一文为基础,做成标题为“一场高铁引发的时空巨变”的微信,推送后一周时间,阅读量突破5000多次,宣传广,达到传统纸质媒介难以企及的效果。

2.2结合热点话题好策划

结合当前流行的热点问题策划微信,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从而提高微信的阅读量。2018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审读,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此,大学教材建设显得更加紧迫。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抓住这一热点,以发表在《地理研究》2018年第9期的“政治地理学教材写作的创新与接力——商务版刘云刚译《政治地理学》述评”一文为基础,做成标题为“观点与争鸣|关于大学地理教材建设,我想说……”的微信,于2018年10月19日发送,截至2019年8月19日,阅读量虽然只有4537多次,但读者留言高达48条、互动高达1035次。随着中国社会化住房时代的终结和“新自由主义”住房配给制度的推进,大城市房价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外各领域学者的密切关注[10],针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及年轻人买房压力巨大的现状,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制作了题为“文章背后|拉不住的房价: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之刃”的微信,揭晓大城市房价之“痛”,“痛”在何方?于2019年3月14日推送后,立即引起读者共鸣,截至2019年8月19日,阅读量高达1.1万多次、留言12条、互动236次。

2.3结合时事好策划

热点时事新闻具有时效性强和公众关注度高的特点,在改编学术论文时如果能追上热点时事的步伐,则更易于获得读者关注,从而提高点击量和转发率。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区发生了7.0级地震,一时间九寨沟牵动了国人的心。地震究竟对九寨沟造成了怎样的伤害?震后九寨沟该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这些问题成了国人迫切关注的焦点,一直萦绕在国人的心头。针对这一事实,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于2017年11月7日推出了题为“神奇的九寨:你是否仍是人间的天堂?(寄上两封写给九寨的情书)”的微信,在微信中邀请九寨沟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邓贵平博士,讲述和分享了九寨沟的前世今生以及震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阅读量达到了5200多次。每年的九月都是开学季,2017年9月18日早上8点,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推出了题为“地理学院新生第一课:穿越地平线的渴望”的微信,从9月18日8点至9月22日早上8点,短短4天里,阅读量达到78944次,总阅读量突破10万。因此,在微信公众号制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此法,借助时事新闻热点,可使微信阅读量达到翻倍甚至更好的效果,但同时要注意时效性,否则错过热点再讨论,就难以吸引读者关注。

2.4结合节庆好策划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围绕一些节日和重大事件做一些相应的专题,会因此出彩博得较高的传播[9]。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就抓住了春节,2017-2019年连续三年推出有关春节的微推,获得了较高的阅读量。如结合《地理研究》2017年第1期的“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一文,做成标题为“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市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的微信,于2017年1月18日推送,截至2019年8月19日,阅读量达到4326次。再如结合《地理研究》2018年第2期的“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一文,做成题为“写给春节的家书:回得去的故乡还有多少?”的微信,于2018年2月11日推送,截至2019年8月19日,总阅读量达8965次、互动22次。

2.5结合科研过程好策划

科研纵然很枯燥,但科研过程却很艰辛。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平台创意推出“文章背后”专栏,从作者、读者、审稿人、评论人和编辑等多元视角,着力挖掘各个期刊刊文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首期“文章背后”专栏结合武汉大学李志刚教授的科研经历,浅谈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过程,于2018年9月28日了题为“文章背后|漂:聚焦城市新移民”的微信,引起了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共鸣,截至2019年8月19日,总阅读量达到了1万次、留言10条、互动67次。

2.6结合区域特色好策划

中国地大物博,抓住一些区域特色策划微推,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达到很好的推广效果。青藏高原是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地方,吸引着人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去靠近它、探索它、感受它。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制作出题为“世界屋脊的守望”的微信,讲述那些扎根高原、在世界屋脊扬帆事业的科研工作者。消息于2018年1月9日,总阅读量达5897次。

2.7结合时令、节气好策划

除了节日,结合时令、节气做一些策划,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较高的宣传。但要注意,与节日和重大事件一样,结合时令、节气踩点的微信文案也具有时效性。在紧跟时令、节气的同时,要随时关注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再结合时令、节气制作微信文案,方能吸引读者的阅读,起到宣传的效果。

2.8结合专业特色好策划

科技期刊的定位和受众需求有别于普通期刊,它的读者群相对狭窄,且主要集中于所在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同时科技期刊的读者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内容读者也是内容的撰稿人。因此,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所推送的内容和提供的服务,必须根据受众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策划[12]。鉴于此,一改以往以纸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为基础设计微推的形式,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结合地理专业特色,以北京大学团队沿黄河全线考察为题材,于2018年10月22日推出题为“地理学院专业提升课:行走在黄河岸边”的微信,考察内容重点围绕黄河沿线城镇聚落发展及其历史变化,包括地貌类型、民族文化、民间信仰、国家工程和地方适宜性技术等。通过这条微推,使地理专业的同学们了解学习地理的乐趣与跋涉,体会到地理学者的科研人生不仅仅是简单地获取书本知识,更应该主动去野外发现知识的变化及其过程。消息发出后,截至2019年8月19日,总阅读量达到8088次、留言5条、互动34次。

2.9写好编者按、结尾与结语:吸引读者的“心灵鸡汤”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随着大众阅读口味的不断提升,一个好的微推,除了要有吸引人的标题勾引读者去点击,还要有好的编者按,让读者点开后看一眼就能被打动,想要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有好的结尾与结语,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愿意收藏、转发,扩大其宣传。一个好的能感动作者本人的编者按、结尾与结语,也能感动读者,成为吸引读者的“心灵鸡汤”。晓说地理人生微信公众号就结合时令策划了一些反响不错的微推。如在山花烂漫、小堤杨柳、诗意尽染的春天,晓说地理人生微信公众号于2018年3月30日推出题为“中国赏花指南:在最美的花海遇见你”,截至2019年8月19日,总阅读量达到了1万多次、留言达20多条。

2.10不断创新好的阅读形式: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提升内容

一个好的微推,毋容置疑,内容很重要,但在广大读者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传统的微推形式逐渐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这时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好的阅读形式,除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传播学术论文时,可以视内容需要,加入不同形式的元素;不仅能丰富文案内容,还能带给读者不同阅读体验,使得阅读过程更轻松且易于接受,达到让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提升内容的效果。《自然资源学报》微信公众号从2019年2月开始,开启了配音乐的翻页式阅读,给广大作(读)者带来全新的微阅读体验,于2月26日推送的题为“年后开工啦:《自然资源学报》第2期新鲜呈现”的微信,点击率达到31%;于3月4日推送的标题为“资源与战略|高速铁路对中国资源型城市区位的影响”的微信,点击率达到了32%;于3月13日推送的标题为“资源与战略|优雅的嬗变:土地市场与城乡发展一起走过的跌宕岁月”的微信,点击率达到了28%。一般来说,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篇均点击率为10%,能够达到20%的很少[13-14],从篇均30%的点击率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一全新的配音乐的翻页式微阅读形式的效果。

2.11持续推出,每一个努力,都不会白费

微信公众号开通不难,但维持稳定的运营却不容易,大多数期刊由于各种原因都重开通、轻运营,经常很长时间才发送一次微推,导致公众号活跃度不高,达不到对期刊宣传的效果。2018年《地理研究》借助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28期推文,阅读量总计达到11.7万次,期均阅读量达到4178次(表1),极大地宣传了期刊,提升了期刊的品牌效应和学术影响力。

3对期刊产生的综合作用——以《地理研究》数据为例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通过微信消息的推送可以增加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拓展读者范围、增加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量,从而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地理研究》为例,自2014年11月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开通以后,通过这一平台不断推送消息,月均推送频率在2~3篇,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不断提升口碑软实力和数值硬指标,各种数量指标显著提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显示,2014年《地理研究》的影响因子为1.62,在全国排名第52名;到2016年影响因子达到2.54,全国排名跳跃式上升到第14名;2017年影响因子增长到3.27,全国排名跃升到第4名(图2)。由此可见,通过坚持不懈地在微信公众号上发送消息,可以极大地宣传期刊,产生很显著的综合作用。

4科研微平台使用的注意事项

中国地理与资源类期刊网自2006年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探索出了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发展之路,推出了集群化服务平台网站和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服务公众号[5]。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一共包括50多种地理与资源类期刊,因此,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网的微信服务公众号是一个期刊集群微信公众号。如何将这个集群化的科研微信融平台运行好,有很多使用注意事项。(1)共同维护平台形象。微信服务公众号是大家公有的平台,大家都可以供稿,积极凝练各刊值得报导的消息,积极署名撰稿。稿件水平既是平台整体的形象,更是各刊自己的形象,要靠大家共同维护,微信制作水平不能太low,最终达到合作互赢的效果。(2)谁制作谁负责。公众平台只制作期刊集群的公共微推,涉及各个期刊专业内容的微推由各个期刊的管理员自行完成,费用自理。(3)发文量与发文时间安排。微信服务公众号每月只有4次发文权限,每次可以发送多条消息。为了协调50多个期刊的微信发送工作,微信服务公众号设立了一个总管理员,有需要的期刊各选一人设置为管理员,各刊发文前需要个刊管理员向总管理员报备与协调推送时间,公共消息优先。(4)个刊微平台实现互补。由于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服务公众号包括50多个期刊,而微信服务公众号每月只有4次发文权限,在排队轮流推送的情况下,轮到每个刊发送微推的机会就不是很多,这种情况下,建议每个期刊视情况申请个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服务公众号推送公共的、有重要价值的消息,而个刊零散的或是较多的消息,在个刊微平台可以、互补。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整体而言,单个地理与资源期刊本身的提升与发展空间已然有限,在各个期刊想法设法提升本刊质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具有跳出个体期刊的尺度,从期刊未来走向、学科整体发展与社会需求这三个维度来展望期刊的发展。打造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服务平台,从科研和科学家以及社会的多元实际需求出发,着力开发多元增值服务及其系列产品,着力实现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期刊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出路。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5

1科技期刊呼唤集约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术影响力总体提升,影响因子保持快速增长;期刊品牌逐渐形成,“百强科技期刊”“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奖项的成效显著;期刊小规模聚合加速,部分期刊企业的学术影响和经营业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期刊数字化出版迈出探索性步伐。聚焦“小、散、弱”问题,不难发现,我国科技期刊目前面临如下困境。(1)顶尖单刊日渐增多,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出版机构尚未出现。近年来,得益于行政力量的引导、多方资源的投入和期刊出版人的“觉醒”,我国科技期刊中“异军突起”者日渐涌现。JCR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2011年仅有Q1区期刊5种,而2016年已达37种。其中,《CellResearch》《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等期刊的影响因子稳居国际同学科前列。然而,纵观全国,尚未出现可与Elsevier、SpringerNature等国外出版商匹敌的出版机构。即便是我国出版的国际一流的单刊,又往往与国外出版商合作,是国际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是我国科技期刊领域资助额度最大的,获得该计划资助的16种期刊全部都与Elsevier、SpringerNature等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2)多平台、多系统、多办刊主体、多管理方式、多体制运行已成普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呈现出极强的多元化,在平台、系统、办刊主体、管理方式等方面均出现了“多”的特征,各种“多”彼此交织,进一步凸显了“散”。仅以平台举例,我国共有期刊10000余种,其中科技期刊约占半数,这5000余种科技期刊采用了多种平台,有的采用国外出版商提供的平台,有的采用国内大型期刊出版企业研发的平台,有的采用主管部门统一建设的平台,有的采用自主研发的个性化平台……各种情况兼而有之,各期刊的核心数据几乎“随机”地存在于国内外各种数据库中,路径依赖导致数据碎片化特征明显。因此,大力推动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在产业意义上解决“小、散、弱”问题,集中精力打造若干综合性刊群和学科性刊群,实现高度集约的办刊模式,已成国内期刊界的共识。

2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既要遵循学术规则,又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遵守行政规范。期刊主管单位推动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责任日渐凸显,既要推进期刊发展,又要推进期刊行业发展。当下,主管期刊较多的单位有:教育部,主管逾千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48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358种。当期刊集约化发展成为共识之后,期刊主管部门推动集约化的路径选择就成了核心问题。为此,需要借鉴同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路径。

2.1出版机构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国际上,科技期刊主要依托商业出版机构和学术机构办刊。Elsevier从一家荷兰小书店发展为一个全球化的多媒体出版集团,Elsevier主要依托丰富的企业运作能力,遵循市场规则办刊。英国皇家化学会作为一家非营利组织,出版发行大量书籍、电子书、数据库、期刊,其经验主要是依托强大的学术背景,遵循公益性原则,采取多种模式集中办刊。而提供高水准的光学、光子学信息服务的美国光学学会,则是依托近百年的学术期刊出版经验,推动本学科期刊联盟建设。国内办刊主体较为多元,其中集约化办刊较为成功的有中国社科院、中华医学会、中国光学期刊网等。横向比较下来,不难发现,中国社科院依托出版单位集中办刊,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改进服务、提高效益;中华医学会依托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集中办刊,形成了“中华”“中国”“国际”三大系列,成为国内医药卫生界期刊数量最多的期刊集群;中国光学期刊网则依托学科专业内容集中办刊,整合了国内95%的优秀光学期刊,进入全球TOP1%网站序列。可见,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路径差异性较大,现存办刊模式众多,我国亟待实施因地制宜、因刊制宜的多模式集中办刊探索。

2.2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路径

相对于依旧弱小的期刊业,我国若干产业已经在国际上后来居上,占据领先地位,如家电行业、高铁行业,也许对期刊发展路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中国家电工业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家电行业是我国最早展开充分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充分的市场竞争逼迫家电行业不断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不断进步。中国高铁从弱小起步,短时间内强势崛起,成为我国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一张“国家名片”。高铁发展是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战略——以政府推动中国铁路的提速进程为契机,形成了政府为主导、企业是主体、金融部门支持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家电行业和高铁行业的“后来居上”说明了在同一社会资源背景下,不同行业存在“因事制宜”的发展模式。

2.3期刊主管单位推动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出版管理条例》《关于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职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期刊主管单位的职责,包括“采取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保证出版单位的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对期刊集约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科学院大力推动科学出版社按照出版单位集中原则和市场规则,推动单一模式集中办刊,积极引导主管期刊集中办刊,积极推动院外期刊集中办刊。经过9年的实践,该模式取得了重大进展,引导数百种国内科技期刊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形成了一个联合体式的综合性刊群。然而,面对迅猛变化的期刊发展态势,依靠单一模式办刊无法有效激活中国科学院所属期刊的潜力,无法充分带动中国科学院所属期刊的改革发展。作为主管单位的中国科学院认识到,单一模式无法解决现存的问题,必须充分尊重规律,启动多模式集中办刊。在这一战略思路引领下,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新一轮期刊管理改革,全面探索多模式集中办刊:一是,继续支持科学出版社按照出版单位集中原则推动综合性刊群建设;二是,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按照主管、主办单位集中原则,参照市场规则集中办刊;三是,以“学科集群”为重点,择优支持优势学科期刊集群,按照学科专业内容集中原则和市场规则集中办刊;四是,鼓励所属有实力的期刊社基于新媒体技术,按照互联网传播集中原则集中办刊。以上相关举措,成为市场化单一模式集中办刊的补充,有效扩大了集中办刊的覆盖范围。

3多模式集中办刊的多措并举

集中精力推动多模式集中办刊,有赖于高水平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系统性的推进机制设计,包括政策层面、资源层面、项目层面的机制设计。同时,还需要数字化平台的有力支撑。

3.1多模式集中办刊的基本原则

3.1.1尊重规律,恪守规则

科技期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在学术规范、市场规律和行政规范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既要坚持社会效益最高准则,又要探索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经济上、技术上、学术上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3.1.2多措并举,整体推进

好的期刊是种子,而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是土壤。再好的种子,离开优秀的土壤,也不能良好发育。所以,要坚持多措并举,系统性地考虑问题,既推动单本期刊发展,又推动期刊行业整体发展。

3.1.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科技期刊的多平台、多系统、多办刊主体、多管理方式、多体制运行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基础的相对薄弱、发展的不均衡,加之数据和商务的历史路径依赖,决定了多模式集中办刊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加强顶层谋划,分步实施。

3.2多模式集中办刊的举措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以新技术条件下有针对性地解决主管期刊“小、散、弱”的问题为导向,中国科学院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多模式集中办刊。

3.2.1推动期刊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朱邦芬认为,一个期刊要做大,首先需要联合起来,联合产生生产力。循着集约化办刊的思路,中国科学院推动实施了研究所期刊编辑部整合。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所属办刊4种及以上的单位共31个,中国科学院要求这31个单位按照统一人力资源、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的原则,在办刊单位层面实现集约化办刊;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所属办刊3种及以下的单位共70个,中国科学院引导这70个单位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生产和统一的原则,在科学出版社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现集约化办刊。相关举措的实施初步帮助研究所和期刊编辑部实现了编辑专业化分工、编营分离,提高了集约化效益。同时,中国科学院密集调研所属期刊学科集群和优势学科期刊,以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的方式,支持前者冲击国际一流,支持后者建设刊群。

3.2.2推动全院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

数字化平台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在推动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动院属独立期刊数字平台及系统建设,集中部署推动了贯穿学术出版业务链的3个互相关联的数字化平台。前期,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了中国科学院论文预印本平台—ChinaXiv,实现与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保护学术成果首发权、监控学术不端行为等作用;中期,中国科学院推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于云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期刊采编系统—印刻学术,实现论文从投稿到互联网的全流程平台支持;后期,中国科学院引导中国激光杂志社,建设完善的期刊出版生产管理平台,为编辑部提供从论文电子版到纸刊排印及发行的服务。3个平台自2016年上线后,不断提高服务的覆盖面,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在上述平台基础上勾画了下一代科技期刊出版与知识服务云平台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期望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和大数据整合,实现科技期刊出版一体化、集约化与知识化的新融合,支撑期刊集约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

3.2.3打造国际精品学术期刊及推动中文期刊可持续发展

在机制体制改革、数字化平台等“土壤”改良的同时,中国科学院认真发现并培育优秀期刊“种子”。在英文期刊方面,中国科学院下大力气推动院属英文期刊国际化,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力争打造一批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择优支持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2016年SCI收录期刊数增加至78种,全国占比48%;全国Q1区期刊增加至22种,全国占比65%;同学科排名前10%的期刊由5种提高到7种。在中文期刊方面,中国科学院积极推动中文期刊主动适应新型学术交流环境,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中文精品科技期刊,引导中文期刊真正实现服务于国内学术交流的核心功能,从根本上扭转了中文期刊逐步边缘化的被动局面。

3.2.4探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出版新策略

面对国际期刊出版巨头的“包围”,中国科学院积极谋划,推动院属期刊优秀办刊人员提高国际化水平。一方面,探索建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的运行机制、备案机制,推动院属期刊乃至期刊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实施与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共建共办英文期刊,派出优秀编辑访学,以期帮助编辑骨干有针对性地学习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办刊理念与先进技术,在院内集中办刊单位进行专项“总装集成”实践,为中国科学院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奠定基础。

3.3保障措施

在保障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实践探索方面,中国科学院谋划了如下4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充分发挥研究所办刊主体作用。按照院所两级管理结构,要求研究所充分发挥办刊主体作用,真重视、真支持、真投入,为期刊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参与院层面推动的科技期刊改革发展。二是,培育和凝聚期刊出版人才队伍。以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期刊出版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高水平、国际化的科学编辑和信息化人才等。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坚持产出目标导向和改革目标导向并重的资源配置原则,院层面统筹考虑与科技期刊发展相关的院内外各类资源,形成明确的引导性政策,对积极推进院层面多模式集中办刊和院属单位期刊编辑部整合工作的予以适度倾斜支持。四是,加强期刊规范管理和服务。通过院层面加强审读,保障科技期刊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全院期刊改革发展的效率。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动车组检修;项目管理;项目风险;进度;探析

1引言

随着我国高铁交通建设的逐渐完善,选择高铁作为出行方式的旅客数量逐渐增多。在车辆增加的同时,根据车辆检修的技术要求,车辆的检修保养数量随之增加是必然的,如何在检修过程中加快检修节奏和效率,提高车辆上线率,最大程度地减少车辆运输的安全隐患,是全行业和主管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动车检修项目的相应管理过程进行研究与探讨。

2动车组检修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铁路总公司已完成企业化转型,目前,各个铁路局也正在实施企业化转型。完成企业化转变后,为提高动车组的运行效率,降低检修成本,追求企业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各铁路公司已经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如压降动车组检修成本,实现由高级检修能力的路局自主进行三级检修。在企业运营中关注成本,注重效率是市场发展的需求也是管理的需求,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被各个行业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动车组检修项目分类

根据动车组的运行情况和TG/CL127—2013《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的有关规定,动车组需进行五级检修,其中,一级、二级检修为动车组的基础检修,由铁路局在动车运用所及动车检修基地实施;三级、四级、五级检修为动车组的高级检修,由主机厂或动车检修基地实施检修。动车组高级检修原则为:三级、四级、三级、五级,照此循环进行,高级检修间隔周期为6×105km[1]。

4动车组检修项目模型的建立

4.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与工具,但是国际上通用的管理方法针对某一具体行业和领域又必须适应实际情况。项目管理根据处理的主题分为十大知识领域:整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干系人、沟通、采购、风险,不仅在动车组检修行业,任何行业都是特别注重时间、成本、质量,但是动车组与安全的方面因素特别重大,因此,车辆检修产品的质量(区别于项目的质量)也需要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4.2项目需求分析

不同于IT行业或其他行业的项目需求分析,动车组检修行业有其特殊性,即动车组运行到一定的里程或年限后,必须进行高级检修以维持其安全性,目前,国内部分铁路局已建立了动车检修基地以实施动车组高级检修,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4.3项目管理的阶段和过程管理

动车组检修项目同样遵循项目管理的固定阶段模式:启动、计划、执行、收尾。毫无疑问,计划阶段是所有管理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针对动车组检修行业,更需要注重管理过程,如项目范围、项目风险等。

4.4风险管控的方法和工具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动车组检修项目从本质上说,就是处理项目风险的过程,必须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满足用户需求,现提出通过使用风险登记册管控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控,将影响检修的各类不利风险发生因素降到最低,从而确保检修的顺利开展,使检修周期符合用户要求。

4.5项目进度管理

动车组检修是一种特殊服务,通过检修可以使车辆恢复运营状态,持续保持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动车组检修是一种增值服务。检修项目最终的可交付物是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进度必须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工具或方法对上面提到的工作分解结构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管控,按照在项目计划阶段设置的各个时间节点进行管控。在项目中,有一部分是影响整体进度的重要节点,称之为里程碑节点,在这些里程碑节点到期时,必须经过评审,如果超期必须进行原因分析,避免类似问题发生[2]。

4.6项目其他知识领域的要求

除了上文提到的进度、范围、风险,项目还需要对成本、采购、人力资源、沟通、干系人等方面进行管控,这些因素需要视具体项目实施的环境因素而定,这里不一一列举,但这些因素不是不重要。项目要成功,必须关注成本,任何事情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执行。此外,采购、人员等因素都直接会影响项目的成败。本文最后提出一点建议是对项目组成员的选择和任用。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企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而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定义为根据项目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组织成员进行合理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使其融合到组织中,并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保证高效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项目的管理通过项目组成员完成,因此,所有的基础都是对人的管理。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动车组检修项目的必要性及其检修等级的划分进行简单阐述,进而分别从项目管理的十大知识领域,项目阶段的划分等角度,提出关于动车组检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可参考的模式或模板以及工具、方法的使用,以期通过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提高检修效率、降低浪费,控制检修成本在合理范围,使动车组检修这一新兴行业不断发展,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刘晖,刘伟民.确保高速动车组检修运用安全质量的思考[J].工业,2016,12(6):190.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7

一个企业要想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完善的政工干部队伍做后盾,只有这样,才能稳固企业整体思想政治高度,才能让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奋斗。铁路企业要想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政工干部的支持。但是目前,铁路企业当中大部分政工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亟待加强。基于此,论文从政工干部工作的意义出发,对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几点提高铁路企业政工干部素质与能力的方法策略,希望能够促进铁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铁路企业;政工干部;素质能力

1引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作为企业主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企业政工干部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铁路企业必须深刻认识政工干部工作的意义,尤其在新形势下,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与能力是铁路企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

2政工干部工作及其意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企业政工工作属于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做好企业政工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政工干部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严格落实党的路线和方针,从思想方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既然企业政工干部需要不断组织员工学习,其自身必定具有极强的领导能力,加上政工干部都具有广泛的党政知识,政工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企业政工干部具有多种职能,例如,决策、协调、用人等。不过政工干部工作内容相当繁杂,工作时间需要及时普及党政思想,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而工作之余还需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了解员工的内心思想动态,对生活或者工作中有困难的员工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其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员工不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行动方面,都越来越追求多元化,这给企业政工工作增添了难度。因此,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加大政工队伍建设,在企业内部传播更多的文化思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最终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3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1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3.1.1政治意识

铁路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作为铁路企业的政工干部,更应该时刻注意中央的政策方针,并在企业内部逐步落实。这是作为党员的基本要求[1]。在当前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维护好企业内部的政治局面,加强员工政治思想认识,已经成为企业稳定发展并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因此,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必须拥有较高的政治意识,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同时还需要具有必要的政治鉴别力,以便及时捕捉企业内部员工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政治理念,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其加以矫正,确保企业永远处于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当中。

3.1.2表率意识

既然政工干部的主要工作是做好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其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为员工树立一个榜样,始终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员工的认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政工干部就应该具备必要的表率意识。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铁路企业政工干部要想做好政工工作,就应该从自我做起,让自己时刻走在员工的前面,让员工以自己为目标,增加员工的战斗力。此外,政工干部在要求内部员工的同时,一定要以身作则,并且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否则,一切只是空谈,即使说的再多,说的再好,也无法让员工信服,更加不会得到员工的信赖。

3.1.3民主意识

21世纪的今天,民主一词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国家大事,都会通过民意调查再做决定,企业政工干部要想做好政工工作,当然也离不开民主。这就需要政工干部多多与员工进行交流,征求员工的建议,不论大事小事,都能够做到民主决策。这种工作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政工工作的质量,而且还能让员工看到政工工作的透明化,同时在员工对政工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时候,员工还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员工未来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都非常有利。

3.1.4廉政意识

作为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廉洁意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只有做到廉洁自律,才能在企业内部树立威信,才能将政工干部工作落到实处。所以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主动接受员工的监督,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完全呈现在群众面前,利用自己的廉洁意识与廉洁行为感染企业员工,成为员工的好朋友,才能实现真正的廉政于民,进而在员工心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最终提升政工工作质量。

3.2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应具备的能力

铁路企业政工工作质量关系着企业的稳定与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铁路企业政工工作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企业政工干部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常常需要组织多种活动来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政工干部也可是员工的教师。不过与教师的知识教育相比,政工干部的思想教育管理更加复杂,主要原因是企业员工众多,不同的员工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员工生活经历不同,这对政工干部业务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对政工干部应具有的能力进行了总结。首先,服务能力。铁路企业政工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大局为重,不能过于看重自己的得失。这就需要政工干部永远将企业的利益放在心中的首位,让自己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人员,才能真正发挥政工工作的实际效用。其次,研究能力。铁路企业政工工作,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政工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找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实际调查,摸实情、务实事,并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可行的解决策略。当然,政工干部还需要根据行业的性质,确定适合的解决方法,以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再次,解惑能力。铁路企业政工工作面对的是企业全体职工,所以政工干部必须具备极强的说教能力,同时对于员工存在的一些疑惑,能够给予解决。最后,落实能力。政工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只有通过必要的讲解、协调、指导、总结,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政工干部。[2]

4提高铁路企业政工干部素质与能力的措施

在新经济体系中,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是人,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因此,人才就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能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收益。要培养出杰出的政工人才,铁路企业管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和发现哪些人具备这方面的潜力和才能,更适合做政工工作。同时,考虑到员工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将他们引导到政工方面的工作上来,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和协助他们工作,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这不仅有利于政工人才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努力地投入工作,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管理目标,实现双赢[3]。另外,对于不同的政工人才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结合了解员工内心渴望和期待的工作,给他们分配最适合的工作。总之,设计有利于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目标相结合的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政工人才。

5结语

总之,政工工作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要,而且还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其对于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铁路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注重企业政工干部的选拔标准,并通过必要的方法提升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政工工作质量,并发挥政工工作的意义,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荣 单位:神朔铁路分公司团委

【参考文献】

【1】赵峰涛.浅谈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应具备的能力[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8

关键词:绩溪;县域经济;供给端

近年来,绩溪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8年,绩溪县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2010年绩溪县GDP增速高达14.5%,在这之后经济增速呈明显下降态势,直到2016年情况才稍有好转,但2018年经济增速仅为5.4%,增幅同比下降较大,经济发展时好时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全市范围来看,绩溪经济发展水平在宣城市7个县市区中倒数,在全省范围内也处于中下游位置,其根本原因就是产品供给端较为薄弱,未能及时跟上新时展要求。

一、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低下

绩溪县属于山区小县,农业产业占GDP比重较高,2018年,绩溪县农业产业总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2%。县域内农业资源丰富,有山核桃、茶叶、油茶、竹子、中药材等众多经济作物,但农业产业链较短,许多企业经营项目还在以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发展贡献力度不大。绩溪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存在着局限于为农业产业而发展农业产业现象。近年来,虽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有所上升,但融合质量不高,发展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工业产业制造水平落后

2009年前,绩溪县为发展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引入外来企业,这些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不锈钢企业和化工企业尤为突出,在绩溪县100家企业中,不锈钢企业和化工企业占比近30%。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策红利,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取得了发展,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去产能政策的实施,靠着以价取胜的策略再也行不通,大批企业倒闭破产。绩溪的一些本土产业,如纺织、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也由于制造水平落后,科技含量不高陷入困境。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好转,这些本土产业发展虽有所进展,但始终不能取得较好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度也十分有限。

3.第三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绩溪县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近10年来,绩溪县第三产业增速都在10%左右上下波动,向上突破动能不足。县域内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住宿餐饮业发展较为平稳,但以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作为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产业,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高品质现代化精致景点缺乏,以致发展动能不足,经济效益低下,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度较小。

二、从供给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1.强化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1]。第一,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实施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开展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大力培育新型农林经营主体。围绕油茶、茶叶、竹产业等绩溪优势产业,引导农户组团参与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加大对农林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引导农户组建家庭农场,鼓励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组织。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农业产业联合组织,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产品产业园集聚,实现规模发展。第二,实施健康养生发展工程,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绩溪中医药材资源优势,实施健康养生养老发展行动,重点建设健康养老中心及现代服务产业园。依托绩溪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积极打造新安健康产业园,对上河国际养老中心等一些原有的健康养生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引进现代化的健康养生公司,盘活乡村资源,以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资源入股建设分散式季节性的休闲养老项目。加强与黄山、杭州等地合作,构建健康养生产业联盟。第三,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开创农村电商新时代。实施电商培育行动。重点培育农产品电商网销知名品牌,力争网络交易额达到10亿元;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所有行政村统一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快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工作成果[2]。完善农村电商功能体系和服务点建设,用大数据引导产销,充分发挥农产品电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设立网销产品种养加一体化基地,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电商综合效益。

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发力,加快对信息技术运用,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强化两化融合发展,力争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走在时代前列。第一,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分析产品“价值链”,抛弃中低端便宜的产品线,专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线。对传统工业产业大力技改,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如绩溪钢材产业,需主攻科技信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异性钢材,专注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水电、航空航天航母制造等领域的高品质钢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实行差异化战略,对国内相关空白领域进行填补。第二,着力实现研发设计协同化。转变大规模、集中度高的设计生产模式,强化社会分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工业组织分散化,具体可采用产品协同研发、非核心业务众包设计模式。构建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和开放创新平台,通过良性互动、交互式的研发设计方式征集产品解决方案,同时,还可借助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博士后工作站,实现研发设计的协同化。第三,着力实现产品制造智能化。坚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逐步实现产品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转变[3]。加强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不断提升两化深度融合力度。深入学习德国“工业4.0”模范工厂——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厂先进制造经验,按照《中国制造2025》有关要求和精神,引入先进设备,不断提升工厂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对同一流水线进行不同程序的设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组装,着力解决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3.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立足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掘生态、文化、名人三大资源,努力实现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服务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第一,大力发展夜游经济,补足旅游短板开新局。以历史文化名城、高铁站新站区、扬之河与?溪河沿岸,以及城区周边景区村庄为基础,规划建设不同主题的夜游街区;围绕胡雪岩纪念馆、江南第一学宫等景点,开展徽菜教学、徽剧演出等夜游项目;在高铁新站区,发展美食、娱乐等夜间消费项目,打造高端商街夜市;参考浙江乌镇等地夜景经济模式,打造打造扬之河、?溪河两河流域精致主题夜景。第二,做大做强工业旅游,培育旅游业新增长极。参照嘉兴市歌斐颂巧克力小镇模式,构建绩溪工业旅游专业园。对工业生产场所进行创意化设计,汇聚旅游元素,规划衔接观光游览路线,促进文旅产业工业产业融合发展[4]。依托宁清茶叶、松鼠云詹氏等绿色食品企业,建成集旅游观光、购物娱乐、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绿色食品生产观光基地。对县域内徽墨、徽雕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改造,设立工业旅游线路,建成具有绩溪特色的旅游观光体验基地。第三,实施旅游发展工程,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皖南区域最美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带和“皖浙天路”自驾游通道;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优化组合精品景区景点[5],推出3—5条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等客源地的优质线路;加快对绩溪县特色小镇的升级改造;实施村庄变景区改造升级工程;加强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打造宜居宜游、充满特色的旅游村庄;通过全方位的打造提升,力求形成全域旅游的大格局。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诸多经济发展难题都集中在供给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必将使用县域经济焕发新活力,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志秀,宋俊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J].财经界,2016(36).

[2]张磊.石河子垦区一四三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17.

[3]曹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13).

[4]杨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城市化演化机制及发展模式[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