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入管理范例

非税收入管理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1

 

作者:“SNA 的修订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课题组   中国的政府收入分类和国民经济核算关于政府收入的处理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收入分类包括四个层级,分别是类、款、项和目。最高层级的类有六个类,分别是:税收收入(代码101)、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代码102)、非税收入(代码103)、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代码104)、债务收入(代码105)和转移性收入(代码110)。   (一)税收收入   1.税收收入的分类。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21款。其中,05款“企业所得税退税”实质上是收入的负项,反映财政部门按“先征后退”政策审批退库的企业所得税。08款“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已暂停征收。税收收入分类如表1所示③。2.我国的税收科目与SNA有关税收分类的对应关系。2008年SNA对于“生产和进口税”项下的分类项目,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更多的是一种阐述性的说明。“生产和进口税”由“产品税”和“其他生产税”两部分组成。关于“生产和进口税”的分类。产品税是指:对生产、销售、转移、出租或交付货物或服务而征收的税;或者对以自身消费或资本形成为目的使用货物或服务而证收的税①。其他生产税,主要针对生产中用到的土地、房屋或其他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而征收的税;或者针对雇拥劳动力或支付雇员报酬而征收的税。通过以上对各税收科目的介绍,结合2008年SNA中关于生产税和进口税、经常税等的定义,表3列出了我国税收科目与2008年SNA有关税收分类的对应关系。明确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分析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的价格和2008年SNA价格的差异,对于理清收入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的问题有也帮助。3.部分科目的说明。(1)资源税。资源税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各种应税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7大类。资源税采用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的方法征收。2008年SNA中的财产收入项下,包括了地租(其中一种是地下资产地租)。地下资产的所有者(无论是私人单位还是政府单位)都可以与其他机构单位签订租约,允许它们在特定时期内开采储量,自己则获得作为回报的地租支付。这些支付通常被称为特许权使用费,但在本质上仍是所有者将资产交由其他机构单位在特定时期内处置所得的回报———即地租,2008年SNA也将其处理为地租。该类地租可以采用定期支付固定数额的缴纳形式,也可以根据对资产储量开采数量或体积来确定。因此资源税界定为财产收入比较合适。(2)房产税。我国目前除了少数试点地区之外,房产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城镇的经营性房屋,这部分的房产税属于其他生产税。试点的房产税,属于资本经常税项下的土地和房屋经常税。指土地或房屋所有者(包括自有住宅者)因使用或拥有土地或房屋而定期(多数情况下为每年)应缴纳的税①。(3)印花税。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使用的应税经济凭证所征收的一种税。企业缴纳或的印花税属于其他生产税。个人缴纳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属于产品税中的“金融和资本交易税②”。这个要区别于所得税项下的资本收益税,它是指对个人(或公司)的资本收益(SNA称之为持有收益)征收的、在当前核算期内到期应付的税,它与收益产生的时期无关③。(4)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是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为计税依据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赋,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这种税属于产品税中的“金融和资本交易税”,它有别于2008年SNA中提到的资本税中的“改善性征税”,也就是由于政府规划允许为商业或住宅目的开发土地而对农用土地增值所征收的税(段落10.207a)。(5)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等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车辆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的方法计算应纳税额。企业以及住户由于生产活动购置车辆而缴纳的车辆购置税,属于其他生产税。住户由于非生产活动目的购置车辆,而缴纳的车辆购置税属于“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项下的“经常税杂项”。(6)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其占用耕地的面积一次性征收。这是由于在生产过程(建房或其他非农建设)中使用了土地而应缴纳的税,属于其他生产税的范围。(7)烟叶税。烟叶税对在我国境内收购烟叶(包括晾晒烟叶和烤烟叶)的单位,按照收购烟叶的金额征收。属于“除增值税、进出口税以外的产品税”项下的“一般销售税或流转税”。   (二)非税收入   1.非税收入的分类。如上文所述,我国政府收入的分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非税收入。非税收入(103)包括了7个款,分别是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02款:专项收入;04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05款:罚没收入;06款:国有资本经营收入;07款: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99款:其他收入。表4是非税收入分类。2.非税收入的一些特点。在非税收入的款项中,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比较特殊的。它不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因此不包含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科目”的非税收入之下。它的主要构成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02款:“专项收入”下的项目,有部分项目可以理解为政府的税收,例如:水资源费、教育费附加、草原植被恢复费等。部分项目实际上是资产销售的收入,例如:铀产品出售收入、国家留成油上缴收入。04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包括的项目众多。需要根据SNA的原则来判断区分。例如“法院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诉讼费”和“外交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签证费”等,应认定为是对服务的支付。“工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和“出版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费”等,应该归入到政府税收的范畴、3.非税收入中重要的项目: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部有关资料指出:“2011年全国非税收入情况: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14136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36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3166亿元①。可见,非税收入中,政府性基金虽然不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但近几年来,其数额远超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而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部分就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07年之前,土地出让收入先纳入预算外专户管理,再将扣除征地补偿和拆迁费用以及土地开发支出等成本性支出后的余额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全部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与公共财政预算分开核算,专款专用。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后,市县财政部门先分别按规定比例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余下的部分统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②。由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数额巨大,因此有必要明确对它的处理。土地是一种非生产资产,我国的土地转让只是针对使用权的转让,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目前土地批租或者使用权市场上的拍卖交易可以认为是投资公司或房地产公司,对于一项无形非生产资产(土地使用许可)的购买,而不是对于土地本身的购买。由于这部分的资金收入并不是经过生产或经营活动产生的,仅是一种由国有资产的实物量转化为价值量的政府行为,因此不能作为当期GDP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变化会在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p#分页标题#e#   (三)政府收入的其他部分   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上述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外,还包括了其他几个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代码102),包括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等10款。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代码104),包括了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4款。债务收入(代码105)包括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2款。转移性收入(代码110),包括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等9款。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些类别下的款项进行详细讨论。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对而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对于税费的处理过于简化。一方面是由于基础统计报表中缺少详细的税费项目;另一方面也缺少对于税费项目对应的标准。这造成了部分项目处理相对简单,个别可能还有疏漏或错误。   (一)工业成本费用调查   在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中,其他制造费用、其他销售费用等包含的其中项“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都作为增加值来处理,也就是说,认为上交给政府部分都作为税收来处理。实际上,“上交给政府部分”有一部分可能是对政府服务的支付,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还有可能是交纳的罚款等,属于经常转移的范围。   (二)排污费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排污费是按生产税处理。2008年SNA推荐的排污费处理,远比这种简单处理要复杂。2008年SNA认为,各国政府正越来越多地将排污许可授权作为控制总排污水平的一种方法。这些许可不涉及自然资产的使用(大气并未被赋予价值,因此它不能作为一项资产),所以要归为税收。   从概念上讲,该项许可中内含了可交易性,由此会存在一个活跃的市场,所以该许可构成了资产,应该以其出售的市场价格评估其价值。如果对污水排放的支付是一种意在杜绝排放的罚款,则该支付应作为一种罚款处理,应该属于经常转移。如果签发的许可数量有限,且其意在限制排放,则该支付应作为税收处理(前提是污水所进入的介质在SNA中不被视为一项资产)。如果该介质是一项资产,且排放许可中约定的必要条件得到了满足,则对许可的支付应以与上文提到的移动电话无线电频谱使用许可付费的相同方式处理(资产的购买或租赁)。如果收费与补救活动相联系,则该费用是对一项服务的支付,除非征收的金额与随后的水处理成本完全不成比例(在此情形下应作为一项税收处理)。   (三)绿化费   绿化费是政府非税收入下的“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按照中间使用处理。按照规定,收取的绿化费按计划专项用于绿化造林,对于交纳绿化费的企业而言,不存在交纳绿化费后直接享用了某种政府服务,更类似于享受的国防或公共安全服务,因此按税收处理更为合适。   总体而言,由于政府收入中涉及的项目多样,情况复杂。本文主要梳理了税收项目的一些对应情况。更多的非税收入,例如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的梳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国库监管;信息化管理

一、国库收支运行步入信息化管理

(一)国库收入业务步入信息化管理。当前国库收入包括税收收入、税务部门的非税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商业银行代收代缴的非税收入和财政汇缴的非税收入、水资源费收入、排污费收入等等。据调查:从业务种类看,一是随着“金税三期”的上线运行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业务的深度拓展,由税务部门负责征管的税收收入、的非税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从纳税人或缴款人申报,到商业银行经收并划缴国库,国库办理收纳、分解和上划,基本上实现全程电子化管理。二是随着“金财”工程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的运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各种非税收入,从缴款人网银缴纳到商业银行的经收环节,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管理,目前各省市正在加快研究,探索非税收入直缴入库的途径,以期实现商业银行代收代缴非税收入的全程电子化管理。从渭南市全市预算收入业务量统计看,截止2017年6月份,全程电子化业务量占比已达94%,传统手工业务量仅占6%。渭南市预算收入步入信息化管理时代。

(二)国库支出业务步入信息化管理。当前,国库支出包括实拨资金支出、国库集中支付支出、国库上下级之间的调拨支出以及国库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系统外调拨支出,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度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占国库支出业务量达98%。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量占比提升的同时,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信息化处理也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以央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和财政业务系统为核心,借助大小额支付系统汇划资金,借助横联TIPS系统、国库和商业银行前置综合系统传送信息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信息管理网络已经形成,央行国库与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之间的清算全程实现电子化处理。

(三)国库收支业务信息化管理的特点。不论是国库收入业务信息化管理还是国库支出业务信息化,均采取“信息流”和“资金流”双通道管理,借助“金税工程”、“金财工程”、“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实现对各项预算收入的“信息流”管理;借助“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国库和商业银行的前置综合系统”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实现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信息流”管理。不论是预算收入资金划转还是预算支出资金的划转,则均是借助大小额支付系统、央行和各商业银行的行内业务系统,实现对预算收支“资金流”的管理。

二、信息化管理对国库监管带来的影响

(一)对国库监管的有利因素。一是有助于国库监督效能的发挥。长期以来,传统国库收支业务量大、效率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随着国库收支信息化发展,传统国库收支业务量大大减轻了,国库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国库监督工作。二是有助于提高国库监管效率,通过对国库收支业务流程的自动控制,实现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督由“人控”向“机控”转变。比如,对于商业银行通过财税库银横联方式经收预算收入业务,已经实现网络自动对账,央行只需要通过对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的“信息流”监测,对商业银行未及时划转预算收入资金问题及时提示,就能确保预算收入及时划缴国库。

(二)对国库监管带来的挑战。一是监管难度增大,监管人员需要对信息化业务处理流程熟悉掌握,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测。二是监管范围扩大,不仅要对传统业务进行监督,而且要对信息化业务进行监督;不仅要对各项国库业务进行监督,而且要对相关系统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不仅要对资金流全过程进行监督,而且要对信息流全过程进行监督。三是监管链条拉长,按照现代财政制度和构建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国库监督对象应是进入国库和国库经收处的财政资金,因此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监督,不仅要涉及各项具体的国库业务,还要延伸到国库资金离开商业银行系统前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监督的同时,还要对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将资金划转到的工资专户、公务卡还款账户、代管资金账户以及各项财政专项支出账户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三、信息化模式下国库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法规未及时进行完善和补充,国库监管依据不充足。一是目前国库监督依据的《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未对国库信息化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做出清晰的规定,明显滞后于国库信息化发展的现实。二是在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国库经收业务、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和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等相关国库业务电子化先试点、再拓展,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由文件通知代替制度和规定,国库信息化处理业务的相关制度、规定跟进缓慢,尚未就商业银行办理各项国库业务的内控管理、账务组织、科目设置、系统设计、处罚规则等制定统一、科学、规范的处理规程和管理办法,缺乏对商业银行的各项国库业务“信息流”管理规定,国库监督依据不充足。

(二)国库人员配备不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国库监管人力不足。长期以来,国库岗多人少矛盾突出,“重核算、轻监管”成为常态,县级国库人员配置主要以操作型为主,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知识层次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监管意识普遍薄弱、监管技能较为缺乏。进入国库业务信息化时期,尽管国库传统手工业务大大减少,但在重核算管理的定势思维下,部分基层国库对国库职能定位把握不准,片面认为国库监管范围缩小、监管职能弱化,加重了国库岗位人员配置的不合理性,国库信息化业务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国库管理不能主动从重核算状态向综合监管型转变。

(三)缺乏对国库信息化业务全流程精准把握,国库监管覆盖面偏窄。国库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人行国库、财政、税务和银行。在近年来国库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基层人民银行国库重点关注自身的国库信息化业务,对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业务、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商业银行代收代缴非税收入业务等电子化业务,在国库部门的处理流程较为熟悉,在商业银行、财政和税务部门的处理流程和账务组织很少去研究和关注,不能准确掌握各项国库信息化业务从财政、税务到商业银行,再到国库的全流程处理,不能对国库监管做出全面、合理、有效的规划,国库监管工作仍然局限在对传统的手工业务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国库信息化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疏于监管,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延伸的工资专户、公务卡还款账户、代管资金账户、财政专项支出账户尚处于监管真空。

(四)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信息化双重管理,国库监督机制不畅。在商业银行的三项国库信息化业务中,除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业务规定了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接口标准和统一处理规范外,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信息传输和管理则是由财政部门开发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实现。由于这两个信息管理系统并未镶嵌到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中,两项业务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不能相互自动牵制,加之缺乏信息管理传输制度规则约束,财政部门疏于管理,各商业银行两项业务的信息处理程序较为混乱,存在以信息流代替资金流“先清算、后支付”成为常态,非税收入不能及时划缴国库等问题,由于监督机制不畅,国库部门尽管多次向同级财政部门进行提示和反馈,但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五)监管方式和手段滞后信息化管理要求,监管效能不高。一是对商业银行国库信息化业务的监管尚处于手工模式,例如在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合规性检查中,由于每日清算信息数据较多,人工核查难度大,无法逐笔核查每一笔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是否符合直接到最终收款人、最终供应商或到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等合理账户的宗旨要求,存在向财政支出专户、财政代管资金账户、非税收入专户、暂存户等违规支付问题较为严重和普遍,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宗旨相背离。二是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化业务处理流程存在瑕疵,从商业银行支付到央行国库清算,信息流和资金流始终不能实现系统自动匹配和核查,给商业银行留下了“先清算、后支付”的机会,需要对商业银行集中清算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进行深入细致的比对检查,才能发现此类违规问题,监管效能较低。

四、信息化模式下提高国库监管效能的建议

(一)完善国库监管法规制度。全面把握现代国库制度及《预算法》的要求,认真梳理当前商业银行各项国库业务的信息化处理特点,在《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对国库信息化管理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及时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等国库法规制度,明确国库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的职责权限,尽快制定和完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国库集中收付业务、国债发行和兑付业务等国库业务的信息化处理规程和管理办法,为国库全面、有效履行国库监管提供法规依据。

(二)科学合理配置国库人员。经理国库是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的职能之一,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加强人民银行对财政预算收支的事中监督制衡,因此,央行应当抓住国库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努力推动国库从核算型向综合监管型转变,切实提高经理国库质量和水平。一是建议完善基层“三定”方案,立足于“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监督制衡”的职能定位,尽快确定县级央行国库人员编制。二是各级央行国库要切实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财税改革政策,站在服务社会和全局的高度,积极主动适应当前国库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国库人员,确保国库监管力量,推动国库管理转型。

(三)全面拓宽国库监管范围。各级国库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代收代缴非税收入业务、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各项业务对应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不仅要弄清各项国库业务在央行国库的处理流程,而且要熟悉掌握各项国库业务在财政、税务、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处理流程和管理方式,认真研究各项国库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流程与相关业务制度规定之间的契合程度,立足于全面、有效的视角,确定国库有效监督的关键点、风险点和重点,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国库业务的监管,而且要注重对国库信息化业务的监管,不仅要注重对资金流监管,而且要注重对信息流的监管,确保国库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四)理顺国库监管机制。央行国库要尽快对现行商业银行的各项国库业务信息化管理进行调查摸底,立足于全面、有效、有序、高效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基本前提,对商业银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代收代缴非税收入、国债发行和兑付业务等国库电子化业务,从科目设置、账户设置、账户命名、账务组织和管理等做出统一规定。建立与财政部门协调机制,理顺各项国库电子化业务的监督管理职责,尽快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管理系统和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镶嵌,杜绝违规办理国库业务,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五)完善国库监管方式和手段。全面把握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宗旨,加快对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流程改造研究,坚持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够相互校验和牵制的基本原则,杜绝商业银行“先清算、后支付”行为。加快对横联系统的改造和完善,实现系统自动对横联对账信息和资金到账信息的检查,对国库集中支付清算信息的逐条审验,确保国库收入及时入库,确保每笔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都能符合到最终收款人和最终供应商或合理的财政专户,杜绝违规支付,治理国库集中支付的乱象,确保非税收入及时入库,有效提高国库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高雪雅.财政制度视角下的国库监管效能思考.《青海金融》,2015(11).

[2]姜东.信息化背景下国库风险与防范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7).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3

[关键词]“金税四期”;高净值人群;税收征管;风险评估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调整市场失灵状况重要工具,是充当调控杠杆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产业、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助推器,是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差距的平衡器,是维系经济运转、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纽带,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保驾护航。伴随着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执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高净值人群,这些高净值人群也是政策里的先富者。国内高净值人群主要包括五部分人群,分别是私营企业老板,央企、大型国企及大型私营的高管人员,骨干人员,影视人员,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这些先富起来的高净值人群同时也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向前,若能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将能够实现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事情。但是有些高净值人群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无意地钻国家政策的空子,逃避国家税收法律征管。

一、高净值人群概况

高净值人群一般指资产净值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个人,他们也是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较高的社会群体。“高净值者”相当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的“先富者”,其含义是指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即在相比较的情况下,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比正常工薪人员高很多。其经济水平不仅能够达到财务自由,还能够带动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的发展。

(一)高净值人群的类型。我国目前的高净值人群主要有以下五类人:1.私营企业老板。是指按照我国法律法规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法人。私营企业经营范围广,规模大小不一,中小私营企业经营好,一年赚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不是问题;甚至有的个人工商户,若生意足够兴旺,一年赚几百万元也是可能的,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达到高净值人群标准也是指日可待的。2.央企、大型国企及大型私营企业的高管人员。是指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其年薪超过几十万元的不是少数。根据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4000多家的上市公司里的高管薪酬高于150万的企业有1112家,在这上千家的上市公司中的高管薪酬高于1000万的有29家,那么这些高管的可投资资产大于1000万元是不言而喻的。3.骨干人员。是指互联网技术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其年收入也是相当高的。有的企业除了高薪还有股权激励等奖励,这类技术骨干人员的薪酬也是属于高收入人群。4.影视人员。近几年的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影视明星的年收入是在所有行业中最高的,这些影视明星的年收入基本上都是上亿元,其持有可投资资产也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从近几年的税收征管查处来看,这个行业是我国高收入的集中地以及偷税漏税的重灾区。5.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是指在网络经济催生出来的粉丝量很大,在网络上知名度很高的一群人。在我国,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的直播收入不亚于影视明星,其年收入甚至高于影视明星收入。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有些影视明星也做其直播,从这些现象看,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的收入有可能超过影视明星的收入。由于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的收入虚高且多样化,成为税收监管的重要对象。

(二)高净值人群与税收的关系。从人群分布看,高净值人群是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税收是合理调节国民收入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来源是高净值人群纳税。税收征管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税收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高净值人群通过偷税漏税来积累巨额财富,这无疑是对国家分配制度的公然侵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也将自身置于违法犯罪的危局之中。根据《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预测,到2021年底,将有300万高净值人群拥有1000万元以上的可投资资产,这一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约9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4.29%,相当于2020年全国GDP的94%。2000年至2020年,我国二十年来的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4的警戒线以上,凸显了我国目前财富分配不均衡。一个富人少纳税的社会,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因此,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合理调节国民财富分配。这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手段。

二、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动机

税收违法行为是指税收法律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违背税收法律法规或税收精神而采取的,给国家税收收入带来了非常的减少或损失的行为。其本质是趋利避害和苦乐计算。从个人角度,趋利避害和苦乐计算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在税收征管方面,纳税人的决策目标是通过违反税收法律的规定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权衡,选择其效益最大化,从而进行趋利避害和苦乐计算,实现其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的动机是趋利避害和苦乐计算。从马克思观点,利润空间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规范,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因此,在法律框架下,高净值人群会不断地在最大化其自身经济利益和遵守法律界定之间作出所谓理性选择。

三、“金税四期”下影响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风险因素

“金税四期”下高净值人群通过税收违法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风险成本都大,加强高净值人群的税收风险评估是当前我国税收策划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金税四期”影响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风险因素是税收风险评估前提条件。

(一)数据采集是税收征管风险管理的信息识别基础。随着“金税四期”的到来,国家非常重视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开发和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共享程度。金税工程的推进,国家税务机关不断拓展外部信息渠道,积极打通商家、银行、服务提供商、社交媒体、互联网等第三方数据信息渠道,形成数据闭环,税务数据传输、存储和整合更加便利,为税务机关税收征管风险评估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支持。金税工程系统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储存、整理、维护和关联,通过纳税识别码有效归集外部数据,通过数据比对以及内设风险预警模型进行税收征管风险评估与识别。

(二)先进大数据技术是税收征管风险智能评估手段。“金税三期”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目标,提高了税收风险管理能力,达到了跨税种、跨纳税环节的信息共享,保障了税收征收管理,增大了纳税人违法行为的风险。“金税四期”是在“金税三期”的基础上升级的,结合我国税收征管实际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通税费全数据、全业务、全流程等,奠定了智慧监管与智能办税的良好基础;增强了内部控制监督平台,打造了智慧税务,实现了税收治理现代化,达成了“智慧办公、智慧指挥、智慧决策”的目标。“金税四期”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风险进入智能评估阶段。

四、“金税四期”下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成本

(一)“金税四期”下税收违法成本的定义。税收违法成本是指纳税主体实施税收违法的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实施违法行为所支付的法定成本与信誉成本以及税收违法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及法律给予的惩罚和制裁的一切损失。

(二)“金税四期”下税收违法成本评估。1.“金税四期”下税收违法成本额测算直播经济、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大、从业人员多,网络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对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行为成本远超税收违法收益。特别是信誉成本和经济性成本。近年来,被查处的影星和头部主播、网红等偷漏税案比比皆是。例如:最近的某网红偷漏税案,其法定成本主要是指对其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其中,包括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被处罚和追加滞纳金总计6.38亿元。信誉成本是指其税收违法行为给其自身带来的信誉损失及给社会信用环境的负面影响。由于税务违法行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以及对其职业造成损失是巨大的。按照其2021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的价值90亿元,假设将来五年每年按照20%增长。以2021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对其将来五年创造的价值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先测试算出其将来五年创造的价值:2.折现率的测算(1)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经过资料调查和分析,2021年十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2.73%。(2)市场风险溢价市场风险溢价(Riskpremium),是投资者在清楚风险报酬的情况下,面对不同风险的高低,对风险的承受度,影响其是否愿意冒高风险获得较高报酬的意愿,或是只接受稳定的收益,放弃冒高风险可能得到的较高报酬。风险报酬率与无风险报酬率的差额称为“风险溢价”。本文选取评估基准日前五年的沪深300指数的月几何平均收益率,折算成年几何平均收益率(采用复利计算)。计算出的市场收益率是7.1%,由此得出市场风险溢价为7.1%-2.73%=4.37%(3)β系数的测算贝塔系数是某一投资对象相对于大盘的表现情况。本文参照评估基准日前五年的沪深300指数的月几何平均收益率,得到的β值为1.0845。(4)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由此得出无风险报酬率:Rg=2.73%市场风险报酬率:Rm-Rg=4.37%β系数:β=1.0845则权益资本成本:Re=Rg+(Rm-Rg)×β=2.73%+4.37%×1.0845=7.5%3.“金税四期”下税收违法成本评估从表2可以得出,如果该网红没有税收违法行为将来五年按照最保守的方法的折现率计算,其能够创造价值折现到现在的现值是633.5亿元,这可谓是信誉成本,付出代价是惨痛的。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许多高净值人群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是富有创造力的,但是在税收法律和价值评估方面是极度欠缺这方面知识的。

五、加强高净值人群税收风险防范,实现其名利双收

(一)以数治税环境下提升高净值人群共同富裕意识,降低税收违法风险。J.S.密尔认为人类有为别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福利的能力。他提出的功利主义是指在行为上的标准的幸福,并非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与此有关系的一切人的幸福。这与我国党和政府的奋斗宗旨和目标不期而遇。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高净值人群物质基础已经足够支撑其上层建筑的建设。若高净值人群能够被正确引导,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党和政府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保护合法收入,监管异常过高收入,倡导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馈社会,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各地税务机关应该定期对高净值人群进行“共同富裕”主题宣传。高净值人群也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共同富裕理念,在积累自身财富的同时,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实现其名利双收。

(二)加强对诚信纳税主体的激励,提升高净值人群。遵从度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加强对诚信纳税人进行激励,针对每个会计年度诚信纳税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加大宣传力度,进行高净值人群的精神奖励,这样能够提升高净值人群的荣誉感和纳税遵从度。各地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各地区纳税主体的纳税年度评价分进行排序,定期对评级高的纳税主体进行精神奖励和宣传其诚信纳税行为。这样可以做到不想偷税漏税的效果。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与纳税人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消除税收遵从风险产生的根源,从而有效提高税收遵从度。

(三)加强高净值人群的税务知识培训,防范税务违法风险。各地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各地区纳税主体的纳税年度评价分低的纳税主体,定期安排相应合适税收风险评估师,负责进行点对点的纳税辅导和风险合规监督。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不仅有助于纳税人规避税收遵从风险,也有利于增进征纳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的同时,提供点对点服务,使得高净值人群对特定税收问题有确切的了解,降低税收违法成本,提升税收征管效率[4]。

六、结语

税收能够起到资源配置、调节需求总量、调配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保护国家权益、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税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砥砺前行。高净值人群在“金税四期”严格监管下,应加强税收违法风险评估、树立正确的税收法律意识、合法纳税,为共同富裕和实现民主复兴贡献自身财智,达到名利双赢的良好状态,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瑛.税收违法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27):102.

[2]甘绍平.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5(15).

[3]丁芸,张岩.“互联网+”背景下税收征管模式探究[J].会计之友,2019(17).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4

大同市新荣区作为一个产煤大区,依赖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近年来,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财政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此作些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财政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财政体制制约了区本级财政收入与财政总收入的同步增长

2003~2005年间,财政总收入(其中国税收入、地税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上划市级收入的年递率分别为51.59%(61.48%、25.83%)、28.65%、58.84%、43.37%,上划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9.89%、84.80%、85.52%,留区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2.64%、11.19%、11.3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①上划中央、省级收入以高于财政总收入年递增率7.25个百分点的速度大幅增长,上划市级收入与财政总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而一般预算收入年递增率低于财政总收入年递增率22.94个百分点;②对中央和省贡献较大的国税收入年递增率高于财政总收入年递增率9.89个百分点,而对区级收入贡献较大的地税收入的年递增率低于财政总收入的年递增率25.76个百分点;③上划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大,而留区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小;这充分说明当前财政体制下,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对中央和省市提高“两个比重”贡献较大,对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拉动不足,不能有效增加区级的可支配财力。

2、税收结构不合理,致使新荣区上划收入增幅远远大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

2003~2005年,新荣区税收总收入分别完成13010万元、19348万元、30024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97.98%、98.07%、98.44%,参与各级分享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六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94.44%、97.87%、98.36%,占财政总收入92.53%、95.99%、96.82%,其中上划六税占六税总收入86.34%、88.34%、88.33%,留区六税收入占六税总收入13.66%、11.66%、11.67%。以上数据反映出:在新荣区,税收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对财政总收入的贡献逐年增强;与此同时,对中央和省市级收入的贡献亦逐年增大,而对区级收入的贡献逐年减小。这说明当前的税收结构有力地增加了国家的财力和宏观调控力,反而对区级财政收入的贡献不足,不能有效地带动区级财政收入与财政总收入的同步增长,增加区级财力。

3、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适应当前的财税体制,财政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2003~2005年,新荣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5.39%、62.32%、22.29%变为12.76%、71.15%、16.08%,分别上升-2.63、8.83、-6.21个百分点,三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旦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6.21个百分点。导致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大的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收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地方的可支配财力。由于上述原因,致使该区收支矛盾突出,财力严重不足。2003年新荣区财政赤字累计达到2691万元,2004年为922万元,2005年下降97万元,三年间尽管该区财政赤字现象有所下降,但与强劲的经济发展形式构成了鲜明的反差,仍是构成该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另外,2004年-2005年该区年入均平衡财力分别为15747元/人、18401元/人,呈现出了上升态势,但仍旧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过程对地方建设的需要,全区可用财力仅能维持人员基本工资支出和低标准的国家机关正常运转费用,没有额外能力进行地方公共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属于典型的“经济大区、财力小区”。除此之外,征税征管不严、违反财经纪律、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存在,共同构成新荣区财力增长与有效配置、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改变财力不足状况的几点建议

1、完善地方的财政管理体制

按照新体制规定,新荣区每年对财政收入贡献较大的一些税种收入大部分上划,只有小部分留区,供区支配。2003年累计上划上级收入为1060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7066万元,对上级贡献351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26.68%;到2005年,累计上划上级收入达到2609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431万元,对上级贡献15661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51.33%。这种新体制下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削弱了区级财力。所以财政体制因地制宜地调整和完善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大中央、省级和市级对区的补助收入,保证区级拥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地方经济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要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使地方财力与支出比例协调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税收结构,而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根据当地资源、区位、经济、文化等条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对区级收入贡献较大的财源和税源,才能更好的增加区级财力。首先,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林牧渔业规模化。随着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逐步取消,这一税源将成为历史,因此在涉农税源建设上,必须培养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税源向产业化、工业化和商流服务业转移。其次,加大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力度,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积极培植骨干财源。在工业税源方面,必须树立大财源观念,推动工业企业由“高税型”向“高利型”方向发展,增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努力提高工业经济对区级财政的贡献。最后,适当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壮大新兴后续财源。第三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也是地方财政的最大税源,因此把加快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加强税费征管

严格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积极改制,加强征管手段,从根本上防止收入的“跑、冒、滴、漏”。这就要求必须做到:加强税源调查,完善税源监控机制,实现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加强清欠堵漏工作,杜绝税收管理漏洞,强化工商税收登记与税务登记的双向管理,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努力扩大税收征管范围,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认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的多乱问题,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纳入预算管理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优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减少税收减免的范围,避免税收优惠减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和稽查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等违法行为,防止税收入流失;做好零星税收和征管工作,既抓“西瓜”,又拣“芝麻”,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规范非税收入,确保非税收入的足额征收。#p#分页标题#e#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5

一、积极税收政策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于1月8日在北京举行,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国家交出怎样的税收“成绩单”?增减之间如何确保实体经济“实打实”受益?“十四五”新开局,税收工作将带来哪些新实惠?据了解,此次会议不仅“晒”出了2020年减税降费的“成绩单”,还对去年的税收工作进行了总结。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叠加世界经济衰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令实体经济面临空前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全国税务机关迎难而上,通过艰辛努力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会议上说,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聚焦“优惠政策落实要给力、‘非接触式’办税要添力、数据服务大局要加力、疫情防控工作要尽力”的“四力”要求抗疫情促发展,确保了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此外,个税首次汇算平稳实施。开发应用个税手机APP,推出申报表数据预填单服务,积极推动免除部分中低收入者汇算义务的政策落地,确保了个税三步改革在稳慎推进中圆满完成,有力促进了消费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同时连年完成预算收入任务,累计组织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65.7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我们知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和重要保障,是政府执行经济社会政策的主要手段。为确保税收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还要大幅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为如期完成年度税收任务,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大考”,税费收入预算任务圆满完成,全年组织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13.68万亿元,同比下降2.6%,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0.8个百分点,及时准确办理出口退税1.45万亿元,组织社保费收入3.81万亿元,非税收入6316亿元,为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在疫情之下,为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各级税务机关在服务中积极开启“非接触式”办税模式,2020年,全国大力推行“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缴费。国家税务总局在疫情发生后迅速“非接触式”网上办税缴费清单,明确了近200个可在网上办理的涉税缴费事项。目前全国已实现90%的涉税事项、99%的纳税申报业务可以网上办、线上办、掌上办。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全国税务系统连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税务总局集成推出了108项279条服务举措,联合12个部门推出16项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措施。而在税收服务专业化方面,有些地方所焕发的活力更是令人感叹!例如去年9月,深圳市南山区建成了5G网络信号覆盖税务大厅,首推“超高清+实时直播”学税、“AI互动+中英双语”问税、“电子填单台+VR实况”导税、“高速终端+智能柜台”办税等全链条“智慧税务”,办税大厅无需值守,服务却无处不在。在这背后,是税管理念与模式的转型,即从固定管户转向专业化管事管户,从无差别管理转向立体化风险管理,从税务部门“单兵作战”转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另外,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片区率先推行的“信用放、信用服、信用管、信用控”一体化,为“双A”(纳税信用、社会信用均为A级)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星电机(深圳)有限公司办税人员李青感慨:“我们公司涉税业务比较复杂,入选第一批‘双A’企业后,税务人员和企业人员一对一全程对接,相当于‘管家式’办税!”随着“智税”模式的不断升级,深圳营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场主体的活力也在持续迸发。据了解,深圳市2019年税收规模8247亿元,2020年上半年实现税收收入3735.8亿元,纳税人在申报阶段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减税降费为经济恢复“保驾护航”

2020年减税降费措施取得的最显著成效,是“十三五”的税收工作圆满收官。一方面,税务部门全年完成的组织税收收入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出0.8个百分点,这集中反映了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2020年全年组织的税收收入同比上年下降2.6%,表明2020年国家减税降费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为经济恢复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与此同时,2020年应对疫情的减税政策出台快速、高效,对于支撑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关键行业和环节,支持防护救治、保障物资供应、鼓励公益捐赠、支持复工复产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续政策的延续执行,以及更多减税降费政策惠及企业和居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助于拉动生产、促进消费和就业,激发市场和经济活力,对经济稳定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最为给力的是服务于“六稳”“六保”大局,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率实现了正增长。伴随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实施、税收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叠加累积效应越来越明显,更深层次的减税红利正在显现。可以说,“减税降费”成为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累计办理出口退税7.07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全国各地情况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留住了青山。例如,广州市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财务部部长詹技术介绍说:“我公司的1218万元出口退(免)税款及时到账,再加上2020年上半年阶段性减免社保费700万元,真金白银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让我们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内销市场更有底气。”湖南省盐津铺子食品公司财务人员李玲也算了一笔账:2019年集团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3691万元,2020年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4988万元。如此之大的税费优惠政策力度,让企业资金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智能升级进程加快、信心更足。据介绍,该公司2020年前11月公司各项研发投入已超过3000万元。尽管2020年年初产品销售受到一定冲击,但从4月开始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刷新了最佳年度成绩单。上述两例,只是享受到减税红利的亿万市场主体的一个缩影。不少企业反映,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减税降费“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前行以创新转型开辟出新的市场。事实上,减税降费作为逆周期调节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去年疫情大考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而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及时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新动能成长以及服务中小企业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保住了就业,并且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及经济恢复。有业内人士指出,去年,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非接触式办税、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自动汇算、专用发票电子化改革等多项便民措施,解决了疫情期间纳税人的燃眉之急,提高了办税效能。运用现代化的税收治理理念和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及地方经济建设,充分检验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现管改革的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在税收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新的一年开启新局面,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新收入准则;税务筹划;应用

在新收入准则的背景下,使得企业在纳税的过程中更加透明化,同时也对税务的监控力度得到进一步地加深,从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税务筹划水平,强化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和筹划的认识,如何有效地在新会计准则下在企业发展中应用税务筹划,是目前各大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新收入准则在企业税务筹划中的影响

税收筹划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力措施,而实现该目标的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提高收入,二是减少成本费用。税收是成本费用的其中之一,通过减税或免税政策减少税收负担,通过延期纳税方式增加目前可用现金流量,就可以增加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017对新收入准则再次进行修改,这已经是新收入准则的第四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了规范,并促使各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2018年1月1日为新准则生效的具体时间,同时在2021年1月1日对非上市公司实行新会计标准,鼓励各企业尽早实施准则。新收入准则的实行对企业税务筹划有众多方面的影响,以下简要叙述两个方面:第一,旧准则规定划分销售商品的收入和提供劳务的收入,同时强调把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的时候再确认为销售商品收入。而新准则将商品和劳务的界限割裂开(收入确认的核心准则是“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控制权转移”的界定除了包含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以外,还应包括客户已接受该商品、客户的现实付款义务、实物转移等因素;第二,新准则建立了统一的收入确认计量的模型——五步法:一是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二是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三是确定合同的交易价格;四是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五是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二、新收入准则下企业会计收入确认对增值税、所得税的影响

(一)企业会计收入确认对增值税筹划的具体影响。(表1所示)

(二)企业会计收入确认对所得税。筹划的具体影响例如:建造合同,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要求按照完工比例确认收入和利润;在新准则下,只有强制执行的符合特定标准的合同权利及义务才可以按完工比例确认为收入。例如:特许权使用费,属于提供机器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在转移资产所有权的同时应确认收入;属于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的特许权使用费,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确认收入。在新准则下,企业应当在下列两点孰晚时确认收入:1.客户后续销售或使用行为实际发生。2.企业履行相关履约义务。税会之间存在差异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如企业给员工发放自己的产品,会计按产品成本出库核销,税法要按视同销售价格;附带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行为,新准则根据合同非常有可能出现退回的情形,因而在销售时可以不确认为收入,而确认为应收款项。

(三)以生产销售企业的增值税税收筹划为例。ABC公司是一家彩电生产销售企业,采取了以下产品销售策略:空调售价6780元一台(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含税价),成本5000元,给予消费者2年免费保修服务,根据历史统计及经验分析,该产品前两年的保修成本每年约100元(也是市场公允价);对于第三年往后的延保服务(第三年为200元、第四年为250元、第五年往后每年为300元)。基于现有企业会计准则的收入确认原则:如果ABC公司这种市场策略,且消费者没有购买后续延保服务,则ABC公司的税收及财务指标如下(假设进项税为0):产品销售收入:6000产品销售成本:5000增值税:6000*13%=780销售毛利:6000-5000=1000毛利率:1000/6000=16.7%销售费用(预提2年保修费):200假设没有其他费用和所得税金,则净利润为1000-200=800销售净利润率为800/6000=13.3%如果启用新收入确认准则:如果ABC公司这种市场策略,且消费者没有购买后续延保服务,则ABC公司的税收及财务指标如下(假设进项税为0):产品销售收入:5998.12(6780-200*1.06%)/1.13=5998.12递延收益-保修服务收入:200产品销售成本:5000增值税:5998.12*13%+200*6%=779.76+12=791.76销售毛利:5998.12-5000=998.12毛利率:998.12/5998.12=16.64%销售费用(2年保修费):0假设没有其他费用和所得税金,则净利润为:998.12-0=998.12销售净利润率为:998.12/5998.12=16.64%启用新准则后,销售净利润率增加的3.34%就是增值税税收负担的减少带来盈利的增加(税收利益所得)。类似于多项交付义务合约中各产品及服务的价格,根据新的收入准则可以做更多的科学分析。结合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于混合销售和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规定,公司可以将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分别进行核算,并按照不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课税。因此,将使现在很难实现的税收筹划变得更加合法、合规、且清晰透明。可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基于新收入准则背景企业提升税务管理与筹划水平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人员税务管理技能。培养专业人才税务管理团队,可有效促进财务人员税务管理技能的提升。提高财务人员学习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相关财务人员培训教育的力度。随着国家财税政策的不断调整,使其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财税政策,推行人才战略,重视人才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根据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和锻炼机会,通过对财务人员学习税务管理方面的督促,进而提升财务人员整体业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税务管理技能,加强财务人员在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可在实际岗位工作中查漏补缺,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二)加强企业管理层对税务筹划的重视。加强企业管理层对税务筹划的重视程度,可有效促进税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基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企业必须在税务筹划方面加以规范,对于存在税务核算和管理中不符合规矩的现象要严格处理,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税务管理和税务筹划的意识,进而有效的规避税务筹划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隐患。在企业内部普及税收方面相关的知识,加大对税务筹划的宣传力度,提升内部员工对税务筹划了解的同时也可有效避免企业在税收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率,并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列为核心工作。利用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工作的实行,使其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加深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并对企业财务部门可以更好地加强对市场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的管控和监督,从而协助企业管理者控制企业内部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工作计划。要想有效经营企业发展,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的工作计划,从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市场中激烈的竞争且复杂的局面,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税收处理方式,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工作计划对企业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进行处理。根据国家财税政策,有效降低税收负担,及时申请企业减税、免税优惠等,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合理管控,从而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四)强化税务管理工作。通过提高税务管理和筹划的认识,从而实现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绩效。注重对税务筹划成本效益的分析,为了推动企业健康的发展,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收益高于税收管理成本,采用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促进企业目标达成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税负的压力。企业的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共同商议和共同决策工作理念,进而达到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标准。企业财务人员应当与税务机关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形象,去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协作。及时了解并掌握学习新收入准则下一系列的内容来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收入准则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筹划,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企业的税收和缴纳提供了便利。通过强化税务管理工作、利用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和监控力、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工作方案以及规范税务筹划过程等方面策略的应用,规范了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秩序,推动了税收核算和纳税监督工作顺利的实行,从而促进我国企业未来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7

 

近年来,由于产值、梢售收入等指标的水分过高,许多地方改用封政收入来衡t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人们认为,封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是税收,是亦硬打硬的钱来支排的,所以对政收入也被称为“最实的数字”。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本应该“最实的数字”也被注了水,一些地方对政收入也出现了失真现象。   一、财政收入盛增的主要体现   (一)对政收入毅据信息失真问题产重。目前,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亥吃卯枚,即在当期应纳税毅不足以完成收入任务时,采取预征、预借等手段将纳税人后期(即还没有实现的)应纳的税毅提前移入本期入库的方法;二是应退不退,对那些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先征后退的税收,采取不予退还或延期退还的办法,以保证当期税收收入的相对增长;三是空转,就封政、税务、金融三家联手开单据作手续,虚列财政支出,皮增封政收入;四是引税,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在本地区入库,实行异地入库,以达到本地税收增长的目的;五是列收列支,封政将预算外收入列入预算内,实行封政虚收虚支。   (二)对欢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封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这使得财政收入总t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封政也难以满足杜会经济发展的支出需要,必然导致财政收支困难,对政收入质t也就难以提高。   (三)说收占对政收入的比重不高。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封政收入管理,非税收入得到了较好的规范,因此,税收占对政收入的比t在不断提高,但这一比重仍然不商,政府收费等非税收入占材政收入比重还相当高,这在县乡尤为突出。   (四)对政收入征收成本校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美国、日本、加幸大、法国等国家的税收征税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在0.6%、0.8%、1.6%、1.9%左右,而我国目前省以上政府税收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则在5%以上,而省以下政府税收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10%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达到4口%。此外,组织非税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比组织税收收入所发生的成本更高。如果较高的财政收入征收成本没有形成较高的材政收入的话,财政净收入必然会受影响,财政收入质t也不可能高。   (五)实际可支配对力比重不高。财政收入增速与可支配财力增速度不一致,政府真正的可用封力并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封政收入质t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财政收入虚增的成因   一是分税不彻底。1994年实施分税制时,各地为保地方利益,普遗都将“两税”(增位税、消费税)墓数做大,宜吃卯粮,甚至凭空虚增。分税制实施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的税制改革,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财力集中,特别是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更为明显。为了地方利益,一些地方又虚增了所得税墓数。不管是1994年的分税制还是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各地都经历了当年争墓数,以后保墓数的过程,一些地方当年为争基数做假,以后年度保不住墓数,仍得做假。   二是目标任务和政蜻考核机制不科学。目前,各级政府一般都以封政收入年年递增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而且实行目标任务与当地政绩相挂钩的考核机制,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是否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作为考核下级政府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搞“一票否决”。由于这种不科学考核机制的存在,必然会诱导个别部门领导及人员为早日出政绩而虚报财政收入数据。   三是一些地方领导认为,别人在这里当领导时,对欢收入很高,如果把毅字减下去了,一方面卫得自己工作能力差;另一方面还得照顾上下任的关系,不能摘上一任领导的姐。这就形成了“虚收空转,一任跟着一任干”。   四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本权过大和中央对税权的高度集中。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正常的税收获得足够的封政收入时,就会利用其行欢权力征收各种收费、墓金、集资等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很难降下来,尤其在地方,越到墓层这种情况也就越严重。   五是税收征管“条块分荆”。目前,我国国、地税两套税收征管系统的“条块分割”管理形式,强调要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分格局,但在实际中却没有做到。现在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墓本上还是按行政区设!的,但是在税收任务下达上却条块分割,往往税务机构垂直下达的收入任务,要小于地方下达的收入任务,地方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就需要税务机构的配合,税务部门就要政策,提条件,这块收入的税收成本特别高。   六是材政监赞块位,监专效能显现不足。各级封政监奋部门除了级次检查以外,对于收入质t的检查,墓本上没有纳入日常工作职责。造成了封政收入监奋检查工作显得比较薄弱,使得整个监奋检查工作缺乏全面性、深入性。另外,审计监冬也存在失效。审计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虽然有对财政收入宾实性检查的职能,但受多方面的影响,加之没有有效的处罚措施,导致审计对封政收入的监奋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政收入监仔工作的效能,同时也影响了财政监奋的工作效率。   三、财政收入虚增的危容   财政水分比产值水分的危害要大的多,因为产值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参照数字,而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要用来给发工资,用于各项公用事业支出,比如兴修墓础设施等,特别是当前封政体制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其财政与事权是相统一的,上报了多少对政收入,相应的就要办多少本,不可能“画饼充饥”。同时财政又是重要的经济杠杆,杜会经济生活是要通过封政、金融、税率等工具来进行调节,一个有水分的封政无法发挥社会调节能力;从深层次上来看,封政状况是经济决策的依据,封政造假会造成经济信号失真,导致上级政府决策失误,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度假的财政收入,不仅影响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而且削弱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的调节力度。度假的封政收入会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造成弄虚作假和腐败之风芡延。一些贫困地区本来就发展缓慢,采取预征税教增收方式无疑是杀鸡取卵,对企业来说更是釜底抽薪,给企业发展人为制造阻力,必将使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更加滞后。另外,从外地引税,必须支付大t的回扣,不仅增加倾外负担,而且容易滋生腐致,其结果必然是国家利益受损。虚很的封政收入致使出现泡沫封政,封政风险加大。由于封政收入有水分,掩盖了赤宇矛盾,加重了今后封政收入任务压力,造成一种表面上的经济繁荣,而实质上财政吃紧,从而引发财政风险,最终必将影响杜会政治德定。#p#分页标题#e#   四、预防财政收入应增的对策   (一)健全以“分悦制”为基础的对政体制。现行的非完全分税制模式是过渡阶段的产物,完全分税制才是我国财税改革的科学与理想的模式,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的固定收入,地方也有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将加快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解决当前封政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还不可能全面引入因素法的情况下,应率先将地方政府的基本行政经费和教育经费作为墓本因素引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保证地方政权的顺利运转。   (二)建立科学的时政收入目标任务与政蜻考核机制。首先,从各地财源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封政收入目标任务,明确财政收入应该依法征收。与此同时,将封政收入质t纳入封政工作目标管理和公共对源建设考核的必要内容,度止单纯以收入任务完成作依据的“一票否决”办法。其次,建立以加强收入征管和提高收入质t为主要内容的封政收入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封政收入预算管理质t考核,主要包括是否空转列收列支、是否混淆基金预算与一般预算、是否混淆预算级次、是否违反规定将事业性收费纳入一般预算等,从而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封欢收入考核机制。最后,政绩考核不应单纯以收入数字为依据,而应以工作考核、群众评价为主要依据。   (三)加快欢府职能转交。一要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二要道循事权与封权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适度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对中央税、共李税和全国统一开征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有影响的地方税种,其税收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以有利于全国税收政策的统一;对全国统一开征但对统一市场影响不大的地方税种,可由中央行使立法权,其他管理权则归地方;对收入较小,具有明里地区经济特点,不宜统一开征的税种,可将所有税收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地方;同时,应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报经中央批准,开征部分地方税种。三要加强封政分权领城的法制建设,用法律来规范封欢分权。   (四)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对玻职贵。规范封政自身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如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等法律制度,规范封政工作行为,增加对扰乱封政工作秩序的惩治规定,坚持抵制和检举违反会计制度、应报浮夸等不法行为,对授意、指使、强令封政部门编造度很封政收支的有关人员要依法严惩,以维护国家法律的葬严。同时封政税务部门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展行自身职贵,顶住各方面压力,严把会计信息关,力求财政收支宾实可方。   (五)扩展对欢监赞的内容,健全对欢收入质全监份机制。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监奋要圈绕若封政收入征收部门和国库的征收、划分、留解、退付等各个环节扩展,将封政收入质t监奋列入各级封政监奋专职机构的工作职贵,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封政收入质t的内部监奋和上下级之间的监奋,并逐步建立封政日常监奋机制,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奋。同时加强审计部门的监奋,明确对造成财政收入皮假的单位和相关贵任人的处理处罚措施,增大收入造假的风险成本,有效扼制造很行为。

非税收入管理范文8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通过内部挖潜来降低费用开支,增加利润收入,税收筹划作为合理的避税手段能够为企业降低费用开支,增加收入。税收筹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在会计核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研究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对于企业合理避税,更好的减轻税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能够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供可靠的理论研究依据。

关键词:

税收筹划;会计核算;应用

一、税收筹划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无论是费用的支出还是销售的收入,都会与税收有着关联,需要进行纳税活动,而企业为提高利润收入,有效的降低成本,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减少费用开支,因此通过合理的避税来达到减少税负,增加收入是非常可行的有效方法,可见税收筹划从始至终的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这就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分不开了,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各项耗费是否合理、是否在控制范围内进行核算,如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利用是否充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优劣、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可以通过会计核算这一指标表现出来,而且在合理避税的前提下,会计核算所运用的科目不同,其反映的权责也是不同的,因此会计核算能够为税收筹划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现象;而税收筹划又有效的为会计核算提供了记账依据。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负债比率都能够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出来,而企业为负债所支付出去的利息能够通过会计核算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可以抵扣应缴税额,因此负债比率越高,企业支付的利息越多,税收筹划的节税效果越明显,但是负债比率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参考,从而降低企业负债,减少利息支出,实现合理避税。税收筹划是建立的会计核算基础上的,企业没有规范的,严密的会计核算,就不会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税收筹划,而脱离财务管理,没有会计核算作基础的税收筹划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在会计核算中如果对应缴税款,增值税中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应抵扣税额,应纳所得税等等不能够通过会计核算准确的反映出来,那么不但不能够进行税收筹划,而且还会出现偷税、漏税现象,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因此税收筹划与会计核算是分不开的。

二、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税收统筹的前提是利用熟练的纳税方法以及合理应用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各项会计业务途径以实现节税。税收筹划首先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与偷税、漏税有根本性的区别。其合理性原则,是保证其效率的根本。

(二)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合法节税增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其筹划工作中也会产生相应的筹划成本。因此,在对某项会计事项进行税收筹划时,相关负责人一定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保证筹划收益大于筹划成本。

三、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一)税收筹划在企业收入结算上的应用

我国税法对企业应缴税的时间规定是不同的,对直接以现金作为产品销售收入的必须以收到现金当日作为纳税时间,而对于赊销或分期付款则是以买卖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时间为准的,因此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收入结算方式来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从而实现延缓纳税。

(二)税收筹划在会计核算列支费用上的应用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应用好税收筹划还要从各项费用列支上入手,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会计核算主要采取的方法有:第一对已发生的费用要及时入账,而且最好药有可以抵税的税收凭证,对存货中出现的损毁、盘亏等要及时进行坏账冲账,以费用列支进行会计核算,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将要出现的各项费用开支进行预提费用,及时进行会计核算等等。

(三)税收筹划在加速折旧会计核算上的应用

企业税收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还需要从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面抓起,在税率不变的前提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能够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利润收入,降低了当期应纳税额,从而延缓了纳税时间,在折旧期内达到了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税收筹划在存货会计核算上的应用

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存货,在会计核算中采用什么样的计价方法,对于合理避税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对期末存货的会计核算中,对发出的存货计价不同,其期末成本就会不同,那么得到的利润也会有所不同,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应纳税额,如:当产品价格呈现出上涨趋势时,发出的存货宜采用存货会计核算中的后进先出法计价,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通过多记本期的存货成本,减少存货的期末库存数量,从而使期末存货降低,较少的税前收益,从而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

四、结束语

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税收筹划是不可或缺的,税收筹划是企业最为有效的一种增收节支的管理活动,也是企业理财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在通过税收筹划实现合理避税的基础上,还能够按照税法规定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实现合理避税,增加企业利润收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作者:叶慧丹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楠楠.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