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作论文范例

电子制作论文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1

1单篇抽印本

期刊单篇抽印本是抽取期刊中的单篇论文而单独印刷出版。最初出版单篇抽印本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使作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取纸本,进而开展交流。当前,网络版单篇抽印本已经普及。最简便的单篇抽印本制作方式是根据排版文件直接生成PDF[6-7];然而,在当前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仅提供论文本身是不够的,强化期刊品牌形象、增添论文扩展信息、增强论文的交互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样重要。上述目标采用过去的排版方式很难实现,而基于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排版[8-9]却可以轻松完成。这就需要改变过去用方正书版系列软件排版的工作方式,转而利用基于XML的生产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期刊过刊数据库和期刊网刊系统,完成单篇抽印本的深度优化。以《高压物理学报》为例,笔者采用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XML在线生产流程管理系统”制作论文的XML文件,进而生成能够增强论文功能性和交互性的PDF,利用系统的“网络出版(推荐文章)”模块,基于预先设计的封面模板,自动生成论文封面,包含期刊标识、论文引用信息、相关度较高的其他论文及其链接等,其中相关论文无需人工查找,系统自动完成推荐并添加外部链接(图1)。对于特别优秀的论文,编辑部还制作了纸版单篇论文抽印本,通过学术会议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2精选本

期刊精选本是代表性论文的集中展示。一方面,它有助于提升精品论文的关注度,延长论文热度的持续时间,形成持续影响,提升科技学术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它还可使作者切身感受到科技学术期刊对高水平学术成果宣传推广的作用,使其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吸引潜在的优质作者。《高压物理学报》采取如下步骤制作和宣传精选本。1)确定时间窗口。精选本非定期,时间段的选取比较灵活,可长可短。综合考虑精品论文数量和论文时效后,选择2年这一时间窗口。2)遴选论文。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主编或总编辑推荐,结合其代表性和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进行遴选,选出38篇论文。3)论文分类。因所选论文数量较多,所以须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形成主题精选本,达到控制尺寸、便于传播,以及定位明确、精准服务的效果。将38篇论文分为6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约6篇论文。4)集结成册。设计精选本的封面和封底,并与论文主体进行PDF合成,其中为了凸显论文,将论文题目直接呈现在封面上。5)确定传播方式。采用2种途径传播:对于纸版抽印本,基于学术会议平台,选择对应的主题精选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对于网络精选本,基于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推广。需要说明的是,凡采用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网刊系统,可直接调取论文数据制作网络精选本,无需合成PDF。

3主题抽印本

主题抽印本是按照某一主题将期刊论文抽选出来集结成册。这里的主题可以是期刊的特别专题,可以是某个栏目,也可以设立新的虚拟主题。主题抽印本的目的是围绕主题、整合资源、提升关注。它解决了科技学术期刊专业方向多而难以聚焦用户的问题,使用户便捷地获取关注的信息;同时,它也是对科技学术期刊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时效性要求,显著提高论文的关注度,实现期刊论文的再宣传;最后,主题抽印本还有助于出版社选取行业热点、寻找优质作者、整合优质资源及出版学术专著,形成期刊资源的第3次开发。笔者制作了2种形式的主题抽印本:一是基于特别专题的主题抽印本,例如将“创刊三十周年(上)”和“创刊三十周年(下)”2个特别专题合并,形成“创刊三十周年”主题抽印本;二是设立新主题形成虚拟主题抽印本,例如将2018年所有论文进行重新分类汇编,形成16个虚拟主题抽印本,具体制作和传播过程如下。1)时间窗口。综合考虑期刊的出版周期、发文量、学科方向等因素,结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划定虚拟主题抽印本的时间范围为1年,以此为周期,于每年3月定期制作和,按此惯例,逐渐培养读者的习惯,使其形成3月获取主题抽印本的心理预期,加深期刊和读者的联系。2)主题设定。对期刊5个常设栏目进行细分,对论文数较少的栏目,少设或不设子主题,对论文数较多的栏目,先提取热点主题,然后按照研究方向设置多个子主题,最后再适当合并,由此得到16个主题。3)集结成册。设计主题抽印本的封面、封底、目次和扩展信息页,提升主题抽印本的视觉体验,给人以正式之感,同时提升功能性,便于读者阅读和引用,获取其他感兴趣的主题论文。最后进行合成,完成制作。4)传播推广。主题抽印本是以主题形式、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期刊论文二次宣传推广,包含了期刊在所选时期内发表的大部分论文,论文总数较大,为此选择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E-mail进行推广。其中,为了充分利用期刊官方网站,在网站首页导航栏中特别设立“主题专刊”,专门主题抽印本和主题精选本,E-mail推送则是针对特定用户的精准推送[10-11]。

4宣传推广反馈

对所制作的《高压物理学报》单篇抽印本、精选本和主题抽印本进行宣传推广,将收集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得到如下结果。单篇抽印本的应用明显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论文时效性,提高了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以及期刊影响力。经统计,应用优质单篇电子抽印本之后,《高压物理学报》官方网站日点击量翻一番,自由来稿量明显提升。精选本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反馈,特别是基于学术会议的纸版精选本的宣传推广效果更佳,如在与《高压物理学报》相关度很高的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上,按照参会人数的40%准备,半天内所展示的精选本被全部领完。主题抽印本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特别是基于E-mail的精准推送,读者对于期刊的个性化服务给予高度肯定,说明主题抽印本确实发挥着让用户了解期刊、让用户关注期刊、吸引作者投稿、扩大论文传播范围和提升期刊品牌效应的作用。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2

交互式电子期刊首先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即完整地呈现纸质版期刊,包括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封底等各项。由于采用数字出版,不存在传统出版的印刷成本问题,电子期刊就能轻松地将彩色图片呈现给读者,从而避免纸版黑白印刷带来的曲线层次不清、扫描照片边界模糊等问题。电子期刊绕过了印刷环节,出版周期大为缩短,制作成本大幅下降,并能够节约纸张、保护树木,在倡导环保低碳的今天是极受欢迎的,避免了纸质期刊的滞销和资源浪费问题。此外,电子期刊无需纸版的发行流通过程,无需仓储空间,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期刊的流通成本。读者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意地浏览和购买电子期刊,十分方便,有利于期刊在国内外流通,提高国际影响力。电子期刊虽然以整本书的形式发行,但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可搜索到整本期刊,也可通过定位关键内容直接搜索到单篇文章,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选择全书阅读,也可以选择单篇浏览。

2提供在线辅助信息

交互式电子期刊除了呈现论文本身,还能提供丰富的在线辅助信息。在线辅助信息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比如对外文的即时翻译,通过点击文章中的任意单词或者选择语句段落,即可实时地将文字翻译成不同的目标语言;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更形象的表达,三维动画实验流程图、实验设备实物照片、分子结构立体图、动态数据等均可链接于正文中合适的位置;建议可阅读的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过程、计算程序、框架图、结构图、详细注释、统计表等[3]。对于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能直接弹出引用的原文片段以及链接到提供全文的网址,方便读者核实信息、加深理解。在线辅助信息对于提高学术论文的完美档次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子期刊提供在线辅助信息,一方面给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信息,为科研创造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把编辑的工作成果更加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和作者,提高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3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

随着个人化媒介时代的到来,以往媒体单向传播性变成了双向互动性,信息接受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受众方面,个体受众同时也是一个个能独立向外扩散信息的媒介。科技学术期刊在出版后的很长时间里甚至是永久性地为科研服务,因此学术论文将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业内人士的检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见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不同的数据和结果,均可在交互式电子期刊中进行及时注释,并自助直接在线出版[4],方便学术交流。这样的出版方式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和便捷,可为学术论文提供长期的科学讨论和记录,论文中所记载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均会得到验证,后来者将从中受益,少走许多弯路。学术论文的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评论和注释,相当于集体评论和互动式公开讨论,借助读者力量甄别文章质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作者不敢随意提交低质量的稿件,更不敢进行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未参加创作却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5]。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在无形中建立了一个科学诚信评价体系,在众多读者的检视下,学术腐败是无处藏身的,作者的学术失信现象终会被记入本人的信用档案。为了避免进入学术诚信“黑名单”,作者投稿时一定会慎之又慎,稿件的质量自然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高质量稿件的处理流程快得多,节省了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时间。专家审稿制是保证论文质量、杜绝论文造假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学术期刊尤其是中小型期刊,拥有的审稿专家资源是很不足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审稿专家都那么认真负责,加之国内科技学术期刊的编辑往往没有足够的科学经历和经验,审稿过程难免仍会遗留一些不合理甚至错误之处。读者的在线评论、注释,对学术论文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斧正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审稿专家不足留下的遗憾,利于推广真实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何培养精通英语和专业技术的行业精英,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成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是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和电路与系统三个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基础英语的延伸,该课程涉及文献查阅、科技文献阅读、学术论文写作/修改/投稿、学术报告等,该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生学术英语的运用能力[1-2]。但是,由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研究方向包含了MEMS/NEMS技术、传感器技术、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光纤传感与通信、光电检测及应用、激光超快、SoC设计与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还有部分专业必修课同时授课,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完全部的研究方向相关专业知识;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通常包含许多复杂的专业术语、长句、难句,研究生英语基础薄弱就会引起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再加上课时少,教学形式单一,授课内容陈旧等问题,使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受到高度重视。对于高等院校研究生来说,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查询和阅读科技文献,并且熟练运用专业英语撰写科技论文、报告和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3],以及与国外公司或同行进行产品设计、生产、交付方式等环节沟通交流的能力。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科研工作,讲授先进学术思想理念和科技前沿成果,承担起将研究生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重任。如何真正发挥研究生专业英语的作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英语基础、精通专业技术,并服务于科技、军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高校需要投入更多努力。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内消化、课后巩固的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模式。

一、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教师多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大量科技英语教学内容,学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研究生没有获得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使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索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被安排在研一阶段,但在这一阶段,研究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知识面较窄,课程目标如果只集中在教材内容的英译汉和专业词汇的背诵上,研究生理解和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其对理论知识和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绝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学是对学习材料的翻译和教师“灌输式”地讲解词汇,这种方式导致研究生被动地学习,有的甚至恐惧或排斥专业英语的学习。此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涉及学科比较广泛,研究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力不从心。缺乏高质量教学内容。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科技论文阅读及翻译,通过教授一些常用的科技英语,使研究生了解基本词汇,掌握基础语法,单纯的翻译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缺乏专业背景知识介绍,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加之研究生科技英语基础薄弱,从而导致其对专业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科学前沿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授课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要求;将专业英语当基础理论课程讲解,以汉语教学为主,使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效果大打折扣。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衡量研究生专业英语能力。传统的专业英语期末考核方式陈旧,仍采用“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研究生运用学术英语的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更会抑制研究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结合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教学建议。明确课程目标,增强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建设。基于研究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能力,从大量的科技论文中筛选出学习资源,在有限学时内指导学生实现高效、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该课程要使研究生掌握文献查阅方法,并能够具备文献阅读和总结能力;通过学术论文写作、修改和投稿等培养,使研究生具备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利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学术报告的事例性教学,培养研究生具备制作海报和进行Oral学术交流的能力。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双语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模式。鼓励研究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全面提升并锻炼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科技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在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需要补充行业发展和科技论文的最新报道,让研究生紧跟科技前沿,增强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还要增设各类专题的交流和讨论,课前布置专题内容,让研究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并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有教学中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能瞬间点燃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均被全面提升。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内容浅显易懂,专业词汇量充足。教材内容既要涵盖各个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又能展现科技论文的表达习惯,同时还能体现电子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入学术论文等英文资料作为教学素材,避免授课内容的枯燥乏味,将研究生科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学术问题进行凝练、归纳和整理,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如查文献、会议资料、硕博论文、基金、SCI、EI检索(2学时),投稿、改稿(8学时);英文学术论文阅读、写作、文章总结(12学时);模拟国际会议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讲授2学时,学生讲口头报告和教师点评8学时)。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只侧重翻译,还要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翻转课堂、微课等),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与研究生互动的机会,适当增设签到、提问、投票等多种互动环节,调动研究生学习热情,打破课堂沉闷的学习气氛。为强化教学效果并提升研究生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工具(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促使研究生自主学习,形成“做—学—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发问,促进研究生多思考,调动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如何运用精讲和泛讲,做到详略得当,采用精讲的方式讲解句式结构、构词法等常用的英语知识,采用泛讲的方式讲解科技论文大意、短语等。考核方式多元化,更加全面体现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最终期末成绩(满分100分)考核包括查阅文献(30分)、写一篇高水平英文文献的摘要(30分)、做一个会议海报(20分)、做一次模拟会议口头报告(20分)。经过一学期32学时的锻炼,研究生在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将会更加轻松地进行接下来的两年研究生科研工作。

三、信息化教学工具在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倡导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不断回顾,仅靠每周90分钟的短时课堂学习无法满足需要,因此,要求研究生充分利用课后碎片化时间加强记忆。信息化教学平台用于探索碎片化学习模式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具有以下两点优势。(1)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资源,以此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摆脱原有课本学习的束缚。(2)新型教学手段的实施能够营造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研究生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如手机APP,可以不再受学习时空限制和纸质教材制约,极大地满足了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需要。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最大程度地实现“教”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连接信息化教学平台智能终端,方便快捷地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学管理,使“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个环节都给予师生全新体验。以线下课程为主,结合了签到、课堂在线测试、提交作业、问卷、分组讨论等信息化辅助教学功能,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实施方案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4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已经悄然发生转移。曾经对学生有很强吸引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如果不能改变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改革,那么学生同样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无法完成教学目标。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从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及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实现。

关键词:

有效教学;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重教轻学,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较为典型,学生变成了听课“机器”,几乎没有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机会。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老师们大量使用电子课件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学生睁着眼睛看大屏幕,尽管教学手段进行了更新,但是如果电子课件里只有教学内容而没有教学设计,只是相当于从原来的“人灌”转变为“机灌”,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和评价的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做到教学并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做中学;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中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具体包括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目标及内容、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的方式等。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重要的,案例和实例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任务和知识是同样重要的,把完成任务的学习或活动过程及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主要是传授信息技术新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新技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一节课可以由一个任务构成,也可以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以专业为基础选择任务。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转变天地宽。有效教学的理念是指一个人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系列活动。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应具有实用性,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可以是一篇毕业论文的排版、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演示文稿的制作、一个班学生期末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等真实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实用的任务,获得了一技之长,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注教学效益,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时,任务一般不要太小,要能分成多个子任务,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在PowerPoint2007中制作电子相册,毕业论文中图表的制作、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另外,任务的设计还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教师规定太死、太严、学生作品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性。

(三)关注教与学的可测性和量化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该注意任务是具体、适当、可测量的。例如“完成一首诗的输入”不是任务,因为它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是哪首诗?怎样排版?如果改为“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诗词‘沁园春•雪’文档”,就可以操作了,如果再加上“题目黑体三号、居中、下空一行、作者名楷体四号、加粗、靠右”等,就更具体了。适当性是指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任务,新知识点、新名词一般不要超过5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45分钟内要掌握太多的新知识点和新名词,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任务的量化方面,教师可规定完成每一个子任务的时间要求、根据每个子任务的权重不同,给学生形成平时成绩,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

(四)教师不断反思、优化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是通过完成任务的活动或过程,学习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对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环节进行优化,会促成课程准备、实施及评价方面的创新。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5个任务来完成教学。第一,输入和保存毕业论文,涉及字词、标点的输入、换行、保存、中英文切换等。第二,编辑图文混排的毕业论文,涉及图表的插入与编辑、自动生成目录、文字的编辑与修饰等。第三,制作一份毕业设计演示文稿,涉及模板的设计、添加动画或特效运用、超链接、幻灯片的跳转等。第四,制作班级毕业论文及答辩学生成绩表,涉及插入和编辑表格。最后,制作一份班级毕业论文答辩电子相册,把班里学生答辩的场景照片全部放入电子相册中留存,涉及声音的插入、批量插入图片、自动播放等。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往往充当“导演”角色。教师不需要展示太多专业能力,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不是各学习小组的领导,而是各小组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方法的辅导者;教师不是控制学习内容,而是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要指责学生,要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任务驱动下的有效教学课堂中应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往往充当“演员”角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是真实且开放的任务,所以它对学生像是一种“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同时,通过参与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思维通常不易改变,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强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一系列小任务,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思维就会相互匹配和相互喜欢。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通过思维导图法、阅读思考法等来训练。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采用分组教学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个性特点迥然不同,因此,教师可按学生水平的高低和性格的互补进行分组教学,每5-6人形成一个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这样虽然各组成员有差异,但是优势互补,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充当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思想,给水平较低的学生安排“小组老师”,有利于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竞赛形式完成最后一个综合项目,例如在FLASH课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FLASH制作大赛。由教师设计竞赛要求和FLASH制作注意事项,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评委们可从动画的长度、画面的美感、动画设计的精细性、动画构思是否有创意、FLASH的用途等方面给学生作品进行判分。在竞赛评奖环节,评委可由老师和学生组长共同组成,并评出相应奖项给予学生物质奖励并颁发证书。通过教学技能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组织课堂是一门艺术,如何对信息技术教育类课程进行设计又是一门科学,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具体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认真准备好各种素材、情境和任务单,并通过大屏幕将任务单(一幅画、一篇文章、一个表格等)进行展示,教师说明规则,明确各组之间的任务分工,讲解清楚任务单,学生应做好相关资料和知识方面的准备。其次,各小组成员交流有关理论和信息的意见,形成最终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间任务分工,完成小组作品。最后,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也可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保证任务结果的正确性。教学内容应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强化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每一个任务可以由一系列可分解的若干子任务组成,通过任务分解、任务训练、任务拓展与任务考核,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思、练、做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目的。

作者:李学荟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韩佳文.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5

1.1方案设计阶段

学生在选题之后,指导教师对选择相同课题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3~5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组内学生要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和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方案设计工作。之后将选择相同课题的所有学生集中,每组推荐1~2名学生发言,介绍本组的方案,并与其他组的方案进行比较,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交流。经过讨论,如果方案可行,进入电路设计阶段;反之,重新进行资料查阅和方案设计。

1.2电路设计阶段

在电路设计阶段,组内学生可以分别设计方案中不同的单元电路,在设计过程中,组内学生要注意相互研讨交流;设计完成之后,同样要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如果设计的电路功能能满足任务要求,可以进入实际电路制作阶段。

1.3实际电路制作阶段

实际电路制作阶段在领取元件和工具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设计进行电路的制作与调试。虽然组内每个学生的方案相同,但每人必须完成一整套的电路制作与调试。在制作与调试过程,特别是出现电路故障后,组内学生可以讨论交流,查找原因。电路经过测试,证明实现了设计要求,就可以上交作品,进入总结阶段;反之,修改调整电路,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1.4总结阶段

作品上交后,学生应该对前3个阶段通过自主学习、研讨交流和实验得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以论文或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和论文的质量给出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1)控制分组人数。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指导教师应正确估计指导课题的工作量,以便在分组时,适当控制每组的人数。每组学生人数要与任务量基本匹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2)分组人员搭配控制。

由于学生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进行学生分组时要适当进行人员搭配,以优带差,保证每组能完成方案设计和电路设计。在具体实施之前,指导教师应该详细了解学生的“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成绩,再根据这些课程的成绩进行人员搭配。

(3)进度控制。

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有两次集中讨论的交流过程,并要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指导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度合理掌控,使每组的进度基本同步。

(4)课时调配。

课程设计的授课时间有限,主要时间应该用在讨论交流和作品的制作调试上。所以指导教师要提前完成题目的和学生的分组工作,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选题和方案设计工作,对于电路设计也应完成资料准备,课程设计正式开始后就进行讨论交流。另外,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总结阶段也放在课余,以节省课时。

2结语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6

传统的纸版印刷学术期刊,由于其学术定位的不同,致使读者群范围有限且相对固定,发行量受到很大的局限而难以提高,出版周期较长阻碍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都不利于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满足不了信息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是必然趋势。数字化出版带来的全新技术、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理念,使传统学术期刊在载体与容量、内容与形式、撰稿与阅读、编辑过程与手段、出版传播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包括管理的数字化、内容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90%以上的学术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网站,具有网上投稿、采编、审稿、网站等功能,但在内容数字化方面,大多数学术期刊仅仅是把纸版的科技期刊的电子版原样照搬到网络上,和纸版无差异的内容,同时期刊出版者为了扩大期刊的传播而不得不以低廉的合作费用将期刊的电子版提供给大型数据库或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这种简单的数字化出版不利于期刊自身的长远发展,无法将优质的期刊内容转化成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充分挖掘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纸版期刊形成互补是当前期刊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从学术期刊制作成本上看,由于数字化期刊节省了印刷、纸张等基本费用,所以成本远低于纸版期刊。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科研成果图片除了一般的曲线图外,还大量增加了类似功率谱图、镜像图等彩色图片,这些图片能够更清晰地展示研究成果,方便读者了解更多信息,但对于办刊经费紧张的期刊,为了节省成本,仍然采用的是黑白印刷。数字化期刊可以帮助期刊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弥补纸版出版的不足,依赖数字化技术,图片还可以通过放大倍数,让读者更清晰地浏览图片,了解科研成果。

(2)从学术期刊内容展示形式上看,数字化期刊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集合显现出可视性、多样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全新的多媒体杂志已可以不再依赖数据库的销售,单本的品牌营销越来越突出。Nature提供了可让读者聆听和观看的杂志社及科学家对于科学动态和研究工作评论的播客;Cell网站提供Podcast,能随时收听下载至iPod的科研进展内容。国内学术期刊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提供手术演示、视频专家讲座等内容。2011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中国科协期刊数量增加至70种,论文质量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而同年,对中国科协732种期刊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种期刊在网站上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国内学术期刊以进入SCI为发展目标的情况下,期刊本身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数字化的今天,在严把期刊内容关的情况下,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成为目前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数字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7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类实验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接受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一环”,基础实验课程应着眼于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由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在知识吸收、思维逻辑、实践探索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具有“打好根基”的重要意义[2]。

1电类实验课程现存问题及分析

电类实验课程主要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多年来,课程内容呈现出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等特点,课程教材偏理论性,考评体系单一,不能覆盖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教师队伍也普遍存在年龄断层,年轻教师较少的状况。针对上述现状,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简称中心)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保障机制对电类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根据教学需要修订实验课教材、考评体系更侧重于人性化与灵活性、教师团队引进了6名年轻教师,从而有效地加强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中心的电类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6门课程。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考评方法和教材修订三方面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其可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1电路实验

2.1.1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7次实验,1次测验。更新后的实验内容增加了一次测验。其中,卓越班的实验内容没有测验,增加“回转器”实验[3]。

2.1.2考评方法

(学分0.5分)普通班的电路实验总成绩由考勤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构成;卓越班的总成绩由考勤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构成,最后一次实验的分值偏高。

2.1.3 教材修订

新版的《电路实验基础与实践》教材,相比旧版,更新内容主要有仪器仪表图片、使用方法和步骤中涉及的操作要求等。其中,仿真实验章节的修订:Multisim[4]软件替换原来的EWB软件,包括Multisim10.0使用说明、Multisim仿真实验和部分新增实验,对所有章节中所涉及的文字、图表等进行修订。

2.2电子技术实验

2.2.1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6次实验,2次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字符编码显示电路的设计、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应用实验、单管交流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555定时器兴趣实验、数模电综合应用实验[5]。

2.2.2考评方法

(学分3分)该课程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进行了合并,新的实验课程更名为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总学分为3分。该课程成绩由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构成。

2.2.3教材修订

《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3.1教学内容

设计内容:8个设计项目。设计项目包括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线性V/F转换、线性F/V转换、带通滤波器[5]、生理刺激反应、音乐播放器、按键扫描、频率计[6]。

2.3.2考评方法

该课程与前述的电子技术实验合并,考评方式略有调整,主体部分与原考评体系保持一致。

2.3.3教材修订

新版《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原教材进行了修订,增加“综合实验设计”章节。新版《数字电路系统设计》,在原教材上进行更新:更换所有实验内容的仪器仪表图片,采集实验室内最新的仪器仪表图片;仿真软件由原QuartusII9.0更新到QuartusII10.0版本[7];并对相关部分的文字、图表进行修订;增加了“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章节。

2.4认识实习

2.4.1教学内容

实习内容:4个环节。元件认识与仪器使用、软件仿真两个环节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2.4.2考评方法

每环节成绩由考勤、操作及报告构成,总成绩为各环节成绩总和。

2.4.3教材修订

新教材《电路实验基础与实践》。该教材在原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所有实验的仪器仪表图片都进行了更新,采集实验室内最新的仪器仪表图片。

2.5课外科技活动

2.5.1教学内容

设计制作内容主要是:花仙子音箱、四位时钟,以及基于PCB设计制作系统设计功能性电路板,并自制作品。

2.5.2考评方法

(学分1分)每个环节成绩由考勤、实际操作和设计制作构成。最后的总成绩是课外科技活动与认识实习加权计算综合值,作为生产实习的一部分。

2.6学科竞赛

2.6.1教学内容

主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上海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TI杯)、“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竞赛、“宝山杯”大学生创新大赛。

2.6.2考评方法

初选方式包括实验课选拔、创新实验室人员推荐及协会报名选拔等;复选方式包括校内赛选拔、专题培训选拔、模拟赛选拔。通过两轮选拔的学生参加省部级或者部级赛事。

3实验室建设

中心实验室建设,经历了“三步走”的发展过程[8]:第一步,2014年,在原有实验室配置基础上引进了100台新型信号源,主要为电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使用。第二步,2015年,进一步建设和新增了3个实验室,分别是:焊接技能训练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第三步,2016年至2018年,学院成立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进一步扩展了实验场地,并加强了资源整合。现有电类基础及综合实验室12个、基础技能训练室2个、学科竞赛专用创新实验室2个、智能感知实验室1个。此外,中心将所有仪器设备等资产以实验室为单位,落实到相关负责人,进行资产与管理的有序对应,确保实验室资产使用及保管的规范性,便于及时清查与更新,提高了实验室资产管理的效率。

4保障机制

学院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课教师作为实验主讲教师,确保实验队伍承接的有序性;学院为中心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教改项目,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学科竞赛协会,包括NUEDC创新协会与科创未来智能协会。基于易班网络平台,中心上传实验相关内容,便于学生实验预习与沟通。建立网站,引入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相关内容,上传实验教学、学科竞赛、专题培训、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信息,进一步促进有能力的学生在课下时间能够深入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在做中学”[9]。

5改革实践效果

电类实验课程经历了5~6年的发展和改革,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以2019年为例,参加竞赛的学生队伍获得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东部赛区一等奖2项,上海市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上海市优秀组织奖1项;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奖6项。此外,学院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中心学科竞赛实验室。以2018年为例,有10项部级和上海市创新项目来自创新实验室,成功立项的创新项目数量占了学院当年立项项目总数的90%。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获得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实现上海市级项目零突破。以2019年为例,学院公示的10个教改项目,有6个项目来自中心。中心的科研项目也实现零突破:2016—2018年,成功申请到3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一区SCI论文1篇。实验教学研究数量大大增加:2014—2018年,中心发表实验教学论文共计30多篇。2016—2019年,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1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团队都得到进一步发展。2018年,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6结语

电子制作论文范文8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