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实训总结范例

电脑实训总结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在线教学平面设计课程实训制作指导

当前,快速熟悉并运用各种网络媒介与平台成为高校教师需要应对的新任务和挑战。进一步完善在线教学的各项工作,从中总结经验、方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也是广大高校教师当前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的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平面设计方向)教学工作,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多种图形设计软件,开展在线教学的难度不大。同时,学生大都自备有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在成建制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运作下,在各种简单实用的新兴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平面设计课程在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需进行课堂讲授,并让学生完成草图练习和上机作业。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有的作业仅需上交电子稿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图像展示,或打印纸质稿在教室内展示,有些作业则需要被制作成立体实物形式展示。如,对于包装设计、丝网印刷等课程而言,学生只有制作实物展示学习成果,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在在线教学中,讲课、构思训练、上机练习等环节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比并无多少变化,但一些教师在开展实训与制作指导时往往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依据现实条件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有效应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平面设计类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教师仍需加强对学生实训与制作的指导工作,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践行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理念。在线教学中的实训制作课题应以适用为主要思路和依据,而不同科目的在线作业指导方式也应根据现实情况适当改进。

一、加强对学生实训与制作的指导工作,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些人认为,艺术设计院校中的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往往就是多使用电脑和各种打印机等设备,处理图片、绘制设计稿再打印出纸质作品即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在线教学的背景下,平面设计的作业成果并不是必须打印的。实际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设计专业、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市场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早已不再停留于电脑操作员、绘图者的层面,其需要的是具有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动手制作实物样品能力等的专业设计人才。且不说当今平面设计专业方向的诸多课程已逐步涵盖互联网的视觉设计、互动功能的技术表现,即便是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科目,在需要打印纸质作品时,也视具体制作情况分为二维、二维半、三维形态等。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平面设计专业中的标志设计、图案设计、广告设计等课程的成果,不论是以电子稿的形式展示还是打印在纸面上都属于二维形态范畴,包装设计作业实物是三维立体的,而书籍册页的实物则是二维半的展示形态,介于二维、三维之间。这种认识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在线教学的背景下,可能会让部分学生认为平面设计成果形态不复杂,对动手制作能力要求不高。增强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践行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线教学背景下,教师虽然在指导学生制作时存在一定困难,但也不可轻视这一环节的指导工作,仍需加强对学生实训与制作的指导。在以往的教学中,平面设计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在实训作业环节,学生先完成草图练习和上机作业,再依据课程类别打印平面纸质稿作业,无需制作环节即完成学习,或在打印平面纸质作业稿(毛坯)后进入后期的制作环节。包装设计、丝网印刷等课程的作业实训就属于后者,教师必须在实物制作环节才能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在线教学中,除了不能面对面指导学生、用聊天软件沟通略显不便,笔者讲课、指导学生作业构思和上机练习的过程与以往相比并无多少变化,但在开展实训与制作指导时,笔者遇到了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家庭条件与生活环境不同,不一定能置齐作业实训所需的学习用品和材料。教师虽可要求学生自行网购,但须事先安排和规划。这样耗时较长,灵活性不足,远不如在校时有统一组织便利。此外,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在面对面教学时以神态、肢体语言配合口头讲解就可以与学生交流,而在线教学中需要通过长时间打字、截图甚至网络视频通话等才能与学生交流、沟通。但笔者认为,这些实际上存在的种种困难,都不能也不应成为在线教学中教师降低作业实训指导标准和部分实物制作需求的理由。教师应当依据现实条件探索出一些思路和方法应对并解决这些困难,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教学工作任务。无论如何,教师都不可放松对学生实训和制作的指导。

二、在线教学中的实训制作课题应以适用为主要思路和依据

与正常的线下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突破了地域限制,师生在家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在授课时可选择的平台也很多,直播加录制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的课程提供了回放功能。在在线教学中,教师对于基本教学内容的讲授仍按线下教学的方式进行,不会降低标准、减少作业数量,除了在指导学生修改电子稿时用聊天软件或教学平台沟通不如线下教学直接、高效,往往不会有其他的大问题。但在需要制作成品实物的科目中,由于与教师沟通不太方便,部分学生放弃了主动联系教师指导的机会。同时,在购买制作所需的工具、材料时,不同学生面对的情况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的实训准备程度与作业制作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经过简要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在线教学中教师遇到的新问题大多源于在线教学形式本身或是由学生处于不便于组织管理的个体分散状态引起的。基于此,笔者以适用为主要思路和依据,适当改进在线教学中的实训课题。以纸盒结构课程为例,笔者在本学期内先后分两批次以在线教学形式为四个班级授课。在第一批次授课中,笔者要求学生事先在家购买工具、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绘制一批纸盒结构后让学生开展多次制作训练,笔者以视频示范。但由于线上指导的局限性,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欠佳。基于此,在第二批次教学中,笔者以适用为主要思路改进实训指导策略,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用电脑精确绘制各种纸盒结构,要求学生在课后手绘纸面并制作验证模型,从而理解纸盒结构并建立对纸盒结构的立体造型思维。之后,笔者再以视频指导学生制作反插式纸盒,要求制作的纸盒工整、精致。有了前面制作验证模型的经验后,学生就更加容易地制作出一个精致的简单纸盒。线上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适当调整实训和制作内容,强化学生对制作方法的体验和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但对制作数量和形式的要求不必太高。

三、在线教学中不同科目的作业指导方式应根据现实情况适当改进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2

展示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展示设计的运作(展示的策划、展示运作的程序)、展示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实施(展示设计中的尺度问题、视觉要素、视觉问题)、展示空间设计(展示空间的分割、空间设计的手法、流动线设计等)、展示设计的照明(展示照明设计的实施实践原则)、展示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心理作用、新技术(影视、声频、光电、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实践运用、道具设计、展示设计制图(工程制图、透视效果图、展示图纸绘制实例)、展示材料特性与选择、相关展会设计(展览会、商业展览、专卖店展示)、商业环境(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展示设计、橱窗展示设计制作等。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如何把这些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统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以往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以往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大纲,分别对手绘、电脑效果图、成品模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训练。手绘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大量临摹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强调学生对展示设计案例的绘画能力;电脑效果图设计同上,强调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训练;最后进行建筑模型的制作。课程结束后,学生也提高了手绘、设计软件运用、模型制作的能力。但这一套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如不能完全涵盖教学内容、重动手轻设计、缺少与实际市场的结合等。而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教师应审时度势,大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三、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内容

独立学院前期发展阶段,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一般是照搬母体院校的模式,其结果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偏差,课程教学方法陈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际项目制作,针对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

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穿插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应走出课堂,贯穿于各类实践实训现场。理论知识由学生在实践教学之后加以总结。

2.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

首先进行案例临摹,选择优秀的展示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把各设计制作环节分解,逐项临摹及课程总结。然后进行实际项目实践:确定项目名称(某类产品的展示设计)—提出设计思路(按要求书写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流程、设计方法)—绘制设计草图(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多张设计草图,强调结构、线条、造型)—手绘效果图(按要求进行多角度的绘制并着色)—绘制项目施工图(展示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电路图、结构图等)—绘制项目电脑效果图(展示项目的多角度的电脑效果图)—设计说明(按要求书写设计说明)—确定项目的材料及预算(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确立项目所需材料及最终预算等)—项目各环节的整体排版(将制作流程进行排版,包括手绘效果图、施工图JPG、电脑效果图、设计说明、材料预算等)—制作项目的建筑模型。在项目化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现场调研、现场参观、现场实习、市场实习等课堂外教学活动。完整的项目化实践,能全面涵盖展示设计课程的实践内容。

四、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布置课程项目作业,把学生带到各实习基地,与企业设计师共同进行项目设计,通过完整的项目化训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校方应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大力开展“企中校”教学模式,把课程放置于企业当中并让企业设计师担任课程的实践教学导师,把企业项目植入课程作业,通过各种模式实现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五、结语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3

1.1多媒体在实训操作演示中的应用

实训教学环节都是通过操作演示来完成的。通常每一项操作技能的训练都是由教师操作演示完再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传统实训教学在操作演示的时候效果不是很好,或受到仪器设备等限制演示操作不方便。比如手工焊接技术训练,教师在给学生演示焊接步骤时,由于锡焊对焊接时间有要求,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s~3s之间。在短时间完成焊接并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记清具体操作要点。在判断标准焊点和不良焊点产生的原因时,由于焊点体积小,学生看不清焊点的细节,达不到良好的演示效果。又如静态调试的演示,因为电子元器件与焊点分别在电路板的两边,学生很难看清详细的测试步骤。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实际电路或焊点用大屏幕投影,将演示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内容。通过录制视频剪辑做成分解动作使学生清晰地记住正确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利用3D制作软件展示电路的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电路原理和故障。通过运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缩短了实际操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实训教学更简单、直观。多媒体应用使实训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有如身临其境,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仪器仪表的调试和使用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重要操作技能。传统实训课在讲解仪器仪表调试方法的时候,由于仪器仪表面板上的按钮复杂,有些按钮标记字体偏小,学生很难看清按钮的功能。操作步骤稍微复杂些学生就很难记住正确的调试和使用方法。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播放演示,或利用数码相机将仪器仪表的面板拍下来,使用软件做成动画,按照安排好的步骤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大屏幕上看清面板上的标记,还可以通过反复看动画记住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动画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仪器仪表调节过程有个形象、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容易观察到调节的细节,使操作步骤易于掌握。而利用软件动画模拟仪器仪表的调节过程,可以很好地展示仪器仪表的操作过程。反复演示即突破实训条件的限制,又可节约大量的实训设备的消耗。多媒体教学不但更直观,还能突破实训硬件的条件限制,节约材料和仪器仪表的磨损。

1.2多媒体在实训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训过程的理论讲解部分,教师的板书占用了大量时间,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时不但不用浪费时间书写,还能利用多媒体软件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模拟演示出来。学生在听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看到实际电路是如何工作的。这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备课时提前制作好教学课件,在实训理论讲解时打开投影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把相应的理论讲解描述清楚。不但快捷方便、新颖有趣,同时还消除了学生长期听理论课的疲劳感。传统实训课分析电路原理时需要在黑板上画复杂的原理图,画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即便使用挂图,用不了几次就破旧不堪了,在制作挂图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原理图都可以使用CAD绘图软件在电脑里绘制完成,也可以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直接拍摄后保存到电脑里。原理图等资料只要在电脑上绘制完一次就可以永久保存,并可以反复使用。上课时使用投影给同学们展示原理图,节约了大量的画图时间和材料。使用图形和动画进行原理分析,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如在进行电路原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改变来指示电流的流向,显示电流通过时元器件是如何工作的。软件模拟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电路工作过程,如果一次没看清还可以反复演示直到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利用多媒体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抽象的论理更加直观。

1.3资源网络化是实训教学发展的趋势

教师可以用网络视频,把工厂电子装配过程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电子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传统实训所涉及的产品、仪器、材料很多都脱离了实际应用。学生走出校门会发现学习的知识技能过于陈旧,甚至有些早已过时。使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元器件的最新信息,了解到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和资讯。网络上有很多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际需要下载相应资源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把制作精良的资源传到网上供其它教师使用,实现共享教学资源。

2多媒体在实训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1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实训教学中已应用了多种媒体技术,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课件的质量还应加强。

多媒体制作技术与效果在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与真实训练相同的效果,并且制作方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使用不够统一。

多媒体应用到实训教学中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在从传统实训教学向多媒体实训教学的转变过程中要做大量的工作。大量的图片、声音、文件、视频需要逐步完善,大量的课件需要制作。在这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导致同一个实训,有多个版本的教学课件,在使用多媒体时其操作方法与过程,有很大差别,从而难以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3)注意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实训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忽视实训教学本身的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实训教学,学生总在虚拟的条件下进行,就会造成学生对实际操作训练和对虚拟操作训练的混淆。因此,不能过分地强调多媒体的实训教学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对实训教学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辅助手段。

4)多媒体实训室不够完善。

现在的实训室没有配备完整的多媒体设备。

2.2改进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课件制作多样化。

除了使用传统的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外,还可以使用Flash、3DMAX等动画制作技术,利用平面动画技术交互式、影音、图像结合等特点,教授实训的理论、所需的技术及应掌握的知识点,用三维图像全方位展示电子器件,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2)统一多媒体使用标准。

随着对电子实训教学研究的不断总结与更新,通过上述辅助课件的制作,将多位教师在多媒体实训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去芜存精,制定完成统一的多媒体教学标准。既在完成一套多媒体辅助课件系统的基础上,使得教学与实践比例2:3。如: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单元中,用3D动画展示元器件的形状,用Flash动画演示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占本单元内容的2/5,在真实环境下,实际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等操作占本单元内容的3/5。

3)加大对多媒体实训教室的投入力度。

对现有实训室进行改造,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在硬件方面除了配备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外,还要加大高质量的投影仪和数码图像声音采集设备的投入。

3总结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4

本文总结分析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缺点,提出一套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考试方式的解决方案,为其他公共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整合;优化;计算机;网络资源;新农村学生

一、研究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培养新农村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有效应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在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培养新农村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构建一种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新农村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及其评价标准研究重点是探索出一种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新农村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切实有效的培训模式,难点是整合各高职相关资源,构建适合培养新农村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专题学习网站及学院教学网络资源库。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学实践反思法)为主,再辅之观察、调查、个案分析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出成果,从而推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措施

1.分析新农村学生,以提高新农村学生信息素养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研究基础

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培养新农村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必须转变新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新农村学生为主体,让新农村学生由观望者变为亲自操作者。针对新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强化来自新农村学生的计算机上机操作练习,让新农村学生尽快掌握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②积极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作为公选课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各班级培养骨干,促进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实践能力的提高。③授课教师通过开展运用网络搜索相关学习资料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新农村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分析教师,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研究突破口

要以网络资源平台作为加强职高新农村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性的提出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课教学相结合的三条措施:①鼓励教师参加广西教育厅举办的教学技术大赛,开展全院性质的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的展示评比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现代教育技术能力。②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以公开课形式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的培训,Word、Power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及网络基础、简单网络应用。③扩大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机房数量,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甚至大多数教师自己也拥有笔记本电脑,这为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加强新农村学生高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

3.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以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契机

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较大地充实了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师生员工师生从网络中收集、下载了图片、视频、课件、教案、试题等带来了很大的便利。①积极利用“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教学资源的特点,加大“微课”教学资源库的艰涩与研究,促进其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概念和一些难以理解却要求掌握的技能。②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课程教学分模块进行,将课程考核由原来的期末统考改为分阶段考试,即“学完一个模块,考核一个模块”,建设以点带面、以模块覆盖全局的教学新模式,设计一个合理的模块化教学的方案及分阶段考试的考评体系。③分模块教学、分阶段考试方式可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针对校内实训场所的新发展、新情况,整合现有资源,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整合实训资源,为实训场所和实践教学管理设计、开发一个统一的、基于角色访问控制(RBAC)的管理信息平台。⑤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课程教学分模块进行,将课程考核由原来的期末统考改为分阶段考试,即“学完一个模块,考核一个模块”,建设以点带面、以模块覆盖全局的教学新模式,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课程网站,设计一个合理的模块化教学的方案及分阶段考试的考评体系。

三、研究成果

完善了加强新农村学生高职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校园网站及教学资源库。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习者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景。促进了新农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新农村学生发展趋于主体化。新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新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丰富、快捷的信息与知识,也大大的提高了新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教师队伍向优质化方向发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中形成了一种自觉运用网络收集资料、开发多媒体课件、使用网络资源教学的良好气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明显增强。

四、研究结论

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快了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发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构建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培养职高新农村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引导新农村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袁良凤 黄小娥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从龙.在农村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探索

[2]张清荣,郭文菁.高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3]杜钦生.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大学学报,2011.8.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教学设计

1总体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课程目标既要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促进就业,又要保证学生具备职业迁移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2]。“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模块教学目标,依据教育部2019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结合1+X证书等级标准(中车行),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小鹏汽车等公司岗位需求,考虑学生就业岗位拓展性,重新修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制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模块教学目标为,三掌握、三能够、三形成教学,具体如下:知识目标为掌握动力电池原理与结构(难点),掌握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功能,掌握充电系统原理(难点)。技能目标为能检测动力电池箱(重点),能正确操作高压系统(重点),能排除充电系统故障。素质目标为形成安全意识,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形成团队精神。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服务岗位要求,掌握动力电池更换保养,状态数据读取。考虑学生就业岗位可向电池包检测、动力电池管理系统试验、充电设备管理服务等岗位迁移,增加动力电池失效原因、动力电池监测数据采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充电管理等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奠定职业拓展基础。

1.2学情教情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是学习主体,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确保因材施教的基础,对数字资源容易接受并有好奇心,但使用不当。通过统计高职学生互联网使用数据,结果表明高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主要是利用微信进行情感交流,在短视频等平台观看短视频,玩手机游戏,使用网络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50%学生具备学习相关信息搜索能力[3]。自我控制及钻研能力方面,仝玉琴等调查分析数据中,关于“学习中遇到晦涩难懂问题,能锲而不舍的解决问题”问题,其中46.71%被调查者回答“经常能解决”,53􀆰29%被调查者回答不能锲而不舍的解决问题[4]。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钻研能力薄弱,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能主动积极花时间,去解决问题,进而放弃。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内外作业需要推动。不喜欢抽象概念,喜欢通俗易懂讲解。学生主要特点是动手能力强。教师熟悉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学目标确定、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评价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也具有一些缺点,强调教师是课程主导者,突出教师的讲授过程,讲授方法。对学生参与互动等关注较少,主要教学过程是围绕“讲授”展开,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设计较少[5]。“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模块课程授课对象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斯堪尼亚班)二年级学生,生源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已学习铅酸蓄电池、掌握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学习过动力电池相关晶体结构知识,电工技术课程中学习过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直流稳压电源、相关知识,电子技术课程中学习过电子元器件、放大电路、逻辑电路、触发器、模数转换等。课前调查69%学生上课前没有见过动力电池及车载充电机。技能基础为能使用万用表、示波器、钳式电流表等常用电工工具,步具备汽车电路图识读能力,能处理常见的断路、短路、虚接等故障。能正确使用扭矩扳手、气动扳手、电动扳手、百分表等机械工具,完成机械部件安装拆卸检测工作。学生认知基础为调查问卷显示94.87%学生,接受“实、理、虚、实”融合教学模式,感性认识缺乏的学生。

1.3教学内容分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以及教学目标,考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迁移等因素,将职业教育新业态教材《新能源汽车技术》、十二五规划《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整合成八个项目[6],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模块三,该模块将关联度高,有递进关系的动力电池管理与充电系统,整合成一个项目八个任务动力电池原理与结构、动力电池监测数据采集、动力电池上下电管理、动力电池热管理、动力电池更换、动力电池检查、动力电池交流充电、动力电池直流充电。其中动力电池原理与结构、动力电池监测数据采集、动力电池上下电管理、动力电池热管理,增加讲授内容和深度,为学生将来职业迁移做准备,为学生未来从事动力电池系统试验、电力电池成组等工作,奠定基础。动力电池更换、动力电池检查、动力电池交流充电,满足目标就业岗位,新能源汽车服务岗位工作需求。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培养技术技能的同时,应落实中央部署,增强专业课的价值取向引领,教书更要育人的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7]。“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模块教学中,选取《大国汽车工匠》等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立德树人”指导思想落到实处,提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工匠精神[9]。

1.4教学理念与策略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使用手机观看短视频时间较长,教学过程中适当导入趣味性教学短视频。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钻研能力薄弱,采用动画、模型、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降低难度,化复杂为简单,学生具备一定量基础知识技能,其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会逐步提高,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教师收集、选择合适难度的资源,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支持学生主动探索,实现自主学习,确保因材施教。教师情况分析,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应从讲授主导型向建设者、帮助者、推动者转变。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方法、组织实训设备、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师生、生生互动环节,通过讨论分析实现知识技能内化,运用内化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外化。做到因材施教,改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受教育者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模块教学设计,遵循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学校现有软硬资源为基础,以学情分析为指引,选取建构主义为主体、传统教学模式为辅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前调查69%学生课前没有见过动力电池及充电机,课程导入部分加入实践认知环节,利用自制水果电池、单体电池、动力电池总成,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学内容感性认识,以1+X证书要求课程内容为理论基础,以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虚拟仿真软件、VR虚拟现实为虚,以省品牌专业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为实。构建实践认知、理论、虚拟仿真、实操有序衔接教学模式,切实解决学习跨度大、设备少、高风险教学难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分为“认理虚实”四个阶段,课前探索采用教学短视频,课中设计讨论汇报、仿真探究、实操训练、小组数据分析、总结内化等自主学习阶段,课后通过教学平台复习、预习内容。

1.5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手段

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解决实操设备数量少、动力电池高电压高风险,实现“认理虚实”教学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有具有实践认知、多媒体展示、结构展示功能的实践认知理论教学区。建有虚拟仿真+实操设备融合式虚实教学区,学生在终端电脑进行虚拟训练,训练过程直接传输到实训台架,实训台架与虚拟仿真软件同步动作。虚实教学区配备24台电脑及配套网络设备、实训台架6台、车辆2台。

2教学实施过程

依据学情分析、教师分析、课程标准,制定16课时课程学习任务,授课班级分成4个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按照“课前探索、课中导学、课后巩固”的流程进行。

2.1课前探索

教师使用超星平台提前在教学平台上金属离子化倾向等自学资源,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学习后网络考核,网络教学平台具备批改、统计、分析功能,教师借助平台推动学生学习和个性化指导。

2.2课中导学

(1)实践认知。根据学生自主钻研能力分析情况,设计水果电池、直流稳压电源模块等实践认知实验,单体电池、结构原理展示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授课内容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为后续内容铺垫。(2)理论讲授。依托学校现有新能源汽车云立方教学平台及国家新能源汽车教学资源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讲授抽象理论知识,突破重难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优化学习过程。(3)虚拟仿真。针对动力电池、充电机电压高、操作存在高风险,设备台套数少,单生操作时间短,学生对数字媒体易于接受,设计虚拟仿真、VR虚拟现实训练环节,降低风险、提高训练效果。(4)实操练习。通过虚拟仿真练习的学生,分配工作任务,在虚实练习区域实操,“做中学,学中做”,验证理论和虚拟仿真学习结果。

2.3课后巩固

通过超星教学平台,课后作业练习,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教师在平台进行答疑和学习拓展。单次课教学过程见图2。

2.4教学评价

依据课程目标本课程重点考核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交直流充电故障检测能力。课程成绩由过程考核和期末成绩组成。课程成绩=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过程考核=课前探索(20%)+课中评价(50%)+课后巩固(30%)。过程考核在超星教学平台进行,结合学生实操时的任务表现和老师的评分,教学平台自动生成成绩单,形成学生理论知识评价和实操能力的评价。电脑自动生成蜘蛛网式综合能力评价表,不但可以从评价表中看到学生的整体情况,还能更好地分析学生个人情况。

3教学实施成效

教学实施后与上届相比,动力电池管理检测、充电控制等重难点成绩明显提升与上届相比,学生反馈学习难度降低、收获多。

4结语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两性一度”;会计电算化;模块化;交互式

0前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的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在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深度、挑战度基础上打造“金课”;同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报告中明确提出“两性一度”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体现教育教学中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时代性、探究性,教学形式先进性、互动性,学生学习过程主动性;“挑战度”考验课堂内容的深度把握,是对教师、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1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特点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是财务会计技能训练与形成的重要环节;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使学生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娴熟的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与良好的开拓创新意识,满足信息时代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课程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实践要求,将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转换成学习过程中的岗位角色,形成符合课程特点和贴近企业实际的课程体系;以用友U810.1财务软件为平台(实现企业“业财”信息化软件之一),对平台中系统管理、总账管理、报表管理、薪资管理等模块开展教学实践。

2核心能力要求与分层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

综上所述,笔者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概括为4个核心能力要求。(1)了解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2)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系统和企业应用平台的操作实践技能和组织运用方法。(3)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反向思维能力。(4)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融合财务行业业财一体化新观念,采用分层模块化方式,以模拟企业“新阳光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线索,将每个模块中的具体内容分解成14个的情境任务,按照企业工作任务的实施顺序组织学习与实践,所有实训任务完成后,就形成了一套从财务系统基本设置到总账系统业务处理再到财务报表编制与图表处理的完整的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循序渐进地将4个核心能力要求通过4个学习实践层次体现出来:第一层为专业基础层,重点讲解系统管理与基础设置,强调系统的基础认知与设置,了解课程的作用和原理、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相关软件功能及其运作环节,以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思考,灌输给学生守法规、负责任等职业道德要求。虽是较低层次,但却是后续模块的基础,很重要。第二层为中级操作层,涉及不同系统的启用与数据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总账系统,他是用友软件的核心系统,月末其他子系统的数据都要汇总至总账系统进行处理,主要涉及系统设置、日常业务处理和期末业务处理,通过总账系统数据核算流程的演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设错法”,提高学生反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第三层高级认知层,主要涉及报表管理,包括报表模板管理、自定义报表(固定报表)、变动报表、图表分析与处理等,该层重点是对学生评价和分析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建立在第一、二层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更多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报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第四层高级认知层(综合层),训练学生软件使用的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处理相关业务,比如商品的采购与销售;更清楚地区分信息化账务处理与手工账务处理,更能理解角色分工的重要性、系统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模拟)综合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都具有较大的提升。

3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

3.1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当前,企业资源计划应用普及,财会人员应具备以业务流程、供应链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因此,应用型高校中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应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根据笔者经验,按照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1∶2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并且穿插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及时通过实践练习巩固理论知识。为符合现代企业需求,高校电算化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扩展,不仅以总账模块为核心,还要对采购、销售、存货及决策分析系统进行有效的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首先做好线上学习资料准备,按教学大纲计划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提前上传电子版教学内容至云平台,如课程大纲计划、电子课件、按子任务准备的操作演示视频等,学生自主登录线上平台随时随地按任务单进行预习、复习、测试,学习机会不仅便捷,教学环境和资源更加丰富。通过线上平台对学习情况进行监测,督促激发学生学习,以加强线下课堂讨论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远程控制软件解决学生燃眉之急。线下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讨论,反馈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在财务信息化实训室,通过教师机主控电脑对学生端的实时控制,方便学生更清楚、更集中注意力观看教师的操作演示。最后,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学习情况的统计与整理,总结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经验成果与不足之处,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下一轮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创新教学方法。在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下,扩大了教学容量,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采用一些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设错”教学法,将操作原理和概念融入到具体的错误案例中,强调操作流程的思路,引导自主操作,抓住业务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教师设置“编码方案”未成功案例。学生在下面的“基础设置”———“会计科目”设置时系统提示“填写的编码不符合规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摸清数据间的传递关系,探索业务流程,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分类编码方案设置”;接着归纳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的两种方式:一是修改账套。应该是以账套主管的身份登录至企业应用平台操作,而不是系统管理员。这里涉及的“用户权限”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回归理论,注意在实践中对比区分系统管理员与账套主管的权限;然后思考编码设置的另一种途径。二是在“企业应用平台”———“基本信息”下也可以修改。由此可见,启发、互动、活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提升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应变能力,引导其尝试解决并整理总结,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混合教学模式下设错教学法运用建议:(1)线上学习软硬件准备工作。学生配备一台安装好电算化软件的联网电脑;教师提前上传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料,并在每次课前通知学生自主登陆课程中心网络平台,根据上传的资料随时随地按任务单进行线上预习、复习。(2)明确“设错”教学目的。按教学大纲计划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根据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中的重难点设计错误案例,确保不偏离教学主题,注意把握好时间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科学化“设错”案例。选择的错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预见性。对于个别案例则个别指导纠正错误,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过于简单或困难都不可取,每个设计方案中教师需要准备若干错误案例,准备的过程工作量较大,同时还需要不断积累对课堂整体把控的经验。另外,结合“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烈讨论、交流提升、合作完成;还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用启发、互动、活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提升高校教师实训教学技能,推行多元化考核模式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主动接受前沿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利用假期积极进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实践水平;高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相关促进政策,创造出更多培训进修机会;同时,利用产学研基地条件,引进适量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和专家,通过相互间交流合作,提升专业实践水平。课程实行多元化考核模式,按照项目成功与否、操作能力和学习表现加强过程性考核比重,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采用实际操作与证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统一考核标准;同时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加分政策,在做好一般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强化竞赛上机练习,进一步提升软件操作的广度和深度,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升。“金课”概念的提出,已经成为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对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思路,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运用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结合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考评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陈立新.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理念[J].山西财税,2017(11):61-62.

[3]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7

前几年,计算机专业是个很热门的专业,中职学校基本都开设了此专业.目前正逐渐向常态化发展,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开始对计算机的需求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如果不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可能几年后,我们将失去优势,甚至招生都会遇到困难.以前计算机开设的课程多注重软件编程和硬件原理,没有从市场岗位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课程,学生看起来懂得很多,实际动手却做不出什么.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以学生顺利通过对口升学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只练习相关题目,争取考上大学或通过考试考取证书,但这样的教学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违背中职学校强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宗旨,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几点措施

1.依据市场岗位需求开设课程.适合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行业中的岗位有:办公软件操作员、计算机维护员、电脑销售及安装员、广告公司设计员、影视的数字化处理人员、影楼照片的数字化处理员、网络配置、安装与维护员、网站建设与维护员等.这些岗位主要突出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因此比较适宜中职学生学习.

2.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例如,对于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培养目标要定位在办公软件操作员、电脑销售员等,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办公设备的使用以及电脑零部件的识别和安装;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广告公司设计员、影视的数字化处理人员、影楼照片的数字化处理员,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多种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对于学习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培养目标要定位在计算机维护员、网络配置、安装与维护员、网站建设与维护员等,要求他们熟习网络设备的特点,根据用户需求配置、施工、维护网络,具有小型网站建设、维护和网页设计的能力.

3.合理选择教材.在选用教材时,可以在市场岗位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实例较多的任务引导型教材,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讲解不易过多,否则,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感,影响学习效果.或者组织在这个学科教学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例如:照片处理时可以将学生自己拍的照片当做实例进行处理,为激励学生,可以讲前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加入校本教材当做实例,并注明学生的班级及姓名.

电脑实训总结范文8

随时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本文归纳当前高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探讨该专业体系下的适应性更新方法,倡导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研究模式,综合多层次考核和反馈,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设计;适应性更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及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加上电脑绘图课程的不断普及和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前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手段。[1]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硬件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们熟练掌握电脑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人才。[2]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照本宣科,缺乏长远规划

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课程,例如AutoCAD、PhotoShop、3dsMAX、SketchUp、CorelDRAW、V-Ray等已经在环境设计专业广泛开设。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软件操作命令的讲解上。如此千篇一律的命令式教学,缺乏将软件重难点与专业特点的结合和梳理,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学生对软件操作命令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无法将计算机辅助技能与环境设计专业有机的结合,只会使用软件工具而不会掌控指导设计项目。此外,高校关于电脑软件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有课程的深度很难满足市场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普遍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

2.互动较少,学生丧失兴趣

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采取“理论讲解”——“示范演示”——“学生练习”这种教学分离的授课模式,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介绍电脑软件的相关操作和应用上,缺乏由浅入深的实例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课和练习,缺少实际运用经验,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师没有将学生按照具体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来划分课堂,师生互动较少。对于学习积极性本身欠缺的学生,一旦丧失对电脑软件的兴趣或是跟不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步伐,往后以计算机辅助作为支撑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将继续落后。

3.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

艺术类高校不同于综合类大学,缺乏政府的相关补助和津贴,普遍存在教学资金短缺、软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所需的电脑机房,往往因为配置更新不足或数目不够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此外,缺乏多技型教师和特殊引进人才,不少教师自身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知识掌握得较为片面和浅薄,缺少与社会实际案例的切实对接,在对学生的指导上存在许多漏洞,更加做不到将多门计算机软件综合运用于项目设计和指导教学了。高校给予教师们后期培训和交流访学的机会也是寥寥,导致师资力量逐渐下降。

4.着重技巧,忽视思维创新

不可否认,当下不少高校教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重心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课堂上只介绍软件的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例如菜单栏、编辑工具、特效滤镜等,而并非引导学生善用电脑软件辅助创意设计,无法将两者有机结合以用于案例课程的实践环节,导致重表轻里,忽视了学生对于现代设计思想的培养,学生作品缺乏思维分析过程和剖析探讨过程,课堂沦为电脑软件操作技巧培训班。此外,授课教师检验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往往只关注个体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以是否能做出华丽的电脑效果图为基准,导致部分学生迷恋电脑软件的外挂插件和绚烂效果,而并非用于辅助自身的设计作品。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更新方法

1.改革教学理念和内容

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更新必须先从教学理念入手,教师要提取电脑软件的核心重难点作为授课的主要依据,并且随着软件的更新及时调整教案大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地构建自身学习框架,倡导合作精神,发展潜能和创意。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软件操作技术以外,更要把突出现代思维放在教育环境设计人才的首要位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教师要向学生们推荐贴近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课外书籍,并在课下监督他们巩固消化。②教学内容方面,倡导“模块起步”“阶梯递进”“联合贯通”的授课方法。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将环境设计专业包含的电脑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3dsMAX、ILLUSTRATOR、SketchUp、V-Ray等以首字母进行编组,即为A、P、D、I、S、V。在教学过程中,以版块式授课起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深化,阶梯式提升重难点和任务量,最后强调各模块的组合运用和相互贯通,形成A+P、、D+V、A+S+I、D+P+V、P+I+S、A+D+P、A+D+P+I+V等多种模块式进阶组合,重点讲解软件间的互通点和不同点,促进学生全方位掌握各类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知识。

2.实践案例课程的建立

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围绕一定的训练目的,把设计实例进行情景化处理,通过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实践案例课程的建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知识点不是唯一的重点,将软件的操作重难点融入到设计实例中进行解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课内实践案例和课外实习经历相结合,先通过单独的小练习来认知设计软件的基本模块,再引入综合类案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的技能,最后有选择性地将校企合作的实训内容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巩固学生的软件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当然,在进行实践案例课程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点的穿插讲解。教师要在具体实例中逐步渗透相关理论,同时设置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做到开拓思路,融会贯通。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其规范性和启发性,由浅入深,从二维到三维,选择贴近当前教学内容的具体环节,真正做到计算机教学与环境设计教学的统一。

3.引入项目制教学机制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综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剖析环境设计专业的交叉特点[3],教师要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中后期,组织学生听取讲座、参加校企联合公开课,通过不同层次和层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报告和研讨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课程的实用价值以及市场的发展方向,了解软件表现的最新成果,利用情景、会话等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项目制教学延伸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领域,安排学生参观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工程项目,组建相关工作室和创业中心,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通过切身的观察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直接交流,探讨项目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可把学生组合成不同年级的学习梯队,高年级引导低年级,布置建材市场和家具市场的考察任务,将收集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组建更新模型库和材质库,极力避免因对施工材料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设计作品与实际施工的偏差,真正做到将项目制教学与传统授课的有机结合。

4.分层次教学及反馈

①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遵循阶段性和递进性,做到分层次教学及反馈。②课程设置环节上:首先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大一阶段,就应广泛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之后的软件学习打下基础;大二开始后应逐步加设二维平面设计软件的相关课程;到大三大四的高年级阶段,根据室内专业和室外专业的差异性,展开不同的进阶三维设计软件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阶段由二维到三维,由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更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际案例的操作。③课堂讲授环节上,首先是理论讲解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同屏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技法,布置绘图任务,引导解答思路;其次是上机实验环节,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教师从旁协助,逐步完成各阶段性的学习任务;最后是讲练交替阶段,通过观察学生的个体接受度,进行集体点评,调整讲练的交替节奏。对于超前掌握的学生布置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时间辅导答疑,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不断巩固原有的知识结构框架,最终做到融会贯通。

5.完善软硬件教学设施

计算机相关教学的适应性更新,除了改善模式创新方法以外,也离不开软硬件相关条件的改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生动且适用的授课课件,使用各项网络工具辅助教学,提高效率。高校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电脑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对大中型企业交互学习的活动,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能洞悉当下市场和人才的供需情况和电脑软件的更新方向,拓展环境设计专业的总体视野。

6.考核评价模式的更新

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由单一的“平时”+“考试”到多种形式的结合,将学生的动手操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均纳入考核范畴,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各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阶段性考核和量化衡量标准,设置3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练习和检测训练,调动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积极性。最终的考核内容,将给出具体设计范围,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并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举办“成果展览”来验收学生作品,以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