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脑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脑技术论文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1

本人在工作中通过学习电脑技术.并把它和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已有教学资谭的再利用和不断创新

大多数美术教师都认为,中学美术每周只有一节课,每个年级都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每年只要教材不变,讲授的内容都几乎一样,而在现行教案管理制度下,教案每年都要重新书写,为了应付常规检查,不得不将教案写的象格式文本一样规范。而用电脑备的教案具有可以随时增添、侧除、修改,存储方便、容量大等很多优点。它既能保留原教案的精华,侧除自己认为不满意的部分,又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和总结出更为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就从过去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创造性劳动中来,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各类资料上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互联网资谭的开发和利用

1.网上信忠资源的共享。以往教师备课相对封闭,主要依靠教参及自有资料等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去有些地方查找资料,但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教师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教案,只要与神奇的因特网连接,我们就可以登陆相关的网站查看同行的教育论文等相关的信息,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文资料,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提出的打破学科界限。

2.网上交流和教研。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子还不可能完全消失。美术在中学属于“小学科”,很多学校一般只有二名左右美术教师,势单力薄,学校对非统考学科都不怎么重视.把“小三门”(音体美)简单地划分为一个教研组。学校和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和开展这方面的交流活动,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的形式,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络学术论坛,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业务上的交流。时空将不再是交流的障碍,美术教师交流的机会将大大增多,从而使美术教学可由封闭走向开放。

三、多媒体美术课件的制作

1.图片展示。图片展示是美术教学中重要和常用的教学手段。美术课件在展示欣赏图片时,要注意所选图片要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色彩饱满、易于存储等。还有图片在课件上要讲究构图和位置,图片在背景上要醒目。

2.图像展示。美术教学中采用动态图像展示,可以使学生从最佳角度对示范过程看的更清楚明白,有利于学生掌握技巧技法和步聚程序。要注意所选图像画面清晰、不抖动,拍摄角度和剪辑制作要合理。

3.背景音乐。在美术课件制作中,为拓展学生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营造气氛,烘托主题,加深欣赏的深度,可选用一些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同学们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加深认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4.文字编排。美术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主要是教学中的标题、要点、步骤及理论知识等。因此应根据需要选用大小、颇色合适的字体,标题要有层次,颜色要醒目,不同内容要在字体和颜色上有区别,标题和正文字体相统一协调。

四、奖术课件在教学中的目标定位及要求

1.美术课件制作的目标应定位在为教学目标服务,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否则,再美的课件也失去了意义。

2.美术课件的使用目的,应定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件设计制作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多启发引导,由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更加牢固和深刻。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2

一、日本动画教育课程内容和中国动画教育课程内容比较

1.中国动画学校的课程

中国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各类大学,包括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学校教育制度分为4年制和2年制。日本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大学和专门学校。其中大学多为4年制,专门学校多为2年制。大学的动画专业和中国一样,除专业课程外,还包含基础教育课程(公共课)如美学论,外国语等。2年制的大学,如专门学校,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没有基础课程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动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还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也有部分学校没有教材。下面就对中国各大学的动画教育的大致教育课程做简单介绍:(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线描电影论动画概论第2学年素描色彩透视人物设定运动规律插画场景设计第3学年雕刻定格动画漫画技法3D技术(3DMAXMAYA)网页设计FLASH动画第4学年毕业作品毕业论文(2)基础教育课程第1学年英语古典文学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思想修养政治经济学现代文学中国美术史第2学年外国文学外国美术史形势与政策体育思想概论艺术概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第3学年形势与政策美术学概论邓小平理论音乐简史戏曲鉴赏

2.日本动画教育课程

(1)四年制大学

东京工艺大学动画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东京工艺大学的教育体系有着与动画有关的广泛领域的综合教学理念,在动画学科实行综合的动画教育和研究。主要通过从对传统动画的制作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制作到数字化电脑技术的运用及表现方法的学习,通过对动画与之相关的广泛领域的详细了解,充实动画知识面,注重综合素质培养。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动画特别讲座A(选修)动画概论A(选修必修)动画史AB(选修必修)动画技术论ⅠⅡ(选修)基础演示ⅠⅡ(选修)基础造型实习(选修)动画表现基础(选修必修)电脑基础ⅠⅡ(选修必修)动画Ⅰ(选修必修)剧本基础(选修)动画背景Ⅰ(选修)素描A(选修)基础技法AB(选修)第2学年动画特别讲座BC(选修)发达心理学(选修)电影史AB(选修)动画史CD(选修)漫画论AB(选修)动画心理学(选修)动画构成技法(选修)新媒体AB(选修)素描Ⅲ(选修)3D技术设计Ⅱ(选修)第3学年领域研究(选修)动画特别讲座D(选修)电影构成论(选修)广告媒体论(选修)设计论(选修)著作权制作论(选修)电视节目制作论(选修)电视剧论(选修)动画演示课(必修)新媒体C(选修)动画制作(必修)第4学年毕业创作研究(必修)2)基础教育课程工艺制作艺术学A照片学概论B影像学概论B设计学概论B媒体表现概论B漫画学概论B艺术学B美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色彩学视觉传达论西洋美术史A日本东洋美术史A西洋美术史B日本东洋美术史B造型心理学认知科学艺术学特别讲座美术史特别讲座现代艺术欧美话剧论文艺理论音乐学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日本文化史造型基础学图像和数字物理学概论光和视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外国文学社会和思想等

(2)专门学校

大阪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大阪动画学院是日本动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向日本的各大动画公司输送了大量的动画人才,其中较多的为动画师。大阪专门学院动画学科的课程是从通过对初级动画技术到高级动画技术的理论学习,再加以实践的自作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绘画,色彩,场景画,后期的上色,合成编辑等动画制作过程知识的全方位学习。①对制作现场的现场状况的了解和基本动画知识的学习。一边通过对动画的历史和发展,动画的制作流程等的学习,在这同时,同步开展动画的实践制作学习,如对物体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拷贝绘画学习,物体质感的表现学习。

制作现场状况和基本动画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基本绘画Ⅰ:原画的拷贝学习,中间动画的理解基本绘画Ⅱ:人体各角度的形态,静物素描,动物画基本绘画Ⅲ:对比表现,错觉效果的理解基础教养Ⅰ:动画专业用语的理解,制作现场的现状基础教养Ⅱ:分镜表和动画时间表的理解角色创作Ⅰ:动漫人物素描和人体基本动作角色创作Ⅱ:角色感情表现及演技表现角色创作Ⅲ:动物的动作研究和绘画练习人物表现Ⅰ:人体的结构和人体素描,风景人物表现Ⅱ:动作姿态,人体服饰质感表现:石膏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绘画分层的构成:帧数的对比,构图法,视觉效果角色设计:角色设计及设定a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在学习立体感的表现,透视,背景美术的基础上,开始把动作的表现加入到动画的实践制作中。教学课程要遵循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来进行。动画实践Ⅰ:分层动画动画实践Ⅱ:摄像机镜头动画动画实践Ⅲ:后期合成,特效动画b把握制作流程,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策划,剧本,分镜,原画,动画的制作,中间帧,色彩,背景,CG,合成编辑的作业练习,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作品。制作演示:动画电影,电视剧版动画的制作过程了解策划,制作:工作进程安排,故事版设计和分镜制作实习Ⅰ:动画制作设备和工具,CG软件的理解制作实习Ⅱ:自创剧本的策划和制作制作实习Ⅲ:数字化电脑应用动画制作c动画制作的CG技术的学习在现场的实践制作中,按照日本动画业界的动画制作流程,开展对CG技术的学习。影像表现Ⅰ:自然物体的动画和质感的表现影像表现Ⅱ:摄像机的指定及特效表现取消基础教育课程。

二、中国动画教育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1.教学课程

从课程的内容上来看,中国的动画课程虽然已经有针对专业性的课程,但是与日本的动画课程相比较还相对较弱,就动画的表现技法和技术而言直接对动画有利的专业课程还不够完善。因此,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首先,改善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很必要的。我们应该参考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的教育体系,开发更有效的动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对动画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力度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动画教育的培养可以分为剧作方向的培养和动画制作人员的培养。这就如同日本的动画学校分动画专门学校和动画研究所。动画研究所就是以动画的历史,发展,动画内容等的相关内容为中心,进行理论研究。而动画专门学校是以动画制作为重点,培养动画公司所需要的动画绘制人员,而这个环节的动画绘制人员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动画教育方向的定位,应该定位于动画制作的人员方向的培养,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应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为基础,如1素描能力2对物体特点的表现能力3角色演技(外形特征,心理特征,感情变化,剧情发展)的理解力4趣味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5故事内容的理解力,把握力和敏锐力6对动作的观察力7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把握能力,和团结性。应该本着以上条件,开发开设有效的,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课程。#p#分页标题#e#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动画课程与日本相比较,我国的动画课程虽然以涉及到了动画运动规律及原理的课程,但仍然是偏重于理论上的研究,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实践时间远远不足。从之前提到的日本动画学校的课程来看日本的动画实践课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无论是日本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动画专门学校通常在课程安排上先是专业课的演示课程,也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讲解课程,然后紧接着就是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而我们的课程设置里几乎是没有动画实践课程的,大部分的动画学校都是在学生4年级快毕业时才接触到动画制作,然而动画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揣摩才能掌握到其中的规律和技巧的学科。通过短短的4年级半学期的动画实践是完全不能到达训练的作用的。所以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也应该大量投入实践创作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能力。认真研究动画绘制方法,帧数的时间把握,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教育目的。

再次,树立正确的动画教育理念,在动画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3D技术,电脑CG技术已经成为了制作动画比不可少的技术。但与此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传统的绘画基础教育。据调查统计,日本的动画公司和游戏公司(光荣,任天堂等)在招聘动画制作人员时,仍然以制作人员的绘画能力为首要基础。所以传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要有效的把传统绘画技术的培养和CG技术的有效结合起来。

最后,与日本的动画学校课程相比较,我国动画教育课程接触动画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时间上相对较晚。从日本的课程设置来看,日本的动画学校无论是综合类大学还是专门学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让就直接入正题,直接进行动画概论,制作流程,动画专业用语,动作制作基础的课程,及场景的制作,角色设计等课程。而我们的课程基本在一年级几乎没有涉及到动画专业相关知识,还是停留在传统绘画基础上,传统绘画基础虽然是不容忽视的学科,但也置后了学生接触专业的时间。我们在引入动画专业的学生时,在他们考入大学之前就应该提高对他们的绘画基础要求,也就是说绘画基础要求是他们在高中就应该解决好的问题。在跨入大学校门后就应该尽快让学生接触相关动画专业知识。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3

【摘要】伴随着现代的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发的重要。本文就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计算机应用

引言

在当前的社会中,现代的网络技术已经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同时人们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也更加的重视,在现今网络中信息的安全问题还存在着许多的隐患,网络病毒的传播、黑客的入侵等,都会对现在的网络领域造成破坏。这些问题也是限制网络发展的最大障碍。

1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信息的安全是整个网络最为重要的工作,在网络中进行严密的网络信息安全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杜绝电脑信息的被篡改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防止电脑黑客的入侵中,只有提高电脑的信息安全防御技术才能保证电脑的信息不被黑客入侵。其次只有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不断的进步,才能有效的预防电脑病毒的破坏[1]。

2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病毒的传播,网络黑客的入侵

在当前的网络世界中,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大危害就是网络病毒的传播以及电脑黑客的入侵。黑客即是指在网络世界中利用电脑计算机技术进入到他人的计算机中进行信息的窃取或者破坏的人。可以说黑客自身就是专业的电脑技术使用人员,这些黑客本身对于电脑中的信息结构、信息防范手段等都非常的熟悉。能够设计相关的程序软件等对其他人的电脑安全防御体系进行破坏,在被他人发现之后也能利用程序进行躲避。在现今的社会中,存在着极多的网络黑客,这些人有的是单独的行动,也有一些是团伙性的、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犯罪。而在现今的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更加的频繁和广泛,所以对于黑客可以进行入侵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所谓的电脑病毒即是指隐藏在计算机中的破坏他人计算机安全的程序软件。这些电脑病毒可以对电脑进行许多的破坏,例如对于电脑信息的删除或者篡改,对电脑的正常程序进行干扰,使电脑无法正常的工作[2]。

2.2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在网络中很难建立起真正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而这中网络世界的管理体系薄弱,同样是使得当前的网络中会频繁的出现网络安全的问题。当前的网络世界更像是一个没有人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大市场,在这种环境中,缺少了许多的相关管理以及处罚的条例,也使得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难度。

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应用策略

3.1进行信息加密

在过去的计算机使用中,很少会涉及到计算机信息进行加密的使用,但随着当前社会中计算机的安全隐患已经越来越严重,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加密技术的研发以及改进也就迫在眉睫,计算机的信息加密工程是针对网络安全的重要预防手段。当前人们的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料以及个人隐私等都放置在计算机之中,一但这些信息被犯罪分子盗取泄密或者贩卖等,都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尤其是现今社会中,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电脑以及网络的使用已经非常的频繁和普遍,不仅仅是个人的信息,甚至包括许多社会企业的经济信息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都存在与网络之中。如果这些公司信息或者国家情报被泄漏出去,将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所以对于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加密技术应当进行积极广泛的运用。在现今的世界中,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研制和更新自己的信息加密手段,虽然各个国家的技术都略有不同,但是在其本质中都是同样的原理。都是通过使用者进行身份确认的模式设计出的信息安全预防体系。以此来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程度,通常在这一模式中都是运用某种经过加密的计算方法,把计算机中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密码形式,而用户则需要经过相应的密码进行还原[3]。

3.2防火墙技术

当前许多的电脑都会使用防火墙技术进行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所谓的防火墙技术即是指在电脑与网络之间建立一个信息甄别系统,对于任何进入到电脑中的信息都要经过防火墙的检测,只有符合安全标准的信息才能通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将一些存在着风险的信息隔离掉。

3.3杀毒软件

当今社会中使用的杀毒软件通常会有两个功能:①将电脑中的病毒查询出来;②将这些电脑病毒进行处理。而如何将这些病毒信息准确、一个不漏的甄别出来,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现在网络病毒的种类极多,而且形式也相对的多变,尤其是许多病毒的隐藏以及伪装能力极强,这就使得对电脑病毒的查询工作更加的困难,所以在许多的杀毒软件中都会建立相应的病毒库,同时管理人员会对病毒库进行实时的更新。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网络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应当不断的提升我们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提高现有的网络病毒防御技术,加强对于网络的监管力度才能真正有效的保障我们的网络信息不被侵犯。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局域网环境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1:2572~2574.

[2]贺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231~232.

[3]韩忠,郭璐青.基于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J].科技展望,2015,24:11.

作者:孙铭阳 蔡长江 单位:武警警官学院

第二篇: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高校也都应用校园网络,但是一种食物都会有利弊两个方面,在不断的学校带来便利的同时,出现了许多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校园网络必须从网络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来维护自己的校园网络,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本文将探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危险因素以及简单叙述一些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地学校也都建立了相应校园网络,在给学校提供便利的同时,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网信息安全问题。只有网络信息安全才可以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为了建立一个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必需建立完备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以有效的抵御外部的入侵,建立一个安全的校园网络系统,不单是技术上的考量,也需要在管理上加大力度。

1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因素

1.1校园网络硬件安全

网络是通过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来传递信息的,这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切实可见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硬件是很容易损坏的,地震、火灾、雷电等自然因素会引起硬件设施的损坏,但是人为损坏的几率更大,硬件安全是学校必须要关注的一部分。

1.2计算机病毒对校园网络的破坏

不仅是校园网络,其他的公共网络和家用网络都收计算机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病毒与人体感染的病毒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错误的计算机程序,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在连接到互联网后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不经意间点击的一些窗口可能就含有计算机病毒,不经意间入侵校园网络系统,不被用户察觉,但有时会导致客户端不能正常运行,破换客户端内的文件,有时还会造成账号和密码被盗,网络效率低下,网络瘫痪等。目前,比较常见的病毒有木马病毒、脚本病毒和网络蠕虫病毒等。

1.3黑客有目的的攻击校园网络

连接到互联网的电脑,都有遭到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校园网同时被很多学生以及教师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随时面临遭受黑客攻击的可能。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攻击校园网络,他们中一部分为了窃取学校的论文和电子讲义利用黑客技术入侵学校的数据库,另一部分则是学生,利用黑客技术篡改图书管理系统或者档案系统,删掉自己档案记录中的污点。有些人是为了报复学校才攻击校园网络的,他们可能之前受到学校的处分,但是心中有怨气,就用黑客技术攻击校园网络,使学校的办公系统、教学系统瘫痪,扰乱学校的教学,或者利用校园网络虚假信息,来扰乱学校的正常运行。还有另外的一小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攻击校园网络。

1.4校园资源的盗用和滥用

校园网络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方便老师教学,免不了校园网络资源被盗用和滥用的情况。盗用指的是盗用网络资源,比如说盗用其他人的账号等;滥用则指的是利用校园网络在线看视频、玩网络游戏、访问色情、暴力、反动网站等,与教育教学和学习没有关系的行为,占用校园网络致使网速缓慢,给其他使用者带来不便,并且浏览不良信息网站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

2校园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2.1加强防火墙技术和防病毒技术

防火墙是指一个软件有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成的处于内外之间的用于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防火墙可以有效的将校园网内网和外部网络分隔开,建立一道安全屏障,保护校园网络的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防火墙,可以帮助抵抗一部分黑客攻击,保护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防火墙的经济成本低但是效果比较明显,被广泛运用于校园网络安全维护系统之中。防病毒是维持校园网络安全的最主要的一部分,病毒的强大的破坏性要求必须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除了要安装合适的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以及选择一套合适的杀毒软件之外,网络管理人员还要做好系统的安全策略,可以借助宣传安全上网,提高用户的防毒意识。

2.2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可以防止在硬盘被破坏以及系统遭受黑客攻击后数据大量丢失。将这些数据的备份存储在不受这些外界因素影响的区域,在数据遭受意外的时候,可以通过数据恢复的方式及时恢复数据,恢复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因数据丢失造成巨大的损失,为网络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便利。

2.3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校园网的管理必须要严格有效,一套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避免很多可能危及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比如说,对校内学生上网的可浏览的网站实行限制,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浏览不良网站的几率。除了一些简单的制度和技术,更要有一些责任心强的并具有一定相关技术的网络管理员可以更有效的防止非法访问和黑客攻击。

3总结

校园网络带给学校的师生很大的便利的同时,会不断的出现一些新的安全问题,校园网络管理部门要监控校园网络的情况,定时检测网络安全性,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上网的教育,全校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进而最大程度上利用校园网。

参考文献

[1]吴辉明,王彪.对当前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分析[J].信息通信,2015(7):148.

[2]岳晓菊.基于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探讨与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24):123~124.

[3]刘旭光.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技术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6):27~28

作者:边新红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篇: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能力及关键技术

摘要:

网络安全防护已成为网络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问题,分析了一个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安全能力,提出了安全能力构成,并对实现这些安全能力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网络安全防护;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

0引言

网络信息系统一般由支持软件运行的硬件系统、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使用提供基础支持的系统软件、和实现系统应用功能的应用系统软件组成,这些硬件和软件共同协作运行,实现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1]。从安全角度看,组成网络信息系统的各类硬件和软件都应具备相应的安全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一个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安全能力构成,然后对实现这些安全能力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研究。

1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构成

根据安全防护对象不同,安全能力可划分为保障硬件系统安全的物理安全,保障数据网络传输、交换安全的网络安全,保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系统安全,保障应用软件安全运行的应用系统安全以及为保障安全能力达到应用安全性而采取的管理措施。

1.1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应具备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记录介质安全等能力。其中,环境安全主要指中心机房防火、防潮、防强电场、防高温、防静电等防护和通信线缆防护;设备安全主要指设备的防盗、防毁和设备的安全可用;记录介质安全主要指重要数据介质保护、关键数据介质保护以及核心数据介质保护。

1.2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应具备安全性检测分析、安全审计、恶意代码防护、网络安全监控、边界防护、数据流控制以及身份鉴别等能力。其中,安全性检测分析主要指路由器、交换机安全检测、扫描,能抵抗对路由协议的已知攻击;安全审计主要指对网络管理人员实施的操作、审计功能的开启和关闭,路由器、网络数据包进行安全审计,并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恶意代码防护主要指对路由器、交换机流量进行分析,通过特征匹配识别哪些流量是恶意代码;网络安全监控主要指网络数据流监控,能监视和记录路由器、交换机及其管理系统的运行;边界防护主要指支持基本的登录/连接控制,支持不同安全域间的防病毒检测、入侵防范、信息过滤、边界完整性等检查功能。

1.3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应具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网络软件系统安全检测分析、可信路径与可信计算、访问控制与标记、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保护等能力,确保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保存在这些系统上数据的安全保护。其中,安全检测分析主要指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帐号设置、鉴权、授权、访问控制、程序真实性进行扫描、检测和分析;可信路径与可信计算主要指通过在计算机核心部位设置基于硬件支持的可信计算模块,建立从系统引导、加载的可信任链,确保各种运行程序的真实性;访问控制与标记主要指在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的基础上,只允许授权人员及客体间交互进行基于访问控制策略基础上的操作活动;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保护主要指确保数据在存储以及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窃取或篡改。

1.4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应具备应用软件的安全检测分析、安全审计、抵赖性、服务安全等能力。其中,安全检测分析主要指支持对各类应用服务的帐号设置、鉴权、访问控制、程序真实性进行扫描、检测和分析;安全审计主要指对应用使用者实施的操作、审计功能的开启和关闭、应用数据进行完全审计;抵赖性主要指按主体请求对传输的数据生成原发证据以及接收证据,实现抗接收抵赖和抗原发抵赖;服务安全主要指确保正在进行传输的服务控制信息只在源端与目的端之间流动,不被转向或拦截。

1.5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应具备数据管理、安全机制管理、应急处理、备份与故障恢复等能力。其中,数据管理主要指有限制的提供授权用户对数据进行创建、清除、查询等操作;安全机制管理主要指对分布于系统各个层面、各个安全域、各个环节的安全机制和产品,按照确定的安全策略和操作要求,实施统一的配置和管理;应急处理主要指明确系统的要求、计划、制度,并能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理措施;备份与故障恢复主要指建立数据、网络等备份系统,在限定的时间内,利用备份数据正确恢复系统、应用软件及各类数据,并可正确恢复各项关键业务功能。

2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关键技术

网络信息系统5个层面的安全能力中,很多安全能力的技术实现机制是相同的,本节从安全技术的角度分析安全能力的形成。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身份鉴别技术、PKI技术[2]、标记与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可信计算技术[3]、脆弱性扫描技术、边界防护技术、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技术[3]、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等。

2.1身份鉴别技术

身份鉴别技术是对实体声称的身份进行验证,身份鉴别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身份鉴别技术主要包括口令鉴别、生物特征鉴别、数字证书鉴别等技术。

2.2PKI技术

PKI技术采用非对称密码算法原理和技术实现并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永久性的安全基础,它是在数字证书和公共密钥密码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安全应用架构。PKI技术主要包括公钥加密、数据签名等技术。

2.3标记与访问控制技术

标记与访问控制技术是对用户身份及其所属的预先定义的策略组限制其使用数据资源能力的手段,主要是限制访问主体对客体的访问,从而保障数据资源在合法范围内得以有效使用和管理。标记与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使用控制模型的访问控制等技术。

2.4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采用加密算法对系统进行保护,主要包括对称密码加密、公开密码加密、单向散列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

2.5可信计算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由最初提高设备的容错性和可靠性,转变成对平台硬件、软件系统和服务的可信评估,适应应用需求的不断发展。可信计算技术主要包括可信计算平台、信任根与信任链、可信网络等技术。

2.6脆弱性扫描技术

脆弱性扫描技术主要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各种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安全扫描,包括主机脆弱性扫描、网络脆弱性扫描等技术。

2.7边界防护技术

边界防护技术通过设置主机入侵检测系统、主机防火墙等,防止主机系统恶意遭受病毒、恶意攻击者的攻击。边界防护技术主要包括防火墙、多重安全网关、网闸、数据交换网等技术。

2.8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异常检测模型入侵检测、基于误用检测模型的入侵检测等技术。

2.9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主要是检测病毒、蠕虫、木马、垃圾邮件、间谍程序等所有可能危害计算机安全的程序,主要包括恶意代码静态检测、恶意代码动态检测等技术。

3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能力构成,并对实现安全能力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系统梳理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对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网络安全基础-网络攻防、协议与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4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32号)》,提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制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然而,面对动漫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教育问题,如何结合民族地域特点发展动漫产业等系列问题,却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本文以广西民族动漫教育的发展及发展模式做综合论述,以之抛砖引玉。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我国动漫市场的需求在迅速扩大,然而国内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国内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低,与国外动漫产业相比,我国动漫业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这导致国内动漫市场以引进、加工、运营为主。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相形之下,中国原创的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   这种市场格局,显然是不利于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动漫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占据是令人担忧的,在青少年至为重要的成长期,动画片对他们的文化熏陶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动漫流行的今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受到欧美、日韩文化影响太大,意味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观不能有效地传递给青少年,从文化的层面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幸的是,政府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为此,决定大力发展和扶持国内的动漫产业。其中的一个大力举措就是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从体制、政策、市场管理上促进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研究制订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增设了少儿动画频道、扩大了少儿节目中动画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数量,同时要求每个播出动画片的频道中,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比例不低于6:4。可见,政府对国产动画业进行了“幼稚产业保护”的倾斜政策,创造了对国产动画片的大量需求,同时也抑制了国外动画片在中国的进一步进入和拓展。与此同时,文化部从政策法规、财政资金以及对国外的游戏进行审查等多方面来支持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由此国内动漫产业正在迎来迅速发展的契机。有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2000家省市电视台所规定的国产动画片播出时间为6万分钟,而达到播放要求的原创动画片供给量则只有2万分钟,尚有4万分钟的缺口,这几乎是中国动画片年产量的两倍。据测算,中国今后每年国产动画片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分钟,而现在国内每年制作的动画片总量只有2万分钟左右,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为国内动画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并且,按国际动画产业的一般规律计算,如果完成每年需要的国产动画片26万分钟的总投资,则存在着大约150亿元动画片相关产品收入的市场规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向高科技、数字化方向发展,需要大批量动画及多媒体数字化制作人才。另外,我国是个电视拥有量大国,根据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规划,从2005年起至2008年逐步由摹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化,直到2015年全国全面实现数字化电视的发展目标。届时,电视节目量是现在的几百倍,它需要更多的动画片头制作、动画广告宣传片及更多动画娱乐片的制作与播出,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区电视台动画制作还处在空白,基本是由外省人员制作的。随着我区电视向数字化转变,节目信息量的扩大,将由现在可收视三十多个节目发展到三百套节目。因此,也迫切需要大量的动画制作、动画广告、动画宣传片的制作,以及大量的卡通动画片的制作与播出。因此,这给动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网络游戏和软件开发正走向成熟,动漫与游戏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早就形成动画———漫画———游戏三位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我国的游戏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短短三、四年间,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实际销售达13.2亿元,拥有用户1300多万,85%是青少年群体。较上一年增长近五成。仅2009年上半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近90%。网络游戏所以能发展的如此顺利而快速,主要得益于它的消费市场巨大,而且不断增长;同时,手机彩屏的动画制作亦需要大批的动画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由于广大青少年热爱动漫,形成动画生源有增无减的画面。在上述情况下,结合广西民族文化特色,调整广西动漫教育结构,对于促进广西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西民族动漫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结合广西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认为广西发展动漫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而特色发展道路必须与广西地域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动漫教育模式及其产业。由于市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大,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对广西的动漫教育形成竞争。目前,广西设立动画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广西艺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其中以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广西区内唯一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动画专业)拥有最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办学也最为悠久,成果最多。总体而言,广西区内的动漫教育存在着专业建设重复,设备投入重复等问题,且各院校各自独立发展,缺乏科学统一规划,不利于提高与扩大广西动漫教育的系统发展,也不利于广西动漫教育形成有力的社会竞争力。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广西区内动画专业进行宏观发展调控,整合现有资源,加强硬件建设,充实教师队伍,把各个院校的师资和设备整合,成立广西动画学院或者动漫基地,提高动漫教育层次和规模。   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研体系,促进动漫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国内还区内的形式看,建立广西动漫产、学、研一体化教研体系对广西动漫教育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除注重教学、科研之外,积极与社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建立动漫实习教育基地,是一条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研模式。通过这种教研模式将有力促进动漫教学成果转换成社会成果,同时,社会成果的获得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动漫教育的发展,实现双赢局面。#p#分页标题#e#   3.注重广西民族动画作品的研究与开发。有计划地选择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改编成动画脚本进行动画短片创作。动漫作品通过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构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巧妙地迎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心理诉求,因此,研究与开发具有广西民族文化元素的动画作品,对于培养广西动漫产业,促进广西动漫教育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4.注重民族动漫理论的研究。一是立足于挖掘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设计资源,探索动画艺术设计新风格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多年开展对广西民间民族设计元素的规模化收集和研究,强化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把民族设计元素研究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下乡采风、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作品。二是重视审美理论与动画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动漫艺术理论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材建设,不断深化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出版和发表有关动漫教育的教材、论文等,建立起动漫教育的教材体系。   5.注重民族动漫市场的开发。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找准市场的定位,使我们所创作的动画作品适应社会需要;其次,我们在进行民族动画故事的编写时,不论是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矛盾的冲突、角色的设计等方面,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动画艺术其本身的艺术规律,如寓教于乐、故事性强、视觉冲击力强、信息量大、节奏快等,从而增强动画作品的感染力,有效地占领市场。另外,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契机,让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作品起到宣传广西,从而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将广西动漫产业及动漫教育推向东盟,逐步走向世界。   三、广西民族动漫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广西动漫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探索动漫教育教学的新风格。我们认为,广西动漫教育要在坚持教育中心地位的同时,强化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对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比例民族设计元素的设计与研究课程;逐步建立民族设计元素资料库,把民族设计元素研究融入到动漫专业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下乡采风、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作品。基于目前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动漫大制作、大投入的项目不难现实,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广西动漫教育过程中需要突出“小、快、灵及民族品牌”的教学模式:“小”就是以我们目前的设备和师资条件制作短小精悍的动画片、动漫广告和宣传短片。各高校通过与电视台或出版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项目化的形式为他们制作一些小节目、动漫系列短片,向全国推广,从而逐步创建我们的动漫作品品牌。“快”就是尽快扩大知名度。通过免费为电视台制作动画小品(成语小故事、小幽默或公益性动漫小广告等),定时定期播出,打出我们的品牌,逐步占领市场。“灵”就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针。在实际教学当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画专业造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扎实二维卡通动画、三维动画的造型基本功和专业的设计能力;其次是对学生电脑技术的培养。(它包括有电脑软件的运用和制作,后期编辑制作等)。   树立动漫教育的民族品牌是广西动漫教育发展的基本特色,如刘三姐品牌、漓江品牌。我们认为对动漫作品的创作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将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神话传奇故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故事传说改编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动漫系列作品;其次,可将这些动漫故事里的主要角色造型,开发成相关的周边旅游产品,推向区外及东盟各国,从而达到宣传广西、突出广西的目的。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5

 

数字化出版①产业已经成为传统出版业必然要经历的飞跃。   一年一度的两岸出版高峰论坛,是两岸出版业界加强沟通、携手共进的重要平台,2010年该论坛以“数字出版与两岸合作”为主题,掀起两岸数字合作探讨的浪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两岸出版界在推进华文出版的数字化方面肩负着共同的使命,应携手合作,共创华文数字出版的美好未来。他建议加强两岸数字出版产业合作。他欢迎台湾出版企业到内地去落户发展,与内地业者共同打造华文数字出版产业集群,两岸共同开发华文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不断拓展中华文明成果的数字化呈现方式,提升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影响力;同研发华文数字出版的核心技术。在重大数字出版项目的研发方面,充分利用两岸科研力量的各自优势,联合攻关,相互借鉴;共同培养华文数字出版既懂技术、管理,又懂出版的复合型人才。[1]2011年10月29日,以“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再次提出,面对数字出版发展的大趋势,两岸业界要在出版内容、产业链赢利模式、版权保护、数字出版标准4个方面加强合作。[2]论坛上,内地和台湾出版业界人士共同描绘了推动两岸数字出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蓝图,积极寻求推动华文数字出版走向世界的对策。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在2011年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出版是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在数字出版的广阔市场前景下,应注重出版产物的人文精神的核心,让数字出版与服务社会相统一,保持独立的价值和理性的出版方向。[3]   在两岸各自推动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两岸数字出版合作的机制与前景分析为视角,藉此探讨两岸数字出版的合作框架。   一、两岸数字出版合作的基础   所谓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化的图书产品具有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的特点,比传统纸业出版拥有显而易见的优势。纵观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可以分为3个板块,第一是内容制作环节,比如作家、出版社、新闻媒体;第二是交易服务环节,比如传输、资料库的交换和结算服务,主要指资讯服务商家;第三是阅读器的生产环节,比如手机、IPAD等。   随着网络和无限移动使用者的增加,民众的阅读习惯逐步向数字化转移,这是数字出版市场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大众出版领域,发达国家电子阅读数的人数不断增加。相关业者亦引用研调机构数字表示,至2010年9月底,仍有进1,100万名北美地区的消费者,希望能拥有至少1台电子书阅读器。[4]由于网络的影响,不少图书的线上版的需求量超过了纸质版,比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甚至高调宣布,因在线版需求大大超过纸质版,在编的第三版《牛津英语词典》将不再以“砖头”面目示人,只出电子版;而荷兰威科集团2009年数字出版收入已经占到其34亿欧元营业收入的52%。[5]可以说,世界发达国家的数字出版蓬勃发展,而且已经成熟。   内地的数字出版要追溯到1995年内地第一份网络期刊《神舟学人》的诞生,以及2000年第一个由传统出版商开发的电子图书产品“掌上书房”。而由清华同方集团建设的“中国期刊网”从1999年开始运作,至今已经成为集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专利标准、海外文献资源等于一体的大型网路出版平台,是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同时,不少通讯业者也相继推出数字出版公共平台,民众可以运用数字产品得到资讯信息,数字化出版也由此更贴近民众。很多专业从事数字出版的数字传媒公司也不断出现,2008年上海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成立更是加快了内地数字出版的步伐。   在2010年7月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数字出版收入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手机出版的收入超过网络游戏。同期,艾瑞的2009年~2010年全球在线广告市场规模数据显示,尽管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线广告市场规模仍以2%的增长率增至552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至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2011年~2014年将以超过11%的速度持续增长。[6]十一五期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0%,2010年总产出超过千亿元,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比例超过8%,成为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阅读开始普及,国民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达到32.8%,为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与消费创造了条件。[7]   再看台湾地区,全球四大主要电子纸技术供应商中已有两家为台湾厂家掌控,为台湾的数字出版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台湾的电子加工制作业一直以来都很强,因此台湾在自主研发电子书阅读器上有很强的优势。近年来,不少出版相关产业比如软件商、印刷商、出版社等纷纷转身关注数字出版。台湾政府在2002年将数位出版列为“新世纪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新闻局将2004年定为“数位出版年”,“行政院”于2009年通过了为期5年的《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旗舰计划》,并予以新台币1.77亿元补助,到年底时更追加至38.85亿元新台币。   由此看来,内地和台湾的数字出版经过几年的发展,技术不断创新,政策不断完善,商业模式也日益成熟,数字化阅读方式广泛普及,华文数字出版业已经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两岸数字出版合作走向国际的互补优势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各有长处,现在的电子书大部分还是以实体书为基础,加上后期制作才能完成,未来或许可以实现独立出版。电子书潜在购买人群存在年龄低、学历高、以互联网为主要购买渠道、完全电子化付费等特点。在数字出版方面,台湾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而内地则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两岸合作没有谁大谁小的问题也没有谁依赖谁的问题,而是优势互补,增加产业的主动性与突破性,因此合作空间必然广阔。#p#分页标题#e#   2010年,内地数字出版的总体规模和营业收入都达到1千亿元。内地的出版集团与出版社,产业规模远远大于台湾,这也是因为内地经济的崛起,文化需求量提升导致的结果。同时,内地出版的内容比较丰富,2008年,内地共出版图书275668种,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1.03%,内地共出版电子出版物9668种、15770.64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1.74%,数量增长了16.10%。[8]2009年内地共出版图书301719种,电子出版物发展态势较好,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0.76%,数量增长了45.30%。[9]2010年全国出版图书328387种,图书品种增长8.84%,电子出版物品种与数量也稳步增长。[10]再加上人口数量,内地将会是数字出版最具潜力的受众市场。   而在数字出版技术上,台湾的步伐比内地要早,发展也快。近年来,台湾电子阅读器产量不断扩大,电子阅读市场比较大。同时,电子阅读器的用途范围涵盖休闲娱乐、工作阅读以及学习课程阅读。2008年7月,由台湾52家出版业者与电信业者、通讯服务业者、图书馆共同筹建的台湾数字出版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台湾数字出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台湾元太收购拥有“电子墨水技术”(电泳式电子纸)专利的E-Ink,该种电子纸易读性强、低功耗,强光可看,通过这次收购,元太成功成为电子书行业上游技术的主导者。同时,台湾的友达与台达电均在电子纸领域投入,实力强悍。在阅读器生产领域,台湾明基等生产厂商与内地有很多技术合作。   如果两岸出版产业界合作,充分将经济规模与市场潜力这块蛋糕做大,让两岸出版产业与技术上的优势相互补充,并辅以台湾对欧美市场的了解,以及台湾过去较为优质的内容编排、发行与作者因素,共同抢占国际市场,将是在数字出版上重振华文的盛事。   三、两岸数字出版合作的框架与重点   两岸数字出版,对第一序位的板块内容关注是最重要的,丰富电子出版物的内容资源,必然要鼓励传统出版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出版物的数字加工制作,形成传统出版单位与电子书出版单位以及著作权人之间的良性合作机制,促进传统出版与电子出版在内容资源上的协作共享。笔者认为,以下是两岸数字出版合作的框架与重点。   (一)繁简字标准化互换以及专业名词互换。如何将那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繁体字与现在内地民众所使用的简体字相互转化融合,是两岸数字出版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先制定出一套完整完善的规则,比如繁简体字转化固定所使用的软件与程序,比如当繁体字变成简体字或者当简体字变成繁体字时,相关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要明确界定等,这样才能让两岸数字出版的内容传播更有保障,也更能够为两岸民众所接受。应该说,尽管繁简有区别,但毕竟同文同种,文化相近,因此这一障碍的消除并不困难。   (二)合作培养两岸数字出版人才。内地缺乏数字出版人才是事实,因此未来两岸携手对专业人才的共同培养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地的出版教育专业虽然被统一称为“编辑出版学”,但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却各有侧重;出版专业虽然都设有实习制度,但大都偏重理论教学。从出版编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度来说,内地的编辑出版专业与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密切度显然不够,出版专业涉及的各环节其实并未被紧密结合。反观台湾的出版类专业教育,早已将编辑出版、新闻、大众传播、传播管理与信息管理、广播电视与视觉传播、出版与印刷传播、传播科技、图书信息、广告等密切关联,甚至中文系也开始普遍设置与编辑、采访、创作相关的课程,这种“跨科系”、“整合性”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式,为台湾新闻传播与出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岸数字出版人才的合作培养不能单靠市场调整,必然要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内地的教育部门要对高校涉及出版类的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并完善,将数字技术和相关内容落实于教育中,并且让两岸的出版教育专业与行业界的师生、从业人员有更多交往、交流的机会。   (三)规范数字版权贸易和保护。数字出版的诞生是出版业的一次革命,但只有保障著作权人的权利,数字出版才能真正繁荣。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保护和传统的出版业并无不同,但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出版社大部分内容的电子版权都没有厘清,毕竟从前书稿在出版之时并不会连带电子版权一起授权。中文在线公司董事长童之磊在2011年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数字出版需要寻求新的运营模式,而保护版权是数字出版的重中之重。[11]为维护著作权不受侵害,两岸相关部门应该赋予电子出版品法定权利,鼓励自由出版与销售,授权纸版书版权的同时考虑电子书的版权,并尽可能在关税减少设限等问题上达成共识。两岸在版权合作时必须积极考虑数字版权的合作。   著作权是数字出版界要遵守的最重要的法律,但由于两岸法律、版权立法及执行存在差异,同时数字出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因此在数字出版合作中,还有两部法律也值得关注。一是台湾2010年修正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出版业者,往往因商务营销等掌握读者的相关个人资讯,而数字出版与电脑技术等高科技紧密相连,利用数字的技术很容易造成用户资料泄露。虽然内地也有隐私权保护,但是目前还没有单独的一本隐私权保护法,对具体的隐私权的保护语焉不详,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盲点。反观台湾,2010年修正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对个人隐私保护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因此,在两岸数字出版合作中,可参照这部法律,就读者个人资讯搜集、保存及管理上要多费心思,防止遭恶意或者无意之外泄,在管理上不得不慎。另一部法律是台湾的《公平交易法》,出版业者之间为了竞争所进行的联合行为可能导致对市场产生限制竞争,或者出版业者可能为之进行的搭售行为等都可能触及该法律。两岸数字出版合作应以此法为准绳,积极维护交易秩序与消费者权益,确保公平竞争,共同繁荣出版市场。   这些年,两岸出版交流日益活跃。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的版权贸易中,台湾地区位居内地版权输出、引进品种数的首位。[12]2009年内地图书版权输出第一位的依然是台湾地区。[9]2012年2月15日的国台办新闻会上,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表示,“在两岸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出版交流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在图书贸易、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也会继续推动加强两岸的出版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民众在文化和感情上的相互融通,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13]#p#分页标题#e#   华文是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财富,共同开发华文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核心技术,共同打造华文数字出版和出版产业集群,以及共同培养华文数字出版人才,必然将是未来两岸数字出版合作的方向与内容。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6

一、选题策划工作的意义

选题策划是办刊人员根据本期刊的办刊目的、发展目标和读者群确定统稿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栏目设置和统筹稿件的创造性工作。为了更好地进行选题策划,编辑都要进行相关的信息采集,并为策划提供思路和素材;在确定选题后,约稿、组稿都是对选题策划的落实。首先,选题策划是办好学术期刊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术期刊得以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术期刊要实现自己的影响力,要办出鲜明的特色都离不开好的选题策划。在这个意义上,选题策划是刊物的灵魂和核心。如果学术期刊确定的选题具有特色,还具有学术妥当性,那么,就能吸引更多的作者投来高质量的稿件,进而吸引较多的读者,最终获得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其次,选题策划是编辑主动进行的一个创造性工作,是编辑“主体性”或“主体意识”的实现方式。选题的确定是编辑在掌握信息基础上的智力成果。在统一选题之下,编辑对相关文章进行选择和组织,使期刊的特定内容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学术逻辑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避免内容的割裂和随意。这一过程中,编辑的主体性和主观意图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选题策划也是期刊学术特色的体现。毋庸置疑,选题策划体现了一个刊物的学术目的,是期刊对相关研究领域学术现状和未来的洞察和看法。选题策划的计划性和整体性使所组文稿在主题上具有强烈的关联性。通过这些特性,使期刊呈现出强烈的区域和理论特色,并将自己与其他刊物区分开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最终有益于期刊形成自己的优势。总之,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办刊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期刊工作因为选题策划而具有了发展的目标和工作的方向,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和明确的学术追求,不再盲目和被动,刊物的质量也因此会大大提高,极大地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与刊物的社会影响力。

二、大数据时代对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带来的便利

“大数据时代”让获取信息便利起来,同时由于信息分类技术的帮助,人们也不会觉得如此繁多的信息庞杂无章,相反却给人们利用信息提供了帮助。因此,大数据时代也会对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工作带来便利。

(一)海量的信息

大数据技术是基于海量信息,并依据特定的分类标准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摘和分类的工作。大数据时代与前数据时代除运用分类技术方面具有相似性外,在其他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大量的信息可以快捷地传动到最终接受者那里而不受成本约束,同时,接受者可以直接接触到原生性信息,而不是因受制于传播成本而经过选摘和编辑过的二手信息。就此而言,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使得“传播的约束机制从单向度的话语设置和传播手段的封闭性使用向强化个人话语权和传播门槛降低个人广泛参与转变”[1]。此外,信息传播的主体范围扩大,这也是大数据时代“自媒体”发展的特点。这些技术和社会性特点结合在一起,大量的、全面的直接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得以传播,编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并从中发现更多且更有价值的选题机会和选题要素。

(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大数据时代得以发展的另一个基础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传播方式多样化也成为其鲜明的特征之一。当今世界,除了传统的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播方式之外,以数字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异军突起,引人瞩目,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电子革命时代的产物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其为基础,各种智能终端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方式。此外,信息可以超越文字的各种方式被传播(例如视频方式),可以使信息接受者更直观地捕捉各种信息细节。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得到了更高程度的保障,而且突破了信息的地域性限制。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给包括选题策划在内的编辑工作带来的改变是不言而喻的。编辑不再受制于单一或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且直观地接收学术信息,并为自己的选题策划工作寻找素材,进而进行选摘,形成科学合理的选题。

(三)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而由此催生的新媒体形式更能够进一步帮助人们快捷便利地获取信息,与传播方式多样化相伴而来的就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除了不受制于时空的限制外,技术分类方式借助电脑技术不仅可以做到更细化,而且可以做到更准确,这是传统的人脑所不可达到的程度。而且,这种细化准确的分类技术可以促使编辑的思维朝着与此相同的方向发展,这可能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所带来的积极的反作用之一。编辑除了在各种终端获取选题信息之外,还可以从这种分类技术中得到启发,并借此把选题朝着更精确的道路上引导。只要编辑具有敏锐的体察力和一定程度的创造力,就可以在降低成本、节约精力的同时,进行更合理地选题分类和策划。最终,这种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得选题更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性。

三、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实施的选题策划

(一)通过获取信息扩大选题视野

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技术有助于扩大编辑的选题视野。选题视野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如: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发展目标,编辑的学术兴趣和水平,编辑能够获取的相关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只有获得有益的选题信息,期刊才有主动选择权,才能有效地将此等信息用于选题策划。对大量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加以提炼,是扩大选题视野的重要方法,也是编辑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技巧。在扩大选题视野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编辑的学术洞察力和选题水平,并激发其选题的创造意识和主动性,最终有益于期刊的整体发展。扩大选题视野可以促进期刊编辑部与作者之间的有益互动。一方面,编辑选题视野的扩大可以对作者的学术研究活动形成有益的引导,作者通过这些选题可以了解其所在研究领域的新问题、新动态,而这些新问题和新动态可能是其平时并未完全意识到或准确把握的。借助编辑选题视野的帮助,作者不仅可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还可在选题时做到切中要害,将研究与期刊的学术目标结合起来,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编辑借此可提高审稿效率。作者在投稿时已对期刊选题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编辑具有了一定的契合度,一方所投正是另一方所需,审稿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二)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

如前所述,大数据时代对选题策划实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信息的帮助作用,就此而言,编辑应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首先,大数据时代为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政策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途径,也为编辑进行相关的选题策划提供了便利。国家新政策方针的出台和实施,总是需要学者们在理论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和说明。大数据时代,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更为方便地获取,包括会议、报告和网络信息,甚至微信公众号,而信息者和分析者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自己的信息和观点。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可以通过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洞悉这些热点课题的研究动向与阶段性,在把握学术期刊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的选题以供作者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有效获取与利用可以帮助编辑进行具有可行性的选题策划,而好的选题又能帮助期刊赢取作者和稿源,更有可能使杂志的影响因子得到提升。其次,每年的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立项也反映了每个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和重大问题,追踪学界最新研究动态也是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必不可少的功课之一。因为在设立这些项目时,它们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必须要经过专家的评审程序,而相关的研究往往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因此从这些项目的立项中获取学术信息所策划出的选题,也能够很好地契合期刊的学术性这一本质特征。在大数据时代,因为这些项目选题通常会通过微信、网页或政府公告进行推送,或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向大众传播,所以编辑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快捷地获得这些信息类别。此外,期刊编辑也可通过权威的数据库搜索相关的学术立项信息,比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就会在网站此等信息,并以学科、项目、时间等作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对相关立项进行分门别类,方便查阅者了解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立项情况。总之,如果学术编辑围绕这些相关信息进行选题策划,必将收到较好的效果。再次,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专业学术会议的信息也极为重要。因为这些会议通常会涵盖特定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次会议会聚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不仅学术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能够体现特定领域的研究新动向。同时,为了扩大学术会议的影响力,会议组织者会积极利用便利的传播途径进行信息。在大数据时代,除了传统出版物之外,也可以从许多其他信息渠道———比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研究会网站、中国知网以及报纸杂志等平台———获得这些学术会议的信息。我国还有专门的“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站,它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国内外各个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等的学术会议信息,而且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该平台还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特点,对相关会议信息进行分类以提供不同的检索方式。编辑还可以积极参与和自己负责的学术领域相关的、不同级别与层次的学术会议,在参会过程中获得相关的选题信息,为实现合理的选题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从各种学术数据库(例如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超星、维普等)中掌握相关信息,这些数据库可以为选题策划提供重要的信息。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7

一、理论框架

近年来,体裁及体裁分析已成为语言学及外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分析非文学类语篇时最常用到的理论框架,也是指导写作、阅读及教学实践的重要工具。研究者将体裁理论分为三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School”、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和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ESPSchool认为,体裁由一系列交际事件组成,参与其中的社会成员可通过体裁来达到共同交际的目的,其中,交际事件包括语篇和事件的参与者,以及语篇的作用和产生及接受语篇的环境,包括历史及社会文化因素。澳大利亚学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框架,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新修辞学派认为体裁是一种社会活动模式,强调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了解及分析体裁。可见,三个学派虽然在体裁概念的表达上不同,但是都认为体裁是社会交际模式,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和习惯性,受不同社会文化及语篇变量的影响。从分析方法看,三个学派体裁分析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ESPSchool为文本驱动;新修辞学派则是情景驱动;澳大利亚学派则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把社会语境作为研究焦点。基于三个学派的体裁及体裁分析理论,研究者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体裁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们建立体裁知识体系,将相关体裁知识运用到社会交际中,以充分掌握并运用体裁。通过基于体裁的写作教学,教学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裁语篇模式及理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Swales针对学术期刊论文引言部分提出了Create-A-Research-Space模式,其语步、语阶概念后被广泛运用于教授专门用途英语;澳大利亚学派主要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中小学及成人的语言课程中,指导写作教学;而新修辞学派则从社会情景出发研究语篇的社会性,主要教授英语国家学生正确认识体裁的社会交际目的,更好地使用体裁。三个学派的教学法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使学生习得体裁,更好地达到社会交际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WebofScience核心集刊数据库中,先以1990—2019年、主题“Abstracts”为检索条件进行初步检索,文献数据截止到2019年5月9日。通过初步分析检索结果研究者发现,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主要来自语言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和信息检索领域。鉴于此,在其他检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研究把检索领域限制在语言学、教育学及信息科学领域,进行第二次检索,得出5210个检索结果。两位应用语言学博士通过认真研读标题和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基于三大体裁学派对体裁分析的定义,筛选出体裁分析视域的摘要研究文献209条。研究者将输出的文献导入Citespace,利用软件析出的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关键词厘清摘要体裁文献并做摘要研究展望。

三、国际学术期刊摘要体裁研究热点

经统计发现,近三十年的摘要体裁研究有上升趋势,国际学者发文量在2003年低潮过后不断攀升,于2018年达到顶峰(如图1)。据Citespace分析结果,研究者主要以“ESPSchool”的体裁理论为依据,融合澳大利亚学派的社会文化及社会认知体裁分析路径,以语料库为工具,研究摘要体裁的语步结构及词汇语法特征。文章将结合Citespace共被引图谱详细介绍摘要体裁研究的路线及具体研究方向。

1.摘要体裁研究以“ESPSchool”体裁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Swales围绕“话语团体”“体裁”“语言学习任务”三个核心概念,介绍了体裁及体裁分析理论,并在核心概念体裁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语篇体裁分析框架,用以指导学者分析学术语篇体裁结构及体裁语言特征,奠定了ESP/EAP领域体裁分析基础。Swales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裁群体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体裁的等级性、体裁链、体裁组及体裁网络。通过摘要体裁高被引文献,我们可看出,摘要体裁研究以ESPSchool体裁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展开相关摘要体裁结构及语言特征的分析。

2.摘要文本结构、语言修辞特点的研究

(1)自上而下语步结构及自下而上语言特点的摘要体裁研究

根据CiteSpace析出的关键词,学者对摘要体裁的结构研究既包括自上而下的宏观语步结构研究及摘要与其他RA次语体关系的研究,也包括自下而上的语言及语法特征的研究。语步是在书面或非书面语篇中可实现连续交际目的的话语或语篇修辞单位;社会成员可通过语步达到其交际目的。通过分析CiteSpace高被引文献有关期刊摘要语步的研究,笔者发现学者对摘要体裁语步构成有不同见解。Swales提出,摘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四个语步。虽然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基本遵循这四个语步结构,但是受学科的差异性影响,各学科语步结构会不同,且不同类型学术文章的摘要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学术语篇摘要的体裁语步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此类研究相对较少。对摘要体裁自上而下的研究还包括对体裁组概念的探究。具体而言,体裁组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体裁个体,个体相互关联且共同实现最终的交际目的。体裁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了解体裁差异性,对相互关联体裁的研究有利于教学者教授学生了解期刊各部分逻辑结构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撰写学术论文。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研究者还未充分挖掘体裁组的概念。

(2)对摘要体裁的语言语法特点研究

摘要体裁的语言语法特点研究主要包括时态、语态、程式化语言和人际互动语言等的研究。以往研究发现摘要主要运用一般过去时及被动语态,且在有关软硬学科摘要词束的使用情况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硬学科写作者在方法语步中运用到的词束类型与总体数量要明显高于软学科。这是少有的结合宏观的语步分析与微观语言特征研究摘要的研究。英语学术期刊亦是读者与社会成员互动的产物。摘要体裁中体现人际互动最关键的语言特点是元话语的使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评价性言语行为和作者立场的用语分析。前人研究指出期刊摘要中评价性语言侧重于对作者自己研究的肯定,因此,突出了期刊论文摘要的促销性及与读者的互动性。学术批评话语中的人际关系语用特征也是研究者关注点之一。研究者基于批评话语框架研究了英语与西班牙语期刊摘要体裁中批评性话语,发现西班牙语的摘要相比英语摘要较少使用批判性的词语。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发现,期刊摘要的语言语法特征会受到来自包括社会文化及作者认知的影响。

3.社会文化认知视角的摘要体裁研究

体裁分析不仅是对体裁语篇结构语言特点的分析,而且包括对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在析出的文献中,部分研究者从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角度对摘要体裁建构的影响切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摘要体裁与国际摘要,总结差异性并依此指导二语摘要及学术新手摘要写作教学,但此类研究数量较少。(1)体裁分析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英语期刊与其他语种期刊的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学术期刊摘要,可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期刊摘要写作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主要可归结于社会文化因素,即不同的知识形式、文化类型、学术写作教学或政治历史等因素。文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特点的使用。(2)体裁分析从不同学科文化切入,对比分析跨学科的期刊摘要。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看出,研究者通过体裁分析法对摘要的修辞结构进行分类,揭示背后的社会文化对修辞结构的影响,为今后摘要体裁研究提供了理论及方法上的借鉴。此外,不同话语社团的文化也会影响体裁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各学科的话语社团并不是单一和统一的,期间还会关系到参与者个人的学术目标、方法和信念。因此,通过分析学术写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作者是如何创造知识的,而且可以掌握学术社团的社会行为、观点和社会结构。

四、以语料库为主要研究工具

语料库的研究工具在摘要体裁研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自建目标话语社团语料库或利用在线语料库,研究者结合语言分析软件对摘要的语言特点进行量化研究,同时辅以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摘要体裁的语篇结构特点。基于语料库的摘要体裁研究主要以语料库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这类研究为后来基于语料库的摘要研究奠定了基础。早期语料库库容量小,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有关摘要体裁自建语料库库容明显增大。期刊论文摘要语料库库容的增大有利于摘要语言特点的研究,一方面便于研究者观察摘要体裁特点;另一方面则让研究结果更具广泛性、客观性及概括性。

电脑技术论文范文8

 

作者:威廉·亚当斯   20世纪60年代前有关分类的大部分论文都是由繁忙的田野工作者撰写的,他们在日常基础上创造和使用分类法。但是,20世纪60年代“新考古学”革命将一批新理论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们相对来说对考古学理论问题要比实践问题更感兴趣当时对分类提出的问题是,它们是否符合科学标准?就这些兴趣而言,它们与实用无关,“类型学大辩论”从实践者手里传到了理论家的手里,大体就如今天所见。接下来我们见到的是许多纲领性陈述,它们几乎无法转化为田野实践。   理论革命起步不久,就被电脑技术的方法论革命所超越。这很快使考古学分类变得时髦起来,并延续至今。暂不考虑特定目的或特定问题,考古学家不加选择地从自然科学如数字分类学和因子分析中借鉴和应用演算方法,经历了十年令人沮丧且毫无回报的实验之后,许多人坦承,用管道工那里借来的工具做木匠活并不理想。然而,考古学家一直缓慢地构建适于他们自己目的的演算方法。   甚至今天,有些人仍对“自动分类”的乌托邦念头执迷不悟。   我们有不善言表的成功田野工作者曾经试图为他们的研究寻找描述的话语,今天我们经验丰富的理论家则设法如何饯行他们的说法:也即为他们电脑设计的分类能够切实致用。结果,克拉克洪在1939年的告诫今天看来要比在50年前更加贴切:“类型学越来越多,却并未明确注意到这个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面的回顾极其约略,但简单的历史梗概还是必须的。当然,在每个阶段,总有激烈的讨论和异议,总会出现与时代主流相左的声音。不过我相信,我较公正地描述了北美“类型学大辩论”的主流。我的观点大体上比较接近邓内尔最近较全面回顾中发表的观点。   努比亚的经验   在此和其他地方,我自己对“类型学大辩论”的贡献,在概念上属于它较早而非晚近的阶段。也就是说,我是一个未受过正规理论训练的田野考古学家,试图找到方法来表达我的想法。我一直干得不错。就如埃里克•沃尔夫所言,“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理论家。我的主要兴趣是想解释我所见的事情,我会把我的灵魂出卖给魔鬼,只要我认为它有帮助”。   我早年在北美西南部的田野工作中,我拥有许多早已确立的分类和类型学优势:特别是最初由艾尔弗雷德•基德建立的阿纳萨齐文化分类,以及科尔顿的各种陶器类型学。就像其他田野考古学家,虽然我很快意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但是我也发现它们还是足以满足我的要求。但是,当1959年我被要求组织苏丹努比亚地区将被阿斯旺水坝淹没区的抢救考古学项目时,我发现自己在格里芬、科尔顿和其他美国类型学先驱半个世纪前的原地踏步。   我花了几个月来组织调查和发掘计划,毫不夸张地说,这片区域含有年代上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晚期的几千处遗址,而入手方法只是年仅五十的墓葬类型学。对于我来说,不仅必须设计出在如此广阔而多样区域内进行采样的策略,而且要构建一种分类系统,以便将成果呈现给公众。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我构建、完善、有时放弃了好几种陶器类型学、一种房屋类型的分类法、一种教堂类型的分类法、一种努比亚文化阶段的分类法。大部分这些方法形成比较仓促,有时上手时仍很笨拙,但通过不断完善,它们今天已在尼罗河流域被普遍采纳。不过,我的各种类型学仍在不断完善,只要有新材料出土,就将持续完善下去。   虽然,它们起初是在抢救工作中极为仓促开发的,但是我认为,我的各种努比亚类型学的“自然史”与目前使用的各种其他分类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区别。正是有了这个经验背景,我才能在此和在一本专著中讨论和批评考古学分类的理论与实践。但是,尽管在书中我主要关注对实践的介绍,但是本文我主要关注对理论的批评。我的目的不是想对“类型学大辩论”过程中讨论的许多理论问题得出一个最终结论,因为我认为大部分问题至少单凭讨论是无法解决的。几乎每种分类在某些条件下说是成立的,而在有些条件下就不行:几乎所有事情在某些情况下可行,而在某些情况下就行不通。我只是想看到“类型学大辩论”回到它原来的位置:对于田野考古学家的工作来说,不仅要开发分类法,而且要年复一年和天复一天地应用它们。   问题的综述   那么,理论文章错在哪里呢?最简单的答案是,它是理论性的,因此并未切中田野考古学家的难处。这些主要是信息和判断的问题,它们是无法在理论层次上解决的。但是,理论本身有许多公认的缺点。首先我将约略介绍它们,然后逐一做较全面的思考。   第一,缺乏一套概念化的语汇。用“分类”一个词来指称几种不同的概念,如分类(classification)、类型学(typologies)和分类学(taxonomies)。同一个词被用来指称两种很不同的过程,即分类(classify-ing)和指定类型(typing)。   第二,这些文献都没有认识到类型概念极其复杂。它们并非简单的鸽子笼,它们也非笼里的鸽子,也非贴在笼子上的标签,也非鸽棚里鸽子笼的位置。它们是所有这些及其他东西的总和。   第三,不曾探究过类型与类型学的相互关系。类型学并非各种类型的总和与混搭,它是一种类型系统,这些类型部分是根据与其他类型在系统中的关系来定义。而且,总的来说该系统的结构特征对于该系统内的这些构成类型,是被施予的和做了适当调整的。   第四,不曾系统分析过变量和特征与类型之间的关系。变量有好几种———内在的、背景的和推断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类型的定义。   第五,统计学和电脑对开发类型学,或至少是实用类型学的潜能被过分夸大了。统计学上重要的变量群对于确定一个类型是需要的,但并非一个充分的条件,统计学的意义也是一个程度而非绝对的问题。#p#分页标题#e#   第六,对于目的问题存在普遍的漠视。尽管许多考古学家原则上承认类型学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必须从这些目的来加以评判,但是不曾系统探究过考古类型学如何为不同目的服务,或者这样做会如何影响到变量和特征的挑选和取舍。   第七,就抢救考古学家的立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完全漠视实用性。这不只是分类程序是否完全可行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它们是否承担得起,以及是否能证明金钱和时间物有所值的问题。   专业术语的问题就如我上面提及“,分类”一词有许多含义。我将对分类、类型学和分类学加以区别来厘清这些专术语之间、以及在分类(classifying)、指定类型(typ-ing)和归类(sorting)过程之间的混淆,它们有时都被叫做“分类”。开始,我只关注基本的、缺乏等级特征的分类和类型学。它们是分割的系统,其中所有单位(种类和类型)是被作为相同的抽象级别来处理。等级是次要的,在大部分考古分类中并非一个基本特点:这是类型建立之后的做法。   分类是概念系统最普通和广义的术语。在我的用法中,分类是门当户对的一批范畴,它们彼此以一种“平衡对应”的状态存在。分类是一种形式和限定语言(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语素),它有别于自然语言在于它是一种有界系统(这就是说,每一分类是对某种东西而非对其它东西的分类),它的单位(种类)在概念上相等,没有一个单位与其他单位同义,或全部归入其他单位之下。   类型学则是特殊的分类:其目的是挑选各种东西归入彼此不容的范畴之中。根据这种用法,大部分通俗分类甚至科学分类都不是类型学:它们用于交流目的,而非挑选不同东西归入各个范畴。甚至在科学交流中,“红色”与“橙红色”范畴的重叠常常也无关紧要,即这些术语可能或不会在同一抽象层次上使用,因为我们很少因这些实体呈红色或橙红色而被要求对它们进行区分。   与其他分类不同,类型学常被用来作为统计学总结和比较的第一步,正因如此,它们拥有其他分类所没有的特征。首先,它们必须有较严格的界定,于是明确哪些东西可以或不可以归入该系统之中。   其次,它们必须囊括所有东西,每件东西只能归入一个范畴。通常,这还要包括一个多余范畴,或“不属于上述范畴”的范畴。第三,这些范畴必须彼此互不相容,所以可以将每件东西归入一个范畴。   类型学还有其他与统计学要求明显无关的系统论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单位的等效性(认为每种类型与其他诸类型一样重要),单位的等距性(不必考虑类型之间的异同)和单位的独立性(认为任何类型的存在与缺失并不取决于其他类型的存在与缺失)。这些假定常常与我们的常识相左,因为我们实际上知道,某些类型要比其他类型来得重要,比如类型A要比类型C更像类型B,以及除非存在类型A,否则类型B就不大会出现。但是,等效性、等距性和独立性的假设是所有分节系统的特点。我们说,一种类型学是物体的一种分节系统,对于考古学家而言一般是指器物。   请注意,根据我的用法,几乎所有器物分类都是类型学,而大部分“文化”和时期的分类却不是。   多瑙河III期或希腊青铜文化早期并非严格的分类范畴。至于某遗址或遗址的某组构(component跨度很长遗址中的某时段居住层———译注)可以称为一种类型。这种做法很常见,对于描述目的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说,一个遗址的栖居从多瑙河II期一直延续到多瑙河IV期,或某特定组构介于希腊青铜文化早中期之间,或某遗址看上去基本为阿纳萨齐文化,但带有强烈的莫哥伦文化色彩。文化分类和器物类型学的这一重要区别被许多学者所忽视,他们将两者作为相同概念来对待。本文特别关注器物类型学,讨论的问题与文化分类十分不同。   分类学是指具有等级特征的分类和类型学,也就是说该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要么聚合成较大或包容更多的单位,或者(比较少见)分成较小的单位。   这种操作在生物学分类中是如此普遍,以致于被认为是基本的特征,确实生物学家常常可互换地使用“分类”(classification)和“分类学”(taxonomy)这两个术语。但是,在考古学中绝大部分器物分类并没有等级的维度。而且,如果存在等级,几乎总是一种次级特征,即在类型确定之后,对这些类型再做区分。一般来说,考古学分类法只是一种“种类的分类”(classificationofclasses)。通常,这是在类型之间指示关系的一种做法,由于类型等距的原则,在一种基本或单一层次的类型学上有些事是无法做到的。   排列(seriation)作为一种操纵类型的方法也值得一提。排列过程常常与分类相伴,而许多器物类型就是专门为排列目的而构建的。不过,排列本身不是一种分类过程。它是对先前创建类型的一种线性排序,然而不同于分类学,它并不创建新的分组或种类。分类学和排列是两种重要的类型排序法,前者是一种分类过程,后者则不是。   现在谈分类过程,我们又见术语的混淆。“分类”一词通常指两种不同的活动:创建范畴(我称之为分类)(classifying),将东西归入范畴(我称之为指定类型和归类)(typingandsorting)。将一件东西放入一个类型范畴是指定类型(typing),将一批东西有序放入不同类型范畴是归类(sorting)。   在考古学文献中,对这些十分不同的操作几乎不加区分。结果,这就无法认识到分类和归类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是根本不同的。这种不同好比又制定游戏规则,又在玩游戏。不管纸上制定的规则如何精确,但是到田野里它们的解释总是问题多多。   由于文化现象明显具有一种过渡状态,因此绝大部分器物类型是根据标准或主要趋势而非绝对界线来定义的。这意味着,在归类过程中,总是需要武断决定那些困难的界线。大部分田野考古学家必须在归类中凭借经验方法,致其无法严格与类型标准相合。但重要的不是与某些抽象定义保持一致,而是要在同一人和不同人之间的操作中保持一致。#p#分页标题#e#   类型概念的复杂性   “类型学大辩论”从一开始就为虚假而误导的两分而抓狂:“自然”分类与“人为”分类、基本类型与操作类型、直觉类型与合理类型、归纳与演绎、归并与分割、器物归组与特征归组、范式排序与分类学排序、经验分类与实证分类,难以尽述。实际上,绝大部分类型和类型学都有这些特点,并包含了所有这些过程。所有类型基本上是客观定义的,但是操作上如不方便就会不予采用;它们大部分初步立足于形态,随后通过合理分析而具体化,它们一般通过一种归纳与演绎、器物归组与特征归组、归并与分割的持续辩证或反馈过程而发展。   我认为,虚假的两分表明我们没有真正意识到类型概念的复杂性。每种认可和有用的类型,从根本意义上,是许多基本而独立组成部分的内在结合,这些部分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概念的,而有些是代表性的。也就是说,一种类型必须由东西构成,再加上我们借以交流自己想法的词汇或图像。根据我的分析,下面是“类型性质”(typehood)所有基本成分。   类型概念   这纯粹是“类型”的思维方面:一批有关性质和特征的想法,使得我们都能够思考它们,并将其置于同一标签之下。在考古学中,我们的类型概念总是涵盖两个要素:类型成员应该怎样的概念图像(类型共性),还有哪里能够发现这些类型、它们的功能如何(类型含义)等想法,类型描述一种类型概念必须被两人或更多的使用者所共有,必须能以类型描述的方式或语言或图像表现进行交流。为了最大的识别功效,一种类型描述一般要举出该类型大部分或所有的已知特征,不管它们能否在外表看出来。   类型定义   虽然每种类型有许多与其他类型不同的特征,但只有少数特征将它与其他类型分开。尽管一种类型描述会列举便于鉴定的所有特征,但是一种类型定义仅提那些具有鉴定意义的综合特征。这是一个有趣的矛盾之处,即尽管理论上分类是一种定义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大部分考古学类型从未给予式样上的确切定义。它们给予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并认为定义就在其中。确实,每种类型如要与其他类型正常区分,那么它必须具备排外性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每种类型在理论上拥有一个定义,即便它常常没有予以陈述。   类型名称   类型描述和类型定义一般对于交流显得过长。于是,每种有用的类型通常会有一个几个字组成的名称,部分是描述性的,但绝非完整。   这种类型名称就是经常用于我们讨论和书写的类型,为描述、定义和类型成员本身而显示共性(在某类型学中,类型采用标签而非类型名称)。标签与名称不同之处在于它缺乏具体描述:它纯粹是武断的数字、字母或其他符号、或所有这些东西的组合。   标签的好处只是比名称短,因此比较方便对不同类型材料编码。   类型范畴   一种类型理论上拥有一种描述、一个定义和一个名称,无需参照任何其他类型。但是,根据我的用法,每个类型也是一个归类范畴:一个较大鸽棚中的一个鸽子笼,放在这个鸽子笼里的东西与其他鸽子笼里的东西不同。请注意,为了方便表述,我们不说放在某类型概念、描述或定义里的东西,而是说放在一个类型范畴里的东西。一种类型范畴表示“类型性质”的系统论维度,一种类型在一个较大分节系统中的位置。   类型成员   明显的是,没有具体成员的类型并非实用类型。如果一个归类范畴没有东西可以归类是无用的。类型成员就是“类型性质”的有形维度,被鉴定为与某特定类型描述或定义相符的东西,可放入该类型范畴,并用该类型名称称呼。   在我看来,前面均为有用类型的基本特征。当我们在考虑和谈论一种类型时,我们会在脑子里呈现“类型性质”的一些特征。当我们使用“泽吉彩陶”术语时,我们有时考虑它的类型概念(泽吉彩陶是凯彦塔文化彩陶的一种变体);有时考虑它的类型描述(我们能够从一条橙色条带上的红黑设计辨认泽吉彩陶);有时考虑类型范畴(该碗是泽吉彩陶而非凯彦塔彩陶);而有时考虑类型成员(将泽吉彩陶片放入第三个抽屉)。   而且,我们不能将“特征性质”任何一种特征归入其他特征名下。不幸对于我们严谨和简洁的意图而言,“特征性质”诸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变化无常的。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为我们的类型成员添加新发现,它有异于先前的成员,而无需变动原来的类型描述、定义和名称。也有可能改变描述、定义或名称,而无需添加新的类型成员。大部分有用的类型一般都经历过小修小补的过程,试图将我们的概念、器物和描述彼此更加接近。   除了“类型性质”诸项特征,所有类型还有两项基本特质:这就是共性(identity)和含义(mean-ing)。明显的是,任何一种实用类型首先应当易于辨认,但是它也应具有与目的相关的某种含义。涵盖公元1050到1100年间查科峡谷所有陶器的一种类型,有含义但难以辨认,而包含所有刻戳痕陶片的类型是易于辨认但毫无意义的类型。   共性和含义以不同方式彼此相关。在同一系统中,某类型拥有自己的共性与其他类型有别。某类型在其自身类型学中可与其他类型相区别,但却未必能在其他类型学中与其他类型相区别。另一方面,含义与类型学目的相关。相同类型在某类型学中富有含义,但在另一类型学中会毫无意义。包含所有碗的一种陶器类型对于断代目的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碗的制作跨越各个历史时期,但是它在功能类型学中是有意义的。   要注意,东西兼有各自和类型学的共性,并有各自的和类型学的含义。每件东西具有一套特征的组合,使得它有别于其他东西,而它的个体共性是这些特征的总和。鉴定一种类型成员的特征可能比较有限,它的类型学共性就是这些特征的总和。对于制作者和使用者,每件东西也具有某种含义,但可能与我们类型成员的含义有别。我们应时刻牢记,器物是由已逝先民为他们的目的制作和使用的,我们未必知道这种目的,而类型学是按照我们的目的而创造的。#p#分页标题#e#   以公元13世纪亚利桑那印第安妇女制作的红色和橙色陶碗为例。我们相信,它主要是用来盛放和奉食玉米粥,虽然它有时也会被用来展示陶艺,以及向邻居炫耀体面的家什。这些都是陶碗的自身含义。但是,把它们叫做“泽吉彩陶”类型,是由科尔顿和哈格雷夫于1939年创建的,而其类型学含义是“公元1225至1300年间在泽吉峡谷制作的陶器”。显然,这些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它并未顾及陶器的制作者和使用者。   对于类型概念的复杂性再说一点,这就是它们大部分是多特征的。在绝大部分类型学中,并没有特定标准指明什么构成一种类型。有些类型由某些标准定义,而有些则用其他标准定义。在这点上,起码在前20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自戴维•克拉克在1968年首先指出以来,考古学类型的多特征性大体(虽然没有普遍)已被接受。   类型与类型学的关系类型与类型学的关系好比词汇与语言的关系,后者有一套规则来规定前者。而且,因为类型学是一种系统而非类型的集合,因此作为系统它必须条理清楚,但同时各类型必须一致和具有含义。两方面未必涵盖对方。   在某种情况下,系统论的因素被漠视,我们会发现,各类型的正当性和可鉴定性无需参照同一系统中的其他类型来讨论。结果,有些类型学包含了部分重叠的类型。例如,在格里芬的古堡陶器类型中,有可能将相同陶片分出两或三种类型。   在电脑创建的类型学中,则是另一种情况。电脑不允许系统的模糊性,它们构建的类型学是完全合乎逻辑和一致的系统。但是,电脑也无法判断问题的恰当性,常见的是,它们创建的“类型”就特定目的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变量、特征与类型   自电脑出现以来,这些方面的概念上有了重大进展。所有电脑分类项目,对各种特征都需有一个系统识别,而这使得特征及彼此关系的分析更加严谨。事实上,过去常常并没有对变量与特征进行区分:两个术语可互换。如今我们明白,广义上,变量是维度(dimensions),而特征是对这些维度的衡量。   比如,“颜色”是变量,而“红色”是“颜色”变量的一种特征。   还有一些区别。“分类”中变量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是质的区别(如颜色与形状),而同一变量特征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是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尺寸、形状、颜色等差异一般可以用度量形式来表述。其次,变量无所不在,它们总会在系统的每件器物上表现出它们的特征。另一方面,特征存在是排他的,某特定变量某种特征的存在,意味着所有其他特征的缺失(一件器物不可能既绿又红,或既长10厘米又长20厘米)。第三,变量一般彼此独立;一种变量的式样未必会影响其他变量的式样。另一方面,特征是相关的,因为一种特征的存在就排除了其他特征。   最后且最重要的是,变量和特征选择的方法通常有所不同。虽然两者总是由分类者从广泛的可能性中挑选,但是挑选的基础在两种情况下有所不同。变量主要是根据含义选择的,例如,陶器分类中常有“颜色”变量,但石器分类就没有,因为它对前者有意义,而对后者就没有。就“破碎”而言则相反,它对石器是有意义的,而对陶器就没有。在两种情况里,变量的选择并不取决于其可分辨性,而是取决于它们是否可望为某种特定目的提供有用的信息。   另一方面,特征主要是根据共性来选择的,即它们是否能与其他特征分开。我们会在陶器分类中选择“颜色”作为变量,因为我们发现它很有用,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将“颜色”细分为“红色”与“棕色”,或分为“红色”、“棕色”、“褐色”和“灰色”等更细的区别,则取决于划分颜色的规则是否始终能予细分。简言之,变量主要是根据含义标准,而特征主要是根据共性标准选择的。   一项重要的推论是,变量可以不考虑某批材料对象而做选择,而特征就不能。在对某批材料分类时,在选择特征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找到有哪些特征,哪些特征能够加以区分。结果,分类无法像某些人声称的那样,完全先验地以一种“特征聚类”的过程进行。定量的“器物聚类”必须首先要看有哪些特征,能否加以区分。   即便电脑编程厘清了变量和特征,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但这未必能增进我们对这两者关系以及据其所定义类型的了解。相反,电脑编程即认为,特征聚合就是类型,不管它们是否有具体的表现,也不管它们是否易于分辨,甚至不管它们是否有用。这种颇为武断的看法源自用特征聚合来创建类型的实践,这种做法在电脑使用前很罕见。大部分早期的器物类型开始是用器物聚类构建的,而类型学的构建一般包含了阶梯式的区分,从逐步排减的材料中依次挑选类型。   虽然特征聚合或器物聚合、甚至直觉都可以作为类型学的起点,但没有一种能单独胜任。如果我们以理论定义(例如由特征聚类提出的定义)为起点,我们必将确定,是否有我们所定义的器物,是否它们始终能与其他类型成员相区分,以及什么是它们的所有特征。根据这些发现,我们会想改变或扩大最初的定义,然后向原来的采集品中增添新的材料,进而重新定义,等等以至于无穷。这就是我所谓的类型学发展的辩证法。   电脑和特征聚合做不到的,是满足选择的基本需求。一种包含所有变量和特征的类型学,甚至对于电脑,实际上也无法做到,它会产生成千上万的“类型”。一种电脑编程有助于挑选特征,因为它能显示哪些特征与某些东西并存或共同变化。但是,它无助于选择变量,因为,这取决于我们想了解什么———这是机器无法帮我们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