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论文范例

大气论文

大气论文范文1

经济结构与资源结构对大气环境目标的影响

小城镇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产业结构、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对大气环境目标的影响很大。小城镇常常是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活动比较频繁、能源消耗比较集中的开放型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区域性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循环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根据节约能源和减轻大气污染的原则,从全社会的环境效益、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达到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又要保证对大气环境的消极影响达到最小这一目标。在小城镇规划中,要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必须根据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控制规划目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并考虑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求得最优方案。在进行环境-经济结构调整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对不同的部门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措施。

对于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大,直接排污系数也大的部门或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一方面,严格控制其规模,加紧技术改造,强化治理措施;另一方面,在发展时必须制定严格的防治污染措施,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对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小,直接排污系数也小的部门或行业,从环境经济的角度考虑,可以优先发展。对于那些目前污染负荷不大但排污系数较大的部门,则在发展时必须持慎重态度,防止因过分发展而扩大污染。这就是说,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或规划时,即要考虑当前状况,又要考虑排污系数,预测未来的污染产生量,从而预先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固定源。能源密集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状况将影响流动源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能源消费政策也影响小城镇的大气环境。冬季采暖期,北方城镇供暖,如果用煤,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改用天然气,则大气环境质量就会改善。家庭生活用能政策也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如家庭用能从燃煤改为燃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以及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如果小城镇的经济以采矿业为主,或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如:炼钢、炼焦、燃煤电厂等)企业较多,小城镇的工农业、生活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那么实现大气环境目标的压力就大。流动源。汽车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流动源。因此对汽车尾气的控制能减少流动源污染。如果所有车辆安装三元催化驻置,使用清洁能源,那么城镇中的大气污染就会减轻。如果城镇交通设计合理,顺畅,街道上的大气污染就少。如果小城镇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没有或很少有机动车、火车等交通工具,那么流动源的污染就小,实现大气环境目标的压力就小。相反,如果交通繁忙,机动车多,那么流动源的污染就大,实现大气环境目标的压力就大。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

固定源。考虑到经济技术的可能性等措施,采取的控制技术和措施主要有:改进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选径;严格生产工艺操作,选配合适的原材料,有利于减轻污染;合理利用能源,改革能源构成,改进燃烧设备和燃烧条件,是节约能源和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建立综合性工业园区,开展综合利用,使废气、废水、废渣资源化,减少污染物总排放量。流动源。严格控制机动车等流动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淘汰落后的车辆,推广低污染的车型,采用污染净化技术削减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管理方面,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考虑到经济技术的可能性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大气质量标准和有关法律,以便进行行政管理和区域规划。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制定控制环境污染的经济政策,如:保证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投资;对治理环境污染从经济上给予鼓励,如低息长期贷款,对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利润留成和减免税政策;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把排污收费制度和行政、法律措施具体化。一般分三种形式:排污收费,赔偿损失和罚款,追究行政责任以至刑事责任。

大气论文范文2

强化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学校对各学科发展的定位,结合学科发展的特色和需求,在充分整合现有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规划工作。对于通用性强、开放共享程度高的大型仪器设备,由学校管理部门组织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定位,搭建校级的专管共享平台。将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各类经费来源统一归到设备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严格把好大型仪器设备的入口关。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共建共享模式和设备调研论证体系。

1.1学院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按照传统的观念,谁获得建设经费就由谁支配,各自为政地搭建教学实验平台、学科建设平台和科研实验平台,建立力量分散,资源有限。这样做,部分项目没有后续的经费保障,很难达成预期的建设目标。因此,建立学院间共建共享模式十分必要,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在学院间实现合理搭配,搭建公共平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购置。这样既能节约建设经费,又能避免使用机时不满而造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还能将有限的建设经费投入到刀刃上,有利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

1.2课题组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几乎没有开放共享,但是,其利用率又普遍偏低,存在部分课题组因经费不足而无能力购置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情况。因此,学校应制订政策鼓励并大力推行具有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课题组,采用课题组间共建共享的组合建设模式,共同出资、专管共享,避免重复购置。这样,既能解决经费不足和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又能节约大量的实验用房和人力投入,同时,通过有偿使用为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保养和维修提供后续的经费保障,使设备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进入良性循环。

1.3学校与课题组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积极探索出一种学校和课题组共同出资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学校指定专人管理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课题组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这类仪器要优先满足课题组科研实验的需要,同时,也无条件地对校内外实行开放共享。由于课题组在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要出资,所以,这种模式既能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充分调动课题组科研人员在做设备建设规划和调研、论证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学校和课题组双赢的共建共享模式。

1.4建立科学的调研论证制度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的调研、论证结果直接影响到了其后期的使用效益,调研论证不充分、选型不准确可能会使采购回来的设备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导致利用率低下,甚至出现闲置和浪费的情况。鉴于此,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调研、论证制度,设立调研、论证专项经费,确保调研、论证落到实处。将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预期使用效益、开放共享的可行性、后续经费保障的来源和技术队伍保障等内容作为学校论证的重点,确保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一定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杜绝因前期调研、论证不充分导致使用效益差或闲置和浪费的情况发生。

2加强制度建设

通过强化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确保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实际所需的设备,是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的基础。与此同时,要真正做到开放共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大型设备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2.1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我国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校应配备数量足够、层次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确保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因此,应高度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队伍建设,在该人群的岗位待遇、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和培训安排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确保实验技术队伍具有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通过实施“实验队伍培训计划”“实验室中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实验人员可以评聘正高职称”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实验技术队伍,确保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功能开发和升级改造,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和对外服务。同时,鼓励攻读学位,加强校内外同行的交流,以此来提升技术队伍的业务素质。凡是有利于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路径,都应积极探索。

2.2完善经费管理和分配制度

日常运行、维护和维修的经费保障是大型仪器设备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的前提。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制订科学、合理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收入分配制度是各高校公认的有效手段。设备管理部门应主动思考、积极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实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同时,要合理制订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收入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必须遵从有利于提高设备管理者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将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维修所需经费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投入机制。

2.3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

以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订一系列的奖惩制度。比如,将效益评价结果纳入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与管理单位的绩效奖金挂钩。对于共享率和使用效益高、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制订专项奖励政策。同时,协调、配合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将效益评价结果作为管理者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效益评价差、拒绝共享的管理单位和管理者,视其情况给予批评和警告,甚至可以调整管理者的工作岗位,对设备管理单位征收设备闲置占用费。另外,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换管制度,对于连续两年使用效益差甚至闲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将其纳入大型仪器设备换管平台,如果有其他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学校有权将其调拨给有需求的教学科研单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奖惩措施,激发设备管理者和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共享意识和责任感,主动思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用效益等问题。

2.4建立自主上机测试制度

建立和完善自主上机测试制度,以危险系数小、设备稳定性高、不易发生故障的大型仪器设备为入口,鼓励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者对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培训,当接受培训的学生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具备自主上机测试的能力时,就发放独立操作技能证书,允许其预约后自主上机测试,也可聘请具备独立操作技能的研究生参与到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对外测试工作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服务时间,提高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者将从烦琐的重复测试任务中解脱出来,重点开展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利用、功能开发、新实验和新方法等研究工作。

3“虚”“实”结合

搭建开放共享服务体系是整合散布于学科平台、科研课题组中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但是,盲目地建设校级实体分析测试中心将受到管理意识、设备自身条件、技术人员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构建完善的共享服务体系,集中整合具备条件、通用性较强、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大型仪器设备,建立院级、校级的实体化分析测试中心。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纳入实体化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虚拟共享服务平台,实行专管共用,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扩大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宣传开拓新的空间,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等问题。

4结束语

大气论文范文3

一、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因素

学习行为因素,不仅包括学习材料还应包括学习行为持续的时间。因为,时间可以间接地起到控制目标词接触频率,从而影响习得效果。另外,在二语教学环境下讨论附带习得,时间作用越显重要。如何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提高附带习得效果值得学者思考与注意。显然,对于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他们可以进行类似母语学习者一样的日常阅读,听收音机、观看影视作品等自然学习行为。这时,对自然条件下的附带习得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总体而言,学习行为因素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一些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就材料模态而言,大部分学者关注阅读任务中的词汇附带习得,现在其它模态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盛仁泽研究了听力模态下的词汇附带习得,认为多模式交互更有利于附带习得;顾琦一和臧传云认为视觉模态效果与视听模态效果差异不大,但两者都优于听觉模态;董琦、王彬都对影视模态下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进行了研究。强化条件下任务类型的研究也是国内学者的焦点之一。

总体而言,任务类型研究结果是符合投入量假设的——输出型任务(写作、造句等)效用好于接受型任务(选择、填空等)。另外,还有学者更细致地研究了各项不同任务,如不同写作任务、合作类任务等。就任务材料类型而言一般认为信息类材料更有利于附带习得。综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影响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是多样的,关系是复杂的。影响因素不仅能提高对附带习得认知水平,为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同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启示。

二、促进英语教学中词汇附带习得的方法

(一)加强听说训练,方式灵活多变

英语教学中,听说训练对词汇附带习得具有巨大的作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去反复听一些有生词的听力练习,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猜测生词的意思,最后再确认,如此坚持,词汇习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更多的对话、演讲、辩论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将词汇讲解与此类活动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通过实际运用来刺激记忆,改变了单调枯燥的机械记忆模式,使词汇记忆充满乐趣。

(二)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在英语词汇学习的众多方法之中,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策略方法,准确的运用这种策略方法是词汇附带习得的前提。另外,词汇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猜词能力,而学习者的猜词能力往往和学习者的词汇量以及上下文语境相关。不同学习者的猜词能力不同,猜词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词汇记忆效果好,不易遗忘,更容易扩大词汇量,反之猜词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的培养学习者的猜词能力,通过大量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结合上下文猜词的技能,指导其如何猜测词义,使学生有能力自主的增加词汇习得的效果。

(三)选择高熟悉性的阅读材料

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研究显示,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与学习者二语阅读能力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另外,阅读文章材料的熟悉性和趣味性也是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能够调动学习者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影响学习者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多选一些学生熟悉,内容上充满乐趣性的材料。

(四)加强习得词汇的巩固

词汇遗忘是学习词汇过程中一个难题,通过反复的听说读写,对于词汇记忆有一定的帮助。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阅读单一记忆的方式效果最不好,阅读和填空相结合的效果比单一阅读略微提升,而在写作中用到的词汇记忆率最高,效果也是最好。写作之所以是最好的巩固词汇的方法,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地将学习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习者完全深入其中。国外学者则对外语学习中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了比对,通过比对关键词,机械记忆以及关键词和上下文结合等对词汇记忆的短期、长期影响,结果发现将关键词和上下文结合的办法是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以上这些学者不同切入点,不同层面的研究显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很重要,语言学习更多的是一个独立的认知过程,教师要引导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充分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帮助学习者来选择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学习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词汇附带习得是一种重要的词汇学习方式。对于英语学习者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来说,丰富并深入这方面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

一、听力词汇教学初探

笔者在几年的听力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听力词汇不足主要分为两类:1.学生大部分词汇为阅读词汇,即能看懂读不出和能看懂读音错误的词汇。2.学生阅读和听力词汇量均不足。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将阅读词汇转换为听力词汇。第二种情况需运用听力材料本身,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即在听力中附带词汇习得。

1.阅读词汇转换成听力词汇

学生掌握的阅读词汇可以细致分两类:一类为学生完全读不出单词而导致的听不懂,另一类为学生自身的单词发音不准导致的听不懂。一个学生的阅读词汇中,可以单独也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类问题。针对此两大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究。

(1)矫正语音词汇发音的错误是导致听力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初、中级英语教育,更注重词汇的形和义以及语法句法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纯正语音语调的培养。学生们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认识某个单词,并能不费力的将其读出,但读音较正确发音却相差甚远。美国认知语言学家DavidAusubel认为,人类的听力过程正是一个对语音解码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听辨和理解。听辨是指人类对所听到的语音物理信息的识别,理解是人类大脑通过已知信息或经验来处理接收到的语音。听力过程中,当接收到的词汇语音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已知信息经验不一致或没有匹配时,该词汇就不会被识别。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听识不出这个自认为已知的词汇,因此听力能力水平也就随之低下。可见,正确的发音是学习词汇的重要因素。在初级听力课阶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标准英语的听读模仿材料。最初只提供学生语音材料。要求学生反复听练后自己写出文本。然后再提供文本让学生修改自己的错误。最后完整模仿跟读所给材料。材料应逐步增加难度,从词汇、语句再到篇章,让学生在模仿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词汇语音,句子连贯和语调。

(2)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学习词汇对于一个二语习得者来说,听力词汇量的相对匮乏主要是由于听力语言环境少而造成的。在中国中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而课堂以外更极少可能有英语听力语言环境,学生无法反复练习听力词汇,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能阅读大量文章,却无法听懂一段对话。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阅读词汇量来提高听力词汇量,从而提高学生听力能力,便成为听力教学的一个重点。从人脑组织来看,听信息是通过传音神经输入,产生“听觉刺激”(auditory),读的信息是从视觉神经输入,产生“视觉刺激”(visual),输入的方式不同,信息记忆的部位也不同。我们所学到的一个单词如果在认知结构中既储存有形和义的部分又储存有音和义的部分,或在信息记忆的两个部位都存在,那么这个单词既是阅读词汇同时又是听力词汇;但如果某个单词在认知结构中只储存有形和义的部分,或只储存有音和义的部分,或者只在信息记忆的两个部位中的一个存在,那么这个单词就只能是阅读词汇或只能是听力词汇。在大学听力课堂上以及课下,教师可以采取听写以及复述的方式让学生延伸阅读词汇到听力词汇。

在听写材料之前教师先阅读重点词汇给学生听(词汇为学生的阅读词汇),给学生以“听觉刺激”(auditory),再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词汇,产生“视觉刺激”(visual)来唤醒大脑中对阅读词汇的已知形、意信息,两者进行整合互动。然后再播放材料听写,再反复的听觉刺激下,给阅读词汇信息中强化加入语音信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把阅读词汇转化为听力词汇,即完整的掌握词汇的音形意。

2.扩大听力词汇量

前两小节探讨的是通过学习已有阅读词汇的语音来扩大听力词汇,本节中笔者将探究如何夸大听力词汇量。传统意义上认为,一个词语的完整学习包括它的音、形、意的掌握。PaulNation(1990)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听力词汇量要大于阅读词汇量。人们日常生活听力内容包罗万象,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尽可能地掌握大量听力词汇。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外语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习者感兴趣的,并不会使其感到焦虑的内容,这些内容中可以存在一些未知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材料上把握好难易程度,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时事新闻、英美剧目,以及娱乐选修节目等。材料所包含的词汇量应该在学生现有词汇量上有所增加。让学生在巩固现有词汇的同时,能接触一定量的新词汇。

用现有的词汇来解释并简化新内容,使学生乐于接受。此外,认知心理学的图示效应理论即语境效应理论同样能给予听力词汇教学以启示。同一图式中的词汇可以相互启动及激活。在交际语篇中,围绕一定的话题,一些词汇会出现同现效应,即意义上相互关联的词汇同时出现在某个语篇中形成词汇链。如在university场景中时,词汇链中的campus,dormitory,dininghall,compulsoryclass,studentunion等词就应该被及,提及次数越多,学生对词汇链记忆得越牢固,并将其储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形成心理词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分具体场景资料为学生设计专项练习来帮助学生扩大和巩固听力词汇。

二、结论

大气论文范文4

1、技术飞速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的要求

自上世纪后半期,航天和生化,以及通讯和计算机等高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巨大的变化在企业工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目标方面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在整体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发展战略方向,这是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2、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衡量自身发展水平

把当前组织的使命和目标以及战略确定下来,即分析SWOT,对构造和实施以及评估和战略结果等战略进行确定,这就是战略管理的大体步骤。显而易见,战略管理实质就是企业发展做法,是以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导向,在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都被包含其中,对企业的运行发挥指导作用,是对企业管理的极大完善。

3、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企业实施战略管理

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在发展机会和有效信息资源获取上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企业也面临很大困难:一是企业对于信息的有用和无关方面很难确定;二是企业对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无法了解;三是就企业运行来看,不确定性和风险呈现增强趋势。而企业实施了战略管理,对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就会具有明确性,从而对于自己预定的事能够集中精力,为实现战略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国有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

1、国有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确定

管理战略就是组织以总体发展战略和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导向,所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计划。它是以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使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实现有步骤的进行。国有企业应将战略管理的全力实施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总体战略上实现二次创业,推进创新体制和管理,以及文化和科技;促进产业链的大力实施和延伸,使战略实现相关多元化,并向高端倾斜;把业务增长点的培育增多;注重跨国经营战略在实施上提升自主业务能力,多元化发展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创新各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产业,并积极把业务向海外拓展,这是集团发展战略重点所在。

2、国有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机构

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运作中,要以现有的组织结构展开工作,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是整个战略资源整合的中心所在,由下属单位各个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的完成。企业总部可以把权利下放给独立承接工程项目的全资子公司,项目组的筹备可由子公司独立完成并进行管理,同时子公司必须运用电子和文本形式向集团信息和档案管理中心报送所有项目相关知识,必须实时的存储和分类知识。运用集团名义承接工程项目的集团下属海外发展公司在项目管理模式上应采用三位矩阵式,项目组的组建由分公司自行完成,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项目组一旦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则向分公司职能部门进行汇报,由分公司职能部门向集团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上报,由其进行直接解决,这样就使信息传递层级被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就被加快了。在完成项目后,需要把项目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后向集团进行报送。此外,国有大型企业还必须把信息和档案管理中心构建起来,设置专人负责维护中心,纳入集团的职能部门,集团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并在集团下属各个单位设置信息点。

3、国有大型企业管理驱动机制和管理流程

在国有大型企业中,企业主要业务内容构成要素就是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因此,具体实施项目过程和企业日常管理将是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规章制度和财务资产报表等等是知识资源的内容所在。技术和管理人员在长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等也属于战略资源范畴。工程项目与这些知识资源密不可分。从事项目的员工就是知识的载体。规章制度等是显性知识,其表述可以直接通过结构化语言完成,而技术人员积累的经验就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所以国有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中应正确分别对待。(1)战略的构造与实施。定位是战略构造的必备因素,就是在国有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级别实现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企业应以各个部门的不同功能为依据,开展分别构造,这样对专业的发挥有利;把战略构造在各级分层建立起来,有利于企业搭配与适应上下级的战略构造。但沟通是这些构造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上下级和平级的沟通。上下级沟通能够消除或缩小战略实施阻力;把关系理清是平级沟通所带来的好处,从而使行政争议的积极与消极因素都可避免。完成战略构造,接下来就是实施。国有企业实施战略离不开制度。因此,以下几个步骤是完成战略实施的必要环节:(1)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并使各个部门职能充分的明确;(2)对战略任务进行分解,使各部门对自己的任务明确,建立并落实奖惩办法,确定实施的效果;(3)构建与实施监督机制;(4)注重构建与实施落实评价体系。(2)选择的战略与评估。国有企业在对SWOT进行分析后,接下来就是选择战略了。但一般情况下,选择战略是由企业高层和行政领导决定。一般来说,选择战略表面上看极为“简单”,但就是在这简单背后,却是知识的高深和经验的丰富以及富于激情想象力的体现。战略选择往往决定于领导人认识风险的程度。可以说,选择战略决定于领导人偏好风险的状况。就我国行政部门来看,处于官僚文化状态,一般来说,行政单位在选择战略时偏好低风险,往往在战略选择上趋于保守,这是由行政部门组织文化氛围造就的。但是就这种选择来看,也并不是具有完全正确性。作为国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保守的战略往往会使良好的机会失去,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要求,最终被市场淘汰。

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评估属于最后环节,但在战略管理中其地位不可或缺。它实质就是有效评估战略的过程,它为决定调整与改进战略哪些因素提供充分的依据。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而言,是较为费力和费人以及费钱的,沉淀成本将产生很大,甚至有时调整战略,使政府官员和企业高层把沉重的政治包袱背上。因此,在制定战略前进行小试点也极为必要。同时,一旦发现战略是错误的,就应立即撤消。如果怕人们的舆论而继续实施战略,则是对人力和物力以及物力的继续巨大浪费。

三、结论

大气论文范文5

一、提高对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实践教学当做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附庸,由于受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影响,大学语文也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位置。因此,要想提高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先从思想上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认识,重视语文教学实践,认识到大学语文在高职办学中的重要性。要充分认清,大学语文教学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而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应给予充分的课时安排,改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模式,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论传授,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优化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内容

要想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就必须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再根据自身逻辑来安排课程,而是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岗位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的安排,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充分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教学实践可根据专题内容来安排,利用专题教学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完成教学任务,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再利用专题训练增强学生的专项语文能力,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专业性差异,改变以前大学语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

三、丰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形式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工作在社会一线的技术人才,因此,告知大学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听、问、答、说、读,辩论、思考和质疑,锻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在课堂外,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影视欣赏、语文竞赛、话剧表演、社会实践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学学语文课程。此外,还要利用好社会、家庭等资源,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四、拓展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空间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一般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而这显然很难满足语文这一综合型课程的教学需求,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实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突破,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把大学语文教学搬到文化现场、图书馆等场所,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把语文课堂拓展到社会上,开展开放的体验式教学。

五、丰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实践教学要立足实际,改变以往与职业教育脱节的情况,改变过去只会曲高和寡的理想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讨论分析、情境体验、任务驱动等内容,以问题与教学任务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教学做”的一体化,融入学生的各方面技能。

六、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一线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自我操作,自我探究,主动实践,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学校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李海荣 单位: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教材编排

吕叔湘先生曾在《吕叔湘语文论集》中谈到:“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说明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有契合高职特点的优秀教材,高职语文教材宜精炼而适度,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改革以往灌输式的文学知识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与学生中学阶段使用的教材相似,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任务,语文的教学功能较多的偏向于工具性,而高职大学语文没有应试教育的负担,应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为此,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也在体例编排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将作品根据实际内容和特色进行了组合,力图从文学篇目的浅层认知扩展到人文与文化的熏陶,我认为大学语文授课的篇目不一定要完全拘泥于教材,篇目的宏观选择要兼顾文学(审美)价值、人文(生命与生存关怀)价值、文化(社会文化认知)价值,微观层次上贯彻三个要素,解决选什么文章和怎样在所选文章的解读中实现语文人文化的结合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经典篇目,品味文化意蕴,又促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角度来理解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总之,我认为在教材编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经典篇目是载体,文学艺术是魅力,情感浸润是优势,丢掉了这些东西,大学语文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同时,要促使文学与文化的融汇、融合,不能将大学语文课本变成单纯的文化知识读本,生硬地讲解理论,而要充分运用大学语文经典篇目提供的丰富的人文背景,融会学生的生活背景,促使学生体验、感悟文化深沉的内涵,涵育人文精神。

二、教学方法

教材编排只是高职大学语文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真正要发挥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必须具备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法、大语文教学法、实践化教学法。语文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尤其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语文多媒体教材和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必将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简单结合,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因此,大学语文的授课要将学生从枯燥的语言文字中解放出来,辅之以图像、视频、音乐,多样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刺激学生的感官和神经,不仅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获得认知层面的提升,我们可以尝试将影视与文学作品对比阅读,影视作品具有娱乐性和可观性,把影视文学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去理解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意蕴,那么,如何找到影视作品与课堂教学完美的契合点呢?

我认为首先要考虑影视文学引入的必要性,不是所有的篇目都可以引入影视文学,对于一些理论性,思辨性较强的议论文体,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以及演练,要排除一些外在的干扰,而对与一些情境感,感情性较强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则可以适当的引入影视文学片段。其次,影视文学的选择要慎重,影视文学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教师要选择那些经典的,经受住时代考验的优秀作品,从而能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审美体验。第三,影视文学引入课堂时间不宜过长,仍应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我认为,影视文学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的还是教师的讲授,如果影视文学占据较多的课堂时间,学生将会完全沉溺于一种娱乐性的影视欣赏而无法实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影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对影视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理论认知,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影,在观影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认知同时还加上学生自己的思考,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课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定会跳出单纯的文本阅读,而是变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在多样化的视角中去理解文学形象的丰富性,去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刻意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深学生的思想深度,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多元立体的课堂教学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目前大学语文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限制在狭窄的课堂,严重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一广阔领域,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完整人格的塑造。而大学语文要实现文化育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灌输层面,要最终落脚于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涵育,为人原则的确立,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实施大语文教学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及时将封闭狭隘的课堂教学转移到开放广阔的大语文教学的轨道上来。大语文教学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学教材,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穿越时空,力求实现与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发现作品的时代价值。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并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提示学生将自己置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自觉地担当文化传承者的角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双向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更包容的文化心态、更宽广的文化视角审视评价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为知识向素质能力的转化提供动力。

高职大学语文要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仅仅依靠大学语文课堂还远远不够,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大力开展以培养文化素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架设一座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文化素质。”大学语文所选篇目都是历经千年筛选、透着“真善美”之光的精品,这些作品充满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体悟,展现着世间百态。如何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化作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实现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服务中接受教育、锻炼成才。

首先,学院可以与一些展览馆、纪念馆,老革命基地以及司法局普法办等单位进行合作,建立相关的文化素质培训基地,同时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深入企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企业创业时间”、“返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基层生活百态,感受现代企业氛围,接受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其次,教师可定期、有计划以课题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某一课题的社会调查,使学生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感知文化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将文化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和独特体验、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逐步形成高尚的文化素质教育。

三、教学考核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多元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师要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高职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其要构建人文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传统的标准化试卷考核,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习是很难全面检测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我认为,高职语文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能力,如果说在中学语文的考核重在于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阶段语文的考核则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重在于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迁移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的实践考核要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实践考核既包括课堂实践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师要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领悟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每位学生设立评分表,进行综合考评。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开闭卷结合、口笔试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论文设计与答辩式结合等方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更要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而大学语文教育本质就是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实践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大学语文必须紧密围绕文化育人这一重要功能,深入挖掘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其育人潜力,将大学语文的学科目标,最终落实于受教育者精神涵育、为人原则和精神世界的构建,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去唤醒起其文化自觉,使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以情导真,以美引善,在人格层面上铸就其人性和美德。

作者:徐洁莹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语文地位尴尬

首先,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只有36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大学语文在高校只是选修课,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师水平上来看,其边缘地位显而易见。再次,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已经对大学语文失去了兴趣,这使得大学语文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在很多学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学生整天忙于专业、计算机、外语等课程,自然对大学语文无暇兼顾了。

(二)传统模式严重束缚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创新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结构上,都是以单元或模块的形式出现的。这些教材要么以文学体裁为单元,要么以主题为模块,又或者按照文学发展的时间来编排,千篇一律,毫无创意。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定位,合理开设语文课程

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从中可以得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其工具性。朱玲也在《谈大学语文的定位》中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其一,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二,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升表达能力;其三,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和人生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基础性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设语文课程。

(二)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创新教材编写体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是必然的,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也有利于专业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人才,但如果各专业的学生只专注自己的专业,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在笔者看来,按照时展顺序来编排选文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心理习惯,应根据专业需要恰当搭配选文,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深刻体会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应用文包括的内容相对较多,有财经文书、日常文书、事务文书等,笔者认为每个专业所需的应用文体是不同的,比如财经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财经应用文体,其他专业的学生就没有这个需要了。因此,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由教师重点指导。而对于其他跟专业差距较大的应用文体,学生可以自学,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选择多元化,出版辅助教材

大气论文范文6

风险社会下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

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1943年在其著作中首次使用了“国家安全”(NationalSecurity)一词。至此,国家安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安全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笔者认为“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3]近年来,高校和境外合作交流越来越多,部分境外敌对分子利用参观访学、学术合作、文艺演出、国际大赛等形式培养或扶持“内部势力”,伺机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因此,国家安全教育要突破传统安全的讲述,要转向国际形势、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增强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经济安全的能力,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防范国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窃取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秘密,严禁窃密、泄密,要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应对化解能力。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EducationforLife)一书,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概念,并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全球迅速发展。然而,我国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则较为迟缓,2005年上海市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沪教委德〔2005〕21号),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在高校中“生命安全教育”目前还是空白,据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尤其在现阶段,风险社会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日益侵蚀着没有任何防范技能的大学生,高校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开设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生命的价值。

高校逐年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660万,还有2010年、2009年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随着就业催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被卷入传销组织,因就业压力而自杀等引发的“生存恐慌”心理疾患不断蔓延,同时就业中的不公平性被堆积和放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这种由“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要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社会风险所带来的冲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风险识别能力,防范就业陷阱,杜绝就业安全隐患。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知识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正承受着网络带给他们的“煎熬”。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隐蔽性,正成为某些境外敌对势力向大学生思想领域渗透的工具。大学生因网络成瘾,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荒废学业、心理和行为异常,甚至出现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思想上形成一道网络安全的“防火墙”。[4]

风险社会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由传统安全教育向安全教育常态化转变;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校府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资源共享;通过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构建现代化的安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实现高校安全教育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地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安全教育同其他学科建设相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使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计学分。加大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养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安全意识上,要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园预警系统,并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培养他们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全力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

由于高校在地域、办学历史、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应该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实现“校府合作”,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要不断盘活社会资本的存量,通过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有效互动和通力合作,以建立“安全教育基地”为载体,使安全教育由课堂走向课外,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与企业和其他高校的沟通和联系,推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在安全教育实施中,加强同公安、司法、卫生、文化、建设、交通、工商、质检、宣传、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着力构建“学校主导,政府配合,社会参与”的合作格局,有力推进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

大气论文范文7

文化讲究的是一个“化”字,也就是对人的深层的关爱、关注和关心,甚至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儒家文化可以流传至今,与其在人性方面对人的要求息息相关。只有把文化真正看作是人的文化,文化方可“化人”。

二、我比较关注大学的文化建设,因为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从而塑造健康活力的优秀大学生

目前大部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趋向于庸俗化,偏离了其传播真善美,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初衷,反被“官本位”“拜金主义”社会浪潮侵蚀。大学班级文化建虽有一席之地,但是方法不科学,形式过于单一,后续工作跟不上,导致文化建设走向了形式主义。从大的范围来看,班级建设趋向简单化、一致化,使得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被掐死在萌芽状态,那种命令式的、乏味的,可以被随意复制班级管理模式大行其道,班风也是每日渐下。追其根源,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细致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更需要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者。文化的软实力不可或缺,如果因为困难而逃避,就必然会导致人心涣散,班级凝聚力差,效率低下。作为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和自觉遵循的班级目标,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班级文化决定着班级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加以正视。管理不仅仅是管,更要理,如果仅仅是“管”这项单一的行政手段,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级负责人都难以树立很高的威信,从而失去集中的优势。只有“理”才能真正的得民心,这个“理”就是“化”的表现,具体点说就是“柔性管理”,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本主义精神。因此新时期文化应该重视和挖掘其先驱性、专业性、人文性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好“化”作用。

(一)文化先行

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群体,潜移默化对他们是最佳的“被接受”方式。只有承认并接受文化“化”的作用,才会看到文化手段在班级管理中的独到之处。“上兵伐谋”就是说在处理问题之先,首先看重文化的先导作用。如果采用强势的手段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把人得罪了,然后再用“胜利者”的姿态解释自己的行为还有什么意义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每一项规则的顺利推广和实施需要积极向上的班风的支持,班风作为班级文化的一种,是强大班级凝聚力的内部支持,是攻坚克难的重要保证,是形成一个优秀班级的必然条件。

(二)专业为基

班级文化不再是仅仅写上“距考研还有60天”之类的条幅,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要想让文化发挥更高效的作用,在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做到对症下药,就像商家要做好经营,就要了解一些关于消费的心理学知识。班级文化不是走过场,不是形式主义,既然要花费人力、物力去搞,就应该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首先,要抓住当前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学习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用文化的方式化解班级矛盾。班级文化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还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核心和灵魂,而制度层文化的“规范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背景让不同人的需求层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做工作的时候不可一刀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要着眼全局,营造全方位的文化,让班级文化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之中。把握学生的需求变化,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动机变化,驱动力随之减弱,因此班级文化如果不符合实际、时代的要求,就会成为一种束缚。

(三)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是班级文化构建的出发点,也是班级建设的最终归宿。这种人文关怀可以产生潜在的说服力、影响力和驱动力,可以不必通过强制的手段解决问题。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班级和谐,和谐即以人为本,也只有以人为本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

三、总结

大气论文范文8

一、目前学风现状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新时期,从大学生生源来看,随着大学不断地扩招,生源的整体素质较之以往有所下降了。不少大学生的综合成绩不如往届,整体的素质也不如往届,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往低。有部分学生原本的能力便不足以适应该大学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感力不从心,逐渐跟不上同班的学生,便开始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了。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课程比普通生少,难度低,录取分数线也低,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课程,新的学习环境,一时间难以适应,逐渐脱离了班级团队,跟不上整体的学习节奏,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感。其次,上大学是为了“混文凭”的思想仍旧存在,许多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课程并不上心,甚至时常抱怨学习该门课程毫无用处,即使学得好将来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因此得过且过,只求能够顺利得到大学的毕业证就心满意足了。也有部分学生依靠父母亲戚的关系买了一张大学通知书,在大学里只求考试及格,毕业顺利,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清晰的规划,也不愿意付出努力,仍旧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父母在社会上的关系以及父母的产业上。最后,许多大学生由于不满意自己的专业而缺乏学习的热情。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少学生由于分数不理想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被调剂到了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又缺乏鞭策自己学习的动力,因此对学习专业课不上心。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感到困惑,不知道学习该门课程能够做什么,例如一些较为冷门的草地农业学、地质学等,也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2.学校方面

首先,目前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脱离实际,照本宣科,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尤其是经济管理类,教师热衷于阐述概念,讲授一些不切实际的原理,使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方能够找到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降低。其次,目前大学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模式机械死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参与度低,学生学习的效率低,学习压力进一步加大。且学校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方式单一,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有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企业更青睐于成绩中等偏上的毕业生,因为这些学生不仅会学习,各项综合技能也比尖子生强,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后,不少大学教师对转变教育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等改革措施并不上心,该部分教师已经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校外的兼职工作和科研上,因为科研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晋级和业务等级评定,使教师实现名利双收。再者,教学工作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还难以出成果,因此许多教师宁愿做校外工作来增加经济收入,也不愿意认真备课,在上课的时候便对着课本念,使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

二、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因此学校首先要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助教可以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向教师传达学生的意见建议,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与学习后进生结成一对一的学习小组,帮助后进生克服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向学生讲授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或者是进行有关学习方法的讲座,为学习有疑惑的学生排忧解难,并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邀请一些老教授、优秀毕业生、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座谈,使其了解该门课程未来的就业前景,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祖国对其的需求,增强其时代使命感,以此不断激励其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或者是邀请进步人士、著名科学家、专家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使其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

2.狠抓教风促进学风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学习的标杆,如果教师本人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不重视,没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学生会从心理上不尊重该教师,对该教师所授的课程也漫不经心。因此,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优良的教风能够有效促进勤奋刻苦、求真务实、积极上进的优良学风的形成,而不良的教风则容易产生浮躁松散、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不良学风。因此要抓好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可以通过专题报告会、名师讲座,参访活动、经验交流会、党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其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努力刻苦钻研专业科学,热爱每一位学生,热衷自己的教学事业,不断学习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不断引进新的思想、新的科学观点、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3.转变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大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旧比较单一,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鞭策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必须要转变考核机制。首先,可以增设期中考试和课堂检测,如果仅有期末考试,学生平时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其次,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专业课程的成绩,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实践,锻炼自我。最后,要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以此督促学生养成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需要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入手,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习,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学校抓好对学生教师的管理,中肯地制定考核评价的方式,方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者:康昕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第二篇

一、大学生学风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风所存主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考大学,但进入大学后,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内动力;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中学与大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学基本上是老师“抱着走”,而大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我约束,部分学生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环境,导致纪律松懈、学习松弛;三是认识错误“混文凭”,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好爸爸、好关系,学好学坏都一样找个好工作,没必要下力气做学问、搞创新;四是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自己考入大学所学专业并非自己选择,缺乏专业兴趣,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丧失了学习劲头;五是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将来一定能找份“体面”的工作,但当看到其学哥学姐主要是在厂矿一线或比较艰苦的地方就业,有的甚至还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便产生了学好学坏都差不多的思想,甚至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源。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时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教师管理与考核等方面把师德放在首位,师德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使教师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公开示范教学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研讨会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通过建立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教学督导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要注重人才引进,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改善学缘结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四要构建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攻读学位、国内外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五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育人能力,努力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

(二)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

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教师就要根据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注重帮助学生近景目标及远景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对专业思想严重、就业压力大的同学突出解决专业思想和就业压力问题;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将来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考研深造、学术研究,对国家对社会都会有所作为的,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采取教授联系学生班级或实行学生班级导师制的做法,对营造良好的学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学风,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认真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等都要精心准备,在知识面与信息量上解决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问题,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娴熟。其次要认真组织教学,讲述内容要充实,能联系生产或生活实际,能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或科研的动态与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的问题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前后照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妙语意趣横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科学的态度讲述原理或结论得出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展示或演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能力

新时期大学教师在业务上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潜心学术研究,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学术风气要端正,学术成果不造假、论文著作不剽窃,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探求事物规律,必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我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多项地区、省级以上奖励,既增强了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4.认真抓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任课教师必须抓好这一环节,认真组织各类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切实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的成效。我校教师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到实验室认真指导学生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跟班到生产厂矿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而学生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或进行科学研究,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风建设。

5.注重考试环节,以考风促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