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练习题范例6篇

大气压强练习题

大气压强练习题范文1

一、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导入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学生学习的方向,而且也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备课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压强》时,老师设问:“大象与正在跳舞的芭蕾舞演员,谁对地面的压强大?”学生听完后一下子来了兴趣,大部分说:“大象。”老师说:“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也不小啊!”于是引出物体的压强公式与P=F/S,并以此展出,使教学渐入佳境。

二、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课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实验探究课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品尝乐趣,培养独立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也是献身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的阵地,学生如何在实验课上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式接受,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讲机械波的形成时,用波动演示仪能直观地使学生认识到波的形成原理,如果没有波动演示仪,可以采取体操表演的方式或用绳子的抖动来演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出问题:从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应当怎样解释?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既能激发自己对新内容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与记忆。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现象无处不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中学课本中,有些物理问题是形象的、直观的,但也有一些物理问题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转化为学生生活实例,对学生来说既易接受,又易掌握。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有一位教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首先使用多媒体演示一个常见的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了一块大石板,然后让助手用大锤打击石板,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一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冲突――人被锤打怎能不受伤?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气功师身上不压大石板,而让大铁锤直接打击胸腹,气功师会受伤吗?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产生了探究“压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欲望。教师接下来做“漏水的塑料袋”实验:用两块木板,一块木板钉上大约50个钉子,每个钉子间隔0.5厘米左右;另一块木板上钉上一个钉子,钉尖朝上。取一个透明的食品塑料胶袋,装满水,再密封使其不漏水。教师提出问题:“把这袋水放到这块有很多钉子的木板上,这袋子会不会被扎破、漏水?”多数学生回答:“会漏水。”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结果不漏水,当学生再将这袋水放到仅有一个钉子的木板上,马上就漏水了。学生亲身体验后,惊奇的同时急切地想知道原因。教师及时引导后,学生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继而引发出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四、巧设训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后进行巩固和运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把新知识转变成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课堂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重巧设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优化课堂训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在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上花工夫,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差异性训练

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强调了“因材施教、分层要求”的重要性,因此,课堂训练也要注意分层要求。如果教者只注意到题目难度的渐进性,没有注意分层要求,那学生做同样的题目,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做好后感到无事可做,接受慢的同学课堂上总是做不完,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

2.设计训练要有主动性

大气压强练习题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改进

编写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是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液压与气动》原先采用的中专教材内容浅显,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些高职院校借用的本科教材则存在内容陈旧、理论偏深、缺乏实践环节、练习偏少等问题;还有些教材虽然冠以高职高专教材的名义,实质上是一本浓缩型本科教材,教材内容脱离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实际。为此,我院教材编写组教师在同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编写了高职教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该教材于2006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被选入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机电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回顾教材的开发过程,我院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教材结构液压与气动是研究以液体和气体为传动介质实现各种机械传动与控制的学科,由于这门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越性,近几十年已渗透到各个工业部门,随着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迅猛发展,气动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在现代企业领域日益推广。目前,本学科的绝大多数教材均侧重于液压部分内容的介绍,气动部分的相关资料比较欠缺,因此,这些教材已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提高与发展。为此,我院在保留原有教材比较成熟的液压传动理论精华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气动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整本教材共分为三大模块:第一部分包括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常用液压元件的类型和特点、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的功能与应用;第二部分包括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多种类型气动元件的结构和特性、常用气动回路的应用特点、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第三部分包括常见故障诊断、气动实验课题等实践内容。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便于师生有选择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实的气动技术资料便于学生了解新技术、新信息,典型的实验课题便于学生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技能。

依据教学经验,整合教材内容“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尽管工作特点和应用场合明显不同,但两者在元件工作原理阐述、图形符号绘制、基本回路分析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针对两种传动方式的共性实施教学比较顺利。然而,在实际应用时,查询气动方面的资料很不方便,不少高职院校添置了气动实验设备,但却没有配套的教材。为了使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两部分内容合理分配,我院对教材作了大胆处理。首先,凭借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液压传动内容进行精心筛选,保留了原有教材中成熟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大量引入现代实用气动技术资料,全面介绍常用气动元件的类型、功能、结构原理与应用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有教材中气动资料欠缺的不足;再次,适当增添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以及与自动化生产设备配套的实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全书各部分内容的分配比例为:液压内容占36%,气动理论占39%,实践课题占11%,单元练习占11%,附录参考占3%。整本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四个结合,即液压与气动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精讲与勤练的有效结合,课堂学习与知识拓展的有序结合。

借鉴先进理念,降低理论难度从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专业教学和培训活动所采用的教材中,不难发现许多比较优秀的国外专业教材的特点,即以图代文,化难为简;模块组合,层次分明;案例介绍,通俗易懂。为此,在编写教材时,我院舍弃了传统教材中繁琐的文字叙述、理论性较强的公式推导、复杂的元件结构图,取而代之的是简要的文字说明、结论性的经验公式、清晰的元件回路简图和生动的典型实例。教材中将大量的形象图片和必要的说明文字有机组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论难度,可以帮助学生减轻阅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感性认识。

引用实验课题,增强实践环节高职教材的特色主要应体现在实用性与实践性环节上。近二十年来,由于气动技术具有廉价、无污染、轻巧、安全、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其实用领域迅速拓展,在各种自动化生产线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通过引进或自发研制等途径,配备了全气动控制的实验装置以及由可编程控制器与气动元件联合控制的自动化生产仿真系统,这些设备满足了学生实践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在教材中,我院初步选择了12个气动实验课题,并提供了实验解答方案,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这样,既弥补了传统教材缺乏气动实验的不足,又可以使气动实验教学渗入专业理论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

拓宽专业知识,增大信息容量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凭借一本教材来学习,而不善于翻阅参考资料。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应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另一方面在编写教材时也应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使人手一本的教材不但成为学生学好某门课程的工具,而且还可以成为学生今后在生产实践中能活学活用的参考资料。编写教材时,我院借鉴了多本权威性很高的最新参考资料,大量引入现代企业实用技术信息,便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安排了“气动系统使用与维护”章节,便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随时查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符合国家最新标准的常用液压与气动元件图形符号的附录,便于学生查阅元件名称类别与图形符号,增强识别能力。因此,本教材不仅可以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试用教材或培训资料,还可以供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课内外学习,拓展视野或进一步参考。

增补练习题型,丰富教学内容适量安排课内外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这是每一本教材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多数本科院校规划教材的课后练习仅布置了几道问答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复习和训练;而一些中专学校使用的教材虽有配套的练习册,但练习册中的习题面广量大,或过于简单,或彼此重复。我院的教材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均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习题,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分析题等多种,既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又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重视图文制作,保证教材质量北大出版社在批准我院的教材编写申请后,提出了严格的图文制作要求。针对书中大量的元件图和回路图,我院曾尝试用扫描、拍摄等方法,但打印效果均不理想,最后全部采用了CAD绘图。编者承担了近四百张图形的制作,尽管工作量很大,但编者自己绘制图形的好处是图形的大小比例、线宽线型、标号注释等比较容易调整与修改,可以避免编书者与绘图者由于理解偏差产生的错误,为保证教材的图形质量奠定基础。在文字描述方面,则尽量使用简练的语言,在部分章节还尝试了教学提纲式表达方法,意在简单明了地呈现课程内容,便于学生一目了然,抓住重点。全书的排版均由北大出版社编辑完成,编辑部以专业化的封面设计、高水平的版面布局与规范的格式设置为该教材进行了“精包装”。

采用先进手段,改进教材形式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工具,不只局限于书面形式,还可以制作成网络电子教材,以生动形象的网页界面展现教材的整体内容,可将书中静态、复杂的图形用动态、直观的动画加以演示,将教材中元件的内部构造与企业产品实物的外形图片与型号参数相互对照,使学生贴近实际,了解所学专业与实际应用的关联性。针对重点、难点教学单元,还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继续学习。网络教材更新调整内容比较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可以对书面教材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创新,才能使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日益完善,真正成为高质量、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材。

参考文献:

[1]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大气压强练习题范文3

 

关键词:整体 协调 体姿 气息 共鸣 连贯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对于歌唱者来说,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体现,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乐器制造中,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二、歌唱各部分的协调要求

要想具备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中就应该注重具体技术细节的正确练习。对歌唱各部分的正确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部分: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音乐线条。下面将歌唱各部分在练习中如何进行整体协调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势

这是一个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在站姿上不讲究,甚至长期形成某种毛病,如低头、仰脸、哈腰、鼓肚、弯腿、伸脖子,手势动作僵硬机械不协调等不好的姿势。这些姿势首先来说不雅观,直接影响表现形象,更主要的是对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烦,产生诸如歌唱通道不畅,气息控制失调,声音易造成挤、卡等到不良发声状态,成了歌唱状态的错误组成部分。如果强行去改毛病,便会唱出很不习惯的声音甚至基本唱不出声音。可见,没有一个良好的姿势,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最佳歌唱状态。

那么,在练习中,站姿应该双脚站稳,身体直立,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直线上,眼睛和面部平视而略仰,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由此也想到,面部表情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演唱时闭眼、瞪眼、歪嘴、包牙、皱眉头、翘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习惯,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协调,必须重视起来,严格而认真地去克服掉。

2.气息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有人说:“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以本人的学习体验和实际效果来看,感觉气息应吸到后腰的双肾处(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念和感觉)。这样一是吸得深,二是上胸部处于放松状态,不易引起“端气”的毛病。在用气的时候,正确地说,应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但是很多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掌握不好,达不到气息深沉、通畅的效果,关键是未把腰围扩张的原理搞清楚。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的协调统一问题。比方说,用一个充了气的圆气球,放在上下掌之间,用两手掌上下对气球施加压力,就会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压力,气球变成了扁形,气球的四周向外扩张出来。气球本身是不会扩张的,它的扩张取决于手掌上下的压力。在这里,手掌的压力是“因”,而气球向四周的扩张是“果”。同样的道理,用气时,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于上下给予气息的压力。上下给气息的压力是“因”,腰围扩张的状态是“果”。只有对气息施以均匀、稳定的压力,才会产生腰围扩张状态的保持。往往我们在用气之前,首先做出腰围扩张的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因果”不协调,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另外,在给气息向下施以压力的同时,会明显感觉到后腰部有一个强有力的用力部位,这个部位就是气息的支持点,这也是气息乃至歌唱练习的协调中心。

3.歌唱腔体

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如此才能使气息声音通畅。正确的协调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叹气”的办法把喉头放在最低位,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再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这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两锁骨之间的坑)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上口盖)的力量打开,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那样将会牵动下巴,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形成卡喉咙的毛病。在主观感觉上,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好像不存在一样。就是下巴存在紧张问题,也不要用任何办法去直接放松下巴,那样做,下巴很难放松,甚至越“放松”越紧,因为在意识中仍有下巴的存在。而是要把注意力和用力部位集中在对上口盖的使用上,如此与其它部分的正确状态相配合,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一种是可调节共鸣腔,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种是不可调节共鸣腔,如胸腔、鼻腔、头腔。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下,在意念上是可以调整控制的。这一点,是要经过长期的整体协调统一练习才能体会到的。

4.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感觉比较松弛,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运用哼鸣练习,可协调获得高位置声音。

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哼”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鸣状态,哼出来的声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

“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啊”,用顺着上腭往里吸气的感觉,把声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

“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样。

大气压强练习题范文4

一、运用图像 明晰原理

(1)气旋即是低气压,反气旋即是高气压,气旋与低压、反气旋与高压分别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运动状况而言,高低气压则是对气压分布状况而言。

(2)低气压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气流偏转成涡旋状,这种大气的流动很像江河中的漩涡,所以低压又叫气旋;高气压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这种气流状况与气旋相反,所以高气压又称反气旋。

(3)在北半球的气旋内,近地面的气流是逆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的;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是顺时针向四周下沉辐散的。

讲清以上基本原理之后,为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举一反三、提高能力,笔者请两位学生上台,各自在黑板上画出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图略),其他学生则在座位上画。其间,笔者巡回指导。最后,请台上两名学生讲讲气旋、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师生共同讲评。实践表明,运用图像进行讲解、练习,能使相关原理明晰化,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记口诀 拓展延伸

通过对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图的进一步研究,学生会在理解中发现,北半球气旋各部位的风向分别为:东部―偏南风,南部―偏西风,西部―偏北风,北部―偏东风。当学生达到这一理解层面后,笔者便借助口诀“东南西北风,依次退一风”来让学生加深记忆(南半球反气旋同)。而北半球反气旋各部位的风向分别为:东部―偏北风,南部―偏东风,西部―偏南风,北部―偏西风。因此,可以借助口诀“东南西北风,依次进一风”来帮助学生记忆(南半球气旋同)。

当学生记住了以上口诀后,就可进行下一步的拓展延伸。笔者出示了“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气旋、反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状况,弄清气旋由于气流辐合上升,容易成云致雨,因而常带来阴雨、大风天气;而反气旋由于气流下沉辐散,不易成云致雨,因而常形成晴朗、干燥的天气状况这一基本道理(详见图2),并引入中国相关天气实例予以认证。为进一步强化气旋相关知识的前后联系,笔者指出,实际天气系统中地面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而形成锋面气旋,并引导学生探讨台风的生成条件、地理分布及天气现象,从而为后继气象灾害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列表归纳 整体把握

以上内容学习之后,如何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更完整、清晰?笔者采用列表的方法,比较了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特征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现象。

四、适当练习 巩固认识

布置一定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随堂练习要适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盲目地加大难度和增加数量。在本节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如下适当的练习。

大气压强练习题范文5

关键词:合唱 声音训练 误区

对于独唱者,强弱自如的丰满的音响是良好的嗓音训练的结果。科学的良好的嗓音训练对独唱者和合唱队员是同样适用的,但是合唱艺术也毕竟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要求。一个好的合唱队的声音训练毕竟不能完全照搬独唱声音训练,就像一个好的独唱演员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合唱队队员,一个好的合唱队不是把独唱优秀的人集合起来就自然地解决了合唱声音训练的问题一样。本文要谈到的是几个特别对合唱有训练价值,并且在合唱曲目的排练中也特别需要注意的与独唱训练不同的问题。

一、歌唱机能

(一)不需要独唱的“抢气、偷气”

要把嗓音机制准备好,合唱队员应会慢的深的呼吸。每一声部都计划好在哪里让一部分人换气,而另一部分人仍在唱,没有理由抢气。通过队员的交错换气能不停地把整个乐曲唱完,这也是合唱训练中要经常练习的方式。要使合唱队员有意识相互配合、聆听本声部其他人的声音、其他声部的声音,不要像唱独唱作品一样都在一个地方换气、拖拍都拖一样的时值(本文不是主张合唱不要整齐规范,当然在有些地方是要整齐划一的,比如在起音和休止后的进音部分)。

(二)拒绝粗暴的声门起音,在气息上起音

合唱有时为了保证干净利落的起音或为了整齐划一做好准备,使用相当生硬的、对嗓音发展不利的声门起音。声带是靠空气通过声门起动的,气流把声带抽到一起,并交替增减声带上下的压力,使其快速打开和闭合。是气流的干扰产生音响,不是声带彼此摩擦或通过声带的空气阻力产生音响。当人体憋气时,身体的保护机制使声门闭合,要用很大压力才能打开紧闭的声门。以强硬的气流把声带冲击开使其振动发音会使声带嘶哑充血甚至病变。

“唱在气息上”或“唱在气息的反弹上”,就是打开声门让气息引起发音。把气息看成是个球,被抛下后慢慢的回弹,在吸气与呼气之间不至把呼吸憋住或僵住。在歌唱中气息不断内外运动,声门就这样保持打开。唱在反弹上和表现惊喜的感觉有助于避免呼气前闭合声门。还有一点是腹上部的行动独立于肋间肌和背肌。腹上肌会内外移动、收紧和放松而与其他肌肉不牵连时,才能最有效、最精确地控制呼吸。

断音的元音练习,可用送气音“h”起音。在出声之前先出点气,感到腹上部轻微的有节奏的内外跳动。

对于为了有准备和整齐的起音,通过练习能解决该问题。指挥的手势将示出嗓音将从何处开始,不懈地练习将使这些肌肉和神经的配合协调到不加思索即可使用的地步。

(三)杜绝声门断音, 以气断声(针对断掉元音)

应以打开的声带把声音断掉,而不适用闭合的声带断掉声音。指挥的手势显示出在哪里断掉,其后面的动作可能是表示吸气或呼气,为了整个声部甚至整个合唱队的整齐和灵敏,特别在一些“声断气不断”、休止或换气非常短暂的、某些声部有很多做“回声、衬托”效果的时候更应采用这种断音方式。以气断音的合唱在乐句末尾产生较好的“余音不断”的效果。

1.声门断音

关闭喉咙的断音方式。指挥以握拳结束乐句时也不应使用声门粗暴地把音断掉。憋住喉咙只会增加张力,反而更不能解除声音。在乐句结束时通过挤压喉部和声带会使音色改变、元音改变、缺乏回响、练习时间过长还会伤害喉咙。

2.以呼气把音断掉

通常的结束唱的音的方式是放松声带把音断掉,并通过声门不断地把气平静的呼出。歌唱的效果与以吸气把音断掉的差不多,但缺陷是唱下一句的空气走向不对,准备动作要重新启动。这种方式对有休止符前的乐句结尾效果较好。

3.以吸气把音断掉

元音的断掉应该是平滑的,并且声音好像仍在继续,当声带打开和放松时空气从它们中间通过。

用吸气的方法把声带分开,它能使喉咙为下一乐句提前做好准备,使乐句结尾放掉的气息与下一乐句开始的气息相结合。

(1)唱长音时,在音要结束时减小音量。

(2)快速地放掉气息压力并吸气。(唱的音要平稳、轻松,不要增加气息压力,音是由共鸣传送的。可用一些身体动作来辅助感觉:唱时把手伸在身前,离开身体,轻轻握在一起,拇指向上;把气快速断掉,在手向远上方挥动的同时吸气)。

可以在一些合唱曲中开放的字尾后加“k”,结束得很突然,并保持喉咙的打开状态。开始时慢练该乐句,重复时感到字与字之间喉咙还是打开的。保持这种状态逐渐加快速度练习,直到合唱队员能用要求的速度唱这些乐句。

二、吐字咬字

一般来说,合唱比独唱的吐字要更精确,因为人数众多、声部间词相同而音高或节奏不同等原因,合唱吐字不清比独唱更容易暴露。关于元音演唱的练习在关于声乐嗓音训练的书籍和著作中提及的很多了,在这里不再赘述。嗓音的优美在元音,吐字的优美在辅音。元音可以发展优美的嗓音,而对于吐字笔者想在此多强调辅音的发声练习(当然良好的辅音也可增强元音的高位置)。 吐字和行腔所用的是不同的部位,但又是密切结合的。吐字首先起始于辅音,有很多也结束于辅音,合唱队员更要练就既可清晰吐字又不妨碍嗓音线条的辅音。

韵母(也就是元音)的发音状态和支持点,咬字则是指声母(多为辅音)在喉、舌、牙、唇不同的起音部位。歌唱语言不同于说话语言,歌唱语言的韵母形成的位置不在口腔,而在咽腔;歌唱语言必须最大限度地延长韵腹,所以很多独唱的咬字吐字训练往往重视元音的练习,提出“字头快、字腹长、字尾归韵”的枣核型的两头短、中间长的咬字吐字方式。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发字尾辅音之前就觉得已经唱完一个乐句了,把肋和腹部松掉了,这导致嗓音通道紧张或收缩,当然松掉也不是不能发出辅音,但是很困难。在发出辅音之后应呼气以确保自始至终辅音都得到气息和状态的支持。

辅音的练习既要保持各个吐字器官的独立性来防止辅音紧张导致的嗓音紧张,又要快速的变换辅音而不漏气。

(一)把字首辅音唱在拍子前

合唱队要在各种环境下和各种风格的演唱,除了无伴奏合唱不强调外,合唱队与伴奏一起要把字首辅音唱在拍子前。如果把辅音唱在拍子上,听起来就好像晚了,特别不容易和伴奏合上。还有前面要求的把音唱在气上,先出点气在出音;还有的辅音发音时比较长,就更要专门的恰当的定好每个字首辅音的时间。提前进入的手段通过练习形成习惯后,指挥只需偶尔提示即可,并不会打乱或复杂指挥的手势。

(二)唱响辅音

一般演唱时元音都较为响亮和拖长,辅音如果唱的太轻则会造成歌词很难被听懂或者字词强弱不均匀。所以决不能忽视辅音的发音,辅音发音的共振峰其实远远高于元音共振峰,让良好有力的辅音去和元音一道清晰的传送歌词。良好的辅音可增强元音的音响,绝不会影响或遮盖元音发音。辅音多是摩擦音、爆破音,有的是声带不振动的音,所以发辅音要调动更多的能量和气息,练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其唱响和强调出来,但各个发音器官不宜有压力感(可以有口腔和唇齿的适度压力,但不能有声门的压力)。唱响辅音所需的力量被转移到随后的元音上,为元音提供正确的发声位置、高频率的泛音、音高和动力。

开始要多次的尝试均衡辅音和元音之间的强弱比例,可以采用在所要唱的音高上大声唱辅音,比如“m ”、“ n”,然后以轻声加上元音音响。合唱队员可能会觉得辅音唱的比元音更响,可以用录音的手段进行辨别和调整。注意要防止紧跟辅音的元音唱的太强或延长了辅音使字拉扯的变了形。辅音唱响但不能唱长,各个声部声音的线条和吐字的力度都是均匀和流畅的。

清辅音如“z”、“c”、“ s ”、“zh ”、“ch”、“sh”时的唇齿摩擦音不能挤占后面音符的时值,唱时下巴放松嘴是张开的。清辅音的唇齿摩擦要整齐划一,甚至可以要求第一排的队员唱而其他队员完全不唱。

5 4 3 2 1 ---

Si sai sa sao su

保持舌头的稳定,只用口中的气唱“s”以免在辅音上漏气。

浊辅音需要振动声带发音,所以不用象清辅音那么突出强调自然就有一定的音响,但要注意浊辅音的唇齿音的音高问题(辅音无音高,但是有高频的嘶嘶声,这里说的音高是指辅音为其后拼读在一起的元音音高所作的准备和状态)。要唱得清楚、有控制、音高准确,还没有嘶嘶声,可用加长的浊辅音设计练习来解决。例如:

5 5 5 5 5 ---

ga gao gi gou gu

同一音高的练习,半音半音的上下扩展音域。不论涉及吐字器官多大幅度的移动,保持辅音和元音都是向前的,此练习要唱的非常连贯。

(三)唱外文歌曲时更要注意辅音

1.混淆的辅音

比如英语中的“ing”常常唱成拼音的“in”,以“n”代替了“ng”。受到中文咬字发音的习惯影响,舌位太靠前了,“going”唱成“go-in”、“loving”唱成“lov-in”。应多加强软腭的力量和软口盖吐字的练习,加强对辅音吐字咬字的重视。

2.错误的连读

外语歌曲中的单词之间常涉及到连读问题,队员常常不知道哪里该连又该如何省略辅音,在某些字间的连续而使人听不懂这个句子时,解决办法是需要吐字练习的同时,把字分开和改变对这个字的辅音元音强调。

3.该省略的辅音

比如英语中的双“t”的单词,只发一个“t”,这样才不会阻断前面的元音的发音。还有一种情况是拼写中没有“t”而读时有“t”,这是要把辅音连过去而省略“t”。

4.特殊的“r”

“r”的情况更为复杂。在欧洲一些语种里,比如意大利语、俄语中它是要求轻弹或者滚动几次舌头发音的,法语和德语在讲话时都使用软口盖――软腭的“r”,但在古典式歌唱不使用它。英语中的“r”有时发音像元音的滑音,是有声的;有时不读出来;有时是复合元音的一部分,与大多数复合元音一样,最后的音响必须非常轻并不被强调。根据它所处的位置和前后音的性质而有不同处理。

三、训练手段

(一)不过于依赖钢琴

在钢琴伴奏下独唱演员可以唱出大频率幅度的音仍被认为是允许的,而合唱队员如果也如此演唱就会出现疑似音准或和弦色彩不标准等诸多问题。一是嗓音是音响共振峰、基音、泛音等多种总合而成并可无限变化的,二是钢琴平均律的半音和弦乐四重奏的纯律半音相比本身就不佳。众所周知,目前使用的主要音律如十二平均律、纯律、五度相生律等本身的音高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就不等。为了音准良好,合唱队员不能只听钢琴来校对音高,还必须互听来提高耳朵的敏锐性和培养配合意识。

加强无伴奏歌唱的训练习惯,通过无伴奏歌唱让队员学会聆听周围的嗓音。即使排练的是有伴奏的合唱曲,排练时也多用无伴奏排练,将来不会因场地和音响等原因使一些队员听不到伴奏而影响歌唱。

(二)音程示范

可以用分辨音色和音程的方式来训练音准。例如,以男声声部为例,一位男低音和一位男高音先唱个八度,然后是纯五度。即使有稍许的“碰撞”或干扰,但这两种音程是在和谐悦耳的范围内。然后男低音持续主音,让示范的男高音分别唱个略高和略低的纯音程,然后再把它们变和谐。经过这样的示范和练习,合唱队员就能听出音程是否准确。之后让更多的声部加入,从二重到四重、六重、八重等等,直到全体男声都准确的唱八度、五度。训练其他声部和其他音程也是如此。

(三)不要单纯的练声开嗓

练声阶段不仅仅是练习嗓音技能和机能的,还要调节元音、辅音的音色,头声、混声和调准音高――音程的任务。预先精心选好要排练的曲目,比如这一阶段都排练D大调的作品,固定嗓音训练的练习,都以D大调下行琶音开始,经过练习合唱队员能在没有任何音高提示的情况下以D大调准确的把练习唱出。

(四)关系调性

当合唱队能在指定的音高上起音了,可按照乐曲的调性关系安排排练的顺序。比如D大调和b小调,E大调和 A大调。不用乐器或定音器恶的帮助让队员学会找到关系大小调及其属音和主音的关系。

(五)原位和转位和弦练习

在音程练习已经解决的基础上,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唱某个大调的和弦。不要求时值,指挥提示换音的位置:“男高声部高半音,女低声部高半音,男低声部高半音等等”。四个声部中每一个声部都要升高、降低或还原半音,最后都回归原来的和弦。钢琴只在最后回归时弹一个音,用来检验逐音符的移动是否准确。此练习主要靠耳朵。当然还可以设计出很多训练转调的练习,最后首尾最好在同一调性上可以更方便地检验是否跑调。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理工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项目名称:综合性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3JG027。

参考文献:

[1]倪淑萍.高师合唱教学的曲目选择和技巧训练[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大气压强练习题范文6

关键词:一体化;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理论;实践;控制电路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李文(1967―),女,汉族,湖南省郴洲市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设备工程系副教授,工学士,主要从事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

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会求知、能做事、易合作、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已成为职业教育新的关注热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培养现代职业人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在《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依据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选择和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能力,分析、设计、安装与调试常用建筑电气设备控制电路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即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三、《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针对电气控制线路基本环节――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有机地结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效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进行实例探讨,阐述“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一)知识要求

1.掌握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设计法。

2.掌握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组成及过载、欠压、失压保护方法,理解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自锁控制规律。

3.掌握电气控制电路故障点的测量法。

(二)训练目标

1.进一步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符号、用途、原理、型号规格及选择方法。

2.帮助同学们熟悉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组成,加深对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自锁控制规律的理解。

3.能根据电气原理图接线,使电动机实现连续正转控制。

4.会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并能采用测量法确定故障点。

老师首先根据控制要求,采用分析设计法设计出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分析其工作原理。然后提出训练目的,指出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就近接线原则,及如何保证自锁触头真正接入控制电路等。

常用低压电器的各部分功能部件与符号对应,是接好线的关键,训练时,老师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所用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符号。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到电气控制电路,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可采用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接线的方法,并巡回指导,对操作难点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或示范。线路连接好后,经过检查,通电试车,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三)教学总结

学生做完实验后,老师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出现问题进行讲评。提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理解和操作障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如自锁、欠压保护和失压保护,可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形象而又直观,学生容易掌握且记忆牢固。以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可操作性的问题也可通过实验求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拓展

控制线路完成后,老师提出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注意把教学大纲中内容适当融入每个模块,作为知识拓展的内容。

在掌握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组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出连续与点动混合正转控制电路。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布置难度大些的内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需完成基本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带问题思考的积极性,以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能力。

(五)能力测试

学生学习是为了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能力测试可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老师首先介绍建筑电气控制设备常见故障,电气控制电路故障点的判断及测量方法。接下来由学生在已接好的控制板中自行设置故障,通电试车后,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采用测量法确定故障点。最后由老师设置故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找出故障点,并给学生打分作为本模块的学习成绩。以实践考核为主,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目的的特点。

通过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学习后,同学们在学习其他控制电路时,能够很快地掌握电路组成,迅速准确地进行线路安装与测试。

通过老师一步步讲解示范,同学们亲历亲为,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具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这种讲授方法显然比单纯理论讲授的形式更有效,与实际结合更紧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在《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志林.《建筑电气控制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