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审计论文范例

存货审计论文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1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原则需要我们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形下,企业有多种程序方法时尽量选择对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小的方法进行处理,不高估资产、收益,不低估负债、费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会计核算中能进一步挤去资产、利润中的水分,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取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能起到一定防范企业经济风险的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能让企业的会计信息保持真实性,对内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利用信息更好地发展,对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以下具体分析了谨慎性原则在5个方面的应用以及在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1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的应用分析

受市场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企业的资产会存在减值的风险。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存货等非货币性资产要求在年末时对资产减值的部分进行计提,减少当期损益,保证了资产信息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在多变环境中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首先,以无形资产为例,在期末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将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并且在无形资产初始入账时,对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作了区分,研究阶段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才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如果无法区分研究开发阶段,则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入账价值的规定,不会使得企业高估无形资产并且少记费用,虚增利润。其次,对于企业的应收账款应当及时准确地计提坏账准备,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对应收账款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应收账款的净额,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情况,为相关报表使用者提供有效的财务报表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是:坏账准备的计提受企业的坏账准备政策影响,公司制定的坏账准备计提比率偏低,则可能有潜在挂账之嫌,如果坏账计提比率过高,则可能存在人为增加费用以调节利润的意图。因此,应收账款的列报是否合理极大取决于企业制定的坏账准备计提比率。如果企业不充分了解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水平,那么计提比率的偏差则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准确计量。另外,由于存在不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体系,企业一般很难对可收回金额进行准确计量。在这种存在主观性判断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会利用这种不确定性从中获益,例如,当企业为了制造稳定持续的利润增长,在前期多计提减值,而在后期少计提减值,出现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假象,吸引投资者的资金,甚至影响企业股票市场。

2.2在存货方面的应用分析

存货是企业收益的直接基础或者直接来源,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大,其核算的准确性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有较大影响,且由于存货的市场价格通常会频繁变动,所以准确核算存货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存货期末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种方法保障了企业不高估存货资产,不虚增利润,而且保证了投资人对企业存货跌价风险的正确评估,准确了解企业存货价值的真实性,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另一方面,存货的计价方法中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存货发出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收益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若期末存货的股价估价过低,那么今年的收益可能会因此减少,如果估价过高,利润也会因此虚增。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存货收发情况以及对存货市场价格的形势了解审慎的选取合适的计价方法,例如,当存货价格平稳时应选择加权平均,而当存货成本下降时,应选取先进先出法,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实际经营情况。在实际中,由于物价变动的不可控因素,可变现净值的确认也同样很难精确计量。选取的不同计价方法也会对利润产生影响,有可能存在由于会计人员对企业发展方向、内外环境变化、国家政策以及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缺乏准确把握,而选择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资产和利润成果,或者故意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利润调节的问题。此外,企业往往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正如在选取存货的计价方法问题上,企业可以依托准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但是,正是由于企业之间选择差异性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指标,口径不同使得企业之间的一些数据缺乏了横向的可比性。

2.3在或有事项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遇到一些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或有事项,尽管或有事项在当前并没有真实的发生,但是企业还是应当根据准则合理的披露并且判断其对企业的影响,以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具体涉及或有事项时,对于企业的或有资产一般不会进行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防止企业高估资产。但是对于企业的或有负债,如果此时该义务为企业的现时义务,履行后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并且能够可靠计量,那么应当确认这项预计负债。例如,对于企业的未决诉讼很可能败诉,且这项未决诉讼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应当确认预计负债并且判断其对企业的影响充分进行披露。这样可以让企业对未来的风险进行提前估计,增加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过度谨慎所导致的低估资产是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一个问题。因为谨慎性原则由于自身趋于稳健的性质,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有低估资产的可能性,致使管理层无法准确利用资产信息预测企业未来情况,也无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发展。例如,上述涉及对未来或有资产的处理时,并没有进行确认,从而使得公司实际资产没有充分地披露出来,同样会给相关使用者评估时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个问题则是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可能存在的冲突,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根据当期真实发生的经营状况或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可靠,体现会计核算的客观性。但是,在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下,企业还应当对预期发生的费用进行预估,以提高企业防范不确定风险的能力。

2.4在收入方面的应用分析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对企业收入进行确认时,应当做到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会计准则中规定收入应是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准则中对收入确认的规定充分反映了谨慎性原则。例如,按照总价法确认收入时,不计算可能发生的现金折扣,只有在现金折扣真实发生时才进行扣除。另外,劳务收入的确认按照劳务完成情况进行收入确认,当无法确认完成程度时用实际发生的劳务成本比例确认收入,如果发生成本高于收回的收益时,则按照收益确认而不按照实际的劳务成本,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中不高估收入的要求。因为对收入谨慎确认的态度,会有对收入、资产过度低估的风险从而导致信息不够准确的问题,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

2.5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应用分析

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一方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其对应的费用应该按照折旧年限进行分摊,抵减当期收入,不低估费用,体现谨慎性原则。另一方面,折旧方法也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法,也可以体现谨慎性原则。例如,如果资产预期在刚开始使用阶段带来的收益更多,并且前期的损耗和修缮费用较少,相对来说后期的老化加速,损耗和费用增加,采用加速折旧,使得前期多计提费用,符合资产带来的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原则。从整个资产使用期来看,平摊了费用使得利润能更加符合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从这一点来说,加速折旧的方法更加符合企业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由企业根据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体现谨慎性,但也面临由于采用折旧方法不同而导致企业之间的资产横向不好比较的问题,违背了可比性的原则。除此以外,不同的折旧方式会使利润偏高或者偏低,一些企业则会利用这种灵活性,使得资产价值与利润不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应用时能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使得管理者能够未雨绸缪,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但因为会计估计本身存在不确定因素、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存在被人利用而调节利润等有消极影响,如何解决运用时存在的主观性问题是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核心。3.1完善会计准则和明确应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只是一项总体原则,并没有具体会计准则条款去规范、明确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的范围并且给出具体指导,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主观性过强,如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具有较大估计性,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存货发出方法的选择具有灵活性,无法准确估计,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完善会计准则对于这些估计的确认,例如,对“可变现净值”问题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增强约束性,降低操作上的主观随意性,防止利用这种主观臆断调节利润的企业有机可乘。此外,完善的会计准则条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当两项或多项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完善的准则制度让会计人员能够找到适用的前提,选择需要应用的原则,避免冲突。

3.2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约束

对内建立企业自己的审计监督机构部门,对企业涉及的会计估计部分进行审计,使得作出的会计估计在不同的会计人员中也能保持一致性。增加企业内部监管审查,能适当解决会计人员的主观偏向问题,避免由于某些员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缺乏整体把握,导致会计计量方法等选择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真实状况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对外加强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于企业的监督,有利于保证债权人以及所有者等相关者的权利,使得企业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专门的监督机构应当对企业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进行评估,检查企业选择的方法是否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否符合企业资产实际情况。对于会计政策变更是否有合理的理由,是否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变更。外部审计可以加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例如,可以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基础进行披露,让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除此以外,独立的审查,降低了企业为了吸引投资,故意谨慎不足,虚增利润,或者为了偷税漏税减少利润,而过度谨慎的风险,增强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可信度。

3.3增强内部人员的信息沟通

内部人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利于各部门制定计划、实施策略、达成目标。具体来说,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制定,一方面,需要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人员也应该与内部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及时传达相应的信息,避免会计人员对谨慎性的低估或者过度使用。

3.4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的关键就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综合能力对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合理估计,要求会计人员能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不过分谨慎也不能谨慎不足。首先,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遵守职业道德操守,拥有力求事实、诚信为本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企业还应该关注会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知识的程度、学习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了解等。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性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展,随之而来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新知识结合经验去解决问题。

3.5运用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计划

运用谨慎性原则时结合企业的财务计划和战略目标能够更好地把握谨慎的适度性。通过分析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行业趋势,制定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财务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谨慎性的实施,更能符合自身的情况。谨慎性原则运用时,不仅需要考虑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财务计划,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和计划有指向性地去寻找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将谨慎性原则自身的缺点尽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帮助企业更好地决策与发展。

4结语

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企业在会计实务中运用时,会由于不确定因素遇到各种阻碍,给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困扰。因此,企业应在经济环境中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避免信息的失真,提高企业预警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楚妤.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核算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9(17):181-182.

【2】宋玲玲.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会计师,2020(20):8-9.

【3】韩圣福.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05):60-61.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要想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本文根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

风险导向;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山东网获悉,2013年山东省新增9万户中小企业,总户数达到9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75.3万户,小微工业企业达到12.7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71万人;实现营收5931亿元,同比增长10.2%;税金总额达到221.5亿元,同比增长2.4%。然而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同时,其背后也存在着内部管理混乱、抗风险能力弱等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前期研究成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下面主要按照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初创期中小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普遍不重视,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缺乏授权审批制度,职责分离不明确,对于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等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几乎没有;成长性中小企业管理层逐渐增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建立的制度,例如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分工不清晰,致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成熟期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相对完善,但是由于员工素质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衰退期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但是由于企业正处于衰退的境地,企业面临着由成熟走向衰退的危险时刻,企业将面临内外部风险的挑战。从以上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为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提供合理保证,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经过前期调查研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五点:第一,控制环境薄弱,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制度普遍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第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第三,信息沟通不顺畅,影响管理层对经营活动做出正确决策和编制可靠的财务报告的能力;第四,缺乏有效的控制活动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第五,没有设置专门的内审部门或者专职内审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缺乏独立性,没有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策略

结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重点针对其存在的缺陷问题,加以改进与完善,提升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基础,没有健全的内部环境,无法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等激励措施并有效实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再次,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制度、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二)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风险管控

首先,企业要尽可能地识别全面风险。风险识别既要识别外部风险,又要识别内部风险,只有识别全面风险,才能更加有效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企业应重点控制的风险。再次,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衡量风险与收益,选择确定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和接受的应对措施,以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在信息与沟通方面,搭建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拓展信息沟通渠道,形成全方位多渠道沟通方式,保证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信息的快捷传递,提高信息处理质量。

(四)全方位控制活动,加强风险防范

控制活动应覆盖各个业务流程的重要控制点,包括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与职责分离等相关活动。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办法,通过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检查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使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实施。

(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专职内审人员,具体执行内部审计检查与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体系或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督促企业健全与完善,全面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

三、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在内外部环境、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要中小企业完全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现实,就中小企业的现状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整体考虑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以减少风险。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指导思想,在内部控制五要素范围内构建。体系控制范围应覆盖中小企业各业务循环关键控制点,建设以控制主要业务存在的各类风险和体系运行期望效果为目标,因而又称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决定了企业在道德标准、价值导向、品质方面的基调,反映了企业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它是内部控制体系整体框架的基础。中小企业控制环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

(1)完善组织机构。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健全组织结构,构建权力、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运行高效。中小企业完善的组织机构图如图2所示。

(2)科学设定职责分工。组织机构只是给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真正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是企业员工,因此,企业组织机构设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职责分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员工人数相对较小,另外又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实施职责划分要比大企业困难,但关键岗位仍应设立职责分工。例如,在货币资金环节上,中小企业至少应当将货币资金收支与记账(除日记账)两个岗位分别设立;在采购与付款中,至少应当将采购、入库、付款三个岗位分别设立;销售与收款中,至少应当将销售、发货、收款三个岗位分别设立。

(3)建设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管理的稳定性,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中小企业应重视文化建设,并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全面融入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中,加强内控和风险文化传播、落实和评价,增强管理层与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为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提供强大动力。例如,定期开展文化宣传,树立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管理层在文化建设中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沟通,通过网站或宣传栏开设“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专栏”,建立内控文化宣传培训与经验交流平台,宣传国家相关内部控制政策规定,普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知识,总结交流各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经验。

(4)制定人力资源政策。中小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重视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不断提高、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制定员工激励措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优秀员工的流失。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了解自身的承受风险能力,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防范风险。中小企业应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对收集的风险管理信息、各项业务循环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影响重大的关键风险上,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

(1)建立风险信息库。各部门全面开展风险数据收集、识别,形成本部门风险信息,提交风险管理小组,进行汇总、分析形成风险信息库。

(2)确定风险评估等级。风险评估等级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标准,分为:一级风险———可忽略风险;二级风险———轻度风险;三级风险———中度风险;四级风险———重大风险;五级———特大风险。

(3)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等级,确定各类风险等级。

(4)风险应对。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等,选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和接受等风险应对措施。中小企业各部门应制定本部门的各类风险应对策略,并提交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各部门上报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辨析、分析、处理和汇总,形成企业风险应对措施。

(三)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有效的沟通要求信息的自上而下、横向以及自下而上的传递。中小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内、对外传达信息,同时也应注意防范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中小企业可以将管理意图和控制措施嵌入信息系统,例如运用兼具运营和控制功能的ERP系统。

(四)控制活动

中小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控制活动是落实风险评估结果的基本手段。中小企业最好选择预防性控制与自动控制,因为其效果好,成本低,更容易形成一个全程可控的氛围,使整个内部控制体系更有效地运转。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控制手段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实物控制;信息处理;绩效考核等,例如中小企业在货币资金支出审批流程,明确审批环节和审批权限,如规定部门经理资金支付审批权限,超过了不予办理,必须经总经理审批,超过总经理审批权限的,应集体决策。

(五)控制监督

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应当包括常

规性的日常监督和专职内审人员的专项监督,监督手段一般是对内部控制的检查、测试和评价,当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针对缺陷提出整改方案,尽快落实改进。内部控制整改方案应落实到部门和岗位,责任到人,还要设置一个整改期限,并制定专任检查整改的效果,将其落实于奖惩考核项目。

四、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例

根据上述分析,下面以××商贸公司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一)公司简介

烟台XX商贸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主要从事面包、蛋糕、西点及饮品复式经营的烘焙业务。在几年的经营运作中,该商贸公司在烟台、威海等地多家超市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自己的连锁店。烟台XX商贸公司初始注册资本30万,员工人数23人,年营业收入120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属于中小企业范畴。

(二)XX商贸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薄弱。XX商贸有限公司没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没有董事会或董事长等机构或人员,而其相应的权力都在公司总经理的手中;XX商贸有限公司对员工专业胜任能力不重视,没有专业的人员负责招聘,大多数招聘来的员工都是经由公司内部的职员介绍,经过简单的接收手续就能入职,没有新员工入职培训机制,从而导致员工素质相对较低、专业能力较差。

(2)风险意识不强。XX商贸有限公司管理者与各级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规章制度间不衔接,从而导致对既定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对风险的态度主要依靠总经理的个人经验和判断,公司内部没有设专人负责风险评估,以应对面临的风险。

(3)信息沟通不顺畅。XX商贸有限公司目前的内部信息传递方向只是自上而下,缺乏自下而上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沟通渠道成为管理者的传话筒,员工只能接受任务并执行,公司没有建立举报等制度与渠道,员工没有向上沟通信息的具体方式,很难将自己对公司的想法或是建议向上有效地反映。

(4)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XX商贸有限公司关键内部控制点设置不全面,例如采购业务、货币资金支出审批权限设置不合理,导致2013年被公司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公司19万元。

(5)内部监督缺乏。XX商贸有限公司没有设置专门内部审计部门或专职审计人员,无法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进行监督。

(三)XX商贸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XX商贸有限公司组织结构简单,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岗位设置不全,无法达到职责分离的目的,没有将内部控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缺乏监督体制,高风险的领域为货币资金项目与采购存货项目。下文将从以下方面对XX商贸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构建。

(1)总体规划。由于其员工人数少,因此可以设置执行董事,并聘专业人员负责内控监督,并直接对执行董事负责,保证其独立性;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与执行考核细则,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并指定专人负责风险管理;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包括人员招聘、员工定期培训、职业发展规划、考核细则、激励措施等。

(2)风险评估。XX商贸有限公司的风险类别如表4所示。经测评,该商贸公司货币资金风险与采购风险属于五级风险,因此,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3)应对措施。通过管理层邮箱、座谈会等方式,建立部门横向沟通与员工向上沟通渠道;引入ERP信息系统,既能保证部门间信息及时有效传递,又能实施有效地控制。各业务循环设置关键控制点,XX商贸有限公司涉及的循环有采购与付款、生产与费用、销售与收款,以高风险领域存货采购为例,设计如表5所示的关键控制点。同时,设置日常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与专职监督人员专项监督。

(4)内部控制体系评价与反馈。一是由各部门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针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是否有效,是否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相关错报;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各个关键控制点是否有遗漏,员工是否能够遵守内部控制相关规定执行,并提出改进建议。二是由内部审计人员对整体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确定是否实现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漏洞;汇总各部门上报的部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整体是否存在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三是将评价的结果及建议提交给董事会,由董事会审批内部控制体系改进建议,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作者:付晓 孙琳 姚晓刚 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半岛地区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12WF7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1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吕秀娥、韩岚岚:《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内部控制对策研究———以烟台市中小企业为例》,《会计之友》2013年第17期。

[3]蔡玉华:《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建立探讨》,《财会通讯》2011年第29期。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3

摘要:

盈余管理是以企业管理当局为主体,以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为客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在准则允许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盈余管理现象十分普遍。另外,ST制度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业绩较差并到达一足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ST冠名的方法,来向投资者揭示该公司的财务情况。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角度,在分析*ST美利财务状况基础上,对其摘帽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ST美利;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盈余管理行为是企业利用会计的选择性合理改善收益的行为。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得到研究证实。但由于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准则还是不够完善,其中存在不少的局限性,这就为企业采用盈余管理留下了机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但是与国外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当前情形中,如果企业使用盈余管理方式不合理,就会有可能变为财务舞弊的不合法行为。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选择有很多种方式,如利用现行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关联交易、债务重组、政府的扶持等。在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与国外相对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只是在逐步的发展中。因此,在该方向的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国这类较特殊的ST公司的研究更加比较重要和迫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ST美利背景简介

(一)公司概况

中冶美利纸业成立于1985年,经过二十多年跨越式的发展,企业总资产77亿元人民币,拥有28条现代化的造纸生产线,企业拥有速生林基地50万亩,员工8000多人。成为一家集制浆、造纸、造纸林基地开发、造纸机械加工、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印刷包装、房地产开发、商贸、自营进出口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美利纸业经营范围机制纸、板纸、加工纸等中、高档文化及生活用纸的生产、经营、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二)财务状况

2013年和2014年两年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着债务负担沉重、流动资金短缺、低效资产较多等困难。在经济增速放缓、造纸行业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公司2013年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实现553,185,490.34元,2014年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实现622,013,445.02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59.41%和12.44%。2013年报告期内营业利润实现-261,677,469.95元,净利润实现-241,384,599.82元;2014年报告期内营业利润实现-400,618,043.98元,净利润实现-649,097,283.18元。美利纸业2013年到2014年各项目同比发生严重下降,导致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状况。鉴于这种状况,避免公司遭受退市风险,公司必须上下一心,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改善财务状况,实现*ST美利的摘星摘帽,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

三、*ST美利可采用的摘帽手段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ST制度,若公司连续亏损三年,则面临退市摘牌的风险。*ST美利在处于亏损的最后一年时,如果想在来年保住上市资格,则必须通过盈余管理方法,如进行重大的资产重组活动、大额度的关联交易或者是利用政府补助等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一)冲回预计负债

从*ST美利2014年财务报表中,我们看到报告期内,净利润-649,097,283.1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8.91%,除了本期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53.10%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宁波银行北京分行诉中冶纸业、林业公司及本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已二审判决,公司根据判决结果计提大量预计负债导致利润下降。美利纸业和中冶美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败诉,根据终审判决结果,本公司计提预计负债2.87亿元。针对本公司目前计提的高额预计负债,公司可以与宁波银行进行交涉,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免除公司就中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其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和抵押担保责任,从何减少预计负债的计提,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提升下期的净利润。

(二)资产置换

2014年美利纸业的四家子公司经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宁夏美利纸业板纸有限公司净利润为-1,224,658.83,深圳市美利纸业有限公司净利润为-64,528.70,宁夏兴中矿业有限公司净利润为-408,801.15,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净利润为-2,811,837.75。鉴于子公司的亏损状况,公司可以考虑出售亏损最严重的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的股权,或者与集团内部其他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进行资产置换,进而实现对亏损子公司的剥离,合并盈利状况较好的公司,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减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通过分析合并利润表,公司2013年资产减值损失合计为92,147,329.93,而公司2014年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80,743,536.49,基本翻了一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由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组成。我们看到,公司可以减少赊销业务,通过货币资金进行交易,进一步减少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公司可以根据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状况,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减少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计提的减值损失。

四、结束语

从文中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到,*ST美利在处于亏损的最后一年时,为了保住上市资格,通过冲回预计负债、资产置换、减提资产减值损失等盈余管理方法来实现下一年摘星摘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要依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和合法的盈余管理方法实现公司实现摘帽,进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作者:马靖超 王智航 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旭东.2012.ST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李安兰.201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盈佘管理案例研究.财会通讯

[3]任永平,李昊.2013.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更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财务与会计

[4]褚祺生.2013.基于会计估计变更的盈余管理研究.财经界

第二篇:审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摘要: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盈余管理分为合法的盈余管理和违法的盈余管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和股东的利益。盈余管理行为在宏观上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优化配置问题,不能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在微观上则会影响投资者和股东。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方式,因此必须从法律法规、社会影响等方面强化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

关键词:

上市公司;国内外学者

本文主要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和审计技术与方法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改善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和建议,以期为政府和社会改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提出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资本市场诞生之后,企业经理人向市场公布公司财务信息,以期向投资者筹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球范围内的财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如国外的安然公司会计利润造假现象、世通公司的虚构收入行为以及国内的银广夏事件,使得投资者失去了信心。这些大型公司的舞弊行为和其直接导致的破产正是由于管理层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编造企业利润,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在安然公司和其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爆出财务丑闻之后,美国政府和会计行业开始思考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之后,其召开紧急会议,公布了SOX法案,这个法案的公布是为了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尽量使得企业能够完全、完整、真实的公布信息,使得外部投资者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决策。美国希望通过这个法案,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信息公布,抑制盈余管理。在美国之后,我国也爆发了财务丑闻,如银广夏事件,因此,我国在此之后也开始完善会计行业的法规和准则,以期通过这些法律准则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审计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从审计主体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审计师的职称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资历越老,他所提供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就越高,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口碑越好,它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越高。DeAnlo(1981)从理论上对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公布信息的影响进行研究,他发现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越是具有品牌效应的事务所,其提供的审计报告的质量越高。Owhosoetal.(2002)也指出,审计师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够发现其被审计单位的错报与违规行为,其审计质量越高。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类似。李树华(1999)指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很大部分会根据他的工作经验来进行选择,工作能力强的审计师会搜集与他有用的信息来检查企业的信息,所以他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会比较高。雷光勇、刘丹(2006)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审计师的工作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量,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价格和审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指明,审计师的能力越强,费用越高,工作量越小,他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就会越高。顾明润等(2012)研究发现,外部的审计对于国家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大,他们更在乎外部审计,因此如果提高外部审计,他们的财务报告就会更可靠。曹国华等(2014)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比内部审计的效果更好。通过对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体质和发展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知道尽管国内外研究的放心差不多,但是研究的结果却不一样。

三、审计与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理论

JansenandMclean在1976年提出了委托理论,并且在最近20年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很多小公司逐步变成了大公司甚至是跨国公司,其要求的资本不断的增多,对于技术、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个时候,一般的所有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了,他们需要聘请更有专业能力和管理技术的人管理公司,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经营人,同时给他们限定一定的业绩标准,并且付给他们相当丰厚的报酬。然而职业经理人作为理性人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例如虚构利润以达到所有者制定的考核目标,或者建造豪华的办公司,不为经营业绩努力等。正式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想要的不一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委托理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在于所有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而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向所有者汇报,于是所有者开始要求有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利益,要求经营者真实的公布信息。披露真实、有效的信息能够使得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同时保证,所有者能够监督管理层,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管理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资本市场上,并不会所有的信息都是完全流通的,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免费取得的,因此市场上必然存在一方掌握的信息较多,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另一方必然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那么这时候拥有信息更多的一方就会选择对于自己来说利益最大的方案,那么信息获得较少的一方就可能会有损失。根据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时间和所展示的内容不同,可以将信息不对称分为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两种情况。道德风险是指信息的优势方由于没有其对所进行的决策不需要负责,或者在有关第三方的担保下只需要负部分责任,信息优势方就会在信息劣势方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投资获利,这优势方获利;反之,如果项目亏损,则信息劣势方遭受损失。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优势方由于其获取的信息很难被劣势方知晓,其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不会考虑信息劣势方,只做出对自身有利的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信息劣势方蒙受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知道的信息比外界要多很多,而外部投资者知道的信息都是从管理者得来的,也没有办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投资者在对外公布信息时,可以随心所欲,只选择对自己来说最有利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管理者公布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公布情况进行审计,减少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的可能,尽可能使企业真实的信息公布于众,这样才能使投资者和股东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四、总结

1、政府部门应该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强制公司公布其应该公布的内容,同时应该规范公司公布心的基本样式、内容等,使得不同的报告具有可比性,此外,准则应确定企业强制性披露的内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尽量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真实、完整。

3、应由监管机构选择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工作。在源头上避免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往来。监管机构在选择审计单位时,应公平、公正,综合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专业能力、审计数量等,最后选择合适的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4、应禁止审计单位向被审计单位提供除了审计以外的其他咨询工作,但是应该允许审计机构像其他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这样机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经济收入,又能避免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存在利益关系。

作者:廖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三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范

[摘要]

概述了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阐述了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运用关联方交易、利用资产重组等实施盈余管理的做法,提出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准则法规、加强外部监督管理等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过度;做法;对策

1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调节和控制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利润,以此达到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一是契约因素。契约因素包括薪酬、待遇和债务等。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级别待遇通常与公司业绩相关,所以他们就会借机调节利润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薪酬待遇。上市公司为了筹得资金或是降低筹资成本,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向银行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公司拥有良好偿债能力的会计报表;或者当财务状况没有达到债务合同的标准时,就会采用盈余管理对账项做出调整,以使偿债能力指标达到债务合同的标准。二是政治成本因素。当上市公司经营成本等指标处于规定范围之外时,政府就会采取提高税率、加强监管等方法进行严格把控,此时便产生了政治成本。为了避免受到政府关注而产生政治成本,那些规模较大、有垄断性质或者前景好的公司就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公司利润。同时,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业绩在一定程度影响地方政府的业绩,为了应对地方政府对公司业绩考核,管理人员就会运用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三是税收筹划因素。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不够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而且不同的客体所对应的起征点和税率是不同的,导致公司管理人员为了尽可能减少纳税而进行盈余管理,将高税率会计期间的净利润调整到低税率会计期间,或者将利润转移到不同地区的公司或同一地区的其他公司。四是资本市场因素。包括配股因素和退市因素。国家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设定了严格的盈利标准和额度限制;对退市条件的规定也非常明确。上市公司为了符合配股要求而使用盈余管理调节相应指标;或者为了使公司逃离退市的危机而采用盈余管理调节对外报告的财务数据。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做法

2.1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

由于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加上公司外部的非专业人员难以判断公司所选的会计政策是否合适,让上市公司人为地操控会计政策的盈余管理空间。常用的方法:一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及变更。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影响到成本和损益。比如与直线折旧法相比,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降低所得税的现值总和,这样上市公司就等同于得到了一笔没有利息的贷款。即使是确定了折旧方法,仍然可以以客观环境变化为理由而变更和重估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从而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进而改变公司的成本和损益。如某公司有一台机械设备,原本按照15年的使用年限进行折旧,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台设备的使用年限变更为了8年。这就意味着设备的折旧率提高了,相应的,公司的利润也就减少了。所以折旧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年限的调整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实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二是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变更。会计准则中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种,在满足所选方法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前提下,不同的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所以,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存货的计价方式,实行盈余管理。三是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比例的调节。会计准则中,上市公司研发无形资产的支出按照阶段的不同,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实际发生的时候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证明符合资本化的要求后可以确定为无形资产。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研发无形资产的过程很复杂,而且整个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很难明确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所以,上市公司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改变费用化和资本化程度,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四是公允价值的主观计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尚不规范,所以在涉及到公允价值的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不公允的。而且公允价值的计量本就会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调整公允价值的计量,实现盈余管理。

2.2运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或者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双方,关联方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利条件。为盈余管理提供机会的关联方交易主要有:控制资金往来时所产生的利息,以此调节财务费用;使用脱离市场的不公平的价格购置或出售货物;相互转移优良的经营项目以及利润等。尤其是在上市公司想要取得配股资格或避免退市时,为了满足规定的盈利标准,就会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在很短的时间里制造出提高自身经营业绩,增强盈利能力的表象。

2.3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本来是为了协调上市公司的各项产业,使其拥有更好的经营状态,从而更好地融入新的经济环境。但在我国很多时候资产重组被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在母子公司之间转让与处置相应的资产,上市公司可以在不产生财务费用的前提下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优质资产;同时能通过转移劣质资产减少亏损。此外,有些上市公司会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进行大额的资产贸易使公司利润大幅度上升,或者与那些正在向上市公司过渡的关联公司进行一系列的不平等交易。通过上述做法,上市公司可以向公司内部注入利润而向公司外部输出亏损,实现利用资产重组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3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采用盈余管理后得到的会计数据可能不够公允,但是却是真实的。所以盈余管理不同于财务舞弊,不是违法行为。不仅不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且采用适度的盈余管理后,可以帮助公司减轻负担,减少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风险。但是盈余管理要有限度,一旦超出了合理的度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利益关联者的权益,并且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比起完全禁止盈余管理,更明智的做法是注重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的完善,从内部和外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更加规范。

3.1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只有拥有健全的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其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拥有较高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盈余管理。为此,要推进股权结构的变革,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可以通过回购股票、发行债券、股权转债权等方法分散股权使之处于制衡状态;可以把小股东联合在一起组成协会,使小股东实质上行使权力,监督大股东的用权情况;还可以让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并让中介机构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让多方投资者共同参与和监督上市公司的治理以有效抑止过度的盈余管理。要改善激励制度,防止管理人员因过于注重业绩和为了保护私人荣誉而进行盈余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考核,除了业绩要求和相关财务指标外,还可以适当加入其他内容的指标,如:沟通和领导才能、合作创新精神、人员的调控和分配能力等,以使评价更公正全面,消除管理人员为此进行的盈余管理。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独立董事既要有数量的要求,人选也应考虑周全,可以从多个相关领域挑选,例如债权人、投资者以及财务专家等;独立董事还应定期更换,严格把控在任时间和连任次数;独立董事应接受绩效考核,不称职的可以及时调整。从而使独立董事真正地脱离管理层和大股东,秉持认真负责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监督责任,促进减少过度盈余管理。

3.2完善会计准则法规

会计准则是多数利益关联者的保障,应由独立性的组织来制定,制定过程应尽量公开和透明,让利益关联者都能够参与准则的讨论研究并对准则的制定进行监督。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实施了一段时间,是时候进行修订完善了。应组织财会专家和投资者等组成的会计准则评估机构,对准则导致的盈余管理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长期的观察,并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参照国际评估标准总结出我国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提交负责制定准则的机构,推进会计准则的完善。同时,应尽可能地明确过度盈余管理的判断标准和处罚规定,加大对过度盈余管理的处罚力度,使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带来的成本大于可能获得的利益,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的冲动。只要会计准则不断地完善,上市公司迈向成熟,那么盈余管理最终会被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区间内。

3.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主要有证监会、财政、税务、银行等机构。虽然监管机构众多,但是各个监管机构都只负责本机构相关业务的监管,例如税务部门监管有无偷漏税、证监会关注股价波动、银行注重还债能力等。因此,所进行的监管是侧面的而不是全面的,监管的数据是部分的而不是完整的,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漏洞,无法察觉上市公司进行的盈余管理调控。为此,各个监管机构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监管合力。为了防止监管机构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降低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应通过立法明确监管机构的责任,切断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系,公平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责,达到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

作者:杨家祥 黄月眉 杨绍义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舟山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48-50.

[2]杜迎春.论企业盈余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100-101.

[3]马尚.防范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511-512.

[4]贾小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及管控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15-16.

[5]王永海,章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法及监管措施[J].财会月刊,2014(5):107-108.

第四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它还涉及到经济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世界关注的热点。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盈余管理问题,深刻分析盈余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以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范围内,在合法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节,以此来更好地管理资金,提高竞争优势。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筹资动因

筹集资金,是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在《公司法》一些法规中就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要求该公司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必须连续盈利才能成功上市。因此,企业便不得不加强盈余管理,从而取得合法资格。况且,财务报表经过盈余管理粉饰过后盈利能力会显示很强,能够吸引广大投资者,以此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从而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二)契约动因

我国的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贷款单位的申请也加大了审查力度,不仅包括贷款单位资格,还包括贷款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制度。考虑到能够更多地收回资金,债权人会制定出较多的限制条款,对债务人进行一定的约束。因而,对于急需筹集资金但是经营状况又不好的企业,就需要通过加强盈余管理,来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和贷款额,以便更多地从银行募集到款项。为了避免债务契约的束缚,上市公司会加强对公司盈余的管理。若企业的资产状况难以支付债权人的报酬,有损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契约,企业就会利用盈余管理粉饰报告增加利润,进而降低了违约风险又提高了自身信贷级别,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三)避税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加强盈余管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税。在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中,出台了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充分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下,通过对公司盈余的管理尽可能地调低应纳税额,将纳税给公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

在我国,可以采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来处理同一项经济交易,因此,对会计方法进行变更相对容易。一些上市公司会根据企业状况,在不同时期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来调整利润,以便企业能够良好运行。但是,为了盈余管理而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没有反映企业的真实业务实质,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二)费用与收益的确认不规范

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本期费用高就费用化,为了以后摊销就资本化或停止时间。在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方面,管理者会将并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以便调高本期收入增加利润。收入和费用都应遵循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条件,但是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前或延迟了费用或收益的确认时间,违背了其认定条件而随意变更。

(三)盈余管理使关联交易混乱

关联交易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为了实现预期销售额就将商品销售给其关联方,或者为了实现目标利润从关联方处低价购买原材料却将产成品高价卖回给关联方。企业和关联方利用盈余管理手段不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使得关联交易市场混乱,加大了管理难度。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由于会计准则一般都是根据对过去经济业务的研究所制定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方式多样化及经营范围扩大化,导致会计准则本身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这样,企业管理者和相关会计人员就抓住其滞后性来进行管理,做出最佳决策。

(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管,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外部的证券监管机构、政府机构以及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第三方的监督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较晚,对信息的披露水平还不高,并且披露效率也很低。其次,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并没有任何的考核机制,为了追逐利益互相竞争,其审计的会计报表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较晚,其治理结构还不健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董事会成员的组成不合理,股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内部人员利用职权进行操控,公司监督管理不到位。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公司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但是这些问题也给企业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为了优化企业经营治理结构,避免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构建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机制。解决股权过于集中问题,允许国有股、国有法人股上市流通,以鼓励机构投资者。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明确独立董事的主体地位,独立董事可以全程参加董事会并参与一些经营事项的决策,使独立董事真正履行责任,并能充分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应适当提高独立董事人数比例,以提升对董事的制衡能力,发挥其监督效力,严格控制盈余管理,避免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使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此外,把董事会与总经理进行分离,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注重企业盈余和市场价值的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且激励企业经营者,从而防止管理人员短期行为的发生,将经营者自身利益与企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有必要对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设置不同方法的运用条件,对一些事项规定更具体的适用条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完善,提高语言和相关概念的准确性,避免会计人员利用其模糊性发生财务舞弊行为。此外,我国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依据职业判断和进行主观性选择的空间。制定者应不断根据实务中的新进展、新动向,及时地修订并出台相关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确保会计准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对准则的实施做好宣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使其制定与实施之间密切配合保持一致,以增强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价值和它的硬约束力,减少上市公司的选择空间,限制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扩大。另外,要扩大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而提高会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企业内外部监管机制建设

加强企业内外部监管机制,是提高企业对外披露更加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监管来确保会计信息来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来保证经济交易的真实性,通过注册会计师第三方的监管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更换机制,强化其职业作用,在制度上真正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此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注册会计师法》,更有效地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增强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意识,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监督管理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缩小盈余管理范围,维护规范资本市场有序进行交易。

作者:陆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红玫.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防范措施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9):45-47.

[2]孙艳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中国外资,2014,(4):125-126.

[3]林永坚.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5,(12):181-182.

[4]赵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识别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2):67.

[5]唐兴波.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146-147.

第五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研究

[摘要]

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会计准则的发展。然而会计准则的发展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理论产生一系列的漏洞,这直接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如果解决不当,不仅会导致公司的亏损,更会导致我国经济的衰退。文章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论述,并且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这为平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准则;关系研究

1前言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的影响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界的一大焦点,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现在资本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也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上市公司虽然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是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却成为当今时展的一大难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此来促进会计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研究本文对于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需要。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论述

2.1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持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一种欺骗手段。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操控手段。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骗手段,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规范地将盈余资金拉向另一种投资方式,从而实现所期望值的行为。

2.2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企业为了会计政策的选择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就是因为在会计政策选择中,选择空间非常自由,这就会使得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的利益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当然,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方法,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自己期望值。上市公司交易的灵活性和内部政策的灵活性也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之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还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权限。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交易非常清楚,那么企业经营管理者就会为了企业的利益而采取盈余管理,以此来谋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3.1资本市场动机

对上市公司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又成为现在研究的重要对象。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场所,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常常会选择融资。因此,企业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政策,并且为了迎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资本市场动机。

3.2债务契约动机

在现在上市公司的发展中,债务融资仍然是上市公司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公司为了确保债务人能够安全偿还债务,上市公司会制定一系列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的相关条例,以此来避免债务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当然如果债务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相关的条例寻求赔偿。如果债务人利益受损时,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盈余管理减少违约风险,以此来确保债务契约的正常运行。

3.3避税动机

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管理当局者常常会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来避税,避税不等同于偷税漏税。避税就是可以通过不触碰国家法律文献的方式不交纳赋税,很多上市公司就是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子公司,从而减少本该交纳的赋税,因此,盈余管理的又一动机就是避税。

4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4.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采用会计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会计手段就是利用可选择的存货计价方法,这种会计手段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盈余手段。通过利用已经选择的存货计价来实施盈余管理手段,从而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会计手段中还可以利用减值准备。虽然我国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许多方面的减值准备不可转回,但是企业就应当学着利用这种减值准备实施盈余管理,从而获得利益。会计手段还包括变更折旧政策或折旧年限。这种手段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者的主观意念,如果他们有证据表明资产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当局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影响,从而达到他自己获得利益的目的。

4.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采用非会计手段

(1)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这个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或者是一个总公司有很多分公司,然而这些利益交易多是在这些公司内完成的,不关联到其他公司里。这就会使共同控制人,也就是企业的最大老板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非会计手段是通过各个公司的关联交易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利益关系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2)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就是为了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避免公司破产的风险,实现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进行资产重组,还可以使公司会计准则的更加完善,还可以让公司通过重组内部结构来协调发展。资产重组可以让公司避免不必要的亏损,可以让公司在经济经营不良的状况下,及时脱离现状,走向一个更加良好稳定的发展状态。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只有平衡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进步。如果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过多,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这样也就严重阻碍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进步。

5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成为当今时代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何解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这个难题急需解决。国内外的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研究,来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朝礼 胡佳佳 刘籽宏 陈腾 王雯娟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0-72.

[2]支晓强,童盼.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145-152.

[3]许波.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的互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52-55.

[4]董春诗,樊凤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市场,2016(29).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4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p#分页标题#e#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p#分页标题#e#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财务风险;企业;肺炎

1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改革进行深水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企业需要应对的挑战趋多且复杂。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诸多问题,加剧企业财务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如何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此为今后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参考。

2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由于受各种因素以及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偏离预期的目标造成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伴随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财务风险是风险在财务领域的体现,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受人的意志所约束,在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并不能完全消灭,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范畴,避免出现无效费用的产生。②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的显著特点,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难点。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既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③全面性。全面性相对应的是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从企业成立之初到企业灭亡都时时刻刻存在财务风险。

3肺炎疫情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2020年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结合多年实践工作,肺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应收账款回笼周期延长,呆账死账比例上升。应收账款是企业扩大销售、占据市场、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举措,但是应收账款比例过高则会占据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安全隐患。肺炎疫情的发生无疑会延长企业应收账款的回笼周期,增加呆账死账的发生率:一方面,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诸多企业“停工停产”,生产、销售的停滞导致企业收入减少,到期的债务无法归还,导致赊销企业不能及时拿到货款,这样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赊销企业因不能按期拿到欠款,则不能及时采购原材料,从而进行后续的生产进度。另一方面,肺炎疫情的发展会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破产,而企业破产则会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成为死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例如,肺炎疫情发生,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难以偿还债务,企业不得不宣布破产,使得赊销企业的货款成为死账,无法追回。

3.2营运资金压力加大,融资成本增加。肺炎疫情发生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为了支撑运营必须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进而引发融资业务的开展,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一是肺炎疫情发生后,企业为了顺利生产必须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专门设置采购公共消毒用品、防疫防护用品以及开展工作人员健康检测等工作的费用。这些费用的支出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二是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受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的销售回款更加困难,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然要通过融资的手段获得经营资金。结合调查在肺炎疫情影响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会更高,例如,在金融机构信贷压缩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采取民间融资的手段,而民间融资不仅利率高,而且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融资压力越来越大。

3.3投资效益风险较高,股东利益难以保障。投资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投资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肺炎疫情的发生增加了投资管理的难度。肺炎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虽然经过党中央的有效举措,我国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其具有突发性,因此,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投资活动带来巨大影响。例如,基于国外部分国家疫情蔓延的现状,导致出口企业的投资活动承受巨大损失。投资风险的增加无疑会导致投资效益的降低或者导致投资出现亏损,影响企业股东的利益。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诸多决策没有经过严格的讨论论证。

4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

基于肺炎疫情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基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立足于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控财务风险。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调查,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如下。

4.1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与客户沟通。肺炎疫情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周期延长,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凸显。为降低财务风险,规避呆账死账发生,企业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一是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分析,根据应收账款的金额、客户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催款制度。例如,基于肺炎疫情影响,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应收账款催款岗位,加强销售人员与催款人员的沟通,及时催促到期未偿还的欠款。尤其是对于到期偿还仍未偿还的应收账款要重点监督,避免其成为呆账、死账。二是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让客户认识到企业的难处,争取及时归还应收账款。企业要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资金规模、债务比例以及信誉等情况,根据对客户的综合判断,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当发现企业存在破产可能时要及时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

4.2优化运营资金管理,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面对肺炎疫情导致企业运营资金支出增加、现金流恶化,针对该问题,企业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企业要优化运营资金管理。企业必须在不影响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的前提下,采取稳健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流动资金利用率。影响企业运营资金支出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库存管理不到位,货物积压严重。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设备物资的管理,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生产与销售的对接,降低存货库存成本。例如,企业要加快产品的销售,避免商品积压过多而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二是要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融资是缓解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举措,虽然针对肺炎疫情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的财税政策,例如,延长到期的银行信贷周期等政策。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所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必须要主动调整,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例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对接,避免因信息不对等而导致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4.3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投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经济竞争压力加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尤其是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出口投资活动所面临的风险更加严重。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一是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决策讨论机制。企业重大决策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防止出现“一言堂”现象。例如,国有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必须要由领导集体作出决策,并且要对决策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论证。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投资决策风险。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是提高决策科学性、合理性的关键保障,为此企业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企业投资决策全过程的监督审计,保证各项决策能够落到实处。例如,为防止企业决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项目投资挪为他用的现象,企业要发挥纪检、审计部门的作用,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并且做好投资项目信息的披露工作,提高投资信息透明度。

4.4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基于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尤其是2021年1月1日新收入准则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让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一是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对各种新制度的理解。例如,“金税三期”系统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需要企业按照“金税三期”系统的要求申报税务,所以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掌握其相应的技能,避免因会计处理不规范而被税务部门所处罚。二是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财务人员要主动转变工作思路,主动防范财务风险。总之,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受肺炎疫情影响,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面临诸多财务风险,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难度。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应对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必须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运营资金管理,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以此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雷.浅谈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01):96-97.

【2】邵阳阳.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全国流通经济,2020(31):69-71.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6

农村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对会计服务外包需求。实行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质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外包模式。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组织;记账;会计委托制;会计服务外包

1农村经济组织对会计服务外包的需求

会计服务外包又称财务与会计外包,是会计主体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以外包形式交给外部的会计服务专业机构,利用他们的业务专长和规模优势来提高财务与会计工作整体效率,而自身则专注于培养核心竞争力或完成核心业务。会计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一种形式,对于企业而言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会计服务外包是从最初的会计记账服务发展起来的,服务内容除基本的资金管理、购销交易、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工资等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外,现在已逐步发展到纳税事务、财务管理咨询、财务数据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以及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筹集资金、投资理财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的业务,甚至拓展到预算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再造和内部审计等。近年来,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的业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增加财务透明度、规避风险,已受到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农村经济组织是根据经济组织的所在地或所有者来确定,如地处农村的国营农场、国有农业企业、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村集体等。农村经济组织的范围广、涉及面大、数量多、规模小,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巨大调整和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针对农村的各项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以前村委会主要承担收取各种税费的工作,但随着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惠农支农补贴的申请和发放成为村委会工作的重点。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发展起来,农业产品也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农村经济组织通过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农村经济组织而言,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也使其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了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农村会计人才严重匮乏,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不够规范,对会计服务外包会有较大需求。因此,从国内外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借鉴其他行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做法,在农村经济组织中推广应用会计服务外包将大有可为。

2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会计服务外包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经济组织中开始实行,越来越多的国有农场、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有些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农村经济组织在管理体制和会计工作方面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不断发展进步。会计为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是农村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基础,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在农村经济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服务外包的主体是市场化的会计服务外包机构,即一些会计中介机构。目前从事会计服务外包的会计中介机构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公司、会计服务公司、财务公司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这些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拥有经验丰富专业化的团队,在为不同的客户解决相似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提供专业性很强的会计服务,能够使农村经济组织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能够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今时代,农村经济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生存同样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农村经济组织对财务会计业务进行外包能够使得工作的合理合规性得到提升,加大在财务方面的透明性,同时促进提高管理水平,节约管理者的时间,提高管理能力和质量,使主营业务更加突出,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质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3农村经济组织如何实行会计服务外包

做好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工作,对规范农村经济管理,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探索改革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会计委托制成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农村会计服务模式。农村会计委托制,是在原“村账乡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乡镇或农村行政管理部门接受农村经济组织委托,为其供日常收支核算和成本核算等会计服务,提供各种财务信息,为农村经济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集体收益分配、集体财产积累、公共设施建设等提供核算依据,是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农村会计委托制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了专业化、职业化的会计服务,加上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合理化的道路。实施农村会计委托制,村务公开及时化,维护了农村稳定,村里开支合理化,发展了农村经济,尽管实行会计委托制为农村经济组织实施会计服务外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经济业务量不断增多,业务内容日益复杂,乡镇农经站、乡镇会计服务中心所管理的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的需要,会计委托制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对农村会计服务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推广应用会计服务外包。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工作量差别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其特征研究应用会计服务外包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外包模式。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经济业务量相对较少的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先采取记账这种最初级的会计服务外包模式,由上一级组织统一确定专业服务机构,同时若干个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各家农村经济组织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求,指派专人为农村经济组织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核算体系,建立最基本的财务会计账户并承担其日常业务的核算工作,如总账核算、工资核算、编制报表、纳税申报等。在提供会计外包服务的过程中,专业会计服务机构还要对农村经济组织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以保证外包服务能够顺利进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业务量比较适中的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服务外包可以比较规范一些,可以由每一个农村经济组织自行选择具备资质的专业会计服务机构,从基础账务处理外包开始逐步实现财务管理业务外包,除会计核算工作外,农村经济组织的货币资金管理、往来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事务也由专业会计服务机构承担,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随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逐步实现成本会计、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会计政策制订等内部管理会计业务外包。对于经济发达、公共积累多、业务量大且网络通讯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组织,建议实行更规范和先进的会计服务模式,采取网络会计服务外包形式全面开展基础账务处理外包、内部管理会计业务外包、财务管理业务外包、会计政策制订业务外包和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由于外包是一个长期的合作过程,农村经济组织要加强与专业会计服务机构的沟通,防止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窃取和泄漏会计秘密。条件具备的农村经济组织要适当培养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对外包会计服务机构的过分依赖,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刘东辉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艳斌.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7

一、当前医院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思维欠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医院未能全面认识资产的性质问题,缺乏清晰的管理方向,资产管理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方面,注重现金资产的运作,轻视固定资产,注重医院资金供应,轻视资产管理的管理思维相当严重。一方面,资产核查较为严格,但是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没有在制度上细化规范资产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医院对资产实行计价核算管理后,某些部门资产运作收益不理想,管理思想落后,形成了一种懒人思维。虽然有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但是,很多医院没有设立专人对资产进行具体跟进工作。管理体系建设不全面,监督机制不完善,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导致医院资产损耗无记录,采购得不到合理控制,借调无收益,调查没结果。

(二)权责含糊不清,管理责任不明确

所有管理工作都有具体的权利与责任,而且是同时存在的。管理工作在专门设置的人员遵从必要的规程进行,需要具备有人,有组织,有章程三个基本条件。目前医院未能对公共资产管理设立特定组织,和人事制度,对财务工作的开展问题上,会计人员一直面对医院财务审计工作,在医院固定资产的计价核算开展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在医院尚未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审核制度的时候,兼负这方面职责的会计审查人员,力量不足,存在某些怕事思维和不良情绪。存在某些部门和个体掌握着某些公共资产的使用权,从某些小团体利益的角度,采取行政管理方式占据,分配以及使用公共资产,在外拨资金,受赠的,采购的资产处理上,不予归入集体所有,私自占有。导致物权归属的重大损失,这就是公共资产得不到权责统一的管理产生的恶劣影响,致使医院公共资源的错误分配和非正常损耗。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部门管理得不到落实

一直以来,财务机构筹措预算仅仅注重资金的落实情况,不注重固定资产的采购执行,在各个单位每年预算和资产购置情况的问题上不够明确,资产申报和损耗,下属单位分配情况没有在财务报表上得到完整记录,管理疏忽,没有切实执行,对外业务单位和各医疗部门的物资分配数据简略模糊,尽管依据预案配分物资,但由于有些没有具体计价标准,各级部门资产账目无据可查,未能制定超期资产处理的相关规定。各种各级部门科室难以调节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在管理方面出现偏差。尽管医院固定资产实行了摸底记录,以及某些核算记账工作,然而资产的价值审计模式不清楚,财务报表登记没有专人跟进,审计部门对资产登记的不重视,导致资产非正常损耗巨大,在日常必要的资金采购回来的部分物资没有记录,没有专人管理,还有些部门在资产管理问题上没有制度可言,毫无约束。

二、完善医院资产管理的建议

医院发展需要面对各种变化的情况,达到各种条件的优化整合,使其获得面对激烈竞争的有利地位,并能为长远发展积累力量。优化医院资产管理水平十分重要。对于资产管理的问题,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存在的各种障碍,应充分依据医院的真实状况,建设出一套高效实用的资产管理机制,促进医院资产管理达到合理规范的目的。

(一)要提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医院应在年度预算的制定中,重视将医院资产中固定资产部分和资金预算一并做工作,必须清楚医院资产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工作,而是一项远期的系统工程。要深入分析工作经验,端正思想,明确目标,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落实资产管理的各项要求,为深化医院资产管理改革的必要举措。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合理扩大资产管理的重视范围,特别是应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把资金管理和固定资产联系起来监管。对日常的重要资金预算的确定,应全面掌握各种形式的资产实际数量和使用状况,改变思维,把资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整合优化,促使医院的运转实现低损耗高效率的目标。各方人员要充分意识到,当前为提高医院资产管理水平所做的工作,都是十分迫切和非常重要的,这项工作的成效,会影响到医院各项运营成本的控制,也会影响到各部门资产使用的收益效果。要将医院资产管理建设提到更加迫切和重要的层次上,要把这项工作摆到医院领导决策层的办公桌上。

(二)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立预案

在医院资产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要正确选择这些问题的着手点,充分释放资产管理的活力,要灵活地开展工作。财务审计部门是实现现金资产与固定资产协调管理的功能单位,做好单位内部工作,让资产管理纳入到各方协力齐治的轨道上。对预算资产管理工作,要把固定资产统一分配和统一管理,实现机制互通性,工作制度性,操作灵活性的管理建设。应积极完善资产价值核算记录模式,打造出资产核算工作配置科学,财务账目分明,账单管理条理的资产审计核算机制。还有,必须加强资产运用的收益分析,在收益方面,全面释放资产管理的效果,达到预算资金与固定资产最优配置的目的。特别要求各方人员注重学习,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对先进资产管理经验的学习意识,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一项科研,只有向先进经验的不断学习,方能不被不断变革的管理要求所抛弃。不去注重实践工作,就无法了解医院资产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办法。没有深入的科研分析,就无法彻底解决这项工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医院管理工作就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需要长期进行的,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在建立良好的医院资产管理制度过程中,应从管理目标和实际工作这两方面着手。应健全公共资产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好公共资产的维护工作,财务管理单位应配置具体人员进行跟进,而且要有明确具体的权责落实,规范人员的管理工作和职责。共同协调好医院公共资产相关的管理单位的各项工作,全面做好公共资产的维护工作。同时,应完善相关的具体操作章程和管理细则,健全不同形式资产的采购,核查,运用以及管理工作,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控制资产的损耗。健全资产计价核算制度和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做到每项资产都有明确详细的终身记录。

三、结语

当前所面临的复杂形势迫切需要医院进行深入改革,特别是面对目前医院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权责归属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严重问题。医院必须做好对资产的管理的重视,灵活应对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工作,才能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医院达到良性发展的目的。

作者:高云肖 单位:河北省故城县医院

第二篇

一、资产管理理念是医院内部控制的核心

资产管理水平取决于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医院偏重于临床医技人员,轻视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财务人员在医院内部控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院资产要管好用好,需要财务专业知识作基础,依托网络信息系统严格设计合理的资产管理流程。发动全院职工的共同参与,提高资产管理意识,确保其安全与完整,最大限度提高其使用效率的同时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科学严谨的控制活动是医院资产管理的根本

(一)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占医院资产的大多数比例,是医院进行医、教、研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先进程度决定着医院医疗水平和运营能力,管理水平影响其使用效率和可创造效益,高精端医疗设备是准确分析和诊疗的工具,医院收入的大部分源于专业设备,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医院良性可持续发展重要条件。固定资产的购置意味着大笔资金的流出,应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流程:

1、事前科学论证

首先应在前期进行项目预算、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纳入计划管理;否则会导致设备的闲置或综合利用率低,造成资金浪费;在询价及确定供应商时加强控制及监督;验收程序严谨仔细、专业。

2、事中控制监督

使用中严格执行医院固定资产各项相关制度,实行使用部门负责人负责制,可以找专人管理但不能转移责任。及时办理资产登记、维修、移交、处置,例如可以应用条形码技术,辅助财产清查,减少劳务成本。实行固定资产三级核算,避免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情况出现,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也容易兹生腐败。固定资产是医院经济实力的体现,对其粗放式管理致使实物与账面不符。医院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价值核算不准确影响医院财务报表数字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就无法给医院的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影响医院的整体战略实施和发展。

3、事后分析评价

对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率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其价值及时评估,对不产生效益或是毁损的设备及时请示领导进行妥善处置,这样就降低了科室的资产使用成本。要重视资产效益分析,相关的分析指标如资产周转率,资产收入率等。

(二)医院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无形资产是指医院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辩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内涵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研发,各种奖项,论文的发表,医院的声誉、高素质人才、科研成果这些都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医院应把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保证无形资产安全完整。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份额逐渐在加大,是医院综合实力的增长点。以有形资产做基石,依托于坚实的物质条件转化为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再转化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即是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也是医院进行内涵建设的最终体现。

(三)医院流动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库存物资等,医院流动资产占资产的份额比重较大,安全高效的周转率取决于医院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水平。建议借鉴“零库存”的仓储管理理念,只要保证畅通的物流配送,保证供应及时,只储备少量合理的库存物资,最大限度降低储备定额,提高存货周转率,增加流动资金使用率,减少运营成本,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对于价值较大的易耗品,可以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避免出现人走物也走的情况发生。

三、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基本途径

实行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链接各使用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共同监督促进,即时清晰展现资产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促进医院长期规划的实施和发展。

作者:王玲 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三篇

1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

1.1便于财务信息透明化

在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中,非公立医院已经成为大多数,这些医院并没有财政拨款或是财政拨款只占一部分,对于投入医院运营管理的民间资本来说,他们有权利也有愿望了解医院财务信息,以确保他们的投资是否得到有效运用,投资利益是否有保障。在橷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下,医院也有义务对医院资产进行全方位管理,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资产管理中的各项问题。很显然,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可以让医院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从而让医院利益相关方及时全面掌握医院的经营状况。

1.2有助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都面临着管理转型、业务转型的现实需要。长久以来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医院降成本、练素质、塑形象的需要,进行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涉及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院成本控制与资源整合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医院资产管理的要求,可以带来更新的医院管理理念,对效益与效率的追求,更是可以让医院进一步适应形势需要,从而以最佳的医疗服务效益来获得医院的发展,直到壮大。

2当前医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赖于财政拨款的公立医院缺乏成本意识,受此医院,当前我们不少医院依然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开展资产管理工作的力度不够。一方面,对无形资产认识不到位,疏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甚至对无形资产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熟视无睹,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管理规律,也削弱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有关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在改革背景下,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是十分敏感的问题,而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是投入产出效益不合理,从而影响到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2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不少的医院,具体业务科室对资产管理很不到位,给资产管理带来巨大的隐患。事实上,按照相关规定,每一个具体的业务科室都涉及到资产运转,也都负有资产管理的义务,应当按照资产管理要求进行资产的使用管理,以保证医院资产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闭合循环。但事实上,由于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带来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问题,使医院的资产管理无法实现及时跟进和全面覆盖,导致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现象的频发,给医院资产流失留下了口子,不利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

2.3内部审计不到位

医院内部审计是会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不少医院的战略会计管理水平不高,审计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化,审计在监管资产管理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一方面,内部审计的不到位,使医院采购的科学化水平得不到保证。资产管理审计的空白,使一些固定资产采购来了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没有科学依据,直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采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不到位,使审计监督质量低下,医院资产管理的深层次工作无法及时跟进,从而导致资产使用、保管、维护等各个环节的问题突出,降低了医院经济效益。

3新时期加强医院资产管理的策略

3.1正确认识资产管理重要性

医院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仅仅是固定资产一块就涉及到众多种类,且整个资产管理的流程比较长,涉及部门多,对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建立全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积极参与到资产管理中来,成为资产管理的一份子。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业务科室,院长还是普通员工,都负有资产管理的义务,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留死角。另一方面,要严格坚持资产管理制度,可以设置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推行“三账一卡”制度,将医院的所有资产以及资产运用的各个流程都纳入到资产管理制度中来,严把资产管理的进与出,科学采购与处置资产,使医院资产发挥更高使用效益,并成为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先导。

3.2要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体系

当前不少医院存在的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账与物不相符以及资产流失的情况,与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有着很大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事无巨细,不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纳入管理体系的资产,总是会轻易出现流失现象,医院要重视诸如无形资产的管理,使其成为医院市场竞争力、医院口碑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要建立从资产采购到资产处置的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并将资产管理由财务处室的部门管理上升到医院层面管理,由院长任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立资产管理与处置的科学决策机制,不断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水平。

3.3要加强医院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作用无庸置疑,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医院虽然有内审制度定期对医院内部收支与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的做法。一方面,要将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不仅仅将内部审计作为医院资产管理的兜底制度,而是置于采购发生前,真正形成事前预算监督、事中资产管理监督和事后纠察等三个方面组成的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将重视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目标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形成内部审计对资产管理的有力监管。账外资产、资产浪费、账物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应该成为医院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及时改进医院内控制度,及时发展医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与改进,使医院资产管理始终符合医院发展战略要求,始终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进而成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4结语

存货审计论文范文8

摘要:

随着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扩大市场,平衡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多元化经营下的财务风险研究,对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集团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下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集团企业经营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多元化;财务经营;财务风险

多元化经营是当前很多集团企业所选择的经营模式,其不仅能够分散经营风险,而且能够扩大市场份额,是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多元化经营虽然能够分散经营风险,但风险还是存在的,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规避,也可能会影响到集团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要想真正控制规避风险,还要加强对多元化经营下财务风险的研究。

一、集团企业多元化经营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风险

对于本地的煤炭、矿产等集团企业来说,其经营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本支持,而为了保证资本来源,在集团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定的资本市场,也就是总公司和旗下各成员公司之间资本的流动所形成的小市场,以解决在多元化经营下集团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较高的财务风险。虽然公司之间的资本流动和控制是掌握在总部手中的,但在流动过程中难免会对资本被拆借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损害,并对其企业少数股东造成利益损失,导致股东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再次进行资金融合时就会出现一定信任危机,并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影响整个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同时,资本市场还会将原本集中在个别成员企业身上的资金风险分散到整个集团企业身上,从而强化了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安全。

(二)高负债经营风险

集团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为了发展其他产业必定要融资来满足多元化角度下对大量资金的需求,而这就会使企业处在高负债环境下,企业在高负债情况下如果资本收益率达不到负债利率,那么集团企业在债务到期时就会面临还债危机,影响整个集团企业和旗下各公司的生产。

(三)财务资源融合风险

在多元化经营模式下,企业要对财务资源进行融合后以发展其他的产业,如果财务资源融合不成功就会影响集团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而财务资源融合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内外部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财务资源的融合,从而增加了财务资源融合的风险。

(四)资本运行风险

随着集团企业不断发展,企业为了获得发展资金向更高级发展转变,必然会通过收购重组来盘活旗下资产,并通过资本运营来完成内部企业形式的转变,而这一过程是具有较高财务风险的,包括收购和重组过程中并购风险、交易风险和并购之后的整合风险等都会影响资本运营的顺利完成,给集团企业经营带来一定难度。

二、集团企业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优化负债结构

高负债风险集团企业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自身负债结构来降低高负债带来的资金风险,集团企业应该将不同结构的负债比例控制好,对各类负债的还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以及负债比重进行调整,使得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资本收益能够远远大过负债利率。并通过权衡集团总部和旗下成员企业之间负债比例和指标来进行负债结构调整,不断压缩负债规模,从而减轻企业总部和其他各公司的负债压力,降低整个集团企业的高负债风险。

(二)完善内部资本市场

对于资本市场风险,集团总部要不断进行完善,内部资本市场对于多元化经营下的集团企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要降低内部资本市场带来的财务风险则需要总部在指挥协调过程中不断优化内部资本配置,并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机制来识别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及时调整资本配置来进行预防,从而降低内部资本市场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内部财务资源融合

财务资源融合应讲究适度性,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系统,以便能够使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共享,减少财务融合的制度阻力,加快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融合。再者,不光是制度上,在人员配置上也应该不断加强融合,不断提升集团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素质,以使财务人员能够快速适应其他的工作岗位,顺利完成融合过程中的工作交接,保证财务融合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能够提前识别相应的财务风险,让集团企业能够积极做出相应措施来对风险进行规避和控制,根据集团企业中财务资金周期不同分别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这样能够对长短期内的资金流动进行提早预警,从而将多元化经营下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结束语

多元化经营对于煤炭、物流等集团企业来说能够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但另一方面,集团企业的经营者也要看到这种模式下蕴藏的财务风险,积极对财务风险进行研究,调整自身负债结构和资本市场,从而将多元化经营模式下的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集团企业能够不断持续向前发展。

作者:刘芳 单位: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金凤,朱方.钢铁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经济视野,2014(22)

[2]刘鹏,应建勋.多元化经营背景下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J].科技资讯,2014(19)

[3]张苏玉.我国钢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

[4]徐旭中,陈堃.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发展财务风险防范对策探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4(09)

第二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策略探析

摘要: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与控制。做好企业财务控制不仅能够为企业投资与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还能够净化企业内部环境,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文章简要介绍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财务;内部管理;策略分析

一、引言

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实施适当的措施对企业资金的流向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做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可以为企业投资与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保证企业资金的流通,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够防止企业内部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在财务信息中作假,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结构更加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

企业规模的扩大却没有使企业认识到加强内部监督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有多数企业内部监督机构的建立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漏洞,使得企业内部监管工作未做到位,导致监管不力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内部监管的意识不强,经常由企业的管理人员直接进行财务。这样的管理方式使的内部监管人员在工作时还必须要听从上级指挥,使监督力度和监督方向等方面明显收到了企业高层的影响,监管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无法有效达到内部监管企业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识不足

在部分企业中,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疑惑,他们不懂什么是财务内部控制,也不了解财务内部控制的整个操作流程,导致工作时容易出现模糊不清、考虑不全面的情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人员自身意识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本职工作的完成,也会使财务控制漏洞越来越多,无法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导致内部控制力度不足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财务管理工作的不合理将会直接隐形刚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的不合理和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做账等问题使得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难度加大,企业资金流向不清晰,资产流失现象严重;第一,企业的多元化管理要求不同的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内部控制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财务管理的问题,导致财务管理复杂化,不利于实行财务内部控制。

三、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止使企业规模更加扩大,更加剧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复杂化。为了更加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新形势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才能过保证企业资金的有效流通,为企业决策提供资金和财务保证,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当然,企业也必须认识到,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还需要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配合,如预算、核算工作等。此外,企业还必须要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严格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规章和流程,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降低企业损失,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但是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应该就当前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进行再分析,发现其中的漏洞并及时财务有效措施进行弥补,使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其次,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归根究底在于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工作人员无法按流程办事。为了更好的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提高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资金的流向提供有效的依据,各企业应该制定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程序较为复杂,不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企业应该将不必要的制度进行删减,使工作程序明朗化、简单化,同时要求员工要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实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运行;最后,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财务会计相关知识和业务知识等。尤其注意的是,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公正清廉等,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员工才能够杜绝财务信息造假等现象的发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强化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必须要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并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作者:王建松 单位:江苏华瑞服装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京,童文雪.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100-102

[2]马淑香.加强铁路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当代会计,2015,05:37-38

[3]何莉.完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121

[4]安天增.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211

[5]张铭.试论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自我监督约束机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4:157-158

第三篇:旅游景区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防范

摘要: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旦经济危机出现会波及全球。当今,面临激烈的挑战下,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旅游景区企业而言,也不例外,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防范财务风险,实现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就旅游景区企业为例,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旅游企业;风险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防微杜渐,杜绝漏洞,预防财务风险,可以说,这对企业管理的具有重要性。另外,作为企业管家的财务人员在工作职能极其重点也必须由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倾斜,并且有断层的数字核算朝着查漏补缺、识别抵押方向等相应地管理职能转变。旅游企业想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切实、有效地进行内控控制活动,保护财产安全的完整,可以说,这是当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目的及重要责任。

一、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内控管理在企业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确保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内控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及监督检查管理。企业发展中,在内部控制管理基础上积极建立一系列规范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内控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考核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旅游景区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旅游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少难以忽视的财务问题。当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当复杂,因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如何应对财务风险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地域风险防范能力。

(一)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包括资金编制、资金占用、资金流失等方面的风险,其主要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违规使用资金,旅游企业财务人员违规占用资金,将资金违规存储在非银行的存储机构中,企业自身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资金周转需要的重要性。

(二)投资风险

旅游景区企业的对财投资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风险,当决策出现失误时,造成企业生产的巨额投资损失,进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中因存货库存结构和不合理,导致存货周转率不高,因存货的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占用了企业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支付大量保存货物的管理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在长期的库存存货中,企业还必须承担因市价下跌产生的存货跌价的损失、保管不善的损失,最终产生相应地财务风险。

(三)财务的舞弊风险

企业中造成财务舞弊风险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违规真实性的核算原则造成财务信息的失真,具体而言,财务舞弊风险的重要性特点在于具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它是在经过管理层和员工精心策划指导下完成的。

三、预防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旅游景区企业为有效地控制内控,抵御风险,需要积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为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筑起坚实的防线,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的有效进行。企业应当落实好风险预警机制的分级负责制,对监管职责进行明确。旅游景区企业应当积极建立全面、实时、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的管理,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在旅游景区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财务预警系统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主要利用市场营销、会计、金融、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对旅游景区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说,财务风险的系统不仅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例、资产负债等相应地财务指标,另外,还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产品的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明确指标,能够对财务管理实施监控。

(二)建立预警预控的内控系统

旅游景区企业内预警预控内控系统的建立可利用财务信息系统,该途径是财务内控的科学新途径,预警模块可将成本费用按照预算值对预警控制值进行设定,一旦月度超标变进入到预警机制,超过季度后便可进入红灯预控,进而自动封锁系统,无法进行行为的报销。基于投资系统的内控模块而言,依据投资计划值、资金量进行预警控制,倘若缺少投资计划,系统就会锁住;如果计划中投资补助,则进入黄色预警;只有当资金与标准进行吻合后,才可进行放行。应收状况的系统内控模块中,依据的是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额度,并结合不同的业务量、资信情况设了信用级别,氛围红灯、黄灯、绿灯三级预警,如果出现恶化情况,系统自动进行报警。总的来说,该系统的应用能够预防客户拖欠款行为,达到预防内控财务债权风险目的。

(三)加强会计部门的内控管理,明确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旅游景区企业资金的收益及流向,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应有效地政策控制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基于企业的财政部门而言,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拨款的款项都需要通过会计部门。因而,准确定位企业资金的预算,可以有效地结合企业各个环节中的工作充分地调动优势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实现企业经营的管理目标。此外,旅游景区企业在具体的管理中,为避免经营管理出现漏洞,可对各个部门、会计关系进行明确。总的来说,有利于全面准确资料的反馈,还可以明确地计算出漏洞出现的具体方面。总的来说,企业管理者为规避风险,可依据预算走向适时改变方针,进而提高旅游景区企业经济发展效益。

作者:陆升元 单位: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琦,王利娜.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信息失真防范[J].特区经济,2012

[2]纪翔阁.探讨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

[3]蔡轶萍.加强企业内控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

第四篇:财务经理企业角色的扮演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针对这样新的形势,在财务管理上不仅仅再局限于传统的资金管理,对企业财务经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职能也逐渐转向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本文就新形势下财务经理的角色转变做以探讨,为财务经理在企业中职能的定位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

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角色转变

传统的财务经理在企业管理中,主要是编制财务计划,进行日常的资金管理,监督资金的具体运作和下属工作人员等等方面。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模式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种大环境中,企业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加大发展力度,因此企业在资金的管理上就更加灵活、全面。作为财务经理,在这种条件下的企业财务活动管理上,就需要做到根据有效的预测、计划、分析、评估来降低企业风险,来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且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同时,还要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评价与分析,保证资金合理有效的流动,并利用企业相关信息以及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完成企业计划的财务目标,来保障企业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财务经理角色定位

常规来讲,财务经理职责主要是做好企业各时期财务核算,并提供财务分析报告、全面负责财务部门的日常管理;负责公司资金调配,进行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等等。然而由于新形势下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挑战,财务经理职能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产权、战略和监控上。可以看出,财务经理肩具“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根据财务经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可总结为两个方面:从理财上的价值管理、控制和监督上的行为管理。

(一)价值管理

主要是指通过价值管理的概念在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具体的运营环节中进行决策和标准的制定,并对运营效率以及效益进行分析评估;以及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促进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业务的开展。

(二)行为管理

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达到对企业财务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督。通过对财务经理当前环境下职能的分析,以及职责的简单阐述,对其角色定位可以理解为:对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有效资源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具体业务环节的合理配置,通过对价值管理理念的运用,总体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总之,财务经理要根据外部大经济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变化的紧密结合,认清自己在企业各项运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

二、财务经理职责

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经理在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属于企业领导层中的一员,必须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同时,全程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运营当中来;另外财务经理是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效益最终结果的中间点,具有对其监督的职责。

(一)监督和报告职责

在这方面需要和企业总经理共同承担相关职责:财务报表以及报告真实性的监督责任、对财务管理中决策失误以及管理不合理的情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承担领导责任、对企业各个项目投资决策的制定以及投资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具体包括有以下内容:一是对企业财务报表和报告的审核以及进行科学的分析,保证财务报表和报告的质量,为下一步工作的进行提供有效的依据;二是对企业资金运作以及资金流动等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并制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对企业经营范围内具有投资性、融资性以及固定资产购买等方面支出的审批,来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四是对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参与和分析,具体包含财务预算方案制定,经营性、投资性、融资性计划方案制定,以及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等;五是监督企业重大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针对资金的运转情况、盈利情况等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有效参考;六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以及及时发现并阻止企业运营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财务行为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经营行为,对企业资产以及投资人资金进行有效的保护;七是在监事会指导下,进行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包括企业内部审计以及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八是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规定进行财务、会计等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任免、晋升、奖惩等具体事宜。

(二)制度建设与优化职责

每个企业的管理都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以及相关经营性行为,在财务方面更加需要重视。财务经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与运营过程中,需要建立并不断优化完善财务活动的有效制度,来保证企业决策的执行效率和财务运作的效率。

(三)沟通职责

是指财务经理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要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主要职责是与出资人的沟通。财务报表和报告是体现企业价值的直接表现,而企业所有者以及出资人对企业价值的了解主要是从财务经理对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讲解。另外,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需要对外建立起更好的沟通环境,比如与客户、供应商以及政府部门等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在企业内部,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都需要财务经理承担职责,特别是在薪酬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度的分析与讲解上,如果制度不受员工理解和接受,必然会对企业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看出,在新的环境下,财务经理的职责范围越来越广泛,对其职责的定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监督与报告各项企业运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建立良好的企业内外沟通环境,并结合制度的建设与优化保证业务进行的效率,全面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逐渐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来提升竞争力。财务经理作为企业领导层以及参与人,在未来的经济环境下,需要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要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力、标准,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为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高峰 单位:河北建投明佳荣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丽红.新时期下财务经理的职能转变[J].科技资讯,2013,(29):168,170

[2]张玉宝.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财务经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5):47

[3]李庆麟.论财务经理的素质及能力[J].经济师,2008,(6):210-211

[4]赵芳.论现代企业财务经理的技能与素质[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116-117

第五篇:企业异地运营模式财务困境

【摘要】

企业运营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企业运营是企业生存盈利的关键要素,而财务管理则是企业运行的晴雨表,企业运营的效率与效果最终会在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以财务数据为切入点,运用财务思维来分析企业的运营状况,对于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探究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财务角度首先对案例公司目前的运营模式进行概述,其次利用财务数据分析验证异地运营模式所存在的财务困境,最后提出突破异地运营困局的建议。

【关键词】

异地运营;财务困境;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一、引言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广大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突破了单一组织、单地域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跨多个城市、地区,甚至跨多个国家的企业态势。这种变化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异地运营问题。异地运营是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对集团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异地运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有效破除原有管理体制机制的弊端,为异地公司自主经营、开展特色创新理念开辟新土壤;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运作的管理半径,为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沟通协调成本的上升创造了机会。为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案例公司异地运营模式所存在的财务问题,从财务视角提出突破企业异地运营模式财务困境的意见和建议。

二、案例公司概况

F集团是我国特大型国有中央企业集团之一,深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来大力发展要求,为此,集团研究决定由C公司控股(75%),联合D(15%)、E(10%)公司共同出资组建A公司。A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优惠政策,大胆探索,采用全新的运营与管理模式,与母公司(C公司)两地运营,逐渐形成了一体两翼、两地协同的发展新格局。

(一)组织人事层面

A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拥有相对独立的规划、决策、管理与考核权限。董事会和高管层成员均由股东单位委派和考核。考虑到新员工能力短期内满足不了科研生产需要,经验不足问题突出,公司从股东单位抽调部分中层干部补充到各车间和处室,所有新员工分期、分批送往相关股东单位实习1—2年。

(二)销售生产层面

A公司主要从事军工产品研制生产,市场业务较少,其生产任务主要来自股东单位的任务分包,指令性较强;产品在生产过程和完工后需要频繁送往C公司所在地有关院所检验测试,合格后方可交付C公司进行结算,交付结算的周期较长;公司产品加工步骤较多,生产组织相对复杂;主要原材料由上级指定的北方某物流中心进行集中采购配送,生产中必需的工艺装备自行研制或外协生产,办公性固定资产面向市场采购,原材料和工装投入较大。

(三)工艺技术层面

A公司研制生产的产品由D公司负责设计,图纸和“三单”(技术通知单、技术更改单、废品通知单)从C公司运送到A公司。由于新产品的复杂性和自身能力经验的不足,A公司所研制生产产品的技术状态变化频繁,“三单”数量较多,给生产组织和产品完工交付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四)资金管理层面

A公司实行一级财务管理模式,资金管理高度集中。资金来源有实收资本、产品款和系统内财务公司贷款。

三、企业异地运营模式存在的财务困境

(一)异地运营模式下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不统一,相关会计信息失真

A公司采取“轻资产”模式负责产业园区的统一运营,厂房、大型设备、公共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不进行划转,仍在各股东单位分别进行核算。在异地运营模式下,A公司的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不少困惑。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为例,A公司实际使用的厂房和大部分机械设备的产权分别属于C、D、E公司,A公司与C、D、E公司之间没有租赁等正式手续,所以A公司不“拥有或控制”这部分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这部分资产不能纳入A公司账簿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A公司又承担维修保养义务。如果发生大额的改良性维修,一般情况下应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再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摊到产品中。在目前情况下,A公司的这部分支出无法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只能无奈地批量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按照三年期限进行摊销。同时,A公司无偿使用的属于股东单位的固定资产由于无法计提折旧,从而不能归集计入A公司的制造费用,造成A公司成本归集不完整,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二)异地运营模式下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由于采用异地运营模式,为了满足产品研制生产需要,近几年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例如,为解决员工用餐问题新盖一座食堂,沿海地面沉降导致厂房和大型设备后期维护修缮费用增加,为解决人员和产品运输问题增加车辆购置等。A公司原来的定位设想是采取“轻资产”模式负责新产品研制生产,厂房和大型设备停留在投资方账上,不向A公司进行划转。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A公司的资产主体是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金额很小。后来客观实际情况迫使A公司增加很多固定资产性投入,由此导致A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结构失衡,与原来的设想相差较大。其中,固定资产占比29%、长期待摊费用占比10%、无形资产占比4%。可见,流动资产合计占总资产比重为57%,非流动资产合计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43%。从近三年数据分析,A公司固定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的净值也呈快速增长态势,如图2所示。固定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在2013年、2014年度均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无形资产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伴随着A公司承担各种生产任务的不断增多,对固定资产等各类资产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导致了资产规模持续上升;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进行,A公司还要不断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维修保养,固定资产性投入进一步加大。

(三)异地运营模式下成本费用飙升

1.燃料动力费用持续大幅度增长

C公司所在地集中了院、所、厂等数十家单位,水、电、暖、气等动力实行集中供应,固定性动力运行维护费用经多家单位分摊后单价较低,动力费用压力不太明显。由于A公司在滨海新区异地运营,水、电、暖、气等动力能源系统只能从当地接入,除巨额的动力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外,后期的运行维护和使用费也较C公司所在地高很多。据初步测算,A公司每年负担的动力系统运维费高达几千万元,并且2012—2014年负担的燃料动力费用变动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已占全部成本支出的三分之一,超出之前的预期。此外,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现行的能源费结算模式是A公司统一先行垫付,再由进驻园区的各家单位与A公司按季度结算。随着各项动力能源费用持续增长,加上A公司为其他单位垫付的费用,A公司为此实际占用的资金更高。由于资金数额大,利息费用也将成为一笔不小的负担。

2.异地交通、产品运输费用上升

A公司采取异地运营模式,以下原因导致A公司和C公司之间的交通运输费用持续增加。第一,为减少重复投入,部分通用性工装在两地统筹调配使用,需要在两地频繁运输。第二,由于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经的检验检测过程较多,而具有相关检验检测资质的机构大多在C公司所在地,进一步增加了产品在两地间运输的频率。第三,原材料由北方某物流中心进行集中统一采购,经检验合格后统一配送到滨海新区,加上运输费用,导致原材料价格也比C公司高5%。第四,由于异地管理、两地办公和送新员工到C公司进行长期实习培训,两地间人员往来频繁,差旅费和交通费开支较大。

(四)异地运营模式下人员管理与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在异地运营的环境下,A公司为了克服目前人力资源短板,通过派出实习、返聘、劳务派遣或雇佣外部智力资源等方式,帮助新员工掌握成熟的生产技术经验和满足科研生产需要。这种多渠道引进智力资源模式在缓解公司人力资源短板问题的同时,由于不同渠道人员的具体情况不同,给公司人员统一管理和人工成本准确核算增加了难度。首先,A公司通过返聘和引进外部智力资源方式聘用的员工,在录用、考核、工资发放等方面与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不一致,增加了人员统一管理的难度;其次,A公司支付异地出差员工补助,增加了人工成本支出,构成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增长因素之一;再次,由于异地生产,公司整体上还要为两地间出差的员工提供住宿,导致了差旅费和人工成本的双增长;最后,不同类型的职工,给人工成本的财务核算和税务管理带来影响。比如,按照税务要求,员工在不同地点取得的收入应合并纳税,但由于C公司派驻到A公司的员工劳动关系还在C公司,工资和“五险一金”由C公司发放和缴纳,A公司按月又给这部分员工发放出差补贴,这种状况导致员工应发工资统计不完整、个人所得税单独计算代扣代缴,不符合个人所得税法合并纳税规定,存在纳税风险。

(五)异地运营模式下收入结算不及时

A公司在2014年度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相关任务产品陆续完工交付结算。由于A公司异地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收入结算过程中大量纸质单据,如任务派工单,发票、产品交付结算单等资料传递时间较长,对账务处理的及时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异地运营模式下资金管理被动

C公司作为母公司,在资金管理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较为集中的管理方式。A公司作为C公司异地运营的子公司,资金运作都处在C公司的有效监控之下,其资金流入主要有两种,一是产品来款,二是从集团内财务公司取得的贷款收入。A公司资金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融资渠道单一。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财务公司进行借款方式的筹资,并且综合授信额度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也会导致融资渠道单一,在资金紧张且额度有限时无法快速筹措资金以满足任务研制生产需要。第二,资金状况过分依赖母公司产品款拨付进度。A公司承担的生产任务逐年增多,各项任务在前期会垫支大量启动资金,例如,原材料、工装等,一旦母公司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会连锁影响到A公司的资金状况。

四、企业异地管理模式下财务困境的突破

(一)走产业化之路,增强A公司自身“造血”功能

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肩负着F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托,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无论是厂房设备、员工素质,还是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可以说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准。目前A公司遇到固定性成本费用支出偏高、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的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A公司承担的生产任务较少,产能利用尚不充分。为此,建议C公司加大对A公司的业务扶持,充分利用A公司的先进产能,将更多的生产任务交给A公司,使其具有自我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同时,A公司也应加速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员工胜任能力和经营效率;转变思维,在经营创新上下苦工夫,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积极开发民品市场,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军、民);有节奏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大新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投入,逐步由简单生产加工向新产品生产创造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明晰产权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针对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产权不清晰现状,建议由集团公司召集A、C、D、E公司共同研究滨海基地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所有资产统一划转至A公司进行核算与管理,这实质是等于C、D、E公司增加对A公司的投资,需要C、D、E公司尽快办理竣工决算和对外投资手续;二是维持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资产管理现状不变,但要求A公司与C、D、E公司尽快签订资产使用协议,对使用方式、费率和后续维护保养等方面规定各家单位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三)增加资本性投入,降低资产负债率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随着生产任务逐渐增多和额外承担一些固定资产性投入,A公司的资金状况一直比较紧张。过去几年,A公司各项成本费用持续大幅度增长,产品收款不足以支撑各种支出,资金缺口很大,被迫不断地利用贷款来弥补赤字,导致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继续靠银行贷款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为了确保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实现A公司跨越式发展,建议各股东单位追加对A公司的资本投入,缓解A公司资金紧张状况,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A公司应建立健全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资金动态调控体系,严格控制各种预算外支出。

(四)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两地资源共赢

会计信息化是解决异地审批时间较长、提高办公效率的有效办法。因此,母子公司应同时梳理各自业务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设,争取实现无缝对接,从而解决异地审批时间过长、纸质单据传递不及时、会计账务处理不及时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降低人工成本

A公司应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重视员工能力培养,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设置不同成长路径,打造管理人才、科研骨干和技术能手三支队伍。在满足科研生产需要的同时,逐渐减少C公司派驻、退休返聘、劳务派遣等类型人员,减少员工送外实习和参加各种教育培训的规模和频率,最终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

(六)统筹推进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能力建设,形成规模,摊薄公共成本

针对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规模大、入驻单位较少、动力运行维护费用较高的状况,建议集团公司及时督促各单位按照计划加快能力建设进度,尽快入驻产业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摊薄单位成本,获取规模经济利益。

作者:李彩霞 杜芳修 单位: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建,张双鹏,刘常建.发展困境一定会导致战略变革吗?[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7):93-106.

[2]杨森.财务困境及其应对策略:以三一重工为例[J].会计之友,2013(8):49-52.

[3]魏志明.三一重工与运营模式与财务业绩比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1-21.

[4]刘迪.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轻型化”运营模式及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5-27.

[5]李莉.企业集团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3(1):26-28.

[6]李翱,李明星,吕建飞.通用航空企业运营模式研究[C].2013年中国通用航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11-14.

[7]徐福祥.21世纪中国卫星企业有效运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航天,2012(9):14-17.

[8]过江鸿.论我国军工企业运营模式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10(15):61.

[9]魏进春.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运营模式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2-45.

[10]王梅.试析异地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要点[J].经营管理者,2014(4):330.

第六篇:企业项目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应用,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当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够从源头上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进行规划,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结合企业项目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内涵,对其成本控制的完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企业项目;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得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企业必须认真剖析自身,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而成本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需要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切实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一、企业项目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在企业项目中,成本主要是指该项目的预期投入资金,通过成本的控制,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对目标潜力进行最大化的挖掘,在确保项目预期目标实现的同时,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提升项目自身的整体效益。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获得竞争层面的优势,就必须做好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站稳脚步,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成本控制的方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其价格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利润。二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采用的多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股东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决定了股东的收益。通过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使得股东的投入能够得到更高的回报。三是在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成本控制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其他工作有着非常直观的影响,并非孤立存在,如果成本控制工作效果较差,则必然会影响财务管理其他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强化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成本意识

应该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支持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展开。成本控制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其工作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对此,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重视成本控制,强化成本意识,实现对企业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控,建立起成熟的成本控制机制,将传统的成本核算转变为成本控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完善控制体系

应该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资金的集中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构建现代化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规范化运行的支撑,更是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题。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做好自身的深入剖析,认识到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将成本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同时,关注成本控制,对必要的成本开支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能够符合企业的价值目标追求。同时,应该注重资金管理工作,减少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促进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创新管理方法

在以往的成本控制中,仅仅是针对项目本身,而没有注重其设计、售后等一系列的成本消耗,这种成本控制方法并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此,应该创新成本控制手段,通过切实有效的市场调研分析,明确市场发展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对成本控制体系的创新。同时,在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时,应该首先对项目所需的各种成本进行明确,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预算。然后,应该充分考虑成本的必要性和可替代性,挑选出最优的方案。而在项目完成后,应该对其整体预算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预算与实际支出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力,为后续的项目成本预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评价机制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应该得到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立足企业实际,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降低可能出现的资金损失,同时尽可能降低资金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实现资金的合理调配。除评价体系外,还应该完善沟通机制,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推动企业发展。

(五)注重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中,应该采用统一的软件系统,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从整体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确保成本控制能够覆盖企业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且直观地显示出来,发挥成本控制在企业项目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项目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尚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影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此,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起来,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成本控制氛围,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调度其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王莉 单位:国网鹰潭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骆海燕.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3):116-117

[2]俞红梅.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分析[J].中国商贸,2012,(9):91-92

[3]林婷婷.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4,(3):64-65

第七篇:企业财务控制ERP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逐渐迈入信息时代,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ERP系统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逐渐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ERP在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但同时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应用,科学客观的分析了ERP系统在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市场调查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ERP;企业财务控制;应用

ERP系统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应用是控制企业的预算、核定企业的成本、为企业提供实时控制业务及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核等提供有效服务。

一、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ERP这一技术在企业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应用:在会计中的应用、在企业预算中的应用、在企业成本会计上的应用、销售与利润的控制的应用、企业中的绩效考核的应用。

(一)ERP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

在企业中会计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的支出、收入进行记录、核实;在企业进行活动时,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分析与计划,记录资金在其中的变化过程和结果。这些方面主要由企业的总账、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等多方面构成。而ERP管理技术在企业会计中主要负责总账模块(对其他模块的业务进行汇总)、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利用企业的资产号与折旧的计算值,以便于跟踪资产整个)、应收账模块(企业在正常运转中的经营项目的收账)、现金管理模块(执行国家对信贷与结算的其他有关规定)、应付账模块(企业在正常运转中的经营项目的付账)、和工资核算模块(对于企业员工的工资结算)等。

(二)ERP在企业预算中的应用

在企业预算这一方面中,ERP技术的主要应用在于:企业的财务计划在控制、分析以及预算的方面上。ERP技术为企业在这一方面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的平台,同时ERP也进行有关企业预算方面上主要负责企业在预算上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间接费用计划、投资计划等多种计划。除此之外,ERP技术还支持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预算方案的滚动编制。

(三)ERP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的预算是一个企业在进行一个项目的企划的时候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ERP技术可以对成本进行预算,同时也可以对成本的本身要素进行分析,进而对整个项目在运行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并且可以对单个成本进行监控,将小部分脱离整个大的集体进行观测,或者对于整个整体进行一定时间内的预测。同时ERP系统采用了大量管理会计技术,比如成本对象和成本流,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等等。通过他们,ERP可以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供给管理者多维且明细的产品成本信息。通过ERP技术所得出的成本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进行优化。

(四)ERP技术在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上的应用

这一应用主要是目的是基于ERP对成本上进行分析的应用,在对企业中的一个项目的成本与收入进行预算和分析之后,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来对一个项目进行销售和利润两方面的分析,同时可以将所得的利润分担到不同的领域,如销售、市场、产品管理等等多方面。

(五)ERP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中,主要是应用的是ERP技术的平台性,由于ERP技术可以对企业进行实时管理,所以可以选择ERP技术进行实时对不同部门在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关注,同时也可以监督员工是否对所属工作认真负责,以便于在活动中更好的监督和考察一个部门的效益。

二、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ERP技术的优点众多,大多数企业都想进入这一技术来加强自身的企业,使自身的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然而在实行这一技术上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企业本身缺乏使用ERP的基础条件

在我国目前上有很多企业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系统和企业的治理功能,特别是在财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财务上的考核和管理。很多企业甚至存在基本的会计资料、会计凭证都不完整的状态中;同时业务管理处在混乱的状态中如:生产的业务流程、资金的管理流程等多方面都缺少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ERP这一技术在使用前要求企业至少在财务管理上需要做到数据真实、有效、及时。如果这一要求无法进行满足就会导致企业无法使用ERP这一技术。很多企业高管在企业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管理系统时就想要去使用ERP技术,希望通过ERP技术让企业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高度,却不清楚ERP技术可以解决企业中的哪些问题,更不清楚ERP技术存在的弊端。目前,在我国很多家大型的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套全面的ERP技术,如:中国航空、江淮汽车等多个大型企业在这一技术上已经可以完全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其在自身的企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中对于ERP技术的使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同时资金的不足、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等都是没有办法去应用ERP技术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企业原有的财务系统与ERP系统无法进行整合

在企业选择ERP系统之后,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ERP技术进行熟悉和应用。但是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企业之前的财务系统,并且可以熟练的使用企业之前的财务系统。同时,由于在进行对财务报表的审核上员工已经习惯了之前的财务系统,在使用ERP系统的时候,会出现由于数据导出失败或者导出数据混乱等多种问题。一旦ERP系统出现的了问题,那么一个企业就会处在半瘫痪的状态中,这一问题也导致了很多人对ERP技术的怀疑和质疑。

(三)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

ERP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使用人员懂得IT技术,同时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想要使用这一技术需要企业中财务管理团队本身是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这一技术并不了解,同时对于相关的知识知道的十分少。想要很好的使用ERP技术就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定期的进行技术培训。

(四)使用ERP技术的成本过高

一套完整的ERP软件的投入需要进千万,很多企业因为无法承担这么多的成本而放弃使用ERP系统。同时在ERP系统投入使用之后的后期维护费用也十分高昂,导致众多企业放弃了这一软件。不仅如此在ERP这一软件的使用上,需要进行相关部分的许可批准,这一门槛也导致了很多人放弃了使用这一软件。

三、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对策和建议

对于ERP系统的使用出现的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来进行解决:(1)加大企业高层对ERP技术的关注:一个企业的高层的态度往往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态度,特别是在对待一项事物上。一个企业的高层如果对待ERP系统不够重视,那么在这个企业中ERP技术就没有办法进行最好的推广和使用。(2)ERP系统的选型:一个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状态,来选择不同的ERP系统的型号,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使ERP技术服务于企业,同时减少ERP系统在进行修复和购买时的资金。(3)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中人员的配备,同时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4)在使用ERP系统的过程中进行程序的控制,同时与各方面进行协调。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对于ERP技术的描述,可以知道ERP技术可以使一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更为便捷,同时也可以更加方便与整个企业的管理,然而在ERP技术的投入使用中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对应的解决,才能使ERP技术更好的应用在企业中,同时更好的服务于一个企业。

作者:黄希 单位:湖北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杰.浅论ERP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0,08:92-93

[2]娄丽敏.试论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2008,10:172-173

[3]张剑.论ERP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4,26:102

[4]朱芳.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