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年度总结范例6篇

传染病年度总结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疫情;东河区;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29-02

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展动态,现将东河区2009年的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传染病资料来源于2009年东河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报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009年东河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发病2 5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05.68/10万。死亡1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20/10万。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升高14.10%,死亡率下降0.97%。全年未报告甲类传染病,其中乙类传染病9种1 639例,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20.99/10万,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58.83%;丙类传染病7种1 085例,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12.49/10万,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41.17%。

2.2 发病类型

发病顺位在前5位的分别为手足口病、肺结核、乙型肝炎、淋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上升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布病、淋病、梅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发病率下降的传染病有肺结核病、甲肝、麻疹、痢疾、猩红热、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

2.3 传播途径

按传播途径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原及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4类。2009年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99.57/10万,比2008年上升157.87%;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32.00/10万,比2008年下降85.17%;血原及性传播疾病年均发病率为170.98/10万,比2008年上升17.12%;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94/10万,比2008年上升1370.00%。

2.4构成比

2.4.1 肠道传染病构成比中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占94.41%;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比中肺结核占79.23%;血原及性传播疾病中乙型肝炎占60.82%,淋病占13.63%,梅毒占12.94%,丙肝占12.49%,艾滋病占0.12%。

2.4.2 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构成中以小年龄组1~5岁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率的84.58%;职业构成中幼托儿童占42.47%,散居儿童占51.48%,学生占5.45%。

2.4.3 肺结核发病年龄构成中20~80岁年龄组发病集中,其中20~40岁组发病人数占总构成的20.22%,40~60岁组发病人数占总构成的28.46%,60~80岁组发病人数占总构成的35.21%。职业构成中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农民、工人共占发病数的61.24%。

2.4.4 病毒性肝炎中81.82%的发病率为乙型肝炎,年龄集中在15~45岁,职业构成中家务及待业占17.89%、工人占10.73%、农民占10.36%、学生占8.85%。

2.4.5 淋病职业构成集中在家务及待业、长途司机、工人3种人群中,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2.22∶1。

2.4.6 其他感染性腹泻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但在小年龄组0~2岁段发病比校集中,发病数在整个发病年龄段占54.62%。

3 讨论

从2009年东河区疫情分析来看,除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外,其他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染播疾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均不同程度地上升。东河区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主要有手足口病、肺结核、乙型肝炎、淋病等。手足口病年龄多集中在小年龄组的婴幼儿,散居儿童的发病率要高于幼托儿童,主要与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有关。因此,卫生防疫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大众进行宣传,普及以手足口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把传染病防治与儿童保健工作结合起来,倡导家长或监护人接受高质量的卫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培养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才能从群体角度预防和控制各种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1]。托幼卫生机构与学校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做好因病缺课学生的追查与登记,并切实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2003年全球新发结核病890万,其中3/4的结核患者是青壮年,他们正处于工作的鼎盛期。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而且发病对象主要是那些没有经济保障、居住条件差、营养不良等的社会弱势群体[3]。东河区从2004年开始结核病参加了世行贷款英国赠款项目,大大提高了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门诊就诊率为3‰),由于项目的支持和对结核病患者规范化管理,2009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为104.58/10万,比2008年下降25.94%,但是由于结核病的耐药性问题,使结核病易反弹,因此,今后结核病仍然是东河区需要重点防控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中81.82%的发病患者为乙型肝炎患者,年龄在集中在15~45岁。因此东河区乙型肝炎防治应在加强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同时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的免疫接种,特别是15~45岁的重点人群,以降低人群HBV感染率和乙型肝炎发病率[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率的大幅上升主要因为此病发病率的上升,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奶类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大量养殖户的增加。因此卫生防疫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部门合作,除加强对生畜的管理之外,要加强对养殖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有条件的可以接种疫苗。

另外由于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洁性生活和性乱导致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武,石海丽.2021例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09-1610.

[2]贾建茹,左志平,祖文刚.保定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5):46-49.

[3]张会孝,强军,吴迪.结核病反弹之分析与对策[J].口岸卫生控制,2005, 10(5):18-22.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2

方法:汇总并分析2004~2007年景德镇市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情况。

结果: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4年的275.32/l0万上升到2005年的276.84/10万,再逐年下降至2007年的213.42/10万。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09.82/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43.78%;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87.92/10万,占35.06%;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52.01/10万,占20.68%;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12/10万,占0.45%;新生儿破伤风年均发病率为0.08/10万,占0.032%。发病数居前2位的是肺结核、乙肝。

结论:在巩固以往控制传染病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应加强对乙型肝炎、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达到全面控制并逐渐降低乃至消除有关传染病的目的,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关键词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被认为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保健事业水平的提高,人群的疾病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为了解本市近四年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该市2004一2007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选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指标),对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04-2007年景德镇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累积报告发病总数为15422例,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275.32/10万、276.84/10万、238.14/10万、213.42/10万;累积报告死亡总数为41例,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死亡率分别为0.6/10万、0.84/10万、0.64/10万、0.58/10万;病死率分别为0.22%、0.31%、0.27%、0.27%。(见表1)。

表1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

年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10万定基比/10万定基比%定基比

2004275.32100.000.60100.000.22100.00

2005276.84100.550.84140.000.31140.91

2006238.1486.500.64106.670.27122.73

2007213.4277.520.5896.670.27122.73

2.2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表2)

呼吸道传染病4年共报告6752例,年均发病率为109.82/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43.78%,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一位。报告病种中以肺结核、麻疹、百日咳居多,这三者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8.2%、10.18%、1.3%。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4年共报告5408例,年均发病率为87.92/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35.06%,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二位。报告病种中以乙肝、淋病、梅毒居多,这三者分别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7.97%、19.82%、10.74%。

肠道传染病4年共报告3189例,年均发病率为52.01/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20.68%,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三位。报告病种中以细菌性痢疾、甲肝、肝炎未分型居多,这三者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报告总数的51.8%、22.61%、13.2%。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4年共报告69例,年均发病率为1.12/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0.45%,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四位。新生儿破伤风4年共报告5例,年均发病率为0.08/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0.032%,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五位。报告病种中以乙脑、钩体、血吸虫居多,这三者分别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48%、24.64%、13.04%。

表2景德镇市2004-2007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年代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

年平均发病率(1/10万)构成比(%)年平均发病率(1/10万)构成比(%)年平均发病率(1/10万)构成比(%)年平均发病率(1/10万)构成比(%)年平均发病率(1/10万)构成比(%)

2004110.840.271.0525.8192.433.561.000.360.070.02

2005139.5950.448.7117.5987.0531.441.360.490.190.07

2006103.7943.647.6219..9985.6435.961.030.430.060.03

200785.139.940.6619.0586.5740.561.090.510.000.00

2.3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004年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痢疾、麻疹、淋病,这5种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548例,占总发病数的86.22%;2005年性传播传染病发病数有了较大的提高,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痢疾、淋病、梅毒,这五者发病总数为3699,占总发病数的86.67%;2006年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痢疾、淋病、甲肝,这5种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302例,占总发病数的89.22%;2007年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淋病、痢疾、甲肝,这5种传染病发病总数为2808例,占总发病数的84.12%。(见表3)

表3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发病位次

年份12345

2004肺结核乙肝痢疾麻疹淋病

2005肺结核乙肝痢疾淋病梅毒

2006肺结核乙肝痢疾淋病甲肝

2007肺结核乙肝淋病痢疾甲肝

3、讨论

2004年是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第一年,传染病的报告还处于起步的阶段;2005年,传染病的报告已趋于完善,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较2004年均上升;2005~2007年,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我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各级疾控部门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参与密不可分。[2]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3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为了掌握东港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分布规律,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2年东港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2年东港市法定传染病订正年报。人口数据来自2012年东港市统计局。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港市2012年传染病疫情发病概况和基本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东港市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共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十四种2039例,发病率为325.60/十万。本年度无因传染病致死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十种1886例,发病率为301.17/十万,占本年度发病总数的92.50%;丙类传染病四种153例,发病率为24.43/十万。发病率前五位的病种为肝炎(197.53/10万),肺结核(55.09/10万),梅毒(33.69/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11.98/10万),手足口病(5.59/10万),详见表1。

2012年我市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比2011年下降2.63%,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水平(347.56/十万)下降6.32%,造成传染病下降的主要病因为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住口病,值得注意的是,发病率前三位的肝炎、肺结核和梅毒2012年发病率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2.2 人群分布:发病患者中男性为1304例,女性为73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0.56,导致男女发病率差异的主要疾病为:肝炎(男:女=1:0.58),肺结核(1:0.32)。发病年龄主要在20-65岁年龄组,共发生1705例,占发病总数的83.62%,与全人群分布特征类似,该年龄段间的主要疾病为病毒性肝炎(82.99%)和肺结核(8.36%)。20岁以下人群发病构成比为8.10%,其主要传染病种为手足口病,占20岁以下人群发病构成的20.83%。65岁以上人群发病构成比为13.78%,主要病种为丙肝(46.50%)。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率最高(151.22/10万);其次是家务及待业者(57.16/10万)和学生(10.70/10万)。

2.3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全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三月(11.33%)为第一个高峰,四-六月间较平稳,七月形成第二个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十月发病数最低(5.55%)。 。

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概况

2.4.1 血源及性传播类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类疾病共报告1278例,占报告总数的62.68%。其中肝炎1037例(乙肝占65.96,丙肝占34.04%,无其他类型肝炎),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81.14%,其他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梅毒(16.51%),淋病(2.19%)和艾滋病(0.16%)。

2.4.2 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410例,占报告总数的20.11%。肺结核是最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84.15%,其他几种呼吸道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5.85%),猩红热(5.37%)和流行性腮腺炎(4.63%)。

2.4.3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共报告245例,占报告总数的12.02%,其中肝炎117例(甲肝99例,戊肝18例)占肠道传染病的47.76%,其他几种肠道传染病分别为:其他感染性腹泻(30.61%),手足口病(14.29%),痢疾(6.12%)和伤寒(0.82%)。

2.4.4 虫媒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共报告23例,占报告总是的1.13%,为出血热和疟疾(归国人员)。

2.4.5 其它:共报告83例,均为肝炎(未分型),占报告总数的4.07%。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东港市2012年共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十四种,发病率为325.60/十万, 2012年我市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比2011年下降2.63%,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水平(347.56/十万)下降6.32%,值得注意的是,发病率前三位的肝炎、肺结核和梅毒2012年发病率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发病患者中男性为1304例,女性为73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0.56,导致男女发病率差异的主要疾病为:肝炎(男:女=1:0.58)和肺结核(1:0.32),发病年龄主要在20-65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率最高(151.22/10万)。血源及性传播类疾病是我市的主要传染病发病病种,占报告总数的62.68%。呼吸道传染病次之,占报告总数的20.11%。

可见,无论从发病增长趋势分析,还是性别比较、年龄分布、以及主要传染病种类分析,乙肝及肺结核都是我市在未来工作中需要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对乙型肝炎,需要加强乙肝预防控制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肝危害的认识及儿童家长对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认知水平[1]。预防控制肺结核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和治疗[2],依法转诊,落实归口管理,严格规范治疗,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73-02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学校是学生集居学习的场所,人口密度极大,极易发生传染病暴发,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现将2005-2007年房山区报告的学生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个案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学生统计数据来自北京市房山区教育部门。

1.2 方法 查询现住址为“房山区”、发病时间为“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的历史卡片,导出Excel文件,经逻辑检错后,根据职业、年龄和工作单位筛选出中小学生法定传染病个案,对其进行分类汇总,发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他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概况 2005-2007年房山区中小学生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见表1。中小学生各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99.80/10万,高于全区总人口年均发病率(402.49/10万)(χ2=151.809,P<0.01)。年均发病率小学生为743.25/10万,初中生为611.19/10万,高中生为720.61/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8,P>0.05)。

2.2 主要病种的构成 2005-2007年房山区中小学生传染病发病前5位的分别是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风疹,占学生总发病数的 89.87%(1 482/1 649)。见表1。

小学生(6~11岁)发病共809例,发病率最高的是流行性腮腺炎283 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34.98%;其次是细菌性痢疾218例,占26.95%;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138例,占17.06%;猩红热发病 111例,占13.72%。

初中生(12~15岁)发病共412例,发病率最高的是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均为128 例,均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31.07%;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60例,占14.56%;风疹发病45例,占10.92%。

高中生(16~19岁)发病共428例,发病率最高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162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37.85%;其次是细菌性痢疾127例,占29.67%;肺结核发病73例,占17.06%。

2.3 传播途径的构成 学生人群传染病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为主,分别占54.94%和42.81%;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占2.18%;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0.06%。

2.4 时间分布 学生人群传染病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总体上看,夏秋季多于冬春季。其中,消化道传染病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在7,8月份达到高峰,然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发病数也持续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波动幅度不及消化道传染病明显,在4-6月相对多发,其中风疹在4,5月份相对多发,流行性腮腺炎在4-7月份相对多发,猩红热在11,12月份相对多发,肺结核在4,5月份相对多发。

2.5 人群分布 男、女生发病数之比为1.44∶1,各年龄均有发病且无明显变化,7~9岁年龄组与15岁年龄组出现发病小高峰。见图1。

3 讨论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传染病年均发病率高于全区总人口年均发病率。有资料表明,传染病疫情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68.75%[1],有的地区90%以上暴发疫情发生于中小学,疫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传染病以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肺结核等为主,中学生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可能与中学生大部分为寄宿生,由食堂集中供餐有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食堂的管理,积极引入GMP和HACCP等先进管理技术[3],建立健全卫生安全制度,定期检查落实到位情况,严把进货质量和加工环节关,做到生熟分开,环境与餐具消毒,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和健康体检[4]。另外,还要大力宣传卫生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控制肠道传染病发生。小学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可能与小学生寄宿人数较少,与家庭、社会联系密切,容易将感染从社区带到学校有关。学校在发现和报告传染病方面比医疗机构更灵敏[5],在无法切断校内外联系和根本消除免疫空白的前提下,建立学生晨检和师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首发病例,也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4]。另外,加强身体锻炼、注射疫苗和教室开窗通风,也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丁胜非,陈碧云,段红英,等.湖南省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54-655.

[2] 郑高,叶丽萍,林馨,等.构建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6):62.

[3] 傅小鲁,苏应雄,徐勇,等.HACCP在学生集体用膳中的应用.现代预防医学,2003,30(1):123-124.

[4] 马林,庹晓莉,苏应雄,等. 成都市中小学生2006年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71-272.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5

关键词:乙肝;艾滋病;梅毒;病毒感染

乙肝、艾滋、梅毒均为严重的传染病,母婴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控制好传染源,对孕妇进行传染病检测对于降低地区人群病毒感染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传染病发病情况在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1]。为了进一步调查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孕妇传染病发病情况,此次我社区卫生院随机抽取该社区的294例孕妇,用ELISA法对孕妇进行检查,观察其乙肝、艾滋、梅毒病毒感染状况,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白碱滩区29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年龄18~45岁,18~20岁4例,20~30岁219例,31~40岁67例,大于等于41岁4例,平均年龄(28.6±3.7)岁,平均婚龄(2.7±1.1)年,其中汉族154例,维吾尔族140例。本科以上文化程度89例,大专学历83例,专科以下学历122例。初产妇187例,经产妇107例,经产妇前一次产后产妇及新生儿情况均良好。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

1.2方法 对所有孕妇进行静脉血采集,分离血清进行病毒检测[2]。采取乙肝表面抗原ELISA试剂盒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采取HIV抗体ELISA试剂盒及Western Blot法对艾滋病毒检测;采取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试剂盒及TPPA对梅毒病毒检测。

1.3统计方法 记录所有孕妇的姓名、年龄、民族等基本信息,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U检验,以P

2结果

2.1所有孕妇不同民族间病毒感染状况 所有抽取的294例孕妇中,汉族总感染率明显高于维吾尔族总感染率,U=3.28,P

2.2所有孕妇不同文化程度间病毒感染状况 本科以上文化程度89例孕妇中,病毒感染人数为6例,总感染率为6.74%;大专学历83例中,病毒感染人数为4例,总感染率为4.82%;专科以下学历122例中,病毒感染人数为20例,总感染率为16.39%。专科以下学历感染率明显高于本科以上感染率及大专学历感染率,U值分别为5.73、7.25,P

3讨论

乙肝、艾滋病及梅毒均为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极大[3]。乙肝、艾滋病及梅毒三种疾病均可通过血液、、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4]。母婴传播是造成儿童感染的主要原因。HIV、梅毒螺旋体及乙肝病毒均可可在妇女妊娠期感染胎儿造成胎儿死亡、流产等。因此,对于妊娠早期孕妇进行病毒检测可以极大的降低病毒对新生儿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目前研究发现,传染病发病情况在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此次我院抽取白碱滩区294例孕妇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①汉族总感染率及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维吾尔族总感染率、乙肝感染率,维吾尔族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汉族梅毒感染率,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习惯及种族遗传有关;②高学历孕妇总感染率明显低于低学历总感染率,高学历人群接受教育较好,生活习惯及经济条件较好,对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感染率相对较低。综上所述,本地区乙肝艾滋梅毒病毒感染状况存在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程度差异。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应该重点加强疾病的宣传教育,妇女婚前、妊娠期均要进行病毒检测阻止母婴传播,对于高危人群仍需广泛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参考文献:

[1]昌思思,罗梅,康文玉,等.云南省不同地区产妇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及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2(3):114-118.

[2]朱黎明,朱英杰,朱定菊,等.少数民族地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2):73-74.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6

【摘要】根据国家"疾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统计,我们对2009至2011年隆德县传染病报告情况,发病情况,发病顺位,地区、时间、年龄、职业分布及变化趋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2011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47-021.资料与结果

1.1发病情况:2011年全县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9种808例,报告发病率441.27/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397.99/10万)相比上升10.87%;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722例)相比上升111.91%。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无死亡病例报告。

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394例,占发病总数的48.76%,报告发病率215.18/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251.91/10万)相比下降17.07%,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457例)相比下降13.78%。

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414例,占发病总数的51.23%,报告发病率226.10/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146.08/10万)相比上升66.06%,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265例)相比上升56.23%。

报告其它监测传染病4种158例,报告发病率86.29/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24.25/10万)相比上升255.46%;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44例)相比上升259.09%。

1.2发病顺位: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最高的是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报告发病数229例,占总病例数的28.34%,与2009年、2010年保持一致。所不同的是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明显增加,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明显下降。其余传染病位次变动不大,(见表1)。

表1隆德县2009-2011年传染病报告发病前十位统计发病

顺位2011年2010年2009年病种发病数病种发病数病种发病数1其它感染性腹泻病229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70其它感染性腹泻病3192手足口病139肺结核169肺结核1743乙肝124乙肝142痢疾1594肺结核120痢疾104乙肝1335痢疾103手足口病52流行性感冒396流行性腮腺炎30流行性腮腺炎33甲肝377甲肝19甲肝25甲型H1N1流感228梅毒11风疹8流行性腮腺炎219猩红热8梅毒7手足口病1210流行性感冒8淋病3梅毒71.3地区分布:2011年全县传染病病例报告地区分布以城关镇为最高,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数的19.80%(160/808),其次为沙塘镇(102例)、观庄乡(98例)、联财镇(82例)、温堡乡(68例),其余各乡镇报告发病位次排序与2009年、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各乡镇2009-2011年报告发病情况),(见下附图)。

1.4时间分布:2011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以7月报告病例最多,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数的16.83%(136/808),其次为8月(15.47%)、6月(9.28%)。各月份报告发病排序情况与2009年、2010年基本一致。

1.5年龄分布:报告男性病例519例,女性病例289例,发病性别1.796:1,男性发病数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发生,但在20-59岁年龄段人群发病人数最多,共计发病506例,占发病总数的62.62%;0-9岁年龄组发病281例,占发病总数的34.78%;10-19岁发病46例,占发病总数的5.69%;60岁-74岁发病111例,占发病总数的13.74%;7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19例,占发病总数的2.35%。

1.6职业分布:职业占前五位的是:农民报告382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47.28%;散儿报告303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7.50%;学生报告184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2.77%;教师19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35%;幼托儿童报告16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1.98%。

2.传染病变化趋势

2.12011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394例,占发病总数的48.76%,报告发病率215.18/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251.91/10万)相比下降17.07%,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457例)相比下降13.78%;下降幅度明显的病种为肺结核,报告120例,报告发病率65.53/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93.16/10万)相比下降29.66%,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169例)相比下降28.99%;上升的病种有甲肝、乙肝、猩红热、梅毒。

2.22011年共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414例,占发病总数的51.23%,报告发病率226.10/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146.08/10万)相比上升66.06%,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265例)相比上升56.23%;下降的传染病有包虫病和风疹;上升的有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手足口病,报告139例,报告发病率75.91/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28.66/10万)相比上升164.86%,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52例)相比上升167.31%;其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229例,报告发病率125.06/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93.71/10万)相比上升33.45%,报告发病数与2010年(170例)相比上升34.71%。3.主要传染病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