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购销合同范例

产品购销合同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1

1.1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3结论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2

(一)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中存在收入确认差异

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中收入的确认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企业的预售销售。

在获取房地产预售许可证后,房地产企业就可以预售上市,其销售所得按其性质可分为预收款和暂收款,是不确认收入的。待办完交接手续后,才能完成收入确认,并且通过“预收账款”直接转到“主营业务收入”中。税法上一般把预收款设定为“预售收入”,然后依据预售毛利率来算出预交所得税;

(2)企业的按揭销售。

只有在开发商账户上收到银行转来的按揭款时会计才确认收入。在税法中的相关规定,则是在收到首付款之后开始确认实现的收入,然后需要到银行去办理按揭贷款并于转账日开始确认收入余款。

(二)附属设施收入间的核算处理问题

企业并没有将地下室、停车位以及销售阁楼等附属设施算到总收入之中;没收客户购房放弃的订购金、违约金、误工罚款、先租后售和政府奖励等均未入账;上房费、采光费和宣传费等费用的收取未计收入。

(三)产品开发中存在的收入核算问题

将本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用于奖励、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分配给投资者或企业股东等,都没有纳税申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给予搬迁户的补偿房面积和拆迁面积之间的差价收入并没有合并到完工后的收入中,影响了企业预售款的及时结转。

(四)房地产企业在成本费用上存在的收入核算问题

成本划分不明确,实行成本配比结转。产品开发成本与期间费用的计算不够规范,尚未完成竣工验收的商品并入营业成本,没有将土地成本、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等分摊到独立核算的企业配套设施中。期间费用的列支范围的扩大,导致计税的所得额不符合标准。有些企业会把预售款当作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算基数,并将其算入企业的管理费用;工程竣工之前的开发产品借款利息,也计算到了当期损益之中。企业的各类明细核算科目未按照开发产品的对象进行设置。违规发票入账:经过涂改、已经作废或是自行填开的发票等均属于违规发票;开发成本没有严格依据“工程结算单据”进行结算的,却是依据合同金额列支的,有的甚至白条入账。成本核算的对象被混淆,成本的自用、提前列支以及有偿转让的设施未进行单独成本核算,而将其直接计入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

二、完善房地产行业会计业务处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房地产企业的票据管理

房地产企业应当强化票据管理,完善票据的领用制度,以此完善纳税业务处理。如:预收房款收据以及代收的各种集资款等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外使用的收据,应当视其为发票对其进行管理,完善票据的领用存的制度,方便相关部门的检查。同时还要严格按照预收款预缴制度,定期缴纳税款。

(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以确保税款到位

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所得收入按照制定的计算标准进行计算,其中要扣除一定的费用,同时也要计入纳税所得,当完成产品开发结算计税成本后才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以确保税收款及时到位。

(三)健全和完善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核算流程

1、明确企业核算范围

目前,房地产的销售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房所得的收入、自行开发房地产的销售所得、土地转让所得的收入以及配套设施的销售所得。与购买方事前签订的购销合同、房地产的开发按合同内容进行的就属于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其中也包括购买方事前未签订购销合同的房地产。此外,旧城改造过程中所交纳房产安置权款、周转房的出售、超出面积的房产款等也应该包括在“销售收入”的核算范围内。而自用房产应该算作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2、正确采纳收入确认规范和标准

在进行房地产商品销售过程中,一般需要签署交付房款、房产预售合同等,然后还要完成验收合格的工程、房产销售合同、交付买方验收并进行产权过户等程序,在房地产开发产品完成竣工验收的前后进行合同的签订,该合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仅属于合约的一种,买方认可验收房屋时,买方就尚未接受商品的所有权上具有的风险与报酬,不管款项是否已经完成收付,都不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确认收入条件。在办好移交手续、进行开发产品竣工验收之前,房地产预售款只能进行预收或暂收款处理,不作收入确认。仅当客户与企业签订了正式的销售合同,遵循法律手续;当客户确认了房屋的结构、面积和付款方式之后,移交手续也就随之完成。在计量收入金额时,可进行销售收入确认,简言之,就是只有房屋完工并交到购房者手中,才可以由预售账款划入主营业务收入。

(四)加强房地产企业预售流转税费核算

在预售过程中,由于开发产品尚未完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得到的价款,不符合相关收入确认的条件,所以其不可计入收入,属于预售房地产款,暂时记入“预收账款”科目;当开发产品竣工验收并与用户办理移交手续后,才能够实现房地产销售收入,其“预收账款”也就变成了“主营业务收入”。在进行纳税申报时,房地产企业一般会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借记“应交税费——预交营业税(印花税、城建税等)”科目;经过相关收入确认之后,再转出部分税费,贷记“应交税费——预交营业税”科目,借记“营业税金”科目,同时对报表项目进行系统性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税费与收入的配比,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五)房地产企业具有特殊性,可以适当增补信息披露政策

1、增加土地信息资料,确保使用者能够全面了解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规模和能力

土地成本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土地的成本和土地的储备状况进行全面定位。部分企业获得了成本较低的土地,从而导致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优势,也具备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此时就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投资者提供详细的未来发展趋势,使他们能够对企业信息有个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产生较高的投资价值。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中加入土地储备量和成本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准确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对市场有个准确的评估,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对于不同的项目要揭露和获取不同项目现金流信息

在进行房地产企业财务报告阶段,每个分项目都需要揭露现金流量的附加信息,并将其详细的陈列在附注中。此过程中,最好以企业每一个分项目为单位,列出在开发经营过程中每个分项目的现金流向,其中主要包括采购工程所需物资资金、每一笔销售收到的现金以及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等,从而确保现金流向信息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出现以前,中小企业大多依靠内源融资以及在资本市场中直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手段来实施融资,但这些途径都不是特别方便和容易。所以融资成为了企业的一大难题,大部分情况下,顺利获得融资都必须相应付出不低的利息作为代价。直到供应链融资诞生,这种难题才开始出现转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实在是极大的好消息。这样一来便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考虑到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银行仍然会面临着信贷风险。因此,针对供应链融资中所存在的信用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识别和评价,并同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出现不仅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曙光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用水平,从而为今后的资金流动和资金流转效率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还能加强和巩固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银行也可以突破只为单个企业服务的局限,跳出传统融资中评级授信、审批流程、质押担保的限制,使得准入门槛降低。然而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收益越大则风险越大,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供应链融资模式带来的优势而不去关注它带来的风险。供应链融资模式参与的主体更多,所以会比传统的融资模式复杂得多,同时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更高,必须要其做到一环扣一环,不容出错。目前我国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未发展成熟。执行与管理都有可能出现差错,所以这对于银行来说无疑是风险很大的挑战。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正说明了“链”式风险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体系,定期对供应链进行检测,将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管理,不仅可以从理论方面丰富研究内容,而且能在实际中为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参考,将坏账损失降到最低。对政府在金融方面的宏观调控,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壮大,融资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1前期研究回顾

国内学者宋炳方(2014)认为供应链融资就是主要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种金融业务,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中小企业强烈对融资的强烈需求。胡跃飞、黄少卿(2009)理论联系实际,对供应链融资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并对其模式的分类作了一些研究。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从目前已知的文献来看,朱文斌、范伯乃(2003)通过对国外学者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建立了含有六项能力和28个指标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马九杰、郭宇辉、朱勇(2004)将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企业财务状况、所在地域环境和企业家个人特征三类。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比、流动资金、资产周转情况、销售利润率等;所在地域环境包括省份、商业化程度等;企业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是否持股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很大。王玉娥、叶莉等(2004)从工业企业角度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以现代工业企业特征为基础,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构建由生产能力、盈利能力、企业素质、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六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组成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模型。

2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以及信用风险防范的要点

2.1采购阶段:应付账款融资模式

2.1.1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以及运行过程

采购阶段,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所以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此时应付账款融资模式应运而生,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应付账款融资模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筹借信贷资金,对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运行过程:中小企业先是和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书,然后凭购销合同向银行申请购货仓单质押贷款,银行对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进行审查,通过后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接下来核心企业接到银行同意的通知后,按要求发货,把仓单权交给银行然后银行给核心企业拨款。最后一步是中小企业通过缴纳保证金获得一定比例的货物提货权,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循环往复直到货物提完为止。

2.1.2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范要点

在应付账款模式对第三方物流监管的选择很重要,物流监管方一定要独立,不能与任何一方有关联,目的是为了防止合伙诈取信用贷款。流程的设计要合理,核心企业的回购承诺一定要有。同时,中小企业在提取等额质押物品时要交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这样能很好保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使信用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

2.2生产阶段:存货融资模式

2.2.1存货融资模式以及运行过程

存货融资模式的运作原理是需要融资的企业把存货交给作为第三方的物流监管方,监管方核实后出具仓单证明,融资企业利用这份证明向银行申请贷款。随着存货融资模式的发展,存货作为可靠动产吸引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眼球。它的作运作过程是:中小企业首先向银行申请存货质押贷款,然后是银行让第三方的物流监管方对存货进行评估,若符合条件,银行就与中小企业签订存货质押合同,与物流监管方签订仓储监管协议,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最后中小企业将存货交给物流监管方验收,通过后银行发放贷款。

2.2.2存货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范要点

银行签订存货质押合同的同时要与物流监管方签订仓储监管协议。在选择物流监管方时,重点调查它的独立性以及资信水平,并且对核心企业的资信水平和经营状况也要认真调查等。除了这些,存货的价值调查也很重要,要确保存货的合法性,在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票据一定要严格审查,避免作假。

2.3销售阶段: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3.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以及运行过程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签订三方协议,由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中小企业用销售收入偿还信用贷款,同时核心企业有连带的责任,通过捆绑,银行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它的运作过程是:中小企业首先与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书,中小企业获得应收账款的单据并将单据抵押给银行同时提出应收质押贷款的申请,这时银行要与核心企业签订付款承诺书。最后是银行为中小企业拨款,付账款应由核心企业来支付。

2.3.2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范要点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在发放贷款前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现场确认。贷款发放后,同样要进行现场确认,及时了解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状况。在这期间要对交易进行监控。观察交易是否真实,以排除合谋榨取贷款的可能。并且要不定期核对应收账款,防止应收账款状况恶化。加强应收账款的监管在降低信贷风险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视。中小企业把应收账款单据抵押给银行并提出应收质押贷款申请的同时银行要与核心企业签订付款承诺书。

3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3.1.1核心企业评价

核心企业整条供应链的核心,将直接决定银行在这模式中信贷资金的恢复。对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价主要看它的资信、经营财务状况等,用专门的信用级别来对其资信进行评价,其他的评估与上面融资企业的类似。但最后一个行业特点就有一点复杂,需要关注核心企业的主导产品、是否多样化以及其他方面。主营业务收入与整体收入的比值可以确定主要收入,以此可以判断出市场价的波动以及企业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大小。此外,主要客户以及主要的供应商等因素也应作为分析的重点。

3.1.2融资项下资产情况的评价

应收账款和质物特征可以对资产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账龄、账期、坏账率等来评价应收账款,根据季节变动评价质物的时间价值以及变现能力。

3.1.3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方的评价

物流监管作为第三方参与者,是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但它又与供应链上其他的企业不一样,所以评价方式自然也就不同。要包括该企业的行业地位,业务操作熟练度,以往的资信情况等等。融资企业受到物流监管方的监管,所以说这两个部分一定要互不牵扯,不然有联合诈取信贷基金的风险。

3.2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供应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使信用风险评价能够真实反映资信情况。但是如果将融资企业相关数据进行上传,将更加完善此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使结果更加真实自然。整个评价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一共包含27个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每个信用风险指标根据优劣程度进行赋值,可以有0分、4分、7分和10分四个选择,将数据放入相应的指标,能得到一个数值,我们称为守约概率值。这个数值越接近1则信用越好,反之则越差,具体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4建议

政府要为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供应链各方的法律风险。另外,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或者是给予税收减免来推动供应链融资的健康快速发展。良好的政策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助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除了政策和法律的建立健全,政府还要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以及融资平台的建立,并且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等渠道对供应链融资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使得供应链融资不再只是一个理念。中小企业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了的融资难的问题,离不开银行、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以及政府各方面的力量,只有通过所有人的努力才能使供应链融资真正的普及起来。

参考文献

[1]汤兵勇,张瑶瑶.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J].经济师,2011(8).

[2]潘文东.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0(12).

[3]王灵彬.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6(10):105-106.

[4]吴冲,吕静杰,潘启树,等.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1-8.

[5]郭子忠,沈双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论坛,2003(19).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电力紧缺问题,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矛盾,国家实施鼓励社会资金办电的政策,在发电领域引入了新的投资和经营主体,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独家办电”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开放了发电市场,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独立电厂。但是直到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之前,由于厂网没有分开,国有电厂作为国家公用事业依托于国家电力公司管理,发电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实行“厂网分开”,在发电侧引入竞争,建立发电市场。原国家电力公司摩下的发电资产经整合进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加上社会上原已存在的各类型独立电厂,发电侧竞争市场正在形成。由于政策的鼓励和近年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发电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4407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2187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二位。这些电量由发电企业销售给电网企业,再由电网企业销售给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可以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以生产电力为业务的产业,发电产业己经具备相当的产量和市场规模。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发电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发电产业的产品电能具有单一性、无形性、标准性,从使用功能上说是无差异的。

(2)发电产业是资金密集产业,投资巨大、回报稳定,而且建设周期长,从建设到投产,火电一般三年,水电时间更长。

(3)发电产业属于政府管制产业,发电投资和上网电价都受到政府的管制。由于发电设备使用功能具有专一性,因此,产业投资规模需要受到政府的管制,否则恶性竞争会带来整个产业的巨大损失;由于上网电价影响到整个电力产业的价格直至终端用户的电价,电力能源是国家基础能源,因此发电产业上网电价受到政府的监管。火力发电企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是煤炭和运输,尤其是煤炭生产企业。燃煤发电企业生产成本中燃煤费用占50%一70%,中国煤炭消费量的50%以上是用于发电,由此可见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之间的紧密关系。煤炭企业谈判能力受以下因素影响和决定。

2.煤炭产业供求形势分析

2.12004年我国煤炭行业总体供求形势

煤炭供应偏紧,煤炭价格上涨。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和工业生产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拉动煤炭需求上涨,形成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2004年GDP增长9.5%,全国工业总产值完成187221亿元,同比增长31%。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070万千瓦,同比增长12.6;发电量完成21870亿千瓦时,增长14名%,其中火电完成10873亿千瓦时,增长14.5%42tl。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以及主要煤炭高消费行业相关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拉动国内煤炭需求全年一直保持旺盛势头。在需求强劲增长情况下,煤炭供应也实现高速增长,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纪录。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9.56亿吨,同比增加.228亿吨,增长13.2%,煤炭产业社会地位受到15年来国内外前所未有的关注。

2.2煤炭需求趋势分析

我国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为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占全国煤炭消耗的80%以上。由于主要耗煤行业的节能和技术进步,1997一2000年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2000年煤炭消费量创1994年以来历史最低。2001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拉动了钢铁、电力、建材等主要煤炭消耗行业的需求,也间接导致了近4年煤炭消费量的快速上升。

在四个主要煤炭消耗行业中,电煤消耗增长最快。近几年来,电力行业逐步占据了煤炭消费量的主体,1999年突破50%。1980一2000年间,电煤消费量占煤炭产量的比重逐年增加,此后一直维持在高位。发电企业减少煤炭消费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煤耗。通过关停高耗能的小机组,提高现有机组的运行经济性,1995年一2004年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由4129k/wh下降到3799k/Wh,年均下降3.39k/wh。但是,平均煤耗下降引致的电煤节约远远不及装机容量增长带来的煤炭需求增长。从未来数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煤炭仍是电力行业的主要能源。由于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的迅速增长,2003年电煤需求量达到8.5亿吨,2004年达到.96亿吨,按照预期的电力弹性系数,未来数年内将保持每年1亿吨的增量,到2010年发电用煤量将突破15亿吨。2003年电煤的供应形势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通过指定性煤价、煤炭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加强对煤炭生产的平衡和调控,要求煤炭行业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以建立大企业、大集团为目标的煤炭行业战略性大重组,建立四至五个年产1亿吨、十几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煤矿企业。2003年全国在建大中型矿井接近200处,煤炭行业投资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几年煤炭的生产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煤电一体化对于煤炭和发电行业来看,都是有利的。煤电一体化经营,使得煤炭和电力由一个企业管理,其中电力作为商品向外销售,煤炭除用于发电外也可作为商品销售,煤电的生产成本费用以及销售可以在企业内部平衡,统一结算,不受外部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己经或正在进入发电产业,如神华集团、西山煤电等己经拥有容量可观的发电机组,宁夏煤业集团等煤业巨头都已开始启动发电项目: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发电企业由于饱受近一两年煤炭紧缺之苦,也在积极谋求进入煤炭产业,控制煤炭资源。例如,华能、中电投与淮南矿业集团提出共同开发淮南煤电基地,中电投与平顶山煤业集团、华电集团与宁夏煤业集团都形成了联合开发意向,鲁能在陕西开发建设煤矿与电厂,华能集团公司还以2942.3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蒙托煤矿25.5%的股权,其用意是为了保证供应。煤炭价格上涨对发电行业的影响非常巨大,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本来由于发电行业市场需求扩大可以带来的利润增长。2004年电力需求增长旺盛,发电企业上网电量和主营收入均出现大幅增长,但是不少发电企业净利润反而出现了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煤炭成本上升太快。煤炭是火力发电厂最大的一项成本支出,占其运营成本的50%以上。由于电价仍由政府确定,迅速上涨的煤价令火电厂燃料成本激增,2004年许多发电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五大发电集团己有两家出现了亏损。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5

 

一、事前审计的涵义   事前审计通常是由本部门、本单位的专业审计人员,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按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对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决策计划合同以及预测效果的审计工作。它是从企业的内控制度、生产经营计划的编制中以及有关的决策或合同中去发现问题,并督促各有关单位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事前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生产经营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方案、采用新技术和财务成本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分解落实,各环节完成任务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奖惩方法,单位所签定的各种合同等。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一般讲,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构成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内部控制是交叉结合形成各项经济业务完整的内控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采取按经济业务进行检查和按业务部门进行检查。   1.按业务进行检查,是指对某一项业务活动的全部处理过程所进行的检查。即检查整个业务处理控制制度程序是否完整和衔接。包括:   ①审查材料收发业智力投资内控制度。   ②销售业务的内控制度审查。   ③工资结算业务内控制度审查。   ④审查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控制度。   ⑤会计核算内控制度的审查。   ⑥审查往来结算业务的内控制度。   另外,专项资金业务、工程项目业务和固定资产等内控制度均为可审查的对象。   2.按业务部门进行检查,是指对某一业务部门的某方面业务控制程序所进行的检查。检查某一业务部门内部控制状况,而不是查证某项经济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如对开发新产品管理控制制度的审查,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在政策方面,新产品及其研制技术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技术改造的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资源合理使用,保护生态和人民健康的要求。其次,在组织机构方面,新产品的技术要求、研究设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是否严格执行进度。最后,在财务成本方面,审计人员应要求研究设计部门及时正确地报告费用支出情况,并比较预算与成本之间的差异,判断新产品的效益前景。   三、决策审计   决策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开展决策审计,可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决策审计是由专业审计人员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生产经营决策的活动,包括对决策的程序、方法、基础资料及其结论进行审核检查,以评价和鉴定决策结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决策审计可具体分为生产经营决策审计,采用新技术开拓新品种决策审计,投资决策审计。   四、计划审计   在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改革的形势下,企业的计划管理是根据市场调节和国家有关的经济政策来组织进行的。企业经营计划的审计,以审查年度计划为主。其主要内容有:审查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即计划编制的依据、组织、程序的科学合理;审查计划前后年度和相关计划之间的衔接性,比例、数量的内在平衡性;审查计划可行性。各种计划的审计,包括:   1.生产计划审计。   2.质量计划审。   3.流动资金计划审计。   4.销售计划的审计。   另外,还有开发新产品计划审计、成本计划审计等。   五、合同审计   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经济合同法及涉外经济合同法是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依据。经济合同审计是根据经济合同法及有关经济法规的要求,由专职审计机关或人员对合同当事人履行权利义务的状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以确定或解除有关法人应负的违反经济合同的责任。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纠纷及违反责任的审查,是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内容。商品合同与劳务合同审计包括:   1.购销合同审计。   2.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审计。   六、达标审计   达标审计是生产工程专业审计。它是针对一些新建、扩建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较长时间达不到设计能力的单位进行审计。其工作方法以企业的设计方案为基础,审查实际生产情况,包括以原材料供应、设备技术、生产工艺、劳动组织、生产调度、奖励分配等方面和各生产环节进行审计。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各个环节实际达到的指标从低到高分档次进行排列和分析,找出各档次指标操作的特点和问题,然后有计划地总结经验在各环节组织推广。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6

关键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是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医院应从合同订立、履行、登记及纠纷管理等方面,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通过执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使单位在经济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医院可以有效协调医院内部各部门关系,有利于提升医院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医院合同管理的定义

医院合同管理是指医院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医院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二、医院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1.医院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合同管理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合同管理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不完善,造成多部门共同管理的边际盲区,影响合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2.违规签订担保、借贷和投资合同;合同调查中忽视被调查对象的主体资格审查;与不具备权或超越的主体签订合同;合同谈判中忽略合同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当让步;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完整、表述不严谨或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等导致医院合法利益受损。3.未按照合同条款规定履行合同;未明确事项未及时签订补充协议;合同纠纷处理不当;未按合同规定期限、金额或方式付款,或者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盲目付款,导致医院资金损失。

三、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目标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组织及运行机制;2.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确保合同对方主体具有履约资格和能力,减少违约风险。规范合同内容、签订程序,合同相关法定要素齐全,合同登记备案手续完善;3.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合同变更程序和款项支付合法合规,有效保证业务的开展;4.按照类别开展合同的登记、统计和分析工作,确保合同保管安全可靠,合同信息不被披露。具体见图1。

四、合同管理关键控制措施

(一)合同管理组织及运行机制关键控制措施

1.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控制。针对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各风险领域查找关键控制点,对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批、生效、订立、履行、纠纷处理等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明确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合同归口部门的管理权限,确保医院各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审批合同。规范经济行为,强化风险管理,保证合同管理业务全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2.健全合同管理沟通协调机制。以某三甲医院为例,采购办、项目办、后勤科等作为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合同的拟定、执行环节;财务部门履行对合同的财务监督职责,按照合同规定及时结算,监控资金的收入或支出;审计部门作为审核部门,审查合同价格条款、结算期限和方式的合理性,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办公室作为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对合同实施统一归口管理,参与合同管理过程,管理合同印章,管理与合同有关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地履行。

(二)合同订立关键控制措施

1.严格审查合同签约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和资信情况。包括对方资质证明、法人代表或委托人的身份证件、授权委托书等证明原件。了解清楚对方市场准入情况、资格、信用等级、履约能力,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合同管理风险。2.建立合同谈判控制机制。可以由医院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共同组成合同谈判小组,代表医院对合同内容和条款与对方进行磋商。谈判小组应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监管、同类产品或服务价格等与谈判内容相关的信息,合理制定本单位谈判策略。重点关注合同核心内容、条款和关键细节,避免合同约定不明确,产生歧义。例如合同只约定“货到付款”,支付方式是现金、支票还是银行转账?货到后是部分支付还是全额支付?合同条款不明确,就会造成双方不必要的纠纷。对于影响重大的经济合同,如大额基建项目合同等,则需要请专业律师参与合同谈判过程,包括合同支付方式、合同标的质量技术标准、履约起止时间、违约责任和争议的解决方式、合同变更或解除条件等,并记录好谈判内容,作为避免合同舞弊的重要手段和责任追究依据。3.建立合同拟定控制机制。医院要明确合同签订的业务范围,各部门要严格审核合同拟定目标是否与医院职责和战略目标一致。加强计划管理,防止因签订合同导致超计划投资、超成本支出的情况出现。医院可以根据日常业务情况,对于药品采购、内部设备管理、后勤管理等签订合同较多的职能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一些合同模板,这样可以提高合同拟定效率,防范部分合同管理风险,提高医院合同管理水平。常用的合同模板有医院药品购销合同、医疗设备购销合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合同、医院维修工程合同、医疗废物处置合同等。4.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审核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对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规,是否符合单位的经济利益进行审核。合同签署需填写合同审批表,经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审核,院领导审批,手续办理完毕方可加盖医院印章或合同专用印章。严禁超越权限签署合同,授权签署合同的,要签署授权委托书。合同订立过程关键控制措施,详见图2。

(三)合同履行控制措施

1.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和变更控制机制。医院业务部门对合同履行过程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审计部门会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合同的验收,确保按合同规定履行双方义务,积极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有效履行。一旦发现合同约定不明确或没有约定、显示公平、条款有误或存在欺诈行为,则需要及时补充、转让,甚至解除合同。2.建立合同纠纷控制机制。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医院业务部门应及时向单位有关负责任人报告,并与对方协商,协商一致的签订书面协议;无法解决的,业务部门向院分管领导和院长报告,咨询医院外聘的律师意见,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3.建立合同结算控制机制。财务部门接到业务部门付款申请,审核合同条款、发票等原始凭证交院领导审批后办理结算和账务处理业务。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付款,及时催收到期应收款。对于未按合同条款约定的付款申请,财务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反馈业务部门同时向院分管领导汇报。

(四)合同归档评估控制措施

1.建立合同保管和归档控制机制。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对合同应连续编号,专人管理,建立合同台账。合同管理员将合同分类登记,按时间顺序编号装订,妥善保管。各类合同及台账每年年底归档一次,保存期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医院应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履行合同保管职责,规范合同查询、流转和借阅程序。2.建立合同管理检查、评估的控制机制。医院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合同归口部门应组成评估小组,每年年末对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合同是否全面履行;合同履行中是否存在不足;合同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等。发现合同管理中的不足,要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日益重视,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加强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医院内部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一方面建立健全的制度,规范流程管理,另一方面加强监督检查,对合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切实提升医院合同管理水平,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龚.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2]刘畅,马江雪,孟亚丰.构建公立医院经济合同内部控制体系初探[J].医院管理论坛,2015(05).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7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对于销售方式采用赊销为主、客户群比较复杂分散的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但要管理好应收账款,客户的信用管理就是其关键环节,所以客户的信用管理直接影响应收账款规模、质量。本文结合企业在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方面的实践,为类似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赊销;应收账款;信用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企业之间存在着日益激烈商业竞争,竞争机制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除了依靠企业的品牌、产品质量、价格、企业广告的投放以及周到便捷的售后服务外,赊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此而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要管理好应收账款,客户的信用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企业要管理好应收账款,就必须事先制定好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之月到付款之月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客户的付款期间;一般分为款到发货、货到付款或转账、月结15天、月结30天(60天、90天、120天)等,信用期限过短,不足于吸引客户,对销售增长不利,信用期过长,对货款回收不利,影响公司的流动性,有货款收不回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形成坏账,削减企业的利润。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取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也就是说,客户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企业才能给予它赊销,它是客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根据其能力大小,给予不同期限、不同额度的信用。企业一般通过以下五因素评估:客户的品质,即客户的品牌和信誉,亦即履行债务的可能性;客户的偿债能力,客户资产的流动性判断;客户的资本实力,即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客户有无抵押资产,即有无自有厂房、机器设备等;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客观经济条件等。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货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和措施。一般来说企业为了鼓励企业按期或提前付款,会采取提前10天付款折扣1%,提前20天付款折扣2%,提前30天付款折扣3%;一次性付款折扣5%等相关折扣政策,以鼓励企业按期付款,增加企业的流动性,减少坏账风险。

二、客户信用的确定和调整

(一)收集客户的信用信息

外部信息的收集:公司要求业务人员了解客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信息、组织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一般纳税人资格证(如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开户银行许可证、企业资信证明(如有),实行三证合一或五证合一地区的客户只需要提供企业工商登记证,根据企业的登记信息,判断客户的规范程度、股权结构。根据政府公开的“企查查”上查询客户的登记信息,工商年检信息,股权结构及企业性质。通过法院公开的信息,了解公司有无诉讼行为,从而判断客户经营行为的规范性。如果是上市公司,根据客户定期公布的财务报表及披露信息,了解客户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规模、资金流动性、企业偿债能力、企业盈利能力等信息。根据政府公开的行业信息,了解客户在行业中的地位,客户的品牌影响程度,市场占有率。但从外部渠道获取的信息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核实和互相验证,才能作为评估判断客户信用的可靠证据。内部信息的收集:业务员拜访客户了解客户信息是获取客户信息的最直接的来源,通过业务人员的直接拜访、现场参观、访谈交流,可以间接了解客户的企业性质、企业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股东背景、和其他供应商的合作情况、经营规模、自有资产规模情况、竞争对手、行业地位等经营状况,初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根据和客户工程技术人员访谈,了解客户产品和公司产品的匹配度及相关技术风险;通过和客户财务人员访谈,了解客户相关财务要求,比如客户一般结算期间、付款方式、对账要求、发票要求及寄送方式、初步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间;对于重点客户,企业要求业务经理或总监陪同拜访,实地查看,甚至对重要设施、机器设备拍照举证。

(二)综合评估信用风险

通过内外部了解的信息,公司对引进的新客户,要求业务员填写新客户信息调查表,在完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由业务员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如实填写,初步申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间,部门经理审核或实地查验,部门总监把关,财务和企业法务核实,最终由企业法务部门批准。如需要,后附企查查查询资料和法院信息查询资料;对于新客户,一般情况是试样样通过后,采取货到付款,多次送货的,采取当月结,正常交易三个月后,根据客户交易情况,付款情况,可以放宽信用期间,修改月结方式为月结30天;对于比较重要的客户,试样通过后,直接采用月结30天信用期间,对于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企业,可以采用月结60天的信用期间,但对新客户,其发货额度、对账开票情况,付款情况都是严格监控的,每一环节出现异常,即通过发货部门监控订单情况,进行重新评估。

(三)客户信用期间和信用额度的调整

根据和客户的交易情况和历次付款周期,以及最新掌握的客户资信情况,企业各类产品渗透情况,结合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公司财务状况,对赊销客户,每年进行一次信用等级的评定,根据不同客户的信誉差别,合理确定赊销产品品种、赊销期限、赊销金额。

三、日常信用风险的控制

(一)事前控制

进行资信调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抓好事前控制。对新客户评估一个初步的信用期间和信用额度,降低赊销所引发的风险;根据实际交易情况和进一步了解掌握的信息,可以不定期的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建立赊销分层级的审批制度,业务员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申请,业务经理实地查验,业务总监把关,财务和法务进行相关信息的审批和核准,可以减少赊销过程的随意性,有效降低赊销风险;加强购销合同的管理,对规模客户,要求签订购销合同,规范双方的经营行为,从形式上制约少数赖账客户,让经营行为有法律保障。

(二)事中控制

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的动态管理,对于出现大额订单或合同后需要对客户信用情况再次评估,信用期内或信用期满后客户不及时付款或停止下单,获取的信息证明客户经营情况不佳,或者同行业中出现经营不善倒闭跑路的情况,需要对相关客户的信用情况再次评估,要求业务人员去客户经营地跟踪拜访,了解更进一步的信息验证,适时调整客户的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对于在合作过程中守合同、重信用的客户,根据订单交易规律、对账配合情况、付款周期等新信息,可以动态变更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对其变更情况,制定流程和表单,建立审批机制,对于月结90天及以上客户,必须由总经理审批。建立定期的对账机制,根据客户的核算周期和对账要求,及时和客户核对账目,定期开具发票,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准确性。风险协议的控制。由于企业经营的是电子辅料,客户用量偏少,结算周期比较长的特点,企业对合作比较固定,正常的客户信用期间延长一个月,相应信用额度增加一个月的销售额,比如月结30天的客户,月结60天内付款视为正常客户,如在月结60天内不能付款,视为C类客户,每月核算C类客户报表,每天根据回款情况动态消回款,可以即时掌握C客户欠款情况。对于C类客户发货,必须由业务员签写货款风险协议,注明客户名称、客户欠款金额、欠款原因及货款跟踪情况,客户承诺回款日期,由业务经理审批,重要客户需要业务总监审批,财务核准后才能发货,月底根据客户回款情况对业务员进行考核。业务员可以动态了解自己客户欠款情况,可以做到及时跟踪货款。收款组收款。对于连续两个月及以上的C类客户,暂停发货,由业务员催收货款,业务经理协助,对不能一次性付款客户要求签写付款协议,由业务经理及总监评估后可以发货;对于连续两个月及以上的C类客户,不按时付款,又不签写付款协议,停止发货的客户,组织本部门业务能力比较强,收款技能高的业务员组成临时的收款组,跟踪货款,现场谈判;对确实无法短期内收到的货款,提交法务部评估走诉讼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能性,并进一步收集各种诉讼证据。

(三)事后控制

折扣付款。根据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企业欠款总额、销售单价和企业产品盈利情况,赋予灵活多变的折扣政策,可以减少货款坏账风险。对于欠款客户,企业定期组织业务、财务和法务部门进行货款风险评估,及时评估货款风险,制定确实可行的折扣政策,和客户积极主动谈判,及时催收欠款。法律援助。对于欠款时间长、金额比较大的客户,由业务部门评估后提交给法务部评估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法务部门联系企业法律顾问再次评估诉讼,确实需要诉讼的客户,由相关部门提交相应证据,发律师函催收,进入诉讼程序,减少货款损失风险。定期清帐。企业实行定期清理应收账款的办法,对于欠款时间比较长的客户,一般为半年以上的欠款客户,由财务部门提供清单,各业务部门评估欠款跟踪情况,需要由业务人员继续跟踪的,由业务人员积极催收,需要提交部门收款组协助的由部门收款组重点催收,需要进入诉讼程序的,由法务部门和法律顾问进入诉讼程序;对于确实无法收回,又无诉讼价值的客户,由业务员签写坏账申请单,进入坏账处理流程管理。坏账管理。由于企业客户比较多且分散,应收账款总额比较大,企业建立了严格的坏账管理程序。对产生的坏账与业务人员的业绩挂钩,业务人员根据坏账形成情况,承担不同的比例;同时,对坏账客户与客户日常规范管理挂钩,如客户是否签订购销合同、订单是否签字签章、送货单是否签字签章(或有客户自己的入库单)、是否及时对账和对账单是否确认回签、发票是否及时开具并传递给客户、是否是C类客户及是否签过货款风险协议、出现欠款后是否积极催收、货款有风险后是否及时上报并采取积极的催收措施;根据以上情形酌情减免承担的份额,极大地调动了业务人员催收货款的积极性和管理赊销客户能力。

(四)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及其他金融工具产品的管理

应收账款保理是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周转。理论上讲,保理可以分为有追索权保理(非买断型)和无追索权保理(买断型)、明保理和暗保理、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为改善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积极与商业银行合作,对一定信用比较好,规范的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打包保理给银行,由银行给企业一定的贷款信用额度,支持企业长期扩张的需要。同时对收到的大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适时贴现,所得资金进行银行理财,赚取财务收益;积极使用TCL及关联企业的金单业务,减少赊销货款的风险。

四、协调好信用和销售的关系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赊销是等死,赊销是找死,这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赊销已经是企业获取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赊销风险又往往使企业被大量的应收账款拖累,造成流动性短缺,严重者形成大量呆坏账,侵蚀着企业的利润。企业结合多年管理实践,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要求信用部门在销售部门引进新客户或与客户有交易意向时,就可以介入评估客户的信用情况,及早做出综合的信用评估报告;第二,信用管理部门要向销售部门积极介绍企业的信用政策,分享信用评估经验,共同参与客户信用政策的制定,减少互相推诿扯皮的环节。第三,当信用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意见不统一时,由法务部仲裁,比如通过制定销售合同或货款协议等法律文件,共同协调销售增长与货款风险之间的矛盾,用制度、管理防范、法律手段来预防可能的风险。

五、结束语

赊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产物,信用管理随着赊销这一方式产生,在逐步完善并日益成熟;随着许多国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引入,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企业多年赊销实践和信用管理的经验教训,相信企业会形成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方法,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作者:卢克胜 单位:深圳市同方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艳.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02.12

产品购销合同范文8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效率

随着电力行业的日渐崛起,市场上对于电力物资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扩大,许多电力物资企业纷纷涌入市场。为了规范企业行为,使得市场采购行为更具程序化,电力物资采购合同应运而生。作为管理市场的载体,不仅起到了控制风险的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使电力物资采购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大降低风险。本文主要探讨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意义[1]。

1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意义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是工业企业运作的基石,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工厂大面积停电,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关键一环。在面对当前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电力行业更要规范化自己企业的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资采购管理。电力行业采购一般为大型供电机械,这些机械采购成本高、质量要求高,所以在采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采购管理,而采购合同的运用正是为了更好的规范采购行为。实行采购合同管理模式,对双方的交易行为进行约束,更好地降低采购风险。同时,通过合同制的形式进行管理,有效地避免了进货企业延期交货等行为,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采购工作的效率[2]。同时,采购合同具有法律规范性,严格依法进行管理,保障了购销双方的合法利益,形成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物资现场服务和履约协调机制,使物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法化,强化电力企业采购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电力物资采购面临的问题

2.1采购成本和风险高

电力物资采购成本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市场信息采购和采购策略等。抛开市场因素,在一些电力企业采购过程中,因为对供应商了解度不高而盲目签订不合理的采购合同,这些合同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3],还带来了坏账的风险。由于以往企业进行采购时不规范的操作,会出现收到的材料与签订合同内容不一致等情况,这些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后续电网的安装和使用,不仅带来了财务上的风险,还造成一定的技术风险和人员安全风险。所以,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合同的规范化管理,采购成本和风险问题不容小觑。

2.2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采购的首要环节就是选择信用良好的供应商,供应商好坏直接影响采购物资的好坏。首先,在我国的经济模式制约下,我国电力物资供应商十分有限,市场上能够选择的数量也非常少,选择空间小,我国在供应商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目前市场上的供应商多注重短期效益,即多采用短期合作的形式,很少愿意与电力企业签订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就导致了许多电力企业在每次采购时都需要与新的供应商进行沟通,提高了采购成本。再次,由于如今市场上一些供应商的电力物资良莠不齐,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电力企业很容易购买到劣质产品,这就导致后续生产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利润也会遭受打击。最后,在没有签订购销合同时,供应商经常会出现交货不及时等情况,这会导致电力企业不能按时收到电力物资,影响企业生产从而导致供电不及时,对社会众多企业造成致命打击[4]。

2.3传统采购模式效率低

电力系统结构庞大,所需材料物资也较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效率,以保证正常供电。传统非合同模式下的采购方式,多采用采购人员实地走访或是直接与供应商面谈签订采购合同。这种传统的采购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采购双方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常会出现采购不及时、价格不合理或质量不过关等情况。这种老旧的采购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而且也会增加企业必要的成本。

3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作用

3.1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

企业对电力物资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企业加强自身监管的过程。首先,企业要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企业要对合同进行认真分析,尤其是对采购价格,及时提出质疑,同时要防范风险,减少合同的风险成本。其次,适当降低风险。在采购过程中,企业要多方了解供应商性质,根据信用评级来选择供应方。为降低违约风险和坏账风险,企业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约定定金与违约金,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后,发挥合同效力,坚决打击违反购销合同的行为。合同的签订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所以,在签订前,电力企业要审查合同是否合法,还要注重合同的公平性和完备性。签订合同后,一旦供应商出现违约行为,企业也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损失降到最低。

3.2优化物资供应商管理

首先,要优化物资供应商的数量。对于一家电力企业生产商来讲,要控制好合作的供应商数量,这也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于同种物资材料,尽量选择一家供应商集中采购,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节约成本,同时可以明确责任,方便事后追查。优化供应商数量还可以一定程度节约成本,在采购过程中,电力公司可以将供应商数量控制在4~5家,根据不同类型物资特点进行大批量采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采购成本,同时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其次,要优化物资供应商的质量。对于采购物资过程来讲,要实行货比三家的策略,主动去比较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从中选择更适合的材料。同时也可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竞争更加公平,价格更加透明,企业可以进行反复对比,选择更具弹性。最后,企业应及时与一些信用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种采购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质量和成本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信誉,实现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双赢。

3.3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效率

现如今,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也慢慢走上无纸化道路。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采购合同管理中,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合同管理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多个行业采用ERP系统来进行合同管理,从审核到合同的签订,均采取信息化办公手段,企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实现业务操作。同时,这种办公手段,也使得各种信息更加透明化和程序更加规范化。采购人员节约了东奔西走等不必要成本,操作失误率也大大降低。同时,利用信息化合同操作平台,业务管理更加方便,有利于上下级监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人员监守自盗行为的发生。如果整个电力行业都采取信息化平台进行合同管理,就会在整个行业建立起标准,整体效率会因此就会大大提高。

4结语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主要是指供销双方采用合同形式,对采购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电力物资采购的效率。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创新管理模式等方法,使合同式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整个流程更加有序。

参考文献

[1]陈戟.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防范及其管理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8(22):224-225.

[2]潘晓亮.浅析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J].知识经济,2018(22):93-94.

[3]何亚丁.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优化[J].低碳世界,2018(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