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专业范例

测绘专业

测绘专业范文1

[关键词]专业评估;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发展思路[1-4]。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在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的关键[5-7]。本文以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为背景,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办学特色,分析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详细的建设方案。

1专业评估

为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决定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为了有效评估各专业办学水平,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在以省教育厅颁发的《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专业评估通用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省高校发展实际,制定了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的通用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同时按照《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测绘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吸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在通用性标准基础上,增加水利测绘类专业的补充标准。通用标准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共24项,另加特色项目,其中重要项目14项,分别为:(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法、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2)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教材选用、教材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3)师资队伍。主要包括:高水平教师、教师数量与结构、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4)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装备及利用、实践教学、图书资料及其利用、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成果;(5)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6)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改革;(7)科研水平。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8)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9)社会声誉。主要包括:生源、毕业生就业、社会评价;(10)专业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专业办学特色、专业教育特色、专业教学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特色。专业补充标准包括:(1)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论文;(2)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国际化背景;(3)专业条件。主要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基地。

2专业评估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测绘工程专业于2005年立项申报审批,2006年09月正式开始招生,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办学,我校测绘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评估背景下,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全面建设,有利于我校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及诊断专业建设和发展状况,从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及促进专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基础性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2.1突出古建筑测绘的特色,进一步探索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是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重点突出古建筑测绘,在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课程,为学生打造牢固的理论基础。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综合考虑当前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的应用前景,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3个课程群:单体建筑课程群(面向古建筑外业测量及内业绘图)、古建筑变形监测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三维建模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三维精细模型构建),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课程群,全方面培养古建筑测绘方面的高级人才。

2.2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评估的相关要求以及我校测绘专业特色和具体实际,着重对如下两方面进行建设。

2.2.1实验室建设

自2006年以来,在校内建立了普通测量实习基地,布设了7个图根测量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立了数字城市虚拟实验室、测绘工程综合实验室及3S实验室,可以开展全校工科专业测绘基础技能实习及测绘专业的数字测图、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专业实习。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①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着重掌握扎实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拟每年定期举行校测绘技能大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②为了响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拟定期举行校测绘程序设计大赛,加强培养学生测绘程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通过两次大赛结果,选拔每年全国测绘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

2.2.2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与安徽国土厅、安徽省测绘院、合肥测绘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及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习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建立有效地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场问题掌控能力,加强学生对仪器的动手能力。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我校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外教学基地应满足我校古建筑测绘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可以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包括:单体建筑的平面图、各层平面图、正横剖面图、监测古建筑形变特征以及古建筑三维建模等。因此,我校正积极与黄山市歙县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②校企合作办学基地,近年来我校积极与古建筑测绘企业联系,不断寻求更好的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期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自开办专业至今,我校测绘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一些增强,现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占72.7%。专业评估中要求师资队伍具备合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科研与教学能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数量充裕,但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且具有高水平教师较为缺乏,参考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积极引援以及业内交流,包括引进企业、研究所的一些高级工程师,补充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工作,提高现有师资的实践工作水平,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留住人才。

2.4深化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评估标准中有人才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8]。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9],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重点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贯彻在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通过学生科学研究课题(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学校创新计划项目等)、专业竞赛(全国GIS大赛、论文大赛等)、创新大赛等活动,以老师指导为辅助,指导学生在课题或竞赛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嗅觉,并尝试将学生引入到老师的纵向课题中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根据我校以往情况,需要加强工作具体如下:①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定期召开交流会,指导学生解决所遇见的问题;②严格把关毕业论文,并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拟将引入二辩机制;③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实验教学、创新活动相结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活动,可以明确学生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便于因材施教,二是便于选题。通过此举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从大二贯穿于大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我校拟采用三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完成上述建设内容,达到专业评估的要求,为进一步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3.1通过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

以专业评估标准为依据,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根据评估标准寻找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不足之处,加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力度和效率,在高质量通过专业评估的同时,提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

3.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可以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进行培养,可以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3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入高水平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师资待遇等方面,在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同时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最大程度上提高师资力量。

4结语

测绘专业范文2

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为健全和完善工程类高层次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硕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3]。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测绘人才培养机制,将测绘院校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测绘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4-7]。中南大学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针对卓越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优化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和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8-9]。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中南大学进行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和企业之间经常组织学生、企业、学校和导师之间的会谈,便于掌握培养环节及时发现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次会谈后,我们发现4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企业是有所期望的,他们期望可以得到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资待遇,部分学生存在期望和要求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学生急于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但又对企业流程和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2)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对学生期望较高,希望学生可以迅速帮忙解决问题,未能给学生一个熟悉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过渡期,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出现期望偏差。3)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学校存在着较大地管理困难。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单就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以理论研究为主,有些以工程创新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众多。4)从导师层面来说,学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较前沿且偏理论,但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优化培养过程,融合校企资源

积极解决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对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和期望问题,进行双方面的沟通,要求企业设置过渡期,给予学生学习企业流程和业务学习期。企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望值。在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明白付出跟回报之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期,不要急功近利。2)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方向不一致问题,建议校内导师多跟企业联系,使研究方向尽量与实际生产结合,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在研一期间参观企业,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中的问题,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定向优势,抓住用户实际需求和生产中遇到问题,改革已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尽量引导社会发展需求。让校内导师成为企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引导者,指导企业发展。3)对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建议学科进一步凝练现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关企业调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专业,联系特色企业,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所联系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做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指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测绘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工程类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马慧云 邹峥嵘 张云生 陶超 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2]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5]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6]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7]焦明连.“卓越计划”视域下校企联合培养测绘人才的探讨[J].测绘科学,2013,38(6):198-199.

测绘专业范文3

以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我国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能力产出为核心目标并将课程体系模块化为若干能力目标服务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为提高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平做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标准;课程体系;测绘工程

一、相关背景

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并签署了《华盛顿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和国际交流。至今,该协议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我国也于2013年6月19日以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为我国工程类专业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水平,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提升工程行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最早开始于1992年,经过多年准备,自2006年开始,在土建专业以外的工程领域开始试点工作,通过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适应我国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认证委员会按认证领域共分为14个分委员会,分委员会对各专业领域组织开展认证工作。目前,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201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被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6月,作为试点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第一个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截至2014年8月,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也相继通过测绘与地理信息类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标志着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类专业工程认证工作已拉开了序幕。

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某个工程专业通过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意味着该专业学生从此具有了在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宽泛的就业渠道,更意味着通过认证的办学单位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其国际声誉也会得到相应提高。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套严格认证标准体系,其基础是系列能力标准体系。一个专业,只有其办学水平能达到所有能力考量标准才能通过最终认证。就《华盛顿协议》规定来看,各国认证标准虽略有不同[2-4],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合格评估的方式,标准一般只是最低标准,且为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各国制定的标准都应当具有“实质等效性”。所谓“实质等效”是指包括认证组织、认证程序、认证标准等所涉及的核心要求应具有等效性和可考性。美国做为世界上最早倡导和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之一,1936年就开始对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等大学进行了首次工程专业认证,至今已有近80年历史,其认证程序和标准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以美国目前的认证标准EC2000为例,就包括三个层次[5]:第一层次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该层次是适合于全美高校各本科层次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适应于较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是在满足基本水平专业一般标准之上的更高层次要求,是适用于全美高校硕士层次各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三层次是专业标准,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一般标准基础之上,依据各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且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EAC执行委员会在每年1月的年度会议上就其中的某些条款向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董事会提出修改建议,A-BET最高董事会在每年3月的董事会成员会议上表决通过修订草案,并在下一个认证年度开始执行修订过的认证标准。

三、我国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认证标准

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开展较晚,直到2007年才初步建立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体系,正式出台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系列文件,并且完成了在26所高校近80个专业领域的认证试点工作[6]。我国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是通用标准,通用标准规定了所有工程专业的一般标准,不分专业和领域。第二部分是专业补充标准,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各工程专业领域规定的特殊标准,不管是通用标准还是补充标准,都是工程专业认证的最低标准,申请认证的专业只有同时满足通用标准和相应补充标准才能通过认证。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通用标准对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是:“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对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的具体要求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本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至少占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培养;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此类课程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15%,以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要素。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是在课程体系通用标准基础上,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给出了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对应于通用标准,依次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基础类课程须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工程力学或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等;专业基础类课程须包括测绘学、地形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大地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摄影测量;专业类课程须按大地测量学与导航定位、工程与工业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信信息工程、海洋测绘、矿山测量六个方向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办出特色,不规定具体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应包括我国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测绘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及规范等方面内容。

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条件下对现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正确把握和分析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要求,二是分析我国测绘工程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体系与这些核心要求之间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核心要求及分析

如果将专业认证制度看成是一种对学生工程从业能力培养系统的话,那么专业认证的核心即是响应这种能力系统的高校课程设置和组织保障。笔者认为,学生的每一种能力培养目标必定对应着一门或几门课程的集合。基于工程专业教育的最终“产出”是学生将来以工程师身份服务于社会来考虑,课程体系要求有企业界或行业人员参与是十分合理的。然而,虽然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了10种能力要求,并且在专业补充标准中也相应给出了具体标准,但是在能力描述上过多的参考了国际惯例,并未按照我国教育实情和学生薄弱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这导致了某些认证标准难以掌控。就课程设置而言,举例来说,在通用标准中,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规定的标准是:“应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要素。”在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设置要求相应描述为:“应包括我国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测绘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规范等方面内容。”然而,我国目前还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且高等工程教育和行业职业资格教育也远未融合为一体,导致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在某些方面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因此,笔者以为,从长远来看,我国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必定会经历一个自我完善过程,各申请认证的专业还应参考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认真研究提炼出共同的核心要求,按“实质等效性”对本专业进行建设和准备相关认证工作,以提高我国的工程认证水平和增强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要求到底是怎样的呢?认真研究我国及国外有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发现它们在提法上虽略有差异,但不难发现,其核心要求却是一致的。具体地说,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到什么为评估重点,兼顾教学条件和师资。这就是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专业认证过程中都是以工程教育的“产出质量”为导向的,而教学过程被淡化,学生能力评估是重点。

(二)目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对师生的双向要求强调了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专业的评估认证不同于以前的高校办学评估。而缺乏工程教育实践正是我国高校难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总结起来,由此导致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科目缺乏系统的服务目标

鉴于国际形式和科技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各高校培养目标一般也相应为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一专多能”一般是通过设置大量课程来体现的,为保证总学时不超限,几乎所有传统课程学时都被一定程度压缩。结果由于执行上的缺陷,“宽口径”人才成了“四不像”人才现象屡见不鲜,着实可悲。笔者以为“宽口径”本身没错,根本原因是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仅仅开出了足量课程,但对所开设的课程服务目标不明确所导致课程简单“堆砌”成为了这一结果。

2.实践课程设置不当

当前,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校的共同追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工程教育与企业脱节,缺乏行业引导和支持,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工程实践环节不足成为了高校普遍问题。有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职称和学位压力下,更多潜心于科学研究,长期忽略工程实践,结果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工程经历无法在教学中深刻地向学生教授工程设计技能和其他的复杂因素。此种情况下,为避免开设教师驾驭能力之外的实践课程,学校只好勉强设置了一些与既定的培养目标联系不甚紧密甚至无关的实践课程来保证培养方案的完整性。

3.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严重不足

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各高校都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确实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落实形式,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设立各类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SRT项目等形式来实现。然而,这些形式的实践环节难以覆盖全部学生,受益面过窄,有时难以持续进行。在笔者看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要培养创新欲望。在所设置的课程里,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规范和生产作业过程、劳动安全等知识,教师可提出一些生产中的难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解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使他们一旦走向就业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很快就能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为他们在工作中具有创新能力做最好的准备。

(三)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要建立旨在通过测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要求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课程设置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应尽可能提供数量充足的选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对自己能力达成有宽泛选择余地,充分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给学生以最大的能力达成选择自由。具体做法是将目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四类课程按性质进行分类并选择培养特色方向,根据培养特色方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使得每一模块皆服务于学生受教育的某项具体“能力产出”,最后各项“能力产出”具体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增减,从而使目前大量课程的“堆砌”成为某一系统目标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上调整工作中,重点是研究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办学特色方向并设置相应课程模块,最终建立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张俊 董敏 张鹏飞 张显云 单位: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洁.五所高校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N].中国测绘报,2014-08-08.

[2]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45-49.

[3]ABET.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eeringEducationPro-gramme[EB/OL].(2007-03)[2014-05-27].EngineersIreland/media/SiteMedia/SiteMedia/servic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eering-Education-Programmes-FINAL-amended-Mar-09.pdf

[4]ABET.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eringprograms[EB/OL].(2012-10-27)[2014-05-27].a-bet.org/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Step_by_Step/Accreditation-Documents/Current/2013-2014/eaccriteria-2013-2014.pdf.

测绘专业范文4

一、要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测绘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是测绘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特色专业和特色人才的培养计划,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证书的资格上也要达到一定的工程师实践水平。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实践研究,进行技术的革新。要对新晋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专业技巧的培训,培养出一支能说又会干的专业师资队伍,为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测绘实践教学的比重

1.要依据测绘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测绘工程专业不像一般的专业,它的教学有着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在50%以上,应充分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测绘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依据行业和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要把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所用的教学中去。

2.加强对测绘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

测绘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技能,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学生能够在囯家的测绘行业专业技能考核中顺利通过。而教学中的考核要作为日常活动定期举行。专-业课的授课和考核应该由“双师型”教师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考核的正规性。同时,也要创新考核方式,推行多次考核机制,使考核的内容做到稳定可靠。

3.要依据实际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性,首先要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内容上的安排要有梯度,注重基础的同时,要对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要让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技术骨干,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这样也能分担教师的教学工作,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质量。

4.通过实习加强实践锻炼

测绘工作专业要注重实习工作的锻炼,要对实习单位进行一定的资格审查,未达教学目标的单位不予通过。在教学内容上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对接,确保实习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实习工作要切实落到实处,必须要求测绘工作严格按照生产单位的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际测绘的真正流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实习工作中肯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教学中很难遇到的。学生要及时向教师反馈这些问题,帮助教师收集相关问题,不仅能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及时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测绘工作实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学校要将测绘工程专业当作重点专业进行培养,提高测绘专业的专业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与测绘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进人企业内进行实习工作。在实习工作中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操作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以期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洁 单位:郑州测绘学校

第二篇

一、当前社会发展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能够熟练掌握自身的专业技能,对于人文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而当前学生大都缺乏人文素质,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当然这也是受到当前教育思想的影响所导致,侧重于专业培养,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入21世纪,高校应更加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业务能力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被应用到测绘科学当中如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因此对于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业务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在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这样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身心素质要求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予以重视。除了身体素质外,心理健康也很重要,良好的心态对于工作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只能是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因此,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强化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

4.创新能力素质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由于测绘科学的不断发展,测绘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测绘工程实践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创新能力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注重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来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

2.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测绘工程专业中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的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必须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效。

作者:刘明星 朴彦辑 单位:哈尔滨兰诺数码有限公司

第三篇

一、注册测绘师制度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影响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科目《测绘综合能力》的大纲内容包括大地测量与海洋测绘、工程测量与权属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四大部分,内容相当丰富,涵盖面广,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大测绘”的专业知识结构。

2.测绘法律法规和管理能力培养的影响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中设置《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科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在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实施和管理中,运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内容涉及测绘法律法规、测绘项目管理、测绘成果管理、测绘项目合同管理、测绘项目组织与实施管理等15项内容。因此,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应熟悉并掌握国家测绘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和组织实施测绘项目的能力。

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测绘工程专业与工程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测绘案例分析》科目就是考察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运用测绘相关规范、标准和技术手段,组织实施完成测绘项目,体现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注册测绘师制度对测绘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测绘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顺应社会需求,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现就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相适应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全国开办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大约有150所,其中多数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校行业背景不同,每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满足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建立,致使高校主要面向行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已不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的新要求,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满足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的专门人才。因此,需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适应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测绘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具备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测绘管理能力;熟悉并掌握国家测绘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掌握测绘工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专业技能训练,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事测绘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开发、研究、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2.建立符合注册测绘师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

注册测绘师的执业范围较广,要求其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注册测绘师知识结构的要求。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大纲作为注册测绘师考试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也代表了测绘界对注册测绘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笼统性,因此各高校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并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细化考试大纲,突出课程重点,删减落后测绘技术内容,增加测绘新技术、新方法所占课时,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3.加强学生测绘法律法规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较注重专业技术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视甚至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测绘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测绘管理等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测绘法律法规观念淡薄,测绘管理能力欠缺,毕业后往往只能从事基本的技术工作,难以胜任大型项目设计与管理工作。注册测绘师制度的确立,需要测绘专业人员具有更全面的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管理知识,因此,可以设置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管理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测绘法律法规体系,掌握测绘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测绘管理的特征,熟悉不同类型的测绘工作的管理方式和要求,以此培养出适应现代测绘技术和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4.强化测量规范在教学中的应用

测绘标准是针对性很强的技术标准,具体是指对测绘活动的过程、成果、产品、服务等,针对一定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规格格式、精度指标、管理程序,从设计、生产、检验、应用等方面所制定的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定。截至2012年2月,我国现行的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共201项,其中国家标准89项,行业标准106项,指导性技术文件6项。这些测量规范是指导测绘生产和保证测绘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遵守。在前三次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的《测绘综合能力》科目中也都出现了考察测量规范应用的试题,并且大多数是直接从规范中摘录下来的,个别题是稍微变通了一下,但与规范的相关条款息息相关。因此,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在教学中应强调测量规范的重要性,将规范贯穿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测绘标准体系,知道它在测绘活动中的必要性,树立较强的规范意识,凡事以规范为准,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5.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而实行的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不仅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条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加强测绘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科学管理,购买先进的多种类、不同型号的测绘仪器设备,并实行时间、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方位开放,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二是在校内建立一个技术含量高、多功能、综合性强的仿真测绘工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和氛围;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将测绘相关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和实训的基地,学生直接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在现场的有效实践,提高自身的市场经济意识、工程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6.注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目前从事测绘教育的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逐年上升,专业知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意识淡薄,更谈不上有实践综合素质,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一是鼓励和要求测绘专业教师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并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贯彻到教学中去;二是提倡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里进行岗位锻炼,直接参与工程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的经验;三是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生产项目,包括工程项目的技术设计、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实践综合素质;四是邀请测绘相关企业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学、交流、培训,促进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措施能有助于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拓宽教学思路,从而培养出符合注册测绘师要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三、结语

测绘专业范文5

【关键词】专业英语;测绘工程;教学反思;改革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越来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测绘工程飞速发展,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仪器、新理论、新方法,而这些大多以英文方式表述。同时,随着我国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测绘相关科技人员与国际科研工作者进行技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测绘工作人员加入海外重大项目建设中。专业英语已经成为提高科研水平和测绘业务水平的重要技能,既掌握专业技能又精通专业英语的测绘人才将更具有综合竞争力。因此,抓好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但从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得知,学生普遍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缺乏兴趣,教学没有很好地达到开设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预期效果。因此,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当前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反思

学生状况。测绘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但大部分同学英语成绩偏低,以某普通高校为例,大二结束整个测绘类专业通过国家英语4级考试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加上现在大部分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标准已经没有英语过级要求,导致测绘工程专业许多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考试以后,就再也不愿意接触英语了。课程设置。我国大部分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只有2个学分32个学时,甚至更少,与测绘类其他专业课比无论学分和学时都少很多,如测量学B5个学分80个学时,大地测量学4个学分64个学时。由此容易让学生产生测绘工程专业英语不重要的心理,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这门课程设置的要求,这门课程设置也就没有达到提升测绘类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教师英语素质。当前大部分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虽然测绘类专任教师在专业课的教育方面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但大部分老师没有受过英语授课的专业培训。导致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英语基本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只讲测绘专业英语单词和测绘原理的翻译课。教材内容。近年来,许多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相继上市,常用的有武汉大学尹晖教授编写的2013版《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曲建光教授编写的《现代测绘专业英语》、全斌教授编写的《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测绘专业英语》等。这些教材基础内容简单易懂、知识覆盖面宽广。但侧重于工程测量,各教材中工程测量的篇幅占到总篇幅的二分之一以上,对于测绘的最新技术也主要以原理为主。随着近年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变革,测绘工程已由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综合学科,不仅在传统的工程测量领域得到应用,在航天航空、气象学、地质学、空间物理、海洋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故缺乏最新测绘应用实例和展望的教材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同时,这些教材缺乏配套的电子音频、图像、论文等材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和发音,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学和考核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单词加翻译课文为主,而且有许多老师仍然以板书加逐句翻译的形式进行“填鸭式”教学。传统方法使得教学无法在有限的课时中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同时难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当前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且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点名为参考指标。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勤和考试,在英语课堂上看其他专业课的教材,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复习上课讲授的内容,而没有真正通过这门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1.加强引导

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传达“先进的测绘技术和仪器的介绍和说明书大部分为英语,世界著名外企徕卡、天宝等公司招聘毕业生需具备突出的专业英语素养,我国大型企业待遇丰厚的海外测绘工作离不开专业英语的交流,对于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专业英语更是一种必备工具”的信息,以引起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兴趣和重视。

2.优化课程设置

将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设置为测绘类必修课程,将学时增加到48学时,使得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便于教师安排课程内容、掌握课程进度。

3.提高教师英语素养

授课教师应主动到校内“大学英语”名师课堂,学习基本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技巧、把控英语教学课堂的方法,结合测绘工程专业自身特点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4.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不可照本宣科,应该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时安排合理分配专业英语中原理、应用、英译汉、汉译英、科技论文编写内容的分配。广泛关注国内外顶级期刊和论坛有关测绘最新进展的内容,主动将最新的测绘技术、仪器、应用引入课堂。保持课堂的新颖性,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聘请外教刻录与专业英语对应的音像教学材料,保证学生的听、读能力,印发专业英语单词小册子方便学生平时记忆单词和工作使用。

5.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内容讲解,提高授课效率。将一些专业名词典型的前后缀用不同颜色标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增加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将仪器和原理用动态图片配合词汇和英语解释交替呈现,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解答,提高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加深学生记忆。布置Presentation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专业英语展示测绘的新仪器、新技术、新应用,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说、读、写、译、听能力,增强学生对测绘工程最新发展的充分把握、对专业的自信心。考核方式改为: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50%+综合应用30%,其中平时成绩评价指标主要有考勤与课堂参与程度,考试内容涉及测绘专业英语单词解释、基本原理翻译、新技术的认识、测绘科技论文翻译,综合应用包括Pre-sentation的展示效果、实验过程英语表达能力、测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以求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兴趣、英语基础、专业把握、综合应用能力。笔者对现阶段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学生状况、课程设置、教师英语素质、教材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和措施。但是,这些建议和措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证,笔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旨在实现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秀英,王心众.“测绘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工程,2014(5)

[2]朱庆伟,杨传福.现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分析与目标定位[J].矿山测量,2015(5)

[3]马德英.《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改编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4]罗志芬.高职测绘工程英语教学内容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3(11)

测绘专业范文6

1)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不仅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较量”,更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淘汰、强化训练,接受教师悉心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形体礼仪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

2)以竞赛搭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沟通。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搭建的桥梁,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学校教育教学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专业教师与测绘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使指导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及时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测绘行业标准的对接。

3)以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加测绘工程的背景。在测绘技能竞赛中,专业教师承担着选拔、培训、指导参赛选手的重要任务,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规范正确地进行示教。各高校为在测绘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测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测绘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流程、质量保证、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测绘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职责、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测绘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将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测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4)以竞赛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测绘学科建设水平。测绘技能竞赛吸收了测绘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测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更加牢固。各高等学校将测绘综合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测绘技能竞赛的规则和标准,对已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和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竞赛的需要,各高校还不断提升测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规范操作规程,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的合理性,逐步建设成为测绘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基地,测绘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测绘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设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测绘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生受益面较少、教师参与不足、竞赛主体单一和竞赛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竞赛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应,值得我们对竞赛机制进行思考与创新。

1)创新学生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级以上的各类测绘技能竞赛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分配参赛人(队)数,学校只能按要求筛选一小批精英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实训再参加比赛,竞赛实际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为了使竞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学校应针对不同竞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校(院)级竞赛,逐步扩大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人才的覆盖范围。通过组织校(院)级技能竞赛,打破参与技能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学校最好能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为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因竞赛加重学生负担。学校从低级技能竞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与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并保证测绘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测绘技能竞赛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有关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将参与竞赛指导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指导竞赛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出国学习、评优评奖、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或团队设置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指导竞赛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从“要我指导”转变为“我要指导”的良好局面,真正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

3)创新主办主体多元参与的共赢机制。目前,全国性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企业有主办竞赛的愿望和诉求,但是由于缺乏行政资源,没有权威性等原因,很难成为竞赛的主体,扮演着“赞助”、“支持”或“协办”的角色,在参与竞赛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应根据测绘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裁判,请行业企业领导现场观摩,组织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招聘等,使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测绘学科理论性竞赛由高校主办、具有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由行业企业主办、测绘科普性公益项目竞赛由学会主办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共赢模式。

4)创新竞赛制度设计的动态机制。技能竞赛是一种评价制度,旨在通过竞赛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向性意见。大赛就是指挥棒,大赛比什么、怎么比,对测绘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测绘技能竞赛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达120多所并覆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测绘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大赛的竞赛制度提出了挑战。管理部门应总结和汲取各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在竞赛层次上,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梯级分工;在竞赛体系上,构建“基础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竞赛体系;在竞赛内容上,将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有机结合,加大专门型人才的选拔和激励力度;在竞赛评价上应实行“多证书制”,如奖励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等,使技能竞赛的活力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通过技能大赛的制度创新设计和动态调整,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测绘专业范文7

关键词:测绘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实践教学

0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犹如浪潮一般席卷全球。测绘工程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所以测绘工程这门专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创新乃至改革。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我国于2006年已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方面的工作、工程教育认证对测绘工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是保证和改进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1]。所以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如何制订适合新时代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2010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计划,培养测绘工程学生,使其具有卓越工程师的技能也是关注的重点[2]。同时,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20年11月印发《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拟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中新增了思政教育,这对于包括测绘工程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在培养方案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研究现状

在新时代测绘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诸多高校的研究人员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优势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焦明连等[3]探究了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测绘工程培养方案;吕伟才等[4]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以及教资团队应对挑战的措施;冯甜甜[5]与戴吾蛟[6]等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分别就同济大学和中南大学探究了其测绘工程培养方案中的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许才军等[7]以武汉大学为例,对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解析;赵志根等[8]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对其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黄亮[9]结合了“互联网+”以及工程认证这两个大背景,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分析了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代在进步,同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围绕新时代下对测绘工程专业提出的新要求,以我国测绘领域的领军高校武汉大学以及我国西南地区测绘领域代表性高校昆明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两者测绘工程培养方案对比分析,探究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出路。

2武汉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培养方案对比

高校培养方案中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分要求、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为更加直观清晰地对武汉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筛选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3个指标,反映培养方案的共性和差异。

2.1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测绘学院是中国测绘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著名学府。作为我国最顶尖的测绘类高校,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测绘与导航前沿,具有创新与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引领我国测绘与导航视野发展的行业领军和拔尖创新人才。昆明理工大学是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其测绘工程专业正处在上升发展阶段,旨在培养能够在城市与工程建设、资源勘查、矿山与地下工程等领域从事测绘地理信息项目的设计、生产、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2课程体系

2.2.1课程结构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需求,不同高校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培养目标来确定。目前,大多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根据武汉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这两所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上述课程结构的对比,本文从公共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学分占比入手进行分析。考虑到两所高校测绘工程总学分不同(武汉大学共140个学分,昆明理工大学200个学分),我们借鉴了季小江等[10]在分析经济增长差异中的归一化算法———max-min标准化算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公式如下:从表1可知,武汉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重相差不大,但是在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及个性发展上差异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大学专业教育的学分比例基本达到所有学分的一半,并且比昆明理工大学多出11%,充分说明武汉大学对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专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昆明理工大学所占的比重是武汉大学的2倍以上,表明该校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另外,昆明理工大学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1)专业教育武汉大学的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理论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共包含9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了至少4门以上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以及开阔视野具有重大意义,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的丰富性和系统性是许多高校无法比拟的。昆明理工大学在专业教育课程上可供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课程较少,只在个性发展课程中提供可供选择的四至五门课程,相比于武汉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受限于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在专业课程方面的丰富性和广泛性远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2)实践教学由于两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实践教学比重不同。昆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的比重占到14%;而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行业领军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的比重仅占5.7%。综上,不难看出武汉大学的课程结构较为科学,轻重有度并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昆明理工大学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需要通过引入师资和资金投入来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缩小与武汉大学在专业教学方面的差距。

2.2.2专业课程

武汉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专业课程都是按照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3个二级专业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对应的核心课程进行设计,因此两者的专业必修课程大体上相同,但在专业选修课上有较大差异,具体见表2。通过表2比较可知,武汉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在专业核心课程上的设置基本相同。具体来讲,武汉大学一、二年级开展测绘工程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从学院提供的9个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选修课程来达到学分要求。另外,武汉大学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还要求必须选择模块中的专业实践课程。得益于武汉大学大而全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测绘领域的每个方向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教学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课程,这对学生的职业选择或是升学等都十分有益。此外,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在选修课模块中专门设置了当今测绘领域的热点方向———人工智能模块,以紧跟时代步伐。在核心课程中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如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遥感原理与应用等,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素养的同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所有的专业必修课中都要求布置编程作业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加之培养方案中的诸多编程课程,使武汉大学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面对测绘新时代的到来,武汉大学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给其他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院校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相比于武汉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测绘专业课程设置在知识体系方面显得杂而浅,看似测绘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涉足,但又仅限于基础理论知识,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全面深入学习。

2.3实践教学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进行统一管理,该中心下设数字测图、空间定位与导航、测绘数据处理、地球物理4个基础实验室,工程测量、卫星应用、图像工程3个专业实验室,以及测绘仪器检测室、数据处理中心、信息化测绘创新实验室[11]。实验中心教资团队强大,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占到六成以上,大部分实践环节由专职人员进行指导。实验中心也实现了网络化,教师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实验室使用情况,还可以网上预约实验室。此外,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还建设了实验资源共享平台,供全院师生使用。昆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实践由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统一管理,目前有控制测量实验室、GNSS实验室、GIS实验室以及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等。昆明理工大学受限于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门负责学生实践教学的专职人员,多数实践教学任务都是由任课老师负责指导,也没有统一的实验管理平台。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仪器设备都已与当今社会实际生产工作存在脱节,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关于新时代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

通过上述对武汉大学以及昆明理工大学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可以看出武汉大学的许多做法走在了我国测绘教育的前列,为诸多开设了测绘专业的高校提供了一条适用于培养新时代测绘人的道路,同时也为昆明理工大学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测绘先行,测绘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12]。测绘工程专业是为以后的城乡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国土空间资源规划以及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输送可靠人才。教育部在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工作方案中也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及成效[13]。就高校而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师更应该运用好课堂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凝聚青年的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测绘类人才。

3.2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随着测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求熟练掌握核心测绘类基础知识,还要求将前沿科技与理论融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之中。比如,昆明理工大学的培养方案中一些专业课程,如分布式海量存储技术、三维激光测量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符合新时展的要求,但是在培养过程中缺少完整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很难形成“大而精”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较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昆明理工大学在借鉴武汉大学测绘工程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情况量身打造自己的培养方案。比如,在一、二年级进行测绘核心知识的教学,后面两年采用模块化选课模式。专业课程的模块化也不能照搬照抄武汉大学的模式,应该结合昆明理工大学自身的地理环境以及区位优势,设置具有昆明理工大学特色的课程模块,例如,高原山区测绘模块、区域地质遥感监测模块以及智慧矿山地理信息集成模块等,并为上述模块安排相应的系统课程。

3.3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究校企联合方案

与武汉大学不同,昆明理工大学在加强测绘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首先需要加大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其次是实验中心管理模式的完善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进行实践提供了仪器、软件和场地的保障[14]。为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昆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可与云南省遥感中心、云南省地矿测绘院以及昆明市测绘研究院等企业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在测绘领域上的软硬件优势[15]。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从而进一步优化昆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束语

测绘专业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测绘工程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是贵州省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进行了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立足贵州,面向西南,服务全国,基于涉及测绘的各行业对测绘技术的需求,既培养面向行业生产的工程测量员、控制测量员、地籍测量员、数字测图员、GIS作员、测绘管理员和摄影测量员,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后期的专业水平提升及继续深造夯实基础。要达到该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创新。

1总体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设为目标,[2]按测绘生产技术岗位应用与能力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好、胜任测绘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3]按照国家测绘技术标准和行业测绘技术规范的要求,建成融教学、培训、技术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把测绘工程建设成为省内行业领先的专业。

2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途径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贵州神马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千景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毕节城乡规划测绘院、等多家测绘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梳理,企业对测绘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概括起来有:能够熟练操作测绘仪器、能够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能够测绘地形图、具备工程施工测量及矿山测量能力、具备GIS数据处理能力、能够监测矿区沉陷及建筑物变形、具备地籍测量与土地调查能力、熟悉GPS测绘及数据的处理、具备摄影测量遥感能力,能够学习测绘新技术并进行应用。由于行业的特点,在素质方面也有较高要求,主要需要的品质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职业素养过硬;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良好。因此,专业能力培养是目标,实践能力培养是切入点,职业素养是核心,理论培养是基础,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建立“课程与任务相结合、课堂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仪器操作、方案设计、作业过程和考核评价方式诸多方面体现应用型的特征,基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2.2基于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训练

在教学中,测绘工程模块是导向,典型工作任务是抓手,基础知识抓牢,依托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技术训练,基于校内地形测量实习实训基地、控制测量实习实训基地、工程测量实习实训基地和数字成图实验室对不同项目和技术以测绘生产标准作为实施依据,通过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达成基本能力的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使知识从操作过程自然呈现,操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积累一定技术经验。[4]在校内3个实习实训基地上布设GPS测量控制点、导线点和水准点,按照测绘工程项目标准,进行各个测绘模块的实践学习。

2.3基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生产实践

在贵州天地通科技有限公司、毕节城乡规划测绘院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于校企合作,将测绘生产的过程分解得到很多的模块,比如有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数字地形图测绘等等项目。依托企业专业的管理模式与生产模式,对“工程方案设计”、“项目管理实施”、“外业观测及数据采集”等各个作业环节严格的按照“国家测绘技术标准及行业测绘规程”和“测绘质量检验标准”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指导和验收,提升实践水平,进一步累积经验。

3对应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

3.1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在人才培养这一过程中,重点突出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后续学习的能力。基于人才培养“既达到测绘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要求,通过市场调研、测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结合各类开发与建设对测绘行业的要求,确定了“工程测量员”、“数字地形图测量员”、“GIS操作员”等共7个岗位群。然后根据岗位群归纳分析各岗位所需要的道德素质、能力要求,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式。[5]以贵州省为主兼顾周边区域行业的测绘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参照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测绘各个岗位工作任务,依据各工作任务复杂难易整合为综合的工程项目,以此构建基于项目的课程体系,确定支撑测绘工程项目的核心课程,并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依托工程项目组织设计,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建设,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网络课程以供自主学习,满足测绘核心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根据岗位群,按能力培养符合岗位必需、就业必备的原则,展现各行业专家不同意见,并归纳分析整合,形成典型测绘工程项目。根据“工程测量员”、“数字地形图测量员”、“GIS操作员”等7个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按各岗位群所面向的测绘工作任务,重构基于测绘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整个教学过程系统化设计并实施,同时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开发相应的实习实训,实现动手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将基础课程改革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充分研究其在各门专业课中的应用范围和程度,基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发展和后续学习能力的需要设计基础课程,强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CAD”等课程的教学。专业课程必须以确保测绘任务及项目顺利实施为宗旨来开展教学,并根据测绘新技术和新标准,对课程设置及时调整,增加相应课程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标准,使得教学与工程项目实际紧密灵活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6]根据各课程的任务,依照从简单容易到复杂较难的过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化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为例,设计围绕“土地确权”建设,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基于农业宗地空间数据处理的过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进行课程设计的实施。使用具体项目为导向进行教学,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再结合项目任务书进行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3.2实施“递进式”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中,依托专业现有仪器设备条件,开展测绘仪器操作训练和模块化的测绘能力训练,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按照职业能力从“基本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行业能力”的递进式积累、能力逐步提升的路径,项目与教学任务相结合,重组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中结合项目教学,真正实现“边学边练、边做边学”,实现“基本能力”的训练。课程建设中,依托专业现有仪器设备条件,开展模块化的测绘实践训练,培养测绘实践能力,践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在教学体系中得作用。职业能力按照逐步递进,从基本能力到模块能力,到综合能力,再到行业能力慢慢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与教学任务紧密融合,教学内容得到模块化的重组,真正做到“边学边练、边做边学”,实现“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地形测量实训”、“控制测量实训”等综合实习实训,按照模块化实施的要求,按生产项目要求编制任务书。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必须扮演“甲方”,对项目测量队的“生产成果”按照国家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验收。经过检查和验收评定的成绩作为学生综合实训的成绩,“生产”成果不合格者则按照规范的要求重测,强化学生的模块能力训练。

4结论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采取合理的课程体系,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目标,也是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与补充。

参考文献

[1]燕平,周文辉.转型背景下对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7(34):88-90.

[2]田利红.地方高校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秘书学专业为例[J/OL].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4):111-116.

[3]周秋生,马俊海.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03):90-93.

[4]王延霞,郑平建,李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测绘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矿山测量,2010(05):86-87.

[5]何颖.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探讨[J/OL].铜仁学院学报:1-2[20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