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技论文范例

测绘科技论文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1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测绘工程专业是测绘专业类的基本专业之一。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前者包含政治理论课、科学文化核心课、军事共同课、通识选修课、开放选修课5个课程模块,后者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3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修、选修、自修、讲座等不同性质的课程。我校对测绘工程本科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为:能完整、准确、流畅地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掌握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具有常用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与科技写作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逻辑学概论”等,安排在开放选修课程模块;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开题,下学期6月份进行答辩,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学位论文形式。毕业论文是培养和考察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7],其水平基本代表了本科生最终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教育部2004年明确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认识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要性,加大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并特别强调要将毕业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8]。我们在多年指导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一直堪忧。实际上,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的毕业生论文质量同样也不理想,具体原因可以罗列很多方面[9],如:论文选题偏大,缺乏合理引导;受考研与就业影响,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过短;论文撰写缺乏基本训练;过程管理不严等。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偏低甚至下滑已经成为目前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担忧[10,11]。基于多年的思考,我们于2013-2014学年在测绘工程专业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大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三《大地测量学基础》)的教学中,引入了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进行了初步实践与问卷调查。考虑到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学生前期的知识、能力储备,采用了翻译1篇外文文献(从指定文献中选择)或写1篇创新性论文(从给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己拟定题目)的方式,由学生挑选后课外单独完成,后者给分权重高于前者,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目前暂定为百分制10分)。

(一)翻译类题目

从《JournalofGeodesy》等国际大地测量著名刊物下载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80余篇文章,要求学生翻译。目的是熟悉科技论文基本要素,体会论文作者写作思路与论文的创新点,开阔思路,了解英文写作特点。由测绘工程专业方向(2013年下、2014年上)的50名学生抽样翻译情况看,多数学生未采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而仅以截图形式显示,部分学生缺失图(表)标号或图(表)名;少数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翻译论文,专业术语使用较少;部分学生不会排版,格式混乱。上述问题可能与本次组织较匆忙布置写作任务较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来不及精心翻译有关,也可能与论文内容较深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有关。

(二)写作类题目

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从中拟定了适合两门课程写作的题目(12个),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选题写作,目的是体会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交满足格式要求的论文。实践中,上述三个班次只有4人选择了写作类题目:坐标转换参数求取的若干问题(选定)、GPS水准拟合方法综述(选定)、整体大地重力场统一归化计算(自拟)、基于GPS水准测量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研究(自拟)。尽管4位学生的学术论文创新性很低,但总体上选择该类题目的学生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对自己要求高,论文较规范,值得鼓励。

(三)问卷调查

在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论文写作环节后,对三个班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积极的方面包括:1)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2)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3)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一定的体会;4)感受了专业文献的写作风格;5)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6)了解了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了一些论文翻译技巧。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1)课程学时较少,因应付考试,翻译或写作花费精力较少;2)有些国外论文太过专业,需较多的专业知识,不仅对翻译造成阻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积极性。调查结果还显示了绝大部分学生对引入科技论文培养环节持欢迎态度,证实了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想法值得提倡与坚持。但是,初步实践也暴露了学时压缩带来的学习时间减少以及外文文献专业性较强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不断挖掘、挑选、积累更适合的题目,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法,让培养更加切实有效。

三、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调查

综合目前文献探讨内容,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环节。

(一)毕业设计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原因与现状已如前述。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加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与重视程度,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2)细化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管;3)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如加强高校公共资源建设、开放公共实验室、制定有关图书资料借阅等特殊政策;4)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计划中增设读书报告、写作课程、论文指导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5)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前置,适当增加或提前毕业设计环节时间,在不同阶段课程中灵活、适当地训练论文写作能力,使用文字性论述、论文考核方式,将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6)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7)做好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二)科技写作课程

科技写作是一门文理渗透的边缘学科,对于改善智能结构、培养掌握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写作课程[1]。我国理工类院校开设该课程的越来越多,但很多高校将科技写作设置为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实际中选修的学生却较少;有的大学仅开设了讲座;一些高校则侧重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众多理工科院校更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把该课程提高到研究方法学习的高度;课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偏重单纯的知识讲解,实践环节少,教学枯燥。忽略或轻视科技写作课程的后果是,学生独立进行科技写作的能力差,很多学生毕业时提不出创新性主题,不会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教师依赖程度大;已毕业学生仍然很多不知道科技论文怎样构思、写作、修改与发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地撰写科技文体,导致用人单位不满意,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怀疑;缺乏学术道德,拼凑等抄袭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规范,而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加强科技写作的学习[5]。为提高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增强学生对科技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将其设置为通识教育的必选课;2)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科技(学科)发展简史内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科技论文规范与发表流程,适当增加与学生实际学习及未来工作有直接关联的写作文体教学内容,将文献检索课程与科技写作课程有机整合;3)丰富师资资源,纯粹文科教师不宜担任科技写作教师,可聘请有突出学术成就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可借助学报编辑讲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图书馆员讲解文献检索方法;4)提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或讲义,建议多渠道编写高水平规范性教材;5)多用实例教学、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多举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6)分阶段实施教学,以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写作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开设科技写作基础课,主要讲解科技写作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及普遍介绍一些科技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在高年级开设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科技写作选修课程;7)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实施教学,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前讲解科技报告和技术说明书,与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与训练。

(三)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遵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条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议论文章。课程论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尝试,还有助于渐进地积累论文写作相关知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12]。课程论文已在不少高校的各种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13,14]:1)学生思想上重视不足,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把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有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无知更加剧了这种倾向;2)论文质量低,如选题不合理、格式混乱、语言不规范、表达能力不足、逻辑不严密等;3)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4)不分专业、课程,被过度要求,学生穷于应付多门课程论文,如有些课程学生本来专业背景知识欠缺,再加上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多、课时少的做法,使得学生难以有效、认真地完成课程论文;5)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论文的意义,重科研轻教学,执行具有随意性,对论文要求含糊其词,或笼而统之,或顺其自然,对学生督促、指导力度不够,对论文评价缺乏客观性、公正性;6)学校对课程论文考核只提原则性要求,闭卷、开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考核并不区分工作量,对教师缺乏激励作用。为提高课程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5,16]:1)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让学生树立对论文写作意义、态度的认识,要求学生严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现象;2)建议以培养本科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初步的论文写作技能、论文意识、科研意识为主,不强调“高水平”;3)建议对课时紧、任务重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适当减少或取消课程论文,在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考核中慎重采用课程论文,并适当把握课程论文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4)建议把课程论文分为三个等级,一类是让学生学会查阅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二类是搞懂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开展实验验证,有详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三类是在二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写第三类论文,其他也可以写一些摘译文章;5)课程论文应该贯穿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加强督促与指导,开展选题、文献检索、逻辑方法、格式细节等方面的训练;6)完善课程论文评价手段,注意客观性、公正性,避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7)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课程论文质量考核情况相应增加或减少教师工作量报酬,建立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大学生学报,为学生发表课程论文提供途径;8)协调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进行科技写作训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训练体系,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科技创新活动

十余年来,为鼓励本科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少高校、教育机构和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或单独或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要求提供论文,有些本身就是针对论文写作。本科生科技活动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填补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其他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为今后创造性地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基础[17]。但是,当前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1)急功近利,对扎实工作没有思想准备,对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和兴趣,部分学生则被迫参与;2)部分教师重使用轻培养,仅视学生为勤杂工,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无暇指导学生或对学生指导不足[18],学生也不愿意找教师进行汇报交流。科技创新活动若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工作态度,适得其反。为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鼓励学生运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专业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理论创新性;2)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研究场所、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提升科技活动质量和论文水平,举办“本科生学术报告会”,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3)设立专门的课程和学分,如作为1学分的选修课程,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大众化;4)先给学生讲授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5)低年级学生不宜过多参与科技活动,应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教师要从研究方向把握、研究结论控制、技术方法指导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6)采用课程组指导模式,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交流;7)在多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如结合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进行;8)利用现代交流手段,增加互动渠道,增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学生接触专业教师的机会。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环节外,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帮助的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导师制等其他环节,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不再详述。总之,关于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环节,仍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与改进。

四、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随着以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世界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跟这一国际形势,以培养“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19]。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举措之一。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已有论文培养环节设置看,尽管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文献中好的做法或建议,几点看法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薄弱或缺失,是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笃实的学术德行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学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精神支撑。在入学教育、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课程教学等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

(二)树立人才培养的论文意识,特别是第一篇论文意识。

第一篇论文是打开论文写作大门的钥匙。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接近或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正式论文,标志其写作能力基本成熟,今后自主从事写作的动力也由此被激发,他们将不再仅仅满足已有知识的获取,而是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管理者、教师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向学生强调进行论文写作的意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重视起来。

(三)树立课程教学是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不少文献表明了其他论文写作环节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也有不少教师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了论文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事实上,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20]。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立足课程教学渐进式地培养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会有量变甚至质变的可能。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课程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认真规划课程体系,使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更具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二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课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还应有一定的科研实践经验,且必须有论文写作发表经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初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需。三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课程应做好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并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所有任课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能够对课程知识的创新性进行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可将学生阅读、翻译文献和交流文献内容作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则应结合课程内容,灵活采用翻译文献、交流文献内容、研究进展综述写作、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写作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之外,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必需的、基础的环节,可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中尽早开设课程或讲座,并作为必修环节。科技文体中的科技论文写作主要立足课程教学进行,其他科技文体,如项目申请书、项目总结书、学位论文、专利申请书、技术报告、技术合同等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设置讲座单独引入,或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引入。

(四)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各个环节。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其一定的规律,国内外好的培养模式要学,但要学实质而非形式。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引进的最好的方式是做好问卷调查。高校管理者要调查影响教师投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积极性的因素,教师要调查影响学生投入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将调查、反馈、落实作为探索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规律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管、教、学的顺畅沟通交流长效机制,是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环节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本科生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被认为是全面提高本科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初级科研能力的过程,应该是摆脱大学创新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现状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类似,也需认真研究与改进。结合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及文献中好的做法,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必须就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环节、措施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使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刘长建 马高峰 张西光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永松.科技写作的形势及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123-125.

[2]覃程荣.谈理工类院校《科技写作》课教学现状及教改设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增刊):165-166.

[3]尚晶.高校学报编辑参与大学科技写作课教学的构想[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123-125.

[4]杨平,王志萍,彭道刚.指导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提升大学教育质量[J].高教论坛,2014(12):52-55.

[5]叶俊伟,何晓芳,宁桂玲.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0(2):32-36.

[6]陈新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2):65-67.

[7]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121-122.

[8]梁光红,张飞萍,陈顺立,等.地方林业高校森保学科本科生毕业课题和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24-28.

[9]曹传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161-164.

[10]崔玉波,张国发,张丽霞,等.强化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140-142.

[11]谢文庆.本科生学术写作能力的现状及教学对策———从一次课程作业谈起[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5):74-77.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测绘工程

引言

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较强学科,建设特色鲜明而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应用”的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本专业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海洋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测绘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为测绘工程拓展了新空间;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测绘工程应用创造了新场景[1]。

一、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课程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强调课程讲授需有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教案、讲稿、课件、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自学、作业练习、考试考查等环节组成;课堂讲授要按复习引入、讲授、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程序进行。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属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尝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取实习实验、专题讲座、模拟实践、自学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坚持将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通过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及系教师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督促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期中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采用讲授讲解、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自学、老师课后辅导、模拟实践、分组比赛、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着力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大学更加注重课外学习的特点,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各科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布置参考书目,布置要访问的网站,要求学生看书、多访问网站,对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补充和延伸。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布置有探究性的作业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数字地形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运用实验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数字地形测量学中选择现实隧道控制测量案例、在海洋测绘学中引入沿海滩涂水下地形测量案例等作为课程学习的分析对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测绘学的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赛,如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测绘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课程上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为形象地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本专业课程教学多媒体使用比例达到100%。同时,鼓励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方法改革,如《大地测量学基础》《遥感概论》《海洋测量实验》等课程使用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SPOC网络教学平台[2—3],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此外,积极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推广QQ、微信、博客、云班课、雨课堂、微弹幕等社交媒介平台教学互动,随时提问、随时答疑,增加师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8项校级教改课题,公开发表9篇教改论文,开展了10余项横向课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3项;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测绘工程专业实施一专业一竞赛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大学生竞赛技能训练课表并积极实施,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测绘工程专业两个创业计划团队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两名指导教师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同时,本专业教师除参与本科生教学外,还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四年来专任教师及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获得省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竞赛各层次奖项多项。四年来本专业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盐城市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专业教师指导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在校级评比中多次获优秀论文和优秀团队论文一等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测绘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实验训练“设计体系化、资源共享化、资料真实化、环境场景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建立以“双赢”“共振”为特征的校外实验基地,将市场、行业的积极要素与学校的人才、学科等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双赢”与“共振”。构建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渗透与互补为特点的“四个平台、五类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基础训练平台、课程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四个平台,始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开展技能训练课程化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常态化。本专业重点抓好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指导、管理和实结等环节。其中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前要精心准备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及实习动员;实习指导工作包括怎样开展实习活动和成绩评定等;学生实习管理包括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实习纪律和实习任务等;实结包括学生小结、小组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和评优工作。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果,实施“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两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在实习成绩评定中贯彻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方针,既强调实习过程,也注重实习成效,将实习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纳入到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将实习实践过程视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二、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一)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1.教学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一是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确保学期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在二级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检查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二级学院之间互查互评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结束时召开教学督导反馈会,将督导员和信息员的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反馈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进行整改。三是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学期结束,召开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参加的学期结束工作会议、教学督导反馈会。期末考试期间,安排中层干部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对教师监考情况、学生考风考纪以及考试环境等进行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考试成绩在提交教务系统之前,各二级学院对考试课程试卷的批阅质量安排人员开展专项检查。2.听课制度。为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在每学期负责对青年教师、拟评职称教师进行听课。为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深入课堂、调研分析,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听10节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加以改进。《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对听课领导干部主体、听课范围、听课次数、听课方式、听课管理以及听课信息反馈与处理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3.激励与奖惩机制。学校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行奖励资助。如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教案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奖项。同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凡被认定为教学事故的,一律进入个人业务档案,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发相应的岗位津贴。4.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网上评教、本学院同行教师互测、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三者构成,其中学生评教占70%、同行测评占10%、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占20%。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职称晋升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5.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做好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论文的培育工作,学校在每年秋季学期都会针对下一年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做专门的通知,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春季学期结束之前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委托督导组成员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实施检查与评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二)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过程有常态化监控机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管理规定》,并据此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为高效落实质量保障体系,本院建立“多环节运行机制”,其运行方式:一是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网上评教、课程考核、专业满意度调查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定期进行评教、评管、评学并及时反馈。突出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及结果的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报告。二是分析决策。根据质量标准对本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设备经费等关键环节进行审定,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三是质量改进。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资源保障。主要是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教务处、评估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后勤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析决策环节提出的改进方案相互协作,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和设施保障。五是跟踪监督。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效果跟踪监督,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改进落到实处。开展一系列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活动,具有系统的评价规程。一是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会通过推门听课方法,对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进行评价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二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教学评价制度,所有教师在职称晋升的前一年必须接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达到优秀等级。三是青年教师会讲竞赛制度、微课竞赛制度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微课比赛,确保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四是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校实行常态化的网上评教、评学活动,网上评教、评学有明确的实施方案,评教、评学结果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近年来,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和严格的制度措施,确保了本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经过努力,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成效显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声誉,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精干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科研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在地理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设立测绘工程实验室,不断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增强办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并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作为学科支撑,使得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海岸带测量测绘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文林,杨英,唐建军.试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184—185.

[2]夏秀芳,孔保华,崔立雪.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2020(4):14—17.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专业英语;测绘工程;教学反思;改革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越来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测绘工程飞速发展,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仪器、新理论、新方法,而这些大多以英文方式表述。同时,随着我国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测绘相关科技人员与国际科研工作者进行技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测绘工作人员加入海外重大项目建设中。专业英语已经成为提高科研水平和测绘业务水平的重要技能,既掌握专业技能又精通专业英语的测绘人才将更具有综合竞争力。因此,抓好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但从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得知,学生普遍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缺乏兴趣,教学没有很好地达到开设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预期效果。因此,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当前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反思

学生状况。测绘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但大部分同学英语成绩偏低,以某普通高校为例,大二结束整个测绘类专业通过国家英语4级考试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加上现在大部分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标准已经没有英语过级要求,导致测绘工程专业许多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考试以后,就再也不愿意接触英语了。课程设置。我国大部分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只有2个学分32个学时,甚至更少,与测绘类其他专业课比无论学分和学时都少很多,如测量学B5个学分80个学时,大地测量学4个学分64个学时。由此容易让学生产生测绘工程专业英语不重要的心理,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这门课程设置的要求,这门课程设置也就没有达到提升测绘类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教师英语素质。当前大部分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虽然测绘类专任教师在专业课的教育方面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但大部分老师没有受过英语授课的专业培训。导致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英语基本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只讲测绘专业英语单词和测绘原理的翻译课。教材内容。近年来,许多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相继上市,常用的有武汉大学尹晖教授编写的2013版《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曲建光教授编写的《现代测绘专业英语》、全斌教授编写的《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测绘专业英语》等。这些教材基础内容简单易懂、知识覆盖面宽广。但侧重于工程测量,各教材中工程测量的篇幅占到总篇幅的二分之一以上,对于测绘的最新技术也主要以原理为主。随着近年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变革,测绘工程已由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综合学科,不仅在传统的工程测量领域得到应用,在航天航空、气象学、地质学、空间物理、海洋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故缺乏最新测绘应用实例和展望的教材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同时,这些教材缺乏配套的电子音频、图像、论文等材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和发音,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学和考核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单词加翻译课文为主,而且有许多老师仍然以板书加逐句翻译的形式进行“填鸭式”教学。传统方法使得教学无法在有限的课时中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同时难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当前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且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点名为参考指标。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勤和考试,在英语课堂上看其他专业课的教材,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复习上课讲授的内容,而没有真正通过这门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1.加强引导

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传达“先进的测绘技术和仪器的介绍和说明书大部分为英语,世界著名外企徕卡、天宝等公司招聘毕业生需具备突出的专业英语素养,我国大型企业待遇丰厚的海外测绘工作离不开专业英语的交流,对于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专业英语更是一种必备工具”的信息,以引起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兴趣和重视。

2.优化课程设置

将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设置为测绘类必修课程,将学时增加到48学时,使得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便于教师安排课程内容、掌握课程进度。

3.提高教师英语素养

授课教师应主动到校内“大学英语”名师课堂,学习基本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技巧、把控英语教学课堂的方法,结合测绘工程专业自身特点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4.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不可照本宣科,应该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时安排合理分配专业英语中原理、应用、英译汉、汉译英、科技论文编写内容的分配。广泛关注国内外顶级期刊和论坛有关测绘最新进展的内容,主动将最新的测绘技术、仪器、应用引入课堂。保持课堂的新颖性,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聘请外教刻录与专业英语对应的音像教学材料,保证学生的听、读能力,印发专业英语单词小册子方便学生平时记忆单词和工作使用。

5.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内容讲解,提高授课效率。将一些专业名词典型的前后缀用不同颜色标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增加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将仪器和原理用动态图片配合词汇和英语解释交替呈现,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解答,提高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加深学生记忆。布置Presentation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专业英语展示测绘的新仪器、新技术、新应用,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说、读、写、译、听能力,增强学生对测绘工程最新发展的充分把握、对专业的自信心。考核方式改为: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50%+综合应用30%,其中平时成绩评价指标主要有考勤与课堂参与程度,考试内容涉及测绘专业英语单词解释、基本原理翻译、新技术的认识、测绘科技论文翻译,综合应用包括Pre-sentation的展示效果、实验过程英语表达能力、测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以求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兴趣、英语基础、专业把握、综合应用能力。笔者对现阶段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学生状况、课程设置、教师英语素质、教材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和措施。但是,这些建议和措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证,笔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旨在实现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秀英,王心众.“测绘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工程,2014(5)

[2]朱庆伟,杨传福.现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分析与目标定位[J].矿山测量,2015(5)

[3]马德英.《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改编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4]罗志芬.高职测绘工程英语教学内容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3(11)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测量;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2019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文章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2025中国制造背景下,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针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以下几点分析:

1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测绘现有相关企业2万余家,从事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才超过40万人,且产业服务总量逐年在增长,2014-2020年这一阶段,提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目标要求:测绘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且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测绘行业作为我国基础建设的排头兵,对国家基础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更多合格测绘类人才仍然是推动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第一要务。在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较快适应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解决测绘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校教研室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我校教研室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是将企业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教师下到企业一线,调研目前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将企业的行业专家邀请到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以工程测量技术为主线,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将实践课程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测绘行业需要团队配合,还需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精神。

2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定位及方向

根据职业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我们要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通过教师的下企业锻炼及与企业专业的交流沟通,结合目前测绘行业岗位特点,将施工企业从事测绘项目经理岗位或技术负责人作为我们职教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既要有理论、技术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深入融合高职办学特色,按照“专业与企业对接、项目教学与项目生产对接、1+X证书”的理念,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实践教学、企业培养等方面,制定“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

2.2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等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切实提升为区域、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目前我校与6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共同培养,针对企业急需的人才,有计划地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做到校企共赢。

2.2.1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江西世恒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参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企业专家与我校教研室共同参与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师傅可以在校作为实践课程指导老师参与学生培养,同时安排专职教师下企业带领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生产过程,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校企共同培养学生。2.2.2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实行互聘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不仅对在校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可以安排企业员工进行进修,聘请具有行业内较高水平、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一线专家来校讲学。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双方的联系,实现学校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协作办学。企业从中获得了所需人才,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周期,学校教师也可以在生产中提高自己专业技术能力,做到双方互赢。2.2.3实行校企“两阶段三过程”培养。首先将学生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校内学习期间,学生主要是对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根据实践课程需求,安排企业师傅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在第二阶段,学生在企业学习主要分为三个过程,过程一:安排学生认知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和暑假,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过程二:安排学生跟岗实践,根据教学安排,一个师傅对接三个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过程三:安排学生顶岗实践,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安排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生产全过程,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项目全过程的训练,出现疑问,及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答疑,通过这种全过程的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全部来自企业的工程项目相关材料,根据在工程项目中所学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审核,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及文字功底能力。

3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1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工测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依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特点,将课程分为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应用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对应于三大模块,围绕“三阶段三方向”模块设计框架,强化学生基本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职业教育培养规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第一阶段开设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多门选修课,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数学建模》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第二阶段开设专业基础课,《工程识图制图》、《工程测量学》、《GNSS定位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等专业技能技术型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同时注重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行业无人机应用技术、倾斜摄影测量等先进前沿知识技能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三阶段由企业师傅根据以往工程项目总结资料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测图虚拟仿真软件、无人机模拟仿真软件、GNSS静态解算软件等的职业实训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学习通上的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帮助学生能够合理规划大学三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门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解答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困惑,较好规划大学三年学习计划。同时通过各种公开讲座传播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指导大学生创业,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创业。

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职业岗位能力

4.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订

为突出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实践课程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修订。目前我测绘教研室工测专业实践课程做出调整,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数,占总课程学时的50%左右,同时通过对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模块结合,将实践课程更加细致地分为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拓展能力三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2建立双导师制,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企业冠名班的学生,在学生入学以后,由学校该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与企业专职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兼职辅导员可以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知识的困惑及加强对专业认识,对今后就业有了初步认识,企业专职班主任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在大学第二年,企业安排增加了2名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兼职上课,承担学生的实训课程教学,对学生在专业课应用的困惑一一解答。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安排了四周跟岗实习,由企业师傅带学生开展具体工程项目实践。第三年,由教研室主任和企业总工共同商定学生毕业实习安排、师傅选定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师傅根据工程项目特点,选定适宜的题目交由学生,由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工程中应用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5结束语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根据行业发展及人才需要,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不断探索,制定适合我系工程测量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培养,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很快上手,同时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中,动手能力明显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学生今后就业有很大帮助,能适应工作岗位,服务企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日容.基于专业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170-172.

[2]杨春娣.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技资讯,2013,(30):182-183.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自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起,我国的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有余。期间,许多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等部门针对应用型转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应用型办学特色鲜明且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小岗村”的合肥学院和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组织召开七期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等。与此同时,伴随着交通、土建和电力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急需大量各类工程专业且能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级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工程类普通本科院校往往更加强调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希望通过培养出大量的理论性研究学术人才来提高学校自身层次和水平,反而忽略了对于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过硬且能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高尖端人才的培养。本文将以实践性极强且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现阶段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弊端

测绘工程是一个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具有实践性强,产教融合结合紧密,新技术和新仪器更新快,以及专业技能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其专业培养模式应该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应从基础理论、人员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几个角度出发加强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现有普通本科院校测绘专业培养模式往往强调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习为辅,忽略或者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弊端,主要体现为:(1)理论教学比重过高,实践课程和实习课程比重偏低。(2)理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所受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实际应用脱离,满足不了生产实践需求。(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考核不合理,理论教学考试内容中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较少,实践教学中缺乏考核或者考核办法不合理。(4)产教融合缺乏,学生实习内容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且学生几乎接触不到真正的生产项目。

2应用型转型对于测绘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

根据《意见》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应该培养成为既区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又区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适度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适应面,能够熟练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且具有较强的科技推广和转换能力的现代技能创新性人才。目前,已经有河北、浙江、吉林、辽宁、安徽和甘肃等众多省份的近百所高校按照教育部《意见》指导,数百余个专业先后被作为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其中,截止到2017年,全国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展了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应用于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包括赵国忱等(2012)[1]、王岩等(2016)[2]、刘妍等(2016)[3]和张燕茹等(2017)[4]等。这些学者改革和探索了高职、独立学院或者普通本科院校中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使学生明确了专业性质和学习标准,有效理解和掌握了测绘工程专业学习目标和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和规划好人生职业目标。

3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是吉林省教育厅确定的首批,也是目前我省唯一的测绘工程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试点专业。借助学院搭建的应用型转型平台,以测绘工程专业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分别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和教师培训等四个方面出发(如图1),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并通过实际运行和健全的反馈机制等方面不断修改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教学计划调整

为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将传统的四年一贯制学制改革三个学习阶段,分别为理论与实践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充实与提高阶段,即2+1+1。主要内容为:第一和第二学年期间在学校内完成基础课(数学、外语和物理等)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并完成与专业基础课地位相同的实践课程任务;第三学年为实践教学年,主要由校内实习或者单位实习组成;第四学年为充实和提高年,完成剩余的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或者论文任务。调整的具体内容为:(1)提前专业基础课授课学期,在第一学期就完成“地球空间信息学概论”和“测量学基础”两门专业基础课,后续三个学期中陆续完成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并按照理论课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实践课程锻炼学习任务。(2)新增教学实践年,主要由专业综合实习、单位派遣实习和学院项目三个内容组成,根据实习内容的长短和重要性,学生可以完成一个或者多个实习内容。(3)在前三年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课内容,并结合实践经验,以毕业设计为优先选择,毕业论文为次要选择,完成毕业任务要求。

3.2教学内容调整

为了满足新的教学计划安排,需要对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主要的调整内容包括:(1)大幅降低理论课时的学时,减少量约为30%以上;(2)删除与实践能力提高无关的课程;(3)改革授课形式和内容,鼓励教师结合实践讲授理论知识,增加案例分析和生产实践知识的讲解;(4)新增专家讲座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活动;(5)新增实验教学课程,地位与理论课程相同;(6)新增“开放性实验”课程,由学生自由控制实践提高时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为校、省和国三级测量技能大赛打好基础,并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达到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目的。同时,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开设专业兴趣小组和专家讲座等内容开拓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3实践能力提高

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新的培养模式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地位提高到同一位置,加深学生对于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思想意识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1)新增专业实践实训课程,并将其地位提高至与专业课相同的位置,引起学生的重视;(2)按照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布置实训课的实践内容,保证1课时的理论教学至少对应2课时的实践教学;(3)一年的实践教学年中,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生产单位实践机会,同时要完成一定量的各门专业课实习任务,当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学院项目实施的机会;(4)结合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考核,在分散考核和评价中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5)利用毕业设计机会,将三年的理论教学与一年的实践经验相融合,为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提供无缝衔接。

3.4建立健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评价与改进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将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形式改变为以案例分析考核理论知识为主,以分段学习分段考核为辅的评价体系,并新增随堂作业与考试、案例讨论与分析和文献报告等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改变原有的以团队考核为主的评价形式,建立分段布置、分段考核、个人为主和团队为辅的考核体系,综合个人与团队的综合表现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程度。同时,分解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也可以形成较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分散教学,分散评价和分散反馈。此外,在实践教学年和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5教师培训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注册测绘师”标准为基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参与组织实践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提高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测绘师”考试,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与理论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科技企业的短期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师掌握行业发展和科技更新的能力。

4结束语

提高高校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已经是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文以吉林省唯一的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型试点为基础,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践能力高、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和教师培训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普通本科院校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够为行业发展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和工作作风朴实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国忱,纪学忠,米志强.测绘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40-542.

[2]王岩,刘茂华,由迎春.应用型转型试点下的测绘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J].测绘通报,2016(11):144-147.

[3]刘妍,司海燕.测绘工程“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研究[J].测绘工程,2016,25(8):76-80.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专业认证;测绘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专业认证。从1992年原住建部组织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的评估算起,中国的专业认证工作已经开展了26年。之后,我国分别于2013年6月19日韩国首尔国际工程联盟(InternationalEngineeringAlliance)大会上成为《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Accord)预备会员和2016年6月2日吉隆坡大会上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两件大事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专业认证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国内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众多参与教育认证的专业中,测绘工程是一个起步较晚的专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相对较快。从201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后被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2013年武汉大学和同济大学、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等4所、2015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等4所、2017年中南大学等7所,共计22所大学的测绘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未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必将影响和指引测绘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指导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包括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两大类,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而补充标准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制定的具体标准,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3个方面。各种标准制定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教师工作标准和学生培养目标,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的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强调持续改进,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常规教学活动进行常态性评估与评价。

2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现有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强调专业教育的完整性,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存在明显的轻视现象。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少量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实践,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出现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不突出和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等问题。借助学院搭建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平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对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与内容的改革与调整、实践能力提高与锻炼、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设和教师培训。

2.1教学计划与内容的改革与调整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高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产教融合和校企共建的教育理念,将传统的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分解为3个阶段(“2+1+1”),分别为理论与实践学习阶段、实践与理论融合阶段和再充实与再提高阶段。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第一和第二学年的学习任务。除了完成专业认证标注规定的基础课(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类)外,适当提前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授课学期,如表1所示。同时,新增专业实训课,使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地位等同。(2)开设教学实践年。第三学年中没有任何理论课程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将前两年的理论知识应用至生产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补充必要的理论教学。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校企合作实习和学院项目3种形式。(3)最后一年为再充实与再提高阶段。补充开设专业性强而实践稍弱且不受天气条件影响的专业课,同时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此外,加大毕业设计比例,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完成毕业设计或者论文任务。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和“2+1+1”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主要包括理论课时的减少、实践课时的增加和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的参与等3个方面。具体内容为:(1)大幅减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同时删除或者调整与实践能力提高无关的课程。此外,在具体授课内容中,加大生产实践教学相关内容,鼓励结合案例讲授理论知识,并新增专业讲座和校内外专家交流等内容。(2)新增实训实践课程和开放性实验课程,地位与理论课相同,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并以个人考核为主、团队考核为辅,严格考核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参加校、省和全国三级测量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4)将“控制测量实习”“空间定位技术实习”“地图制图实习”“遥感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内容合并至教学实践年中,将学生派遣到生产单位或使其参与到学院的生产实践项目中,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接触实际生产的机会。(5)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兴趣小组和专家讲座等内容,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6)除了保留一定比例的研究性毕业论文外,加大实践性毕业设计的比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2实践能力提高与锻炼

专业认证标准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强调实践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以此标准为基础,我们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角度出发,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内容包括:(1)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4个学期的综合实训和开放性实验两门实践课程,分解测绘学科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内容,做到分段讲解、分段布置、分段完成和分段考核,为第三学年的生产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2)将原有的分散实习连接到一起,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实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3)将学生派遣至测绘行业的生产单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4)由学院负责牵头,任课教师亲自带队,共同完成实际生产项目。(5)增加毕业设计中的实践项目内容,整合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积累经验。

2.3评价和反馈机制的构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健全的反馈机制,强调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摒弃“一卷定成绩”的评价反馈模式,实行分段讲授、分段考核、分段评价和分段反馈,通过知识点案例分析、阶段测评、文献报告、专家讲解和期末考试等几个内容评价与反馈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理论教学进度将实践内容分解成不同的环节,做到“布置一个实践内容,考核一个实践内容,评价和反馈一个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实践考核以个人考核为主,辅以团队考核,既要考核个人的实践能力,又要考核团队的协作配合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年中,主要通过教师和单位的评定与反馈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回访机制,以获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培养模式,以便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4教师培训

一方面,鼓励教师成为“工程师+专业教师”的复合型人才,将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生产中,提高理论知识讲解能力,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注册测绘师考试,从工程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此外,鼓励教师参加由科技企业或者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开拓专业技术视野,提高教师对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掌握能力。

3结语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已经开展了6年有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正在指引着测绘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转型发展。本文在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对原有的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实践,并逐渐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希望能够为普通本科院校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国忱,纪学忠,米志强.测绘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40-542.

[2]于胜文,刘智敏,韩晓冬.从注册测绘师制度和专业认证谈测绘工程专业综合改革[J].测绘科学,2014(4):169-172.

[3]王永志,潘红伟,刘小生,等.卓越测绘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改革与优化[J].测绘通报,2015(11):122-124.

[4]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等.结合专业认证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测绘通报,2015(S1):241-243,24.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地理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发展管理中,对于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升了员工的行政办公效率。本文在简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内涵以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并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测绘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分析应用研究

一、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优化,我国的测绘技术在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中,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能够及时对企业数据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评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企业行政办公系统中实现自动化管理,加快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化管理改革以及企业决策合理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促进现代化办公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

二、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简称SMIS。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深化,GPS、RS、GIS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信息测绘中,加快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不断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一体化目标迈进,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应用发展。目前,在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中,测绘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渗透到自动化办公中,实现了安全、智能、高效、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办公处理系统。有效的保障了企业发展数据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工程测绘系统在办公开发运营上实现了友好快捷方便化,系统的良好运营以及各个系统功能的不断更新开发,使得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一)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时,首先要对使用企业进行生产环节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数据调查研究。严格根据企业相关的生产流程进行数据设计和规范操作。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要针对企业的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评估,充分收集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细化模块设计,然后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流程和方案以及相关的维护系统。在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查询系统设计以及后续的系统维护中实现有效统一的设计管理,增强系统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在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任务登记、技术考核、任务分工、质量评估、员工考核等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模块结构划分设计。同时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设计资料移交、统计分析模块,针对用户结构方面不断完善用户管理、历史记录以及相关的人事信息等内容。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测绘工程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特色,不断适应环境需求的变化,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拓宽,不断丰富完善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流程

测绘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流程为任务登记,也就是对生产经营中的项目合同等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上级批准后方可下达生产任务。在质量检测环节,通过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及时总结记录,然后录入测绘系统,进行审计核查。在经过上级领导批准后然后才能将具体的生产日期以及相关的检查日期通知到生产经营环节中,完成任务下达环节。之后的生产安排要根据具体的人员安排设置进行合理的明确的任务分工安排,明确生产与检查的人员分工,确定职责。通过对合同中所涉及的内容,项目经理对于设计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细化分工处理,最后以文档形式进行管理。最终在移交客户环节中,需要将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的相关任务进行数据记录,经领导批准然后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资料的移交,最终让客户进行检验。在达到客户的满意度要求后最终实现对档案记录的备案管理,录入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四)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目标实现

测绘新技术在自动化软件办公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化程度不断升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以及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为测绘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高科技的仪器的投入使用,在数据的测量上更加精确,能够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了资金、物流、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信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管理,促进企业在管理体系上更加灵活。测绘新技术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在经营管理上更具可操作性,在测绘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整合优化上的结果上的精确度更高。实现数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分析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传统的管理中,主要是依靠人为主观性进行管。这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飞跃发展的时代,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分工管理的细化,企业管理所涉及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细致广泛。通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发展速度,增强员工的办公行政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对软硬件系统的配置要求高、依赖性强,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入发展,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进。为满足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据分析统计,降低企业发展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做出突出的贡献。

作者:余海胜 单位:固始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测绘科技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专业认证;测绘工程;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0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业接受其“以学生为中心,以出口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并提出认证申请。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测绘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该落实专业认证理念,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1]的培养。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测绘类专业学位点最为齐全的高校,也是目前安徽省测绘工程专业唯一且连续两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在落实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1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专业性协会会同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活动,主要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质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条件、教学管理、各种教学文件和原始资料等方面进行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性协会会同工程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开设的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开展的认证工作,旨在使工程教育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美国,之后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陆续引入专业认证制度。认证的专业领域也在逐渐扩大。《华盛顿协议》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2]。

1.2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历程

1992年,教育部委托当时的建设部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4所学校开展建筑学、城市规划等6个土建类专业的认证试点工作。1993年,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成立,到1998年共有21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通过评估),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也因此成为“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鉴定制度进行合格评估的首例”。之后,建设部陆续启动对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的认证工作,开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3]。2006年,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成立,代行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职责,制定了认证办法和章程,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8所学校完成认证。此后,认证试点专业逐渐增多。2013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正式成立。同年6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这意味着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国际接轨,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4]。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的认可。根据教育部的信息[5],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2专业认证理念下测绘工程专业必须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中,十分突出地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课程体系部分明确提到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于测绘工程专业的补充标准,涉及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专业条件三个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三部分,课程设置部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五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实践环节部分强调通过课间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集中实习、生产实习与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锻炼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申请和组织实施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部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师资队伍方面的内容提到专业课教师要有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和国际化背景。专业条件部分主要强调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服务。

3专业认证理念下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3.1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积极参与专业认证工作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测绘类专业学位点最为齐全的高校,也是目前安徽省测绘工程专业唯一且连续两次通过专业认证的学校。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6]和雄厚的办学实力,其前身为1951年山东洪山煤校的测量专科,1990年开设工程测量大专班,1999年开始招收测绘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生,2003年获“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测绘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2010年成立测绘学院,同时测绘工程专业进行一本招生。2011年开始招收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17年获批导航工程本科专业。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是安徽省高校省级特色专业、安徽省高校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高校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安徽省高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专业、安徽省高校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于2014年第一次通过专业认证,为期3年;2017年11月再次申请认证并通过。

3.2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在落实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3.2.1搭建平台,建设高质量实习基地

测绘学院联合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淮北九天城建测绘有限公司(原淮北市测绘院)共建淮北龙脊山综合测量实习基地[7]。该基地实习区面积约25km2,地形起伏小,植被低矮,视野开阔,通视条件好,交通及住宿便利,适合开展大地测量封闭实习。目前测绘工程专业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共468名学生已在该基地完成了GPS静态测量、二等精密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及四等大地四边形测量等实习项目。每次实习结束,学院及时召开总结交流会,不断改进实习内容及保障条件,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已有中国矿业大学、宿州学院等开设测绘专业的其他高校,进入到该基地开展实习教学活动。另外,在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后,学院及时完成了新校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新校区多功能实习基地占地3000亩,建成D级GPS控制网,由70个D级控制点、14个实习基地首级控制点与3个高级起算点组成;建成高程控制网,由71个二等水准控制点组成。实习基地建成后主要用于测绘工程专业的数字测图实习。

3.2.2以赛促学,持续举办和参加不同级别的测绘技能竞赛

为检验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为参加全国测绘技能竞赛选拔选手,学院持续举办校级测绘技能竞赛,比赛内容为一级导线及四等水准测量等,要求每一届测绘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全部参加比赛。包括非测绘专业组在内,2014年参赛人数共295人,2015年参赛人数为120人,2016年参赛人数为124人,2017年参赛人数为255人。学院积极选拔优秀本科生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2014年、2016年、2018年连续几届均取得好成绩,这对本专业其他同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3.2.3请进来送出去,将测绘单位和业内专家引入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学院与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淮北九天城建测绘有限公司(原淮北市测绘院)联合共建淮北龙脊山综合测量实习基地,学生在淮北实习期间可以利用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型模拟矿井开展相关实习项目,学院邀请九天城建测绘的工程师与学院实习带队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并为实习学生作专题报告。学院与安徽省测绘局、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学院拟与安徽数地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由学院提供场地,公司出资,双方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优越的实习实践条件。学院每年邀请测绘行业的校外专家到校讲学,并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学院每年举办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听取测绘行业单位领导、专家和毕业生代表对测绘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8]。相关研讨会2015年在淮北举办,2016年在宿州举办,2017年在蚌埠举办。学院每一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也都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座谈。

4结束语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出口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设定适当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9]和保障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工程背景和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创新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并持续改进。很多高校在落实专业认证教育理念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10]。然而,或多或少还依然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的困难与问题,如: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不匹配,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与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目标达成度缺乏有效验证,持续改进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等等。面对这些难题,需要专业认证组织、业内专家、高校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尽快破解。

参考文献

[1]谢忠?.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工程测量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北京测绘,2018,32(1):141-144.

[2]王孙禺,孔钢城,雷环.《华盛顿协议》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借鉴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5.

[3]陈春晓,于东红.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4(3):4-7.

[4]支希哲,罗向阳,张清江.后《华盛顿协议》视域下的我国工科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3):69-74.

[5]宋欣园.要闻[J].教育家,2018(23):7.

[6]徐良骥,严家平,郭辉.面向矿山型的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测绘,2012(5):93-95.

[7]徐良骥,张坤,张国卿,等.提高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实践教学[J].矿山测量,2015(5):95-96.

[8]张坤,陶远,冯鑫,等.测绘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5(24):102-103.

[9]余建杰,邱荣文,江新勇.非测绘专业土木工程测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测绘,2018,32(1):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