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范例

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范文1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部门预算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社会各界的财会机构中,教育行业相对落后,提高高校财会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结合部门预算进行大力改革。根据部门预算的特点探讨部门预算对高校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

部门预算;高校财务会计;影响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推行了部门预算的制度,对社会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门预算对各行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进行财会制度改革,才能进行科学的部门预算,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我国高校的财会制度相对落后,因此促进其自身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部门预算及特点

部门预算是一种财务计划,这种财务计划以政府作为主体,从某种程度来说,部门预算和政府预算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致使会计市场诡谲多变,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我国颁布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基层单位的会计核算做出了规定。基层单位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来核算单位的收支,对基层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可以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推进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部门预算和之前的预算政策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预算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作为预算的依据。部门预算是把企业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以部门的支出和收益作为预算的依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部门预算较之前的预算方法更为精细,也更为高效。首先,部门预算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部门预算是把企业划分成各个职能部门,以部门作为预算的对象。在进行部门预算时,各部门要把政府性基金收支和自身的资金收支纳入计算之中,并把预算的内容进行分类。企业会接收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因此在进行预算时要进行严格区分,以此明确资金的来源和流向。其次,部门预算具有总体性的特点。部门预算的步骤如下所示:第一,部门对发展规划和收益计划的预算进行编制。第二,部门把编制之后的内容分年段进行汇总。第三,汇总完毕之后,部门进行总体预算。第四,部门将预算后的结果上报给财政部门。从部门预算的步骤可以看出,这种预算方法遵循从下至上的预算规则,体现了总体性的特征。再次,部门预算具有精细化的特征。部门预算和传统的预算方法不同,可以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用途来进行划分。不同的资金功能不同,所服务的项目也不同,在核算完毕之后,企业可以把握部门的资金流动情况,以及部门的项目开展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部门预算的精细化特征可以方便企业对各部门的管理。再次,部门预算具有前瞻性的特征。企业以部门为单位进行预算,可以判断每个部门的收支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控制。在传统的企业预算中,企业以整体的生产经营状况为对象,会忽视其中的经济风险。当对部门预算进行细分时,企业对部门的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在部门收支不平衡时制定科学的事前控制决策。

二、部门预算对高校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会计的水平

高校财务会计关系着高校的财政能力,因此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与其它行业相比,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普遍不高,在管理观念上存在落后的问题,为了改变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应用部门预算的方法势在必行。部门预算可以转变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观念。传统的高校财务会计工作是以高校的收支为对象,进行具体核算。应用部门预算之后,可以对高校的各个部门进行区别预算,不同的部门收支情况大不相同,高校可以对收益较好的部门投入更多资金,可以对收益较差的部门减少资金支持,以此来促进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培育成为高等学校关注的重点。一些学校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开展了多项发展举措,使财政出现赤字,学校入不敷出。还有一些高等学校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割裂了部门预算和实际预算的关系,没有遵循部门预算的方法开展预算工作,使国家的政策规定难以落实。有的高校对部门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按年度进行预算,没有结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校的自身发展情况,影响了预算的精确性和实用性。部门预算对高校的财务会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等院校在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时,要把各部门收支状况纳入核算体系之中,在核算之后把结果上报给相关部门,由政府进行统一批示。在部门预算的严格规定之下,各高校转变了传统盲目预算的观念,形成了统一的预算规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水平[2]。

(二)部门预算有利于提升高校财务会计管理的效率

部门预算以高等院校的各部门作为单位,对高校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可以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管理的效率。在部门预算的规定之下,高等院校对学校的收入和学校的支出进行分部门核算,可以避免出现中饱私囊的情况。同时,高等院校对学校的整体收支有一个把握,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最大程度地降低学校的财政风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数量越来越多,每个学校都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把科研创新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发展的初期,在制度上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如果高校没有提高财务会计管理的效率,就会造成财政上的混乱,阻碍高等院校的进一步发展。部门预算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主导,可以规范高校的财政行为,提高财务会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部门预算有利于保证高校财务会计核算的质量

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系统化的程序来把准确的会计信息传达给高校的利益主体,帮助高校来制定正确的发展决策。从这个角度来看,会计核算是高校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工具,对高校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进行部门核算,可以把高校各部门的资金流动情况上报给学校的管理者,让学校对各部门的工作有更加精确的认识。如果部门的收支出现漏洞,学校管理者可以追根溯源找到造成漏洞的集体或个人,对其施以严厉的惩罚。在部门核算的规定之下,高校的财会会计核算以预算管理作为中心,把财政预算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当确保了财政预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之后,高校的财务会计管理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部门预算视角下高校财务会计改革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校财务会计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当前许多高校都应用了集中管理的模式,对学校的财政收支进行集中管理,还有的学校把内部的收支划分成层级的形式,对财政收支进行分层管理。上述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便捷财政的管理程序,但是其缺陷也非常明显:实施上述管理模式之后,高校将不能进行分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部分高校财务会计的预算名实不符。许多学校在预算时采用了模糊处理的方式:一方面,高校依照国家部门预算的相关规定,分部门做出财政预算,把预算的结果上报给政府。另一方面,高校以自身的发展状况为依据做出财政预算,作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的参考。不同的预算方法会使部门预算沦为形式化的产物,如果部门预算和学校的实际预算发生偏颇,学校的真实预算情况将难以掌握。再次,部门高校财务会计的预算违背了部门预算的要求。许多学校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按照院系的不同和资金来源的不同来区别管理,违背了部门预算的初衷。我国的部门预算是以学校的各部门为划分依据,如果高等院校在预算时各司其事,就会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对高校的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二)部门预算视角下高校财务会计改革对策

首先,高等院校要树立部门预算的观念。比如,高等院校可以分部门进行预算,了解每个部门的收支行为,如果部门的收益情况较好,要以该部门为工作的示范点,对其他部门进行工作示范,如果部门的收益明显小于支出,学校要重新制定部门的发展规划,引导部门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部门预算的观念,学校要把部门预算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以部门预算为基点调整学校的发展计划。其次,高等院校要完善财会管理的制度。比如,高等院校可以把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放在一起,对其进行综合考量。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高等院校要打破桎梏,按照部门来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纯粹按照资金的来源、用途、功能等进行核算工作[3]。同时,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使会计信息发挥其实用价值。再次,高等院校要强化财务管理的职能。比如,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以其变化为依据调整高校的经营策略。当收支出现不平衡时,高等院校要应用部门核算的方法,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保持动态平衡。部门核算并不是简单的资金核算,因此高校应该把资金和资源相结合,在管理资金的同时,优化高校内部的资源结构布局。最后,高等院校要培养财务管理的人才。比如,高等院校可以对已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高等院校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二次教育。同时,高等院校可以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交流的机会,以此引进先进的国内外管理经验。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我国提出了部门核算的举措,并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的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工作水平不高,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高校必须树立部门预算的观念,完善财会管理的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职能,培养财务管理的人才,以此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宗书,狄愷,张娟,米传军,邱颖.美国、加拿大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关情况及启示[J].会计研究,2013(11):3.

[2]贺敬平,王森林,杨晓林.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基于海南政府会计改革试点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1(6):42.

部门预算范文2

1、对部门预算认识不足,部门预算约束力不强。由于部门预算改革涉及到部门局部利益的调整,有些部门对部门预算改革的思想认识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预算外资金收入较多的部门,对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种种看法。一方面一些单位认为本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不应列入财政资金范畴,应属单位自有收入;另一方面一些单位担心部门预算编制会造成本部门利益受损,对部门预算工作往往应付了事。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等测算不准确,与实际完成数出入较大。一些预算外资金没有与预算资金统筹安排,部门预算仍然是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使得部门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部门综合预算。

2、预算执行不够严格。一般部门预算方案都是在上年度十月份测算,年底编制完成,再由市人大审查批准的。但许多收支因素变化是不确定的,特别是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当遇到国家调整收费政策、降低或取消收费时,收入任务将无法完成。而部门预算支出是与单位收入挂钩的,收入减少,势必减少支出,也使得有些项目支出无法实现。还有的因政府或部门临时追加一些项目,且临时追加预算数额较大,严重影响年度预算执行,使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严肃性。

3、零基预算的编制受到支出基数的影响。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的编制原则,需将过去基数加增长的做法,改变为统筹部门预算内、外财力,根据部门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编制年度收支预算。但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因多年惯性以及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做大量核实、确认工作,财政力量保证有限,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未完全摆脱传统做法的影响。为满足财政控制要求,一些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高标准编制预算项目,套取财政资金。目前项目预算管理的程序也不规范。由于受多年支出基数的影响,各部门的支出预算基本上是在基数基础上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旧的支出项目不减少,新的支出项目却在不断增加,形成刚性支出的项目越来越多。

4、有效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在短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使得人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同时,部门预算在执行中也会出现法律空挡。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经各级人代会审批,致使预算年度的起始日先于人代会审批日,造成部门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滞后于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不高,公众参与度较低。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和参与程度,让公民、企业对自己所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提出建议,不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有利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数据库管理,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通过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开展财政资源调查,建立一套完整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管理系统,使财政部门全面掌握部门预算单位的人员状况、占用公共资源情况,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政策依据,为测算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编制、审核、汇总部门预算的基础信息,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建立部门预算编审计算机管理体系,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效率和质量。财政部门要强化单位人员基础信息资料的管理,做到部门预算单位各项基础数据必须真实、有效,账实相符,不重不漏;部门预算单位也要及时维护、更新基础信息,保证数据的适时、安全、准确。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的收集范围、内容、时点、格式等的统一要求,统一口径,统一审核,统一管理,健全考核、监督、约束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对基础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而影响部门预算编制实效性、准确性的部门预算单位要承担相应责任。

2、细化部门支出预算,建立较为完善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合理分配预算,有利于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制定科学合理、以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预算运作机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在当前财力可能与财力需求存在较大矛盾的情况下,定员定额的制定既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当地财力的可能,将定员定额建立在较为可靠的财力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通过对部门预算单位实际开支水平的定性分析、定量对比,特别是对于低标准和无标准的支出项目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在兼顾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及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部门分类准确、档次划分相当、支出水平趋同、支出项目详尽、定额量化科学的支出标准体系。在编制支出预算时,也要结合政策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实事求是地核定编制,使预算单位人与物的配置在财力许可范围内实行高效化。

3、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安排力度,建立健全项目库。财政部门要加强各项征收计划的预算管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取消现行收费,以及基金中不合理、不合法的项目,将保留项目逐步纳入预算内管理。对于部门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支出,财政部门要依据客观、公允的定额标准,认真审核。同时,要对部门的收入体系进行研究,有重点地进行财务制度改革,加快对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收入实行集中统一收缴、将其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进程,切实做到统筹预算内外资金使用。项目支出也要体现预算内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实行常年申报和备选择优排序制度。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项目库的管理,除因重大政策调整或不可预见因素而发生的临时项目外,部门预算项目安排要从项目库中滚动抽取,实行滚动管理。

部门预算范文3

关键词:气象部门;预算会计;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的重要部分,预算会计的地位日益重要。预算会计能够对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地监督,在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督预算实施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气象部门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为实现更好发展,2000年起,气象部门开始推动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新形势下,气象部门要积极顺应政策变化,在新制度的指导下提升气象部门预算工作水平,使国家财政资金发挥应有作用,推动气象部门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二、现阶段气象部门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形式化,预算管理目标不到位

预算编制是预算会计施行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合理有效的预算编制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最终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调整。气象部门预算会计的任务是以本单位战略目标为基础,为部门整体编制相关财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目前来看,气象部门并不重视部门预算管理,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只是将其作为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导致资金不合理分配,没有发挥资金应有的作用。此外,气象部门预算工作由其内部财务人员完成,并没有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编制,而财务人员无法把握部门整体情况,难以编制合理的预算,容易出现较大预算偏差,无法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给部门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结果。

2.预算编制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等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并且预算工作需要从部门整体把握,具有较高要求。但是目前大多数气象部门的预算会计人员不具备专业资格,缺乏对预算会计知识的足够了解,无法承担较高的预算会计工作要求。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使预算工作更加繁杂,给部门预算工作带来新挑战,预算会计人员对新制度新要求没有完全掌握,难以在预算工作中灵活运用,可能会使预算编制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

3.新制度运行,预算会计工作面临新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事业单位促进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创造社会价值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新制度的实施对气象部门的预算工作带来新挑战。新制度的会计处理方式更加复杂,会使预算工作量加大。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预算会计人员认为按照新制度只需将年初部门财政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这可能导致预算范围缩小,无法正确反映新制度下的预算管理理念,使相关预算业务出现偏差,无法为部门提供正确的财务预算。此外,新旧制度衔接也会给预算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4.预算治理缺乏规范化

记账和算账是气象部门会计中心的主要工作,而反映客观经济事项的资产情况分散在单位中,会计中心无法掌握真实的资产实际情况,致使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出现脱节现象,这就给可能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便利。会计中心承担经济业务处理工作,并提供年度和月度财务报表资料,单位报账人员不参与日常账务处理,这使得单位负责人和报账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导致单位结算工作较为困难。预算监督体系、预算治理机制等尚不完善,公共支出预算治理体系也尚未健全,使得气象部门预算规划经验不足,资金支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化的预算治理,彰显出预算在支出方面的约束和控制薄弱无力。

5.预算考评体系不健全,预算执行效率较低

完善的预算考评体系是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且能监督预算更好地执行。目前来看,气象部门的预算考评体系不完善,难以将预算工作落到实处。气象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执行效率较低,导致预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总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较为笼统,并且编制人员难以掌握全部会计资料,也存在无预算的情况下对下属单位拨款的现象,导致预算执行存在较大问题,预算执行效率难以提高。

三、新形势下推进气象部门预算会计工作的建议

1.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预算是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气象部门正常开展工作和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措施。预算管理对一个单位的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气象部门负责人需要重视并支持预算工作,成立预算编制小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考虑现阶段实际情况,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使部门内部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强化预算会计人员责任意识,提高气象部门预算编制水平,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战略性和系统性,推进气象部门健康发展。

2.提高预算编制人员专业素质

实行预算会计后,对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位报账会计需要持相关证书上岗,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会计台账登记工作,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相关数据,审核相关事项的合法性,交由负责人审批。所以,必须加强预算会计队伍综合能力,督促会计人员参与学习培训,不断提升气象部门预算编制人员专业素质,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水平。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举办政府会计制度培训会,强化单位会计人员对新制度的理解。此外,气象部门也可以举办相关的财务知识竞赛,对在竞赛中表现出色的会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奖励,提高气象部门会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3.充分认识新形势,加强对新制度的理解

为使气象部门工作稳步进行,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前的新形势,深入理解现行新制度的内涵,才能更好发挥预算会计人员作用。新政府会计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创新,重塑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优化了预算会计功能。各级气象部门应积极了解新制度,系统掌握其内容,认真学习新旧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做好预算会计工作,并切实推进气象部门工作有序进行。

4.强化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编制需要覆盖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资金,是一种完整的估算模式,预算编制需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综合考虑单位各部门资金状况,将其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工作中。所以,要加强预算治理工作改革,不断拓宽部门预算范围,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强化编列预算,使不同性质的各类财政资金都能体现在部门年度资金预算中,合理实施预算治理工作。为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应就预算编制情况积极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以编制出较为准确合理的部门预算。此外,对于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遏制,加大处罚力度,分析并纠正经费支出存在的异常情况,提升财政监督震慑力。

5.完善预算执行和考核制度

结合单位内部财务、业务、技术、政策等信息资料,利用比较因素、回归等分析法分析预算与实际完成量的差异,并研究造成差异的主客观原因,用定性、定量等方法对预算执行现状、偏差等进行分析,为以后预算编制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此外,监督考核制度需根据制度变化不断完善,使气象部门各级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各级单位预算审查、资金分配等,同时还要严格单位预算执行事后监督考核管理,并将其纳入责任考核内容,职工奖惩以此为依据,将制度约束和人性化自控结合,充分发挥气象部门预算编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预算工作水平。

四、结语

气象部门实行预算会计制度能有效避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并对部门资金实现良好管理,在推动气象部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预算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实践过程中须需进一步完善,但只要我们积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实事求是,不断总结完善、开拓创新,加强预算会计监督、考核评价,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保障气象部门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新形势下,气象部门要重视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不断加强对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学习,充分利用现有财务系统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注重预算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为气象部门的整体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滕永湃,韦群英,李江婷.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及应用探析――以气象部门为例.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1).

2.杨静.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探讨.中国市场,2020(02).

3.韦群英,滕永湃,李荣迪,覃春霞,张文柳.基于政府会计制度下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核算分析.金融经济,2019(18).

4.滕永湃,.探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气象部门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思路.现代经济信息,2019(16).

5.危星.气象部门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思考.会计师,2019(13).

部门预算范文4

关键字:地勘部门;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在单位日常管理过程当中,预算管理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并且广大地勘部门管理者也逐渐认识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伴随着这些年我国地勘行业的迅速发展,各项经济制度的不断革新,在地勘行业经营业务日益拓展的今天,以往的预算管理方式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地勘行业部门的基本发展需求,为此,若对当前的预算管理方式不进行创新,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无法得到科学合理地分配,无法把握好市场发展基本方向,阻碍着地勘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勘行业发展过程当中,只有积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现有资源得到最大限度上的有效利用,推动我国地勘行业的未来发展。

二、预算管理基本概述

预算是对单位的财务情况、人力资源状况等进行系统性分析的一种方式,从而促使单位预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此,单位可通过科学合理地预算对各项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从而对单位的现金流量及获利情况进行具体预测,确保单位价值得到持续性的升高。地勘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化的最终目标是创建有利于地勘行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便于国家相关部门做好今后的地勘部门系统性的财务监管工作。在地勘单位经营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则需要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其可包含地勘单位的人、财、物、目标任务等内容,以便于在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预算呈现的是整个地勘部门的预计财务报表及相关目标责任,为本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及相关行为准则进行正确地指导。

三、地质勘探单位预算管理现状

1.预算管理的认识问题。目前,地勘部门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上是非常有限的,并且预算管理问题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勘部门管理者对于预算管理结果过于侧重的情况,根本不顾及整个预算工作的具体工作;其二,地勘部门的预算管理认识依然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错误的认为预算管理及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的编制工作经常被忽略;其三,不少的地勘部门在预算编制方面存在错误的认识,盲目地认为预算编制是由财务部门按照上级部门的决策所指定的经营指标,只要认真落实便可,认为做好预算编制补充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其四,大多数的地勘部门工作人员认为预算编制是部门领导及相关财务工作者的事情,其他人只要大概的了解便可,跟一般性质的员工更无任何关联;第五,在一些地勘部门当中,预算管理仅仅停留在应对上级检查的层面上,并未真正意义上做好整个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2.预算工作缺乏科学指导。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地勘部门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与掌控,很多单位对于预算的战略性认识是非常欠缺的,有的单位即便是开展了预算管理,可在整体管理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计划经济的“身影”,并未对地勘单位的一系列因素影响加以重视,久而久之,地勘单位的预算指标与长期发展战略背道而驰,各季度间在预算衔接方面不紧密,预算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始无终的情况,即便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可是,往往与预算编制标准相脱离,根本无法达到单位预期的预算管理成效。3.预算管理整体性匮乏。据相关调查可以了解到:预算管理工作思路严重滞后性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勘部门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他们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水平非常低,这就造成在单位制定预算指标过程中将预算指标系统的全面性完全忽略,根本无法形成全面的总预算。除此之外,在全面预算的具体落实上大多数的地勘部门的执行度非常低,全方位预算通常也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应收账款的预算方面。并且,对于应付账款、资金预算的管理工作根本不重视,整体上看,大多数的地勘部门中预算管理意识较差、整体性匮乏,这样不仅不会保证单位资产的最大化利用,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单位面临反复亏损的局面。4.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缺失。预算管理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不仅能够促使个人绩效考核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体制,而且亦可达到个人业绩与单位战略发展目标有效融合的一种科学的激励制度,而最终影响到预算管理成效的根本性原因是有的单位并未将员工个人的绩效与单位的发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造成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相脱离,预算管理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在具体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地勘部门过于看重最后的预算结果,针对实际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本不重视,未创建明确化的考核目标,未确定合理的奖惩机制,久而久之,导致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未真正地发挥出来,这对于地勘行业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四、加强地质勘探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预算管理意识。新预算法于2014年8月31日正式实施,这一法律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预算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迎合了地勘部门预算管理的基本需求。对此,广大地勘部门要审时度势,认真学习我国新的预算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把握好发展方向,促使我国地勘行业得到稳定地长足发展。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唯有认真地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才可促使预算管理的作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和体现,为地勘行业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第一,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需要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而地勘部门则需预先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当预算编制工作全部完成后,要对本部门上一年度的具体状况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要确保其能够满足未来本部门发展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上一年度预算批复项目的清理、对预算材料的搜集与分析、做好预算工作的系统性论证等等。第二,从单位自身的实际状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式。地勘部门按照实际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预算编制方式,可将“零基预算法”作为基础,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找到最为适合的预算编制方式,在综合各方面外界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在地勘部门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第三,不断强化对预算的系统性监控。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此次法律中明确指出:“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法律制度的规定对预算管理工作者的相关权利作出了一定的制约,对于制定的预算编制方案是不可进行随意更改的,在项目执行过程当中一定要认真遵循预算对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即便是有突发状况的出现也必须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资金审批流程进行申请,要知道,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当中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相配合,要知道,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强有力的监督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预算执行与系统性的监督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确保各项预算管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的基础性保障。第四,加强预算管理监督体制建设,创建完善化的绩效评价系统。我国新预算法律制度对此作出了确切的界定:各地方政府部门要创建起完善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针对突发的事件做好及时性的处理。这就需要在地勘部门内部设置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主要进行预算的编制、审计及协调等,针对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好针对性的处理,并且需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制裁。同时,地勘部门要认真地接收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积极配合审计单位对本部门预算工作质量及规范程度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地勘部门各项资金的科学合理性使用。可大力落实财务信用公开制度,接受广大社会群众的监督,将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人民群众的身上。

五、结语

地勘行业部门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预算管理是非常有效的组成部分,其聚集了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实现了对单位核算业务、财务制度和预算管理的有效统一,并且促使地勘部门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性的有效配置,通过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使得地勘部门在预算管理内容、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管理程序等方面实现了有效性的统一。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察觉出部门日常经营过程中浅存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处理,从而促使单位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地勘行业部门发展过程当中,只有认真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才能够促进整个地勘行业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宪琛.浅谈如何改进地质项目预算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9):39-41

部门预算范文5

(一)水利部门预算管理的内容和特征

水利部门预算通常涉及的资金数额较大、周期较长、内容复杂多样且不易监管。也因如此,实际预算管理过程中仍然以财务部门为主线,将其视为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其他部门的配合和协调相对较少。但依据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水利部门的预算管理并非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是水利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均应该积极参与的工作。同时,水利部门在实际执行中一旦出了问题,往往很难追究责任,无法发挥预算监督的功能。由此造成的预算考核自然也无法真正发挥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新环境对水利部门加强预算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水利部在近几年相继出台了《水利部预算执行考核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项目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暂行办法》、《水利部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监督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来规范水利部门的预算管理。虽然这些法规文件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传统预算模式粗放式管理的影响在很多水利部门仍然存在,例如部分水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约束等。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水利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进而对水利部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显然,前面所述的预算管理问题与水利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水利建设投资的重要影响是不相符的,也是与国家强化各部门预算管理能力不相称的。因此,在新环境下,水利部门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迫在眉睫。换句话说,水利部门急需提高预算管理的战略意识,不断创新预算管理方法,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以促进水利建设事业在新常态下的优化发展。

二、水利部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水利部门各项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预算管理在部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制约水利部门实现科学管理的主要障碍。

(一)预算管理目标与部门目标脱节

预算管理目标与部门目标的脱节在水利部门预算管理的目标制定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水利部门的预算管理是联系部门职责与社会效益的工具,通过预算管理发挥水利各部门共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水利部门预算管理的最终目标。现行预算管理缺乏对预算总目标和部门目标之间关系的明确认识,例如有些人认为预算是为上级部门控制下级部门服务的,同级部门之间是竞争关系而非合作等,结果往往是预算目标制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利益上的衔接,很多水利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只注重预算不超出既定的指标,却忽略了自己的首要职责应该是实现整个水利部门的预算目标,这就使得预算总目标缺乏战略基础,且与部门目标脱节。通常情况下,水利部门的总体预算编制及实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将预算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基层单位或者具体负责人,具体的预算编制则在上一年度或者基期实际发生数额的基础上,通过加减预算期内主要影响因素的预期影响数额而进行测算。在此过程中,编制预算的人员并没有认识到部门战略的重要性,甚至不明白什么是战略目标,注重对上级负责多于对部门自身发展负责,这使得部门战略目标在预算过程中难以得到体现和贯彻。预算管理人员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容易因为缺乏战略导向的预算目标而消极地应付差事,甚至有些人员不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这就使得实际支出经常偏离年度预算。长此以往,水利部门的预算相当于纸上谈兵,各执行部门只关注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忽视长期目标的作用,导致短期预算目标与部门的长期战略规划产生矛盾,不同期间部门编制的预算指标缺乏必要的衔接,使预算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预算编制流程缺乏科学性

目前,水利部门的预算编制流程缺乏科学性。水利部门的预算编制依据是部门的预算总目标和年度计划,但预算总目标的下达并不代表水利部门项目的选择和各个环节预计发生的费用支出便固定下来,还需要各管理和执行部门综合考虑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可能受到的环境影响,权衡支出的范围、额度以及风险水平等因素。根据预算管理理论和相关规定,预算编制通常遵循下列流程:(1)由部门领导提出整体预算思路和预算总目标;(2)在基层接收到上级指示后,根据预算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草拟预算实施方案;(3)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或同类职能部门初审提交的上述预算方案;(4)提交草案由管理委员会召集、由部门负责人协调分歧和权衡是否能够执行,各方达成一致后才能定案;(5)将拟定的管理方案交由各基层作为内部文件执行。调研发现,部分水利部门并没有依照这个流程来进行预算编制,而编制方法则依旧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传统预算通常具有模式化、单一化的特征。具体的,在预算编制时,只是以上一个会计期间的预算数据为基础,仅仅进行简单的调整就用来编制本期的预算数据,在编制过程中主观性强,忽视了部门、人员、项目的实际情况;或者只关注于金额的确定,没有对各个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考虑并对部门工作整体规划;在预算项目的详细程度和支出的目的性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预算难以保证准确性。在这种模式下,一旦年度内增加新的项目计划或者开展其他计划外的工作,资金就容易出现短缺的情况。

(三)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控制监督

水利部门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信息的分析和过程的控制缺乏有效性。从总体看,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部门领导在通过了基层的预算编制方案之后,往往无法做到对项目具体执行情况的及时控制和监督。例如,往往只对项目执行结果进行监督,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在水利部门实际执行预算时,各部门过分强调自身项目的特殊性,会以各种理由、借口来推翻先前所做预算,从而很难坚持起初的预算方案。在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时,也只是将预算编制与执行信息进行简单的差额和比例计算与通报,而不对具体差异进行详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及时地查找预算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预算执行情况与部门管理状况、项目实施情况更加难以联系起来。由此导致部分水利部门预算缺乏有效约束,甚至出现资金挪用、占用等情形,长此以往,成本控制难以达标。

(四)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不够合理

水利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是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换句话说,只有依靠科学的评价和激励体系,水利部门才能有效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实际操作过程中,水利部门预算管理的考核及评价体系不够合理。水利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刘英和苑斌,2013)。预算管理考核体系不健全、考核程序不系统规范、评价指标的制定不合理等削弱了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不到预算管理的初衷。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工作人员为实现部门的业绩目标而共同努力的氛围,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成效。

三、完善水利部门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实行战略预算,将战略目标有效转化为预算目标

从长期来看,水利部门预算管理一定要坚持以战略为根本出发点。具体讲,水利部门应在对水利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和严谨论证后制定出战略规划,切忌盲目申报热点项目、追逐短期利益,否则会从根本上削弱预算管理的作用,从而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部门资源被滥用等低效率现象。战略预算要求水利部门以战略目标为起点,通过综合平衡水利部门资源和发展要求来制定和分解预算目标。预算目标的制定要符合部门发展的实际、与部门战略协调一致。特别是水利部门在编制各个项目的分预算时,要明确各个项目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以及预期要实现的绩效目标。按照当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预期绩效目标应包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且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此外,战略预算指标的选取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保证战略目标向预算目标的有效过渡。首先,战略预算的指标要与部门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使部门各期预算能相互衔接,还要与部门所处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同时,战略预算指标也要符合部门内部经营的客观实际,与部门的建设发展能力、项目技术水平和工作人员素质相适应。其次,战略预算的各个分目标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使分目标有效支撑总体目标,且各分部门的目标要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使之既便于对总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也便于对不同部门责任进行独立评价。

(二)增强预算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前面分析表明,水利部门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确实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水利部门管理的实际需要。新形势下,水利部门在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对预算管理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应尽快引入新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推行预算管理工作。为此,建议水利部门尽快推行内部控制建设,科学设计预算管理流程,使其纳入科学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下。同时,科学的预算管理还要做到充分准备、实时改进。首先,财务部门在牵头编制预算时,需要充分收集与总体预算、分预算相关的各项材料,广泛听取各职能部门和预算执行者的建议和意见,并充分做好预算编制前的统计和论证分析工作。这就要求水利部门的财务人员在具体编制预算前应与各职能部门及时沟通,综合分析前期的预算执行结果和差异,依据整个部门的财务收支和业务状况的变化,找出形成预算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客观分析部门发展对预算管理的各项要求。其次,在预算编制完成后,财务部门还要实时关注预算环境的变化,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适当修改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使其在始终保持与战略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有效保证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句话,水利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摒弃传统预算管理的滞后性和片面性,使预算管理做到全员参与、持续动态和科学发展。

(三)加大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水利部门预算监督体系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保证预算执行的力度同样是重中之重。科学的预算监督体系,不仅应该做到在部门内容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有效性,还要有外部监督的有效保障。首先,水利部门自身要加强监督,保证监督活动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预算编报前有关信息的调研以及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亟需加强管理,以确保预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加强事前控制;要杜绝擅自扩大开支范围的现象,严格执行预算指标,保持预算指标的平衡,资金的数额和用途按照预算指标执行,加强过程控制,即事中控制;要对预算结果进行通报,并配以严格的奖惩,强化事后控制。其次,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预算监督管理力度,在预算执行中实施多环节、不定期的多样化监督,从而建立一个宽松透明的预算监督环境,使工作人员互相监督,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张振洋,2011)。

(四)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部门预算范文6

关键词: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也随之日益增多,基层财政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其不仅关乎着基层财政保障,而且也关系着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也是保证公共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做好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科学配置财政项目资金、科学管理基层财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政部门强化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必要性

财政部门强化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主要反映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加强财政部门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激发资金应用单位的责任感,增强其责任意识,使资金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以结果为导向来制定绩效管理模式,根据有关单位及部门前一年的成效来审批其项目资金预算申请,以此来确定当年的项目资金使用量,并对资金应用所能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严格遵循“谁应用谁负责”的原则,对所需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增强有关单位及部门的责任感,促使他们谨慎申请、应用项目资金。第二,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利益。唯有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分配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提升项目资金的利用率,方能使财政资金的效用实现最大化,保障群众的利益,赢得民众的信任与认同,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第三,有助于实现基层财政透明化。目前,群众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热衷于国家公共事务,通过加强绩效管理,可以充分地体现出项目资金的应用成效及过程,保证资金应用的开放性,让群众参与监管,有助于增强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保证政府工作开展的透明性。

二、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基层财政部门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用于执行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管理机制的构建必须以合理管理预算项目为基础,再结合项目各环节的管理状况,制定出不同环节的管理目标,再将其整合起来。现阶段,部分机构并未做到科学管理项目支出,科目的填写申报以及分类均较为模糊,此种管理、应用资金的模式较为粗泛,会严重影响项目的有序开展,而且还有可能导致预算计划与实际之间产生巨大偏差,致使设计好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绩效评价结果利用不足

目前,因为国内尚未制定健全的财政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导致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缺少依据,再加上绩效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普遍偏低,致使绩效评价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且缺少公信度,严重影响着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国内缺少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分析、形成、上交以及执行绩效评价结果等环节往往存在诸多阻碍,根本无法保证正确性及实效,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实际作用根本无法体现出来[1]。

(三)绩效惩处机制尚未建立

若想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则必须建立相关的绩效惩处机制,根据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及主体管理责任来考核绩效评估结果,并将此作为管理层面的下线考评依据。然而,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健全的绩效惩处机制,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根本无法达到预估效果,政府部门只是一味地投入资金,却根本未考虑资金的投入成效,造成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的巨大浪费。由于缺少绩效惩处机制,导致基层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划分模糊,基层政府也并未将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目标职责,行政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基层财政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管,严重阻碍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2]。

三、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智能化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首先,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再根据已有的业务系统,努力开发、构建一个智能化、一体化的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将预算执行管理与预算编制充分整合起来,并加以完善。其次,应做到信息共享,全面开放预算管理系统浏览关口,以便专业的监督机构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监管和评估。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专业的监督机构能够实现对部门预算的实时监控,及时反馈相关的建议,在执行预算环节,还可做到实时监测项目。最后通牒,应对系统监管功能加以优化,借助先进的信息来采集、分析数据,加强对项目运作、资金支出等情况的监管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还应设计相关的绩效评估模块,定期实施绩效评估,改进管理方式,以此来提高预算管理效果。

(二)建立绩效数据平台

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一个绩效数据监管平台,设计有关的模块功能,以实现对绩效管理的曝光、分析、预警。可通过设计如下三个模块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预警纠偏模块,其是该平台的核心模块,主要是借助基层财政信息化网络平台来自动筛选项目单位的预算执行数据,如出现异常,则会发出警示,以防因个人原因而出现遗漏或偏差。二是综合分析模块,其主要是针对如下几方面来设计的:①根据所监测到的预算执行日常情况,平台会将每月或每季度的数据自动生成报告,可根据报告来分析其是否存在违规行为;②通过专项调查、核对电话、查找资料等方法来对预算执行是否合法进行调查分析[3]。三是通报披露模块,其主要是通过批露项目单位预算执行的违规行为来引起他们的重视,提醒各单位重视预算执行中易发生差错的主要风险点,针对那些存在违规行为的单位,应向其发出通报和书面责令整改建议,督促其及时整改,促使他们科学管理自身的资金,提升资金绩效管理质量。

(三)以政策为指导的绩效问责制度

首先,中央应加强对我国有关政策的建设,不断优化政策中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来审批预算资金。同时,中央还应加强对我国有关法律政策的建设,以便为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基层财政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内向项目实施企业及有关主管部门传达评估结果,而企业在收到评估结果之后,应及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实施整改。同时,在审批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绩效评估结果,如评估结果不达标,则应适当地减少预算安排甚至不安排;如评估结果为优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资金预算,或给予其优先发放预算的权利[4]。另外,应通过以上相关政策来构建绩效问责制度,在基层政府领导层的考核中纳入预算绩效管理评估结果这一指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财政部门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结构及管理机制不完善;二是绩效惩处机制尚未建立;三是绩效评价结果利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首先,应加强对智能化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建设;其次,应建立绩效数据平台;最后,应建立以政策为指导的绩效问责制度,这样方能保证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使基层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真正实现为民服务、服务大众,这样方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洪林.当前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16(21):83.

[2]董红新.小议财政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J].管理观察,2015(18):137-138.

部门预算范文7

关键词: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越来越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绩效审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执行有效性判断缺乏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无论是哪一项工作缺乏了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都是无法保证质量的,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也是如此,必须要拥有合理的可行性评价方案,才能确定审计质量。但是从现在中国的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状态来看在评价体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审计工作往往是在无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最后的成效也无法取得认可和审核,审计工作的意义就被无限的削弱了。众所周知,绩效审计的主体是各有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审计成果评价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案,在某些时候,在进行同一个主体的绩效审计的时候也可能会需要多方面的进行衡量,不同的衡量方法可能得出来的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审计人员为了确保整个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每一次审计主体的区别进行差异化的探究,和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后方可投入工作。这种协商出来的衡量标准才能够更加的符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绩效审计队伍有待完善

除了在评价标准上有所区别之外,现下的绩效审计队伍也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众所周知,绩效审计工作中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审查待审项目的合法性,还需要考量其是否具有经济性和高效性,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并且需要考虑的方面也非常多,这就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带来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但需要能够切实的掌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在工作中具有决断力和整合能力,这样才能够在诸多的因素中找出重点部分并且进行准确的审计。从现在看来,基本上审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财务工作者,在其他方面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比较少,要进行绩效审计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在涉及到法律和沟通之类的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有一些难以为继。从2012年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国审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中,财务工作者大概占据了总体数量的近六成,而工程专业的仅仅有一成左右,这种数据非常直观的体现出了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化,这是我们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在今后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提升审计队伍综合性势在必行。

二、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标准及相关体系

审计工作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核对和复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和标杆,可以说确定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绩效审计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绩效评价标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对于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升十分不利,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这种问题呢?和一些财务收支审计有所区别的是,绩效审计工作的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硬性规定,具体该怎样审核、以什么标准进行审核还需要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立足于待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抓住其中的重点要点,和该单位的负责人进行统一的协商,争取能够找到最具有可行性的审计评价标准。具体来说,这种审计标准的设置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就是根据待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指标,在之后的工作中需要严格的落实这项标准。第二种则是要把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方面的因素进行重构和整合,变成一种可控制的可分析的指标,最终得出审计评价意见。

(二)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完成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得出最为准确的审计结果,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提升审计人才队伍的质量,完成对审计人员结构的重组,使其更加贴近实际的绩效审核工作需求,在工作中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审计要求,不至于在某方面出现明显的短板。具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今后的发展和工作中,把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作为重点工作方向,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的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讲座,有条件的还可以选派工作中的代表去到一些先进单位进行学习,从而为员工提供充实自我提升以我的机会。需要特别提到的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审计队伍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往往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如果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外聘专家的方法暂时性的提升队伍质量,而后再慢慢发展自身的工作人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审计工作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各个审计机关借鉴相关的经验,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摸索前行,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对绩效审计综合能力的探究,更是推动了我国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芬,郑垂勇.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模式[J].学海,2011(06):115-118.

[2]耿中太,成永林,王义贵.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1(03):50-54.

[3]薛芬.关于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探索与思考[A].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省审计学会.江苏省审计机关第四届青年审计论坛论文集[C].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省审计学会:,2010:9.

部门预算范文8

(一)部门预算编制协作配合不够,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现部门预算编制基本遵循“二上二下”原则,即:各部门、单位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并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初审后下达控制数给各部门、单位;各部门、单位进行相应调整完善后再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将预算完善汇总后,提交本级人大审议,审议通过后批复给各部门、单位。而财政部门在审核、汇总各部门、单位预算草案时,往往由一个对口科室从头至尾负责,缺少其他科室的协作,导致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不够。比如,在审核各部门、单位编制的政府采购预算时,往往以他们自己编制的内容为主要依据,辅以对一些情况的了解和主观判断,缺少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相关科室的沟通协作。然而,对单位要求采购的东西是否必须;该单位是否已拥有同类同质的资产,这些资产使用状况如何、年限多少,是否必须更新或替换;单位选择的竞价、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是否妥当等情况,都需要相关科室的积极协作才能搞清楚。但在各科室之间配合不够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对口科室审核的政府采购预算处于盲目状态,难以达到最合理效果。

(二)绩效评价作用有限,评价结果利用率不高。

目前绩效评价已逐渐深入人心,对大量投入财政资金的项目带来的效益,政府和群众都非常关注。随着绩效管理与理论的不断推陈出新,绩效评价带给财政部门以新的管理方式和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绩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熟,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系统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面还有待扩大。现在进行绩效评价的只涉及项目经费中数额和影响较大的项目,其他比如“三公”经费、小型项目等还未纳入绩效评价管理。同时,对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后续整改情况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评价效果较差的项目依旧保留的情况依然存在,绩效评价未能作为编制预算的一大依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项目经费编制、审核标准不一,或太粗或太细。

项目经费是整个部门预算审核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编制或审核项目经费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标准,更多的还是凭借主观判断和经验,以基数法为主来编制项目经费,缺少合理科学的编制及审核标准。同时,在审核各部门、单位编制的项目经费时,有时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太粗,以“切蛋糕”方式对财政资金予以分配安排,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预算管理要求。二是太细,对每个项目的每个子项目内的每一笔资金使用情况都进行审核。许多人乐道西方发达国家在编制某个项目经费时,连在哪里办什么事、喝几杯咖啡都要计算清楚。诚然,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编制预算的谨慎仔细、科学合理,对纳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这样的预算编制和审核方式在我国是很难照搬的。

(四)人大监督专业性不够。

财政工作专业性很强,部门预算的编制考验着每一个财政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隔行如隔山。审议年度预算的人大代表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人士,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不在少数,他们对一些财政数字、专业术语、财政理论等并不在行。因此,财政部门千辛万苦编制好的预算,在人大审议过程中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走过场,造成监督乏力,监督水平不高,对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起不到较好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协作配合,整合利用好财政信息化成果。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首先应规范预算管理工作,健全预算上报、编制、审核等各项工作流程,确保运作到位;其次,根据流程运转环节,确定工作衔接的节点和程序,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界定岗位职责;最后根据岗责体系的要求,合理确定考核标准,积极推进预算编制工作绩效考评,对考评优异的工作者进行嘉奖并介绍经验。只有这样,通过多环节、多科室的积极协作,才能将部门预算编制得更合理更科学。其次要推进金财工程,进一步提高财政信息化利用水平,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一系列财政管理功能整合进一个信息化体系之中,以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使用一个信息化系统就能了解部门、单位方方面面的信息,让财政工作者从大量的纸质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效率地去编制审核预算、钻研业务。

(二)注重绩效,将评价结果用在实处。

绩效评价不应该局限于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带来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而应该做到预算未编、绩效先行。在编制项目预算前,相关绩效管理工作就要开始,即对项目的未来预期效果、资金使用效益等做先行考量,科学合理地设定绩效指标体系,让预算编制的依据更为充分。同时,扩大绩效管理范围,逐步将大中小项目等都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从单位的项目评价扩大到整体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结果好的项目优先安排,评价结果差的扣减或不安排下年度经费。这样,才能切实加强绩效管理约束力。

(三)项目预算编制粗细结合,统筹兼顾。

项目预算的编制绝不能像过去那样粗放,资源分配分块一切了之,也不适宜管得过细过死,而应该粗细结合。一方面要对单位某个项目及其子项目有所了解,知其目的、方式、时间等,对每个项目达成某种预期效果所需资金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对单位完成项目所执行的每一样具体工作,要让各部门、单位自行决定。因为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单位具体业务不可能全部清楚,更何况具体实行时,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如果预算编得过死,项目实行的灵活性就会大大降低,所达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财政工作者审核项目经费预算时,应当让各部门、单位在一个合理的控制数内完善项目预算内容。这样,项目经费追加或年底大量结余的情况会大幅改观,各部门、单位也能更合理地利用财政资金。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体会,各部门、单位编制项目经费越细致越繁琐,最后申报所需金额越大,而采取粗中有细的方式,核定下来的金额会相对较少,单位也更容易接受。

(四)加强外部监督,提高监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