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申请书范例

毕业生申请书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1

1.重数量,轻质量

学校支部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为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不少党组织在具体工作中认为数量是关键,忽略了党员的培养与考核,对于质量把关就不是很严格,或者说口头上强调质量,但是在行动上却相当忽视,使得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时常发生。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模范典型,各方面都要在群众中起到表率作用,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高职学生的来源决定了这些学生质量不如本科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多元差异,具体体现在他们的基础知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人生规划等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课的成绩普遍偏低;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少之又少,甚至机会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党的知识教育;入党动机不纯等等这些现状无形中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而学校方面为了完成指标,降低了培养要求,或是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考察不够彻底全面,甚至发展了一些不符合入党基本条件的学生党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的党员很大一部分思想上不够成熟,表率作用不够明显,有悖于提高我党党员质量和我党的生命力的党员发展要求,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低年级入党很难、毕业时可突击入党的错觉。

2、高职学生党员培养在校期间与实习以及毕业之后的脱轨真空阶段的矛盾

3.1培养上学校和实习脱轨大部分高职学生自进校之后经过党的基础知识学习,递交入党申请书,团支部推优,确定积极分子之后才能进入为期一年的积极分子考察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根据教学安排,入党积极分子需要进入了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顶岗实习,与学校培养人的联系会减少,甚至完全远离了培养人的视线,处于真空状态。这一年里,学生刚刚从学校跨入社会,本就难以适应,与象牙塔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使得原本设想一切美好事物的学生在思想上发生着剧烈的冲击,特别容易走偏。而此时培养联系人如不能及时地进行疏导教育,他们则可能就会把不好的思想留在心底,而这种情况也可能对以后他的党性等各方面发展造成阻碍。顶岗企业的带教人员觉得学生就是来实习,专业技术是学习重点,主要传授技能。对于党员培养方面不是很关心,觉得没有这方面的义务,同时也没有这方面的机制。更有单位外企或中小型私企,根本就不存在党的基层组织,对其培养更无从谈起。这就造成学校培养和实习单位都不培养的脱轨,不能保证党员培养的质量。

3.2顶岗实习较为分散且流动性较大难于管理第三学年,学生被要求离开课堂进入到单位进行实习,积极投身到社会实际生产工作中。在这段时间里,容易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顶岗实习变更了手机号码却没有及时通知支部或联系人,致使在出现状况时联系不到积极分子本人;二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更换实习单位频繁,支部不易通过实习单位了解他们的顶岗实习的工作情况;三是校外顶岗实习,地点分布全国各地,支部不易组织民主生活会和进行实地走访考察等。

3.3在校学习期间的培养和毕业之后单位培养的脱节根据现有的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学生必须在进校之初就需具备积极要求入党的思想,才有可能一步步通过培养教育到毕业之前发展为预备党员。如果某位学生到大二下半学期才考虑成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么根据现有的发展程序,该同学是来不及在毕业之前发展的,即使经过党校学习,经过组织考察培养,这些材料到了单位通常不具有任何参考作用。这是程序造成的,但是却无形中对那些真正想要入党并且具备入党要求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壁垒。久而久之,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再努力争先创优。

3、学生党员发展前后变化的矛盾所谓发展前,是指在成为预备党员前,发展后是指成为预备党员开始履行党员义务承担党员责任后。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发展前,对于学生的发展工作比较重视,培养计划、工作要点、组织谈话和思想汇报等工作都还能按照程序进行,对于积极分子的各方面的要求也比较关注。但是成为党的一分子之后,也就是应该开始履行党员义务、承担党员责任的时候,相反还忽视了对这些新党员的进一步考核和提高,无谈话、少督促、轻学习,使得有些学生党员产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错误想法,觉得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可以轻松一下,这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更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具体做法

作为支部工作内容之一,全面培养学生党员,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直是我们的重点。成长起来的学生党员能够很好地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达到了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最终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旅游管理学院直属党支部着眼于实际情况,经过几年来不断探索、不断修改建设制度,尤其是十八大召开前后,我支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研读十八大报告。报告中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2.1广播种进入大学第一学期,组织所有学生参加初级党校的学习,使学生对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低要求是明确入党动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同学服务,为集体在奉献起表率树榜样作用的,组织时刻要对递交入党申请书有意愿入党的学生重点考察与培养,并且具备火眼金睛发现那些暂时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并且表现优异的学生的思想,与其交流,掌握其思想状态,鼓励其向组织靠拢。

2.2找苗子对那些有入党愿望并且表现优异的学生,组织团小组深入学习,重点培养。表现优异不仅仅是指成绩优秀,更多地是综合素质,除成绩优良外,还需要热情、激情、踏实肯干,有奉献精神等。高职学生层次不齐,有优点,也有缺点,同时具备优良素质的学生相对很少,组织要发现那些本质上较好的苗子,然后肯定其优点,指出缺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团支部推优推选出一些好苗子,本阶段组织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是这些苗子的考察与培养,使其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明显进步,群众中突出作用明显。

2.3结果实通过一段时期重点考察与培养,经过组织党内外任课老师、学生的各类座谈会和个别交流,广泛听取意见,确定积极分子,群众中骨干力量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我们要求积极分子不仅要成为同一届学生当中佼佼者,也要带动低年级学生共同进步,让榜样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党员先进性得以届届延续。一年后,通过洗礼的优秀成员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批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上述三个阶段通常需要两年半甚至三年的时间,支部从不为了达到发展党员的数量指标而发展一个未成熟的学生,因此近些年发展的学生党员质量上都较为保证。这些学生党员毕业后都能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我支部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满足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培养,更重视这些党员后续培养和提高。

2.4后续联合培养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只有三年时间,随着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2+1”模式的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真正在校期间读书学习的时间只有2年左右。因此,如何做到让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体现是我支部一直在研究的工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一直是我院的特色工作之一,因此,我支部与各合作企业均建立了党建工作相关机制,共同完成入党积极分子的后续联合培养考察及发展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先进性在企业届届延续。几乎每一家校企合作单位都会有毕业生党员通过实习留用至今,并且已经在岗位上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不少学生成为企业中层骨干或重点培养对象。每年7月,学弟学妹们进入实习单位,毕业生党员们就会主动召集大家,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如何度过职场初期的磨合期,让大家更快地适应职场,更欢乐地融入职场,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一届又一届,先进性在企业延续发展。

第二方面,联合企业党委或支部,共同培养培养与考察。因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的特殊性,部分优秀学生毕业之前没有达到党员的标准或是因程序问题未能发展,对于这类学生,我支部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培养,而是和其所在企业的党委或支部联系,将其在校和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培养情况互相交流,共同考察和推荐。同时,与相关单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我支部与国际贵都大饭店,衡山宾馆,东郊宾馆等签订“入党积极分子联合培养”协议,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表示认可,到单位后不再从头开始培养。尽最大可能使毕业生能够在工作单位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继续发挥其先进模范作用。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进入单位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表率作用更加明显。

三、成效与启示

从数量上看,该支部每年发展的党员在学校各个二级学院中排名前三,完成学生党员发展的指标。从质量上看,秉承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不轻易发展不合格的党员,力争做到学生党员都是最先进最优秀的,在各个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毕业之后也能在单位树立典型,在同伴中起带头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脱节问题已不复存在。无论是顶岗实习期间,还是学生毕业之后,我支部的老师们与企业支部的管理人员随时保持紧密的联系,企业管理人员定期将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告诉学校,学校相应的联系人会主动进行跟踪,学生也会非常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向学校和企业的组织汇报交流,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届届延续的党员先进性,也会减缓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流动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流动性大主要是因为适应问题,并非是工作内容。

学长学姐的及时的疏导让刚刚走入职场的学生意识到其实这只是磨合期的适应不良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自动会改善。这不仅可以体现党员积极分子的先进作用,且更加有利于完善顶岗实习的系统管理和成效。通过五年的努力,该支部在学生党员的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在校和实习期间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在单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少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2006届毕业生廖坤金现在是携程网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地区的A级主管;2007届毕业生朱火旺现在是东郊宾馆餐饮部主管。2008届学生党员毛燕婷现在是上海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的培训部经理;2009届毕业生刘琪现任东郊宾馆房务部会议部领班,拥有金钥匙身份,是管家式服务的五名成员之一。2010届毕业生张军现在是大通旅行社销售部经理;2011届、2012届的党员毕业生如张卿、陈佳蓉、董紫琴、杨徐斐、蒋丽铭、陈成彬等分别在衡山宾馆、上海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瑞金宾馆等单位表现出色,且在各自的单位的关键岗位承担着重要的工作;2012届毕业生郑于、田方、张磊磊、张依文等学生都已经作为国际贵都大饭店、衡山宾馆、瑞金宾馆的单位业务骨干和和党组织重点培养对象,校企合作党建制度正在发挥着延续作用。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2

关键词:医院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综合性医院科学研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协同发展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对医院科研水平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整体学科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1]。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调动广大医技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需要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并强化顶层设计与引导,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促进创新治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文以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就近几年医院在科研工作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创新做法进行阐述介绍,为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1重视科研与学术活动

2017年底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与学术活动,实施科教兴院战略,高位推动科研管理工作向提质增效转变。领导层在制度层面迅速完成了顶层设计、高屋建瓴,中层干部勇于担当、执行到位,短时间内大幅度修订科研管理办法、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管理办法,拟定并实施科研奖励激励制度。定期举办院内学术活动周活动暨年度最佳学术报告评比、每季度举办博士餐叙活动、常态化邀请院外专家来院讲学,实施学术任职激励计划,院内学术氛围达到空前的浓厚,职工参与学术活动、承当科学研究任务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2强化项目前期辅导与研究基础的奠定

2.1推行部级项目重点辅导计划。为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部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率,医院每年不定期邀请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针对项目申请书中的选题整体把控、思维创新、研究基础等“雷点”与“亮点”进行大众式的专题辅导。通过初步筛选出上一年度申报未立项的具有一定有潜质的申请书,交由专家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地现场辅导,有的放矢地指出待改进之处。进一步提升申请书的质量,为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做足准备工作。

2.2实施院级课题计划。医学研究类的项目往往注重深厚的研究积累,而市厅级与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立项资助率相对于整个综合性医院的职工人数来讲偏低、覆盖面较窄。为充分调动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技护职工在繁忙的医疗业务工作中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医院于2020年起实施院级课题计划项目。项目主要面向中级以下职称人员申报,设立一般项目与重点项目两个层次,立项项目给予普遍高于市厅级课题项目的经费资助。院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赞誉,全院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较高,当年度申报其他课题项目的人数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

2.3经费配套计划。受科研经费不足的限制,江西省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计划的资助经费普遍较低,部分项目甚至只立项、无经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医学类项目的研究制约较大。我院自2017年起实施经费配套计划,给予所有纵向课题项目1:1的配套经费资助,并对无经费的立项项目直接给予一定额度的最低科研经费资助。至此,全院已立项的各级各类计划项目全部纳入医院科研统筹经费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人员自掏腰包做科研的?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3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项目申报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做到让全院3000余名职工全部通知到位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申报通知通过OA内网之后,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会在每周一次的科室干部例会上再次重点通知,并要求各科室主任尽快将通知传达至科室每一位职工,做到广泛宣传、人人知晓。对部分课题项目要求进行查新检索的,我院实行查新费用报销制度,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医护群体申报科研项目的自发性主要是源于其自身对职称晋升的需求,若科管政策制度把控不科学、不严谨,容易造成漏洞,导致项目申报滥竽充数,申报书质量参差不齐,立项率低的局面。为把控项目申报质量,我院针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的申报,实行院内外专家初审制度,注重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质量。对于一些定向择优项目,科研管理人员实行目标人群重点通知,专项沟通辅导,并协助其整合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骨干业绩材料、汇总整理相关支撑材料。

4完善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督

4.1项目负责人第一责任制。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强化其对整个项目的精准把握与规划,落实其对课题完成人的指导主体责任,项目其他完成人退出、离职等应及时替补人员并报备医院科管部门。加大科研诚信惩戒力度,违反学术不端的项目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终止其项目、收回项目经费。实行经费报账项目负责人首次把关审核,报账人二次核对制。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进行精准预判做好统筹协调,大型仪器使用需提前报备。

4.2年度审计监督与撤项制度。我院每年度组织一次项目执行情况检查,要求所有在研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科技计划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包括项目已开展的研究工作、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困难等。发现存在提供虚假材料申报、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延期结题后仍未结题等问题及时查办处理。严重违规者将撤销该项目,被撤项的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报任何科技计划项目,并延期职称晋升。

5设立科研岗位

我院临床医技科室中有较多已获得了临床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医院允许拥有这些平台的科室设立一定数量的科研岗位。通常从事科研岗位的人员是基础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教育背景的基础研究型博士,通过加入至学科大团队之中,发挥基础研究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交叉,开创高水平科研攻关项目。基本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科研骨干为支撑,学科成员为依托的科学研究体系。调查发现,设立了科研岗位的临床医技科室,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实验研究的能力普遍较高,毕业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

6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

6.1部门之间紧密协作。我院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隶属同一个分管副院长领导,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科室干事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协作机制。发现经费问题通常会第一时间互相通报,项目负责人有经费使用的疑问只需要项两个部门的任何一方咨询即可解疑。财务部门会定期梳理全院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发送至科研管理部门,并由我们及时通知提醒项目负责人加快经费使用率,防止资金沉积。

6.2精准化预算编制。长期以来,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大部分的预算安排全凭靠项目负责人的经验,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较为突出[2]。我院科研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调取往年相同类型的计划项目经费报销历史数据,对各类预算条目进行分类汇总、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参照往年的分析数据,我院科管部门会严格审核各类项目的预算,偏离较大的项目将与项目负责人再次核对、修订,做到精准编制、统筹安排。在项目实施阶段,科研人员确有预算调整需求的,科管人员审核确认无误后将同意其调整,并在年中的科研总经费预算调整中做出安排。

6.3简化经费报账流程。近年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限制上逐渐放宽,“放、管、服”意识深入科学研究的全领域,但综合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在经费使用、财务审计方面要更为严格。我院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简化经费报账流程的新路径。对于单次报账经费小于2万元的,项目负责人个人审核把关,科管部门的专职干事备案即可交由财务部门完成资金流动。为方便医院职工报账,通常报账人只需填好账单、签字后,交由科管、财务任何一方办事人员即结束,无需再“跑腿”,其余事项交由接单干事协助完成。

6.4结余经费收回制度。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在财务科的协助下清理账目,根据其经费预算和开支情况如实编报经费决算,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存档。结题后,结余经费在一年内由项目负责人安排用于其它科研活动的直接费用;结余经费一年后未使用完的,收归医院;延期一年仍未结题者,结余经费将收回。建立结余经费收回制度后,院内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决算核对更加合理准确,经费使用率明显提高,项目负责人的对完成项目的紧迫度增加。

7加大奖励激励措施

科研奖励制度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效应明显,将引导促进医院的科研与学术工作。我院初步建立起了科研项目立项、文章发表、成果转化、学术任职、学术报告等全覆盖、全过程的科技奖励与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与此同时,每年评比出10名优秀科研先进工作者与10个优秀科研工作先进科室。全院参与科研、热爱科研的的氛围浓厚,科研工作在综合性医院中起三大支柱之一的作用凸出,学科可持续发展动力足。

8转变服务与管理理念

科研科作为我院的科管部门,在转变科室负责人、干事的机关作风,树立科学的管理服务理念方面下了大力气整治。要求科管人员必须增强管理人员为临床科研一线职工服务的意识,提升业务基础能力,熟悉科技主管部门的政策、信息动态,及时传达信息,抓住项目申报时机[3]。对于部分工作量较大的岗位,分配2-3人共同完成,做到精细化管理;涉及成果报奖、文字材料撰写较多的岗位,积极外派专职人员赴上级主管部门与兄弟院校学习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服务好的科管团队是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苏晓英,曹剑峰,杜媛春.地市级医院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2):209-211.

[2]黄颂珊.从财务角度探索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20(12):144-145.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3

关键词:医院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综合性医院科学研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协同发展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对医院科研水平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整体学科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1]。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调动广大医技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需要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并强化顶层设计与引导,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促进创新治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文以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就近几年医院在科研工作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创新做法进行阐述介绍,为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1重视科研与学术活动

2017年底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与学术活动,实施科教兴院战略,高位推动科研管理工作向提质增效转变。领导层在制度层面迅速完成了顶层设计、高屋建瓴,中层干部勇于担当、执行到位,短时间内大幅度修订科研管理办法、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管理办法,拟定并实施科研奖励激励制度。定期举办院内学术活动周活动暨年度最佳学术报告评比、每季度举办博士餐叙活动、常态化邀请院外专家来院讲学,实施学术任职激励计划,院内学术氛围达到空前的浓厚,职工参与学术活动、承当科学研究任务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2强化项目前期辅导与研究基础的奠定

2.1推行部级项目重点辅导计划。为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部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率,医院每年不定期邀请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针对项目申请书中的选题整体把控、思维创新、研究基础等“雷点”与“亮点”进行大众式的专题辅导。通过初步筛选出上一年度申报未立项的具有一定有潜质的申请书,交由专家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地现场辅导,有的放矢地指出待改进之处。进一步提升申请书的质量,为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做足准备工作。

2.2实施院级课题计划。医学研究类的项目往往注重深厚的研究积累,而市厅级与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立项资助率相对于整个综合性医院的职工人数来讲偏低、覆盖面较窄。为充分调动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技护职工在繁忙的医疗业务工作中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医院于2020年起实施院级课题计划项目。项目主要面向中级以下职称人员申报,设立一般项目与重点项目两个层次,立项项目给予普遍高于市厅级课题项目的经费资助。院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赞誉,全院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较高,当年度申报其他课题项目的人数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

2.3经费配套计划。受科研经费不足的限制,江西省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计划的资助经费普遍较低,部分项目甚至只立项、无经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医学类项目的研究制约较大。我院自2017年起实施经费配套计划,给予所有纵向课题项目1:1的配套经费资助,并对无经费的立项项目直接给予一定额度的最低科研经费资助。至此,全院已立项的各级各类计划项目全部纳入医院科研统筹经费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人员自掏腰包做科研的?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3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项目申报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做到让全院3000余名职工全部通知到位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申报通知通过OA内网之后,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会在每周一次的科室干部例会上再次重点通知,并要求各科室主任尽快将通知传达至科室每一位职工,做到广泛宣传、人人知晓。对部分课题项目要求进行查新检索的,我院实行查新费用报销制度,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医护群体申报科研项目的自发性主要是源于其自身对职称晋升的需求,若科管政策制度把控不科学、不严谨,容易造成漏洞,导致项目申报滥竽充数,申报书质量参差不齐,立项率低的局面。为把控项目申报质量,我院针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的申报,实行院内外专家初审制度,注重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质量。对于一些定向择优项目,科研管理人员实行目标人群重点通知,专项沟通辅导,并协助其整合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骨干业绩材料、汇总整理相关支撑材料。

4完善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督

4.1项目负责人第一责任制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强化其对整个项目的精准把握与规划,落实其对课题完成人的指导主体责任,项目其他完成人退出、离职等应及时替补人员并报备医院科管部门。加大科研诚信惩戒力度,违反学术不端的项目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终止其项目、收回项目经费。实行经费报账项目负责人首次把关审核,报账人二次核对制。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进行精准预判做好统筹协调,大型仪器使用需提前报备。

4.2年度审计监督与撤项制度我院每年度组织一次项目执行情况检查,要求所有在研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科技计划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包括项目已开展的研究工作、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困难等。发现存在提供虚假材料申报、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延期结题后仍未结题等问题及时查办处理。严重违规者将撤销该项目,被撤项的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报任何科技计划项目,并延期职称晋升。

5设立科研岗位

我院临床医技科室中有较多已获得了临床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医院允许拥有这些平台的科室设立一定数量的科研岗位。通常从事科研岗位的人员是基础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教育背景的基础研究型博士,通过加入至学科大团队之中,发挥基础研究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交叉,开创高水平科研攻关项目。基本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科研骨干为支撑,学科成员为依托的科学研究体系。调查发现,设立了科研岗位的临床医技科室,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实验研究的能力普遍较高,毕业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

6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

6.1部门之间紧密协作。我院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隶属同一个分管副院长领导,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科室干事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协作机制。发现经费问题通常会第一时间互相通报,项目负责人有经费使用的疑问只需要项两个部门的任何一方咨询即可解疑。财务部门会定期梳理全院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发送至科研管理部门,并由我们及时通知提醒项目负责人加快经费使用率,防止资金沉积。

6.2精准化预算编制。长期以来,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大部分的预算安排全凭靠项目负责人的经验,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较为突出[2]。我院科研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调取往年相同类型的计划项目经费报销历史数据,对各类预算条目进行分类汇总、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参照往年的分析数据,我院科管部门会严格审核各类项目的预算,偏离较大的项目将与项目负责人再次核对、修订,做到精准编制、统筹安排。在项目实施阶段,科研人员确有预算调整需求的,科管人员审核确认无误后将同意其调整,并在年中的科研总经费预算调整中做出安排。

6.3简化经费报账流程。近年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限制上逐渐放宽,“放、管、服”意识深入科学研究的全领域,但综合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在经费使用、财务审计方面要更为严格。我院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简化经费报账流程的新路径。对于单次报账经费小于2万元的,项目负责人个人审核把关,科管部门的专职干事备案即可交由财务部门完成资金流动。为方便医院职工报账,通常报账人只需填好账单、签字后,交由科管、财务任何一方办事人员即结束,无需再“跑腿”,其余事项交由接单干事协助完成。

6.4结余经费收回制度。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在财务科的协助下清理账目,根据其经费预算和开支情况如实编报经费决算,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存档。结题后,结余经费在一年内由项目负责人安排用于其它科研活动的直接费用;结余经费一年后未使用完的,收归医院;延期一年仍未结题者,结余经费将收回。建立结余经费收回制度后,院内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决算核对更加合理准确,经费使用率明显提高,项目负责人的对完成项目的紧迫度增加。

7加大奖励激励措施

科研奖励制度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效应明显,将引导促进医院的科研与学术工作。我院初步建立起了科研项目立项、文章发表、成果转化、学术任职、学术报告等全覆盖、全过程的科技奖励与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与此同时,每年评比出10名优秀科研先进工作者与10个优秀科研工作先进科室。全院参与科研、热爱科研的的氛围浓厚,科研工作在综合性医院中起三大支柱之一的作用凸出,学科可持续发展动力足。

8转变服务与管理理念

科研科作为我院的科管部门,在转变科室负责人、干事的机关作风,树立科学的管理服务理念方面下了大力气整治。要求科管人员必须增强管理人员为临床科研一线职工服务的意识,提升业务基础能力,熟悉科技主管部门的政策、信息动态,及时传达信息,抓住项目申报时机[3]。对于部分工作量较大的岗位,分配2-3人共同完成,做到精细化管理;涉及成果报奖、文字材料撰写较多的岗位,积极外派专职人员赴上级主管部门与兄弟院校学习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服务好的科管团队是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苏晓英,曹剑峰,杜媛春.地市级医院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2):209-211.

[2]黄颂珊.从财务角度探索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20(12):144-145.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4

(一)初级班

根据“早启发、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的原则,在开学初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将初级班党课教育纳入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宣传党的历史和党的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入党的愿望和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引导更多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培训每个专业班级就是一个党校初级班,全体大一新生必须参加,新生辅导员即为党校初级班的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为各系政治辅导员、学生处教师、团委教师、思政课教师。初级班的教学内容为党团基础知识教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史、入党动机教育和入党的基本程序以及共青团的基本历史、学院共青团工作的简要介绍。

(二)中级班

为了让经过初级班培训后,对党有初步认识和认同,并提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早日入党,由党校教研室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分发到各系,由各系党总支组织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培训内容主要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讨论活动、观看红色电影、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任课教师主要是党总支书记、党校办公室、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党校教研室负责人等。

(三)高级班

经过中级班学习,表现优秀,确定为发展对象或者预备党员的学生可参与学校校园管理和学风建设,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要求比较高。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要更加注重能力教育、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养成,要把他们培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在实际行动上自觉践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全面提升学风校风。高级班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素质教育,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教育;现代领导力、现代执行力、演讲与口才、公共社交礼仪、创新能力培养;参与党校管理和建设,参与校园管理和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任课教师主要是专家、教授。

(四)高级研修班

为了扩大优秀党员的影响力,每年从高级班中挑选10—20名各方面表现优秀的正式党员,开展省外调研、实地考察,例如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韶山等地开展调研活动。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调研报告和答辩的形式。

二、业余党校多层级班级管理模式的班级日常管理体系

业余党校作为校中之校,要参考教学班级的管理建制,从干部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组织生活建设三方面抓起,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人翁作用。

(一)业余党校班级日常管理架构

在初级、中级、高级、高级研修班中,民主推选班长和组织员,实施由高年级带低年级的管理制度,具体架构如下:初级班面向全体新生,属于短期集中培训,在党校教研室和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的统筹下,由各系党支部、辅导员组织和管理。中级班主要面向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众多,长期培训要和日常管理结合。在管理干部队伍上,中级班学员分属各系。每个中级班设立一名组织员,由高级班学员担任,他们协助各系党支部书记组织培训和管理。

高级班学员主要是全校范围内的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高级班主要由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进行管理。在高级班设立一到两名组织员,由正式党员担任,协助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组织培训,进行日常事务管理。高级研修班属于短期考察学习,成员从高级班中表现优秀,转为正式党员的学员中挑选,由党校办公室、党校教研室和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联合组织,具体由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高级研修班设立一名班长,协助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处理研修班的事务和组织考察。

(二)业余党校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因此在各层级党员干部的管理和培养上要遵循此要求,“能进能出,选贤举能”。首先,在选拔上,党员干部竞争上岗,采用演说竞选、民主测评、群众投票形式,根据竞选者的日常表现、综合素质、服务意识来进行综合测量和选拔。第二,在考核培养上,实施绩效考核,把政治品德、群众基础、服务态度、工作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在高级班表现优秀的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可以优先推荐作为中级班的组织员候选人。为担任满一年的班级管理干部发给聘书,同时优先推荐为高级研修班的成员。高级研修班的成员作为最优秀的分子,将被学校授予“最高荣誉毕业生”奖项,并且将作为学校选拔留校的后备人才。

(三)业余党校班级管理制度建设

1.班级考勤和考核制度。

业余党校要制订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制度,考勤办法包括上课出勤制度、参加组织生活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包括对不同层级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考核,对班级管理干部的考核等。两方面的考核和考勤结果都将作为其是否发展、是否转正、是否继续担任班级管理干部的评价标准。

2.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制度。

建立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制度。运用网络建立理论学习的渠道,建立班级理论学习小组和宿舍学习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集中性和分散性的理论学习和交流,广泛收集学习心得,传达学习文件和政策精神。落实汇编每月一期的学习简报,供大家学习。立足学习探索性和志愿服务性宗旨,建立社会实践制度,包括日常实践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各个班级根据人数和层次,分成若干小组,由高级班学员作为实践小组组长。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制定活动选题,各小组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题目。每位入党积极分子或党员参加社会实践后,要提交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者,采取适当的形式予以表彰。

(四)组织生活建设

与学风校风建设相结合,实现“组织生活常态化”,形成学生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学风建设的氛围。根据当代青年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团组织活动等相结合,保持党组织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实现组织生活常态化。组织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氛围,让学生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学风建设,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学生党员,让普通学生通过行动争取入党。加强社会调查,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组织生活的多样化。内容上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内容、身边感人事迹,形式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要加强调查研究式的组织生活。调查研究内容应该关注民生热点和基层群众的社会现状。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党员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此外,还可以采用义务劳动式、评比竞赛式、联谊活动式开展组织生活。

三、总结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5

一、新时代事业单位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2014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公布,明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是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的主要方式,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七大程序进行。其中,人事档案审核是考察环节中的重要一环。2018年印发的《条例》中第三十五条,“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坚持‘凡提必审’、‘凡进必审’,干部管理权限发生变化的‘凡转必审’,在干部动议、考察、任职前公示、录用、聘用、遴选、选调、交流、人才引进、军队转业(复员)安置、档案转递、接收等环节,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和标准,及时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进一步明确“凡进必审”,明确干部录用、聘用及人才引进应及时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突出了全面从严要求。

二、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聘用前存在简化程序的现象。近年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全面展开,新聘人员基本都通过公开招聘的七大程序。也有部分单位、部分岗位存在简化程序的现象,把直接考察视作通过全部流程,为通过考察的人员直接办理聘用手续。在走全公开招聘七大程序的单位中,也存在简化考察程序,特别是人事档案审核程序,甚至有直接省略掉人事档案审核这一环节。档案转递方式不规范,也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主要有四类原因:一是机要交通耗时长;二是用人单位公开招聘流程紧;三是用人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严或档案管理员业务能力不强;四是拟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混乱。这些原因都容易造成转递单位和接收单位不严格履行转递手续,通过非机要交通或非专人送取的方式转递人事档案。简化程序这类问题容易给后续的岗位管理特别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带来很大的隐患。

2.聘用后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事业单位与新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办理完聘用手续后,应及时办好新聘人员档案的建立、接收,档案材料的整理和档案入库。如用人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严,或是档案管理员业务能力不强,容易出现未及时联系新聘人员或来档单位补充缺失材料、档案材料整理归档不规范等现象。档案管理不规范这类问题会给后续的岗位异动、工资异动、职称晋升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使得新聘人员错过补充材料的最佳时间,给档案管理员增加工作量。

三、新时代事业单位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任务

《条例》中第二十一条,“干部人事档案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档案建立、接收、保管、转递、信息化、统计和保密,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档等”。结合以上提到的事业单位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开招聘程序看,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可以按照三个时间段分别把握任务重点。

1.聘用前。聘用前对于拟聘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务重点在于档案的审核。档案审核通过查阅或者借阅的方式来完成,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事档案一般不予外借,确因工作需要借阅的,转递单位和接收单位均应严格履行转递手续。对于聘用单位,借阅手续涉及档案的接收,应向转递单位出具公函,列明拟聘人员身份信息、转递事由、转递时间要求和转递方式要求等,并盖公章。对于转递单位,转递人事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或者安排专人送取,并确定归还时限,在收到归还的人事档案时应认真核对档案材料。对于拟聘人员,应明确个人人事档案的转递流向。查阅或借阅审批手续完成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档案的审核,完成借阅的人事档案应在规定时限内归还。对于拟聘人员的人事档案审核,主要是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确认和证实,必要时对尚未完全弄清楚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追踪。概括来说应围绕政治审查、材料完备性与真实性核查、资格复审三方面进行。政治审查,即政治取向、道德素质审查,审查档案是政治审查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档案的审查,要了解拟聘人员的现实表现及历史情况,社会关系是否清楚,排除拟聘人员存在相应地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规定不得报名的情形。材料完备性与真实性核查,即对照公开招聘报名材料核查,重点核查拟聘人员的出生日期、学历学位有关材料的完备性与真实性。根据招聘规定的其他条件,可能还需要核查参加工作时间、政治面貌(或入党时间)、工作经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材料等。在做材料真实性核查时,应注意材料形成部门是否符合规定、材料记载是否一致、逻辑是否存疑。资格复审,即根据档案核查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招聘公告确定的招聘条件对拟聘人员的资格做复审。人事档案审核应结合回溯倒查法、相互印证法、合理质疑法、动机分析法等方式,对于疑点问题,深入查核、综合研判。凡发现政治审核有问题或档案材料显示不符合聘用条件,甚至材料或信息涉嫌造假的,应立即核查。未核准前,一律暂缓考察或者聘用程序。对于未通过档案审核的人员,应不予办理聘用手续,并及时将已借阅档案归还至相应的人事档案工作机构;对于通过档案审核的人员,应尽早办理公开招聘聘用手续并建立新聘人员的人事档案。

2.聘用时。聘用时对于新聘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务重点在于档案的建立与档案材料的整理和归档。根据《条例》中分级负责、集中管理的原则,凡是新聘人员应根据相应的管理权限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建档。建档后应及时完成档案材料的整理和归档。凡转递前已整理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人事档案,不再重新整理。未整理或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人事档案应按照新的规定整理。《条例》仅在第三章中对档案的内容和分类作了原则规定,但同时在总结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经验基础上,增加了干部人事档案内容建设的总要求。对干部人事档案内容建设提出总要求,突出政治性,体现时代性,既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要求,也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目标,更是判断档案材料收集范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实际工作中,新聘人员的人事档案容易出现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学历学位材料不齐全;二是工作经历材料不齐全;三是党、团类材料不齐全。学历学位材料方面,不同学历学位材料要求不同:大学本(专)科学历须有高考报名表、高校学生登记表、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本科学历一般还有授予学士学位的材料;硕士研究生学历须有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硕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硕士学位决定;博士研究生学历须有专家推荐书两份、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博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博士学位决定;在国(境)外取得学历学位的,须有国家学历学位认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认证材料(2000年以后取得的,教育部已明确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工作经历材料方面,问题突出且容易对后续职称晋升、岗位异动、工资异动、社会保险转接和审核等工作有影响的,主要有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工资待遇审批、参加社会保险、聘用、辞职、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派遣证、《转正定级审批表》等材料。党、团类材料方面,因党员档案一般由各支部保管,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不熟悉党员档案管理业务,即使目前多数单位已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大多也都没有经过专业档案管理方面培训,容易出现党员档案记录不规范、材料归档不及时的现象。党类材料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政治审查材料、转正申请书和培养教育考察材料(2014年5月前主要看前两项)。团类材料主要有入团志愿书,它是最先记载干部出生日期的重要材料之一。对于缺失材料,人事档案管理员应主动通知新聘人员联系来档单位(原就读学校、原工作单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或者本人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通过合规的方式及时追回缺失材料。

3.聘用后。聘用后对于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务重点在于:一是档案保管、信息化、统计和保密;二是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档等;三是档案的利用。其中档案信息化、档案材料的收集应予以重视,并可开展一些有建设性的工作。档案信息化方面,新聘人员群体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目前,大多单位人事档案基本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状态,有条件的单位可主动探索由新聘人员群体逐步扩大至单位全体人员的档案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开发。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消息,2019年,新修订的《档案法》将在年内出台,其中新增加的一个专章即信息化建设。在开展地方层面的有关工作时要依据国家层面的要求进行,新修订的《档案法》将明确新形式的电子文件如何归档,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如何保证。档案材料的收集方面,要借助入职教育、岗前培训的机会,向新聘人员强调档案材料的严肃性,引导他们重视档案材料的填写、关注档案材料的形成和归档。其中,履历、自传、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党类、任职等材料是入职后形成的重要材料,新聘人员个人应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员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及时收集材料,鉴别材料内容是否真实、一致,检查材料填写是否规范、手续是否完备。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员也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政策及法规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结语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6

关键字:高校学籍档案;远程利用;对策

近年来,高校学籍档案在学历认证、政治审查、人事档案材料补充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凭证作用,利用率明显提高。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大多数高校已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维护高校学籍档案内容安全,绝大多数高校档案馆采取本人或委托他人到现场查询的方式提供利用学籍档案。然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留学的区域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产生了大量异地查询、利用学籍档案的需求,异地查询需求与现场提供利用的矛盾开始显现。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服务工作,高校档案馆应适时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在确保学籍档案内容安全的情况下,充分依托档案管理系统和档案信息化工作,结合自身情况开展远程查询业务,以便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一、高校学籍档案概述

高校学籍档案是指高校从事各学历层次的学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真实反映学校学籍管理活动和学生学习经历的重要依据,是学历认证、干部政审的重要凭证。参考云南大学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实践,将其分为以生源地、学院、专业等属性为单位集中保存的综合学籍档案,如新生录取简明登记表、毕业资格审查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毕业生转档名册等反映多名学生学籍情况的文件材料,以及反映某个学生学籍情况的个人学籍档案,如报考登记表、学生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成绩单、个人奖惩材料,及以个人为单位集中归档的研究生学籍档案等。高校学籍档案是高校教学档案的核心内容,也是干部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包含、交叉与转化的关系。学生毕业前,其综合学籍档案和个人学籍档案属于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学生毕业后,其综合学籍档案和研究生学籍档案仍属于高校教学档案,而学生的个人学籍档案则根据学生毕业后入职、升学、待业等情况,归入其学生档案,分别转递至用人单位、高校或各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随着高校学籍档案凭证作用的进一步凸显,引入远程利用服务新模式,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籍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高校学籍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现状分析

作者对北京大学等10家高校档案馆作了调查。我国高校档案馆提供学籍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包括到馆查询、自助查询、在线预约、在线查询、远程办理几种方式。基于档案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到馆查询依然是利用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为方便毕业生查询档案转递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开通了档案去向在线查询服务;为实现用户分流,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开通了在线预约服务;同济大学、燕山大学开启远程服务,在线受理用户查档需求,并通过现场自取或快递到付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部分学籍档案的查询利用;燕山大学还提供认证回复服务,在线处理查档申请。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进步,诸多高校已就远程查档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使得远程查询利用档案服务成为可能。但目前提供远程利用服务的高校数量较少,且远程利用服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尚不能满足高校学籍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

三、云南大学档案馆提供学籍档案远程利用问题的思考

1.学籍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现状

以当前云南大学档案馆为例,教学档案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类档案,而教学档案利用的重心则是学籍档案。据统计,2017年、2018年云南大学档案馆分别提供利用学籍档案1117人次和1407人次,分别占提供利用各类档案总人次的65.60%和74.10%,近一半为委托代办。其中,利用率最高的档案材料是新生录取简明登记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成绩单、转档名册等,利用目的主要在于学历认证、升学、求职等方面查询。在咨询工作中,有些人无法到馆办理且不便委托他人到馆办理,造成档案利用者与工作人员在沟通交流中存在一些障碍,不利于档案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必要研究学籍档案远程查询利用问题。

2.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设想

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异地查询需求与现场提供利用之间的矛盾,使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计算机、手机平台,就可以实现利用档案的目的。远程服务开通后,利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认证下载、自取或邮寄的方式获取学籍档案的复制件或证明材料,大大提高学籍档案利用效率。首先,可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入口分别为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远程利用服务,针对不同的利用者设计身份认证方式,如一卡通和密码认证、上传身份证、人脸识别等。根据云南大学档案馆统计,利用者查询利用的学籍档案主要是新生录简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本硕博成绩单、转档名册等。其中转档名册、成绩单可由利用者自行查询或下载;新生录简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需要对原件进行遮盖处理,可由管理员根据查档申请处理后,将查档结果的扫描件上传至平台供利用者下载。技术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文字识别抓取技术自动遮盖相关内容,直接生成查档结果;学位申请书、论文评阅书、论文答辩会议记录等相关学籍材料可由利用者提出申请,待档案管理员根据查档申请进行授权后,由利用者自行下载打印。其次,高校档案馆不一定是利用者查阅利用学籍档案的最终环节,以云南大学为例,本科成绩单需持查档结果到教务处加盖公章,学历学位证明需持相关查档结果到教务处开具,英文成绩单需持查档结果到学校或其他相应机构翻译后加盖教务处公章等。因此,高校档案馆在开放远程查询利用服务时,应与学校教务、研究生管理、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在远程平台系统中增设相关部门审核办理的权限,解决查档后需要教务处等单位出具证明的事宜,真正发挥远程服务的作用。最后,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的远程利用固然有诸多重要意义,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系统开发和平台运行必须以档案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为前提。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措施,可对档案内容进行鉴定,有选择的上传至远程服务平台。另外,远程服务还涉及电子签章的问题,如何对电子查档件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也需要高校档案馆认真考虑。作者认为,可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公布远程服务说明,根据在线生成的查档结果编号对电子查档件进行有效管理,接受电话、传真、来函查询真伪等。

3.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面临的困难

根据云南大学档案馆提供利用学籍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工作实际,开展学籍档案远程查询利用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难:一是学籍档案数字化工作未实现全覆盖。由于学籍档案数量庞大,短时间内无法及时完成全部学籍档案的全文扫描工作;二是一定数量的学籍档案材料(新生录取名册、毕业生名册)为手工填写,字迹不够清晰,填写内容多用省略符号,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文字的识别和筛选;三是现场查档任务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目前,云南大学档案馆利用部仅有2名在职人员,负责接待教学、党群、行政、财会等12个类别档案的查询利用工作,难以及时处理远程查询利用服务开启后的用户注册审核、授权等附加工作。

4.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对策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7

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在衣食起居、礼仪交往、婚嫁、丧葬、节庆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民族性、地区性差异明显。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是在长期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都应得到尊重。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他们对国家,对党的忠诚是一样的。只要对其进行培养、教育,明确党的方针、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必定会坚定他们对党追求的信念。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1.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来自“三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大体上是热爱、拥护中国共产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昌盛紧密地联系起来。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一部分学生由于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影响,思想上存在信仰迷茫、信仰模糊等问题,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不坚定,因此我们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教育,从而坚定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

2.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需要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数量及质量的建设,一方面会充实、壮大党的队伍,另一方面对民族高校地区的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教育学习中,会不自觉地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向党的方向靠拢。民族高校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便于真正地了解到群众的心声,并把这种心声及时报告给老师,老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微杜渐。高校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承接着民族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然而,大学生求学期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极易受到外来思想影响的。让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宗教的束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其人生价值观的转变,为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3.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发展观,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壮大党员队伍,并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作为学校党委的重要任务来抓。如今在校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大部分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如果在校期间他们能及时地被发展成为党员,尽早接受党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这将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且会在社会中扩大党的影响,坚定党的群众基础,尤其对于“三州”地区大学生来说,加强其党建工作,对地区的稳定、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入党的动机不纯正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五花八门,有的是父母要求;有的是看到同学们都在提交入党申请书,自己就随大流;有的是为了时髦,认为只有入了党,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还有部分学生迫于公考中部分岗位要求是中共党员的申请入党等。对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成为共产党员,则意味着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别人没有的优势。另外,各个党支部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时,较大程度上看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就是一切。殊不知,成绩只代表学生一方面的素质,如人品、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就无法简单地用成绩来衡量。这样,在推荐给基层党组织的人员中难免会有不少入党动机不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入党积极分子。由于大三的入党积极分子面临着就业压力,现在的很多用人单位在学生党员这方面作出硬性规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学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基层党组织就会多方面想办法使毕业生尽快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免会出现超前发展、简化程序等违规操作。因此,在平时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上就应多方面、长时间地考察学生,提前做好学生的入党规划问题,尤其是对大三毕业生。只有本着公平、公正、效率的工作方针,才能把学生的党建工作做的更完善。

2.大学生入党教育培养的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党校培训作为入党前的必要形式,平均一个学期才举办一次,而且有资格参加党校培训的名额又少之又少,加上不能补考,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入党,这样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急切渴望。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性。况且,党校的培训时间也不够长,使一些学生对党的了解不够深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的锻炼机会也比较少,只有对这些学生加强锻炼,才能使他们纯洁入党动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另外,在处理大学生入党的一些日常问题时,学生党建工作的各部门没有很好地做好协调工作,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负责学生日常入党工作的多为兼职人员,平时忙于自身的事务,无暇顾及学生党建工作;二是这些兼职党务工作者平时没有腾出专门的时间研究党建工作,对学生党务工作的认识、理解远远达不到要求,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完备的党建培养制度。有些高校在学生成为预备党员之前,制定了一系列考察、评定的措施,学生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就放松了对其教育、监督和引导。没有让预备党员每一季度都提交思想汇报、和大家一起进行思想交流,这样预备党员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及对党的认识。

3.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问题

随着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的思想难免比较消极,会把这种责任归结为学校的培养,由此,他们就不太关注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问题,以至于学校联系不上学生,学生也没有意识主动联系老师,这样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就出现了僵局,有些同学就脱离了党组织。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对转移党组织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已经意识到要把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已就业的党组织部门,但由于有些就业单位根本没有设置党组织部门,致使学生无法顺利转移党组织关系。有些学生随身携带党组织关系到工作部门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而迟迟未做好党组织关系的转接,这样就给党建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四、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的建议

1.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中民族优秀成员的教育培训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是大学生党支部的一项长抓不懈的政治任务,尤其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中少数民族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要求。从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宣传动员他们写入党申请书,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端正入党动机。在进行党校考试时,严把质量关,给他们讲一些党的光荣传统。对于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要积极地把他们吸收进党的队伍中来。在日常的活动中,要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党的政策好,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才有机会上大学,他们对党是有深厚感情的。通过激发学生对共产党的热爱,他们会更加拥护党的政策,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民族和谐,国家繁荣。

2.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关键是要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党务工作者。加强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定期举办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要求党务工作者务必参加,并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培训时积极发言,相互交流思想,以此增强党建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在日常的管理中,为党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时事,并做好先进事迹的宣扬工作。三是干部队伍与业务队伍多进行思想交流。高度决定认识,干部队伍的理论高度与业务队伍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取长补短,使各自的工作能力得到加强。

3.加强积极分子教育,进一步做好党员学生的再教育

毕业生申请书范文8

关键词: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1],呈现出国留学本科生越来越多,留学低龄化等特点。在出国留学人员中,包括为数不少学生党员,如何加强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管理,尤其是做好其在留学期间及回国后的教育管理,确保学成归来能够将学识用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出国学生党员特点

(一)综合素质高。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发展党员要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高校党委按照要求严格把好政治关。以北京为例,高校系统每年发展新党员3万人左右(含教师),在校生数基本维持在58万人左右,毕业生数稳定在15万人左右,发展党员比例约为1:20[2]。按照大学中自然班每班30人计算,平均每年每班一般发展1人,能够在大学期间成为党员的学生,无疑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二)入党时间短。近年来,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出台后,发展党员的程序与流程更加严格、规范。对于大学生而言,学制一般为4年,大部分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后提交入党申请书,从申请到确定为积极分子,再到培养考察和组织发展,学生党员一般要到大三或大四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日益增多,大多采取“2+2、3+1”模式,存在国内学习时间不长,出国学生党员培养时间较短,以及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增加等情况[3]。很多党员甚至在预备期就已经出国留学,真正参与党组织活动的时间较短,在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上有待进一步巩固,党性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可塑空间大。出国留学学生党员在大学时期虽已初步形成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生活在环境相对简单的大学校园,社会经历和阅历较少。同时,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党和国家的艰苦奋斗过程,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多来自于书本,很少经历重大事件或时期的考验,可塑空间较大。出国后,他们在接受西方教育时,会直接感受中西文化的反差,许多新鲜的观念和思想将会呈现,冲击其原有的价值体系[4]。

(四)回国人数多。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内在就业、创业、生活等方便的优势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更愿意回到国内发展,其中就包括为数不少的学生党员。根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其中仅2018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66.21万人;2018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也达到51.94万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群体,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5]。

二、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期联系管理难。《中国共产党党章》(以下简称《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出国学生党员一般会按照要求向所在党组织申请保留组织关系,但对于如何将党员编入支部,不同单位做法不一。有的单独成立出国学生党员党支部,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有的将出国学生党员编入下一届学生党支部。这些方式由于辅导员或者学生流动而产生工作交接不到位等问题,加之地域原因,存在时差等诸多因素,国外党员与国内党组织的时间协调困难,对于党支部的各项志愿服务或实践活动更是难以参加。虽然出国学生党员保留了组织关系,原则上可以不参加党支部活动,但由于缺少参与支部活动,与其他党员交流互动难等问题,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逐渐减弱,形成联系与管理的难题。

(二)党组织出具相关考察鉴定材料难。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出国留学和出境学习的高校毕业生党员,可以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就读高校党组织,且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就读高校一般不超过5年。出国学生党员远在异国他乡,有的出国后联系方式变更,长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等情况,高校党组织也无法掌握,即使能够联系上的党员,联系频度与了解程度也难以与国内同一支部的党员相比。他们回国就业时,往往需要出具相关鉴定材料,原学校党组织很难对其在国外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定和证明。

(三)出国预备党员预备期处理难。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思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凸显,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近年来,很多优秀的预备党员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推出的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或交流,如“2+2”“3+1”、“3+1+1”等项目,有的则选择毕业后出国留学,由此产生了学生党员预备期考察和期限的问题。“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党组织可以延长预备期,但最多不超过1年。如此计算,从成为预备党员开始,最多只有2年就必须转正。按照当前政策,出国学生党员可以保留组织关系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在《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出国留学人员中的预备党员未加入外国国籍,回国后本人提出申请,经过一年的考察后,办理转正手续[6],但究竟属于按期转正还是延期转正等仍存在问题。

(四)出国学生党员党性自觉不够。从学生党员个体层面看,虽然他们在学校期间都是优秀分子,但部分出国学生党员党性意识较为淡薄,组织观念不强。加之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想的影响,可能认为出国就是为了学习专业,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适应新语言环境、专业课学习等方面,忽视了对党的理论学习和党员身份,从而和党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弱[7]。

三、对策

(一)搭建专业队伍,严格责任落实。在工作队伍构建上,以组织关系所在院(系)党组织为单位,建立“专职党建组织员+辅导员+校友工作负责人+学生党支部”工作队伍。专职党建组织员能够保障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国外党员人数的准确性。辅导员与学生感情最深,便于沟通联系,校友工作负责人根据学生毕业情况提前介入做好校友工作,日常联络由支部具体负责,其他老师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此外,国际交流部门以留学国家或国外大学为单位,组建出国党员交流群,并在学生党员中选定1名政治立场坚定、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组织联络,增强学生党员在国外的归属感。经常联系的党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证明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便于回国后恢复组织关系手续、相关证明材料开具等事宜的办理。

(二)加强行前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从学生党员申请出国交流或学习开始,学校或学院党委结合党课教育或者毕业生教育等,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再学习、再提高。重点结合网络和国外针对国内一些敏感问题或时政热点,通过一对一交流等方式,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端正认识,正确理解,敢于斗争,以实际行动成为在国外行走的“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

(三)做好归国交流,收集案例素材。百闻不如一见,对于国外的实际情况,留学归国的学生党员亲身经历,更有发言权。同时,对于未出国学生而言,越是身边人的故事,越有说服力。学院党委可以在协助归国学生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等手续时,对其进行访谈交流,及时收集在国外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汇编,为下一期出国学生提供参考,对行前教育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

(四)用好网上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网上支部交流平台,联系国外党员,通过腾讯会议等视频直播平台组织“”。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壁垒,借助微信群、QQ群等工具,加强日常沟通联系,分享心得、交流感情。积极谋划扩大影响力,提高党员归属感,通过在网上召开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实现国内外党员学习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同步性。党组织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将学校、学院情况告知出国学生党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