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启蒙教学范例

宝宝启蒙教学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1

小学科学教学承担着为小学学生科学启蒙的重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意味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随之提升。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合作学习是三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科学课堂的探究性得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养成,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得以提升。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如何实时指导传授合作技能,如何开展小组评价等问题的探究,阐述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以人为本

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究,从而激发起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学习中,静态的传统教授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而需要采用互动性与探究性较强的合作学习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传统陈旧的“统一”教学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合作意识并不强。为此,在合作教学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使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为学生讲一些关于“合作”的小故事,让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另外,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合作学习任务来锻炼其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接触、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此树立合作意识。例如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关于植物的章节时,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不同植物的图片,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将植物进行分类,观察植物的异同,将观察与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最后进行汇报。

二、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

在合作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划分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应遵循“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不可以图省事而选择让邻座之间结成小组,这样可能会造成有的小组特别突出,而有的小组甚至无法完成合作学习活动的现象。长期下去,能力强的组内成员会更强,甚至会觉得学习任务太过简单,而能力弱的组内成员自信心大受打击,对课堂学习丧失兴趣,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拉大了成绩差距。为了科学分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系统地记录每一学生的特质,既便于划分学习小组,又便于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小组一般为5-8人,让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组内相当于“主持人”,安排组员的任务分工,调动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性格内向、能力稍弱的学生不能忽视,教师可安排他们为记录员、材料员,在讨论过程中记录交流重点,收集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分工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另外,每次在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合作学习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在全班进行汇报的“汇报员”,这个工作需要组内成员轮流来承担,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培养每个学生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的能力,帮助能力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树立自信。

三、实时指导传授合作技能

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弱,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很有可能出现整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跑题”的情况。所以,虽说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全权放手,放任还尚无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自由学习。为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必须在合作学习开展初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系统化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套“规则”进行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每个学生能“各司其职”,教师事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在学习任务进行的过程中,穿行于每个小组之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人云亦云或是不闻不问等无效的合作学习情况,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合作技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合作学习中,合作前教师已经让学生在家中培育了蚕宝宝,每天写培育日记,记录蚕宝宝每天的发展与生长规律。本次的合作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养育蚕宝宝的心得与体会。首先由主持人发言,表述本次活动的目的,接着采用轮学号的方式逐个发言,发言的大纲由教师事先设计,每个学生都要分享蚕宝宝第一次发生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并且发生了什么变化;蚕宝宝每天的食量如何;养育多长时间后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蛹;蚕蛹最后变成了什么等等。记录员根据大纲进行重点的记录,如何记录重点,也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一个点。最后大家根据组员的记录,讨论总结出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并进行汇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从本次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很久就要让学生开展养育蚕宝宝的活动,只有达到一定的周期,学生对蚕宝宝充分观察了解之后,才能够开展本次的合作学习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根据教材教学需要,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规划,让学生在准备充足后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开展小组评价

合作学习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小组评价,学生只有得到认可,才会更有动力地进行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也同样需要从评价中得到问题的反馈,促使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以往教师的评价更多针对于学生个人,而现在教师要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评价,重视对合作过程与关键细节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与能力多表示肯定,对学生及小组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评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评价过后也可以采用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反思自身的缺点。例如:在评价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的评价要遵照一定的流程顺序:先评价小组长的组织工作完成得如何,再评价合作成果,最后评价汇报员的总结。在讲到简单电路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操作,针对学生的错误操作教师一定要重点提出批评,强调安全问题,在纠正的同时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对于学生的正确行为与创造性行为进行表扬,如自己总结出了导体与绝缘体的不同,做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小开关等。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的表现,则可以让组员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设计出“小组表现互评表”的表格,列出关键的几点让学生进行互评,能够得到更加丰富客观的评价。从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可以看出,单纯地让学生聆听与接受是一种很低效的教学方式,而利用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的知识更多更有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不断探索的事情,需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探究,进而懂得学会合作学习,学会集结众人的力量解决问题是一种智慧。

作者:任英丽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2

一、注重礼仪教育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幼儿的礼仪教育扎根于生活。幼儿园的生活环节是一种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特定活动之一,幼儿园的生活环节蕴藏着不少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准确有效地抓住这样的契机,帮助幼儿积累礼仪经验,让幼儿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面对生活。比如,在幼儿早晨入园环节,教师可以主动与幼儿进行问候,同时,暗示幼儿会运用简单的礼仪用语与教师和同伴问候,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问候习惯。在幼儿园开展的课程游戏化活动中需要幼儿回答有关问题,教师可以说:“请XXX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当教师接受幼儿的帮助时说“谢谢!”,幼儿自然也会报之以:“不用谢!”。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需要教师强化对游戏化活动环境氛围的营造,生活化的游戏化活动环境能对幼儿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利于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幼儿在这样的游戏化活动中进行沟通、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在游戏化活动区域内设置各种礼仪规范要求,让幼儿依据规范的礼仪要求进行游戏,进行互动交往。教师应引导幼儿有礼有节地解决课程游戏化活动中出现的困惑,使文明礼仪行为与意识进一步形成与巩固。在幼儿就餐环节,应重视对幼儿餐桌礼仪习惯的培养,当饭菜分好之后,教师可以说:“小朋友们请!”引导幼儿一起说上“大家请!”,接着让幼儿安静地开始进餐。在用餐时,教师可以利用榜样来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礼仪。教师应对幼儿在生活中的礼貌行为进行跟踪观察,对文明礼仪行为表现比较好的幼儿应及时进行表扬、赞赏与鼓励,对文明礼仪行为表现有待强化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帮助,给予引导等。注重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方式、方法、策略与路径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为幼儿讲述一些小故事,让幼儿从小故事中明白必须注重礼仪的大道理。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骄傲的白鹭》《兔子和小猪》《真正的友情》《小木偶奇遇记》《爱护树叶》《小木屋里的欢笑》《寻找智慧》《三个愿望》《风宝宝》《爱听奉承话的国王》《红宝石》《幸福的小鹿》《自负的大雁》《捞珍珠》《园丁和主人》等小故事,让幼儿从这些小故事中真正学会如何去辨别是与非,辨析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等。这样的小故事犹如一盏盏神奇的灯塔,能照亮幼儿的内心,能为幼儿指引前进的方向,引导幼儿幸福快乐地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弟子规》,学习《三字经》,学习一些中国的经典童话故事,如《小马过河》《猴子捞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哪吒闹海》《三只老虎》等,还可以引导幼儿品读浅显的国学经典,以传承中华国粹,以启发幼儿的心智,让幼儿从中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

二、注重礼仪教育的游戏性

游戏活动深受幼儿所喜爱,幼儿园游戏可以分为创造性游戏(又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与规则性游戏(又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游戏除了可以发展幼儿的认知、社会性等,更可以发展幼儿的美好情感。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对幼儿渗透礼仪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文明而有礼仪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与分享。教师可以就幼儿园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而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礼仪教育目标。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用文明礼仪的行为与同伴、教师发生互动。如“你先用!”“请让我们一起玩玩,好吗?”等,让孩子在各大区域游戏活动中体验“文明”行为,让良好的礼仪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各大区域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在以“娃娃家”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在这个游戏中扮演起爸爸、妈妈或宝宝的角色时,很少会使用上礼貌用语。教师不妨适时地参与到这个角色游戏中,当教师看到扮演“妈妈”的幼儿拿东西给扮演“宝宝”的幼儿吃或玩时,就可以引导“宝宝”主动说声:“谢谢!”。当“妈妈”送“宝宝”上幼儿园时,引导“宝宝”主动向老师问好,并跟“妈妈”说声:“再见,祝妈妈工作愉快!”当有客人来“娃娃家”作客时,引导幼儿说上:“欢迎光临,你好,请坐!”之类的礼貌用语,客人要走了说上“再见!”等。又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设计“送图形宝宝回家”“给小动物喂食”等游戏环节,让幼儿在这些游戏环节学会有礼貌地与他人打招呼,会很有礼貌地请求别人的帮助,给他人增添麻烦时真诚地进行道歉等。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鼓励等,让幼儿在各大类别的游戏活动中能用正确的礼仪与他人进行交往。在游戏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渠道是多样化的。比如,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游戏,如以“有趣的拼搭”为主题的科学领域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汽车轮胎、硬纸箱、饮料瓶、塑料、小石块、秸秆等进行游戏,有的幼儿拼搭出高楼大厦,有的幼儿拼搭出游乐场的游乐设施,有的幼儿拼搭出如动车、轮船、飞机、宇宙飞船等交通工具,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进行分享,如何礼貌待人,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感恩他人等好品质。

三、注重礼仪教育的渗透性

(一)将礼仪教育渗透于环境中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明礼仪设计不同的文明标语牌,如“请讲普通话”“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上下楼梯请靠右”等。同时,配上丰富多彩的礼仪图片:“爱护公物”“我是文明礼貌的好宝宝”等,在班级还可以评选“文明礼仪之星”“礼仪好宝宝”“文明宝宝”等,营造积极向上的礼仪教育氛围,以通过环境去熏陶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形成礼仪习惯。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传统节日中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等都属于传统节日。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传统节日既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契机。教师应为幼儿制定传统节日有关的礼仪教育目标,以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等。教师可以在某些传统节日前运用环境创设、语言“刺激”等方式引发幼儿对节日的期待心理,引导幼儿做好与相应节日相匹配的物质材料的准备,以萌发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向往之情。比如,重阳节、中秋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邀请幼儿的父母或爷爷、奶奶等来园参与主题活动,从而通过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如何去孝敬长辈,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礼仪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中秋节去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赏月,学会如何孝敬父母、长辈,以唤发起幼儿对亲人,对家庭,对家乡,对祖国的美好情感,唤发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激发起幼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主题性活动中

主题性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应力求让主题性礼仪教育活动内容日常化,活动形式多样化,选材系统化等,应充分发挥主题性礼仪教育活动的作用,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以“好朋友气握握手”为主题的礼仪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去玩“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再让幼儿去学习《小猴找朋友》的故事,让幼儿从中明白如何才能找到好朋友,让幼儿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有朋友的快乐,以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合作及协调能力。又如,在以“做个守时的好儿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幼儿讲述《不守时的烦恼》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明白“守时”的重要性,让幼儿自觉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以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又如,在以“奇妙的礼貌用语”为主题的礼仪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看动画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去学习相关的礼貌用语,如“请您一起与我做游戏好吗?”“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等,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启迪、行为辨析、情境体验、生活经验拓展等方式,让幼儿体验、感悟、理解礼貌用语的奇妙之处。需强调的是,要让幼儿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需进行长期的实践锻炼,并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时刻关注幼儿内在情感与外显行为的一致性,教师应力求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并及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有利契机,以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唯有如此,对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将礼仪教育渗透于语言艺术中

从我国传统汉语的使用方面来看,语言本身具备一定的色彩与特征,不同语言的使用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幼儿教师则应该加强对语言运用的学习,利用不同语言的特点,结合相应的使用技巧,体现出语言的艺术性,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除了口语表达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强化课程教学表达。除了肢体语言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多样化的教学语言环境,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交流氛围,加深幼儿对礼貌语言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促进其全面发展。比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不免会向其他小朋友借剪刀或者蜡笔等小东西,在这时,教师要合理对幼儿加以引导,让幼儿和别人说“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如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幼儿你争我抢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抓住幼儿爱玩的心理,让幼儿能积极参与并排好队伍,在不小心碰到他人时,主动说“对不起”。再如,教师在让幼儿回答某一问题时,也要适当转变语言,不要生硬地让幼儿直接回答,而是要以亲切的语言来鼓励幼儿回答,诸如聪明的XX,你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啊?幼儿回答上来之后,教师要给予一定赞扬,如“你太棒了”“你真的好聪明”等,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如果幼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予以鼓励,适当采取“下次继续努力”“没关系”等语言来表示安慰。

四、注重礼仪教育的普及性

礼仪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再由熟悉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化,宜家园合作,步调一致,才会实现效率“最大化”。可以通过家长会、幼儿园网站、校讯通短信、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向家长推广宣传普及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让家长从思想上与行动上引发对礼仪教育的高度关注。比如,幼儿园每周的礼仪教育内容就可以校讯通短信或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形式及时向家长传达,让家长与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礼仪教育献计献策,以充分突出家园携手合作的优越性。幼儿时期是幼儿的启蒙教育时期,教师应注重礼仪教育的普及性,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实际学习需求,开展有效的语言教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同时需要家长引导幼儿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注重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家长也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以拓展社会交往、互动空间,提高了家庭文明的程度。同时,教师还应为幼儿礼仪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精神,让幼儿走向社会进行礼仪教育的实践锻炼。比如,教师带领幼儿在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让幼儿注重公共场所的礼仪行为要求,让幼儿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儿童。

五、结语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3

【关键词】学前启蒙;幼儿科学教育;区角游戏支撑;教与学相长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3~6岁的幼儿群体就像一张“有待描绘的大白纸”,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力和可塑性也很强。在这种“嗷嗷待哺”的认知状态下,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和能力素养上的启蒙教育,不仅作用很大、机不可失,而且效果优良、影响深远,能够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注入无限活力。本文试从区角游戏角度,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善于在丰富的感知中培养幼儿科学观察技能

“观察”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初始化途径和最基本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尤其对于幼儿群体来说,通过各类感官认真学习并逐步学会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这是实现科学认知目标的客观前提和根本需要。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善于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感知活动机会,这是走好“学会观察与科学教育”的第一步。以“认识苹果”为例:教师在科学区角内提供如下苹果材料,有整个苹果,有削皮苹果;有横切苹果,有竖切苹果;有普通苹果,有畸形苹果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切实感知苹果的形状与组成、感觉与味道、变化与发现等。

二、善于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幼儿比较分类意识

“与其坐而言,莫如起而行”这一俗语深刻地揭示了“言与行、学与用”的客观辩证关系,与宋代陆游倡导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幼儿区角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善于引导幼儿开展喜闻乐见的自主体验活动,不仅有利于迎合“求趣、求新、求异、求动”的活泼心态,激发他们学习与体验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手眼口脑”互动下科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以“宝宝找家”游戏为例,教师为孩子们发放图案,有红色的,有蓝色的,有圆形的,有月牙形的;设计两个通道,并在入口处摆上两种标记———红色和蓝色,让幼儿根据图案自找“家门”。然后,在出口处设计两个通道,摆上不同形状的标记———圆形和月牙形,让幼儿再次找一找“家”。他们从中学会了“比较”和“分类”。

三、善于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幼儿科学推理能力

幼儿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性”为主导的初始化发展状态。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更快地走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科学化发展道路,教师应在培养观察与发现等基本能力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更好地去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并能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形成更具科学性的思维意识和实际能力。以“沉浮游戏”活动为例,教师提供一盆水以及竹筷、火柴梗、小木块、塑料盖、玻璃球等材料,通过多人活动小组形式,让幼儿自己去玩“物体沉浮”游戏。他们发现有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则沉到水底下。经过再次启发,他们得出了“轻的浮、重的沉”的结论。“怎么做能让轻的物体下沉呢?”经过更进一步“激励、唤醒和鼓舞”,有些幼儿成功地完成了“在木块上压石头下沉”实验。

四、善于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拐杖”,两者还是科学活动的“一体两翼”。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语言能力培养,并善于以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为支撑,引领孩子们积极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探究,不仅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放大科学教育效应。比如,在区角科学活动过程中或者结束后,让孩子们讲述亲身体验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与老师、同伴或家长进行分享。教师在旁进行适时适量地引导、启发和纠正。再如,围绕“怎样才能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碎”等问题,引导幼儿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辩论,以此引导他们在“失败与成功”中反复地体验与讨论、总结与提炼。“真理越辩越明”,如此丰富的争辩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幼儿的科学语言和思辨能力。总之,生活是科学的发源地和摇篮,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科学活动又是引领幼儿热爱学习、走向发展的活力源泉。教师要善于借助生活元素和大自然现象等优质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用结合”下的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把幼儿逐步引向热爱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朱海彦,黄晓雯,李莉.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价值及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4).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4

【关键词】学前启蒙;幼儿科学教育;区角游戏支撑;教与学相长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3~6岁的幼儿群体就像一张“有待描绘的大白纸”,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力和可塑性也很强。在这种“嗷嗷待哺”的认知状态下,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和能力素养上的启蒙教育,不仅作用很大、机不可失,而且效果优良、影响深远,能够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注入无限活力。本文试从区角游戏角度,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善于在丰富的感知中培养幼儿科学观察技能“观察”

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初始化途径和最基本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尤其对于幼儿群体来说,通过各类感官认真学习并逐步学会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这是实现科学认知目标的客观前提和根本需要。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善于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感知活动机会,这是走好“学会观察与科学教育”的第一步。以“认识苹果”为例:教师在科学区角内提供如下苹果材料,有整个苹果,有削皮苹果;有横切苹果,有竖切苹果;有普通苹果,有畸形苹果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切实感知苹果的形状与组成、感觉与味道、变化与发现等。

二、善于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幼儿比较分类意识

“与其坐而言,莫如起而行”这一俗语深刻地揭示了“言与行、学与用”的客观辩证关系,与宋代陆游倡导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幼儿区角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善于引导幼儿开展喜闻乐见的自主体验活动,不仅有利于迎合“求趣、求新、求异、求动”的活泼心态,激发他们学习与体验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手眼口脑”互动下科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以“宝宝找家”游戏为例,教师为孩子们发放图案,有红色的,有蓝色的,有圆形的,有月牙形的;设计两个通道,并在入口处摆上两种标记———红色和蓝色,让幼儿根据图案自找“家门”。然后,在出口处设计两个通道,摆上不同形状的标记———圆形和月牙形,让幼儿再次找一找“家”。他们从中学会了“比较”和“分类”。

三、善于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幼儿科学推理能力

幼儿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性”为主导的初始化发展状态。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更快地走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科学化发展道路,教师应在培养观察与发现等基本能力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更好地去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并能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形成更具科学性的思维意识和实际能力。以“沉浮游戏”活动为例,教师提供一盆水以及竹筷、火柴梗、小木块、塑料盖、玻璃球等材料,通过多人活动小组形式,让幼儿自己去玩“物体沉浮”游戏。他们发现有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则沉到水底下。经过再次启发,他们得出了“轻的浮、重的沉”的结论。“怎么做能让轻的物体下沉呢?”经过更进一步“激励、唤醒和鼓舞”,有些幼儿成功地完成了“在木块上压石头下沉”实验。

四、善于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拐杖”,两者还是科学活动的“一体两翼”。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语言能力培养,并善于以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为支撑,引领孩子们积极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探究,不仅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放大科学教育效应。比如,在区角科学活动过程中或者结束后,让孩子们讲述亲身体验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与老师、同伴或家长进行分享。教师在旁进行适时适量地引导、启发和纠正。再如,围绕“怎样才能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碎”等问题,引导幼儿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辩论,以此引导他们在“失败与成功”中反复地体验与讨论、总结与提炼。“真理越辩越明”,如此丰富的争辩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幼儿的科学语言和思辨能力。总之,生活是科学的发源地和摇篮,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科学活动又是引领幼儿热爱学习、走向发展的活力源泉。教师要善于借助生活元素和大自然现象等优质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用结合”下的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把幼儿逐步引向热爱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朱海彦,黄晓雯,李莉.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价值及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4).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5

环境创设是一种特殊的潜在的课程,一定的环境条件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兴趣。多功能、多形式地创设生动的环境,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必然对幼儿兴趣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1.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

首先,我在班中的图书区投放了许多有关的图书,这些书大多是孩子们自己带回来的。在动员孩子们带书回院的同时,我还进行了“分享”教育,告诉他们:每个小朋友带一本书回来,我们在幼儿园就有许多本书看。由于孩子们年龄小,阅读能力比较弱,在提供阅读材料的同时,要选择一些具有具体意义和形象生动的单一画面、文字少的阅读材料,如《西游记》、古代名人故事、成语故事等。其次,注意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幼儿的阅读兴趣得到满足。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通过画面,孩子们会发现并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传统文化,如:古代的服饰、发型等。

2.参与相应环境的布置

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我们会配合一定的墙饰环境布置,我认为这是一个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的好机会。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非常有意义,在与环境积极的互动中能促进他们更加自主地发展。例如在《宝宝看西游》活动中,孩子们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或收集了有关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材料。有的用木珠穿了一串佛珠,有的画了面谱,有的做了金箍棒等等,放在主题墙上展现。因为是自己的成果,孩子们很感兴趣,也很爱惜。在创设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3.家庭配合幼儿园,创设滋生兴趣的环境

幼儿兴趣不是天生的。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幼儿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不能单单只在幼儿园才有,在家庭生活中也应持续和发展。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并让兴趣尽可能持久一些。这也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在这其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活动初期,我们会邀请家长协助孩子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如图书、图片、材料、音像、录音带等,并在收集的过程中和幼儿一起探讨相关的知识;在活动期间,我们会提示家长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相关的社区活动,和孩子进行一些互动的游戏,如将孩子在家诵读或表演的拍录下来,带回幼儿园等。

二、运用游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1.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在幼儿对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我常常会从幼儿的兴趣点、好奇心出发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这需要教师对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出敏锐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与主动性,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系列游戏活动内容。例如在《宝宝看西游》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很喜欢孙悟空,我便用保险纸筒自制“金箍棒”,组织了游戏“金箍棒真好玩”,让孩子们模仿;在幼儿熟悉师徒四人的学习过程中,演变了大纲教材中“小孩小孩真爱玩”这个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熟悉主要人物及他们的特征。

2.快乐经典诵读

中国的传统文学如三字经、唐诗、童谣等,语言朴实、简练,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非常适合小班孩子学习。我在活动中采用多种吟诵方式,如表演诵、轮换诵、接龙诵,还可以加上一些乐器,敲打出节奏。这些灵活而又富有变化的方式,给幼儿带来更多的诵读乐趣,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3.艺术类游戏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和熏陶

在传统文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让孩子运用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情感、思维、动作等多渠道参与。如:唱唱古诗歌、跳跳童谣舞、做些简单的人物服饰等促进幼儿对作品的学习热情、情感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在玩玩耍耍中、在愉快的体验中以自发的、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和表现。如《西游记》中沙和尚的佛珠,可以让孩子们练习画圆的方法,也可以用粘贴的方法来表现;又如绘画活动《猪八戒吃水果》,孩子们在猪八戒的肚皮上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圈圈(不同颜色的圈代表不同的水果),表达猪八戒贪吃的性格。

三、利用多媒体吸引幼儿的兴趣

小班幼儿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新异的或明显带有响声的刺激往往支配着他们的注意。多媒体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和图像来实现,这样就更易于幼儿掌握知识,同时也符合低幼年龄的认知特点。例如在教孩子们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h,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香炉峰升起的轻烟在太阳照耀下慢慢变成紫色的薄雾,瀑布高挂于山川之间奔腾飞泻,幼儿很快就被逼真而又生动的画面所吸引。通过观看,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来感受古诗、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景。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浓烈的形象、生动性,使幼儿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效果往往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6

关键词:儿童舞蹈;舞蹈道具;舞蹈教学;重要性

儿童舞蹈指的是在幼儿、儿童年龄阶段展现出的舞蹈形式。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的物质和文化的要求,社会舞蹈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众多的舞蹈机构中,儿童舞蹈教育的现状层次不齐,鱼龙混杂,对于舞蹈的教学大纲,大多定格于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北京舞蹈学院考级教材、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考级教材等等,大多根据教材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而往往忽略了老师创造性的去开发孩子的表现力、模仿力、情绪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培训机构中应该把考级教材与老师的自编教材相互结合,老师的自编舞蹈教材与舞蹈道具相互结合,充分发挥老师与孩子的创造力与表现能力,让舞蹈课变的更加生动鲜活。

一舞蹈道具是儿童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道具指的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它是多种多样的,多由表演者随身携带,是舞蹈舞台艺术的造型手段之一,是创造舞蹈形象地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完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舞蹈范畴内,舞蹈道具的引用,大大加深了孩子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同时更为形象的展现出舞蹈作品的形象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为孩子日后舞蹈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舞蹈道具在舞蹈教学中,主要分为生活或劳动用具、抽象道具、民族民间舞道具、场景道具、模仿类道具、生活或劳动用品(创造性道具)等等。舞蹈道具在舞蹈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民间舞道具与儿童舞蹈教学相结合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利用舞蹈教学道具,对孩子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笔者以藏族舞蹈中的太阳鼓为例子,把太阳鼓与腿的柔韧性训练相互结合。让孩子在正步位绷脚伸坐的基础上,把太阳鼓放在脚的正前方,双手拿着鼓锤,从大腿、膝盖、小腿、太阳鼓的顺序依次捶下。利用太阳鼓的敲打,训练了孩子的腿的柔软性。这样的练习,不仅仅提高了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同时增加了舞蹈教学的创新性与趣味性。

(二)生活用品或者劳动用具与舞蹈作品相互结合

这个生活用品一定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生活做一个全新的诠释。例如:第九届小荷风采中,河南代表队舞蹈作品《多了一个你》为例,舞蹈组合选用宝宝推车和娃娃的组合,充分展示出社会二胎的热点问题,更形象的表现了孩子对爸爸妈妈生二胎的态度的转变,从不认可二胎的出现,到自己深深的爱上了二胎的弟弟妹妹这个过程;从对弟弟妹妹的不理不睬,到自己主动推着推车,带着弟弟妹妹去学习的转变的过程。舞蹈道具的运用与舞蹈作品反应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的结合,更为形象的展示出二胎时代心理变化过程的状态。

(三)模仿类道具的引用

儿童舞蹈教学特别是学前阶段的舞蹈教学,舞蹈作品的塑造大部分是以模仿方法去诠释舞蹈作品的,比如小猫、小鸡、小猪等等。除了用肢体的动作来表现舞蹈作品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头饰、翅膀等形象的舞蹈道具来更为形象的展示作品。例如在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中,老鹰捉小鸡中,笔者认为,我们利用小鸡的帽子与母鸡帽子与翅膀的头饰或者造型,能够更能形象的展示出小鸡与母鸡的形象,让孩子在作品里更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生动鲜活地在舞蹈作品中表现出小鸡与母鸡、老鹰的形象。

(四)场景道具或者创造性道具的应用,能够更准确的表现出舞蹈作品的形象

我们通常看到的舞蹈作品,大多是由肢体动作与服装表现出的作品,对于一些特殊的场景道具或者创造性道具的应用,了解甚少。所以这也是造成儿童舞蹈教师在舞蹈作品编创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更是舞蹈教师需要在今后努力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以儿童舞蹈作品《我的爸爸妈妈》为例,作品中以一个大型手机电话为形象,生动鲜活地反应出生活里的爸爸妈妈,常常拿着手机玩,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为主题,让孩子对着大型电话反应出真实的想法:我不是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孩子是“手机”。大型的手机电话,做为一面镜子,不仅仅形象的反应了爸爸妈妈眼里的手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面对大型的手机好像面对自己的爸爸妈妈,心里的话没有保留地流落出来。

二舞蹈道具与舞蹈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舞蹈的社会培训机构中,很多机构本着盈利为目的,往往忽略了教学、教研的重要性。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中,往往会在教学里大打折扣。不要说舞蹈道具应用到教学中,连基础的舞蹈教学用品都配置较少,根本不能满足舞蹈教学的基本需要。综上所述,舞蹈道具对于舞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舞蹈道具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儿童舞蹈教师都特别清楚,对于启蒙班的孩子来说,兴趣教学与基本功教学相互结合是衡量一节舞蹈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大多数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往往都不屑给启蒙班的孩子上课,认为以自己的舞蹈造诣应该给更大的孩子或者更专业的孩子上课,造成现有的儿童培训机构中,启蒙班的舞蹈老师大多以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为主。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对舞蹈的学习往往始于大学阶段,对于舞蹈基础训练、舞蹈教学基本方法、教学道具的引用等等都处于舞蹈训练的初级阶段。根据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讲,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设置一般只有2年的时间,学习的内容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律动和节奏练习,所以根本无法胜任舞蹈教学的需要。导致教学严重缩水,学习效果极差。笔者认为,一个专业的舞蹈培训机构,对于启蒙班的舞蹈老师来说,更加应该选舞蹈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与教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运用舞蹈道具与教学训练目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与基本功的练习,这才能让孩子在启蒙的舞蹈阶段就培养一种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二)舞蹈道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完美地塑造舞蹈作品形象

舞蹈要想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往往会通过使用道具来进行辅助,如:鲜花、斗笠、扇子、雨伞等,这些都是舞蹈中很常见的道具,通过使用这些道具既可以增强舞蹈艺术的感染力,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又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作品主题以及相应的时代背景,传达出表演者的思想感情,使舞蹈作品的主题得以升华。如少儿舞剧《嬉雨》,将一个小木盆作为道具,通过踩盆、拍盆等对道具的几种用法,以及表演者所使用的少儿词汇,塑造出天真活泼的孩子的形象,也烘托出舞蹈作品主题。

(三)道具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舞蹈主题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型艺术,既需要准确的表达出编剧的思想,同时也要准确表达舞蹈组合或者作品的主题。既需要音乐、服装等手段的辅助,也需要通过道具来进行准确地角色定位和环境的提示。一朵花、一面红旗等道具,能够深刻的表现出舞蹈组合或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或创作形式,同时还能表现出学生此时此刻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烘托出舞蹈主题。如舞蹈《快乐的甲板》,通过运用日常生活道具,诸如栏杆、刷子等,以及表演者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日常工作中无限快乐的情景。

(四)儿童舞蹈教学中教具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7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幼儿园;应用策略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教育与游戏是不能分开的。为有效优化幼儿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是必然的,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性,科学地设计游戏场所,精心编排游戏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天性,使幼儿在娱乐中学习,在娱乐中进步。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对于幼儿做的不妥的地方进行科学引导,从而实现幼儿综合发展。

一、游戏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简析

(一)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正处于身体机能萌发的关键时期,将游戏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性,科学地选择游戏活动,注重幼儿身体机能的训练。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表现欲通常较强,而游戏本身并无任务或者目的可言。因此,幼儿教师应借助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该阶段保持专注,心态平和,和教师一起进行科学、健康的训练。

(二)利于幼儿对社会进行正确的认知

思维活跃是幼儿的一大特性,其探索社会的动机正悄然而生。虽然幼儿在不断成长和进步,但他们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通过个人经验去辨别是非。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游戏为出发点,对幼儿的社会观进行启蒙教育,使幼儿在游戏中逐渐认识到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辨析是非,从而实现幼儿对社会进行正确的认知。

(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

听、说、尝、看、想、玩都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而游戏恰能帮助幼儿多听、多看、多想。比如,成语接龙游戏,游戏规则大家都知道,幼儿需根据教师所说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自己所要回答词语的第一个字。这个游戏需要幼儿高度集中注意力,并积极运转大脑,从而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利于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幼儿思维敏捷,可塑性强,如果在游戏教学中科学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定会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每一个游戏都有特定的规则,对游戏的遵守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规守纪的品德。通常情况下,幼儿为了将游戏玩得更久、表现更加出色,往往会自主进行思考,进而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开发。

二、游戏教学法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游戏形式应丰富

在以往的教学中,幼儿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倡导游戏化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特点,科学选择游戏活动,游戏的规模可大可小,但游戏应具有参与性、吸引性、教学性。通过丰富、多样性的游戏,使幼儿在嬉戏中学习、进步,对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游戏

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模仿能力强,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丰富故事情节。但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少,日常接触的事物单一,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置游戏内容,比如,为幼儿提供“小商店”“书店”“理发店”等游戏活动内容,供幼儿自由的选择,自主创建游戏情景,自由寻找搭档,分配角色等。有些幼儿选择经营“小商店”,幼儿教师应积极帮助幼儿备好商品,并在班级内设置“小商店”场景,鼓励幼儿自主地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设置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游戏,幼儿能够较好地理解与接受,参与度高,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以游戏提升幼儿良好品质

幼儿教师应意识到,良好的行为品德对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指导大纲》中明确提出:“德为本,重视幼儿良好品德教育,是幼儿教师应坚决落实的教学重点。”幼儿教师应积极学习幼儿教育大纲,根据幼儿的身心特性,科学的展开德育计划,努力将幼儿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比如,提升幼儿合作意识,在进行“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幼儿教师可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并提出要求,让幼儿自主协调谁当“老鹰”,谁当“鸡妈妈”,谁当“鸡宝宝”,并告诉幼儿在游戏中应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尽量避免老鹰捉到小鸡。为使幼儿更好地参与到游戏中,对于表现游戏的小组,给予嘉奖,使幼儿意识到,只有全力合作,才能共赢。

三、结语

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对幼儿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游戏教育功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经历经验,科学的设计游戏活动,并积极探索新游戏,使幼儿在娱乐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兰平.幼儿园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6).

宝宝启蒙教学范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停留在教学的阶段,没有普及到实际的应用领域。我国很多家长在进行学前教育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智力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学习特点,容易对某些动作和话语进行模仿,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注意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最终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当前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1.10~1岁阶段的儿童教育0~1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咿呀学语,对于一些事情,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同时对周围的事物开始产生好奇心。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的说话和发音启蒙等。而现实中很多家长认为此阶段的孩子并不具备学习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孩子言行上的教育。

1.21~2岁阶段的儿童教育。1~2岁阶段的儿童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能力,而且有着较强的与别人、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的意愿。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很愿意和孩子进行交流,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此时的孩子就应该接受一些早教,自行通过使用书本、卡片对孩子进行数字、文字、诗歌等内容的教学,甚至有的要求孩子对简单的内容进行记忆。其实这些做法对于刚1岁的小宝宝来说并不是完全有利的,也不一定能够给宝宝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1.3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教育。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智力在此阶段内得到较大的发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周遭的事物进行探索,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印象。在这个阶段的家长们会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入园的准备,让小宝宝们能够适应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大多数的小朋友那里,这个阶段是不爱学习的,对于家长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其最关心还是如何玩耍。

1.4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教育。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锻炼并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意识,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此时的家长们喜欢通过各种各样的才艺内容来教育指导孩子,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只是简单地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模仿学习,由于其爱玩的天性,很多孩子会有各种借口、以各种形式逃避学习,进而争取更多地游戏机会。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地智力随着其年龄地增长而不断发生改变,而学前教育主要是以家长的经验来实现,家长的经历和经验决定了学前儿童的学识情况。虽然一些家长的经验能够帮助其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但是其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却可能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断决定孩子的学习内容。家长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基本上都由家长来决定。而家长的决定依据则是其在社会上习得的经验和传统的教育思想而做出的。很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实行成功教育和经营教育,按照自己的想法从小培养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过早地将压力传递给了孩子,而减少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社交沟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的教育。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揠苗助长的行为。

2.2家长只知道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却忽视孩子成长过程。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时基本上只关心孩子有没有掌握到其灌输的知识,却很少去关心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段是否能够、是否必要掌握这些知识,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是否有其实用价值,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2.3家长制定的学习内容与学前儿童的兴趣相冲突。家长们在为孩子们制定学前教育计划的时候,注重其眼中的实用性,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错误地认为儿童的学习内容就应该具有实用性,却忘记了儿童爱玩、爱闹的天性和其智力发育特点。首先,学前儿童的教育应该注意其趣味性和具体性,儿童对于事物的形状等较为敏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关的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新鲜事物,提升其学习效果。其次是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家长在制定儿童学前教育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以孩子的兴趣特点为中心进行,要注意观察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反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3.11.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1.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主要对母亲产生绝对的依赖心理。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的需求就是和母亲在一起,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一般比较虚弱,需要亲人主要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熟悉周遭的事物,认识这个世界里的每样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免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

3.21.5岁到幼儿园前的学前儿童实际需求。1.5岁到进入幼儿园时期的儿童已经初步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能够独立行走,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肢体和语言表达愿望,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其通过视觉、味觉、触觉等了解事物的颜色、气味和形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父母亲的依赖性也很强,但是更喜欢在户外进行玩耍。很多孩子会进入模仿状态,对成年人尤其是自己父母的一些动作和行为进行模仿。在这个阶段中,家长需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在带孩子玩耍时帮助孩子学习一些知识,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基本的社交礼仪等。同时,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

3.3刚进入幼儿园阶段的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儿童,由于其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需要与其他的同龄人长时间地相处,一些孩子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接触,这主要还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完全度过依赖家人的时期。此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走进幼儿园,接触新鲜事物。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会迅速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中,开始对其他的人和事物产生兴趣,并且开始与他人产生交流。在这个时期的家长应该注意向孩子了解其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向,鼓励孩子积极融入集体,积极学习新知识。在这个时期,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4儿童情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教育设计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模式,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强调对儿童的关爱和对儿童权利的关注至关重要,她谴责惩罚式的教育,倡导尊重儿童的教育[1]。学前儿童的心理包含了很多内容,以情感发展认知为基础,因为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就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2]。在家庭教育的视角上看,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游戏等内容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也就是说,家庭交流是儿童成长环境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想要让儿童在这个时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就需要将心理发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比如,表扬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外在心理环境因素。能力和努力取向的表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表扬者的真诚程度、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性别等主体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和任务难度等外在环境或客观因素[3]。基于心理发展理论和实践,需要把握儿童交流互动、儿童空间、装饰、功能等方面的体验和感受。第一,在家庭教育当中,需要先从家庭空间开始。例如:在家庭设施的摆设上、家庭用品的使用上,都需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对物体和空间产生对应的情感。家庭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为儿童构建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让儿童在获得对应的幸福感的同时,保证儿童成长方面的需求,让儿童对家庭物品产生好感。例如,儿童营养的状态、智力的发育、身体的发育等。再例如,在家庭设计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学前儿童的特征,为儿童设计自制木马,这个过程可以和儿童一起进行,在亲子互动中,儿童就会对家具产生很强的情感认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幸福感。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儿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思维发散的能力[4]。将儿童发展心理和实践过程相互结合起来,这样长久下去,就会避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良情绪的出现。

5家庭教育视角下儿童语言能力的心理学应用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边的环境和情感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在变化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先发现儿童的心理变化,之后分析儿童不善言辞的内心感受。不少教育者可以通过儿童的情绪和动作表情,推断出儿童正确的感受,及时进行情绪疏导,提高儿童对应的语言应用能力。儿童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需要注意环境的营造,使用一些直观的事物或是图像,帮助儿童构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育者使用互动阅读或是表演阅读的方式,增加儿童的词汇量,使用一些故事情节,引导儿童正确的应用语言,这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加深儿童对任务的理解,对文字的使用,以此进一步锻炼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在空闲的时候,也可以与儿童共同观看动画片,如《宝莲灯》《葫芦娃》等。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可以让儿童将文字和图画联系起来,增加对知识的感悟,形成持久性的记忆力。在家庭阅读的时候,主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

6儿童创新思维发展和家庭游戏教育设计结合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需要根据儿童的智力需求,设计对应的游戏。设计的游戏,不仅需要给儿童带来欢乐感,还需要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一般,器具性玩具可以提高儿童认知起点,展现较强的真实性和创造性。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在设施模拟的时候,儿童喜欢生活物品,主要原因是不少物品儿童不能通过视觉对其产生感知能力。也就是说,缩小比例的物品,儿童比较感兴趣,也可以真实地认知到物品的特征。第二,游戏设计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创新性。例如:拼图、折纸等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实现思维的扩散。第三,游戏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增加体验感,实现知识的传授。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让儿童乐于游戏,喜欢挑战。另外,家庭榜样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结合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儿童的内心,减少思维冲突。

7结语

学前阶段,儿童柔韧性较强。学龄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思维提升阶段,阅读和数字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另外,情绪的发展对儿童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中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内在的个性倾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的机会,锻炼儿童的思维和沟通能力,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梅,倪志勇.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价值新探[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2):80-83.

[2]黄翯青,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4):434-441.

[3]邢淑芬,林崇德.表扬对儿童心理效应的调节与中介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