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摘要:在网络环境日趋复杂、多种核心价值观共存的背景下,借助文化形塑方式,不断加强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很有必要。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塑角度出发,首先说明了文化形塑的具体条件,随后总结文化形塑的具体路径,为强化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铺平道路。

关键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形塑

在培养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至关重要。采用文化形塑的方式,促进文化因素与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融合,为青年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有必要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塑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形塑条件

1.明确核心价值观要素

核心价值观要素具有多元化特征,涵盖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导向。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应当反映社会个人的价值诉求,表现为一种真实的价值序列。核心价值观应当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层次处于前沿。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共同感知应当是双向的,涵盖“自上至下”和“由下至上”两个方面,与此同时也是宏观与微观理念的集合。通过文化形塑方式,帮助青年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为认同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

2.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

若要青年认同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关键作用,引导青年明确并适应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要求,实现内化效果。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承认”为出发点,注重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青年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在体会到传统文化伟大之处的同时,在文化体系中定位自身。另一方面,信息化、网络时代带来多种核心价值观共存的局面,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青年以对话沟通的姿态,适应核心价值观多元化共存的场景,并能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效果。

3.强调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作用

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个体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体赋予更强的凝聚力。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强调社会个体共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认识到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特征值得关注,借助包容性特征,不仅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并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合在个体的一言一行中,为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外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形塑路径

1.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对中国人的思考与行为方式有明显的影响,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为传统文化赋予更强的生命力,促进形成青年的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高度融合;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道德资源,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道德价值取向,通过世代传承,已经深入到中华儿女的骨髓,带领着广大中华儿女共同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发展新成就,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方可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并能唤醒青年群体的文化自觉,强调文化自信,使得青年群体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情感,并自觉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当代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时空间距”,应引导青年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及通过生命力展现出来的不卑不亢的姿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对话场景中,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在坚定立场的前提下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先进元素,充分融合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仅为传统文化赋予更强的生命力,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奠定坚实基础。[1]西方享乐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环境不断渗透,侵蚀着青年的思想空间。新时代青年对于网络环境中的各种复杂思想应当有辨别能力,始终保持个人定力,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并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2.善于应用网络新媒体模式

网络环境显著拓展了青年群体的信息接收渠道,青年获取各类资讯的渠道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报和广播,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高低不一,部分新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管,也为负面价值观内容的渗透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利影响。青年群体“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这类文化游走于主流文化的边缘,部分价值观明显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媒体管控势在必行。[2]新媒体资源利用要恰到好处,应当将新媒体资源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重要平台,促进文化形塑过程与青年日常生活的融合。当前新媒体平台中的“主播”多为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受快餐、低俗文化影响较大的年轻人,“主播”群体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在直播过程中采用低俗手段,意图吸引更多的观众。由于网络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新行业,相关监管措施尚不到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行业制度,人气、点赞数等评价“主播”能力的标准,也在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宣传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合在亲近动人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形象中,发挥媒介载体的重要作用,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之间的距离,帮助青年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加强对价值观的认同。文化宣传部门应当准确定位青年群体的价值接受规律,提升青年群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真正从心底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发挥家庭场景的作用

家庭在青年成长历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文化形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青年正处于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环境融合,强调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若能塑造优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创设良好环境。由于青年家庭环境相对复杂,部分青年家庭环境并不和谐,家庭结构可能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侧重于家庭榜样的影响,在《郑氏家规》等著作中均有所体现,但这种家庭教育思路并不吻合当前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现代青年家庭环境多为三口之家,青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长效、永久的。[3]家庭关系伴随着青年的一生,同样说明家庭环境在的青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塑,始终不能脱离家庭环境的支撑,在充分吸收家庭教育环境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优质家庭文化的关键作用,长期扎根在青年内心深处,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家庭教育内容未必全部吻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与价值观要求,对于家教、家风中与时代精神相违背的内容必须及时摈弃,确保家庭教育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并推动优质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化。尽管现代家庭环境中的“榜样”效应并不突出,但在家庭教育中仍然要注重家庭榜样的作用。青年群体的家长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在家庭环境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在青年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青年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强调青年的叙事建构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青年反思性的认同密切相关,对青年群体的叙事建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关于青年群体的叙事建构,强调青年的主动参与,摈弃盲从或者无端猜想思维,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叙事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青年群体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同时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取得伟大成就。青年在叙事建构能力的支撑下,能够明辨异同,逐步形成符合青年群体的价值准则,并在多种文化的对比与较量中,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生命力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获得社会主体的认同,还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在多种核心价值观共存的环境中,能够占据竞争上风并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由此可见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点,就是彰显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内容,真正赢得社会主体的认同。从青年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培养青年的叙事建构能力,则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青年主体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通过叙事建构能力认清自身的定位,并能在多种核心价值观并存的环境中,反思辨别自身的各种行为。在培养青年叙事建构能力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彰显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和角度,引导青年在纷繁复杂的核心价值观中精准定位价值规则,感受到来自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5.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与引领效应

关于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观念领域的科学概念和定律。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在稳固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真正发挥意识形态在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消除西方文化霸权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将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彻底根除各类“淡化”“泛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因素。从文化形塑的角度出发,当代青年处于多种文化因素复杂交汇的环境中,各种文化因素都在影响着青年的思维空间,导致部分青年的“茫然失措”“惶恐不安”的情境,间接弱化了个人的价值取向,以“佛系”的态度面对价值取向问题,显然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际上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不足的问题。若要促进青年认同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好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形塑结果,必须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关键作用,不能以“无所谓”的态度面对各类文化因素,不能有“什么都行”的思想,要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核心。青年身处多种文化交汇的场景中,始终强调价值立场的重要作用,为青年认同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

6.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环境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与人类的伟大实践关系密切,融合了中国建设实践经验的精华,也为今后的建设实践指明了具体方向。培养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必须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内心深处认同核心价值观,体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当前青年的社会实践舞台非常广阔,从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校内的社团活动、校外的实习实训、志愿活动等等都属于实践活动范畴。与此同时,社会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更多的青年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在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合,为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形塑注入更多的力量。为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导向性,建立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平台,有助于青年在红色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文化才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更到位的认识,间接增强认同感。依托红色实践活动基地资源,建立配套地方特色产业,并与革命老区建立长期合作对接关系,为青年领略红色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青年有更多的机会领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利于形成认同感。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能脱离文化因素的支撑。以优质的文化土壤为载体,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帮助青年群体在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环境中强化文化自信,体现文化形塑的重要作用,也为核心价值观认同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智文.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形塑[J].教育评论,2021(5):6.

[2]曹莉莉,姜敏.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情感认同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8(5):4.

[3]王亚科.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3):4.

[4]徐元龙,孙颖.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3.

作者:刘亚军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