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新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新时代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要为国育人,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着功利性教育思想侵入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方向出现偏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失衡,致使家庭教育失责;部分家长不注重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致使家庭教养成效不高等问题。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除教育功利化;在各司其职基础上家校合作,培养幸福的人;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家庭建设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区域推进,夯实家庭教育工作等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策略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党和国家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抓手。因此,要明晰时展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理清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晰对策促进其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一、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社会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乃至人格和心理结构等诸多领域的结构性变革[1]。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显现出地位上升、需求迫切、社会助力等特点。家庭是社会建制的最小单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国同构的思想,注重家庭管理和家风传承,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建设好家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底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指出家庭教育具有“四个第一”的价值。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使家庭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家长要依法带娃,进一步提升了家庭教育在大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显著增加,对家庭教育也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而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融入大教育体系,政府部门、学校、社会机构更要协同助力家庭教育发展,形成重视、支持家庭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新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更多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家庭教育要为国育人,为民族育人,将育人与育才结合起来,以育人为本。以育人为本,就要重视做人的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道,事关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的启蒙教育,不仅担负着开启智力蒙昧的任务,同样也担负着开启道德蒙昧的任务。其次,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家里事”,还具有“公共事”的属性,是“家事”也是“国事”。一方面,家长要认真承担起履行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努力提升自身教育素养,科学教育子女;另一方面,国家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和公共基本服务,政府、学校和社会要组织力量做这项工作。第三,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高需求,使得机械、模式化、通识性的学校教育必须与灵活随机、生活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与体验深刻、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教育密切协作,共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总之,在新时代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家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家庭教育领域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须我们思考解决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家庭教育在正确的道路上传承与创新。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性教育思想侵入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方向出现偏差

少子化时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素质教育思想没有被深入贯彻,应试教育理念和做法为广大家长所接受,加之社会转型期教育“内卷”严重,中高考激烈的竞争态势致使家庭教育过度关注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捧功利化教育,推崇精英教育,家庭教育方向出现偏差。功利化教育思想给家长营造了一个充满压力与竞争的环境,导致绝大部分家庭在教育中重智轻德,“学习成绩好,一俊遮百丑。”而儿童恰恰处于焦虑链和压力链的最底端,其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尤其对城市孩子而言学习几乎成为其生活的全部。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失衡,致使家庭教育失责

近年来,许多家长和部分家庭教育专业人士只唯学校教育,弃守家庭教育的特殊属性和作用,致使家庭教育呈现“教育失责”的现象。并且在家校合作中,个别学校和教师扭曲了家校关系,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把家长当成助教,将家庭教育指导窄化为联合家长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加之部分商业资本、校外机构大肆鼓吹“新教育消费观念”,补习班、辅导班和兴趣班被热捧,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普遍出现“家长围着学校和老师转”现象,导致家庭教育失去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三)部分家长不注重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致使家庭教养成效不高

对子女的教养成效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教养态度和方式。部分家长不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环境建构,自身的儿童观、成才观和亲子观不正确,对孩子的成长规律缺乏科学认知,教养孩子“跟着感觉走”,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家庭教养行为失当和家庭关系扭曲,出现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紧张、教育母职化、父亲的教育作用弱化等现象。这不仅削弱了孩子发展的自我主体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还有部分家庭存在重养轻教的现象。部分农村家长囿于提升家庭经济能力的现实需要赴外地打工,一小部分城镇家长忙于事业将子女托付他人照管,他们都弱化了自身对子女的教养职责,降低了家庭教养成效。上述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一是受制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认知和文化环境,我国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与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优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二是正确的教育思想普及和贯彻不到位,绝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偏执,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功利心过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三是我国家庭教育实践远远落后于政策导向,形成了“有政策但落实少”的被动局面。

三、助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除教育功利化思想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家长也要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培育品德、养育人性、形成健康人格、达成人生幸福作为家庭教育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2021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使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思想发生深刻转变,并且扭转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地位,使家庭教育回归“教子做人”的本位。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根本关怀,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健康地成长。家长要思考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培养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思考“孩子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责任”之后,再结合家庭利益、自身经历、体验和职业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实施家庭教育,尤其注重品德教育。总书记反复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德性是个体素质的完整、和谐、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决定人生成长的方向、速度和质量[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地,也是意识形态的阵地。因此,必须将立德树人这棵大树根植于家庭这方沃土,破除家长教育功利化思想。立德树人不是不要学习成绩,而是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坚持“德智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懂得身心健康、品德优秀更能够激发和保障孩子努力学习,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劳动技能更能让孩子成人成才。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一味追求好的学习成绩的做法容易适得其反。

(二)在各司其职基础上家校合作,培养幸福的人

家校合作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它有利于促进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上达成一致,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但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各自的作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进行家校合作。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早期行为习惯培养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应该以“育”为主,更注重养育人性,强调做人的教育,在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生活与社会交往体验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而学校教育也育人,但更多的是“教”,是科学教育、规范教育、同一教育。学校教育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人才,并要承担起教育的筛选职能。学校教育并不能包括对人教育的全部内容,家长不要期待学校能为孩子的心灵、精神成长和职业教育做所需要做的一切,因此作为儿童养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更要坚守家庭教育功能,维护好家校合作边界,不被学校教育裹挟。家庭、学校应从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出发,在理念统一、目标一致、情感融洽的基础上,发挥不同教育因素的互补作用和多渠道影响的叠加效应,建立起多向互动、共同促进的协作伙伴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要各自尽责、协同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素质教育网络体系,共同培养幸福的人。

(三)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家庭建设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为使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是要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教育指导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意志为家庭成员提供家庭教育支持与服务的[2],具有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的属性。国家已经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纳入民生保障制度,这是新时代社会进步的体现,旨在增进儿童和家庭的福祉,使公民过更高品质的生活。各地要依托城乡公共服务机构、城乡社区教育机构等,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同时,重视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保证指导的常态化、专业化。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要跳出教育进行指导,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重视婚姻稳定和家庭文化建设及家风建设,为儿童成长提供友好环境。二是扎实开展家庭建设活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良好家风、建设家庭文化。家庭注意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形成家庭美德,不过分放大教育的作用,不过度对教育进行投入,主动拒绝低龄化教育竞争。三是鼓励家长做终身学习的公民,不断地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家长要切实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亲子观,尊重教育规律,把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身心、好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家长要了解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不拔苗助长;了解子女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尤其注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不急功近利,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母亲不要将自己扮演成孩子的教育经纪人角色,要注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协调好家庭关系。学校和社会要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

(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区域推进,夯实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教育,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的、立交桥式的教育选择。加强媒体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导向,传播正确的家庭观、育儿观、成才观,不夸大教育焦虑,不过度引发教育竞争。要鼓励生育,改变家庭结构,克服少子化带来的过度教育现象。二是各级政府统筹主导区域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应该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学校、家庭、社会机构联手开展。区域推进是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可破解家庭教育工作因多头管理带来职责不明的问题,可以高效使用经费和相关资源。这个区域可大可小,可以是市、县、区或学区。区域政府给予家庭教育工作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人员和经费保障,推动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新型关系和共同育人的教育大格局,形成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持续规范、具有新型家校社关系、有榜样引领作用的家校合作示范区。县级以上政府多宣传引导,办好区域家长学校总校,幼儿园、学校等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妇联、卫生、民政部门开办准父母课堂,扎实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家庭教育服务,推动新时代家庭教育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新时代“大家庭教育观”:理念和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20(10):72—80.

[2]晏红.家庭教育性质与家庭教育指导性质辨析[J].中华家教,2021(1):47—53.

作者:吕子燕 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基础教育研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