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资源引种状况探讨

水产资源引种状况探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水产品市场异常活跃,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食有鱼”的基本需求,而是转向“多吃鱼、吃好鱼、吃鲜活鱼”的方向,这为我国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另外,随着我国渔业产业结构、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以及外向型的发展,传统养殖种类的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养殖生产的比较效益也随之下降,而名特优新水产品的价格却稳中有升,使得其养殖生产逐步成为水产养殖业的新热点。因而,近十多年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国外水产养殖良种的引进、驯化、试养工作。   一个好的水产养殖良种的推广应用,不但可增加市场上水产品的花色品种,满足各界消费者们对高档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而且因这些品种大都有生长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优良经济性状,不但会起到增加水产品产量的作用,并且因市场条件好,附加值大,可给养殖生产者提供丰厚的利润。因此说,有效组织推广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对我国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稳步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我国国内可供养殖的优良种类是否都已开发完毕?从国外引进的种类是否都适合在我国养殖,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国外引种与国产种类的开发相比,从经济角度而言,哪种方式更为有利?目前的引种管理工作是否科学与合理?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未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以往国外水产种质资源引进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所有这些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研究制定解决办法。   一、国外水产养殖良种的引种概述   我国国外水产养殖良种的引进试养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早在1957年我国通过民间渠道,从越南引进安南鱼(莫桑比克罗非鱼);1959年,我国政府接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赠送的原产于北美洲的虹鳟鱼发眼卵5万粒和稚鱼6000尾,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试养;其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停顿,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外水产养殖良种的引进工作始纳入水产管理工作科技议事日程,并开始大规模引种;特别是90年代,引种工作异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从国外引进水产养殖良种近140多种,其中鱼类占70%多。二、国外引进良种的国内推广情况在目前已引进的近140多个种类中,只有20%左右已推广应用于养殖生产中,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余种类均不了了之。2001年引进品种的养殖产量情况为,各种罗非鱼67万t。南美白对虾近20万t、欧洲鳗10~12万t、罗氏沼虾约13万t、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约为60多万t、虹鳟(包括金鳟、硬头鳟)6000t、加洲鲈鱼2~3万t、淡水白鲳2万多t、斑点叉尾鱼回5~6万t、牛蛙和美国青蛙1万多t、鲍鱼800多t、鲶鱼3~4万t、条斑紫菜3000多t,此外,大菱鲆、大口胭脂鱼(牛鲤)、金鲈、银鲈、条纹鲈、淡水鲨类等种类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量。所有种类的年产量约达100万t左右,但可供出口的种类并不多,除罗非鱼、条斑紫菜、鳗鱼的出口量较大外,其它种类基本没有出口。   三、引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国外水产种质资源的工作进展较快,在科研方面也先后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在生产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   (一)重复和多次引种现象严重   因我们的国外种质资源引进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没有统一的引种管理渠道,而是由各地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及渠道自行联系,自行引进,往往造成同一种类由不同地方、不同单位重复引进。如虹鳟鱼,就先后从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引进。罗非鱼的引进也多达5~6个国家等等。多次引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引种后的保种及种质提纯复壮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个种类引进后不久就失去了原有的优良经济性状,即种质退化,而不得不再次引进;或因引种量少,需求量大以及引进后的扩种能力有限,不足以满足社会生产之需求,而不得不再次引进。如罗非鱼的引进多达10余次,斑点叉尾鱼回的引进也多达5次等等。   (二)引种检疫工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虽然在日常的引种工作中也履行了动物检疫的程序和手续,但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检疫部门缺少水产专业技术力量;二是水产专业部门被排斥在检疫管理部门之外;三是民间走私性引种量过大,根本不经过检疫。因此,致使许多原产区特有的病原体被携带入境。如虹鳟鱼的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肝胰脏坏死病毒,斑节对虾的肝胰脏坏死病毒、细小病毒,斑点叉尾鱼回病毒。南美白对虾拖拉病毒等都已传入我国。   (三)缺少引种后的统一管理   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情况是各地、各单位自行引种,自行试养,自行扩散。许多种类引进后往往多年而未能产生应有的效益,或仅限于局部地区推广应用。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建立部级引种育种中心,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检疫隔离点,实行推广准入制度等。   (四)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许多种类之所以引进后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缺少必要的信息研究机构,对所引进种类的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国外养殖科研与生产现状等技术资料掌握不充分,抱着引进来试试看的想法颇为普遍,造成了许多浪费。   (五)因管理不严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为防止外来物种对我国故有水域中水生生物构成及生态的影响,防止基因污染,保持我国自然水域中生物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按国际惯例,应对引进物种在进港之时即开始实施严格地隔离检疫、保存等处理措施。但由于管理的不严格性及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程度认识上的不足,至使一些对我国自然生态影响较大的外来种类已经进入自然水域,如前不久已广泛报道的食人鱼(食人鲳),另外还有革胡子鲶、美国红鱼、南美白对虾、克氏螯虾、福寿螺等;有的已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如早期引进的水葫芦已在许多水域成为灾害,要花巨额资金加以清除,既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等等。#p#分页标题#e#   四、采取的管理措施   为保证我国国外水产种质资源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建议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严格引种管理审批制度   为严格引种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严格的引进审批管理制度,最好是由国家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归口审批,各地及其它部门不经国家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同意不得颤自批准引进;同时,建议国家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一起联合确定进口口岸,其它口岸不得颤自放行。   (二)切实加强检疫与隔离管理工作   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引种检疫工作落到实处。最好由检疫管理部门与国家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在进口口岸设立隔离检疫点,由检疫部门水产科技部门联合操作,或由检疫部门委托有关水产科技单位代为检疫;同时,要根据引进种类的原产地及引进地的疫病情况进行严格而有针对性的检疫,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未经检疫的种类不得流入产区。   (三)建立保种和扩种体系及基地   最好是建立部级保种基地和区域性的保种扩种基地,具体负责引进种类的隔离保种、亲体培育和繁殖等前期科研、扩种等工作;各省应建立本区域内的保种和扩种基地,用于本辖区内的保种和扩种工作。这些基地均应实行全封闭性措施,以防止种质退化和混入自然界。   (四)实行严格的推广许可制度   在推广生产前的科研阶段要采取全封闭性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其流入产区及自然水域。未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引进种类不得推广生产。   (五)建立国外水产养殖良种档案或技术信息系统   即建议由有关单位建立信息汇总处理系统,以备查阅和作为引种依据。   (六)建立引种风险评估制度   即建立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在引种审批前经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并出具评估证明,未经过风险评估的不批准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