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治理的必要性

森林病虫害治理的必要性

 

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多结构、多层次的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因此,发展后备资源,保护好现有资源,防止各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才能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森林与生态系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森林具有对长波辐射的高吸收率和对辐射的低散射率,可利用的净辐射相当高。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当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森林在生态系统起到的作用   (1)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江河泛滥造成的损失很大。每年我国发生的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受灾人口数亿人,如果加上灾后重建的费用,经济支出的数额就更惊人了。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不能对雨水进行截留,使洪水迅猛而下;二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淤积河床、库区、湖底和泄洪区,致使河床抬高,库容减少,泄洪能力减弱。而森林生态系统则是防洪保土的根本,具有多重功能。森林的复杂主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拦截,可将地表径流更多地转化为地下径流。林地的降水约有65%为树冠截留或蒸发,35%变为地下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森林在雨季能削弱洪峰流量,延缓洪峰的到来时间;旱季则可增加枯水流量,缩短枯水期,达到“消洪补枯”的作用。   (2)森林具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据资料显示,林地上层只要有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可以看出,植被得到保护,就可以祖祖辈辈享受自然生态与人类的协调发展,而一旦破坏了植被,子子孙孙将会受害无穷。   (3)森林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方面的作用,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他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肩负着改善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促进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因此,必须把森林资源保护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3、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递增,扩大迅速。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安全的三大敌害之一。森林病虫害通过危害林木的根、干、枝、叶等组织,使林分蓄积量或生物量遭受损失,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   4、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4.1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任重道远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持续增长,若继续采用大面积的树种、品种单一的人工纯林模式,森林病虫害流行危害必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将可能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而严重发生与流行。不仅如此,我国的人工林中,生态林、防护林、公益林的数量和比例也将不断增加,这些人工林比一般的用材林,其病虫害防治的任务将更加突出,因此,人工林病虫害的治理将是整个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重点。至2005年中国的目标是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由占总森林面积的8.2%降低到6%以下,由此可见,中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4.2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化学防治的问题和发展,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病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森林虫害的防治起初是通过在林区喷洒化学药剂来达到防治森林虫害的效果。在初始阶段,使用很少量的化学药剂状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药剂使用量加大,虫类产生了抗药性;后期,人们尝试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的虫害。   #p#分页标题#e#

4.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森林病虫害的被动防治转为主动防治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治不重防。事实上,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如何在营林的各个环节如选种、育苗、选地、造林、经营、抚育及采伐中,注意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来源,协调各生物间关系,提高树木抗性,是实施森林病虫害由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的根本途径。遵循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森林病虫害防治今后应贯穿于整个森林经营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适地适树,培育健康苗、健康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营造混交林,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培育抗病树种、品种,提高林木自身抗病虫的能力。建立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体系,确定病虫害的管理防治指标,及时防范,减少危害和损失,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