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性精神患者CT及MRI的比较

癫痫性精神患者CT及MRI的比较

作者:冯晓强 苏旭江 夏从羊 俞扬 汤群峰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经头颅CT检查,28例均有侧脑室外侧壁室管膜下结节状高密度影,其中伴脑室周围散在多灶性结节状高密度影20例,大脑半球皮质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或白质内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8例(见图1)。

经头颅MRI检查,28例结果均为异常,T1WI为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无占位效应;除头颅CT发现的病变部位外,MRI还显示皮质并室管膜下结节13例,皮质下合并室管膜下结节10例,皮质并皮质下结节5例;各脑叶均可累及,并且同一患者可见累及多个部位(见图2)。

经相关性分析,28例患者的CT、MRI检查发现的病变部位数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BPRS分值越高,病情程度越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846。

28例TSC所致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CT、MRI检查的病变部位数分别为1.714±0.460,4.129±0.848,经单个样本t检验,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TSC为临床较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最早由Von-Reckling-hausen报道,而后由Bourneville进行更详尽描述,故又称Bourneville病。其发病率约为1/50000,男女之比约为2∶1,本组为2.1∶1(19例/9例)。少数患者有家族史或家族遗传倾向,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多数为散发病例,可能与其基因突变有关[4]。现已证实其病变基因定位于第11对常染色体长臂上。该病可累及全身任何组织器官,但以脑部病变最常见,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神经胶质增生性硬化结节,呈错构瘤样,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皮层或皮层下结节及白质病变,病变主要成分为巨细胞,这些巨细胞可类似于星形细胞或神经元细胞,结节内髓鞘减少,常伴有原纤维胶质增生;室管膜下结节以巨星形细胞为主,极易发生钙质沉着;结节可演变为巨细胞下星形细胞瘤,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0%~15%[5],但本组病例未见此种异常。皮层及皮层下病变是癫痫发生的病理基础,以额顶叶多见,钙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室管膜下结节;白质病变主要为成簇分布的异位巨细胞团,周围有明显髓鞘破坏及原纤维胶质增生,是神经元移行障碍的结果[6]。TSC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即癫痫、智力低下及颜面皮脂腺瘤,但多数患者表现并不典型,可只出现1种或2种表现,其中以癫痫的出现率最高,多数患者以癫痫就诊。智力低下以学龄儿童表现突出,这可能与癫痫发作的早晚及是否控制有关。癫痫出现愈早、发作愈频繁,智力低下出现亦愈早、表现愈明显。颜面皮脂腺瘤表现为面部以鼻梁为中心呈蝶形分布于两侧颊部,为密集小米粒至绿豆大小蜡样发亮的红褐色或黄色丘疹,表面和周围可有毛细血管扩张。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三联征者仅5例(17.86%)。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发现病灶及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更多的脑部病变被认识,如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大细胞瘤和白质异常[7,8],甚至在颈内动脉也可以发现结节[9],病灶在CT上表现为低、等密度或钙化的高密度影。本组28例头颅CT均为异常,其主要特征:①皮质结节,主要表现为钙化的高密度,无强化,常见部位为额叶、颞叶和顶叶;②室管膜下结节,主要位于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沿侧脑室外侧壁散布,并向脑室腔内突出,呈“泪滴样”,结节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多数内含有高密度的钙化灶;③脑白质病变,主要为低密度区,CT不如MRI显示清晰,并且同一患者的颅脑CT可以见到1~3种表现。本组28例头颅MRI均有异常表现:①皮质结节。MRI可见脑回肿胀,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②白质损害。T1WI呈略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线性异常,即从脑室或近脑室白质延伸至正常皮质或皮质结节的细带影,最常见;Ⅱ型,楔形异常,尖端位于或邻近脑室,基底位于皮质或皮质结节,线性病灶常见;Ⅲ型,不定型,无一定方向和形态。③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④室管膜下结节。信号强度可均匀或不均匀,钙化部分呈低信号,非钙化部分呈高信号。

对于TSC所致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CT和MRI各有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但无法相互替代,2种检查方法发现的病变部位数与TSC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CT对于室管膜下损害的诊断优于MRI,而MRI对于皮质表浅损害、皮质结节数量的检出和白质的损害判断优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