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动漫艺术发展政策

地区动漫艺术发展政策

 

一、新媒体是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数字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作为一种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媒介,至少包含如下含义:新型的文本体验(由超文本、电子游戏和电影特效而产生的“惊诧的体验”)、对现实与世界新的呈现方式(虚拟现实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主体(在线用户、“新媒体”的受众)与新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新的传承与互动以及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新的感受所获得的新的启示等。这些新的媒体体验方式为我们概括了这种新媒体的新特点,即它的数字化、交互性、超链接(Hyperlink,多层次的文本链接)、分布式结构(dispersal)、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与赛伯空间(Cyberspace)化的生存模式,新媒体的这些特质跟动漫结合在一起,对动漫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动漫艺术深刻的变化和全面的革新。   新媒体动漫艺术是指结合于新媒体如移动通讯、互联网、网络电视、P2P(pointtopoint,点对点下载)、IPTV等区别于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而言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动漫形式:如网络卡通(flash)、移动通讯(手机彩信)、新漫画(四格、绘本)和QQ卡通等动漫。它既有传统动漫艺术的某些特点,又有巨大的差别,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动漫的艺术新质。   新媒体动漫艺术从开始的静态传输,到现在的动态显示方式,从被动地要求观众观看到互动参与,从鼠标、键盘的输入到通过自身肢体行为的艺术呈现,既是艺术创意的突破,也是技术的合理应用。互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观众由一个完全的被动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极大地凸显了观众的参与性、沉浸感与娱乐性。新媒体动漫艺术的带来的艺术“新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漫艺术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边界模糊消融。从动画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新媒体动漫艺术赋予了其新的自由。传统动画必须要由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来完成的创作,此时已完全消解。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进行动漫创作和传播。接受者既可以是动漫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动漫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2.动漫生产的技术化。是指新媒体动漫的生产更多的受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约束。新媒体动漫的生产者应熟练掌握艺术与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像古希腊时代曾经有过的那样成为具有“技艺”的艺术家。从艺术角度来定位,技术是对艺术思维的呈现方式,也可以说新媒体动漫艺术对艺术家与技术掌握者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的知识技术背景与技艺协作精神也是对新媒体动漫艺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动漫艺术是直接利用新型的数字媒体作为艺术承载的介质、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相互融合与互动的产物。它所跨越的是技术要素与艺术思维的双向交集,是科学与艺术的合集。   3.动漫传播的互动性。新媒体动漫的互动性是其有别于其它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它的最大优势。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是一种强势的大众媒体,但它所传播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反馈的路径和条件。互联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信息流动的方向,不但可以是双向的,还可以延展为多向的。如新媒体动漫作品《我的转折点》这个作品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由许多的小故事组成,浏览者既可以解读别人的故事,也可以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具有充分参与的自由。创作者设置了两个搜索系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供方式,对网站采取不同的访问方式。   4.图像与意义分离特点。新媒体动漫追求卡通画的形象上是对传统动漫艺术的延续。“卡通是一种通过简化以使效果得到强化的艺术形式。”创作者通过卡通手法把形象抽象化,把焦点放在某些特定的细节上,通过对形象的简化,得到一个形象的核心意义,达到现实主义无法达到的效果。一般来说,卡通化的人物形象形态简练概括、结构明了;表情夸张、人物性格化、神态生动活泼,惹人喜爱。但是新媒体动漫的图像化追求具有新的表征——图像与意义分离。最主要的就是只追求图像本身的夸张、搞笑、有趣,追求图像当下的审美快感而不在于图像所传递的意义。比如,用于网络交流的QQ动画,往往只在于图像本身的夸张、搞笑、有趣,而不关注其它的方面。还比如韩国的流氓兔的系列,流浪狗系列都是以画风细腻、细节动作非常到位见长,画面效果非常漂亮,深受人们喜爱。   从本质上讲,新媒体动漫不同于现存的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它也不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亚群体”。多媒体技术平台的普及与技术开发本身蕴含的可操作性、互动性与大众化因素真正地把艺术从天堂拉到了人间,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之一。我们看到,熟练运用数码相机、低成本拍摄和非线性技术制作DV(DigitalVideo,即数字视频)、操作动画制图软件创作Flash动画、利用RSS技术创建“博客”(blog)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教育的普及,新技术和多媒体工具将会被更多人掌握,因而新媒体动漫艺术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艺术”;它们必然会以新的认知结构,全方位地呈现人类新的生活状态与生存实践方式,故而,它在内容上所具有的新颖性与前瞻性也不容置疑。   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动画制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渠道传播,打开了动漫的新时空。新媒体动漫的横空出世,不仅仅意味着动漫内容到形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放与革命,意味着整个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的,我们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呼唤,做出一些战略性的部署。   #p#分页标题#e# 一是应该针对新媒体动漫大潮的趋势,对整个动漫设计做出前瞻性的研究,梳理出动漫设计艺术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制作技能来应对动漫的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制作技能主要为传统动漫服务,那么它有哪些好的成分我们应该保留下,比如原有的针对动漫设计艺术人才综合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它们哪些方面值得保留,哪些方面应该改进,哪些方面能够使我们较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还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制作技能是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培养的动漫人才主要应对工业化、机械化流水作业动漫生产线的人才要求,一个动漫人才只是一个单一的角色,要求完成的工作也相对单一,主要着重于技术含量的做工,比如,专注于上色的动漫制作工人,所以这种背景下单位时间量中动漫技能操作熟练工人很受欢迎,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动漫人才往往热销。但是在新媒体动漫中,一个动漫人才要兼具多种角色,他既要懂得编剧,要求有文学的知识,要求有绘画的功底,音乐的知识,乃至于服装的知识,运动的知识,还要求有动画的理论,等等;又要懂得制作,并且是全方位的制作,比如各种动画制作软件的应用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发行,如何吸引更多的眼球,等等。这样一来,对动漫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就要加以改造,要按照新媒体动漫的发展趋势来建构动漫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按照新媒体动漫的制作技能来培养动漫人才。   第二,针对新媒体动漫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进一步细化每一种知识体系中的结构,尤其要解决动漫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问题。这种动漫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与建构最终要落实到动漫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所以新媒体动漫设计人才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课程的增删和归并,而是使学生在自身设计能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的同时,全面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当在学科建立、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增强其互融性、交叉性、应用性等功能。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互融性,是指动漫设计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任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成果,都可以融合到动漫设计学科中,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交叉性,是指设计学科内部各门类的相互交融和贯通。学科专业方向划分要相对合理,打破专业方向之间的屏障,加强其共同点和交叉性,拓宽专业面。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性,是指艺术设计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教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和筛选,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及时不断地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漫设计人才全面健康快速地成长。   第三,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从事动漫设计教学的教师的职责将不仅是向学生的头脑填塞过去的文化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且是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艺术人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于把人的思想提升到较高的境界。这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从事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如果没有哲学家对认识世界的思索,没有艺术家对审美意识的敏感,没有自然科学家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就很难做好动漫教育工作。只有采取切入学生心智,唤起学生探究欲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是一个互联网交织的世纪,更是一个新媒体崛起的世纪,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异常迅疾,传播方式异常多样,传播效果更为有效的世纪,这也意味着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将教师当作知识“仓库”观点的终结和将教师教学只是当作可以复制粘贴的“拷贝式”方法的休止。这种背景更要求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应该彰显“创新精神”,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最大限度地“钻探”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潜能,采用更为开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型课程,尝试运用“适当讲课+公开讨论+研究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学得主动,重在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升的机会。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应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注重设计过程的体验和实践,建立新的设计作品评价体系。支持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做法,创造宽松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