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调研报告范例6篇

地区调研报告

地区调研报告范文1

 

深度贫困区域是我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脱贫攻坚的推进力度和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全区脱贫攻坚的整体成效和水平。8月10日—8月12日,我办组织干部对塬区六镇开展了为期3天的深入走访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走访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2017年6月23日,在山西太原《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通过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共性制约问题、分析具体致贫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方法和举措,为区委、区政府制定具体扶持政策、落实脱贫举措提供决策参考和实施依据。

二、基本情况

华州区是省定革命老区县,辖1个街道、9个镇,28个社区、121个行政村,面积1139.5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全区分三大板块,南部为秦岭山地和台塬,中部为中心城市,北部为渭河沿岸平原。2016年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8个,贫困人口10864户33654人。其中山区、塬区六镇地处秦岭山地和台塬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基数大,其中贫困户6908户,21899人,分别占63.5%和65%;贫困村43个,占全区的74.1%,相对属我区深度贫困地区。

三、贫困现状

山区、塬区各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相当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二是群众收入来源少,40%的农户对畜产养殖和种植业上投资甚少;劳务输出有80%以上的劳动力靠最基础的劳务输出维持生计。三是基础设施状况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群众生活习惯落后,卫生条件差。

四、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

贫困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现象的综合反映。贫困的原因也有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一)贫困的表面原因

1、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

2、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人口出生率偏高,生病不就医、难就医、乱就医;不少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3、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深度贫困村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少有的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

4、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的共性是自然条件相对差,如土地贫瘠且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资源贫乏。具体到山区、塬区6个镇,这种情况似乎更为突出,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居住在山沟里,可耕地少,农民依然沿用着原始的耕作方式。加之信息闭塞、物流不畅,加大了生产生活成本的投入。

6、产业结构单一,调整难度大。许多农户只求温饱,不求发展,由于缺乏技术,管理粗放,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对种粮有安全感,而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信心。

7、资金投入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贫困农户个体缺乏自我积累,对致富产业的投入甚少,导致产业单一,群众收入增长缓慢。

(二)贫困的深层原因

1、文化贫困。文化贫困隐蔽在经济贫困背后,经济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上的愚昧。知识水平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有文化的农民,往往能迅速掌握各种新技术与经营手段,从走访调研看,凡是富裕的农民,大多是从事多种经营的,多种经营手段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文化基础,而贫困者则于经营管理,这种差异与文化知识程度关系密切。

2、价值观贫困。由文化贫困而产业的价值观贫困是导致经济贫困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贫困人口有根深蒂固的“守常”观念,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社会参照系过低,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是贫困者特定的思想观念,束缚他们的发展,同时也容易成为导致新贫困的原因。此外,懒惰的人生态度,落后和消费观念等,都是价值观贫困的集中反映。

3、自然经济的束缚。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束缚,有啥种啥,无的放矢,顺其自然,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贫困户的共性,从走访调研情况看,贫困户光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抓普通产业,不抓以经济林和劳务输出为主的多种经营。

五、走访调研的对象

调研对象:我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的塬区六镇。

六、工作措施

自2016年来,我区扎实开展十大工程,全力以赴拔穷根,十大工程:一是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探索打造“支部+“三变”+公司+贫困户”模式,积极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每个贫困村均成立集体公司,制定了《华州区产业扶持办法》《产业脱贫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农口部门以及各街镇的工作任务。二是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开展“春风送岗位”“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援助活动8场;2017年计划开展就业培训20次,培训人数1515人,目前已完成培训17次,培训人数1167人;计划安排公益性专岗202个,目前已落实52个。三是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区计划安置贫困户1798户6202人。四是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向贫困群众发放生态补偿补助资金,将部分贫困群众安排在护林员、防火员等生态公益岗位上,同时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中优先招用贫困群众,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五是实施教育扶持工程。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采取“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方式推动薄弱学校“脱贫”。六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开展“千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家庭”活动,组织医疗机构779名医生结对包联因病致贫家庭,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缓解了贫困户住院的经济压力。七是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按照“应兜尽兜、应保尽保”的原则,将特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五保”,对无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体实现兜底脱贫。八是实施社会关爱工程。摸排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底数,逐户建立家庭信息档案,搭建家庭、学校、街镇衔接互动的关爱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工作。九是实施财政专项扶贫工程。严格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重点实施产业开发与产业发展。十是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将山区、塬区43个贫困村全部纳入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开展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实行“五堆”清理、“六项”整治,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旧貌。

我们将围绕我区深度贫困地区,紧盯脱贫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责任,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真抓实干,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如期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地区调研报告范文2

一、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提高组织收入的能力

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近年来,税务部门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深化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税收收入连年保持大幅度增长。但部分地区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出现了偏离科学发展观倾向,不顾经济发展现状,单纯追求税收高收入、高增长,违背了税收增长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全面的观点、协调的观点、可持续的观点。经济与税收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基础之上的。因此,作为基层税务部门的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和组织收入工作水平,就要深刻领会这一治税思想的内涵和规律,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和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良性互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税收的持续、协调、稳定增长。从汉沽管理区地税实际看,地方政府指令性计划与现实税源不足的矛盾近年也比较突出。收入计划连年大幅度增长,但后续税源却明显匮乏,给税务部门组织收入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以今年为例,地方政府税收任务下达后,我们在全面进行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区经济税源现状进行了详细排查摸底,经过科学测算,计划指标与实际税源缺口达3000多万元。针对现状,我们在组织收入工作中牢固树立“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税,大力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应收尽收,堵塞税收流失。坚持“抓大、控中、定小”,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待业的征收管理。另一方面,严格依率计征,依法征收,做到该收的全额入库,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同时,根据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内在规律,广泛挖掘新税源,在不违背税收政策法规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开辟符合地方实情的增收渠道。如今年以来,随着唐山市“四点一带”产业发展战略的启动,汉沽管理区房地产开发业得到迅猛发展。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新的税收增长点,对该行业实行适时监控、专人管理,强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针对城镇土地使用税应税范围及应税土地等级不合理的现状,集中力量对全区城镇土地使用税应税土地面积及实际存量税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实际制定了应税土地等级范围调整方案,计划扩大应税土地范围,调整应税土地等级,为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稳定的后续税源。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税收管理效率

省局“四化两提高”这一奋斗目标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税收发展的内在关系。多年来的税收实践也证明,税收收入的增长,税源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没有税源,税收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有效的税收管理措施,再丰厚的税源也不能变成税收。税收的实现是靠税源加管理完成的。因此,实现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在现有税源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税收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能力和水平。“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深度管理,也是细节管理。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和掌握征管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的实效性。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结合汉沽地税实际,我认为要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要加强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首先,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要求,加强重点税源管理,要明确专人负责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管理工作。从汉沽管理区的情况看,就是要抓好纳入重点监控的31户重点税源户及乳品业、石油储运、玻璃制造、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五大重点行业的管理。如今年上半年,我们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纳入重点监控的31户重点税源企业完成各项收入2600万元,占全局总收入的78%;乳品业、石油储运、玻璃制造、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五大重点行业共入库2197万元,同比增收207万元,增长24.4%,占总收入的71.3%,对全局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第二,进一步落实征管责任制。按照分片管理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征管范围,落实专管人员,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奖惩措施,把征收管理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抓到位,尽大可能地消除管理死角。第三,进一步推行纳税评估。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涉税资料、数据信息的分析比对,综合分析测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实际纳税的差距,以确定管理和检查的方向与重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同时,要将纳税评估与情况预告、税收约谈、日常检查、税务稽查等结合起来,形成评估、预告、约谈、检查职责清楚、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第四,进一步深化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税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切实抓好向税种、行业和征管盲区的三个延伸,进一步拓宽社会综合治税的领域;突出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征收反馈三个重点,健全强有力的工作协调、税源监控和考核奖惩三个机制,实现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升依法治税水平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深化依法治税,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执法。将税收工作的重心转向法治导向型,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为突破点,以提高税务执法队伍素质为着力点,健全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特别是抓好《税收执法岗责规程》的执行落实,层层签订税收执法责任书,分解细化税收执法权,落实执法责任,明确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强化监督制约,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全面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刚性。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目标,以建筑安装、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偷、逃、抗、欠税行为,理顺税收秩序和环境。

四、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搞好税收服务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新形势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新《税收征管法》赋予税收服务以新的理念和要求,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要结合开展“效率年”活动,坚持“三个面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渠道和领域。一是要围绕经济建设搞好服务。发挥地税部门的职能,认真搞好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组织收入、加强征管、改进服务等各个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加快发展出谋划策;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地方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二是要贴近纳税人搞好服务。充分利用地税“12366”服务热线、新闻媒体等形式,大力开展税收宣传,为纳税人搞好税收政策服务。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社会服务承诺制和公开办税制度,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模式,继续清理合并各种报表,简化规范办税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三是打造“民心地税”,优化服务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职能作用,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三个文明”建设;转变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关心、理解、方便纳税人。

地区调研报告范文3

一、外地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科技产业园。该科技产业园是年11月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于经济走廊中段,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截至年底,共引进创新型科技企业290家,其中世界500强9家,跨国公司18家,总部型研发型大中型企业86家,部级、省级大中型研发机构32家,中小科技开发企业148家,其中包括华为、中国无线、易事特等知名企业。年园区工业生产总值135亿元,税收总额13亿元。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9.8亿元。初步实现了市通过创办该园区加快全市产业升级、推进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意图,该园区被誉为“中国最具发展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出口加工区。该园区于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年4月正式运作,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最靠近国家的出口加工区,也是广西唯一的出口加工区。园区位于市西侧,距市中心仅2公里,城市功能配套齐全,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和万吨级港口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了快捷的交通运输平台。该园区现有企业18家,其中13家为外商投资企业。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其中,耗能低、污染小、价值高的机电产品占了年进出口总值的98.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亿美元,一举跃居中西部(含东北)地区18个出口加工区的第2位。

二、外地园区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解放思想是园区发展的前提。考察地园区无论是上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还是管委会干部职工及属地群众,上上下下的思想非常开明。他们对客商提出的要求、园区新的创新举措,都能从不同角度寻求能办的理由和支持的办法。市政府大胆投资33亿元,将7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一次性全部,居民成建制异地安置。高起点招商,入驻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高标准建设,整个园区建设得宛如大公园。其职能部门围绕“亲商、安商、富商”,遵循“程序服从效率、规矩服务效果”的原则,大多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模式,先建厂后补办相关手续,突破条条框框限制,真诚地为企业服务,营造适宜企业发展的环境。

(二)创新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动力。在政策优势日渐退化的今天,体制优势成为了园区最大优势。两地都能遵循开明开放、共建共荣的理念,针对各个时段的特点,不断推进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沿海发达地方的园区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开发区直接管村(居),配备各职能局,整体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第二种模式:由园区托管村过渡到成建制托管乡镇,其征地、拆迁等社会事务交由乡镇政府负责,市区部门安排、布置、检查社会事务直达乡镇,园区管委会只负责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园区对各镇实行人、财、物的统一领导与调配。江浙和珠三角地区有部分的开发区是这种模式。第三种模式:迁出开发区所有农民,集中还建,设立管委会管理。如开发区就实现了72平方公里范围无镇村、无农民。

(三)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是园区发展的关键。各园区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面向企业与市场接轨,以客商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全力以赴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的贴心服务。科技产业园建有高规格的“一站式”办事服务大厅,实行职能部门合署办公,立足提高效率、效能,再造服务流程,缩短办结周期,做到了“审批程序零障碍、上门服务零距离、优质服务零投诉”,不允许对客商提出的要求说不,只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提出“企业为大,服务为先”,“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用真诚打动客商,使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

(四)高标准规划建设是园区发展的龙头。园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各地园区都注重着眼长远、超前思维,高点定位、科学规划,规模化开发,层次化跟进,发挥土地资源价值,提高城市化水准。科技产业园区合理设置功能分区,从北到南依次建立总部研发区和城市中心区、文化教育区、大项目聚集区、商务区和生态旅游区等六大区域,配套完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餐饮服务、邮电通讯等服务体系。

(五)投融资平台建设是园区发展的重点。各园区都把解决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作为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都成立了各自的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等融资投资载体,直接与国家的各类政策性银行对接,实行银行贷款、举债开发。如投资公司与中科招商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了30亿元的制造产业支持基金,该基金首期为5亿元,是第一家由政府控股企业作为牵头发起人参与直接发起设立的公司型基金,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企业进行整合,提高了企业的质量和竞争力。

(六)维护农民利益是园区持续发展的保证。各地园区都把利民富民工程建设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实行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同步跟进,编织了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网络。各地园区都注重将发展的成果惠及老百姓,很少出现上访现象,做到了凝聚人心、稳定一方,促进了园区大发展。

三、关于我市“打造工业园区新优势、推进园区经济大发展”的建议

早日建成中部强市,奋力跻身全国百强,把一个生机勃勃、繁荣兴旺的带向未来,是全市各级党委与政府的艰巨任务和崇高使命。园区经济是市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部强市的客观需要。当前,我们正处在金融危机推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也处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期。全市上下务必顺应时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园区主体地位,打造新的发展优势,为我市的项目建设和投资热潮筑好平台,努力推进园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打造园区发展的新优势。

1、破除“求稳守摊、小进则满”的思想障碍,树立和强化“敢试敢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观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主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特色比较突出,园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新形势下推进园区经济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市园区与先进地区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对比,我市园区最大的实际是:思想解放不够,体制机制不活,建设标准不高,软硬环境不优,增长速度不快,发展后劲不足。全市上下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努力克服因循守旧、不敢突破的求稳守摊思想,克服满足成绩、盲目乐观的小进则满思想,要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敢思敢想,敢试敢闯,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再创体制机制优势,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加快发展。为此,我们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整合园区资源、推进集群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标准、优化园区环境作为园区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决心始终抓住不放,力求通过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

2、破除“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思想障碍,树立和强化“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园区规模,推进集群发展”的观念。我市“三区三园”的布局过于分散,特别是、园林两个经济开发区规模偏小,预留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既不利在全省同类园区中争地位、争项目、树形象,也严重制约着主导产业的聚集和关联企业的集群发展。要强化、园林两个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地位,通过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解决开发区用地不足等突出矛盾,组建具有适度规模的经济开发区,为产业聚集和企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提升园区的项目承接力和增值转化力。

3、破除“一视同仁,平行推进”的思想障碍,树立和强化“经济建设是中心、园区发展是重心,园区就是特区”的观念。园区经济占据市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管理繁杂,后劲不足。要把有限的政策、项目、资金、干部人才等资源向园区倾斜,在园区建立具有明显优势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真正突出园区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搞平行推进,并不是忽视其他地方的发展,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而是要集中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有限的资源抓住园区这个重点,在园区取消一切加重负担、有名无实的达标升级和“争先创优”,取消一切不必要的会议、培训、检查、评比或应酬。

4、破除“传统园区、工厂园区”的思想障碍,树立和强化“生态园区、现代园区”的观念。要摆脱当前园区硬件简单、功能单一的现状。以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园区为目标,以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展现绿化美化为载体,高起点规划园区,高水平建设园区,高品位促进园区发展。

(二)以整合资源为手段,着力打造集群发展的新优势。

1、拓展园林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结合我市园区现有规划,把园林经济开发区和总口工业园予以合并,既符合发展需要,又极具可操作性。园林、总口两个园区用地规划面积为35平方公里,合并后不需改变现有土地使用规划。整合后的园林经济开发区可迅速启动一期开发,一期开发面积为10平方公里以上,具体组成为:园林工业园5.26平方公里;工业园5平方公里,即东起监路以东1千米。其间涉迁农户742户(园林432户、310户)。新开发区在汉宜高速公路两侧铺展,园林与两个区域之间形成三纵连接,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由于工业园5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已调整到位,加之两个园区有着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入园企业,拆迁农户不多,将两个园区合并有着较好的现实基础。两园区合并,一是拓展了园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可有效解决园林经济开发区用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园林工业园土地多为基本农田,入园企业无法办证);二是利用“园林经济开发区”的牌子,可顺利解决总口工业园机构设置的障碍;三是为我市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工业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如果上述思路可行,建议在及时制订完成园区详规的基础上,迅速启动迁村腾地和农民安置区建设,抢抓现有政策机遇,为园区集群化、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

2、壮大经济开发区发展块头。经济开发区现有的工业预留地已十分有限,等企业扩规和新企业入园已基本无地可征。要积极整合开发区周边资源,壮大发展块头,树立起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地位。推进经济开发区向两翼发展,将王场汉江精细化工园设立为“区中园”,同时把开发区拟东扩的村划至经济开发区,由开发区管委会实行统一管理。对于在原辖区入园企业的税收可以按比例实行分成。通过扩张,从而在我市北部形成汉江沿岸化工产业带。

(三)以完善功能为载体,着力打造现代园区的新优势。

园区建设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通过这次考察,我们认为新兴园区必须具有现代气息,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配套功能。对此我们建议拟新组建的园林经济开发区,不仅要建成市域经济的亮点,也要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

1、强化园区生态建设。要对新组建的园林经济开发区的生态建设制订一个详规加以指导。一要加大园区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园林、两个工业园的结合部位横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高压电网,要把这一结合部位作为园区生态绿化的核心进行规划建设。要加大园区道路、河渠绿化建设力度,园区内所有道路、河渠必须高标准进行绿化,尤其是园区内主要道路要实现宽幅绿化。同时要提升绿化水平,园区内树木花草的选择、搭配、修整等都要体现专业水平。二要坚守环保门槛。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严格规划环评,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资源能源,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大气、水体、生态等环境要素保护,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努力建设“生态环保、资源集约”的工业园区。

2、完善园区配套功能。要高起点规划园区,高标准执行规划。一要实行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地设计工业生产区、生活服务区、居民安置示范区。二要组织编制道路、给排水、电力、燃气、通信、消防等专项规划,并实现所有网线一律统筹规划入地下管道。三要注重外观设计,园区建筑风格、主要色调和外观形象都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四要有序推进学校、医院、超市、物流、宾馆酒店、行政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四)以扩权强区为目标,着力打造体制机制的新优势。要本着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原则,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开发区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的文件精神,明确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可直接享有的权限,进一步赋予开发区更多的发展自,重塑开发区新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

1、增强统筹能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园林两个经济开发区一直沿用原来“政区合一”的管理模式,开发区既要承担发展的任务,又要承担辖区社会事务管理责任,导致开发区干部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协调化解诸多矛盾上,招商引资力不从心,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同时由于开发区权责利不明确,职权弱化,也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增强开发区统筹发展的能力,首先要突破体制束缚。一是要积极探索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新组建的园林经济开发区可实行相对独立运行的封闭管理模式,即成立独立的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招商引资、投资建设和园区经济发展,税收上与原辖区实行比例分成;其征地、拆迁、计生、综治等社会事务交由镇处场政府负责,市直部门安排检查社会事务直达镇处场,使开发区管委会能够集中精力抓好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经济开发区可在现行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加强园区经济发展专班,负责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招商引资等实行公司化运作,推动开发区快速发展。同时,授权给园区内设的社会事务局,对区内农村经济、教科文卫、计生、综治、民政优抚、拆迁安置等所有社会事务全权负责,不再牵扯经济发展专班的精力。二是提高行政级别,配强领导,增强开发区的协调能力。借鉴天门、宁波等地的做法,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兼任开发区工委书记。三是赋予开发区相应的领导决策权。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市政府赋予开发区管委会对辖区内的经济和行政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与统一管理。四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要建立“支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听取开发区发展情况,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市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开发区重大项目会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2、扩大管理服务权限,推进行政审批体制创新。就经济开发区而言,市委市政府年出台文件规定开发区具有项目审批权、规划建设管理权、土地管理权、财政管理权、人事管理权和政策处理权等权限,但这些权限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或根本没有落实,致使开发区项目服务中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在、园林两个开发区真正落实扩权措施,一要保证应有的机构设置及时到位。市直部门派驻机构的干部要配专配强,确保审批的质量与效率。二要坚持对开发区实行封闭管理。市直部门对开发区的履职行为由开发区管委会或派驻机构实行。三要充分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真正形成“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的运行机制。开发区对项目审批、规划选址、征地、工商执照、信息咨询等为投资者做好全程服务,从而形成规范、统一、便捷、透明的行政管理环境。

3、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尽管市委市政府已明文规定在开发区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但由于开发区缺乏专业人才和运作资金,两个公司一直没有成立。要破解开发区投融资难题,加快平台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及时扶持组建开发区投资开发公司。借鉴外地经验,建议实行“政企合一”的平台模式,即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开发区投资开发公司,形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行政体制与公司体制的融合。投资公司负责管理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经营,负责开发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及物业管理。同时,针对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开发行)能提供中长期大额贷款的优势,认真制定融资规划和模式,精心包装,寻求支持。

地区调研报告范文4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

“*”普法启动以来,XX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精心组织实施“*”普法依法治县规划,扎实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动,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法律七进”广泛开展。我们紧扣“*”普法规划,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以“法律七进”工程为载体,通过机关单位学法制度化、送法下乡经常化、社区学法网络化、学校学法特色化、企业学法规范化、宗教场所学法集中化的普法模式,采取分类“讲”、集中“训”、骨干“带”、活动“促”、文艺“演”、资料“宣”、展板“引”、试卷“考”等有效形式,切实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掀起学法用法热潮,达到帮助普法对象析身边事,学常用法,做守法人的目的,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依法治县的群众基础。

(二)示范创建稳步推进。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了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联系法治建设示范点制度,自2007年开始,从乡镇、单位、学校、企业、村、社区等不同类型中确定了33个法治建设示范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精心培育,树立样板,为全县的法治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广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共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79个,占全县村总数的58%,创建示范社区4个,依法治校示范校2个,在此基础上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省7个,全市8个,创建全省民主法治社区1个,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法德进家”全面深化。“*”普法启动后,我们及时总结推广合黎乡“法德进家”活动的经验和作法,进一步加大法德进村入户力度,使一版、一匾、一袋、一案、一讲“五个一”的“法德进家”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法律道德进家入户。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法制长廊(一条街)33个,法制楼院(广场)21个,法制文化壁11个,法制宣传碑38个,烧制油面瓷砖画390幅,制作大型固定宣传牌23个,法制宣传灯箱20个,进村入社法制宣传版面1576块,入户教育牌匾1098块,发放法律进家资料袋2万多个,编印以案释法案例选编教材2万本,举办法律宣讲1700多场次,为“平安*”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四)法治县建设初见成效。我县被省上确定为全省法治市县创建活动试点县,在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以专场法制文艺演出、普法成果展示、群发手机短信、“一月一法”宣讲、“漫漫人生路、法律伴你行”千人签名、新闻媒体渲染等六项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把创建活动纳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要内容,相互促进,取得成效,丰富了法治县创建活动内涵。

(五)普法载体不断创新。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载体,通过载体实现有效互动,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之中,为普法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合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专项活动,积极探索总结出民情报告制度、“一庭三所联动”、“平安便民服务队”、公推海选人民调解员等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普法教育与人民调解互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转化为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提高了法律知识普及率、知晓率和矛盾纠纷调处率,普法效果更加明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开展“*”普法依法治县,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显着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明显提高,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水平不断提升,全县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建设“平安*”、“和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普法把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些问题也依然存在,其中,既有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带有共性的老问题,也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不论是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的问题,都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偏差。由于乡镇和部门、单位“重经济发展、轻法制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缺乏自觉性,把普法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行动上不落实,影响了普法教育的深入发展;部分领导漠视普法的态度与群众渴望学法的心愿不相适应,认为经过20多年全民普法,该普及的法律法规知识已经普及了,再搞也没有什么新花样,有的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将法制宣传教育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的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唯权思想严重,“官念”比较浓厚,还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执法不公的现象,挫伤了群众学法的积极性;有的基层干部存在错误思想倾向,认为法律宣传多了,群众法律素质提高了,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不便于管理,工作会越来越难做,因而送法送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地区调研报告范文5

一、组织在农村地区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我镇共有85个行政村,5.8万口人,辖区面积226平方公里。按照调查掌握的情况,境内共存在过及有害气功7种,分别为:“”、“灵灵教”、“东方闪电”“、日月功”、“智能功”、“元极功”、“中华养生功”。另外还有以杓山前村为重点的非法组织,因现公安局反大队正在调查处理,尚未结案,这次调查未将其列入其中,等公安局调查结案后再报。以上7种及有害气功主要分布在常庄、东邢、西邢等十多个村庄,共计148人,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且女性占大多数,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老年人,基本上都是文盲,这些人员中,只有极少数是中共党员,其他均为群众。

(二)、从组织的种类、人数、分布区域的变化情况看,苗山镇呈种类减少、人员减少、区域缩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的“日月功”、“智能功”、“元极功”、“中华养生功”等已没有人活动,原练习者也早已退出,这些组织已经名存实亡;“灵灵教”原有3名练习者,现有2人死亡,1人重病在身,而且早已退出该组织;“东方闪电”原有一名练习者,本人表示早已退出组织,通过监控,未发现其继续活动;原“”练习者除极少数现仍为重点人员和不放心人员外,其余均已转化。

(三)、组织在农村的主要活动方式以聚会、发展组织为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传播教义。刚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名义进行宣传,慢慢的向人们灌输其反动思想,以达到其罪恶目的。

二、组织在农村地区发展蔓延的现实危害及潜在威胁

通过调查,我们尚未发现组织危及基层党政组织的现象,对群众自治组织、村“两委”选举也未造成明显影响,也尚未发现组织制造的刑事犯罪活动。然而,我们仍然要切实加大防控措施,采取更加严厉的打击手段,坚决防止对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三、各种组织在农村地区滋生蔓延的原因

一是群众的思想觉悟不高,自觉抵制的意识不强造成的。大多数刚开始时都是打着防病治病、积德行善的旗号进行宣传的,这样就很容易使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特别是年龄大的和身体有病的人受骗上当。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各项民生保障措施还不完善造成的。农民生病后因为手中不宽裕而不去医院诊治,而是想借助修炼某一种功夫或信仰某种宗教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三是一些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强造成的。在这一点上一是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够,有些村一年到头很少开党员会,更不用说开群众会了,群众在思想上

有一种空虚感,致使各种不健康的思想乘虚而入;二是基层组织的监督不够,组织在村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有一段过程,绝不是一夜之间就发展起来的,如果基层组织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制止,对顽固不化的人员及时向上级汇报进行处理,那么在村里就没有市场。

四、近年来防范处理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们在对的防范控制和打击处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共逮捕1人,劳教4人,进转化班多人,现在逃1人。通过打击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信、传的可耻下场。为了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转化工作,我们采取了领导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人的目标责任制,将这项工作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责任心强,措施到位,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出现问题的给予严肃处理。同时,充分发挥亲情、友情等在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对策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组织要真正把防范处理工作提高到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现在有些干部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对敌斗争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总认为现在天下太平,只要抓好经济建设就行了,这是相当危险的。

二要加大民生保障步伐,使广大农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从而杜绝信教治病、信教养老的思想。

三要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尽快改变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的状况,从客观环境上杜绝的侵入。

四要广泛发动群众,自觉抵制、检举、揭发和成员。

地区调研报告范文6

近年来,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党员长期受教育的机制基本形成并不断得到健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适应性不够和管理工作滞后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党员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重经济而轻党教。抓经济大张旗鼓,劲头十足;抓党员教育则心虚气短,应付了事,生怕冲淡甚至干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就是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大多工作指标明确而钢性,而党员教育工作指标则较为模糊,相对虚化,致使党教工作存在程度不同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思想认识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对农村党员教育工作领导不力,活动开展不力,督促检查不力。

2、学习教育组织不易。一是组织集中学习活动不易。部分村没有学校,也没有村部,没有一个可以集中开展活动的场所,组织集中活动时,往往需要借农户的房子做活动场地,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很困难。二是农村无职党员教育不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与村支部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以前那么紧密。人员难集中、教育难开展的情况,在农村无职党员中普遍存在。三是流动党员教育不易。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固定,难觅踪迹,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往往存在盲点。四是老龄党员教育不易。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农村老党员文化普遍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少数生活艰难,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或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3、学习教育针对性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村部分党员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党员不能积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新政策,创新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致富思路不明,办法不多;有的党员宗旨意识淡薄,不愿做服务群众的工作;有的党员法制观念不强,违法违纪,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等等。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很少从上述表象中仔细查找思想根源,也很少根据查找出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是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如,目前农村党课除报纸刊载文章、电视播出节目外,较少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学习资料,对反映新时期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党员致富典型、对信念坚定、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优秀党员事迹等课程设置过少,致使党员教育空洞化和抽象化。农村党课内容设置存在与市场衔接不紧、培训资料过时过滥等问题。轻特色种养技术教育,轻标准生产技术教育,轻职业技能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对党员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健康生活意识教育缺乏。二是教育形式针对性不强。以会代训多,集中专门培训少;读理论文章、念党报多,实际操作少;关门培训多,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少,缺乏农业、农村、农民特色和新意。

4、学习教育机制不活。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在党教方面,基层党的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都负有责任,各有侧重。但从实际操作看,三个职能部门在协调、配合上有待加强,存在内容上重复、时间上交叉的情况。此外,农村党员教育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员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税费改革后,大多数村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发放村干部的工资和支付办公经费,日常运转困难,加上不少村存在负债,基本没有支部活动专项经费。绝大多数的村党支部开党员会发放误工补贴,从5元-10元/天不等,开一次会至少要花费三、五几百元钱。因为缺钱,部分农村基层党支部只好尽量少组织或不组织活动,能省就尽量省,能简单就尽量简单,实属无奈之举。

二、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探讨

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在形式上突出灵活性,做到分类指导,分层管理。一是适应新形势,分类教育。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在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强化分类指导十分必要。对那些担任一定职务的村、组党员干部,要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当好人民勤务员的学习教育;对离退休党员和老党员,进行当好参谋,发挥余热学习教育;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进行树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当好帮助群众致富的贴心人学习教育;对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进行树立全局观念,做热心公益事 业,遵纪守法的模范的学习教育;对流动党员进行热爱组织,热爱家乡,做艰苦创业、勇闯市场的先锋的学习教育。在实行分类教育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努力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创造一定的条件,积极引导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二是合理设置,分层管理。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新趋势,不断调整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根据各类党员的不同特点,按党员结构、工作性质等,可以考虑设置离退休和老党员学习小组、村组干部党员学习小组、科技示范党员学习小组、流动党员学习小组等。

2、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要突出“三点”:针对部分农村党员思想上的“疑点”,搞好理论、党风党纪、政策培训教育;针对农村党员在生产实践中的“难点”,搞好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培训教育;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搞好信息、法律等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丰富学习教育内容,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教育效果。在教育的方法上,要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居住分散的特点,变统一集中为采取分类、分层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对那些思想守旧,无开拓创新意识的农民党员要采取集中办班、实地参观、现场示范等形式,用身边的人和事,促其解决思想,开阔视野;对那些科技素质低,缺乏致富本领的农民党员有计划地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党员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增强致富能力;对那些头脑灵活,率先致富的青年党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农函大的培训,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在教育手段上,变机械、单一和以会代训的形式为多样化、形象化,积极应用和强化电化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