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业设计史知识体系的组成

谈工业设计史知识体系的组成

作者:姚君 赵静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的特征作为面向历史的学问,工业设计史不能超脱于工业设计的历史实践之外,因此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既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等内容性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多样性的设计实践特征。这两种属性要求课程中有必要在理论教学之外建立更贴近实践、更富指导意义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中对设计史料进行梳理、分析与判定是描述设计发展的过程,是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理念、风格潮流的过程,这是理解当代设计的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选择以某类产品的设计发展为专题进行设计研究,如以汽车的发展为主线,将汽车设计在每个时代的变化同工业设计史的风格变迁、设计理念等相对应,再进行相应的设计创新与实践;又如以设计史中一些典型作品为例,可以在进行设计师、设计风格等理论讲解的同时进一步分析其材料、工艺,从而通过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体系构成

讨论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体系的目的是找到更加完整、客观、全面地讲解设计史知识的方法。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体系内容丰富,下面从设计人物、风格流派、地域研究、产品设计史等方面进行知识体系构建。

1、设计人物著名设计师的发展历程及其作品、风格是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部分设计师在工业设计早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推动了设计的发展,学生从他们的发展历程与作品中也可以了解到经验与教训。随着现代工业的规模的发展,设计师的个人风格逐渐被代表性的企业所代替,课程内容也应更多地表现为企业风格的延续及发展。

2、风格流派在工业设计发展历史中,出现了大量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如果按照时间轴进行排列,这些风格流派恰恰反映了工业设计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课程教学中要对这些重要的设计风格、流派的进化历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发展的规律与变化的原因。

3、地域性的设计研究自然地域的不同是造成多样化生活习惯和文化风格的基础,也促使人们形成适合自己生活条件的生存信仰、生活价值观,最终发展成影响设计的诸多因素;因此,不同地域的设计差异研究应是课程知识的重点。这些差异给学生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更丰富的设计元素。

4、产品设计史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不能脱离具体的产品案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居家具等等各种产品的设计发展既符合工业设计史发展的大体趋势,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工业设计史课程知识体系需针对不同产品种类的设计史进行专类的构建。

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实践”趋向

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在描述设计历史、探寻设计规律的同时,无法回避设计实践所提出的要求,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面的设计价值和设计规范问题讨论。这些都要体现在我们对教学改革这一问题的关切与教学实践中。这种实践趋向的教学改革简括如下: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凸现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实践观的目的在于彰显工业设计教育的实践道路,具体的课程教学需要在理论(“知”)与实践(“行”)的冲突和调适中开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呢?怎样才能在工业设计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造物思想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去了解设计史上造物思想和设计活动,研究不同的设计理论,并从表面形式深入到精神实质,从对设计符号的认识上升到对设计观念的认知,把设计历史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发扬光大,再以合理的方式体现在设计实践上。此外,设计实践中“明知故犯”、“知行脱离”、“眼高手低”的事情经常发生,可见工业设计史课程书本中理论知识的完备性并不足以保证学生设计实践上的有效性。进一步说,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开展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在教学中通透地分析设计实践、真诚地服务于设计实践,别无它法。

2、从表现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在设计实践中存在着表现性实践与反思性实践,在这两种实践中都强调抽象的、普遍的知识之于具体的、特殊的设计行动的先导地位和指导作用。但是,在表现性的设计实践中,学生的地位和角色是依附性的,学生设计实践的合理性仅仅依靠表现技法及表面性的造型认识,并没有深入到设计观的层面。这种具有依附属性的表现性实践模式造成了学生的依赖,助长了教师的理论自信,而从教学培养目的的角度,我们却希望工业设计史课程提供的理论能够有力地阐释学生在设计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并指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相比之下,反思性设计实践概念更切合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要求。它需要在设计实践中强调理论的反思维度,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种反思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如设计中对历史风格、设计案例、设计趋势以及学生个人持有的信念、知识、行为方式等进行思考。这也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对设计的自由批判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从知识更新的学习向实践反思的学习转变。

3、从公共知识走向个人知识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要求重视学生将课程知识吸收。因为在通往实践的道路上需要凭依学生个人对设计史知识的理解,也需要融合课程理论的普遍性和实践的特殊性。课程教学中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及各种学派、风格等知识具有公共属性,也是由普遍的、客观的知识构成的体系;这些理论强调学生对于先在理论的学习。针对设计实践的主体作用而言,教学中需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当学生能够将他们建构的工业设计史理论加以实践化时,这些课程知识不可避免地以个人化知识面貌呈现;再通过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主动性转化,真正形成属于学生个人的实践中的理论。

结束语

没有实践的介入,任何附加给学生的理论都是难以理解的,也是难以践行的,这就需要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不能规避实践问题。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知识,工业设计史的课程教学有必要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通过学生设计实践思维的提升程度来判定课程的价值,对学生了解设计史的经验和教训,把握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然,采用“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更高,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工业设计史理论知识,又要洞悉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这样才能与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共振和学术共鸣,真正实现教学相长。#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