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教育软雕塑的作用

纤维艺术教育软雕塑的作用

作者:孙瀛 单位: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一、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

纤维艺术是自20世纪以来引起广泛关注而新崛起的一门艺术,它是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棉、毛、丝、麻)或人工合成纤维为材料。用编织、绣塑、缠绕、缝缀、环结等多种制作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尤为深远,我国自古便有“丝国”的美誉,传统丝织作品,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据《中国工艺美术史》记载,我国最早采用的丝织材料主要是麻葛纤维,这些材料虽然粗糙,但却能编出山形和菱形的斜纹。到汉朝时,中国的地毯编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国外的传统纤维艺术中,15世纪古埃及的亚麻壁毯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纤维艺术作品,而西亚的纤维壁毯纺织比较兴旺,叙利亚曾经是壁毯纺织业的中心。一直以来我国的纤维艺术都是沿袭着传统染织艺术的历史,以平面的编织、壁挂为主,直到20世纪80年代“软雕塑”艺术形态的介入,开创了我国纤维艺术的新天地。几乎各种以纤维为材料,传统或现代的、平面或立体的、观赏或实用的,工艺品或艺术品都属于纤维艺术的范畴。它即包括传统的染织品、缂丝、地毯、壁挂,也包括具有现代性的软雕塑、纤维装置,甚至连大地艺术等一些边缘艺术都被归为纤维艺术的行列之中。

二、“软雕塑”艺术语言的兴起

软雕塑又称软艺术,是用线绳、塑料、纸、皮革、布等软性材料为主题的现代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6年,杜尚把一只打字机的套子放在展览会展出,使得观众目瞪口呆,由此产生出了一种新的雕塑品种——软雕塑。到20世纪60年代,软雕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日益盛行起来。在美国,雕塑家奥登伯格开始用帆布及合成材料缝制软绵绵的软体作品,如《软的打字机》、《软的抽水马桶》。同一时期,在瑞士洛桑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开始出现了三维立体的纤维编织物,如美国编织艺术家蔡斯勒的《红色的预观》和波兰艺术家阿巴卡诺维奇创作的《红色的阿巴康》。之后的十几届展览中,软雕塑形式的壁挂作品不断出现,并开始有日本艺术家参展。而这一时期的中国还从来没听说过“软雕塑”这一词汇,直到20世纪80年代万曼重回中国。他是保加利亚艺术家,原名MarynVarbanov,现代壁挂艺术的创始人之一,是把“软雕塑”引入中国的第一人。50年代初万曼进入索菲亚美术学院雕塑系,1953年到1958年留学中国学习绘画和美术史之后又学习图案和染织,并在研究生阶段攻读编织艺术。之后被欧洲很多国家邀请举办个人展览,声名远扬。在中国留学的这几年中,他成功的从绘画跨界到编织艺术,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的壁毯编织艺术和古老的缂丝技艺所打动,另一方面,被来中国展览的让•吕尔萨的作品所感染,最终确定了其艺术道路。之后便有了,万曼走进中国美术学院,开始创立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真正把“软雕塑”引入到了中国艺术界,给了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化抉择的中国纤维艺术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家,如谷文达、梁绍基、施惠等,并在1986年把他们带入了国际壁挂的展览上,迈出了中国纤维艺术的第一步。如今他们是国内纤维艺术的第一批实践者,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纤维艺术领域教育前线的园丁。

三、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现状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纤维艺术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孩子。从上世纪80年代初“软雕塑”艺术语言被引入,到2000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地毯专业委员会正式更名为“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后,又经历10多年的发展。在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和中国纤维艺术领域内的第一批教育实践者的带领下,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都在不同院系都开设了纤维艺术专业或纤维艺术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清华美院、西安美院、山东工艺美院等院校在装饰艺术专业或装饰艺术系中设立了纤维艺术设计专业并招有纤维艺术研究生。其中清华美院在装饰艺术设计系设有纤维艺术,这是源于他们的前身是工艺美术系,并沿袭了工艺美术的传统技艺。清华大学装饰艺术系的前身为特种工艺系,2000年更名为工艺美术系,现在改名后为装饰艺术系,下设金属艺术、漆艺、纤维艺术、玻璃艺术四个工艺实验室。同时清华美院染织服装艺术系还下设纤维艺术设计教研室,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综合发展。广州美院装饰艺术设计在材料工艺中含纤维实践课程,并下设研究生方向——当代纤维艺术形态研究。同时广州美院染织艺术专业的前身是中南美专的工艺美术系图案科,其中含纤维造型设计工作室,并设有专业特色课程——纤维艺术设计。天津美院、鲁迅美院、湖北美院在服装或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设有纤维艺术设计,并招有纤维艺术方向的研究生,还设有纤维艺术设计教研室,它沿袭了染织发展的历史。中国美院,雕塑系下设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研究软材料造型与创作,成为雕塑的一个发展方向。

四、“软雕塑”的启示

(一)不断开拓、勇于创新

从上述各艺术院校对纤维艺术教育发展的多元化来看,“软雕塑”艺术语言的介入为中国纤维艺术教育开创了新天地,并不断发展着、壮大着。这种多元的教育不仅为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备专业素质和多元艺术设计理念的年轻纤维艺术家,同时也使我国的纤维艺术融入到了世界纤维的大舞台。在国内外各种纤维艺术展览和学术活动中不断有“软雕塑”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在国内近几届全国美展和国际纤维艺术展中“软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更是蓬勃发展。如第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软雕塑”作品只有六七件,到2010年第六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软雕塑”形式的纤维艺术作品达到几十件。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看到每一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的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手法更是多变,而参与展览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各大美术专业院校的师生。另一方面纤维艺术教育的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着,如张怡庄、蓝素明主编的《纤维艺术史》,林乐成、王凯编著的《纤维艺术》,田青、贾京生编著的《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作品及论文》,还有一些纤维编织技法和纤维艺术展览作品的书籍等,也能看出纤维艺术教育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活跃。通过“软雕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另一面,无论是装饰还是服装染织,还是雕塑,大家都可以自由的、随心所欲的用各种表现方式、尝试各种材料、摒弃各种条条框框。“软雕塑”艺术语言在纤维艺术中的不断壮大使得以壁挂、地毯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纤维,不仅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融入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这些事实足以证明“软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已被中国纤维艺术教育所接纳并不断发扬。#p#分页标题#e#

(二)拓宽对象,传承发展

虽然现在很多重点美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中纤维艺术教育已经被纳入正轨,人才济济,但在一些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成人教育领域内纤维艺术的发展并不乐观。2003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一件粗犷厚重、气势磅礴的软雕塑作品获得了金奖,这件大型纤维雕塑作品叫《中华根》,这座长19.99米,高4米,厚1.5米的,重约3吨的巨型作品,是由当时在山东特殊教育中专任教的郭振宇老师和两批聋哑学生历时4年的反复修整和辛苦劳动才完成的。作品形成根盘根、枝连枝,盘根错节的硕大整体,展现出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生存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可以说这件作品是纤维艺术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开山之作。今天作为特殊教育艺术专业方向的年轻教师,审视10年间,特殊教育领域内,纤维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还有很多担忧。一是,纤维艺术教育还没有在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普及。由于纤维艺术还是一个较新的艺术门类,所以近10年他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高等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中,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而残疾人的纤维艺术教育似乎在《中华根》之后便销声匿迹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在为数不多的全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中,纤维艺术课程有的刚刚开设,有的还正在筹备当中。呈现出的教学成果似乎也没有像《中华根》那样的力作了。二是,师资力量缺乏,实验室不够完善。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是近一二十年才发展壮大的,而第一批纤维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也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的,虽然他们一直奋战在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第一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纤维艺术人才,但和其他历史悠久的艺术门类相比其毕业生人数相当有限,毕业后能从事纤维艺术教育的优秀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纤维艺术教育人数的多少直接限制了纤维艺术教育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普及率。在全国的各大专院校中只有专业的美术院校和一些实力较强的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设有纤维艺术实验室,其他一些高职、高专和特殊教育领域内实验室建设相当缺乏。虽然在1999年山东特教学校便率先成立了“聋人艺术教育研究室”,开始对聋人艺术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全国特殊教育教学科研填补了空白。但10年过去了,由于纤维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所以实验室不完善,实验设备短缺,专业教师缺乏等现象仍然困扰着特殊学院的纤维艺术教育。

(三)走出去、引进来

“软雕塑”艺术语言被万曼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染织、编织领域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再有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在去瑞士洛桑考察期间得知洛桑国际壁挂艺术展停办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国内外的交流,终于在2000年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引入中国,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重新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平台。经过6届的展览,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纤维艺术令人味之不穷而欢欣鼓舞的勃勃生机,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出“软雕塑”多变的形式,也体现出我国纤维艺术教育领域硕果累累。培养的纤维艺术家、纤维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者。有了这2次走出去、引进来的成功经历,今天的纤维艺术已不仅仅满足于“软雕塑”的立体面貌。随着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更加注重对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和探索,为纤维艺术的创作和教学提供特殊的灵感和启示,以求得更大的突破。学校中除了教授运用传统工具或手工制作之外,应进一步引进高科技设备和专业人才。如金属化处理技术、计算机织绣技术、激光技术等。使纤维艺术教育不仅限于对传统材料的加工制作,而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和创新,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和设备所创造的可视、前卫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