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视角对苔丝的评析

从生态视角对苔丝的评析

一、引言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一1928)的传世佳作《苔丝》(1891)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批评家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小说的悲剧主题、宗教观念、女性主义解读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该作品“经典”文本的地位和魅力,也为后人继续从多层次、多视角阐释文本提供了可能。生态批评是近几年刚刚崛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于20世纪oo年代初始于美国并逐步向世界各国扩展。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川它将生态伦理思想融人文学领域,它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通过分析《苔丝》中哈代对大自然的热情关注和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的深人思考,充分展示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重返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

二、《苔丝》的生态思想

首先,哈代在《苔丝》中描绘了自然的生动画卷,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壮观和勃勃生机,体现了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思想。19世纪中叶,强大的英国工业革命尚未侵人哈代的家乡多塞特,它“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秀丽的风景,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神秘的历史遗迹,多彩的地方民俗和特色,以及丰富的民间传统和朴实勤劳的人民,都为哈代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深切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敏锐捕捉自然的声音、颜色和微妙变化。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哈代是“大自然的一位细致人微、炉火纯青的观察者”,称赞他是“田野和晨曦的忠实的儿子”川。哈代是公认的描绘大自然画卷的高手。自然是他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哈下的自然美丽、生机勃勃,充满无穷魅力。《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的家乡马洛特村所在地布莱克摩山谷,美丽宁静,空气纯净,土地肥沃、泉水永不干涸,绿草和树木覆盖着一座座丘陵和山谷。这种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宁静预示着苔丝这个“大自然女儿”的美丽和纯洁。相比之下,苔丝打工的塔尔勃塞奶牛场所在的弗罗姆峡谷更具生机和活力,令人精神振奋。平坦的草地被富润河灌溉得一片翠绿。“绿色的牧地上布满了密匝匝的牛群,如同阿尔斯洛特或塞拉尔特的油画上画满了自由民众”。空气清新、爽快、缥缈。“富润河则像指给福音信徒的生命之河一样清澈纯净,水流像天上的行云一样湍急,在满是卵石的浅水处,还整天对着蓝天涂凉地欢唱。”正是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环境中,“苔丝的精神奇迹般地振作起来了”,“她的希望与阳光融为一体”,“在每一阵轻风里,她都听到了悦耳的声音;在每一声鸟儿的唯鸣中,她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被那场经历一度压倒的青春之焰又重新燃烧起来”。这种自然环境的勃勃生机与活力预示着苔丝青春焕发,脱胎换骨,重获新生,对生活充满激情。苔丝与克莱尔在美丽富饶的塔尔勃塞相爱,度过了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和雄伟气派令人崇敬。

自然的美丽源于自然的崇高。自然的崇高源于自然的生机、活力和威力。人们往往通过对自然美的发现和赞美来倡导人应该有的道德和理念。在《苔丝》中,哈代把令人愉悦的清晨景象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他把清晨的太阳描写成一个可爱的金发青年。“由于雾气的缘故,太阳有了一种奇特的情绪以及和人类一样的目光,要想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得用男性代名词才行。”“这个发光的物体有着金色的头发,温柔的目光,神采奕奕,犹如上帝,他朝气蓬勃、目光热切地凝望着趣味横生的大地。”卿哈代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赞美自然价值,真实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眷恋和远离喧嚣的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

其次,通过讴歌“大自然的女儿”苔丝与自然的完全融合一体,展示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人思考,体现了他崇尚自然、重返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把批评的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做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又是社会中的一员。它思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改善这种关系,最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哈代在小说《苔丝》里成功塑造了自然之子的形象,即苔丝—“大自然的女儿”。通过讴歌苔丝,哈代提倡人应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在哈下,充满丰富诗情的苔丝,是“纯洁之美”的化身,有着“大自然女儿”的优秀品德,她自食其力,顽强朴实,心地善良,感情真挚,宽容博爱,并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自然母亲赋予苔丝纯洁美丽的自然外貌,她头发是“土黄色的”,有着“两片充满灵性的牡丹般的嘴唇。一双天真纯净的大眼睛”,她的气息是她所赖以生存的“黄油、鸡蛋和蜂蜜调配出的混合体”。小说中苔丝初现时,“她胸前戴着玫瑰;帽子上插着玫瑰;篮子里装满着的也是玫瑰,还有草墓”碑。就连克莱尔也情不自禁赞美苔丝是“多么清新、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啊!”在一年一度的乡村游行舞会上,苔丝身穿洁白衣裙翩翩起舞,和春意浓浓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美丽的苔丝成了大自然的一个部分。在小说第二十章里描绘了身处自然环境中的苔丝的独特美:“有时,当夏雾更为弥漫的时候,草场就好像是一个苍茫的大海,从雾里露出来是零零落落的树木犹如耸立的礁石。鸟儿穿过迷雾,飞到上层的亮光中,展开翅膀,悬在空中晒太阳,要么就落到把草场分成几份的潮湿的栏杆上,现在那栏杆已经亮得像玻璃棒似的。由雾气变成的细小的钻石也挂到了苔丝的眼睫毛上,或者像小小的珍珠一般落在她的头发上。当白昼之光变得强烈而又平常的时候,这些东西便从她身上消失了,这样,苔丝也就失去了奇特、缥缈的美丽;她的牙齿、嘴唇、眼睛又在阳光中闪烁,她又成了纯粹的挤奶女工,尽管漂亮得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却不得不与世上别的女工努力奋争。”苔丝的外貌常被比作植物,她的行动常被比作动物,尤其是猫和鸟。苔丝“看上去像一只机警的动物”,像一只“陶醉的鸟儿”般倾听克莱尔弹奏竖琴,“像猫一样,悄悄地穿过这一片茂盛的野草”“她那轻轻的脚步与周围的环境极其融洽”,构成了整个景物的一部分。当苔丝与安琪走过草场时,鸟儿飞落在潮湿的栏杆上,苍鹭站在水里,不动声色地观看着他们走过去。苔丝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当她生活在大自然中,苔丝保持着自然母亲赋予她的独特的美丽纯洁。当苔丝受到伤害后是自然母亲宽容仁慈地接受了她并用温暖的怀抱治愈了她的伤痛。苔丝从自然母亲那里继承了包容、仁慈、善良的品德,她忍受着无比的痛苦和屈辱把孩子生下来,敢于在公众面前用博大的母爱去哺育、爱抚她那个无辜的小婴孩。当牧师拒绝为她生病的孩子举行基督教洗礼时,苔丝不顾别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给可怜的孩子洗礼。苔丝由仁爱变得勇敢,她甘愿为孩子做一切。苔丝身上表现出的勇敢坚强以及母性的善良伟大令人敬佩!然而,拥有纯洁、美丽宽容和坚强自然品质的苔丝最终却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哈代这样安排,是要提醒人们一些自然品德已经遭到破坏,苔丝所象征的自然已在渐渐地远离人类。哈代不仅表达出对苔丝的死和自然品质沦失深深地感伤与悲痛,更呼吁人们要崇尚自然,返璞归真。#p#分页标题#e#

此外,哈代对人与自然界生物的关系也进行了深人思考。对于哈代来说,大自然是生命之源。除了人类,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自然的产物,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有权利生活在大自然里,和人类就像兄弟、姐妹、朋友。人们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与它们和谐相处,而不是肆意地虐待和滥杀它们。哈代赞美了人与自然界生物的和谐友好关系,彰显了动物保护意识。当苔丝穿过一片野草地时,周围的生物把她当做它们的同类去亲近;当苔丝与安琪走过草场时,鸟儿飞落在潮湿的栏杆上,苍鹭站在水里,不动声色地观看着他们走过去。苔丝与自然界动物从物我相亲到物我相忘、物我同化的境地,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层次。小说中对残杀动物的行径也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当苔丝与安琪分手回娘家时,在途中,苔丝夜宿一片树林,她看到几只中了枪弹的小鸟,目睹了它们痛苦抽搐的惨状。她知道,那些猎人都是“文明”人,他们杀气腾腾、嗜血成性,杀害的都是无害于人类的羽毛动物,“他们对待自然大家庭中的弱小成员极其粗暴、极其无礼”。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人类肆意虐杀动物已开始导致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们开始关心动物并呼吁保护动物。但早在一个世纪前,哈代就已经体现出了保护动物的意识。从整体生态平衡系统的角度来看,哈代敏锐的预见早已充分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三、结语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哈代见证了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面对严酷的现实,哈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人地思考,并且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今天,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越来越担心他们的生活环境,并开始号召生态保护运动,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哈代早已在他的小说彰显出他祟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哈代自己一生都生活在大自然里,远离尘嚣,也充分证明了他对大自然深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