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对环境发展的积极作用

林业对环境发展的积极作用

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经济发展上普遍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衰退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1.1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严重。近几年我国大气污染虽说得到了改善,但依然很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急剧增长,预计2010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很容易达到每年16亿吨;空气总悬浮颗粒物(P)污染严重,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有增无减,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水污染加重。我国每年排放的污水其中很大一部分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使江河湖库及近海海域普遍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已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全国7大水源中有一半河段被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城市地下水的50%受到污染,这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1.2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加剧。我国水土流失和风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8%,仅水力侵蚀面积就有179万km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3。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湖泊和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水土流失是导致长江流域水灾,黄河断流的重要原因。

1.3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

长期不合理利用原始森林,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加剧等问题,使动植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占总数的7.7%。处于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有1019种,占总数的3.4%。物种灭绝反映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或减弱。

1.4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我国是自然灾害类型最多、频次最高的国家,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灾害类型。近几年出现的江河断流、洪灾频发、沙尘暴、酸雨、绿州蒸发、干旱扩大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发展,每年经济损失达500-3500亿元。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

2.1在生态建设中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森林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据了解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一公顷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制造氧气,森林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大地大75倍,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必须合理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最大限度、最优化地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按森林的主体功能和经营目标,使其各类森林合理布局,科学配置;通过对森林的分类经营,实施生物改造措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效。

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林业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发展经济林为目的的传统林业,向以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现代林业转变;林业工作也要从过去主要抓发展林业产品,转向重点抓造林绿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全面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要发挥林业的生态主体功能,必须把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突出出来。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监督监测体系,实行建设生态公益林工程监理制,建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实行有效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调减森林采伐量、加速森林资原培育、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于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速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对现有天然林木本着宜采则采、宜改则改、宜抚则抚、宜封则封的原则,合理配置,科学经营,确保森林资源不断增长。如解放后湖北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年造林平均300万亩以上,植树造林1亿多株,有效地改善了我省的生态环境。

把林业纳入经济社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林业建设发展中,要始终把保护环境、培育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坚持多元开发,综合利用,不断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以生态优势来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林业。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与林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一是使林业产业化向多元化发展,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以产业调整促进生态平衡。二是要注重林业生态基础设施配套产业,使生态基础设施适应现代化林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三是要从本地生态特点和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坚决禁止毁林开垦、毁湿开垦和草原开垦,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林。

2.2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

以小流域为单元,构筑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组织开展重点治理、综合治理和规模治理。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草原则,进行山、水、田、林、路、井、电、草综合整治,对治理流域实行全面围栏封禁,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牧业技术措施与水资源配置、生态修复的优化组合生态沟治理模式,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护体系。开展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为改善水质状况,防治面源污染,根据江、湖、河、水库承担供水任务的重要性在该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采取农林清洁生产措施、农田塘渠系统净化措施、植被缓冲带措施,分层控制和净化水质,建立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和监测为重点,推广水源区综合防治的有效模式,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增长基本上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路子。这种增长模式主要是靠资源、投资和劳动力的扩张实现的,与经济的高增长相伴随的是高消耗、高浪费和高污染。面对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再走这条老路,很难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值得提倡。具体是掌握变“废”为“宝”的技术,建立废物利用的中介组织。企业间互通信息,加强合作,使一企业生产后抛弃的废物变成另一企业稳定的生产原料,这样既可大大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又可消除废物造成的污染,达到一举多得的收效。#p#分页标题#e#

2.4因地制宜地增加植被建设

植被建设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核心,但又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因地制宜地增加植被,提高其覆盖率。

总之,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