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管护工程建构

天然林管护工程建构

 

1湟源县自然环境   湟源县地处东经100°54′30″~101°24′50″,北纬36°19′27″~36°54′54″,属西宁市管辖,全县总面积15.09万hm2。海拔2470~4890m,年均温、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分别为3.0、13.9、-10.6℃,≥5℃、≥10℃的年积温分别为1771.7、1027.5℃,无霜期27~71d。年均降水量为400mm,植物生长期降水量为350mm,年蒸发量为1454.3mm。主要气候特点: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明显多雨,冬季漫长干旱。气温日差大,年较差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湟源县土壤类型较多,根据第一次土壤普查统计,境内有8个土类,分别为石质土、高山草甸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黑钙土、灰褐土、栗钙土、沼泽土、新积土[1-2]。   2湟源县自然资源   2.1土地利用   全县总土地面积15.09万hm2,其中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分别为2.33万、5.47万、6.14万hm2,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15.44%、36.25%、40.69%;道路、水域、居民地0.33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19%;未利用地826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47%。   2.2森林资源   湟源县林业用地面积为5.47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6.25%。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分别0.33万、3.47万hm2,分别占林业用地的6.03%、63.44%;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分别为0.33万、1.42万hm2;苗圃地156.13hm2。四旁植树1153万株(其中林网288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4.75%,活立木蓄积量为50万m3[1-3]。   2.3野生动植物资源   2.3.1动物资源。全县野生动物资源共有50余种,肉用动物有黄羊、岩羊、野兔、鹿、石鸡(尕拉鸡)、岩鸽等;药用动物有麝香、高山雪鸡、蝙蝠、猫头鹰等;珍贵毛皮兽有水獭、喜马拉雅旱獭、赤狐、石貂等[1-4]。   2.3.2植物资源。全县野生植物资源共有1100种,其中有箭叶锦鸡儿、芦苇、马兰、狼毒等纤维植物;大黄、黄芪、羌活、蓁艽、柴胡等600多种药用植物;百合、玉竹、黄刺玫、丁香等30多种可供观赏的花卉植物;还有蕨菜、蕨麻、珍珠蓼等淀粉植物;云杉、青杨、旱柳、白桦等乔木树种;沙棘、柠条、枸杞、河柳等灌木树种[1-4]。   2.4旅游资源   湟源县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比较闻名的旅游景点有北极山、日月山、省级森林公园大黑沟、蒙古族格鲁派重寺扎藏寺、华石山等10余处,还有不少林地林木繁茂、环境幽静,可供游人休闲度假。   3天然林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林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缺乏管理资金,基础设施薄弱,天然林保护难度大。二是工程区内天然林保护与当地农民群众放牧养殖的矛盾突出,灌丛退化严重。三是天然林分布较为分散(分布于10个乡1个场),且草场退化比较严重,管护难度大。   4湟源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目标   4.1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社会、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天保工程的实施可以带动工程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也可以因地制宜,在林区内套种中草药等经济植物或放养经济动物,增加当地群众的就业机会,实现林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5-6]。   4.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要根据工程区的具体情况,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合理搭配乔、灌、草,进行综合治理。可以通过人工植树种草的方式,既不破坏现有林草植被,又能扩大绿化面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区域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4.3坚持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按照县级“十五”规划总体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封、造、育相结合,乔灌草结合[1,7]。   4.4坚持重视科技、讲求效益的原则   在天然林保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结合适用技术,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严格管理,通过实施攻关、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治理的综合效益。   4.5坚持集中连片、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工程实施区实行集中连片治理,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力争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积少成多,注重实效[1,8]。   4.6坚持工程实施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的原则   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要理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的关系,增强工程的可操作性,以促使天保工程顺利实施,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