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学加入院校教育主流

女性学加入院校教育主流

作者:罗萍 王秀英 单位:武汉大学

女性学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女性学基本原理教育以及性别平等意识渗透各专业教学与教材改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纳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体系。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性别平等意识以及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尤为必要。

一、女性学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21世纪迎来了女性学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是女性学发展的好时机。

(一)性别教育写进两个发展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规定:“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重申:“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9年级)编制中,将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到母语教育中,以便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上述两个纲要明确告诉我们,社会性别要纳入教师培训课程;高校相关专业要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课程;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中小学要“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这种形势、这个时机对于女性学理论建设,对于敦促将女性学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十分有利。

(二)社科系统开始重视女性研究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中已有9个学科领域明确列入12个直接与妇女/性别研究相关的选题方向。2005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指南中已明确列入“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社科院院长委托项目在该院妇女研究中心设立了四个妇女/性别研究课题。这一切无不说明将妇女/性别研究纳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主流已经开始或已成为一种趋势。其研究成果不仅为女性学理论建构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又会有力敦促高校课程改革做出回应。

(三)全国妇联积极推动全国妇联正在加强与教育部和各高校的合作,成立专门机构,编写系列教材,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全国社科系统、党校系统、高校系统、妇联系统“四位一体”的妇女与性别研究网络的形成,争取妇女学纳入高校教育主流。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将从机制上推动妇女/性别研究、教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首批基地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21所高校、党校、社科院、妇联建立,这将成为女性学发展的新一轮推动力。

(四)高校妇女研究中心是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的生力军全国已有50多所高校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她们开展女性学研究,开设女性学选修课;北大、首都师大出版了女性学教材;1998年,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率先在社会学硕士点下设置女性学方向招生,推动了女性学学科建设步伐;2005年10月中华女子学院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女性学专业,2006年3月,女性学成为经教育部备案和审批同意设置的高校新增25种专业之一,这意味着女性学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序列。一批批女性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在各高校妇女研究中心旗帜下聚集与发展,这是高校女性学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欣喜地看到,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前途光明,我们必将迎来女性学发展的好时机。

二、大学生需要进行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

(一)性别平等教育伴随大学生人生社会化过程人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通过文化和教育的灌输不断剥离动物界所具有的一般属性的一面,建立起团结、友善、帮助、公平、正义、平等等观念和行为的过程。人类进化到今天,在整个人类社会,已将公平、正义、平等观念惠及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虽然在某些领域仍有不平等现象存在,但从观念上人们都已承认必须平等。唯独不同性别的人没有公正、平等地对待。在一切不公平中,持续时间最长、跨越领域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是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它贯穿到至今所有阶层、所有地域、所有行业、所有群体的社会、团体、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文化影响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十分不利,这种文化的改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等这个过程结束后再让大学生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能等待,不会停止,一代又一代的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社会化,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要树立公平、正义、平等观念只能通过教育灌输。性别平等教育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十分必要,因此,性别平等教育应该伴随大学生整个社会化过程。

(二)性别教育唤起女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受传统观念影响,女人总被视为弱者、依赖者的角色。莎士比亚曾说过: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古老名言是传统观念浓缩的经典,是对女性的严重束缚。女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女人,它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应带头打破弱者形象,做自立自强的典范。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将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作为时代的骄子,如果我们的女大学生都不能自立自强,那底层妇女何谈不依赖、不做附庸呢?一半人依赖另一半人,一个性别依赖另一个性别的社会不算正常社会,也不会有快速发展。对占高校半数的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意识,是对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新内容,也是高校女性学教育的又一重点。

(三)性别平等意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素质之一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尊重人、尊重女性是最基本的做人要求。现实生活中不少有知识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歧视妇女,在家里打老婆,看轻女孩。大学生不是一般的人,有礼貌、有风度、尊老爱幼、尊重妇女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时,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国家的建设与接班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性别平等意识,自觉地将两性利益同等看待。因此,我们要把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到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将性别平等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性别平等意识是对大学生“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德”,不仅是爱祖国、爱人民和尊老爱幼,还包括大学生应具有公平、正义、平等观念,没有公平、正义、平等观念不能算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党、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和老幼关系,还要能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因为性别关系是一个最大最普遍最广泛的人际关系。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能尊老爱幼,而且应该公正、平等的处理性别关系。性别平等意识是一个人“德”的基本表现。大学生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只能通过教育灌输。平等地对待异性是大学生应有的“德”,大学生应是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的优秀公民。具有性别平等意识是对大学生“德”的基本要求。一个人没有平等的性别观念,公平、正义、平等将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德育教育中有必要纳入性别平等意识教育。#p#分页标题#e#

三、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的设想

我们试图为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作一些设想和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东西。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纳入公共政治课教育

到目前为止普通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一般列入公共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修。自选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有少量学生选修;二是自选课一般都不是主要课程。在高校,外语、政治、思想品德、军事等是全校各专业的公共政治课,学生不能不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部分,它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纳入公共政治课教育。能不能平等地待人,有没有平等意识是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应该纳入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女性学就进入了高校公共政治课教育体系,也就是进入了高校教育主流。

(二)性别平等意识渗透各专业教学与教材改革

各专业特别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都应有性别平等意识,从性别视角审视专业讲授内容。在现有的教材和讲授中,基本上没有性别意识。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讲授者从性别视角增加内容。目前的人类史基本上是男性的历史,在历史上看不到女性的作用,有也是抹杀、歪曲,甚至丑化。女人在历史上的功绩被淡化,史学领域还往往流露出“女祸论”的影响。四大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除附录里人大代表名单中有“女”字,很少有性别信息。正史中女性缺席,只在野史和文学作品中从婚恋角度切入的浪漫故事,但这又往往透显出视女人为赏心悦目的娱乐品。以性别视角来看史学,在历史上活动的是两个性别,女性的活动、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进入历史教科书。史学的改革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今天能带着性别意识讲授历史,那就是这门课程改革的开始。在法学领域往往将人视为抽象的“人”,就是以男人代替“人”,立法中以男人代替“人”,女人的利益往往就被男性“一体化”了。从性别视角看《物权法》草案,“工伤”通常就是指受工伤的人接受赔偿,但一个怀孕妇女的工伤就复杂多了。它应该包括妇女本人受伤和因胎儿受影响可能生出一个有缺陷的婴儿。在这里,若以男人为假设人或以男人代替人的立法就会出现问题。立法中应有性别视角,但这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一个逐渐消解立法中性别盲区的过程。而目前大量现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性别盲区,这就需要我们增加性别视角的分析,引导学生用性别平等意识的眼光看待当前的法律法规及其修改。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专业,从性别视角审视修改和增加女性学内容,是教材改革的重点之一。

(三)女性学教育需要行政推力

女性学要主流化,必须取得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和学理合法性。行政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是通过学科建制建立起来的;学理合法性是通过学科制度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要进行三个层面的工作,这就是女性学的行政设置、社会认可和理论体系的独立与完善。而学科行政合法化和社会合法化是更重要更迫切的事情,因为在我国学科设置基本上是一种行政行为[1](第101-104页)。我们不会忘记,1979年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恢复虽然有实践的需要,但与邓小平的批示不无关系。三个一级学科、三个学科专业随着批示立即建立起来,我们今天争取的是建一门女性学课程,应该说容易得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争取走行政合法化这条路径,但这并不是降低我们在学理建设方面的努力。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就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需要”[2](第505页)。这无疑是对的,一门学科的设立是由社会发展需要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些人来肯定或否定的。学科建制当然要有社会需要,但社会需要不大的却建了学科,而社会需要大的却不能及时建学科的特例也不鲜见。社会认可了,才能行政认可,这是就一般而言。但没有社会认可的,却得到行政认可并非完全不可能。有了行政认可,就有了发展资源。在当前社会主流文化氛围下,要争取女性学首先得到社会认可,没有一定程度男女平等文化氛围的准备,将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合理地运用行政力量推进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这对于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不无益处的。

四、高校女性学教育与进入高校教育主流

(一)高校女性学教育

我们理解的高校女性学教育,一是包括女性学基本原理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以及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渗透到各专业教学与教材改革。二是女性学学科建设,包括女性学学理建设,即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建构;女性学学科建制,即专业设置。我们开展女性学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科学的性别意识,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基础,而不是大学生都去学女性学的基本原理,更不是都去学女性学专业。我们认为:在所有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和农、林、医、军、航天、地质、科技等)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与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专业将性别平等意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与教材改革中;在社会工作等相关文科专业开设女性学基本原理课程,这就是我们理解和倡导的高校女性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既是女性学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女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争取妇女解放的理论,又是实现性别平等的理论基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妇女问题得出的五条基本原理[3](第1版):(1)妇女受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在私有制下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实质是阶级压迫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3)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5)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这五条基本原理分别指出了:妇女受压迫的暂时性,妇女受压迫的性质,妇女争取解放的正确途径,妇女解放的长期性以及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伟大贡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就要认真领会这五条基本原理,并用这五条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生活,认识妇女问题,并探求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妇女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性别是女性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判断和权利结构。它是后天形成的、可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先天决定的生理性别,而是由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即社会文化建构的。社会性别理论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区分开来,揭示了男女不平等产生的根源。社会性别视角既是一种科学方法,又是一种观察视角,运用这种理论和视角,我们就能够在人们认为是正常的、历来如此的社会现象中,识别出两性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男女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不是由于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形成的,而是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的,它可以随着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p#分页标题#e#

我们讲的性别教育,一是要将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区分开来;二是要“使社会性别主流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纳入联合国决策、纳入国家公共政策,这就是联合国开发署提出的“使社会性别主流化”口号。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指将男女平等具体化到立法和制定政策以及一切社会活动中的行动。就是说,在解决问题和制定政策时,要将男女两性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虑,将男女两性都作为社会主体看待,从而最终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性别主流化必须通过将社会性别纳入决策、纳入政策,而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主流是纳入决策、纳入政策的保证。只有性别教育主流化了,培养的下一代才会具有性别观念,才会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由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人来制定政策,做出决策,其决策才会将两性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因此,社会性别教育主流化是实现决策主流化的保证和基础。

(二)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就是女性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同样的学术价值。它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在职称考核和评定中,在提倡和奖励方面具有同等的分量。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

全校公共政治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作为一个部分开课;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专业融入或渗透性别平等意识,以性别视角进行教材改革;女性学基本原理在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中开课。这就是女性学进入了高校教育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