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变革探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变革探析

作者:白秀广 陈晓楠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模式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从原来的专业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向快速的学习能力型倾斜,这些均是由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更新换代引起的,因此,如何应对社会的这种快速变化的形势,培养出适合整个大社会环境的人才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而如何加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教师的讲授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出现了“教学互厌”的尴尬局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本文以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一点感受,以期对提高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借鉴。

二、教改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量经济学属于应用型、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因此,应注重实践应用,以应用带动基本知识与技能、计量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应用中加深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步骤、方法和思想。基于此,笔者在教授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增加或详讲应用性比较强的概念、原理及方法,如模型的应用条件、平稳性、异方差、自相关等的处理,并结合软件可以熟练操作。且针对相应的知识点提供对应的案例讲解或演示,促进理解和软件的操作应用,并结合已有的科研成果或正在研究的课题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练习和讨论,如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非典对旅游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效果、火车实名制等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练习。删减或略讲理论性过强、缺乏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理论推导等,如有效性、无偏性的证明等,删减或略讲的部分内容可以课后自学,自学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将统一讲解。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在讲解的过程中,重原理及结果,轻推论及证明过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及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经典的计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的特点,对某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或拓展,如对于农业高等院校,比较注重农户生产或消费意愿方面的研究,就重点拓展用于意愿选择分析的Logistic回归等,使其能学有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国一个显著的教育特色就是在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虽然最近有所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但整个分科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理科学生对艺术、文学等文科知识的缺乏,文科学生对数理化特别是数学等理科知识的匮乏。知识的相互匮乏使其弊端在大学的学习期间暴露无遗。计量经济学课一般在经济管理学院,而经济管理学院文科学生居多,致使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推理证明进行不下去,甚至往往会出现下面学生高喊我们是文科,听不懂也不需要搞定量的东西,说这些是学数学的人搞的事情,严重反映出目前文科教育的弊端,只注重表面及定性的描述,而缺乏内部的深入的定量关系。这也是近几年出现的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研究生录取中喜欢招数学等理工科学生的原因。针对上述特点,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授模式,往往进入两个误区或极端:一是教师继续讲定量的推理证明,而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也产生了厌学心理;第二是教师轻推理证明等理论知识,只讲软件操作,结果是学生只知道操作,不知道所以然。因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理论与软件相结合为了避免走向两个极端或误区,笔者在讲授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即对于多元回归的古典假设、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虚拟变量等采用重原理说明及结论而轻证明过程的方法,讲述中采用方法与软件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使其可以在理解理论的同时掌握其操作方法,加深其印象,另外,根据已有的案例及结合科研成果,进行系统的说明和详细操作,使其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其意义。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2]。有关专家作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3],结果如下表。从上面的实验可知,在教学过程中越是采用学生参与程度大,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学生收获越大,效果越好。因此,笔者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让同学们以3~5个人为一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分析社会上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分析”、“非典对中国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认识到课程的实用性,调动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又避免了课堂上乏味的理论和证明,让同学们真正掌握到知识和技术。另外,同学们通过完整的从收集问题、拟订方案、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到得出结论的整个流程的参与,加强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观点鲜明,创新点突出的文章可以通过指导修改后发表,进一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交流经过前面的实践教学,每个小组通过自己的合作努力都有了对某个问题的第一手数据和结论。由于每组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方法和结论也不一样,这时让他们进行经验、成果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3]。可由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阐明各组所用的方法和观点,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肯定成绩并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互为借鉴,而且还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成果交流的基础上体会计量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和开阔大家的思维和认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兴趣。另外,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情况的检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得到锻炼和培养[4]。#p#分页标题#e#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多采取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计算等以考记忆力为主的题型。它的弊端在于只要学生的记忆力好,考前背公式及题型等,在考试中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容易使学生出现平时上课积极做笔记不思考、期末时忙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问题。学生即使在考试中得了高分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其能力。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4]。布鲁纳的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看结果,而是看过程。他认为,一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得了十个知识点,而另一位学生经过他自己的思考而获得了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当然是第二个在培养学习能力中价值更大[5]。因此,我们建立了基于过程的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并在第一节课时进行说明,让学生目标明确。本体系是在传统考试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应用考查相结合,专项与综合考查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具体包括:1)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即书本理论知识,如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虚假回归等与软件操作考核相结合,可通过最后的综合大练习在机房进行现场考核,主要考其实战能力,占30分;2)期末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期末成绩占30分,期末考试内容既要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也要包括一些拓展性内容,还要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如房价问题,考察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到课率和积极参与课堂及小组活动,完成任务情况等,占40分;对于理论与社会现象,专项与综合考查等已包括在前两项的考查中,不再赘述[6]。另外,不拘泥于上面的考核形式,比如鼓励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公开等均可酌情加分。通过两学期的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性在迁移默化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日益受到欢迎,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克服“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提高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工具,更好地应用于探索和解决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人的指点,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深入拓展提供帮助和借鉴。本次教改,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堂沉闷的气氛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收获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以及学习效果提高了。但是还存在诸多需要提高之处,如丰富教学案例、完善应用实践教学、提高社会经济现象分析的深度、注重平时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等,将在后续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