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下失业保金促就业策略

计量经济学下失业保金促就业策略

作者:刘璐婵 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我国自建立市场经济以来,逐渐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在全球蔓延开来,2008年这次危机的触角已经伸向经济的各个角落,自然也波及到作为国际市场一员的中国。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结束了扩张的阶段,开始从一个高峰处渐渐下行,出现了对实际GDP长期趋势的负偏离[1],这种衰退的迹象在劳动力市场就表现为周期性失业。我国遭遇的失业冲击自然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而需要以坦然的态度对待这次周期性失业,并由政府、企业与个人三方共同应对,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从失业保险的角度来说,对于失业人员,可以利用失业保险基金保障他们的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除此之外,失业保险基金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可以利用基金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借此机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质量。对于企业,可以实行失业保险基金缴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以此保证企业用工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将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实证研究入手,分析利用失业保险基金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充分利用失业保险基金的必要性

2008年末,政府财政拨款4万亿进行基础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政府希望通过基础建设来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疑点:1、这笔财政拨款的投资方向主要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的基建多数都实现了机械施工,相比以前,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不少。2、基础建设所对应的是相对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在该市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拨款所带动的建设多数是为农民工提供了机会,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形势还是没有得到改善。3、财政拨款只能解决一时之需,那么经济走出低谷开始复苏后,低端劳动力还是只能卖力气,其能力、技术都没有得到提升。4、对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的支持不足,忽视了大量非正规就业渠道。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可以满足失业者接受培训的需要,同时也能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通过缓缴、少缴保险基金的方式间接地帮助中小企业,减轻企业负担。但是企业必须为每位工人缴纳2%的失业保险费,而且社会保险费一般占工资总额的20%,对于企业来说,在遭遇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拿出一笔钱无疑是雪上加霜。为避免成本的增加,企业会选择解雇工人,这会严重影响到就业市场与社会的稳定。为防止这种现象出现,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二、利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可能性

(一)失业保险基金与失业、就业情况的定量综述从中国统计局和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中得知,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在1998年为51.9亿元,并随时间变化大体呈上升趋势,在2004年达到211亿元,但2005、2006两年明显下降,2007年又回升,攀至最高点218亿。这是因为领取失业保险基金的人数在发生变化。相比之下,基金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已达到472亿元。此外,领费人数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440万人,而从2003年开始逐年下降,现在已经降至286万人。城镇就业人数逐年小幅攀升,2007年达到29350万人。[2]

(二)以下分析根据199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以及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样本数据建立了回归模型,通过计量参数估计及检验,研究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

1、样本数据的收集及模型的初步建立

我国1998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以及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数据如下: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分别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国内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以下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μ0其中,β1为失业保险收入,β2为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β3为国内生产总值,Y为失业保险的支出,μ0为扰动项。通过SPSS软件分析,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出模型:Y=59.339+0.568X1+0.222X2-0.001X3,=0.987,F=229.712t值:(3.661)(3.4)(7.844)(-2.006)根据F分布表,5%显著水平上,自由度为(K=3,n-k-1=6)的F检验的判定值为4.76。由于F>4.76,故通过检验。同时在5%显著水平上,自由度为n-2=8的t检验的判定值为2.306,β1、β2的t值大于2.306,故这两个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0.987,可见拟合度很高。DW=2.25,用杜宾—沃特森比按5%显著水平进行双侧检验,得出DW(2.25)<4-du(2.39),即误差项中不存在系列相关关系。但是在模型中,β3的t值无法通过检验,而且国民生产总值的系数为负,这与经济规律相违背。因此我们断定,该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Frisch法对以上模型进行调整。[3]

2、调整并得出最终模型

我们采用逐步分析法(Frisch)对初步建立的模型进行调整。首先对几个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3个一元回归模型:Y=66.335+0.392X,R2=0.728(1)t值:(2.846)(4.63)Y=51.581+0.385X,R2=0.805(2)t值:(2.422)(5.744)Y=48.284+0.001X,R2=0.6(3)t值:(1.361)(3.466)经过对比我们发现,第二个回归模型拟合度最好,t值也较高,能够通过检验,因此选择第二个模型Y=51.581+0.385X为基本回归模型,其中解释变量为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首先我们向基本回归模型中添加国内生产总值解释变量,则基本模型变为:Y=8.843+0.295X1+0X2,=0.968,F=135.042t值:(0.859)(10.187)(6.861)其中,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的系数为0,因此可以解释为该变量无意义,所以是多余变量,可以放弃。其次我们添加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这一解释变量,得到模型:Y=28.795+0.262X1+0.236X2,=0.981,F=239.229t值:(4.33)(11.177)(9.367)我们发现,加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变量后R2变大,新的模型拟合度非常好,t值、F值都能通过检验,经济意义也符合发展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和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8,两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DW=2.322,用杜宾—沃特森比按5%显著水平进行双侧检验,得出DW(2.322)<4-du(2.6),即误差项中不存在系列相关关系。因此,上述二元回归模型为修正后的最终模型。

在该模型中,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由失业保险收入与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这两个变量决定。[4]其经济意义为,当其他变量不变时,每增加一万位领取失业保险的人,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就增加0.262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每增加一亿元,就能负担得起0.236亿元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规模逐年增长,同时支出规模也不断扩大,因而必须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失业人数对基金领取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基金支出由领费人数和基金收入决定。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失业人数增加,领费群体人数规模扩大;基金收入方面,现在普遍以三个百分点为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比例(企业2%,个人1%),同时按社会平均工资计算来匡算基金收入。现行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大约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若以60%的基金收入作为当年支出,失业率假定为5%,宏观匡算下来,基金收入水平是支出水平的1.71倍。[5]因此过去的收大于支使基金已经有大量结余,利用基金正逢其时。#p#分页标题#e#

三、利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现实性

经过上述分析发现,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必须经历的经济周期,开始面临更加严峻的失业问题的考验,各经济主体对失业保险基金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积累阶段,开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利用失业保险基金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失业保险基金,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对失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消极的劳动力政策,对于失业者普遍采取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意在防护,而非促进就业。当经济周期进入下降及低谷阶段时,就业形势便显得更为严峻,但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必然的趋势。首先,应当为失业者设计合理的课程,制定较低水平的培训计划,比如多设置一些蓝领工种的学习课程;其次,加强培训的后续服务,设置反馈环节,对失业者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再次,克服初级培训体系的先天不足和后续培训体系的效率低下状况[6],促使失业者培训长期化、规范化。

2、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唐钧表示,政府将对失业基金补贴1000亿,用于扶持中小企业。这无疑是增强市场信心的好消息。同时,考虑到雇主经济损失,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还可以享受降低的失业保险费率或缓缴失业保险费待遇。针对目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中央可以授权当地政府实行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措施,建议降低一半费率。例如广州,从2009年元旦起就将保险缴费下调90%,广州的企业缴纳部分将从2%下调至0.2%,个人缴纳部分将从1%下调至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