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低碳经济连续经营对策

林业低碳经济连续经营对策

本文作者:赵? 何友均 李忠魁 于天飞 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1]。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2]。当前,全球正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也必须确定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加快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直接的途径[3]。大力发展林业低碳经济,建设碳汇林业,通过增加碳汇达到减排的目的,是历史赋予我国林业的新的发展契机。推进传统林业管理、林业政策、森林经营的内部变革,有助于实现高效和低污染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绿色发展模式。

1森林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首先,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依靠将这些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和热能来完成生命的整个过程。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承担着太阳能转换的主体任务,成为地球生命系统的能量库。森林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5]。

其次,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一共储存了约2.48亿t碳,其中有1.15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6]。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恢复、合理采伐和科学管理,可不断增加森林对碳的吸收。森林通过生物过程固定二氧化碳,与工业直接减排相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综合效益大等优点[7]。

第三,森林蓄水保土的功能减少了采用人工的土石方工程,节省了能耗。茂密的林冠可以截留降雨量的15%~40%。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层可以吸收降雨量的50%~80%,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森林在减少径流和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的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化肥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8]。

第四,森林净化环境的功能可减少或消除各种污染物排放。森林能有效地吸收和减缓大气污染物,每公顷森林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年吸收量分别为748t,0.38t和22t[9]。中国森林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达0.32亿t,年滞尘量达到50.01亿t[10],相当于数以亿计空气净化设备的作用。森林通过吸收各种污染物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意味着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

第五,森林可提供多种多样的林产品。森林提供的产品包括林木产品和非木产品,如林果、林药、林脂、林胶等,以及森林动物、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4大战略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优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长期持续利用的优势,是新兴的绿色能源。

第六,森林维护生态安全,降低物质与能源消耗。森林能够调节气候,控制泥石流、固定沙丘、防治荒漠化以及保护农田、堤岸,减少风、雨、气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与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使农业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降低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2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内涵

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是在不影响林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降低林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林业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低碳化。通过发展林业低碳经济并增加森林碳汇,可以抵消或中和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利于实现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最终实现林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通过积极有效地贯彻低碳发展理念,利用或开发、应用新的低碳技术,在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林业经济产品和经济产出,从而减缓气候变暖,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1],以实现全社会的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3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将森林和森林管理纳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共识。通过科学设计,可在实现低成本减排的同时带来多重效益。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可与适应气候变化形成协同效应。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毁林等方面的努力,就是将相关资源在自然碳汇方面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效益,与其所具有的其他价值进行综合的权衡,从而引导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朝低碳方向转型[12]。而我国发展林业低碳经济具有以下几种路径。

3.1建设低碳森林培育业

森林培育措施都是为增加林木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量,以达到高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客观上都可以增加碳汇。但如果营林措施不合理,可能导致增加碳排放,有的甚至变为碳源。例如,我国南方的全垦整地和炼山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从长远看不利于碳汇。建设低碳森林培育业,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化管理等手段,实现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营造、保护和改善,加大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从而增加森林碳汇储量。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多吸收固定0.6亿~7.1亿t碳[13]。同时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应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化分解等释放的二氧化碳,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过程的减排。

3.2发展低碳森林旅游业

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作为主要旅游资源,利用森林及其环境的多样化功能,开展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2007年的报告显示,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4%~6%[14]。我国森林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其他类型森林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森林旅游格局。2010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达到2800亿元,我国森林旅游人数正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递增,森林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5]。发展我国低碳森林旅游业,首先应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分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快速恢复。其次应实现森林旅游经营企业的低碳化运营,包括森林旅游区内交通低碳化、建筑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用品低碳化、商品低碳化、废弃物低碳化等。与此同时,还应倡导低碳行为意识,引导森林旅游者实现低碳化消费。#p#分页标题#e#

3.3开展林业碳汇交易

200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18.21%提高到26%以上,计划净增森林面积0.9亿多hm2。因此,我国具有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的资源优势和较大潜力。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大量具有碳汇潜力的项目业主。《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会使国际碳交易活动进一步活跃,碳价格正在呈现上涨的趋势。这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碳汇交易项目活动的开展,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16]。通过林业碳汇项目实现碳交易,完成生态效益市场化的转变,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林业碳汇交易有助于理顺林业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机遇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7]。因此,要深入研究和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建立林业碳汇的技术与管理体系,选择适宜林业碳汇交易的区域,逐步推广完善,从而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3.4建设林业低碳社区

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在社区建设低碳经济更具效果。低碳社区以低碳或可持续的概念来改变民众的行为模式,从而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建设林业低碳社区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林区公众日常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林业社区的低碳化具有重要影响。在林区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实施低碳规划和设计,通过建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鼓励使用环保的交通工具,推行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和建筑,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发展和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倡导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建设和发展林业低碳社区。

4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森林承担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林业应以低碳经济为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功能。培育好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资源的总蓄积量和覆盖率,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18]。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4.1积极推进森林多功能经营

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由林业的多重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的多元化需求决定的。据全国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cm,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m3,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19]。因此,如何推进森林多功能经营,使其发挥在木材生产、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社会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是要加强森林多功能经营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逐步改革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和保障收益权,确保森林多功能经营的法律地位,激励主体积极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二是根据全国森林资源现状、区域地理差异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国家、区域、森林经营单位和林农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多功能经营规划,通过科技进步引领发展。三是大力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水平,创新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森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建立相应的森林经营标准、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

4.2通过认证助推森林可持续经营

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林产品绿色采购、合法性和可持续性木材来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欧盟许多成员国都制定和实施了林产品绿色公共采购政策[20]。美国通过《雷斯法案》控制所采购木材来源的合法性[21]。为了符合绿色公共采购、合法性、可持续性、碳减排等方面的国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独立第三方机构对林产品进行认证,不仅能够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进程,同时还能够获得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回报,树立品牌形象和良好企业责任[22]。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实施与国际森林认证体系互认的国家森林认证体系[23]。二是探索集体林改背景下的森林认证模式,鼓励企业、林农等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森林认证。三是依靠认证所提供的基线数据,制定保护森林碳汇功能的森林经营策略。

4.3加强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

全国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人工林保存面积达0.62亿hm2,稳居世界首位。我国人工林发展在取得极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人们一般不愿正视的、具有隐性特征且难以计量的环境代价[24]。这种环境代价或成本主要包括:由于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环境效益的人工林经营措施(如营造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纯林)所造成的严重病虫灾害、地力衰退、水土流失、景观单调、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差等生态环境损失。针对上述问题,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了《工业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规程》(LY/T1836-2009),目的是促使工业人工林在提供木材、纤维、生物能源、非木质林产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恢复景观、提供游憩场所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今后需要在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6年制定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自愿性指南》、新西兰制定并实施的《人工林环境管理规程》和《人工林操作环境规程》、澳大利亚制定的《与人工林木材生产有关的森林实践:国家原则》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新一代人工林”的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从国家层面确立人工林建设必须遵循的生态保护、环境规划、实施路径、森林采伐等原则,推广对人工林生态环境的管理,以促进人工林多种目标的实现,达到木材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