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数字艺术教育人员的培育

阐述数字艺术教育人员的培育

作者:李茂宁 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一)数字技术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首先要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数字艺术是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或部分使用数字技术作为形式手段或传播途径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美术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数字艺术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数字输入设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数字输出设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特定形式,它与传统艺术种类最大的区别是这门艺术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信息革命造就了这门新的艺术,而数字艺术也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壮大。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掌握关键的数字技术理论与应用,培养利用这些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二)艺术教育的精神

培养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要注重人文素养的积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程度上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人文的发展,技术与人文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协调技术与人文的发展,促使两者在发展中真正产生互动,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数字技术与美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强调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的不断相互渗透。数字技术发展使技术本身走向人性化、智能化,进一步拓展自由化、个性化的精神,使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数字艺术作品,在塑造真实、形式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优秀的数字艺术作品,能用真善美陶冶人的感情,塑造高尚、纯洁的人格,弘扬人文理想。数字技术与人脑的区别在于:计算机长于分析和数字计算,擅长客观分析。而人脑在判断力、想象力、直觉反应、模糊思维以及用非逻辑性的方法进行创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长于主观感受。数字艺术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本体是艺术,不是数字。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主观意识,只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供的人机交互优势,技术与情感的互动,才能构成更为强大的创造力。数字艺术教学要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体现科学的教育思想。要做到知识层次化递进,由浅到深、从低到高的进度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人机交互性,注重从知识到效率的转化。

(三)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还要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之快是毋庸置疑的,摩尔定律由戈登•摩尔经过长期观察发现: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其所阐述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且仍不同寻常地准确。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艺术的内容内涵和形式技巧不断更新,昨日的主流技术被现有技术更新或抛弃,现行理念和内容结构亦会被今后的发展调整和补充。从1990年Adobe公司正式发行Photoshop版本1.0.7开始,到现在的Photo-shopcs4,这个软件已更新20多次,软件功能由MacintoshPlus机上显示灰阶图像变成现在的数字图像处理,在静态、动态、交互、多媒体领域大显身手。数字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数字艺术教育者来说,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尤为重要。将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更新、转化、导入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发展是每个数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学习型数字艺术教育者的培养途径

(一)转变观念

只有确立从传统的绘画技法和审美的培养到具有学习能力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思路的转变,从狭义的美术教育观转变为广义的美术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法国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说,“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2]4。当一个漫长的时代的惯性还在一个新的时代往前冲,我们要承受比经济、制度等外在的东西更多的斗争,这种斗争的过程就是如何在传统上创新。对于数字艺术来说,创新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社会、文化与伦理等方面作更多的改变。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的数字艺术的创新观念与机制还远远不够。数字艺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获得与传统艺术相媲美的艺术魅力。开设数字艺术课程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视觉文化素养和掌握数字技术的能力,将技术与人类的创作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虚拟的工具和材料以非物质的形式创造的图式,虽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视觉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3]55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意味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2]2生活的数字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态、艺术观念,数字艺术化的趋势是越发显现了。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化,整个社会形成了对数字化的认同,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艺术形态的存在。数字艺术是否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艺术,目前尚难定论,但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整个社会文化语境对数字文化制品需求的不断加强。如今,数字艺术以不同形式进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游戏、DV、影视广告、数码摄影、数字音乐、FLACH、CG等已深入大众生活之中。网络游戏的叙事性、交互性、竞争性,信息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被改变了,多人交流、新的集合这些方式,剪去了人们所认为传统艺术的经典文化脐带,数字艺术时代转型时期,人们在虚拟的数字网络中,形成一种崭新的生存体验,互动的影响使大众在虚拟状态中对实体艺术进行集体反叛,而这种关系其实就是从书籍时代转到电子时代。在网络空间里,非永恒的艺术形式以新的集合形式出现,自由的激情、灵感、创造都在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境和艺术形式,也大大适应了时代的进步。

(二)动态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中心、以书本中心的“传递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和发展需求。这种教学严重抑制了学习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要体现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钟启泉对广义的“学校知识”有如下解释:“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是同克服知识的非人性化、同知识的活用相关的。‘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这是一种从‘实质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的重心转移。一种广义的‘学校知识’概念。”[4]5传统的教学模式,“传递者”仅仅将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不仅没有方法论知识,更谈不上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了。数字艺术课程是较新的课程类型,“知识技能”涉及到多个学科,其知识构成都是动态的,“传递式”教学的讲授法,谈话式单向的灌输很难胜任教学。教师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的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参与或极少参与,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兴致很高,学生却兴趣索然。要改变这种静态的教学,课程模式必须改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知识“传递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随之也转变成课堂的主体,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师利用数字信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程的进程。教师和学生建立的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对话”平台,信息得到即时交流与反馈,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方法论知识”。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双向的交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主观认识,强调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才能孕育出创新精神、共享精神和发展的源动力。#p#分页标题#e#

(三)成长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主。教材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数字艺术课程是建立在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影响到知识技能的更新,数字艺术课程的内容是发展的,是成长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计算机科技发展的速度,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教学资源更新周期长,根本没办法满足学科的发展,只能做教学的参考,作为辅助教学资源。数字艺术课程内容动态的发展,致使课程内容紧跟前沿知识发展的步伐,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数字艺术导入美术教育专业时间不久,学科本身仍在探索之中,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多,课程的管理实施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经验。现有的教育体制导致拿来的东西本土化进程的缓慢,现有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按照传统学科的设置进行管理,比如课程需要既定的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进度,既定的教材。要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具有数字艺术素养教育人才,必须打破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创造学科发展的和谐环境,针对学科的特点建立灵活的、可发展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艺术创作规律为纲,以科技发展为导向,积极导入前沿科技,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完善数字艺术课程的管理和建设。

2.教师首先是学习者数字艺术课程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者。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知识更新迅速,要想靠以前学的知识“应付”课程教学,已完全不可能了。对于数字环境中大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教师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必须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要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扩大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完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给予正确的方向导航。面对庞大的信息网络冲击,课程教师还必须学会甄别、遴选科学有效的信息。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最新的数字艺术信息资源,对其分类整理,充分利用,建立起个人的数字艺术信息资源库。数字艺术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要坚持三点。(1)权威性:在遴选数字艺术资源时,必须要选择和利用学术水平高、权威性强的信息资源。对各种信息充斥的网络资源,要准确的判断和严格的挑选。(2)系统性:数字艺术资源库的建立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对收集的数字艺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不断补充完善,使资源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多样性:在数字艺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上要注意内容、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比如静态的图片、动态的图像、多媒体类的资源等。

3.建立教师—学生—知识库互通模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5]新课程的标准,十分关注中小学教师教学的“探索性”和“体验性”,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美术教育专业,其课程必然要体现自主探究和注重实践的精神。张胤在《数字化之道与课程构建》一文中提出“共享式的知识流动”[6]88,即建立类似物理学所说的连通器的模式,教师与学生都从外界汲取知识,然后分享他们之间的知识。在这个模式中,知识的流动变为两个过程:一个是传统的从教师到学习者方向的流动,一个是师生之间知识的共享流动。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数字艺术课程知识的流动最大启示在于,真正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知识,甚至向学生学习。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高峰体验时刻人通常感到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于主动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建立的数字艺术资源库也可以倡导学生参与,通过网络技术,将它打造成“共享式的知识流动”库。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教育”,亦弥补了数字艺术课程虚拟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