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例6篇

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

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文1

关键词:职业病;职业危害;预防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23

1 前言

核电站核岛安装工程属于劳动密集型工程,通过对防城港核电核岛安装工程的职业健康安全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人数较多;(2)职业危害作业类型多,如探伤、焊接、保温、混凝土打孔等;(3)作业环境复杂,受限空间、交叉作业多;(4)高强度作业时间较长,受上游条件影响赶工已成常态;

(5)南方地域性气候,施工环境潮湿闷热。

综上所述,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然会增加罹患职业病的几率。

2 核岛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风险识别

根据核岛安装工程的施工特点及地域特点,现对其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2.1 生产过程

操作工序:打磨、切割、焊接易患尘肺、电光性眼炎、电光性皮炎、噪声聋职业病;操作工序:包裹、填装、铆接 易患棉尘病、接触性皮炎职业病;操作工序:探伤易患慢性外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操作工序:打孔易患尘肺病

2.2 作业环境

各种作业各工种空间狭小、通风不畅易造成尘肺病、噪声聋、有毒有害物质中毒。

3 职业病防治体系的建立

3.1 制定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防城港项目部按照国家法规标准规范并结合实际建立了包括职业健康责任制度、培训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劳保防护制度以及应急预案在内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3.2 设置独立的监管组织机构

通过设置独立的监管组织机构从专业管理角度获取资源,按照相应规章制度的要求,全方位、全视角对项目职业健康进行管理。防城港项目部HSE管理室作为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主控部门,对职业病预防管理实施管控。

3.3 职业健康检查和档案管理

通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来排查和筛除职业病员工,主要包括岗前、岗中、离岗检查,对检查存在异常的积极采取医疗干预。

(1)岗前检查。对进场新员工进行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建立新员工职业健康档案,检查项目应满足职业健康检查相关规定,新员工经职业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本工种工作。(2)岗中检查。所有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员工要按照职业健康检查周期要求进行检查。在岗期间检查一旦发现有职业禁忌症或者出现职业病的劳动者,立即禁止从事该工种作业。(3)离岗检查。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按照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离岗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存档、保管。

4 职业病预防措施

4.1 职业病的被动防护

(1)劳保防护用品的使用。为有效减轻职业危害,降低职业病发生率,首先需要配备专业的劳保防护用品,包括耳塞、口罩、工作服等一般劳保防护用品,主要使用对象为进入施工区域的所有人员;针对直接从事或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人员,还需要配备活性炭口罩、专业防护面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劳保防护用品的普遍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护作业人员,减轻职业危害,但只是一种被动防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危害因素。(2)危害因素的监测。监督检查人员需要定期借助专用仪表器具对核岛内各个区域内的噪声、粉尘浓度进行定量监测,当超出规定标准限值时及时预警并迅速采取干预措施。(3)作业时间管控。防城港核电项目位于华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气候,每年夏季厂房内闷热潮湿,施工作业很容易引发中暑。为此防城港项目通过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延长正午休息时间,增强员工体质,降低患病风险。

4.2 职业病的主动预防

(1)工艺改进。为从根本上降低职业健康风险,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即从本质安全角度出发,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来取代落后的职业健康风险高的施工工艺,例如主管道焊接引入自动焊来取代人工焊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缩短了作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时间,降低了作业人员患职业病的风险,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提升了产品质量。(2)加强通风。核岛内部较为封闭空间较为狭小,空气流动性差,为改善核岛作业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必须采取强制通风措施,例如设置排风扇、风机等排风设备,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将正式通风系统和临时通风系统结合的方式来改善作业环境中的空气质量。(3)使用环保型材料。随着环境保护要求和标准的提高,核岛安装所使用的材料也必须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例如采购环保型油漆、环保型保温材料,从材料的源头上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

4.3 职业健康文化建设

职业健康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职业健康的知识性、制度性和行为性建设等三个方面。(1)知识性建设。首先通过科普宣传让所有员工对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培训教育让其进一步深入了解职业病的形成原因和病因的外在症状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员工在掌握了这些关于职业病及职业健康的基础知识后,对改变其对职业病及职业健康的认识将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制度性建设。通过建设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养,提升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意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转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良好的职业健康文化氛围。(3)行为性建设。职业病预防及职业健康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最终体现在人员的行为上,唯有具体的行动才能把各项具体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偏离的次标准及时进行纠正,对表现优异的及时给予肯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促进职业健康文化建设。

5 职业病预防取得的良好绩效

防城港项目部针对职业危害施工活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职业病预防措施,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整体执行效果良好,自2012年一期核岛安装开工至2016年工程结束未发生任何职业病危害事件。

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文2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对策

引言

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创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等社会理念深人人心,社会生产活动中劳动工作者的安全、健康愈来愈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点关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大力推广社会职业卫生安全工作的举措下,我国职业卫生安全工作综合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职业健康发展仍旧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特别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矿尘危害、有害气体及不良劳动等因素,长期没有取得有效的消除,对煤矿生产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现阶段煤矿职业危害相关因素

1.1矿尘危害因素

矿尘,即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煤尘、岩尘以及其它相关有害粉尘。矿尘属于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粉尘,其可长时间的悬浮于煤矿生产环境中。由矿尘所引发的煤矿职业危害有煤尘爆炸及尘肺病,其中煤尘爆炸是煤尘受高温或者热源影响,与空气中氧气迅速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尘肺病是煤矿生产作业人员长时间于存在悬浮粉尘的环境中工作,吸入大量的矿尘,从而产生的肺部组织纤维性病变的统称[1]。由粉尘爆炸和尘肺病所造成的伤残、死亡人数,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惊人。

1.2有害气体因素

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瓦斯是主要的有毒有害气体。矿井瓦斯是于煤矿生产期间,自煤岩层内向外溢出的以瓦斯为主的各类有害气体的统称[2]。瓦斯事故属于煤矿职业中一种较为严重的危害,其危害主要包括:①自燃引发火灾危害;②爆炸引发伤亡危害;③破坏空气质量引发人身危害;④煤岩瓦斯突出,引发生命危害。

1.3不良劳动因素

现阶段煤矿职业中,普遍存在劳动强度过大及作业姿势不规范等危害。劳动强度过大主要体现在综采工作面支架移动、顶板支护以及煤矿巷道掘进式岩石装车操作等都是超负荷体力劳动。在煤矿生产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通常要进行蹲位、弯腰及跪位操作,长期以往,会导致作业人员出现生理性职业疾病,包括下肢静脉曲张、肌肉骨骼损伤等。

2.现阶段煤矿职业危害产生原因

2.1煤矿生产现场未配备有害物质监测设备

现阶段,我国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谋求眼前利益,过度的节约企业煤矿生产投入成本,未对煤矿生产作业人员及现场空气质量监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当前煤矿生产现场空气矿尘浓度严重超标。由于一些煤矿企业不具备完善的煤矿技术服务保障体制,即使是构建了有害物质检测服务中心,往往也受收费昂贵、地理位置较远等影响,对煤矿定期鉴定及检测并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帮助,从而难以实现煤矿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有害物质监测。

2.2煤矿企业对煤矿职业危害不予以重视

现阶段我国一些大型煤矿企业都会配有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人员及职业危害防治管理部门,并构建了相关的职防管理制度,但是煤矿职业危害仍旧面临着职防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检测设施设备落后及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3]。同时,一些小型地方煤矿企业更是没有设置职业危害防治部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难以正常进行。

2.3职业病统计全面准确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为推行职业病诊断工作,更是不存在关于职业病相关的统计数据;煤矿生产过程中引发的安全事故,往往局限于对事故展开实时调查、处理,而不将其纳入职业病作为病理报告进行处理,即使在职业病统计过程中,也仅仅统计主要的职业病,职业病统计全面准确性不足。

3.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对策

3.1规范职业危害防治体系

煤矿企业应当积极构建和规范防矿尘、防有害气体监测等设备及设备的定期安全维护、生产作业环境的卫生安全检查、职业病及防治职业危害工程项目分析、统计和上报等相关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工作职业,自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上防止职业病的引发[4]。

3.2强化生产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强化生产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要求丰富生产作业人员卫生安全知识,通过全面培训内容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卫生安全教育,让生产作业人员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提高自身职业危害防治意识。培养生产作业人员的对地质测量信息资料的精确查阅、管理,让生产作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到矿区地质分布的各种规律,有效防止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

3.3注重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防治技术管理

全面规范煤矿通风环境系统,切忌串联通风,确保通风量的科学、合理性;组织煤层瓦斯地质预测先行预报计划,明确了解煤与瓦斯突出位置分布情况,有效实行煤与瓦斯突出分级管理;提升煤与瓦斯参数测定工作开展积极性,并制定出相应的防突手段,促进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顺利进行[5]。科学规范突出预测技术对策,引用先进的深部煤层结构、区域预测定点样本采集设备等技术配备辅助开展突出预测工作,尽可能保障突出预测的科学有效性。

3.4完善职业卫生安全监督技术机制

煤矿企业应完善职业卫生安全监督技术机制,尽可能依仗职业病防治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部分职能作用,充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同时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性工作,务必要不断强化政府部门监督管理能力,构建起有效的社会机制,树立起规范的煤矿企业行为,激发社会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推动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全面社会职业危害防治意识,实现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 翔.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J].煤 矿 安 全,2010,13(01):105-108.

[2]周洪军. 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对策[J].职业卫生,2010,22(01):102-103.

[3]王建军,谷宏亮,郭亚峰,王政权. 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22(01):102-103.

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文3

【关键词】职业;健康教育;职业危害

当前职业病危害问题日益突出,职业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农民工职业病危害问题尤为突显。导致这种严重形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些企业忽视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培训,工人缺乏自我保护和个人防护意识。因此,重视职业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非常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培养职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指导职工消除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中的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倡导有益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达到减少和控制职业伤害、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发生的最终目的。下面就本人多年从事职业健康工作谈点体会:

1.职业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职业健康教育的定义

职业健康教育,就是应用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劳动者自觉放弃不良的卫生行为,采取良好的卫生行为,促进劳动者的健康[1]。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职业人群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1.2 职业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让企业负责人和全员职工了解和掌握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健康和职业卫生知识,从而树立职业病防治意识,自觉规范职业卫生行为,促使企业负责人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产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职业病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职业病,促进健康,促进安全生产的目的。由此可见,如何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职业健康教育,这对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职业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健康理念

树立一种健康的理念非常重要,只要有了健康的理念,人就会关注健康,才会主动接受健康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有企业负责人和职业从业人员通过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树立健康观念,把职业健康作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到职业健康问题也是行业兴衰的关键因素,领导愿意加大投入,职工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改善职业健康环境,提高职业人群健康素质,为职业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健康环境。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健康新观念、健康素质、影响健康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健康与疾病的相互关系等。

2.2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是一门专业,职业健康教育不能是也不应该是专业培训,要根据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培训对象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基本知识教育,通过教育,掌握和了解职业健康防护的重要性、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以及一些基本防护措施。这方面的主要内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的发病特点、职业病案例、三级预防措施、职业健康防护的重要性、不同职业的防护重点、应急救援、不同职业的有效个人防护方法和场所防护措施等。

2.3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职业卫生法制教育与职业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确定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如果企业领导人和从业人员缺乏职业卫生法律知识,就不能真正了解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企业领导就不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去改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也不会支持、重视从业环境的健康监测和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从业人员也不会主动参与从业环境的改善和不良行为的改变,因此开展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的教育非常重要[2]。这方面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法律所涉及的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4 职业安全

安全教育与职业健康教育密不可分,职业危害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职业的不安全隐患又是职业紧张的原因之一,安全事故是对劳动者身体的直接职业性伤害,因此安全教育是职业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法律法规、个人技能、操作过程、规章制度、事故案例等。

2.5 职业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问题也是职业卫生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噪声、辐射、微生物等,可扰乱心理活动;高要求和超量的工作可产生心理负担或工作紧张感,并易导致与压力有关的疾病,长期作用下还可能使情绪恶化导致精神障碍[3];此外生活事件、挫折、心理冲突和不合理的认识都会造成心理卫生问题。

2.6 职业伤害应急处理

职业伤害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是一种偶发事件,通过职业卫生教育,让劳动者了解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非常重要,如简单的医学急救、逃生方法、避害措施等,正确迅速的现场急救措施对于降低或控制职业伤害的后果有着直接的重要意义。

2.7 作业场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3.职业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卫生培训是职业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针对性的安排相对应的培训内容。

3.1.1 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

企业负责人是在企业的决策者,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因此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主要是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让他们掌握企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自觉组织职业病防治工作。

3.1.2 针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是企业专门负责职业卫生工作的中层领导,直接管理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在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针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主要是讲述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如何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及其管理内容。

3.1.3 针对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

职业卫生专业人员是具体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个人防护用品的维护管理、建设项目三同时、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等等,所以针对这些专业人员的培训必须具体,特别要注重各方面细节的管理。

3.1.4 针对劳动者的培训

劳动者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直接接触者,许多职业病的发生主要是劳动者对自己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清楚,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针对劳动者的培训就必须让劳动者掌握职业卫生的知识,熟悉本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和防护措施,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教育劳动者自觉遵守职业病防洽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

3.2 职业卫生宣传

职业卫生宣传作为职业卫生教育的辅助措施也十分重要,主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卫生知识、预防措施、职业危害案例等,主要包括电视专题讲座、报纸专栏、黑板报、合同告知、警示标识告知、广播专题教育、案例教育等。

4.职业健康教育的实施

4.1 职业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建设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网络建设,建立三级职业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如教育培训中心、教育或者培训科,专门负责企业职业健康教育问题,组织、实施、检查督促职业健康教育工作。

4.2 职业健康教育的实施

4.2.1 制定职业健康教育计划

职业健康教育机构依据国家、地方和行业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根据对企业领导、劳动者的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结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健康教育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包括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实施时间、考核、评估等。

4.2.2 实施职业健康教育计划

根据制定的职业健康教育计划,通过有效的实施使计划中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获得预期的效果。实施是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没有有效的实施工作,(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33页)再好的计划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能产生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职业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实施计划是主体工作部分,也是重点和关键。实施工作包括制定实施时间表、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配备和培训实施工作人员、配备和购置所需设备物件、加强监督检查控制实施质量、效果评估等。工作人员的质量控制是教育质量控制的关键。

4.2.3 评价职业健康教育

5.职业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5.1 评估的内容

职业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就是应用一些可测量的指标对职业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教育前后管理者和劳动者在知识、信念、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首先是用人单位领导和职工对法规、对所接触到的职业危害认识的程度;其次是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行为改变;同时健康状况及水平也是重要的评估内容[4]。

5.2 评估指标

5.2.1 职业健康监护指标

健康体检受检率、常见病发病率、疑似职业病检出率、患病诊治率等。

5.2.2 作业环境质量指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合格率等。

5.2.3 行为指标

职业病相关法规知晓率、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职业卫生行为形成率、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和正确使用率等。

做好职业健康教育工作,让每一个管理者和劳动者都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及其预防措施,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性疾病的危害性及可预防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所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索成.关于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内容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8,6.

[2]杨军,胡晓云.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内容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

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文4

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溶剂、萃取剂、稀释剂和燃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油漆、制鞋、农药、药物、合成纤维等多个生产领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其需要量日益增多,长期接触其造成的危害也随之增加,急慢性苯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其防治是我国职业卫生工作者长期关注的课题[1]。国内外对此均给与普遍的重视,各国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每年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苯对人体各个系统尤其是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毒性早有认识,对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也已将苯确定为人类致癌物。现就当前苯造血毒性的研究状况作以概述。

1苯的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苯属芳香烃类化合物,有特殊芳香味。常温下为无色油状液体。沸点80.1℃。极易挥发,蒸气比重为2.8。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接苯工业主要包括石油裂解、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农药生产、酚生产、氯苯和硝基苯生产,还可作为溶剂和稀释剂用于制鞋、皮具及喷漆等行业。苯的理化特性决定了接苯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吸入,少量经皮肤黏膜吸收。

2苯的职业健康危害

苯的职业健康危害主要是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引起的急性中毒和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的靶器官主要是脑和肾上腺,患者主要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苯的慢性中毒的靶器官主要为骨髓,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即血液毒性。自1897年首例慢性苯接触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1927年第一例苯接触者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报道以来,大量有关苯接触与造血毒性效应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报告肯定了苯是具有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的致癌物。198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苯列为人类一类致癌物,我国则在1987年将苯致白血病确定为职业性肿瘤[2]。

2.1苯中毒发生机制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职业病。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苯蒸汽引起的以造血系统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有关苯致造血系统毒性和白血病的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人们对苯中毒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很多研究,各国职业医学专家认为存在以下途径:①苯是环境诱变剂,能引起染色体的异常;②苯-DNA加合物的生成[3];③参与苯代谢的几种毒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即对苯血液毒性的基因易感性)。一般认为,苯须先在体内进行生物活化后由其代谢产物产生毒效应。苯在毒物代谢酶的作用下生成具有不同活性的代谢产物,通过不同机制对造血系统产生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最终导致慢性苯中毒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生。

2.1.1造血毒性的研究

2.1.1.1苯对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的毒作用苯的慢性毒性主要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成熟。苯及其代谢产物可诱导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微核、染色体畸变等DNA损伤,苯醌还可引起细胞单股DNA断裂,DNA和RNA合成受到抑制,从而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增殖。氢醌除能诱导CD+34P192骨髓干细胞凋亡外,还能与纺锤体纤维蛋白共价结合,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继发性坏死,导致造血干细胞大量减少,最终表现为骨髓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粒系和红系细胞数量减少。除对造血干细胞直接产生毒性作用外,苯及其代谢产物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也是其毒效应机制之一。苯及其代谢产物以骨髓为靶部位,降低造血正调控因子白介素IL-1和IL-2的水平;活化骨髓成熟白细胞,产生高水平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削弱其维持干细胞复制的支架能力,如损伤网状内皮细胞,影响其在造血微环境中的支持作用,从而引起骨髓造血机能的改变,致使非造血细胞如纤维细胞等维持造血干细胞增殖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能干扰骨髓细胞分泌造血生长因子的能力,如氢醌能抑制骨髓基质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IL)21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力;苯可使集落刺激活性因子(CAS)生成减少,影响到造血的体内调节平衡,致使骨髓生长过程的负调节因子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增高而阻断红细胞对CSF的反应,抑制巨噬细胞产生IL21[4]。

2.1.1.2苯造血毒性遗传易感性研究苯毒性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已成为苯造血毒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寻找并证实苯毒性高危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有助更好地认识苯毒性效应机制。研究显示,苯主要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CYP2E1)、髓性过氧化物酶(MPo)、还原型辅酶I醌类氧化还原酶(NQ0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GsTMl、GSTTl)等多种毒物代谢酶的作用下,经过生物转化最终形成酚类和醌类化合物,从而对其主要靶器官骨髓产生慢性毒作用。因此,决定酶活力差异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苯对机体的毒作用(11-13)。慢性苯中毒的发生是苯接触与个体遗传易感性如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互作用的结果。对苯造血毒性相关的DNA损伤修复的研究表明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基因、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基因、人类mutT同源蛋白(hMTH)基因和8-羟基鸟苷DNA糖基化酶P脱嘌呤(嘧啶)裂解酶(hOGG)基因多态也可能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有关。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应是苯毒性遗传易感性研究的重要内容[4]。

2.1.1.3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可能是认识苯造血毒性机制的关键之一。经苯处理的干细胞动力学研究表明,循环增殖的干细胞不会参与有活性的造血功能,一旦去除苯的作用,干细胞正常的细胞周期活动能迅速得到恢复。苯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干扰微管装配以及有丝分裂中的纺锤体形成,引起处于细胞周期G2PM期的细胞分裂终止,而对苯二酚及苯醌还可通过与亲核性巯基基团发生反应,使得淋巴细胞增生抑制和分裂终止。此外,苯及其代谢产物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素B1表达增加,引起G2PM期细胞生长异常活跃,促使大量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加快,正常生长周期被打乱,使细胞恶变从而引起白血病。苯也可激活p53基因,引起处于细胞周期为G1PS和G2PM的基因的转录活性上调,而表现出细胞周期停滞。这可能是苯既能使造血细胞减少,又能使造血细胞恶性增殖的机制[4]。

2.1.1.4基因芯片―苯毒性机制研究的新起点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生物技术。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它是在很小面积的固相载体表面有序排布的大量已知双链短核苷酸或寡核苷酸片段。基因芯片技术则是指将小量待测样品中的DNAPR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PRT-PCR)体外扩增、转录并渗入标记探针后,与位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扫描系统扫描探针杂交信号强度,并且以计算机对探针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后,即可实现对成千上万个基因快速、并行和高效的检测。同时还可以用聚类分析算法研究在功能或表达调控上具有相关性的基因,从而为研究基因功能群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集成化、高度自动化、微型化和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克服了以往研究”一种疾病、一条基因”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临床检验、生物制药和环境医学领域都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全面、动态揭示疾病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及规律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通过研究我们初步发现苯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涉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细胞信号传导和周期抑制、免疫和外来化合物代谢等多个方面,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在不同程度的苯中毒工人中亦呈高差异性表达,进一步探讨这类基因的功能及与苯中毒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在人群中扩大样本量,结合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以完成对芯片检测结果中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和筛选,同时对功能未明的基因通过SiRNA技术以实现对其功能的进一步确认。荧光实时定量PCR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SiRNA技术是最近几年发展的一种快速、简便研究基因功能的新方法,被世界权威科学杂志5Sc-ience6评为2002年度研究突破,为完成基因组后计划提供了高稳定性、高特异性和高效的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结合、降解与特异的短双链RN段具有序列同源性的靶基因从而造成该基因的功能表达/沉默0,对比细胞表型的改变从而反推待检靶基因的功能,运用该法结合分子克隆和细胞转染技术可实现对功能未明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测定,为进一步阐明苯诱导血液毒性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总之,该研究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探讨苯诱导血液毒性的基因效应谱表达差异,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阐明苯血液毒性机制,在苯中毒的早期诊断、发现职业禁忌症、保护易感人群、筛选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可为其他职业性中毒的研究和相关职业性肿瘤的预防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提高职业性致癌因素暴露工人的早期健康监护的效果[5]。

3职业性接触苯的预防

职业性苯中毒是可以预防的,应采取综合性措施:①要加强车间的通风设施,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降低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②以无毒或低毒的有机溶剂代替苯,把有机溶剂职业中毒危害降到最低。③工人要加强个人防护,佩戴防毒面罩和塑胶手套。④各工种作业环境要完全隔离开,避免较低浓度环境作业工受到不必要的高浓度的危害。⑤坚持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就业后定期体检制度,重点检查血液系统指标,一发现职业中毒患者及观察对象应及时调离或更换工作岗位,防止苯中毒的发生。⑥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要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苯的毒性及预防苯中毒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加强个人防护。⑦对具有苯作业的职业禁忌症者(如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精神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器质性病变者),不允许从事接触苯作业。

4国内外苯毒性的合作研究

1978年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包括苯在内的五种职业中毒的调查,1982年又组织了对苯致白血病在内的8种职业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些调查研究为预防控制职业中毒危害的规划和决策及将苯致白血病作为法定职业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986年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尹松年、李桂兰两教授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合作,进行慢性苯接触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并曾进一步研究低浓度苯与血液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关系,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年国际5大石油公司委托美国石油研究所并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合作,在上海地区对近年发生的造血系统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苯接触与造血系统肿瘤的关系。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勇毅教授近年也致力于苯接触致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6]。目前,慢性低剂量苯接触的健康危害及短期接触的潜在毒性效应是当前苯毒性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我们对苯毒性机制的认识。从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周期、毒物代谢、DNA损伤修复、细胞因子、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苯造血毒性及遗传毒性机制的阐明。

参考文献

[1]移钱华,刘起展,杨建国,胡金姝.不同浓度苯接触对工人健康影响的研究[C].第五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2]夏昭林,孙品,张忠彬,金锡鹏.苯的职业健康危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3(4):241.

[3]李桂兰,尹午山,尹松年.苯DNA加合物的组织分布及其与细胞遗传毒性的关系.卫生研究,1995.

[4]夏昭林,孙品,张忠彬,金锡鹏.苯的职业健康危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3(4).

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文5

【关键词】临床护理;自我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场所,出入大量各种病毒携带患者,对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构成极大威胁,再加上护理人员工作环境中潜在的化学性、物理性等因素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妇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原因常会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羊水、血液及尖锐器具等,再加上妇产科工作任务繁重,形成严重的职业危害。然而许多护理人员对上述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1]。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在尽职尽责工作的同时保证身体的健康。下面笔者阐述了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

1妇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环境中所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

1.1物理性因素①噪声污染。噪声来源主要为产妇在分娩时的大叫声及实施人工流产术、上取环术时妇发的声。人若长期处于高分贝噪声中可使人体体力下降、疲劳、头痛等。②臭氧及紫外线。皮肤长时间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引起红斑,严重时可造成皮肤脱皮,甚至引发癌变;臭氧对人体呼吸道具有较大刺激,可引发哮喘和咳嗽[2]。③机械性伤害。主要包括针刺伤、玻璃刺伤、刀片划伤等。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若让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后,很容易引发血源性病毒感染,可通过针刺伤传播的病原体高达20多种。④手术烟雾。在实施高频电波环切术时,可产生含有害物质(如甲醛、氢化物等)的烟雾,可刺激医护人员上呼吸道,并产生恶心、头痛等症。

1.2化学因素直接接触含氯及戊二醛的消毒液后可引起头痛和头晕、灼伤皮肤、引发皮肤过敏等。甲醛具有很大的毒性,长时间接触后可引起持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也具有很大危害,长时间直接接触后可造成免疫力下降、白细胞减少、胎儿畸形、流产,甚至引起致癌、基因突变[3]。

1.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以病毒为主,人体体液中病毒浓度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血液、血液成份、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据统计,近些年感染性病、梅毒、丙肝及艾滋病的女性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1.4社会性因素妇产科护理行业具有低收入、高风险、低社会地位等特点,使得妇产科护理队伍的整体稳定性较低,妇产科护士严重缺乏,导致妇产科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量大,劳动强度高,长处于任务繁重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进而放松了警惕。

2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易被感染的环节

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助产、人工流产和引产等主要工作程序。同时还包括术前准备工作,例如:留置尿管、后穹隆穿刺、阴道灌洗、妇科双合诊、对手术用物的准备、备皮、将污染的医疗器械清洗去污、清洗负压吸引器吸管以及被污染的已用物品等。除此之外,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还有做好术后清理工作,例如:对手术患者的会阴伤口进行认真的护理,给刚刚出生的婴儿清洗沐浴等[4]。

3妇产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保护措施

3.1安排紫外线消毒应在下班前,尽量避免进入室内,若必须进入时,应先关闭紫外线,紫外线消毒完毕后,应打开窗户通风,以快速排除臭氧。

3.2在含酶清洗剂及含氯消毒剂的使用过程中,应穿好隔离衣,戴好护目镜、帽子、口罩;含氯制剂应采用温度大于30℃的热水进行配置,并置于阴凉环境存放,使用时若不小心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情节严重的可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环氧乙烷消毒柜的安装位置应设于供应室内远离门、过道及火源的地方,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设置专用物品储藏室及废物排放设施,在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接触时间,同时避免操作失误造成污染。

3.3妇产科护士要完全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严格履行有关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防护规范,认真学习常用的妇产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工作时做到有条不紊、遇事不慌。

3.4妇产科护士在对医疗器具的清洗过程中,所用水流要适中,若水流过大则可能冲下含有病菌的污渍并飞溅进入眼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避免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如穿戴口罩、手套、眼罩、鞋套及隔离服;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脱去保护用品,不能戴着受到污染的手套去拿日常用品。

3.5妇科检查台及产床使用过后应及时擦拭消毒,产房内只能供孕妇分娩用,不能用于其他非接生活动,严禁放置医护人员的个人用品。一次性医疗物品应及时放入废弃物收集带内并集中妥善处理。

3.6妇产科护士应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上厕所前后、接触患者伤口前后、对特殊的易感患者护理前后、护理已感染或携带病原体患者后必须认真洗手。洗手所用的水龙头应采用红外感应开关,以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开关造成交叉污染,应选用对皮肤刺激小的优质量的肥皂,并保持肥皂干燥。手直接接触到污染物后,应行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消毒处理,应选用对皮肤刺激小、不易引起皮肤过敏的消毒剂。

3.7一旦发生针刺伤、尖锐物切割伤、划伤等意外时,要及时将伤口处血液挤出,并用流动清水及肥皂冲洗伤口,然后根据相关患者的病情诊断情况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小结

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因其特殊的工作内容及性质,其周围环境中存在各种大量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时刻构成严重威胁,使妇产科护理人员成为易感人群。因此妇产科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自身所处环境中所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工作过程中的易感环节,严格履行有关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防护规范,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避免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芳.浅谈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213-214.

[2]李雪芬.妇产科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04):315-316.

阐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文6

关键词:  公共卫生

        1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卫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部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 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疾病的受损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4 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各项身心发育指标、疾病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记录、分析,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对策或方案,最终达到保证学生健康发育成长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青少年生长发育常识、营养卫生、生理卫生保健、心理卫生保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常识等。常用的形式有:黑板报、宣传画、广播电视、知识竞赛活动、课堂授课、专题讲座、检查评比等。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环境卫生是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休息的所有场所,重点是教室、寝室、食堂、厕所及运动场。基本卫生标准是干净、整洁、文明优雅、要求环境噪声、通风、采光、照明、教室建筑、黑板桌椅等设施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