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校服务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农业学校服务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的困惑   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普遍素质低。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和新移民。随之出现的问题严重暴露了它的弱点,对农民教育的疏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不能使城乡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这样的教育改革是对农村教育的一种歧视,也是对教育功能的一种亵渎。因此,如果要顺利加速城市化进程,教育必须跟上步伐。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实用科技人才奇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促进农村发展有专业优势的农业院校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2.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第一,城乡师资力量配置失衡。城市有一流的师资,有频繁的文化、教学、学术交流。而在农村,拥有高学历的教师的比例非常低,只能由一些在当地来讲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来担当教师,更不要说其他的资源。第二,城乡生源分布失衡。城市的孩子不可能到农村的学校上学,农村的孩子,有条件的和尖子生也在不断地到城市的学校上学。第三,城乡教育资源投入失衡。城市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比农村学校的强,无论是什么渠道,教育经费还是可以保障的。而农村的学校几乎无资可筹,且都负债度日,有的学校甚至连规范的图书馆和操场都没有。第四,城乡学校差距加大,义务教育出现滑坡,尤其是在西部偏远的山区,适龄儿童的入学比例相当低。   3.农村潜在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村也有许多城市没有的教育资源,这正是农村教育中最有的价值一个方面。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抓农村教育,但有些地方执行得不够彻底。比如,推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不够;很多农村没有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没有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等等。所有这些都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有很多天然的资源。农村教育需要开放心态与观念,主动地与城市交流学习,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充分利用农村学校自身文化优势,吸引城市的孩子和家长来校学习,同时农村的学校可以与城市联合办学,与社会联合办学。农村的学校可以是多功能的,它既可以是某所城市学校的实验基地,也可以是家长学校。   4.高等农业院校不能直接面向农村教育。农业院校与农村教育存在距离。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大学好像是高不可攀的一棵大树,彼此之间离得很远很远。大学对于老百姓来说又是很遥远的事,是城市的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其实这是错误的。大学的教授、专家等,他们都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其职责所在。科教兴农就是让专家直接面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一点现在很多农业院校做得都很好,是他们直接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地头、农民手中。目前,这项工作的普及力度不够,应该普及村、户、人。   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1.农村信息捕获力度小,导致资源浪费。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目前能熟练掌握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的人很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民在捕获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区尤其是山区由于没有信息和技术,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一直是我国农业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获奖的农业科技成果高达六千余项,但其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及对科技的贡献率均已达到70%-80%。成果转化率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环节。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之所以难以转移,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人缺乏相应的生产劳动技能,思想保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与其技术创新能力是成正比的。   三、农业高校服务农村教育的策略   1.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农业高技能教师队伍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农业院校为农民教育服务的能力。关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2.合理利用高校图书馆优势。高校图书馆有直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服务的条件。它不仅可以利用图书馆自身的网络信息资源、专业技术资料、期刊、报纸、影像资料及专业人才等特有的资源,还能凭借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的各类专业资源服务于农民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安全性是其他渠道所不及的。高校在科学技术上占有领先和主导地位,为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民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技术更新构筑了坚实的平台。如何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首先,围绕道德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理论宣传教育的功能。其次,高校图书馆免费向农村开放或参与农村图书室建设,共享高校图书馆的已有资源。加强与农村的联系,设立基地,培养带头人,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条件。再次,通过与院系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通过大学生下乡活动,抓好试点,逐步推广;正确引导农民参与医疗合作保险、艺术和体育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以解决新农民身心素质问题。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大力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农业高校图书馆拥有绝对的优势。我国高校图书馆正在由图书馆自动化向网络化迈进,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借助各种通信手段接入互联网,接入图书馆远程教育网络,就能够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项目的正式启动,为高效率、高水平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农业高校图书馆凭借自身的专业资料与数字化资源优势,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把国内外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使农村学校享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这将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p#分页标题#e# 3.农业高等学校依托其专业特色,实行“农、科、教”统筹发展,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种植、养殖、经营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指导。比如,河北农业大学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科技兴农、畜牧兽医、“太行山道路”等,对农村的建设非常有针对性。近年来,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下派技术员进行重点扶贫,依据本地特色,脱贫致富。随着农业的发展,“一村一品”正逐渐发展起来,兴旺起来,富裕了很多村庄。比如,生姜产业带富了四川乐山河桥村;茶叶火了四川洪雅青杠坪村的“农家乐”。辽宁抚顺“一村一品”建设工程也特点鲜明,成绩显著。只有整个村庄都富裕了,农民个人的富裕才能得到保证。结合各地特色,大力开展“一村一品”,是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明智之举。   4.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梯次地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从高等农业高校到基层农广校,从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到田间地头。另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除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外,还要重视充分发挥本地现有的“土专家”的作用。这些人虽然没有文凭,却有一技之长。他们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或市场营销经验,潜能十分巨大。对其进行信息获取和经营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社会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既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追求目标,也是现代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心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