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启示

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启示

摘  要: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是西方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运用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师生思想活跃、研究气氛浓郁。在德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探讨式”教学模式中与有效地溶入包豪斯“双元制”教学理论,形成了新型的、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这对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美术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综合素质,教学形式,毕业

    一、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

    1809年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便着手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取得了非凡成就。1810年在柏林建立了一所高等学府柏林大学,她在世界教育史学界之中被称之为“第一所现代大学”。洪堡提出了举办大学的“三项原则”:即独立、自由与合作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以及科学统一的原则;在大学的教学中,第一要使学生对于各种科学的统一性有所了解,第二要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大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引导学生从事研究,学生的任务应当是发展独立研究能力。这样做的目的,一开始是想给那些有意在今后从事职业研究的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训练,但没有想到这却导致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研究不再只是私人的事情,而是成为老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事情。老师指导学生的工作,以一种对他们无论今后从事研究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有益的方式组织起来,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柏林大学除了将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引入大学课堂,并坚持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原则以外,从一开始就把致力于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任务,将授课作为从属的任务。传授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教授知识,将培养记忆力、理智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与科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也逐渐形成了,成为德国大学教学特有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德国“双元制”艺术设计教育

    二十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校长格罗佩斯等人的努力下最早建立起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包豪斯在魏玛时期(1919—1925)开始采用“双元制”…教育。所谓“双元制”艺术设计教育就是同时由一位“形式导师”(或者称为形式大师、形态导师)来教授基础课,包括绘画、色彩、图案以及形式研究等内容;一位“工作室导师” (或者称为作坊大师、手工导师)来担任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的指导。这种教学制度来自格罗佩斯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思想主张。他提议建立艺术家、工业家和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同时,他还设想在新的设计教育中,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把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果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他认为教学应是以手工艺的训练方法为基础,通过艺术性的指导,来达到一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合—”。

    格罗佩斯首先强调技术性的方法和艺术性的创造是教学的中心,即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并进。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只是教授绘画,还应该在工作室或车间教给学生手工艺的技术。魏玛时期包豪斯创建了各种与设计教学相关的实习车间,如编织、陶瓷、木工、装订等等。每个车间都有艺术教师和技术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要同时在两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艺术与技术上能具备同等的经验。在这种教育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是绘画,而不动手参与制作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一批既掌握技术知识,又能处理艺术造型问题的一代新人。

    其次,格罗佩斯强调设计应付诸于实际应用,即在教学的基础上与企业界、工业界进行联系,将教学设计理念与设计成果与企业生产联系起来,表现他“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包豪斯训练的全部制度显示出以现实问题为依托的教育价值观,激励学生去克服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矛盾。由于这个原因,我极力保证包豪斯的实际委托任务,这样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把他们的工作付诸实验”。格罗佩斯的思想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为后来的设计教育开辟了先河。包豪斯教育思想在二战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乌尔姆设计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同时把学院的思想及设计风格植入到德国的工业设计领域。最为成功的是学院与德国布劳恩公司的合作,其产品的成功设计和国际影响,使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了以后世界上其他公司与设计学校效仿的模式。

    德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将传统的“研究型”教学和包豪斯“双元制”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型的、先进的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

    三、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实施细则

    德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将包豪斯“双元制”教育与“探讨式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进行了发展,形成了新型的、先进的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

    (一)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1.在授课时授课者为主导,在学习时学习者为主导。在授课时教师给予项目并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在学习阶段学生探索研究项目,在研究的同时发现问题,并自己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解决问题。

    2.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对于项目课题研究是一个师生共同对项目探究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研究的内容、行为的影响,也有学生对教师研究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影响。通过探讨问题教学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引发出无数个问题,深深地挖掘该项目的细节,扩展研究知识领域,这样丰富了教学知识。

    3.生生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有两种项目形式存在,一种是全体共同研究一个项目,也可能学生是各自研究各自项目。但都需要将项目策划与方案拿到课堂进行集体讨论,学生相互对问题提出设想与建议,可以促进研究,具有浓厚的研究的学习氛围。#p#分页标题#e#

    4.教师组织教学设计,组织学习小组,小组组织活动。在项目教学模式下,并不是传统的学生个体研究学习,而是需要集体式学习,但是如果学生人数过多,学习效果如同个体学习。采取小组学习方式,每组3~5名学生,可以相互帮助解决问题,研究项目。

    (二)德国“探讨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细则

    1.创设情境。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仪器和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激活教材和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生生活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互尊互爱,好学上进,团结互助的良性环境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开深入的讨论,积极交流心得体会,敢于发表不同观点与见解。

    2.设计问题。教师选择有利于课堂教学目的,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进行“问题式教学”。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课程任务或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过程;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综合性知识,提出假设,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解决。

    3.项目教学。探讨性项目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选择项目。越是贴近生活的项目,越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相近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并不断融合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原有知识,使之与新知识相适应,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所以教师在项目教学中是注重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

    4.引导探究。学生在项目设计时,大多是主动积极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自我创新的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反之,那些理论的,练习式的锻炼就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

    5.小组合作。合作的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必要的品质,在艺术中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合作学习是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根据班级人数与任务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然后汇总,讨论,研究,修改。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

    6.实践操作。德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将包豪斯“双元制”教育与“探讨式”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进行了发展,形成了新型的、先进的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德国“双元制”学习形式被引入高等设计教育,它将高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形成了“产学一体”的设计教育模式。这种设计教育理念也传播到了荷兰、瑞士、瑞典、芬兰、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那里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四、德国“探讨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启示

    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都还没有进行“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 “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限于研究生教学阶段,本科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笔者曾到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汕头大学美术学院,就中国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状况进行了教育考察,发现现在大多数设计院校依然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因此,借鉴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融合东西方先进教学理念,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教育的探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转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

    转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上,强调其复合性,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实行通才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实行精英式教育。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应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艺术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来落实和完成。从课程设置上看,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理论四大块。专业设计课程,包括平面设计、数码影像设计、动画游戏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等。过去是分专业招生、办学。而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以及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言,必须打破这种专业界限,把细分的专业统筹起来,在艺术设计这一大的学科范围内,进行包括不同专业方向在内的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了各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训练,毕业创作时可以任意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毕业设计。

    2.建立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设计专业。

    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密切与当地的生产和职场相结合,建立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专业设计。设计毕竟是以物质文化产品层面为主要对象,设计教育要积极地与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结构相结合,这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必然。把设计学科建立在强有力的“创意产业”市场经济支撑之上,可有效解决诸如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并可使设计学科建设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专业特色定位上也有更多的空间。

    3.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培养相应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一项目包括模拟项目和与企业实体结合项目,一学年完成一个大项目(如一个主题的VI设计包括:标志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这个课题的完成涉及艺术、技术、文化及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和技能)。项目教学不但可以优化课程结构,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综合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整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系统考虑设计问题。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课题分析和专题讨论等方式上课,整个过程中教师承担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由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转为“探讨式”教学法,将课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提高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对话,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采用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公开展示,接受公众评价,教师打分,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p#分页标题#e#

注:

[1]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 (7).

[2]苗红磊.包豪斯“双元制”与艺术设计教学[J].设计艺术,2003, (4).

[3] Reginald Issacs .Gropius-an Illustraterl Biography or The creator or the Bauhaus, Buifinch Press Books, 1991.

[4] Herbert Gudjons:Was ist eigentlich“offen”am Offenen Unterricht 7. Paedagogik ,2004,4.S.6.

[5]苏芹,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活教材和学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9).

[6]安蓉王梅,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问题式学习的应用[J].江苏高教,2007,(2).

[7]王晖.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