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例6篇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1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儿童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现在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依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2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个人品德及其修养,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其精华部分就是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品行,中国哲学基本上就是道德哲学。

然而,看看先行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似乎常有一种失败感,最起码好像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效果良好,培养出了大批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那么,我们的品德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我们的教材从“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开始,希望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人生新阶段,并肩负起历史的新使命。然后分八章内容,分别就理想和信念、爱祖国爱民族、树立正确人生观、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等。[1]我们虽然把这些品德素养罗列在教材中,老师按部就班进行了教学,但是,如果再深入反思就会发现,这些很好的内容缺乏有效的突破口。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思想品德的理论落实到实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按照这么一种路径,我们的品德教育从思想教育开始,但却跳过了日常行为的约束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两个中间环节,在行为和习惯之中,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来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但因为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也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案,知识教育和考试成绩被放在首位,因此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们连基本的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养成,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以便弥补他们之前的缺失环节。

2.柯维及其七个习惯理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RichardsCovey,1932-2012),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柯维博士或许最出名之处在于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该书于1997年10月出版,评为20世纪两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书籍之一。柯维归纳、总结了有关习惯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了其中有7个习惯具有“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性质,属于最为基本的习惯。这7个习惯就是:(1)积极处世;(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4)双赢思维;(5)知彼知己;(6)统合综效;(7)恢复更新[2]。下面将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简单阐述一下他的有关7个习惯的思想。习惯1:积极处世。该习惯要求一个人应该有责任感,能积极主动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观点和心情。习惯2:以终为始。学会自我安排计划、设定目标。习惯3:要事第一。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花在重大事情上。习惯4:双赢思维。在追求自己所求之时,能够考虑并平衡他人的需求,既利己也利人,不做损人利己或两败俱伤的事情。习惯5:知彼知已。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努力从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习惯6:统合综效。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尊重他人并发挥他人的能力,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习惯7:不断更新。学会在努力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同时,有张有弛,不急功近利,以便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柯维这7个习惯反映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也包括了成功人生的基本素养。

3.柯维的七个习惯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

(1)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独立能力

柯维认为,人生成长中,我们必须经历三个时期: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依赖他人开始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从成人世界中学会了生存、生活的本领,于是不再完全依赖于他人从而走向独立自主,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并能够自我管理。这就是人生的第二阶段,即独立期。大学生从生理来说,已经过来依赖期,完全走向了独立期。但是,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其独立能力却令人不容乐观。7个习惯中的“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培养的是个人品德问题,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三个习惯,就能够从依赖走向独立。按照柯维的理论,大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从“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种行为习惯开始。这要求大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一切理想主要靠自己去规划和实现。还要学会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长期规划,以自己未来的理想和目标为终点来开始规划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并把学习、生活、实践做系统考量,做好每年、每学期、每月和每周的规划、计划和安排,学会自我管理大学生活。这样,大学生们就能分为轻重缓急,即能对事情做科学分类,将精力放在重要事情上,不能天天忙于应付所谓的紧急事情而忘却了自己的远大目标。

(2)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能力

一个人经过依赖期和独立期之后,具备了走向社会的能力,但如果仅仅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成不了大气候。独立之后要学会跟人合作,学会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靠团队的力量成就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柯维所说的人生的第三个时期:互赖期。完整的人生应该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走向互赖,这就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告诉我们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螺旋式发展过程。现在有些大学生独立能力欠缺,更大的问题还有缺少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亟需加强。7个习惯中的后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知己”和“统合综效”,主要让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与其他人团结、沟通和合作,从而放大个人的能力。这三个习惯可归为“公众领域的成功”,让人们从独立走向互赖,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柯维的这三种习惯来培养大学生的互利合作品德和能力。首先,要求大学生能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其次,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与同学培养真正的友情。大学同学之情是人生中一段最珍贵的感情,很多终身友情就是在这个时期结下的。最后,大学生还要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参加社团,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并真诚为团队服务,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奉献[4]。

(3)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永续发展能力

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意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不但要学会学习、工作和奉献,还要学会从生理,心智,精神与社会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更新,磨练自己。一是生理方面,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二是心智方面,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三是精神方面,通过阅读书籍,接触大自然;四是社会、情感方面,通过持续增加情感投资来更新。总之,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6个习惯,让奋斗中的大学生注意身心的健康和恢复,不断改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成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概括了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实践中养成教育采用的基本模式,即关注细节的养成教育、活动引领的养成教育、阅读熏陶的养成教育和文化打造的养成教育。针对现有模式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方面,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我国当前小学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因此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的许多小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各地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下四种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导之以行——关注细节的养成教育

关注细节的养成教育是小学养成教育最基本的模式,它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强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种养成教育模式关注的是行为训练的细节,其代表学校是山东省高密市康成小学。康成小学将养成教育作为提升民族素质和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出了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细化为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社会交往行为习惯五个方面,制定了行为习惯培养实施流程表。低年级重点培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中年级重点培养热爱劳动、爱家爱校、热爱生活、爱祖国、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高年级则以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做人教育为主。“细节见精神。习惯成命运”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康成小学养成教育的精髓。每天早晨上学前,孩子们做的不是应付教师的作业检查,而是脱下自己的鞋袜,互相检查,看谁的袜子脏,谁的脚有味;解开领子和袖口,再看看谁的脖子干净,谁的手洗得干净。正是这些细节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养之以情——活动引领的养成教育

“情”.即道德情感,即在现实的道德关系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情绪与感受。情感体验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整体感受和领悟。

活动引领的养成教育模式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在活动中的道德体验,不断内化道德认识,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代表学校是山西省长治市城区英雄街小学。学校建校之初就把“教师抓师德,学生抓养成”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血液。通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安全教育”等系列讲座,开展“远离,珍爱生命”、“远离黑色网吧,文明上网”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每个学生从活动中得到一份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好习惯。生动有趣的班队会主题活动,让学生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各种活动的开展塑造了一批具有诚信之美、进取之美的学生。在创新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在挖掘文化、改革评价上下功夫,使学校的养成教育成效显著。

(三)教之以理——阅读熏陶的养成教育

在价值多元共存的生活图景中,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是有限的,而各种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料,广泛阅读、充分挖掘.可以为个人的价值世界提供充实的人类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基于此,不少学校将古诗文的诵读作为学校德育的抓手,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是一个代表。该校推出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让小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诗经》、《三字经》、《弟子规》、《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和唐诗宋词等文史哲经典著作,逐渐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对待“人”、“自己”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学校实施每天“三个一”工程:每天用10 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直至背诵一段经典诗、词或古文.每天用1o~l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临摹一段经典诗、词或古文钢笔字帖或毛笔字帖,每天用1o~15分钟讲一个简短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此外,学校还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在具体教学中,学校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带领学生诵读、背诵,从感性人手,使学生逐渐达到“理性”的领悟,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该校的诵读工程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得到了广州市教育局的肯定,学校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

(四)化之以场——文化打造的养成教育

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因此,以校园文化为抓手,整体思考学生养成教育、素质教育的落实成为不少学校的追求。其代表学校是江苏盐城一小。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张闪亮的学校名片.“阳光”、“认真”、“进取”、“和谐”是学校文化的指导思想。学校以文化为引领,精心打造的“四色文化”校本课程,更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基础上建构而成的校本课程。

四色文化包括:①“红色文化”。以“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为主要活动平台,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活动形式,探寻盐阜大地这一革命圣地的壮烈诗篇、辉煌历史,弘扬铁军精神,使革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身上永放光芒。②“银色文化”。组织师生通过对家乡盐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体验家乡先辈的艰难与幸福、拼搏与执着,让乡土文化的精髓在孩子们心中生根。③“金色文化”。以“蓓蕾网络俱乐部”为主要活动载体,让学生感受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全新冲击,带领学生步人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世界,从而拓宽科学的视野。④“绿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环境的融合,通过开展以“打造水绿盐城。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绿色生态文化的理念渗入学生的心田,唤醒学生心灵的感应与共振。结合“四色文化”,学校开发了《红色童心》、《绿原新语》、《银滩情韵》《金色风帆》以及《爱我盐城》、《星海晨帆》等校本课程丛书。学校还通过十大学生社团活动,使学校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这十大社团是: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少儿科学院、蓓蕾艺术团、少年警察大队、丹顶鹤少年文学社、蓓蕾广播电视台、希望少儿书画院、小书虫俱乐部、希望少儿体育俱乐部、蓓蕾网络俱乐部。孩子们都可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在活动中营造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使校园文化建设得以提升。学生在这种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各方面的素养不断得到提升,行为养成更是水到渠成。

以上四种养成教育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教之以理、养之以情、化之以场、导之以行的养成教育特点。关注细节的养成教育模式重视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外在强化作用,它是对我国长期以来重视道德知识传授、忽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一种有力纠正。它更多体现的是养成教育导之以行的教育特点;活动引领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视的是养之以情的教育特点,它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经典熏陶的养成教育关注的是教之以理,让学生在学习传统经典的过程中以理悟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文化打造的养成教育强调的是化之以场的校园文化场域的打造,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场域中受到教育,增进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当前小学养成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

作为养成教育,习惯的养成是归宿,但我们也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个体道德品性的养成包括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二是道德理性引导下的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而言,我们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同时,还必须提升学生的道德理性,因为没有道德理性作为基础的行为习惯,并不具备真正的道德意义。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当前我国小学养成教育的现状,还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就个体道德行为养成的过程而言,要体现“强化一内化一外化”的内在统一

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在的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往往是以各种规范和规章要求受教育者,并以此为标准不断地以奖赏和表扬的方式对其符合要求的行为给予正强化,以惩罚和批评的方式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给予负强化,由此引导青少年学习和接受各种社会规范,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健康人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规章制度虽然是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前提,但它只能帮助受教育者处理规范所规定的道德情境下所应选择的行为方式的问题,并不能帮助受教育者完善他的整个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或只能强制受教育者在某种道德情境下做出一次或几次善的选择,却不能保证一个人经常性地、自主地择善而行。我们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自律,因此,养成教育绝不能只是强化操纵下的他律,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将强化、内化与外化统一于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全过程。而从强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需要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感受、体验和实践,进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并在某种道德情境下自觉地择善而行。因此,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强化与内化的基础上,使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以及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是养成教育最理想的目标。在实践的意义上说,它既无起点又无终点,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要求的各种信息以社会道德个体化的方式连续不断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发生强化和内化。与此同时.个体又以外化的方式不断向社会输出行为,即个体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强化、内化与外化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因此,青少年养成教育必须坚持“强化一内化一行化”的内在统一,这既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机制.又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然选择。

(二)就当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的现状而言,要体现塑造与改造的双向兼顾

我们往往将校园中沾染了不良行为的学生称为行为偏差学生,这些学生在不同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正如有人所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受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会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就小学而言,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不仅仅是“塑造”的过程,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更肩负着“改造”的任务,即开展学生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做到防微杜渐。如此双向兼顾,就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三)就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环境而言,要努力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4

[关键词]养成教育;班主任;言传身教;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80-01

现行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始终把德育放在前面,学校是教育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二家庭”。

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而从现实来看,学校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以学生分数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成绩论英雄,致使大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以为是,胸无大志,自私自利,无责任感,不尊敬师长,不懂得感恩。甚至有时产生厌学情绪,精神空虚、没有方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就更谈不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积极发挥教师自身的影响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是传播正能量的直观有效的载体。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行通过影响学生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因此,教育界经常提的师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说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育界的先锋――班主任,更应该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学习德育新理念,加强师德师风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和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有怎么样的班主任就有怎么样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应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初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受其自身生理、心理、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好奇心强、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辨别能力差等特点,最容易在这个阶段出问题。作为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特征,因势利导、言传身教,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二、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夫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我想,治理班级和治理国家有相同之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许多事情上,我觉得身教重于言教。记得我刚接手现在所带的七年级时,由于班额大、学生人数多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进教室我就看到地面上纸片乱飞,批评了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只要看到教室的地面上有纸片,就亲自弯腰捡起来,然后放进垃圾桶里,学生看见我这样做,不约而同纷纷低下头去动手捡拾自己桌子下面的垃圾。令我高兴的是,不到两周,学生的卫生习惯养成了,把捡地上的纸片变成不再往地面乱扔废纸,教室里的卫生也好起来了。并且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里,带回家里,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我班每周都被值周组评为文明班集体。

传统的教育观念仁、义、礼、智、信,德孝应为先的思想要在平时的教育中体现出来。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落到处,把学生德育工作要求常态化、具体化。使德育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班级日常事务,大力倡导做小事、做好事。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在班级日常小事中。在素质教育中,如果忽视了小问题,就会因小失大,最终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因此,班级事务无小事,件件小事能育人。

三、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5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德育;走进;生活;心灵;社会

学校教育重视德育工作,就要首先重视少先队组织活动,要借助少先队这一支重要力量,把学校德育工作搞好。那么,如何做到借助少先队活动搞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呢?这是对每一位少先队辅导员的最大考验。在少先队教育中,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任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作为辅导员,就需要我们多组织一些学生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让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丰富的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深植他们的内心,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而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

1 加大对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熏陶作用的力度

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就是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完整的教育过程、恰当的教育方法、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少先队活动,有其特有的德育教育功能。少先队的主题活动,每星期的主题队会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对队员进行德育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如果能抓住主题队会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将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具体化、多样化。

1.1 建立德育活动基地,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抓好“四个一”少先队常规教育。举行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通过“国旗下讲话”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办好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全方位地报道校园里的人和事,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使红领巾广播站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办好每学期组织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积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中队演讲活动,让学生谈自己喜爱的话题,锻炼队员的胆量……

1.2 祖国,永远扎根在我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内容。学校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开展德育工作。特别是少先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坚持利用爱国主义影片、经典歌曲和书籍组织少先队员开展“读经典 唱红歌 ”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一定实效。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抓住国家重大事件的契机,不断变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1.3 《守则》、《规范》不能丢。 少先队员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规范。正因为行为是一切德育教育活动的最终体现,少先队应该针对队员的实际开展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要紧紧地抓住这个支点,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让队员来学规范,守规范,无论是在礼仪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在队会中得到了反复的煅炼,反复的薰陶。

1.3.1少先队礼仪教育活动。少先队礼仪教育是对队员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少先队活动的列队、报告、请示、出旗、奏乐、少先队员崇高的敬礼、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呼号、激情昂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少先队组织凭着自己特有的活动程序,让队员在星星火炬的旗帜下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洗礼。通过这些少先队特有的礼仪把队员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起来,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价值观从小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1.3.2行为习惯教育活动。在少先队主题队会的内容中,培养队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直是少先队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内容,根据队员的实际,开展队会活动,让队员在队会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队会中,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在队会中对集会的纪律,课间活动等都作了具体要求,通过主题队活动,大力宣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让全体同学都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让每一位队员都有深刻的感受。

1.3.3学习习惯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少先队对队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最基础的部分。只有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学习成绩才会进步,才会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少先队主题队会是督促队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有关学习习惯主题队会,让队员在队会中互相比较,寻找差距,帮助他们树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决心。

2 重视少先队阵地活动中的实践作用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效性差,缺少魅力,德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对德育表示厌倦,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道德创新精神,对德育对象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如何操作,缺乏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足,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德育,就必须进行德育创新,将德育引入新的境界。我们在思考,在探索,怎样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少先队阵地活动是少先队特有的一项活动。少先队组织固有的阵地和学校专门开辟的各类少先队德育教育阵地,更为学校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基本保证。

2.1 依靠学校各类阵地,积极开展活动,使德育教育有形化。校内各类阵地是少先队活动的场所,保证校内各类阵地活动的开展是对队员开展德育教育的最基本形式之一,让队员在少先队的各类阵地里接受组织教育的董陶,正是阵地活动的优势所在。

2.2 让德育走进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建设好校外少先队各类教育基地,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相联系,并具有实践性。

3 精心培养少先队员的小主人意识

3.1辅导员鼓励队员,坚定队员做主人的信心,让队员自信“我能行”。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队员 “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队员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少先队的活动。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6

司马迁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才兼备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推动国家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学校要把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达到此目标的前提就应该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如果学生从小就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的良好教育,养成良好的品行,中华民族素质就会得到很快的提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建立家庭的那一刻起,就要认真阅读学习育儿知识,掌握育儿方法,用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孩子出生后,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到:谨言慎行,言传身教,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溺爱孩子,不娇惯孩子,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想法、行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制定育儿家规约束幼儿不良习惯,比如孩子的行走坐卧、吃喝穿戴等都要有规矩,必要时要狠下心来,不迁就、不妥协,尤其是不要事事代劳,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教育孩子懂得爱,接受爱,又能爱别人,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好的家教对于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孩子到了幼儿园,教师要在游戏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小朋友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合作交流,遵守游戏规则等习惯。教师从细节入手,大处着眼,教育小朋友讲究卫生,不说脏话,不任性、不攀比、不挑吃穿,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善良的孩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到了小学,学校要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依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细则,大队部要制订扎实有效的养成教育工作方案,全校上下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做到坚持不懈、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可利用校园广播站、画廊、板报、大队会等形式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组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举办以弘扬民族精神,崇尚民主、科学、文明等为内容的主题故事演讲会,还可以开展本校优秀学生巡回演讲,用学生的模范事迹教育身边的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进行习惯的培养和形成。

班主任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力军,严格要求自己,秉承身教胜于言教的格言,为学生做出榜样。每一学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在年级学生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小到握笔、坐姿、站姿,大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健康、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都要关注到,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及时树立典型、标兵,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规范习惯。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习惯,采取不同方式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延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班主任教师可以进行卫生、纪律、遵守交通规则、爱心天使、讲文明懂礼貌等为主题的评比活动,还可以进行理想教育、高尚情操教育、健康情绪、阳光心态等教育,力争让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带动形成一个积极、奋进、团结、和谐,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战斗力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