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培训总结范例

专家培训总结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1

一、科学选拔,奠定基础

专家团队是为培训服务的。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斯密斯在团队绩效曲线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绩效团队的五个特征:共同目标、优秀成员、开放沟通、共同责任和有效激励。结合国培送教下乡培训,长寿区提出了建成一支“两愿、三能、三会”的本土专家队伍,为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两愿”,即自愿参与、自愿服务;“三能”,即能策划、能组织、能改进;“三会”,即会计划、会指导、会总结。“两愿”需要具备积极、热心的态度,“三能”“三会”要求具有独立组织、指导培训小组的能力。本土专家团队比区外专家更熟悉本区的培训,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建立这样的培训专家团队,需要注重团队组建的程序,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报名门槛。要想报名成为本土专家团队的一员,必须是区级骨干教师以上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二是自愿报名。报名前,需向报名者讲明专家团队的任务、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由报名者自愿申报,以避免上岗后出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三是学校支持。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区里的要求统筹安排教师申报,确定推荐人选并上报。这既解决了人员分布的问题,又获得了学校的支持,可避免因自愿报名而导致人员分布失衡。四是分科建队。遴选组建了学前教育、小学语文和数学、初中语文和数学等6个学科40余人的国培送教专家团队,分学科与学段到现场进行指导,送培到课堂。五是动态管理。根据培训项目、专家使用情况、专家能力结构进行动态管理,对履职不佳、能力欠缺的人员进行调整,保证各培训小组的培训水平。六是政策支持。区教委发文,积极落实团队成员的责任义务、权利待遇和所在学校的支持方式。以上选拔程序和要求,统筹兼顾了项目办(即长寿区国陪项目办公室)、教师、学校三方面的需要,保证了团队人员“有意愿、有水平、有影响力”,为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

二、定制培训,提高能力

团队成员虽然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在区内本学科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从研训的角度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践、组织与指导等多角度与多层次的培训,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教研能力和培训能力。一是高端培训。一方面,依托国培,推荐专家团队成员参加重庆市2至6月的国培脱产培训。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接受与研制课程、制作课件、举办讲座等相关的综合性培训,使团队成员初步具备了培训者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根据研训能力制订培训内容。针对实践中需要的能力,组织团队成员赴西南大学参加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到吉林教育学院接受提高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培训能力的培训,到南京晓庄学院参加校本教研的策划、组织、实施、评价等教研能力的培训,到深圳龙岗进修学校参加课程开发、课堂观察、课堂改进等研训能力的培训。还组织区级专项培训,并邀请区外专家就课堂诊断、教学改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培训方案的研制等对团队成员进行专题指导。二是返岗实践。要求团队成员回到所在学校进行实践操作,做到“上好一节示范课,做一次有较高水平的公开课评课,做一个专题讲座,策划组织一次校本培训”,以提高培训能力。同时,根据《长寿区教育系统区级以上优秀人才管理办法(试行)》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择试用成员的依据之一。这样,从示范、讲解、策划、组织等方面提升团队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参与区级和更高级别的培训指导打下了基础。三是上岗锻炼。2015—2018年,长寿区选拔了36名团队成员送教下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上岗实战中,项目办通过“三好、四会、五导”指导团队成员开展工作。“三好”,即做好项目方案、项目工作计划和项目工作流程,以此指导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四会”,即在每个阶段启动前都要召开的工作培训会,由首席专家给团队成员讲明目的、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时间等并答疑;问题研讨会,在每阶段开始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研讨、纠错、补救和预防;经验交流会,在每阶段结束后,召集团队成员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共同提高;工作总结会,在培训结束后,指导团队成员进行书面总结和会议总结并进行交流,促进其在反思中成长。“五导”,即通过《长寿区国培送教下乡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送教诊断示范阶段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送教研课磨课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送教成果展示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总结提升工作指导意见》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在整个工作和“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开展前提出指导意见,从而保证团队成员的指导工作规范有效。

三、参与项目,发挥作用

坚持“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培训”的原则,项目办采取统一要求与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各小组的培训工作顺利推进。一是明确要求。项目办要求团队成员做实做好两项工作。其一,组织工作。组织诊断课,即组织团队成员开展诊断课、课后讨论、问卷和访谈活动,并写出小组诊断报告;组织示范课后的研讨,形成小组意见;组织研课磨课,形成研磨成果。其二,指导工作。项目办要求指导形成“三课三微”:指导小组研课,对目标、内容、资源、课型、结构、教法进行研究,形成“初讲课”;指导小组观课磨课,形成统一意见与“标准课”,并讲明原因;指导成果展示,对说课、上课、评课进行指导、修改,形成“精品课”,并代表小组展示。通过入校指导(指导专家进校指导学员上课、研讨)、示范指导(学员到指导专家所在学校观摩学习)和远程指导(通过网络指导学员)等方式,形成微课、微讲座和微故事,并在全班展示。二是落实到人。将送教培训的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6~8人,每个指导专家负责一个小组,组织和指导该组的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的培训。三是管理督导。采取“三化”管理,规范指导专家的培训工作。其一,栅格化。对每人的工作目标、内容、任务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二,流程化。对指导专家的工作程序进行严格、具体的规定,要求其操作有据。其三,标准化。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方案的报批与实施,并进行小结,明确资料收集的内容和要求。项目组深入各小组,对每个小组的指导专家进行全过程督导,并根据学员的反馈、班主任的意见和督导情况,向指导人员提供及时反馈。四是展示激励。做好两个展示,发挥激励作用。其一,学员展示。在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阶段,每组都要推荐不同的学员进行说课、上课、评课和微课、微讲座、微故事展示,他们既代表小组,又体现小组的整体水平与专家的指导成果。其二,专家展示。在成果展示阶段,让各小组的指导专家分别展示自己的指导过程、指导方法和指导经验。国培送教下乡项目在制度层面设计的“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无法用集中专家讲座式的通识培训来完成,因此必须以课堂为载体,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培训。在此过程中,更新教师的理念,提升教师的能力,并使教师通过体验总结形成迁移能力,以此带动校本教研。这个过程的落实,需要既懂教师培训又懂学科教学、既能讲清道理又能做出示范的人来指导,而且要进行小组化的指导。所以,有无本土专家团队及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高低。长寿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不断提高了本土专家团队的水平,也使国培送教下乡的实施得以提升。

四、迁移使用,优化师培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2

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以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工作室指导教师刘永东的“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开展自主与合作、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等培训活动,对该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构建出一种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工作室团队成员达成相互学习、交流和相互促进彼此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目的。

二、模式建构与实施案例

1.理论基础。

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成人具有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学习特征。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克姆•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多样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和独立性取代了对老师的依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由此,在成人培训中,不应把知识灌输给成年人,而应视其为学习伙伴,采用相互探讨、交流的培训方式。成人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互相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共同探索,能丰富集体的认识。另外,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很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因此做好培训分析,了解成人学习的需要是开展培训的基础。而“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运作正好与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相吻合,它本是教研组教研运作的一种活动模式,是指三所学校联盟或者同一学校的三个年级集备组,按照固定的教研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活动。由于该模式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又与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相呼应,因此,工作室团队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开展培训,并对模式进行完善和发展。

2.模式建构。

在模式建构之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需求分析与目标内容的确定。学员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培训的首要环节,是培训的基础。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培训对象的起点水平、学习动机、工作中的需求等。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还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培训对象建立联系,对培训需求进行沟通,明确培训者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设学习、交流、共享的环境。其次是实施过程与评价总结。根据既定培训计划实施,把培训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将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对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的改进建议。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广东省2012年省级骨干教师的跟岗学习”培训活动,对“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研究,在教师培训中通过构建可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培训过程与实施培训方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模式。

三、实施案例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对象是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间长达20天。培训前,工作室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龄在十年以上的达100%;在教学业务上获省市级奖励的达88%;参加各类培训的频率较大,其中参加过部级培训的占25%。由此可见,参加跟岗活动的学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显然,单一地请专家开设讲座或听课实践学习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次的培训活动计划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既要学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促进理念的提升,也要懂得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设计培训内容。

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培训内容为:借助专题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运用“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课例研发;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论文,促进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以这三个模块达到培训目标:以指导专家、导师和辅导团队为引领,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为载体,通过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的实践过程,汇集群体智慧,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相互促进彼此的专业持续发展。

3.创建培训环境。

首先是创建交流平台、组建研修团队。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在培训开展之前工作室团队创建了教师工作室QQ群,组建了“三人行”研修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和辅导团队。其次,确定研修内容,开展自我研修。培训全过程需要受训教师先进性自我研修,学习和了解“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的教研交流活动,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开展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为了让受训教师在培训中更好地形成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在培训开展前,工作室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最后是确定培训形式,拟定培训大纲。根据前期的预设的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活动的形式,培训活动计划分为三个并行的模块。

4.开展实施过程。

培训一开始,进行开班仪式。内容包括:培训团队成员的相互介绍,工作室主持人介绍本次培训的整体计划和安排等,目的在于让受训教师明确培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把培训活动分为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三个并行模块。第一模块:理论学习为提高培训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提升学员理论学习的效益和实践效益,基于学员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也已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工作室在开展本模块学习活动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例如:在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室组织“跟岗培训开题报告会”。会前,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有关资料,联系已有的教学经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初稿,并通过三人行研修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修改形成课题开题报告修改稿。会中,先由学员向全体研修团队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然后由指导专家对学员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进行现场的专业点评,最后再由指导专家以《怎样进行科研材料的整理与撰写》为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现场点评和讲座的示范引领,会后学员们开展进一步的组间交流,研究反思,再次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培训后的课题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模块:课例研发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基于马克姆•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特征和“科组三人行”的活动模式,工作室在开展本课例研发的活动中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目的是希望学员和辅助团队成员能把彼此的教学经验作为学习的宝贵资源,在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共享。本次研发的课例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为了让学员和辅导团队成员在课例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动,在培训开展前,以安排课例的自主研修。学员们自主本课题进行教材、课标的研读,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教学设计。在培训期间,先以三人行研修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评,完成个人设计的自我修改;借助组内协商,形成小组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组间研讨,形成课例实施设计初稿,并尝试课堂实践。在进行课堂实践尝试的过程中,工作室邀请指导团队专家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进行设计点评,并以《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概论》为题开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加强理论指导。最后,研修团队对课例实施设计作进一步修稿,并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或反思论文进行自我的总结和提升。第三模块:自主体验本模块的学习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中,通过自主研修、与他人的学习交流、撰写跟岗日志、学习心得、反思论文等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

5.培训评价。

培训的评价,主要是以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分为受训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工作室评价三个方面。在跟岗培训结束后,工作室对本次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进行了简单的评估。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结果,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非常满意,认为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培训基本模型独特新颖,通过观摩、学习、实践该模式下的备课、授课、评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培训的改进建议

1.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便于培训后的继续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中除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以外,还应该有专家在线辅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在时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讨,将他们的实时工作实践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2.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五制”;“五化”;“五率”

新时代赋予农业科技新使命,对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为有效集聚全社会农技推广资源,构建农科教、产学研多方协同推广新机制,形成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力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组织模式,加快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江西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提供有力支撑。从2018年起,全省紧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工程”,围绕优质稻米产业、蔬菜产业、果业、草地畜牧业、水产业共5个产业,开展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两年来,通过创新“五制”促进“五化”机制,取得了“五率”成效。

1主要做法

1.1创新“五制”。1.1.1持续推行“双首席制”,赋予新职责。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求首席专家注重产业团队的建设。一方面,组织团队成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申请科研项目、科技奖项等,提升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广泛吸收全省业内专家参与协同推广,提升团队战斗力。1.1.2严格执行“合同制”,层层传导压力。参与单位全部按要求签订年度合同书,省农业农村厅与推广首席专家签订项目合同书,推广首席专家与技术首席专家和协同单位、实施县分别签订任务合同书,明确具体任务、考核指标和工作分工。1.1.3规范推行“树牌制”,落实落细举措。所有示范展示基地统一标识标牌,落实省、市、县三级对接专家,标示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经营主体、技术指导人员等信息,省级建立基地台账,及时调度和监管。1.1.4完善工作“月报制”,加强动态管理。各产业根据任务清单,结合农时农事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每月或关键农事季节的任务目标、重点工作等;各单位每月5日前报告上月任务执行情况,并对下月主要工作进行部署。1.1.5健全绩效“考评制”,强化结果运用。制订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考评方案,以技术的产区覆盖率、技术到位率、资源保障率、产业贡献率和主体满意率为主要指标,对各实施单位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依据考评结果,2020年对11个实施单位进行了调整。

1.2推动“五化”。1.2.1坚持主推品种优质化。各产业在品种选用上,坚持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综合性状好的标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增产、提质、减灾的功能。稻米产业在13个试点县共建设26个优质稻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明确了甬优系列、野香优系列等优质稻品种,示范区优质化率达到100%。蔬菜产业推广了芦笋航天6号、航天7号、赣椒16、赣茄1号和赣苦瓜4号等优良品种。果业团队推广了赣南早脐橙等11个新品种,其中,赣南早橙比纽荷尔提早上市30天,经济效益显著。1.2.2坚持主推技术标准化。稻米产业制定《优质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等3项相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蔬菜产业结合品种特点和技术优势,制定了10项蔬菜技术规程,涉及8种蔬菜作物。果业对各关键节点技术集成,突出生态建园和冬季清园等品质提升实用技术,总结“30字诀”予以推广。草地畜牧业通过团队的协作,在技术推广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制订了一批标准技术规程,起草了5项地方标准,修订了2项地方标准。水产业重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稻虾、稻蛙)与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有条件的还结合尾水处理技术建立养殖尾水处理模式。1.2.3坚持示范基地规范化。基地建设实现“三统一”,即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管理。稻米产业在核心示范基地推广“三控”抗倒、全程机械化种植和壮秆保优标准化栽培技术,推进优质稻施肥、管水、用药技术集成优化和示范推广。草地畜牧业所有示范基地都按规范要求分别设计制作了基地标牌,统一标识,按照技术示范的要求加强配套建设,成为各地牧草高产栽培、肉牛品种改良、肉羊杂交繁育等推广技术的观摩学习基地。水产业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围绕基地展示示范内容,迅速汇编技术资料,编印技术手册,技术资讯等。1.2.4坚持培训内容实况化。采取实地培训和现场指导两种方式,重点突出实践操作,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稻米产业根据农时农事,在广信区等地开展秋粮增收行动、抗旱及秋冬种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及时对接农户生产现状及实际需求,对不利天气对水稻种植的影响进行了有效应对。草地畜牧业定期深入牛羊规模养殖场,在肉牛肉羊品种繁育、绿色营养调控、优质牧草高产栽培、牧草青贮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必要时还委派专家进驻养殖场,目前已与江西省仙姑寨牧业有限公司、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等20余家牛羊规模养殖企业建立点对点服务机制。1.2.5坚持培训对象主体化。各产业主动对接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深入开展培训调研,及时掌握主体需求;培训对象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企业)和种养大户,示范展示基地的主体成员以及辐射市县相关人员也全部参加了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共在39个试点县(市、区)完成199次重大技术观摩和培训,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超过1.9万人次。

2提升“五率”

2.1提升主导产区覆盖率。各产业根据全省水稻、蔬菜、果业、草地畜牧业、水产等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规划,科学选定39个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县(市、区),确保覆盖全省优势产区;同时,依托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场、品种示范展示基地、区域试验站、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在试点县(市、区)建设了87个示范展示基地,确保各项农业重大技术在主产区落地见效。

2.2提升重大技术到位率。一是强化轻简高效。在技术推广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每项重大技术配套“三个一”,即一项技术手册、一套简易操作规程、一系列技术明白纸,确保农民易学易懂。二是强化主动服务。通过示范展示、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产业专家主动对接、深入基层、面对面帮扶,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场。三是强化信息化手段。通过APP、微信群、QQ群、直播平台等,在线开展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服务,确保疫情期间服务不掉线。

2.3提升技术资源保障率。多方式整合科研、教学和推广等不同的技术力量,协同开展技术推广服务,5个产业整合了20个省级推广科研教学单位、39个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组建了500余人的协同推广团队,有效提升了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技术资源保障。

2.4提升产业发展贡献率。重大技术示范及其带动作用明显,有效提升了农业发展贡献率。优质稻米产业团队积极引导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对接“宜春大米”“永修香米”“万年贡米”“鄱阳湖大米”“井冈山大米”“清正纯和”“玉雾茗”等稻米品牌,推行订单生产,走品牌稻米之路,推进全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信丰示范果园赣南早脐橙测产分析,特级果和一级果所占比例达90%,且在9月底10月上旬成熟,比纽荷尔提早上市30天,错峰上市,经济效益显著。水产业集成创新并推介了稻鳖、稻鳅、稻蛙、稻蟹、稻鱼等综合种养新模式,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42万亩。

2.5提升经营主体满意率。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生产能力,提升经营主体满意率。鄱阳县茨山村优质稻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区,提质增效效应显著,经专家测产,平均亩产616.5kg、产值1602.8元,较普通农户增产46.7kg,增收121.4元。草地畜牧业通过牧草高产栽培示范,实施牛品质改良,开展肉羊杂交改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区域性产业联盟,指导草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保存等方式;水产业协同推广单位积极对接示范基地,派出人员常驻基地,鼓励周边家庭养殖户和普通农户加入,解决养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微信群、QQ群等手段保持快捷高效联系等各种方式,极大提高了示范基地推广效益的满意度,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获得感。

3问题与思考

3.1主要问题。一是技术配套跟进仍显不足。如优质稻品种、排涝抗旱技术与重金属超标土壤的修复技术等,解决办法效果不明显,需加强跟踪分析研究,完善技术配套跟进。二是协同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各实施县的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组织现场观摩和农户培训等形式,农业专家手机APP在线服务不尽如人意。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育;主旨发言;工作坊

2010年11月25日,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的第四条明确指出了进行继续教育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突出重点,提高能力;加强指导,创新机制[1]。因此,继续教育应在培训理念上强化服务意识,践行“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调动被培训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侧重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培训方式上要创新授课与学习的方式,给被培训者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和空间,切实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然而在目前各地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规定》中指出的基本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尤其是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以编辑为例探讨继续教育的有效培训模式。

1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编辑队伍所涉及的学科专业多,包括理工农医、人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等;涉及的工作岗位多,包括策划与组稿编辑、审稿与校对编辑、美术与网页编辑等,而且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有相应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承担,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也不尽一致。这使得编辑的继续教育更迫切需要注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提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目前编辑继续教育通常采用培训会的形式,历时3~7天不等,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来实施培训。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培训机构积累了不少实施培训的有效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意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三个方面。(1)服务意识不强。有些培训机构缺少“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培训理念,在组织培训活动前未能主动了解编辑的实际学习和工作需求,而是能找到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培训课程;在实施培训活动时,对参培编辑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以及能否掌握实用的能力漠不关心;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实际效果更是不闻不问。这样的培训为培训机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也迎合了部分参加培训者“凑学分”的需求,但是却不能真正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2)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少讲课专家的授课内容与编辑的学习需求之间差距比较大,未能做到按需施教,甚至“个别专家的授课内容未能做到及时更新,老生常谈的情况时有发生”[2]。在实际培训活动中,上什么课、学习什么内容都由培训机构“做主”,参培编辑并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因而难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甚至会引发编辑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参加继续教育对编辑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既有学习到新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课程选择余地小和时间耗费大之痛[3]。(3)培训方式缺乏互动。目前的编辑继续教育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培训方式,即“专家讲、学员听”,而且不少培训活动都是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工作专业的人员“混杂”在一起,搞“大锅烩”式的培训。培训理念产生偏差的根源在于一些培训机构缺少为被培训者服务的意识,而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管理者的身份“强求”编辑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忽视了编辑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把参培编辑当作能被强行灌输知识的容器,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编辑继续教育应从“专家讲、编辑听”的模式向“编辑为主导,专家作指导”的模式转变,从而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造性[4]。这应该是编辑继续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而采用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培训模式的设想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是编辑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两个关键要素。针对编辑继续教育出现的问题,采用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就是把一次培训活动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全体参培编辑一起聆听专家的讲座;二是每位编辑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专业背景和学习需求进入不同的工作坊,参与学习与研讨活动。

2.1主旨发言

在组织培训活动前,培训机构应深入了解编辑需求,确定本次培训活动的主题,并据此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主旨发言(主题发言)。总体来说,主旨发言要做到“高”“精”“尖”三个字。(1)“高”,即选取的讲课专家的水平要高。培训机构应遴选国内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建立讲课专家的资源库,并根据每次培训活动的专题,选定主旨发言的专家。主旨发言不能“一言堂”,要注重讲者与听者的互动。讲课之后应该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员向专家提问,专家进行答疑解惑。(2)“精”,即讲课内容要精挑细选。主旨发言要围绕本次培训的主题,讲课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5小时(不含专家答疑的时间),否则很容易引起学员的听课疲劳。这就要求专家必须认真备课,在讲课时要突出要点和精华。主旨发言的内容通常是针对出版业人员的通用知识与技能,涉及职业素养,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经济形势、法律法规,编辑的文字功底、实用写作基础、出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3)“尖”,即讲课的内容要体现相关专业领域的尖端水平。培训机构要根据报名参加培训人员的学科专业和工作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着重讲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发展上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

2.2工作坊

近年来,工作坊(workshop)已经成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和培训模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会议研讨、专业培训和课题研究等领域。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为了确保每位参与者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一个工作坊通常以10~15人为宜,在一位主持人(召集人)的领导下,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和探讨某个话题。在培训活动中要办好工作坊,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确定好工作坊的研讨话题;二是开设合适数量的工作坊;三是选好工作坊的主持人。工作坊研讨话题是培训主题的进一步细分,即每个工作坊的研讨话题必须紧密围绕培训主题。工作坊研讨话题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培训活动是否受欢迎,而要真正做到让工作坊研讨“接地气”,关键是按照参加培训人员的专业和兴趣,开设不同研讨话题的工作坊。每次培训活动中在同一时间段(比如一个下午)开设几个工作坊,取决于参加培训的编辑人数及其专业背景、工作背景以及学习需求。专业背景主要指编辑所从事的专业与行业,比如化工、建筑、石油、法律、金融、教育等。工作背景主要有媒体类型(如纸媒体、电子媒体,图书出版、期刊出版、音像出版等)、单位类型(如综合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公益型出版单位、经营型出版单位等)以及工作性质(如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组稿编辑、校对编辑)等。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如果把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工作专业背景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不同的学员“撮合”到一个工作坊里,那很可能学员之间会感到无话可说,彼此难以顺畅沟通和理解,进而影响研讨和交流的实际效果,这也就达不到开设工作坊的目的。如果能做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授课对象一一匹配的话,不但能提高广大人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强化培训效果[5]。培训机构在设置工作坊时要考虑专业划分问题,让参培编辑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选择参与合适的工作坊研讨。培训机构可以事先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了解编辑的学习需求,而后再据此开设工作坊。工作坊的主持人可以由培训机构根据事先报名的名单来指定,最好选择那些对该工作坊话题有所研究的编辑作为主持人,以便更好地把控工作坊的进程和深度。每次工作坊的活动时间应依据该工作坊的人数而定,一般控制在2.5~3.5小时,工作坊中每个人发言的时间以10~15分钟左右为宜,并确保人人都有发言、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发言人要本着与同行学习和交流的态度,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围绕工作坊的研讨话题,或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学习体会,或提出自己工作中的难题与疑惑,请同行一道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工作坊之后,在培训活动结束前,应该安排一个总结发言会,由每个工作坊的主持人向全体参培编辑汇报本工作坊的研讨结果,让他们不仅亲身参与工作坊的研讨,而且能了解自己没有参与的工作坊都在谈论什么话题、研讨什么问题。这样整个培训活动先集中听讲座,后分工作坊研讨,而后再集中起来听各个工作坊的汇报,做到“先合后分,分后再合”,集体学习与分组研讨相结合,切实提升培训的实效。

2.3主旨发言和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培训机构首先必须在充分了解参培编辑的工作背景、学习需求等要素的基础上,选准一个合适的培训主题,并基于此主题精挑细选每一位主旨发言的讲课专家,精心策划每一个工作坊所要研讨的话题,确保每位参加培训者听课有启迪、工作坊交流有拓展。在新的培训模式下,除了主旨发言需要一个能容纳所有参培编辑的场地外,还需要为每个工作坊选择合适的研讨场地。比如,如果同一时间段开设三个工作坊,那就需要同时选用三个培训场地。培训机构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最好提前三个月)公布培训计划,包括有哪些专家的主旨发言,将开办哪些话题的工作坊研讨,而后由参加培训的人员自主选择参加哪个工作坊的研讨。每次培训活动中安排几位专家的主旨发言、开设几个工作坊应依据培训的天数来确定。按照《规定》中关于每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面授培训不少于24学时的要求,一次培训活动通常为三天,每天8小时的培训时间,三天中专家主旨发言以2~3个为宜。通常情况下每天安排一个主旨发言为宜,不宜再多,否则会挤占参加培训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在三天的培训活动中,有三个半天(比如三个上午)是主旨发言,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50%;两个半天(比如两个下午)是工作坊,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3.3%;还有一个半天是各个工作坊的总结发言以及培训总结,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16.7%。培训天数在三天以上的,可以参照这个比例合理安排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的个数。当然,培训的天数越多,通常就可以安排更多的培训内容,也意味着每位参加培训者在各自的工作坊中发言的机会和时间更多。另外,每位参加培训者在各自的工作坊中有多少发言的机会和时间,还取决于参与这个工作坊研讨的人数。在该培训模式下,参培编辑也不能在培训中只当听众。他们除了听课,还可以向讲课专家提问,尤其是在工作坊中还必须发言,因而每位参培编辑在来培训之前就必须围绕培训的主题有自己的思考,是有所准备来参加培训的。这样编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就不再是外在的要求和被迫的应付差事,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一种渴望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总之,培训组织者要真心为编辑服务,精心安排培训内容,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这样才能促使编辑真心愿意参与有实际收获的培训,才能确保编辑继续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EB/OL].(2010-12-06)[2018-10-30].

[2]田雪平.新时代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8(6):154-156.

[3]董拯民.勿让编辑继续教育课程成鸡肋[J].现代出版,2012(1):70-71.

[4]彭芳,金建华,董燕萍.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改革之我见[J].编辑学报,2015(6):602-604.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5

1.1强调结构合理,向一线倾斜

培训者既包含来源于国培专家库的理论前沿领军人物,也包含有着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按照国培精神,培训者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从培训者队伍结构的要求可以看出对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培训者的重视,这也是基于对参训教师的实践与实际的关注。通过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发挥其种子和示范作用,一线优秀教师用自身的实践为参训教师提供示范榜样作用。

1.2强调团队力量,各方优势互补

各培训机构要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组建名师讲学团,保障“送培送教”有效实施。其中专家的作用在于引领,帮助参训教师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作用在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因为她们贴近一线教师教育实际,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参训教师的现实问题;省域外专家的加入在于促进各地优秀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各方均有各自优势,最重要通过培训者会议和座谈交流加强彼此之间协作,围绕共同的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参训教师素质的提高。

2多种角度增强培训资源的实用性

2.1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开发培训资源

“有学者通过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现状的特殊性入手,提出挖掘与利用存在于农村独特的民间游戏以及丰富的自然物质作为培训课程资源。”[3]同时我们需要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员探索新形势幼儿教育方法;适时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等增添到培训资源中。根据参训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幼儿园教师应知应会集成》、《农村场域中的模块化课程资源包》、《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范例》、《幼儿园保育教育典型案例集成》等相关培训读物提供给参训教师,为参训教师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实用的指导。

2.2基于培训教师个体需要开发培训资源

在培训课程资源中我们可以增设选修模块,如幼儿舞蹈创编、农村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农村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区现场创设等不同的小规模培训活动,各位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要。

3多种手段提升培训过程的实践性

为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过程的实践性,我们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现场观摩、问题研讨、微格训练、实训操作等培训手段。在培训过程中,师德和理念模块采用互动交流、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等培训手段;专业知识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分析和问题研讨等培训手段;专业技能模块,抓住学员专业技能薄弱点,采用现场观摩、示范操作和技能训练等培训手段。一方面组织学员到优质幼儿园现场观摩考察保教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优秀一线教师(教研员)上示范课进行教学研讨。在观摩与研讨之后,为参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汇报展示的平台,由各参训教师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培训过程中具体培训手段运用情况如下。实地考察:培训初组织学员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考察,观摩幼儿园环境和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直观了解幼儿园教育;任务驱动:引导参训学员明确学习任务,带着实践案例、问题单、学习笔记、教学观摩与反思以及提交和学习成果展示等任务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专家讲座:讲座中具体采用案例学习、问题研讨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观摩示范: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安排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将采用此方式,同时辅以典型案例研讨;现场实操: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师幼沟通等技能的学习主要采用现场实操的方式;工作坊:针对学员的需求由一线优秀教师或者学校专业教师开设除培训课程外的主题工作坊。如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农村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开发、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开发等工作坊;送培送教:通过名师现场示范课观摩、学员教学活动成果展示及半日活动观摩等环节,组织学员互评、专家点评,以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送培送教活动。

4多方合作建设网络研修平台

通过建设网络研修平台,为参训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支持。积极探索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机制,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目前农村幼儿园分布比较分散,教师难以集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家指导的主要原因。为此通过网络建立专业人士、培训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培训者多方合作机制,借助建设网络研修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专家—培训者—教师”之间的不间断的有效互动,专家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答疑,还可以定期开展专业交流活动和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活动。这一平台不仅是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还可以成为参训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参训教师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幼儿教育实践问题。

5多种思路规范项目管理和质量监控

5.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过程化管理

培训前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教学督查制度;培训首席专家岗位职责;培训授课教师岗位职责;培训班班主任职责;培训后勤保障人员岗位职责;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班学员管理办法;培训班学员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学员评优办法;培训班班委会工作条例。通过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5.2实行“双班主任”制,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

在培训过程中,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各1名。教学班主任负责做好本班学员的教学辅导管理,通过召开班会和座谈会组织交流研讨,收集学员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生活班主任负责做好学员的食宿安排,严格进行考勤,妥善处置学员意见和建议。班主任每日要及时查看班级日志,了解学员培训情况和学员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每日记录工作日志,对培训组织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工作不断完善。培训管理方面两位班主任要通力合作,要细致入微。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培训之初,可以组织学员进行破冰的心理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了解。在培训中采用学员分组的方式,一方面方便在培训现场进行小组讨论,另一方面方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业余活动。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可以采用汇演方式或作品展示方式进行结业。

5.3公开化的质量监控

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团队、培训资源目录、培训简报以及培训者培训效果评价和参训教师学习情况等。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进行培训专家教学质量评价,收集、反馈培训对象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评价和培训对象要求及时改进工作。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6

(一)调研对象

本研究重点对两类人群进行了调研。一类是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者。管理者参与了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案的开发、实施、管理及评估的全过程,并在其中充当统筹者、领导者的角色。由于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以各个院校为单位进行,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从14所高职学院抽取了共28名调研对象,包括学院人事处处长、副处长,教务处处长、副处长等。另外一类是高职院校入职3年以内的新教师。新教师不仅是入职培训关键参与者及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是入职培训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对其展开深入调研能够对培训需求及问题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本研究在19所高职院校中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并对样本的教龄和来源做卡方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研框架

本研究选取了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及培训评价五个核心要素展开调研。分别从组织管理、实施载体、操作手段、实施人员、反馈机制五个层面对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由谁组织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展开培训、由谁实施培训、培训效果如何五方面的问题。

(三)调研工具

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研。根据目力所测,目前尚未有关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现成的调研量表,因此本研究在搜集文献资料、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和“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问卷”两份问卷作为调研工具。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分别请15位教育专家、高职教师及企业专家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并在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小范围的前后施测,检验结果取得了较高效度和信度,符合统计学要求。对于调研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的统计方法。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主体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主体作为培训项目的供给方,参与培训方案的开发、培训师资的遴选、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培训效果的反馈,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培训主体,由于行为风格、资源优势以及统筹能力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培训效果。在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采取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学校自行培训的方式,占到了调查院校的53.6%;部分学校委托高校进行培训,这种形式占到了28.6%;学校和高校联合培训占14.3%;其他形式培训占到了3.5%。从调研数据中发现:

1.市级层面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缺位。

在调研的高职院校中,虽然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不例外都由各院校自身通过各种渠道来对新入职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各自为战,缺少省(市)级层面的统一培训。

2.校本培训是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主流形式。

校本培训以新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培训主阵地,培训的师资一般以本校的校长和经验教师为主,其优势在于以校为本的特色化培训、组织灵活、便捷经济。

3.高职院校与高校联合培训实践初探。

值得欣喜的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主动与高校合作培训,虽然比例不高,但也为培训中多主体参与提供了实践范本。不过这类高职主要集中在办学条件优良、经济实力雄厚的院校。另外,在搜集和整理被访新教师关于培训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新教师都提到了培训主体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要求上。部分新教师表示,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帮助新入职教师充分感知所在院校的特色、文化和组织氛围,却得不到外校教学名师、高校专家学者、企业专家的指导。也有被访教师表示,完全委托高校进行培训的形式往往不接地气,理论知识传授居多。

(二)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内容作为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受训者最为直接的需求,其设置和开发的过程渗透了培训理念和价值观,不同类型课程设置比例直接影响着培训结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是成功的培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调研中发现,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程是:高职教师管理相关政策(87.6%)、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80.3%)、高职学生发展特点(79.3%)、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发展形势(79.3%)、高职教师的使命(75.6%)。而开设比例最低的五门课程分别为学习情境开发(44.1%)、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45.2%)、德育工作案例分析(45.9%)、职业教育课题设计与论文写作(50.5%)、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50.9%)。在需求调研中,呈现了与现状调研中相同的15门课程,每门课程后有5个必要性层级供受访者选择。以拟开设课目在“非常有必要”这一选项上的百分比的高低为依据,教师视野中最具开设价值的五门课程,分别为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高职学生发展特点、高职教师生涯发展案例。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发现,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有以下特征:

1.培训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在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中,理论课居多。而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比如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等,却出现在了开设率最低的五门课中。

2.培训内容供求关系失衡。

开设率高的课程新教师的需求往往较低,而新教师最为迫切的需求却无法在培训内容中体现和满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培训主体对于高职专业教师能力结构把握不当,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培训内容设计方式,脱离培训对象的真正需要。

3.培训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的来源广泛、专业差异复杂,如此多元背景的培训对象却在同一培训内容下进行“加工”,严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三)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方法是培训教师和培训对象为了实现共同的培训目标,完成特定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因此,培训方法是实现培训目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渠道。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调研中发现,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全都采用了讲座式;将近七成的院校开展理论教学;而只有11.6%的院校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采用现场观摩和研讨的院校不到四成。然而,在需求调研中教师最认可的三种培训方法分别为做中学、现场观摩与研讨、教学设计与实践。将讲座式和理论教学作为最有价值培训形式的受访者仅有3.9%和3.1%。基于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的分析,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主要有如下的特点:

1.静态单边的传统培训形式占主导地位。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流形式,做中学和现场观摩等培训方法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在部分院校被采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忽视培训对象的主体性与个体资源,忽视成人学习规律,单纯灌输知识。而受训者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接受专家传授的知识为主要任务,与培训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2.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之间默契度低。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鲜有培训教师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对培训方法进行差异性选择。例如,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培训目标是丰富和提升培训对象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而在调研的大部分学校中仅用单一的讲授法授课,无法提供培训对象“做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师资作为培训方案的实施者,在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培训教师不仅需要将静态的培训内容,辅之以合适的培训方法,来影响培训对象的知能结构,而且要让培训对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起共鸣。因此,培训师资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调研中发现,有87%的高职院校都聘请了高校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高职选用本校教师,而邀请企业行业教师的院校仅有30.4%的比例。然而,在征求被访者关于培训师资选择中的意见中了解到,希望优化培训师资构成,进一步加大教学名师、企业专家在培训师资队伍中的比重,同质单一的培训师资结构会影响新入职专业教师能力均衡发展。也有其他受访者提到,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师资,要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培训教师的专业特长。基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与需求调研,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型师资与实践型师资比例失衡。

与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症结类似,培训师资的选择也以理论型师资为主,实践型师资为辅,尤其缺少企业方面的专家。并且有部分高职院校过度依赖专家学者,在资源选择、整合及利用中自身缺乏主动性。在目前培训师资比例失衡的情况下,新入职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令人堪忧。

2.培训内容与培训师资匹配度低。

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应该根据培训师资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匹配。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而是根据管理的便捷性和经济性让本校教师或专家学者包办一切。

3.资金问题成为培训师资选择的一大顾虑。

目前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各自为战的状态,其资金来源主要由各院校自身提供。对然各高职院校也表示希望多聘请各领域专家能手参与培训,但资金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五)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评价作为培训过程的反馈环节,注重培训对象的满意度和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培训中相关课程资源的生成情况和对培训本身的研究。因此,培训评价不管是对培训对象而言,还是对培训本身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对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调研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撰写培训总结,占到了91.3%;现场汇报总结的方式占到了69.6%;也有34.8%的学校采用设计具体作业;设计职业规划的学校占21.7%;另外分别有17.4%的学校以考取资格证书或者提交相关论文进行评价;仅有8.7%的学校进行技能操作考试。而在需求调研中发现,教师们最认可的三种培训评价形式分别为现场汇报总结、设计具体作业与技能操作考试。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受访者也表示,希望培训评价能够渗透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以更加规范和量化的方式促进新入职教师能力的发展。将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分析比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式有以下特征:

1.“重形式、轻考核”现象突出。

在需求调研中,意外发现受访者对于技能操作考试这一评价方式的需求较高,而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对于类似考试的评价方式相对排斥,理论考试需求较低),两者之间形成反差。这反映了培训对象对于了解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变化的迫切需求。间接说明,目前实施的培训评价已经沦为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考核效能低下。

2.评价方式及价值单一。

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采用较多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于撰写培训总结和现场汇报总结两种。并且,目前采用的评价方式关注培训结果的较多,关注培训过程培训对象的变化以及培训本身的评价方式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培训主体:从独立分散走向资源统筹

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一项兼具系统性、复杂性及特殊性的工程。目前采用较多的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对本校教师进行特色化培养,但其资源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在提高国内职业教育教师质量水平浪潮的推动下,仅有学校层面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新入职专业教师的需求。构建高职、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培训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地市层面的培训功能。搭建地市层面的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平台,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规模大,覆盖面广。地市层面的统一培训能够通过政府部门的硬性要求,保证每一位新入职专业教师,在入职初期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第二,统筹力度强。地市层面培训拥有更强的资源统筹和规划的能力,能够将分散在高职、高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充分调用,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第三,规范化运作。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地市层面培训在制度上更有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小组,设立专项基金,出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管理办法,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积极性。

(二)培训内容: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传统培训以知识导向型培训模式为主,它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或强调学科知识,或强调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也是知识本位,只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学习了哪些知识。然而,随着知识观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价值论的转变,以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结束后能做什么的能力本位培训得到重视。另外由于高职教师能力结构的特殊性,在培训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做好深入调研,把握培训对象的内在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和先前学习经历,以此作为培训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培训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切实提升新入职教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为核心,从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选择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技能有机整合和编排。

(三)培训方法:从静态单边走向行动导向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多以静态的、单边的培训方法为主,严重影响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为了扭转当前此种局面,行动导向培训方法的实践是其中一条解决途径。行动导向的培训方法,又称为行为导向、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培训法等,强调“以培训对象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使培训对象经历“尝试行动”、“自觉行动”到“自发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获得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实践能力。其主要做法有二种:其一,做中学。打破传统的“先学后做”的培训方法,让培训对象“边做边学”,或者“先做后学”,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展能力。使培训对象成为课程真正的主人,这不仅能提高培训对象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而且也能增强其培训兴趣,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其二,多种培训方法交替使用。行动导向培训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讲座法、案例研究法、参观教学法、现场培训法等。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有计划、有选择的匹配相应的培训方法。

(四)培训师资:从同质单一走向多元高端

现阶段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构成相对单一,主要以专家学者和本校骨干教师为主。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跨界”属性,其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自然也体现出这一特性,即高职教师不仅仅要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能够掌握所教专业的实践技能,以及传授实践技能的教学论知识,这就必然要求在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队伍的选择上也体现出这一“跨界”特征。因此,需要打造多元高端的培训师资队伍。所谓“多元”,就是要丰富培训队伍中教师来源与背景的多样性,增加教学一线教师和生产一线企业人员在培训队伍中的比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教师的特长。所谓“高端”,就是要选择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培训教师来对培训对象实施培训,当然在选择时不能只以培训教师的职称为遴选标准,更多的需要考虑具有真正实力、代表性、接地气的培训教师。

(五)培训评价:从结果评价走向发展评价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7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切实提高我县油茶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完善油茶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人员帮扶机制;组建县、乡二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技术队伍;全县举办油茶技术培训班二期,培训人员100人次,发送《漫话油茶种植管理》200本,开展送油茶科技下乡活动24次;培育建设低产油茶林改造示范基地2个、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5个;积累和优化油茶低改技术,为全县推进油茶低产林三年改造做好技术准备。

三、活动内容

(一)组建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技术队伍

完善“县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指导员”+“乡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挂点员”+“当地油茶乡土专家”体系制度,在全县组建一支20人以上的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技术队伍。

1.邀请省、市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专家、特派员到我县进行油茶科技推广。

2.县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指导员:从局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员中送派“县级科技推广指导员,由县营林股、产业扶贫办、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种苗各林场管理股、各乡镇林业工作站落实一名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油茶技术人员,分别挂点指导当地的油茶技术服务工作。

3.推行当地油茶“乡土专家”:各乡镇从油茶种植户中推荐出油茶种植管理行家能手4名。

(二)开展油茶科技指导培训

围绕提高全县广大林农油茶经营管理水平,营造发展油茶产业的浓厚氛围,增强林农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为全县推进低产油茶林三年改造计划提供技术保障,在全县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培训。

1.发放油茶技术服务相关资料。发送《漫话油茶种植管理》200本,《油茶修剪技术攻略》100本。

2.分层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全年举办二期油茶培训。一是县级举办2期油茶丰产栽培和改造技术培训班,每期50人。时间定在5月中旬与8月中旬各一次。

3.开展现场技术服务指导。全年开展送油茶“良种良法”科技下乡活动24次,每乡至少开展1次。发放油茶“良种良法”技术资料。县级指导员和当地油茶乡土专家每年开展油茶技术指导服务不少于2次,要对每个关键技术环节(如:选地、整地、施基肥、起苗、调苗、栽植、抚育、施肥、抗旱、防冻、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

(三)培育建设高效油茶示范基地

通过县、乡两级林业科技人才力量和推广运用的林业科技成果,培育扶植一批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效油茶示范基地。高产示范基地选择2009年后的新造油茶林,低改示范基地选择天然老油茶林中进行,每个基地面积不少于50亩。油茶高产示范选择“省普生绿色生态有限公司”在于2009年所造的350亩基地,油茶低改示范基地选择在镇甲山场80亩天然老油茶林为全县辐射基地。各基层林业站营林技术员对接本乡镇油茶技术挂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

(四)强化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

通过服务队伍技术推广作用,提高广大油茶造林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善于总结,善于引导,广泛宣传推广高效油茶典型,讲好“油茶故事”,增强林农、果农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

1.对“2020年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形成典型经验,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广。

2.各乡要在县级林业网或微信公众号上宣传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成果,上报不少于1篇以上科技推广服务图文信息。

四、进度要求

围绕“2020年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的工作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工作部署。3月下旬,完成县级指导员和乡土专家的组建。2020年4月上旬,制定《2020年度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0年4月中、下旬,开展油茶科技需求调研活动,准确掌握企业、林农技术需求,全面了解各示范区油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编写科技服务方案;编印科技培训及送科技下乡活动需要资料。5-12月按照目标任务和活动内容,全面开展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1年1月底前“油茶科技服务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典型经验,举行经验总结交流会议,通报表彰在本次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五、保障措施

专家培训总结范文8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会议和省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精神,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促进区域医疗中心专业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构建权责明确、功能清晰、运转高效、群众受益的医联体,切实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为居民提高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推动医改持续有序深化。

二、目标原则

通过建设发展医联体努力实现:医联体内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互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能力,解决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可度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预期问题,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切实为居民提供疾病全过程的诊疗康复和健康管理服务。在推行医联体建设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原则。

采取积极稳妥推进医联体建设。第一步8月底进行调研,制定下发实施方案;第二步9月底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由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各组建1个医联体,实现县域内政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二)政府主导,分层次推进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联体建设的责任主体,医院作为医联体建设的落实主体。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组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组建医联体,形成分层次、双向的工作推进格局。

(三)隶属关系和投入渠道不变原则。

医联体内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来的隶属关系与投入渠道保持不变,双方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主导下,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建立契约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赋予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开展纵向合作。

三、主要内容

(一)统一社区标识,发挥品牌效应。

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加挂医院名称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构成的标牌,充分发挥医院的品牌效应,强化医院的责任意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用度。

(二)选派业务干部,规范基层管理。

由医联体内医院选派人员担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业务主任,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作为行政主任与医院定期选派的业务主任为平行关系,分别管理行政事务和诊疗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业务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化、操作标准化。医院选派的业务主任,工资待遇由所属医院承担。

(三)安排专家出诊,提升社区形象。

医联体内的医院要按照医师多点执业相关政策规定,选派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方面的临床专家轮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保证每天一名专家出诊,让患者能够就近得到医院专家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到基层出诊的医院专家,工资待遇由所属医院承担,不得低于原单位水平。

(四)完善进人机制,促进人员流动。

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院实习基地,建立医院新进医生到乡镇服务一年制度。医联体内的新招录的医务人员,在完成院内轮科后,首先要选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一年。医院招录医务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

(五)开展业务培训,分享科研成果。

制定完善的医联体内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将医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基地,增强培训工作的规范性、规划性和针对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骨干每年到医院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医院专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期间,承担带教任务。

(六)完善转诊制度,建立绿色通道。

按照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完善医联体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落实基层医师首诊负责制,完善转诊机制与流程。建立社区患者绿色通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医院优先安排诊治,鼓励基层居民首诊到基层就诊。

(七)对接医疗信息,推进院际协作。

依托互联网等现有网络资源,实现医联体内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院服务信息对接,实现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培训、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等功能,优化服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八)完善“十个一”工作措施

1、完善一个实施方案。各医联体内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制定和完善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职责分工、主要内容、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各医院要协调组织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责任和任务。

2、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指导、帮扶和考核,并制定医联体建设工作制度、出诊专家管理办法和工作纪律、信息反馈、督导检查、情况通报、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进一步促进医联体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3、履行一个合作协议。各医联体内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履行《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合作协议书》,逐条逐项完善《协议书》规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并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其他工作。

4、落实一个挂任机制。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以文件形式,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到医院挂职的部门和职务、医院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任医疗业务主任的人员,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与医疗业务主任的职责;要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医院工作例会,做好管理考评工作。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落实医疗业务主任办公场所等硬件条件,明确医疗业务主任的职责、责任和任务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与医疗业务主任每周至少全面沟通一次工作情况,发挥医疗业务主任作用,加强中心的诊疗服务管理等。

5、实行一个例会制度。各医联体内的医院每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由医院相关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参加的工作例会,共同研究医联体建设工作,通报工作情况,解决存在问题,提出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做好会议签到、会议记录,留有影像资料。对无故不参加工作例会的医院相关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予以通报并上报。

6、制定一个出诊计划。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根据医疗需要,在每月月底前,制定好下一个月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计划,并及时通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专家出诊计划》,落实好专家出诊科室,做好医疗、后勤、居民就诊等组织保障工作。

7、制定一个讲座计划。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医务人员需求,每月制定一次医疗讲座计划,保证每周有一个讲座专题,并将讲座计划在上个月月底前,上报给医院。各医院要及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沟通,共同确定好医疗讲座计划,落实讲座专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8、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每年度业务骨干学习培训计划,并将年度培训计划于每年1月10日前,上报给医院,方便医院统一安排。各医院要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骨干学习培训计划,落实好学习培训科室,明确带教老师、带教目标、带教内容等。

9、健全一个转诊机制。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商建立一个程序规范、运转高效、管理科学、及时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和转诊流程,切实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到位。力争通过医联体建设工作,在我县真正建立起卫生院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的新机制。

10、建立一个沟通机制。各医联体内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信息沟通,相互通报情况,随时了解和掌握彼此之间的各项工作,及时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周至少向医院上报1篇医联体建设工作信息,各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要归纳整理,并结合医院工作,每月至少向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报送1篇信息。

(九)开展“九个一”医疗活动

1、开展一项“专家社区出诊”活动。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保证本医联体内的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天有一名医院专家出诊。

2、开展一项“专家社区讲座”活动。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协调组织出诊专家每周至少在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一次讲座。

3、开展一项“业务骨干培训”活动。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组织业务骨干到医院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各医院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骨干培训的管理考核,填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骨干学习培训人员汇总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骨干学习培训人员考核表》。

4、开展一项“医院领导调研”活动。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每季度组织一次由医院领导带队的工作组,深入到医联体内的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指导工作。

5、开展一项“社区医生拜师”活动。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组织社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开展拜“医院专家”为师活动,每名卫生技术人员至少有一名“医院老师”。各医院要协调专家接收“社区徒弟”,建立“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传帮带工作机制。

6、开展一项“专家出诊倡议”行动。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制作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的倡议书,至少有10名专家在倡议书上签字,并在医院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宣读。要把倡议书印发并张贴在各门急诊科室、住院病区,组织和动员专家积极参与到医联体建设工作中来。

7、开展一项“适宜技术推广”活动。各医联体内的医院每年至少帮助医联体内其中的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一项新技术。医院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业务主任要协调医院出诊专家,与医务人员共同研究适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新技术,培训人员,推广应用。

8、开展一项“医疗管理带教”活动。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或医务人员,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医院的临床、教学、质量管理等会议或学术活动。

9、开展一项“核心制度落实”活动。各医联体内的医院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业务主任,要主动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完善一套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院核心制度、感染管理等相关制度,并督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掌握和严格执行医院核心制度、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等,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十)做好“九个一”宣传工作

1、做好“一个宣传方案”。各医联体内的医院要制定医联体宣传工作方案,精心策划,精心包装,扩大医联体的社会影响力;要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联体的宣传纳入医院的宣传工作中。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上报到医院。各医院要将本医联体宣传工作,以电子版形式,于9月10日前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股。

2、悬挂“一条横幅”。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室外至少悬挂一条“****医院医疗联合体每天都有医院的一名专家到本院出诊”字样的条幅。

3、制作“一个宣传栏”。各医联体内的每个医院、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制作一个综合宣传栏,宣传医联体建设工作,至少每季更换一次宣传内容。

4、印制“一张海报”。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印制一张有关医联体建设工作的宣传海报,并张贴在辖区每个居民小区的明显位置。

5、印发“一封信”。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印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致农村(社区)居民一封信”,张贴在辖区村委会、村卫生室(每个居民小区的每栋楼的每个单元门上),让农村(社区)居民广泛知晓。“一封信”内容,包括医联体定义、我县医联体主要内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哪个医院的医联体、每天都有医院专家到社区出诊等,引导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同时,要向就诊居民发放“一封信”。

6、建立“一个公示牌”。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明显处建立一个医院出诊专家公示牌,公示牌有医院专家照片、专家简介等,至少公示一周的出诊专家,并及时更换公示内容;同时要明确当天出诊专家。医联体内的大医院要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出诊专家个人资料。

7、开设“一个网站专栏”。医联体内的医院要在医院网站开设医联体活动专栏,宣传本医联体的工作进展情况。

8、组建“一个交流网络群”。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一个辖区医务人员与医院出诊专家微信群、飞信群或qq群,利用新媒体优势,让社区医务人员适时与专家沟通、交流和学习,并广泛宣传医联体建设工作。

9、利用“一个主流媒体”。各医院要积极与媒体沟通,进一步加强对本医联体的宣传工作,力争做到每个医联体每月在县内一个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次。

(十一)明确“四个一”品牌标识。

1、悬挂一个医联体标牌。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室外明显处悬挂由牵头医院名称+医疗联合体构成的医联体标牌。

2、悬挂一个业务主任室标牌。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医疗业务主任办公室门旁悬挂“医疗业务主任办公室”标牌。

3、悬挂一个专家诊室标牌。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专家出诊诊室悬挂“***医院专家诊室”的标牌。

4、摆放一个专家标牌。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医院出诊专家诊室桌上摆放“***医院专家”的标牌。

(十二)实行“四个一”考核机制

1、建立每月一次的总结和督查机制。医联体内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每月对医联体工作进行总结,汇总每月专家出诊情况和讲座情况,并及时将工作总结,上报给医院。各医院要负责催要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汇总于每月5日前,将汇总好电子版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股。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每月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一次,填写督查情况记录表,并对每次督查情况进行整理,于在每月月底前,将整理后的督查情况以电子版形式,向医联体内的医院反馈。

2、建立每季一次的考评和汇报机制。各医联体内的医院每季度要对本医院的、本医联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落实医联体建设工作情况考核一次,通报情况,讲评工作。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每季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讨论,听取各医联体内的医院的汇报。各医院要提前将工作汇报,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股。

3、建立半年一次的阶段性评估机制。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每半年对辖区各医联体的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

4、建立全年一次的考核机制。县卫生计生局,各医联体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每年年底前,做好医联体工作的全年总结。各医院还要对医疗业务主任和出诊专家进行考核,填写《医联体社区医疗业务主任年度考核表》、《医联体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专家年度考核表》存档。医联体内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本通知规定,逐条逐项全面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规划。

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医联体建设目标原则和内容,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明确任务措施,确定责任分工,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与机制,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县卫生局对医联体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建立医联体的数量及每个医联体的组成单位。

(二)完善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医联体建设是为居民提高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联体办公室设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股,负责推进医联体建设及运行监管、考核评估等工作。组建医联体的医院要成立相应机构承担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职能。将医联体建设纳入各级卫生目标考核和医院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三)强化医保支持,纳入定点范围。

依据相关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做好医保报销政策的衔接。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整合医院信息资源,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健康档案、基本医保、药品使用等信息互联互通,为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