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知识范例

医药行业知识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1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淡薄的表现及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尤其是在酒店中短期实训或者顶岗实习中,主人翁意识不强,常常抱着“事不关己”、“局外人”的态度与想法,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待工作凑合、敷衍。

(二)服务意识不强,很难胜任服务者的角色当前90后的高职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被服务的生活,在到酒店实习或者工作后,很难适应服务者的角色,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能胜任或者经常感到委屈,甚至产生畏难退缩的想法。

(三)自我定位偏高,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不踏实作为高职学生,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准确的情况,大多数学生自我定位为酒店的管理者,他们刚到酒店实习或者工作,对被安排在一线服务岗位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强烈的不满,因而在工作中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不踏实,不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学习,而是总想着尽快成为管理者或者草率跳槽。

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鉴于以上种种表现,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以及所在的梧州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基于饭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经验作一介绍。

(一)教学设计

饭店服务技能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将本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来开设。在教学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梧州职院第一届(2008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率先提出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的理念,开创性地把教学设在酒店。将饭店服务技能课程设计成“两段式”教学法。

(二)具体实施做法

“两段式”教学法即将饭店服务技能课程课时分为两段,在学期的1-12周学生在校学习本课程的理论部分,第13周开始,酒店管理专业全体大一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校外实训。在此期间其他的校内课程暂停,等学生完成实训后再补上。

1.积极与酒店对接结合梧州市酒店业的实际,从切实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梧州江滨国际大酒店作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梧州江滨国际大酒店由香港海派集团投资发展,是梧州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施最齐全、接待能力最强的四星级涉外酒店。规范的管理最切合我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需求,对学生来讲,较高的起点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酒店宣讲进课堂在与江滨国际大酒店达成合作协议后,酒店派出人力资源总监和各部门总监到梧州职院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宣讲,全方位介绍酒店的管理、酒店发展的成绩以及员工的待遇等。酒店高管的现身说法,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环境以及酒店的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3.经过面试定岗位根据本课程“基础篇、房务篇、餐饮篇”的内容构成,并且结合江滨国际大酒店的实际,为学生设计了前厅部、管家部、餐饮部等多个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并且由酒店各部门总监亲自对学生进行面试,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课教师的意见来给每个学生定下岗位。

4.任课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由于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为期三个月的酒店实训中,与酒店的员工一起同吃同住。任课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每天到酒店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训,协调、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酒店参与学生实训成绩评定实训结束时,由酒店为每个学生出具实训成绩鉴定,作为本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三、取得的成效

自2008级酒店管理班开始,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上述方法开展饭店服务技能教学,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一)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尽早形成

梧州职院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就到酒店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尽早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酒店里,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感受现代酒店业的文化气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锻炼,逐渐接触、了解酒店运行、服务以及管理的规律与特点,促使他们的职业意识尽早形成。事实证明,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过大一第二学期三个月的酒店实训后,为今后二、三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在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中对工作很快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肯定。

(二)促进了专业任课教师的锻炼与成长

学生到酒店实训的同时,任课教师必须到酒店带队、指导。这样做有益于帮助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当前酒店管理服务实际的最新动态,有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对教师来讲,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到目前为止,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全部做过实训带队老师工作,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促进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经过多年合作,江滨国际大酒店已经成为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实训、实习基地之一。每年接收梧州职院学生进行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在历届选择留在江滨国际酒店工作的毕业生中,经过锻炼、成长,有些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实践证明,饭店服务技能“两段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树立形成职业意识、锻炼掌握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受到这种方法的启发,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们正在做更多的尝试,探索走出一条既能最大程度地服务学生成长,又能符合酒店用人实际需求的道路。

四、总结与思考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医药行业;内部控制管理;解决方法

随着医药行业不断进步,该行业模式、结构渐为复杂,如何推进该行业平稳向前发展,已成为医药行业管理关注的重点内容。内部控制是各经济单位、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业务组织形式、职责分工等形式,以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1]。当前随医药行业更新、变革,以往的内部控制管理渐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进而出现诸多管理问题,严重影响着行业发展。

一、医药行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关键点不准确

据调查观察,当前医药行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并不科学、合理,与医药行业特殊性有一定关系。医药行业从其性质、结构分析,虽属于企业性质类型,但生产销售的产品较为特殊,在运营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特殊限制要求,如何将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有效地应用到医药行业中,对医药行业相关管理人员是一项挑战。据观察,大部分医药行业领导者或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不够、方向认识有所偏差,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建设处于形式化,未能有效地发挥该项管理模式作用。

(二)人才储备不足

在医药行业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除了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外,其人才资源投入亦存在一定缺陷,一定程度又影响着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落实。医药行业运营的产品较为特殊且类型较多,使得内部控制相关程序、项目相对繁琐,对相关控制管理人员要求较高。在医药行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其参与管理的重要部门通常为财务部,该部门人员虽掌握了熟练的财务知识,但主要参与的是行业经营活动,而内部控制管理偏向管理职能,且涉及业务、部门诸多,若仅依靠财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其内部控制管理影响较小。另外,医药行业对相关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要求较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者而言,该类人才极为稀缺,出于多种因素考虑通常聘用兼职人员,当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其解决效率、质量较差,均与人才资源不足相关。

(三)权责划分不清

当前医药行业虽有进步,但存在诸多管理问题,严重制约着整体行业的发展。在医药行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其权责制度划分不清极为明显,如在相关业务中,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共同运营,某些业务流程权责有交叉现象,若该环节出现问题时极易发生推诿情况,进而影响着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效益。通常该现象在后续跟踪、解决问题时,不仅涉及业务相关部门,还可能涉及多个部门,若长期如此将影响着医药行业控制、监督机制,极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四)审计效力较低

审计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部门,其信息质量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规划、决策。据观察,当前多数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力较差,与医药行业业务的特殊性、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相关审计制度、人员专业素质等因素相关,使得医药行业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另外,审计报告披露信息内容不全面、具体,某些管理程序可能因涉及诸多部门,并未能充分地披露潜在性的风险问题,严重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决策效果。另外,大部分审计部门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极易受双方间的多种因素影响,如目标、利益、领导指引约束等,影响着审计效力情况。

二、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根据关键点科学合理设置内部控制管理流程

在医药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流程设置中,相关管理人员应掌握相关建设关键点,将控制目标、要素、自身业务等高效地融合,以实现业务活动、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同步,使医药行业管理、效益有所提升。首先根据企业的规模程度划分相关业务监督活动,还以产品类型合理设置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使得内部控制有效地落实到各流程中,并使各岗位权责分明,整个医药行业活动均在控制、监督下进行,以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另外,根据具体的运营业务情况,适当设置货币资金循环、生产和存货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等,使医药行业经营管理更系统化、精细化,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或无效监管资源的浪费,使得内部控制管理更精简、高效。

(二)健全完善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专业素质、数量进一步提升,并合理设置薪资鼓励、绩效管理等模式,还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领导认同感等,使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健全完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取激励体系、绩效管理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不仅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还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得相关工作内容质量、效率进一步提升。另外,定期对员工进行多元化培训,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增强员工各项综合素质。

(三)严格执行相关权责制度要求

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与领导核心责任相关,还需加强对人员安置、成本控制、财务收支、新产品研发、资金额度等经济业务进行控制、监督,使各业务环节或活动都严格执行相关权责制度,及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进而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有效进行。另外,还可合理设置定期轮岗制度,对权责划分不清现象及时进行纠正、处理,尤其是重要业务活动如原材料采购、领料管理等,以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四)完善医药行业审计信息披露力度

首先,加强医药行业信息系统建设,使各部门、环节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并设置不同等级用户授权,不仅加强信息运转、维护,还可确保数据库的安全,为审计信息披露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内部控制管理需明确信息披露的客体、责任主体,使信息披露效力明显提升,可学习借鉴当前先进成熟行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经验,对披露客体内容细分成不同类型,以多层次测评指标体系等,协助内部控制管理决策区分重点,有效地将当前的行业状况反映出来,进而为内部控制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

三、结论

通过针对性解决医药行业内部控制管理关键点不准确、人力储备不足、权责划分不清、审计效力低下等问题,可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经营管理,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医药行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医药行业受疫情的影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选取位列中国医药企业前20强,品牌影响度在国际国内都非常大的3家重点医药企业,以此为研究对象来概括到整个医药行业,取其数据样本平均值来代表医药行业数据标准,针对医药行业的特点,基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以实现中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概述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只要存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实施合理规范的内控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合理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规范与安全,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透明性,从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风险是按照企业资金流动的方向依次分布的。这也是下文分析医药行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向。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医药行业的财务状况,分析其内部财务是否存在上述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医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是重大的。对于医药企业而言,针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防控,可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另外,对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还能够提高资金周转能力,对于实现财务资金安全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稳定经济业务工作,最终对促进企业实现超额经济利益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医药行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分析。在短期偿债能力方面,医药行业2017~2019年间的流动比率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2020年相较2019年略有上升。但是,流动比率在近4年均在1左右,而正常的流动比率一般在2左右,相对来说医药行业的流动比率明显偏低;与此同时,医药行业近4年的速动比率变化也比较平缓,而且也并没有超过标准值1,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医药行业目前在短期偿还流动负债方面的能力不理想。从债务规模看,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近4年均超过适宜水平,而负债比重较高会使其偿债压力较大。虽然从医药行业债务规模看,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近4年均超过适宜水平,而负债比重较高会使其偿债压力较大。虽然医药行业2017~2020年间的资产负债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20年资产负债率处于最低状态,但仍然高于60%。总体来看,医药行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不太理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医药行业近几年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均不理想,筹资风险整体偏高。因此,医药行业需要重视公司的负债比重,合理规划负债资本结构。(图1,数据来源于网易财经)

(二)投资风险分析。如图2所示,医药行业2017~2020年的营业利润率整体变动不大,说明医药行业近4年在获取利润能力方面处于一个稳定水平。此外,医药行业2018~2020年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下降,2020年净资产收益率降至4.06%。由此可见,医药行业的净资产获利能力即盈利能力在下降,近3年来医药行业股东获取的投资报酬减少。总体来说,医药行业利用自有资产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少,资本运营效果较差,投资风险理念缺失。(图2)

(三)营运风险分析。在资产营运方面,2017~2019年医药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呈上升趋势,说明医药行业在这3年期间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在加快。然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20年相较上一年略有降低,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有所减慢。整体来说,医药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方面在2017~2020年这4年期间变动情况比较小,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医药行业近4年的存货周转率变动都比较平稳,没有发生非常明显的起伏,而且2018~2020年存货周转率逐渐上升,说明这3年医药行业的销售能力及存货管理水平比较理想。(图3)

(四)流动性风险分析。医药行业在2017~2010年这4年间的现金流量比率呈上升趋势,直到2020年达到最高状态,说明医药行业这4年通过一系列营运活动来赚得一定量的资金去归还到期借款的能力较为理想。同样,医药行业从2017年到2020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比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说明近4年用经营获得的现金来偿还到期借款的能力明显增强,也表明医药行业目前的资金流动性较好。(图4)整体来看,近几年医药行业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相对稳定,存货管理水平也比较理想;另外,该行业目前的资金流动性较好。所以,医药行业的运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太明显。然而,医药行业近4年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都不太理想,筹资风险整体偏高。除此之外,该行业利用自有资金创造的利润逐渐减少,导致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减慢,经营管理状况不佳,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三、医药行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实施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会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能够更加透明化、规范化,进而准确有效地识别财务风险类型,最终完成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切实有力的管控工作。因此,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而目前医药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一系列风险的发生,例如上述分析中医药行业近4年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均不理想,筹资风险整体偏高。除此之外,医药行业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下降,盈利能力减弱,股东获取的投资报酬在减少,有可能会导致投资风险理念缺失。究其根源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因此,实施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内部财务风险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

(二)负债规模较大。资产负债率是影响企业负债经营规模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企业财务风险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以上分析可知,医药行业在近4年间的流动比率明显偏低,与此同时,速动比率也并没有超过标准值1,进一步说明医药行业整体的短期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不强,会增加短期偿债风险。根据上文对医药行业的分析得出,近4年的资产负债率虽然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资产负债率4年均高于60%,这就说明医药行业的负债规模较大,公司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来改善负债结构,应善于利用自有资金,增强自有资金的造血功能,降低筹资成本。基于内控角度可以判断出医药行业的风险管控制度不科学,风险评估方法落后、单一,从而导致风险评估程序不规范。

(三)资本运营效率较差。医药行业2017~2020年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下降,反映近几年间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能力减弱,由此可见医药行业的净资产获利能力即盈利能力在下降。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有可能是公司的经营能力下降,资本运营效果较差。首先,医药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经营管理理念缺失的问题,造成企业正常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其次,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经营管理部门、行政部门以及信息反馈部门之间的工作有所牵连混淆,导致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无法准确高效地进行经营管理工作。公司应根据对投资项目的前景预测,调整资金投放量,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致使资金周转能力的加强,进而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从内控角度可以分析判断出企业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对内部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工作,监督管理机制不明确。

四、基于内控视角的医药行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当前,财务管理中心应当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并做好管控工作。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及时发现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监管机构也可以针对具体发生的情况提供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基层员工而言,也要增强他们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防控环境,这样有利于公司更好地防范内部财务风险,从而减少其给公司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在完善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公司高层人员应开展由上而下的风险意识宣传,将财务风险控制程度的高低与公司员工的额外奖金相联系,这会提高员工遵守财务风险防控规则的积极性,同时确定绩效方向。

(二)规范风险评估程序。新冠肺炎疫情对医药行业而言风险与机遇并存,医药行业也更加迫切需要适应内部和外部各种艰难的环境,同时企业在进行实际业务活动中时有可能会遇到筹资、投资以及营运等各个方面的风险。而目前医药行业对于财务风险的了解不全面,从而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企业设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不合理,尚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风险识别机制,而且也没有运用全面有效的风险分析方法,使得企业在针对自身的业务情况时,无法准确识别并评估出面临的风险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对于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程序,强化财务风险管控。这样医药行业可以更好地选择科学的筹资方案,有利于企业维持合理的负债结构与负债规模,减轻因筹资风险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偿债压力,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生物药;市场环境;市场战略

生物医药市场作为21世纪最具有前景的朝阳产业,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繁荣,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全球的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迅猛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日益剧增,市场前景广阔,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调整经济结构,打开国际市场具有重大作用[1]。我国目前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趋势下,加强了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外资和境外企业涌入国内市场,对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药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3]。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产业效益、市场竞争力、国际贸易等宏观层面,对国内企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要想获得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实施合理的战略决策。本文就我国的生物药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叙述,以及针对目前的状况提出几点战略管理措施。

一、基于PEST模型针对我国生物药市场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生物药行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来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其它市级课题项目,生物医药都被列为优先考虑项目。北美、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为生物药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引导。美国的生物药产业在研发能力、产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方面都领先于全球,在国际上享有独一无二的声誉,已经延伸到癌症和糖尿病等目前社会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欧洲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使其领先于美国。日本的生物药行业相比于前者,起步较晚,但因得力政策的支持,使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国际地位。2002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加大各项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为国际生物药行业发展树立榜样。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对生物药行业的支持力度,我国为加强本国的生物产业的发展,也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政策,《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强调了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并制定相关方案来促进了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经济环境

欧美日国家为我国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美欧政府不断增加生物医药行业的资金投入;日本近期制定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建立生物产品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采取了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加大对生物行业的经济支持。《中国制造2025》强调大量引进外资投入到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也鼓励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同时,经济上支持我国的企业与境外的优秀企业进行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将生物医药行业定位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由0.6万元跃升至1.6万亿元,“十二五”末,生物医药行业将达到3.6万亿元。

(三)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愈发增加,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及投入也随之增加,而生物药因其安全、效果稳定、副作用小、环境友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人们也随之由化学药转为生物药。另一方面,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严重,癌症和心脑血管病呈上升趋势,而目前针对这些病症需要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生物药产品来有效的预防。

二、基于SWOT模型针对我国生物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生物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产业发展迅猛

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及优惠政策,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的一些生物药生产基地,产业的发展呈快速生长趋势,成为促进当地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罗臻[6]总结了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其中介绍了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成绩,2006年期间,16家生物药企实现总产值22.72亿元,同比增长23.38%,完成销售收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25.75%,各项收益都获得了大幅度增长。黄成纬对我国景谷县的生物药发展状况进行总结,该县依靠自身发展优势和良好的管理模式,2015年末全县生物药总产量1.76万吨,完成总产值1.72亿元,完成市级任务数1.7亿元的101.18%,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杨涛介绍我国的墨江县的生物药产业,生物药种植历史从1998年~2016年,种类增加接近2倍,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达2837.33hm2,成为该县提高人民收入,促进当地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2.资源条件充足

我国拥有众多的生物药材基地,该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得力于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我国是药材资源大国,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资源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平衡。景谷县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药生产基地,取得了可观的发展。该地区拥有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林下资源优势。适合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药材植物资源已达2000多种。墨江县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调整,该地区在种植区域方面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生物药材生产基地。结合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目前该地区的生物药产业初具规模,促进的经济的大幅度提高。徐岩[2]总结了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力于吉林省长白山的多种药用资源,为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政策优势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并采取了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方针举措,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优秀人才,创新技术能力,使生物药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0年,世界的生物药行业吹响发展的号角,推动了各国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2006年,我国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明要重点培育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保障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2008年,提出了“重大新药创制”方针,指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部署各项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药行业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大量专业性人才服务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2011年,国务院颁布《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对生物药产业的基金补助。另外“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最优开发项目”等,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政府的政策和文件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2]。

(二)生物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资本机制运作不完善

各项资本运转不完善,投入不足,制约生物药的创新发展。首先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生物药材的种植常会受到管理设施、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企业在药材种植管理的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药材损失量大,影响药材种植户的收入;科技推广不足,在药材种植方面,没有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导致管理不当,产量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各项设备投入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制约生物行业的健康发展。生物药产品本身具有市场价格不稳定的特点,导致企业的资本运转出现波动的现象,风险投资较大,影响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的生物药基地虽然在原料资源上占据优势,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创新的研发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体系。部分员工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无法开拓思维,使企业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原因是因为生物药行业的科技人员缺乏培训。生物药产业蕴含着大量综合复杂、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定期安排培训可以共同学习理论知识、探讨相关问题和技术,另外分享相关生物行业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跟进行业的更新速度。二是缺乏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生物药企业需要加强与科研单位或高校的合作,开发出本地特色生物药产品。三是技术无法普及,对于偏远地区的药材种植户,由于交通闭塞,开展技术难度较大。四是研发技术投入不足,以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产品的代表性和垄断性均不足,因多年缺乏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仅达到销售额的3%,制约着吉林生物药的技术创新水平

3.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发达地区,功能资源分布较为松散,无法实现协作、优势互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不密切,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研发中心对生物药品的研制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研究,很少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而科研机构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而没有整合到实际生产中。高等院校在生物药行业的理论知识上掌握的更加完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研读,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方法,然而他们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基础研究,与工业化和实际化有很大的差距。科研机构要成果,企业要利益,双方没有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整个过程的知识、科研和产业互相互脱节,无法实现共赢。

三、生物药市场战略管理策略

(一)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生物药企业必须在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公平竞争和市场维护的宏观作用下才能健康生存。想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必须了解市场发展方向,清楚行业的市场环境,熟悉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物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才能达到产品研发的最终目的。企业来说,首先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遵从政府的市场调控;也要通过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大众的需求。尝试寻找解决市场问题的办法,针对产品本身,作出合理的定价机制,选择合适的促销手段。针对市场的调查情况,研发者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医药产品,提高创新能力,为更好的适应生物药市场奠定基础。

(二)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

生物药行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过硬的药类专业理论知识,国内外生物药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需要实必须施开放式的创新格局,对内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外大力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加强国内与外资企业的相互协作。技术创新能力是生物药行业的根本能力和中心要素,是创建自己品牌产品,打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能力。开放式创新格局提倡“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先进的技术,对重要医药资料和生产工艺加以学习和研究,将国外的先进思维和关键技术加以引进和吸收;对外大力引进医药专业性人才,吸引优秀海外博士、博士后为企业贡献科研力量。实行招商引资,引进海外优秀企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和基础设备来加强和完善本土企业建设。“走出去”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化生物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生物药行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打造国际化平台。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在近几年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用于加快本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放到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行业的进步。上海张江“药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得力于我国政府科技研发的投入。但是仍然存在着研发资金投入不到位,基础硬件设施条件差、创新能力弱和人才缺失等问题。为更好地落实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监督政策的实施;另外,在企业内部,安排专门负责关于政府对生物药企业政策的解读,提高员工内部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做到措施落实,政策到位,真正做好生物医药发展的垫脚石。

(四)建立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

生物药产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复杂的理论知识,交叉的学科理论决定了该行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想要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能力,必须整合还内部资源,协调各个体系的功能发挥,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生物药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药品,促进实验药品成果转化。而产学研协作创新就是整合这些机构的资源,加强合作,发挥各个部门的功能和长处,共同致力于生物药行业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的构建,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合作,对医药产业进行合作研发,发挥自身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2]。目前我国的生物药转化水平低,是因为研发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建立生物医药合作平台,将新药研发、质量检测、质量控制、生产、评价体系于一体的合作基地,提供一条线的高效服务。该基地需要与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密切合作,加快促进生物药成果转化进程,是形成专利自主权强有力的举措。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市场环境进行PEST和SWOT分析,总结出该行业发展的优势、机遇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市场战略对策,为我国生物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生物药产业的投入,各地区也将该产业作为战略主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意识增强、宏观经济稳步发展。医药体系逐步完善等因素综合作用,未来几年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必定迎来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生物药企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建立新的协作体系。生物药产业要想获得稳步发展必须平衡好“规模与利润、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实现转型升级,突破自我,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明会.生物医药行业营销渠道整合研究-以中生股份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徐岩.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刘民.QHXC药业公司产品营销策略[D].南昌大学,2018.

[4]王丹秋.G生物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5]顾彦.医药板块有望上演10年黄金成长期[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14).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中国卫生法制》;中医药;卫生法律;中医药法律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疫情防控、疾病治疗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发展的关注,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国务院于2009年5月7日颁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1]。《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曾指出“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中医药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可见加强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其相关法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卫生法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研究卫生法和卫生法学理论,探讨卫生法制工作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介绍国内外卫生法制建设动态和卫生法学研究成果,交流地方卫生法和执法经验,普及卫生法律知识等的中文学术期刊,在相关卫生法律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情况,并根据其结果指出我国近年中医药相关法律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中医药相关法律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中医药法律相关的44篇学术论文(不包括简讯、文摘与信息等)为研究对象,对其数量、作者单位、基金项目、被引情况逐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二)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基础上[2],通过查阅《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1111篇学术论文,仔细查看有无中医、中医、中医药相关信息,并将登记数据分类输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总体情况。统计发现,在44篇中医药法律相关的文章中以2019年占比最高,达到6.29%。2010年和2011年整体占比也较高,这与当年期刊中开设中医药管理专栏、中医与中医专题、医药知识产权专题有关。随后中医药相关的发文量呈现了下降趋势,但从2016年开始整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除了与当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关,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药行业开始重视,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开始增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近10年关于中医药法律相关研究情况整体较少,仅有3.96%,值得反思。见表1。

(二)第一作者单位及所在地区情况。通过查阅44篇中医药法律相关文章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发现排在前6位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8篇,18.18%)、南京中医药大学(4篇,9.09%)、首都医科大学(3篇,6.82%)、江苏省中医医院(2篇,4.55%)、上海中医药大学(2篇,4.55%)、中国政法大学(2篇,4.55%)。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地区前3位分别为北京(18篇,40.91%)、江苏(10篇,22.73%)、广东(3篇,6.82%),皆为我国经济医疗发达地区。

(三)研究内容。44篇文章中,有关键词的有43篇,主要以中医药、传统中医药知识、中医药立法、知识产权、立法、中医医师为主,总体可体现出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的热点,高频关键词统计见表2。44篇文章的主题内容涵盖了中医药法、传统知识、法的制定、医疗损害、中医医师资格考核、知识产权、行政处罚、诊疗活动等,依次为11篇、4篇、4篇、其余为3篇,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四)基金项目。全部的44篇论文中,17篇有基金项目资助,涉及23个项目,全部为国内单位部门资助,统计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获基金资助论文占统计论文的38.64%,资助面较窄,总体受资助数量较少,各年分布不均,且部级项目近10年发表的论文仅1个,远少于其他三类级别项目,可能无法满足较高层次对中医药相关法律深入研究的需要。

(五)被引情况。44篇论文中共有31篇论文被引用,被引用超过10次的有4篇,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论文统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被引10次以上的论文刊发于2010-2016年,总体被引数量较少,被引用的论文大多集中于讨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立法这几个方面。

三、讨论

(一)研究范围广泛、但研究数量较少。44篇论文基本涵盖了我国中医药领域目前的热点问题,但从《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的刊文情况来看,关于中医药法律相关的文章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当前中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且缺乏对中医药法律人才培养的相关论文,无法为提高中医药领域相关人才的储备提供借鉴和参考。社会成员对我国中医药法律认知情况也缺少相应的社会调查,没有相应数据的支撑,也缺少这方面的文章,以至于无法为我国完善中医药立法提供意见参考。

(二)中医药法律人才培养规模不够。随着教育部专业的调整,目前仍开设医事法律相关专业的中医类院校较少,造成中医药法律基础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以2020年研招网硕士、博士招生目录检索来看,在硕士培养阶段,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暨南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分别开设在中医学和药事管理学科下。在博士培养阶段仅有北京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相关方向,分别放在临床药学和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进行招生。可见,我国目前中医药法律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够,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的数量自然也就较少。

(三)国家资助较少。《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实施以来,引起法学界与中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近3年该刊中医药法律相关的发文量明显提升就可以看出来。但从所受到基金资助情况来看,所获得基金支持较少,尤其是部级基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成果出现,可见国家对该方面研究的资助还不够,无法满足研究者对中医药法律相关理论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四、建议

(一)继续开设研究专栏,搭建研究平台。从该刊近年来的栏目设置来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中医药研究专栏了,很多的与中医药相关法律有关的文章都刊登在理论研究、执法与研究和医事法苑等栏目,不利于加强引导,形成中医药法律专门的研究平台。在国家大力重视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建议期刊可重新开设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专栏,以加强引导,吸引从事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学者的广泛投稿,以适应我国中医药行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以此为契机搭建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以促进我国中医药相关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加大中医药法律人才培养规模。面对当前开设医药卫生法律专业高校较少的情况,要加强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中医类院校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法学院高校可以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利用各自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补齐短板,共同开设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能力,也可以保障人才培养规模,还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3]。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信贷融资;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关注其身体健康以及日常养生。处于此种背景下,我国医药相关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由于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在制药行业所占据的比例比较高,该行业在生产相关药物的时候,会将生物医药技术使用在实际制药工艺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最终质量以及效果,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生物医药企业具有弱周期、长周期、高壁垒、高收益等特点,银行需加强对该行业的研究,进而在把握市场以及细分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信贷营销。

一、生物医药行业当前发展情况

现阶段,我国药品制造行业中,生物医药技术所占比例较大[1]。并且,我国在近几十年更是投入大量的资金对生物医药行业展开积极创新以及研发,像基因工程、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以及细胞工程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因工程作为我国生物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人类的基因展开一系列的研究。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研究进展,结合当前的医疗实际需求可以构建不同的基因分析内容,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相关的移植或转移,从而改变器官所具有的遗传特性,并应用于诸多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这些生物基因全新技术被适用于医药行业制药工艺中,可以研发出更多新型的药物品种,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当前疾病的治疗中。当前,我国基因工程的使用区域比较小,但随着我国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将生物医药技术广泛使用于实践活动中具有较好的作用[2]。我国细胞工程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细胞生物学,并灵活使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展开一系列的生物细微组织以及细胞的培养工作,并在这细胞以及生物学组织上展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结合制药工艺研究出更多的全新药物,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抗生素研制方面。我国制药行业通过使用生物医药技术,可以减少我国制药行业在生物医药时提取相关成分的缺陷,并减少了我国制药环节中不必要成本的消耗。此外,随着我国各种疫苗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需要创新更多的生物技术,并完善相关的生物医药技术制药工艺,从而研制出更多的临床使用药物[3]。众所周知,微生物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酶或者相关的细胞,且这项临床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大部分制药工艺的相关环节都是间接或者直接使用这项技术,从而弥补我国制药工艺中有关酶技术存在的不足,促使我国制药技术可以不断进步,且在生物医药技术中主要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因此,生物医药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二、生物医药行业面临风险

(一)政策方面。我国医药行业与人们的生活健康特征存在着密切联系,且该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促使政府相关部门对其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并且,行业内的政策、标准、监督管理风险等,都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结构、运行模式、竞争格局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剧生物医药市场内的优胜劣汰[4]。

(二)经营方面。企业经营过程中,合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该风险主要表现为反商业贿赂合规、两票制合规、药品质量合规、反垄断合规、环保合规以及广告宣传合规等内容。生物药物企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其对于商品研发的自主性、创新性均具有较高的要求。从研发商品的投入强度、业内科研领衔人员等合作机制,都是其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生物医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让生物医药企业从研制、实验批次到投产的周期比较长、环节比较多,其中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会有前功尽弃的可能,致使前期的投入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药物对人们的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且药品的质量远高于其余的商品,药品的生产流程十分复杂,一旦药物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5]。除此之外,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诸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利益等行业特点,企业内的组织以及管理成本比较高,一般的生物医药企业或者技术公司很难同时具备研发知识及技术,更无法同时拥有研发成功通过审核,将其产业化的能力。因此,诸多生物医药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以及风险,常与具有专业能力的企业机构或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而完成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企业运行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技术团队的研发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能力。此外,缺少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风险控制系统,都会影响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无法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

(三)财务方面。生物医药企业推广所需的费用以及研发费用较高,其具有高成本的财务特点。生物医药企业的构造以及费用控制能力,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直接的联系[6]。同时,企业通过营改增以及两票制将会显著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以及经营难度。由于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成功几率较低,该企业的融资常集中在资本市场,创立时期主要通过风险资金进行发展,后续经过资本市场推出。因此,资本市场所具有的配套以及完善程度,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影响较大。

(四)市场风险。在任何全新产品的研发背景下,其均面对着产品商业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化。而生物医药市场的逐渐扩大,除了原本使用的范围之外,其还与临床医生对产品的认识、使用习惯、产品是否可以进入医院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两票制更是让诸多大型企业重新建立经销商管理体系,像销售网络不健全、新市场还未开发,严重影响企业的业绩增长,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此外,生物医药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其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技术,各个环节的周期比较长、环节较多、不确定性较大,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者不透明,都会加剧企业信贷风险[7]。

三、生物医药行业信贷策略

(一)区域选择策略。生物医药企业作为一种人才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集群发展基因。并且,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在政府的指导、规划以及技术创新下,其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且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国大部分生物医药行业常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二)客户生产以及选择。1.客户生产。根据客户审查要点,其实际规模需选择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指标。生物医药企业的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优势,有助于解决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营销成本,显著提高生物医药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8]。针对制药业来说,自主研发能力十分关键,拥有该能力能够更好地在制药业市场之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医药集团,想要更好地增强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需要对其自身的科研平台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实现其更高层次的提升。并且,能够持续性地进行原料生产供应,更能够自主进行成品药的生产。同时,针对营销来说,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高端营销团队和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集团的产业链也能够逐渐地朝着完整性的方向发展[9]。除此之外,企业还需具备对应的财务能力其包括:(1)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与账期:想要更好地实现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便需要将目光放在药企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上,其中,对于药商的账期与医院的账期,更需要加以重视和关注,其对于药企的竞争力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来说,从账期的长短角度,能够直接地看出其话语权的强弱。但是账期的长短以及应收账款的实际周转速度,需要结合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并且重点关注医药企业的实际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确保分析的准确性。而部分医药企业在进行销售时,会采用不同的销售渠道,销售层次也有所不同,同时,制度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其与其他药企的账期无法直接地进行比较[10]。(2)盈利能力:针对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而言,和诸多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主要包括病人服用药品以后,是否有显著的疗效;同一种药品的适应症以及每日用药量的大小等多个方面,比如,当药品的专利保护期越长,其所属的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则越高。(3)股东背景与实力:对于医药企业的股权结构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和重视,并且,需要认知和明确该企业的股东是否具有行业经营的相关管理经验,同时,对于核心团队的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同样需要进行明确。2.客户选择策略。优先支持类型:第一,综合实力优秀,生物技术性研究平台构建良好,且具备较强的自主研究开发水平的大型制药类企业集团和相关骨干企业。简单来说就是制药类企业集团和相关骨干企业,在上年度的主营业务方面的收入不低于10亿元,且资产的负债率最高为60%,连续三年的盈利且上一年在经营净现金流处于正状态,要么选择制药类企业集团和相关骨干企业,在上年度的主营业务方面的收入不足10亿元,且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被纳入我国基本药物名录或我国省级的增补名录中的专有品种,资产的负债率最高为55%,连续三年的盈利且上一年在经营方面的净现金流处于正状态;第二,在生物医药的子行业中位居市场前列,且能够对市场实现细化的龙头企业。第三,世界领域知名制药巨头或著名生物技术企业控股在华投资企业。第四,被美国FDA认证或被欧盟CoS认证且拥有全球巨头CRO在外包方面资格和规模生产资格,在出口方面稳定的生产类企业[11]。适度支持类型:股东实力优秀,股权清晰简洁,拥有稳定销售渠道及市场环境的企业、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来讲有着较大的差异化、契合疾病病谱的普遍变化规律、应用范围广、产品净利润高、技术壁垒优势明显、在未来几年中存在新产品储备资源、成长态势优秀的企业。从另一层面上讲,上述企业在资产方面的负债率最高为50%,且连续三年的销售收入不能低于2000万元,在盈利和净利润方面最低不能少于2000万元,经营方面的净现金流要处于正状态,细分行业以及细分品种方面的市场占有率不能高于10%。

(三)信贷产品的选择策略。优先支持产品类型:可以在境内外的有机联动下,支持融资租赁、固定式资产贷款、流动式资金贷款、供应链式融资、并购贷款、发债承销、贸易融资和财务顾问等产品服务。适度支持产品类型:以短期性融资的产品为核心,慎重引入长期融资产品。在买方是优秀三甲医院以及大型医疗分销商的时候,开展产品合作应选择收账款类的融资,并以票据融资为辅助,实现区域化生产与销售。在以企业为核心切入点时,会带动上游与下游资金形成体内循环,以此将第一还款实现封闭管理。针对升级药品的招标与中标的情况下,面对中标大销量药品企业,可以提供供应链融资给予支持。

四、结束语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7

关键词:医药行业;投资价值;中药企业

一、行业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社会对医药产业需求很大。近几年,国家大力鼓励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投入加大导致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使得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医药工业盈利水平平稳增长,2018年我国医药行业收入达到23986.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094.2亿元,累计增长9.5%。

二、同仁堂中药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一)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1.优势。同仁堂中药企业发展优势主要集中在品牌、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四个方面。(1)品牌: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三百多年间同仁堂恪守古训绝不偷工减料,制药过程精益求精,产品具有独特的配方,选用上乘原料,制作工艺优良,使其产品质量得到很好保证,其产品在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畅销。可见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2)产品:公司的主要产品品种为安宫牛黄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络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金匮肾气系列,目前这些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公司未来盈利的重要保证。(3)研发:公司科研部门重点围绕原有品种二次科研、生产工艺改进、新品开发、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充分挖掘产品科学内涵及潜在价值,形成学术推广资料,为产品营销和临床精准定位提供支撑。公司研发投入在传统中成药制造行业中居前,从行业整体来看占收入比例不低于同行业水平,研发投入占净资产比例居行业中间水平。(4)市场营销:公司营销团队继续在“以品种运作为核心,以终端工作为方向”的思想指导下,坚持“管理做优、产品做大、渠道做实、市场做透”。现有四类品种群在经过近2年的时间运作与维护下,各类品种定位更加清晰,分类定策更为明确。主力品种中的一线大品种———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通过建立联合营销模式,报告期内有效理顺经营秩序、渠道价格保持稳定、产品流向总体可控,对市场把控能力有所提升,延伸渠道带动销售上量,实现多方共赢。2.劣势。公司主要从事中药产品的生产、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医药制造业,核心业务为中成药业务。公司目前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药制造领域,在西药及药剂方面涉及较少,业务范围面比较单一。其次,同仁堂主要生产基地和营销市场集中在国内,国际化程度低,且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发展新时期,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发生很多变化,同时医改导致医疗服务格局产生了重大调整,加之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必将推动医疗服务的升级优化发展。在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热点。

三、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财务分析就是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如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公司的管理层能清楚了解公司基本情况,为制定公司经营策略奠定基础,同时也能为相关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参考。本文以同仁堂2016—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采用比较分析法把公司与行业作比较,分析公司财务在行业中处于怎样的水平。

(一)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反映的是公司获取利润能力,只有盈利好的企业才能谈生存和发展,因此盈利能力是影响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性指标。盈利能力同时也是股东、债权人、管理层关注的指标,股东需要以该指标作为投资参考,管理层通过该指标关注自己治理公司是否具有成果,债权人依靠该指标作为参考看自己是否具有获得本息偿付的保证。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来分析同仁堂和行业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出,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净资产收益率由12.51%增长至12.83%,销售毛利率由55.75%增长至58.19%,销售净收益率先增长后下降,2016年由12.92%增长至13.02%,又由13.02%下降至12.83%。整体来看,盈利性指标都处于增长中,可见同仁堂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从行业角度看,净资产收益率从2016年的13.92%下降至2018年的8.46%,销售毛利率三年间呈小幅度上升,由55.75%上升至58.19%,销售净收益率从15.14%下降至10.73%,除了销售毛利率保持稳定外,其他都呈现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同仁堂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收益率均保持增长趋势,盈利能力增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二)成长性分析

企业成长能力也称增长能力,通过对其成长能力分析,可以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强弱和变化,进而为企业调整战略目标,制定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提供信息支撑。而企业的投资人和债券人也可以通过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或追加投资、是否对企业提供融资或进行债务重组。本文选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来分析同仁堂和行业成长能力。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三年呈下降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0.96%、10.63%、6.23%,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三年间从4.85%下降至0.22%。除了这两个指标下降外,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却在保持增长中,由2016年的6.59%增长至2018年的11.49%。虽然除了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在增长外,其他指标呈下降趋势,但成长能力的各项指标都为正,说明同仁堂正在逐步发展和成长。同样,行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为15.86%、13.52%和13.7%,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105.4%、28.56%和59.42%。同仁堂的成长性指标虽然为正,但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但从成长能力来看,同仁堂和行业都处于上升的成长轨道。

四、结论

在中国目前积极鼓励发展医药产业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医药市场具有很大的投资前景。加之同仁堂具有很好的研发能力和品牌优势,推新能力较强且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盈利指标和成长性指标表现良好甚至高于行业的平均指标,这些都表现出同仁堂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投资者在做投资时应该注意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邓泽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药行业投资机遇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6(11):7-10.

[2]裴艳丽.基于新视角下的企业投资价值分析———以医药行业为例[J].时代经贸,2018(33):76-79.

医药行业知识范文8

关键词:跨国制药公司;营销管理;管理过程;营销计划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健康以及与健康关联程度高的医药行业备受社会与国家的关注,尤其是经过多次医改后国家对医药行业以及与医药相关行业的“青睐”度越来越高,尤其是201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推进,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行业经济发展新周期的特点显现特别明显。医药企业尤其是跨国医药企业如何应对新形势、新规定、新格局寻求“新出路”已经成为跨国制药公司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而面对这一核心问题,跨国制药公司需要从自身企业出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高尤其需要跨国企业自身营销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管理。

一、跨国制药公司强化中国市场营销管理的意义与挑战

(一)跨国制药公司重视营销管理的意义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繁荣发展,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市场的占领与发展需要医药企业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所谓医药市场是指个人和组织对某种医药产品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总和,即对产品的需求构成了整体医药市场,医药市场与传统行业市场有着本质区别,医药产品和服务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被动需求突出,群体主导很强,整体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且整体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波动性很大,不确定性伴随着产品进入市场的整个过程,同时医药产品营销严格受控于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所以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优势,那么产品的质量与品牌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跨国制药公司由于长期大量投入研发的积累以及企业的沉淀,他们产品的品质以及品牌这方面在医药企业中有着榜样的作用。但是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水土不服的状况,那么如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让其在中国市场产生差异化竞争尤为重要。医药企业营销通常采用的营销手段无非是广告+推广。例如电视报纸广告甚至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广告等,并有效地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加大品牌效应,使其树立良好的品牌口碑,但是即使广大民众充分了解到了品牌并也认可品牌,广大民众对处方药药品品牌的选择仍然得依托并依赖于他们的主治医生或者专家的选择。正因为民众对于处方药品牌没有选择权,所以医药企业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让相关专业领域的医生和专家认可自己的品牌并与他们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在这当中,医药代表的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这是医药营销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医药企业甚至跨国制药公司建立和树立品牌的关键纽带,也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产品的市场成长。所以跨国制药公司想抢占中国医药市场并取得绝对优势必须重视市场营销尤其重视市场营销过程管理。

(二)跨国制药公司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国市场已经构成跨国制药公司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保持和扩大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跨国制药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制药公司也高度关注我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罗氏公司、阿斯利康、辉瑞制药、拜耳医药、诺华制药、赛诺菲安万特等跨国制药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加大营销投入力度,以应对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环境的挑战,提高自己产品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度。

1.与医药健康相关的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促使跨国制药公司与本土医药企业竞争更加加剧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应用于医药,中国医药经济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医药市场即将进入并持续处于低迷状态,而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新医改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医药市场将有广阔的空间,跨国制药公司预计将进一步加大对华的投资力度,与本土医药企业一道,推进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而医药相关的互联网平台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使得跨国医药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2.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的整体影响

自2018年以来,新医改政策的执行以及“4+7”带量采购引发整个医药行业颠覆性变革,医药行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客户需求改变,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将成为主流,以“以药补医”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但是这种不经济的行为的转变仍有一段漫长的过渡期;销售的重要性即将下降,整个医药市场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大跨国公司时刻关注这一变化,并深刻体会到市场容量萎缩,将无法支撑起原先庞大的销售队伍,缩编势在必行。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很多外资企业就对销售部门实施大规模的裁员或者缩减。有的外资企业甚至把整条生产线都卖掉转而重新开发新的产品线,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以及跨国药企都将经历和体验着巨大变革,行业经济发展新周期的特点逐渐显现。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集中采购、医保政策、监督管理、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注册审核、“两票制”、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药品谈判、价格管理、中医药发展、临床试验、“互联网+”等方面。

3.医改管理思想转变会促进医药企业战略的转型与升级

自2018年3月全国“两会”后,与医药行业紧密相关的大事就是国家新成立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同时新定位和调整的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医药行业管理思想,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文件;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数次专题讨论医药行业发展。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周期已经启动,而跨国制药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但在中国却面临失去专利过期原研药的温床。那么,中国市场战略如何与全球战略联动才能配得上总部对中国市场的特殊定位?这是跨国制药企业中国管理层尤其是销售管理层需要认真对待的决策问题,也是对每一个个体在潮流大势中寻求活下去的考验。而且原研药昔日辉煌不再,对于跨国制药企业,尤其对那些以专利过期产品作为生命线的跨国药企来说,原本占据庞大的市场刹那间只能拱手相让,留给自身奋斗的市场空间大幅缩小。曾经,仿制药和原研药有一条天然鸿沟。原研药即使是过了专利保护期,依然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在招采程序中享受第一等质量层次,价格处于高位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再加上一般都是原研药一家,仿制药一家,专利过期的原研药仍然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毕竟原研企业只有一家,而中标仿制药在各地每次招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今专利过期原研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原本的风光可能很快就会迅速褪去,在中国的跨国药企该如何应对才配得上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呢?跨国药企愿意屈身与仿制药企业展开价格战吗?所以说,众多跨国药企需要斩断的是心理依赖。跨国制药公司自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市场已经经历了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的发展已经让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领导地位,而且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医药经济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互联网介入到医药领域也对中国大陆的处方药市场提出了挑战,因为在整个处方药市场中,民众在处方药消费过程中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医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而且医生的处方习惯也将成为影响医生的处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传统的营销管理过程中,费用营销、关系营销以及学术营销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药企之间要想抢夺市场份额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本公司进行优化改革,从而适应市场新形势。

二、BM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BM公司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医药企业,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发展成为全球医药第二大市场,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将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销售管理上,为了适应新的医药市场环境以及国家医改政策的变化,避免少走弯路,在公司内部严格推行“整体企业的合规转型”以及管理上向标准化推进,并在2014年开始到现在推进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大调整。在这期间主动健全各项评估标准,在公司内部严格执行合规并进行内控审核。全方位适应并配合整个国家经济体制包括医药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医药市场管理的全过程从最开始分析市场机会评估顾客价值到目标市场的选择,而目标市场的选择标准又在于选择顾客的价值,在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后对市场实施市场营销组合,创造、传递和传播顾客价值。在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控制市场营销活动来管理顾客价值。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链条始终贯穿着医药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但BM公司在整条营销管理的链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BM公司整体的处方药市场营销管理上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处方药销售管理过程中计划性缺失

在处方药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或者认真研读第三方公司给出的大数据分析等准备性工作确定整体的管理计划目标,而整体处方药销售计划目标管理既包括如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销售目标,也包括实施这一计划目标的各种方法以及达成目标过程。具体操作一般包括:在分析当前形势和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销售目标、回款目标和其他定性、定量的目标;根据目标编制预算和预算方案分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执行人员、职责和时间。而且整体销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行为都需要围绕这个具体的目标展开。而BM公司上层下达的指标来源于上层所谓的数据分析,然后根据组织会议讨论得出来的销售增长率,制定出来的公司销售各条产品线的年度指标,各部门各层级根据自己部门的所领取的指标数量逐层分解下去,本身上级领导分配给下一级的领导的指标和具体的增长率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公平公正的整体的测算公司和具体的工具,而是依据上级领导的经验判断以及下级领导与上级领导的人情关系以及其他相关的与指标分解无关的其他指标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体指标的下达与市场相对脱节。

(二)处方药销售过程无良好监督

BM公司整个销售过程中从上层到中层到基层的整体监督过程是缺失的,因为上级领导分配给下一级的领导的指标和具体的增长率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公平公正的整体的测算公式和具体的工具,而是依据上级领导的经验判断以及下级领导与上级领导的人情关系以及其他相关的与指标分解无关的其他指标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体指标的下达与市场相对脱节,从而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导致市场出现串货横生的现象,整体市场从区域总监到大区经理、地区经理以及一线销售联合各地区的医药流通企业以及各公司的商务经理形成一条条全国联网、区域紧密合作的密不透风的串货走货的现象。此种现象横生并没有对医药公司整体的销售有提升,对市场占有率也无任何帮助,相反会造成让公司高层产生一种销售繁荣的假象,从而为下一年度整体的计划与策划提供了假的数据源,这样最终会导致整条线崩盘倒塌,从2014年开始各大跨国药企进行大洗盘缩减销售团队和销售指标多少都有这种销售管理监督不力造成的后果。

(三)两种类型客户的过程管理缺失

主要体现在直接产品使用客户和间接使用客户两种类型客户在处方药销售过程中客户信息是否有对等反馈的完善程度缺失。医药企业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的特殊性以及医药销售的特殊性,他面对的客户有直接的使用客户和间接的使用客户两大类,而这种客观存在的双重客户的性质,即直接产品使用客户的使用的情况严格依赖于间接使用客户的处方观念和处方习惯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与诊断水平的限制。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市场一直在进行学术推广活动以及项目的临床调研对相关的直接客户进行管理,学术活动根据客户的级别有不同类型(国际、国内大型、省级、市级、县级、城市级、科级),而学术活动分别有讲者和参与活动的客户两大类,总体来讲,相对影响较大、关注程度大的国际型学术活动很受欢迎,但是这类型的学术活动往往对于客户的覆盖面极其有限,而其他类型的学术活动主要通过讲者与参与者来进行管理,讲者的管理信息相对对称和及时,也比较完善,而参与者就相对薄弱,尤其是小型会议和科室会议,参与者的基本都是在职的学生或者进修的医生或者实习医生,那总体来讲,对于这类型的客户的整体过程管理、相对完善的程度和可持续性相对薄弱;而相对于间接客户的管理(患者)的管理主要通过患者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活动相对覆盖的人群更加有限,主要是在一定时期针对某一两种人群进行活动,而且活动很难有持续性,所以这类型的客户的管理数据更加缺失。总体而言,两类型客户的过程管理都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

(四)在营销管理过程中收集的大量信息中,收集的信息无反馈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数据的整理过程主要来自第三方提供的数据以及医药流通企业的数据相结合,可是往往现实过程中第三方的数据和医药流通企业提供的数据无法同步,第三方提供的数据往往滞后于医药流通企业的数据最少两个月,而且医药流通企业提供的数据具有严重的失衡性和准确性,这样两种数据的严重失衡以及时间的严重不同步就会导致数据无法及时反馈,或者基本就不能反馈。

(五)处方药销售结果的具体考核标准化以及处方药销售管理的制度化不完善

销售公司通常只对销售指标以及指标的达成感兴趣,指标是否达成确以医药流通企业的流向为金标准,这样就导致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流向呈现虚假,有的大区级别及以下的销售人员甚至不重视销售与客户的管理,而把精力用于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流向,从而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主要归结于企业具体考核标准模糊,而且所谓的标准考核不可推敲,而且销售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BM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针对处方药销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计划缺失甚至落空

公司可按照具体业务部门的具体产品线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可按照地区、客户、产品、业务员等进行分解,并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同类产品的市场数据(包括直接竞争产品和间接竞争产品),公司上层或者总部可根据市场的总容量或者同类型的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得出指标。指标形成之后需要逐层引导公司各业务部门和各地区的业务部门再次进行分析并层层进行分解年度计划。然后再引导各地区和业务部门对相应的业务范围所有的指标结合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层层分解。在业务指标下达到每个层级的同时,需要正确引导着各地区、产品、业务员根据指标分解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具体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达成性,从而使整个公司的目标计划得以实施并完成。

(二)针对处方药销售管理过程缺乏监督或者监督不力

整个销售过程中从上层到中层到基层的整体监督过程缺失的状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整个公司的销售成为一个无缝对接销售统一体,笔者建议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下达指标的同时要通过市场的大数据对市场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在充分掌握市场状况的同时用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下级特别是基层销售人员进行沟通,并让其充分认识和正确分析市场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已有的数据对市场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其得出市场的预估数据,层层进行数据整理,再根据一定的参数进行指标收集和分解,这样指标的分解接地气,而且这个指标的来源是在引导下层积极正向分析市场得来的,也容易符合市场的基本情况,关键是这样更有利于或者更容易监督。

(三)针对处方药销售过程中两种类型客户的管理的过程缺失、处方药销售过程中客户信息是否有对等反馈的问题

本文建议从两种不同类型客户特点出发,对于直接使用客户,还得源于学术活动和项目开展,只是建议可以更加细致化管理,或者把客户管理的整体过程作为销售人员的具体考核指标,并对具体管理的客户的级别进行定期跟踪,而不是人为地进行级别分层,而且公司对于客户的管理过程的监督系统要进行介入,这样有可能会增加客户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针对在营销管理过程中收集的大量信息中,收集的信息无反馈

在销售过程中如果考核的标准只以医院的流通数据为准,这样或许更能反馈真实的销售数量,或者医院的流通数据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流通数据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反映不同的市场变化和数据,这样运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并以数据反馈的及时性作为销售考核之一,或许信息数据的收集能更加准确及时并得以有效反馈。

(五)针对处方药销售结果的具体考核标准化以及处方药销售管理的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销售考核的标准化以及销售管理的制度完善是否能真正落实,取决于公司高层的决心。只要公司高层能够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不同销售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并出台不同的考核标准,然后纳入考核指标就能随之解决,销售管理制度完善也是同样的原理和方法。

四、结束语

跨国制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思路,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成功的营销管理经验为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际借鉴意义。中国医药市场自2018年新医改政策的执行,医药整体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尤其是医药营销管理及管理过程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医药营销如何能根据自己行业的独特性顺应着医药市场的规律,仍需要跨国制药公司以及我国医药企业携手共创一套属于医药行业独特营销管理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医药行业与医药市场更加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珉沣,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104-106.

[2]曹娟娟,谭雄斯.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商业,2016(7):116-117.

[3]门洪亮.医改新政下的处方药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市场,2017(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