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手术中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

颅脑损伤手术中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整体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手术室必要的基础护理,干预组采取手术室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干预组GC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术中采取手术室整体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并能减少院感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颅脑损伤;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为坠落、失足跌倒、交通和工伤事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合并存在。其具体分类包括广泛性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患者昏迷时间往往大于6h,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度发生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昏迷状态,属于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1]。临床抢救时以气管插管、大骨瓣手术治疗等术式为主,但由于病情危急,因此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才能挽救患者生命,此外,颅脑损伤的患者免疫力相对正常人更低,发生院感的风险更高,这就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研究对颅脑损伤术中的手术室护理措施和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9∶8;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5.27±2.23)岁;受伤原因包括28例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干预组男女比例为30∶7,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5.61±2.19)岁;受伤原因包括26例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和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

1.2.1对照组

采取手术室必要的基础护理:①完善术前准备工作,保证手术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整洁,术前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确定患者既往病史和药物过敏史,穿刺操作时力求快准稳,减少对患者的刺激。②术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及时清洁手术部位,减少细菌侵入和交叉感染的发生风险。巡回护士需对整个手术操作流程有详细了解,与主刀医师协作完成手术,尽量减少手术时间。③术后待患者清醒后将其送归ICU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工作交接。

1.2.2干预组

采取手术室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2.1病情评估

接诊后责任护士需立即询问评估受伤经过,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状态、肢体和语言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出血、合并伤,尤其要注意颅脑、脊柱的损伤程度,并对全身是否循环衰竭、呼吸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合确定针对性的手术护理措施[2]。

1.2.2.2手术室急救护理配合

①呼吸道护理:进入手术室后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迅速清理口腔残留的血液、假牙、碎牙等异物,并吸出口鼻分泌物,采取面罩吸氧,流量为4~6L/min,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②术中病情监测:术中加强对患者双瞳的监测,用以判断病情进展,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采取头颅CT扫查,明确损伤程度和具体的出血部位,对出血的头皮进行清创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剪除创口周围头发,在使用酒精消毒时避免消毒液流入伤口中,若患者脑组织外露需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造成局部压迫;手术期间若发现患者有心脏骤停的危象,需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并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止血药物和利尿剂,预防颅内压升高和脑疝[3]。③手术操作协同护理:为配合主刀医师顺利完成急救手术,手术室护士需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净双手,铺好无菌器械,再次确定手术器械是否能正常使用。连接电动颅钻、高频电刀和双极电凝镊,贴上无菌专用保护膜后配合主刀医师切开患者皮肤和皮下组织,并以生理盐水清洗钻孔进行降温,减少脑组织不必要的损伤。④导尿管护理:考虑到尿量是判定颅脑损伤患者休克程度的主要指标,以及患者程度各异的意识障碍,在采取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时需留置导尿管,并对尿液颜色、尿量、性质进行持续检测,若患者出现四肢湿冷、血压骤降、脉搏细速、尿量降低的症状时需立即扩容,并输注林格氏液,并做好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监护,以免因输注速度过快导致脑水肿和肺水肿。⑤高热护理:体温骤然上升是颅脑损伤术中遇到的常见症状,通常以头部和躯干的温度最高,可达40℃,无汗,严重时可导致脑血管扩张,加重脑水肿症状,术中可使用冰帽保护脑组织,降低脑代谢,同时采取全身物理降温措施,使用冰毯对全身大动脉进行冷敷,同时做好皮肤保护措施,谨防冻伤。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苏醒后GC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GCS评分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3个维度,最高分为15分,最低3分,分值越高表示意识障碍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2两组抢救成功率、术后感染率比较

对照组抢救失败7例、干预组抢救失败2例,均是由于颅脑损伤引发的并发症导致抢救失败。最终结果为对照组1例植物生存,6例重残。干预组1例重残,1例中残。两组围术期均未出现因手术失误致死的病例。此外,干预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车流量增多,因交通事故导致的颅脑损伤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并发症极多,且临床抢救的风险性大,致死率可达30%[4],即使抢救成功后仍然存在致残风险,因此早期入院进行手术抢救十分重要。由于手术过程中需要采取气管插管、钻孔、引流等多项侵入性操作,在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颅内残留血液的影响下容易导致继发性感染,影响到患者预后[5]。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开展颅脑损伤手术的医院需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对手术室主导医师和护理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医护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操作技巧,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感染率、致死率和致残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GC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室基础护理相比,整体护理可在病情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侧重于患者呼吸道、颅内压、高热等并发症的护理,通过在术中采取对应措施,从而提高抢救效果,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主要原因为:①颅脑损伤患者多合并意识障碍,咳嗽排痰反应机能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加重呼吸困难和脑组织缺氧症状,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脑水肿和脑损伤恶化,因此在术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本次研究中采取吸出口鼻分泌物、异物,并配合面罩吸氧和气管切开等措施,可有效避免脑脊液、鼻漏导致的术后感染[6]。②做好术中病情监测和手术配合,能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达到和主刀医生协调配合的目的,以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为依据,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7]。③在建立静脉通道后采取补液和脱水治疗时留置导尿管,能充分降低颅内压,抑制脑脊液生成,因此本次研究中干预组GCS评分明显降低。李世秀[8]在研究中指出,在术中干预时不可盲目脱水,需对患者血容量进行全面考虑后控制晶体溶液的输入量,当尿量≥30ml/h,且血压、呼吸、脉率趋于平稳后需控制输液速率和剂量,以免导致术中脑水肿加重。④术中针对高热症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能缓解脑血管扩张和脑水肿症状,避免术后出现脑积水和迟发性水肿[9,10]。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术中采取手术室整体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并能减少院感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月红,徐凤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21(10):3-6.

[2]江基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

[3]王西玲,王宇,余玲,等.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38-142.

[4]赵文君.损伤控制性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90-191.

[5]栗志英,付继京,马景红,等.急救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8):2209-2211.

[6]丁彩霞.根据镇静躁动评分评价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躁动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4):210-211.

[7]管新妹,沈敬敬,丁爱萍,等.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在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37-138.

[8]李世秀.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2):199-200,205.

[9]周芳,杨小宁.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4):334-335.

[10]高连珠.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手术配合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6):838-839.

作者:卢丽云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民医院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