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术临床医学论文

心脏介入术临床医学论文

1案例资料

1.1案例统计

收集我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之间共60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出血的案例。60例患者中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3±12.8)岁,男性29例,平均年龄(51.3±11.2)岁。病程在2个月到8年之间不等。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7例,心脏缺陷患者14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1例。

1.2临床表现

60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中,皮下瘀血5例;消化道出血5例;口腔黏膜出血9例;局部血肿12例;手术部位出血29例。

2护理方法

2.1并发出血后的紧急处理

对于心脏介入术后一旦发现并发出血症的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免患者发生更大的危险。对于出血患者一是要立即停止有关抗血凝的药物,比如塞宁等,防止患者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然后根据出血具体部位和出血量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以服用塞洛克;对于口腔黏膜出血的患者,可以涂抹左旋麻黄碱;对于手术部位出血的患者,可以采取红外线治疗等。一般来说,患者局部出血通常是由于包扎方式不当或者止血方法不当造成的,可以以正确的手法重新包扎。

2.2常规护理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需要密切进行生命体征的观察。比如血压、血小板、大小便情况、以及手术部位周围组织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要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对于外部出血,如皮肤瘀血、口腔出血等,可对患者局部进行冷敷。患者术后要卧床至少48小时,避免身体弯曲,在卧床期间,尽量避免移动,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要积极协助患者生活。心脏介入术后要尽量避免激烈的动作,如用力咳嗽、大口吞咽等。

2.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的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心脏介入术适应症及手术原理风险、以及术后有关并发症、后遗症的宣教工作。同时还是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通常来说,心脏介入术虽然安全性比较高,也不如通常的外科手术对人体的伤害那么大,但是普通患者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误以为手术风险大,从而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沟通,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时,如烦躁、害怕等,护理人员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疏解不良情绪。

2.4饮食护理

同其他手术治疗一样,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饮食宜以清淡、少刺激为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喝水,忌烟酒,忌辛辣饮食,合理搭配,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对于出现口腔出血或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尽量采用流质食物,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大过快。

2.5用药护理

术后用药的基本原则是遵守医嘱。定时定量地服用适宜的抗血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并根据病情的有关指标变化,如患者血压、血蛋白等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类型及用药量。禁止服用止血剂,防治止血剂与肝素结合,降低了肝素的抗血凝效果。

3出院指导

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合理膳食、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心态等都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良性发展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因此,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心脏介入手术后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凝、降血压及防止形成血栓类的药物的,但在患者出院后具体服用哪些药物,药物的剂量及服用时间等问题,需要在患者出院前详尽地向患者介绍。定期复查是心脏介入术患者的一项终身工作,除了定期检查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外,医护人员还要根据复查结果,适当地调整患者用药。出院前,护理人员一定要根据患者目前的身体情况,详尽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的相关护理知识,具体包括,不能操劳,保持身心愉快,合理安排生活,注重身体健康(尽量不要感冒受凉等),以免患者身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影响病情,饮食方面注意事项等。患者出院后,要保持长期的警惕性,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特别是出血的发生,一旦患者出现任何不适,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4结果

对60例心脏介入术并发出血患者进行相关护理工作后,患者的出血情况均得到了立即的改善,所有患者对于手术及手术有关后遗症的有关负面情绪均减少或消除。原来对自身病情持消极态度的部分患者在后续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逐渐转为乐观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