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腔镜手术应用

妇产科腹腔镜手术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取的病例资料均来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共计136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如下:①年龄情况:最大65岁,最小2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34±5.23)岁;②手术情况:卵巢囊肿患者42例,宫外孕患者32例,子宫切除患者32例,输卵管积水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8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麻醉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麻醉前开放静脉通路,静脉全身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酚2mg/kg、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8mg/kg,行气管内插管。研究组于全身麻醉前选择L2-3椎间隙进行穿刺(腰麻药为左旋布比卡因5mg),仰卧位后测平面,随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插管,接麻醉机,进行控制呼吸VT10~12mL/kg、RR10~12次/min。麻醉维持:研究组:硬膜外腔45~60min间断给利多卡因和左布比卡因4~8mL,并静脉辅助丙泊酚1~2mg•kg-1•h-1、阿曲库铵0.1mg•kg-1•h-1;对照组:丙泊酚3~4mg•kg-1•h-1、阿曲库铵0.2mg•kg-1•h-1、吸人异氟醚0.5~1.5MAC。两组输液量根据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长短作相应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麻醉药物用量、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1.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一处理,在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时,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气腹后和手术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丙泊酚和阿曲库铵的药物用量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既往的文献研究证实:妇产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传统手术而言十分显著。在临床实施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传统观点认为:临床针对腹腔镜患者采用气管插管的全麻方式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的肌松效果也较为理想,气腹效果良好。不仅有利于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同时对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二者效用联合发挥的前提下,患者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的文献报道认为:针对患者实施单纯全麻的过程中,患者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依然存在,进而可刺激患者心率和血压水平升高。同时,针对患者实施单纯全麻,患者所采用的全麻药和肌松药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此外,采用全麻的患者其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水平也显著升高。而采用单纯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其气腹后的PCO2水平会显著升高,患者腹腔内的压力会持续增大,进而会导致患者二氧化碳的有效排除情况受阻。鉴于此,我院在参考和借鉴相关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二者方法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分析,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全身麻醉的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从临床实践的效果上分析,这种联合麻醉,充分发挥了两种麻醉方式的优点,患者麻醉后的起效迅速,并且肌肉松弛效果理想,同时患者麻醉后的临床不良反应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其气腹后和手术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更低,麻醉药物用量更少,患者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更早。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同类报道结果相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全身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较好,是临床应用麻醉过程中的理想选择方式之一。

作者:李戈辉 李元涛 黄晓雷 齐晓非 王晓光 孙晶 李泳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