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培训总结范例

养生培训总结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化内涵;当代价值;实现机制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有饮食的存在,自古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人类几千年来在饮食方面的探索、沉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便成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向讲究味觉口感,满足祭祀、食礼发展,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当时饮食已初步具有文化的意味;而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书中第十四卷《本味》,首次总结了先秦烹调经验,介绍了当时的美味饮食及制作,对火候及调味作了专门的论述,第一次将烹调经验上升到理论;秦汉时期,食养食疗的重要性已为更多人所认知,当时著名的张仲景擅长使用食物来治疗疾病;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促进了素食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食疗的专著;隋唐时期,由于社会风俗的变化“合食制”“工作餐”盛行;茶文化和酒文化在宋元明清时期发展到新高峰,菜肴呈艺术化民族特色,酒楼、茶肆、餐饮店到处都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体系、食材、制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日趋完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时至今日,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向纵深发展,中国饮食从烹饪原料到烹饪工具,从食品制作方式到食品理念,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正在进行划时代的变革。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1传统饮食文化展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形成了独有的内容和结构。从食材选择上讲,中国传统饮食把五谷奉为主食,五畜、五果、五蔬奉为副食,从烹饪方法角度而言,煮炒炖炸、涮蒸卤熏,方式多种多样。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菜系如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菜系同各个地方的环境和气候影响下的风俗与民情有极大的关系,自成一派且相对稳定。这些文化的积淀和菜系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并在现代化互通有无的大环境下,各个地区间菜系相互呈现交融态势,如今的北方菜系如火锅等渐渐为南方人喜闻乐见。

2传统饮食文化极具鲜明的民族个性

鲜明的民族个性,指饮食文化中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精髓。首先,传统饮食渗透“和”的思想。“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融入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家和万事兴”、“和运昌盛”等都承载着“和”的理念,融合、平和、中和之美也由此深入到饮食当中,铸就了饮食文化“和”的灵魂。我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总结提出,我国饮食养成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饮食有节”。其次,传统饮食文化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相辅相承。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最早是为农事活动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实践发展,人们根据中医理论,懂得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应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因此,不同节气人体需要不同的饮食结构和遵循相应的饮食禁忌,很早就为大众了解和运用,并开创了不同体质及个别疾病根据节气进行调理的传统,如三伏贴等。传统饮食文化顺应天地运行规律,结合时令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能有效地使身体与大自然同步运行发展,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传统饮食文化是大众追求身康体健的指导思想

当前社会条件下,温饱已不成为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身体健康需求,是大众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李时珍强调,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在养生道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黄帝内经》也从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实际出发,为人类设计了“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助、五果为益”的饮食营养方案,提倡“以素食、五谷为主,以荤食为辅,不偏食,不过饱”的饮食禁忌。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自古就有研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快节奏工作环境下,无规律的饮食习惯、食养食疗的不重视必然增加亚健康的人群数量。因此,传统饮食文化中食疗的文化是其当代价值的重要部分,遵循和应用好能够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降低亚健康人群数量,保持国民综合健康指数,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高效运转[1]。

(二)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中国因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在竞争中展现了自身的民族特色[2]。中国饮食从饮食结构的调和之美、餐具的形之美到烹饪技术制作功夫之美、刀工之美,都是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风格美。这些意味着中国饮食不只是一种满足身体健康的生理活动,更是一种美妙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充分体现文化特征的身心享受,令其他民族叹为观止。

(三)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和文明礼仪在当代得以传承

中国饮食讲究的“礼”,与传统文化相互联系。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开始分外注重饮食礼仪,据史书记载,“日常进食应体现出孝亲敬师”,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指出应“食不言寝不语”,饮食同时讲究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着“礼”。但这里“礼”,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礼仪,而是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中国餐饮礼仪应该说是源远流长,在周代时候,饮食礼仪便有了整套的完善制度。如今在餐桌上,我们仍重视礼节、礼貌的传统餐饮礼仪。交际圈子不断扩大,人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聚会,了解和继承传统的用餐习俗,学会重视餐桌礼仪,不仅可以更加自然、娴熟地与人交往,还能提升气质,体现教养。

三、实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一)传统饮食文化遭受快餐和外卖的双重冲击

1快捷式餐饮业的崛起满足大众生活节奏需求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大众的生活节奏,慢条斯理的生活方式不能顺应他们的生活状况。快捷式餐饮最大的特点是便捷,它满足了人们追求时效的需求。相反,传统饮食中的细细品味、细嚼慢咽的传统在时间上阻碍了他们的进程。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顺应群体的需求,市场给予快捷式餐饮业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饮食业的发展,也阻碍了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

2传统饮食文化的弘扬机制缺乏完整体系

《舌尖上的中国》是宣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类传播方式,节目在采编中增加了文化底蕴,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后期的跟进不足,宣传力度较弱,且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热播过后,传播效果并不乐观。虽则目前诸多高校增设相关专业但数量不多,教材内容不够精细,对于从事相关教育人员、培训人员的要求不高,考察内容偏重于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总体认识而没有细化。整个社会文化缺少良好的弘扬传播的完整体系。

3大众对传统饮食背后的文化探寻和传承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色香味俱全的价值标准,现今支离破碎。工业的发展,的确延续了传统饮食的美观,但潜藏着严重的隐患。前文中提到的“和”的思想,如今也有体无完肤之嫌疑。如人们多用快餐盒,一次性筷子,传统器皿在普遍的饮食习惯中慢慢退出舞台。传统饮食菜名被冠上幽默趣味的代号,如“富贵鸡”被称为“霸王别鸡”,求新奇求注目的菜名虽颇具创意,却丧失了“富贵鸡”背后大众对于传统“富贵”祈愿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霸王别姬”典故的扭曲。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底蕴。

4全球化经济促使全球餐饮在抢滩国内餐饮市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饮食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阻挡。异国料理对中国的餐饮行业造成重要影响并逐渐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餐饮市场。现今,在国内西餐成为中等阶层生活饮食的象征,传统美食则名不见经传。这样的错位理念限制了中国传统饮食高端场合的份额,导致人们渐渐疏离传统饮食文化的本我意义,忽略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传承习俗。如今,人们不再讲究年夜饭的意义,众人谈论的“年味的淡”,究其原因,其始作俑者却是人们贪图便利的心理作怪。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当代工业、西式餐饮、单一的饮食理念等的冲击,使传承延续空间受限。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转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价值的增长,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转换加大了创新点升华需求。首先,在民生相关领域中,饮食可以说是大众一种再熟稔不过的领域,再度的宣传对大众而言无异于是老生常谈[3]。其次,传统饮食文化的料理方式主要讲究温和慢烹,不适用于当下高效率运转的工作方式。再者,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不适应当下的场合需求。而在全球化经济带动下西式餐饮业的极大发展,餐具往西方及便利方向转换(一次性餐盘等)。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面临的现代化问题不仅仅是加大传播力度,更应该注重传统饮食文化思想地升华,烹饪方式的改善,特色餐具的重组,只有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加工再利用才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转换。

(三)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的科学内涵界定问题

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融合了医药、工艺、烹饪等文化,实现食疗、彰显民族特色、烹饪多样化等作用。由于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的时间较长,应检验该文化的准确性,考察其科学性,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医药方面,种种食疗菜谱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是否具有相关凭证以及典例验证,资料来源途径是否可行;工艺方面,工艺品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用途及背后的含义;烹饪方面,食材的选取、烹饪的工序、食材搭配营养价值的高低等,这些问题直接对人体的健康、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当代,上述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重点所在,食疗受广大群众推崇,而民族工艺的传承更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环节。此外,历史的悠久、考证的方式及途径都将受到一定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传统饮食文化的科学内涵[4]。

(四)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缺乏科学普及机制

由于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的时间较长,加大了其科学考证难度,因而,传统饮食文化在某些程度上欠缺了强有力的历史证明。在食疗药理方面,当代的文化一代一代承接延续下来,具有的说服力便是前无古人,也便有了后有来者。所谓的经验使他们大幅度宣传传统饮食文化的食疗功效,并无科学地探究以及证明。人们只能肯定地承认它的用途以及先辈的使用经验。当下人们只知道照着食谱选取食材,按照现成食谱工序准备,并不清楚选择它的原因,以及食物之间的搭配原理不尽知晓,只知道依葫芦画瓢。所以,传统饮食文化由于产生时间较长,内容丰富,机理繁复,当下并未形成科学机制用来验证它的科学性。

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饮食文化体系

当下,快节奏、高效率是大众群体所热衷的生活状态。在饮食方面,不同类型的群体对于它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上层人士要求饮食不仅应具有色香味,更应注重营养搭配,绿色健康以及能与餐桌礼仪文化相融合,从而体现真正的美食;中层白领对于饮食的要求集中于营养上,注重饮食养生;而底层人员对于饮食的要求大致为解决温饱问题、快捷便利。上述大众对于美食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而真正注重饮食文化内涵的为数不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体系的重新调整力度,彰显中华文化思想,彰显饮食文化内涵。

(二)梳理饮食与饮食文化的关系,完善饮食文化的宣扬机制

现今,政府加大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并出台政策加以支持。科技、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热衷于新媒体、热衷于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于传承饮食文化,必须梳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及饮食与饮食文化的关系。饮食主要通过烹饪时、烹饪后的过程及结果展现,而饮食文化则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下来的精髓,处于内化不善外扬的状态。梳理并不意味着分割两者的联系,只有两者辩证的统一以及对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才能使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达到最大化。因此,必须借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文化创意等方式促进饮食文化的宣传以及加大对于从事饮食文化行业的教育人员和培训人员的考核力度,考察范围以便确保饮食文化内容的科学性,同时在宣传饮食文化方面增加法律保障确保宣扬机制顺利施行。

(三)确立合理的养生观,结合“五味调和”古法构建激励大众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热衷于以食滋养,以食入药,养生理念深入人心。但是,观念的极端化,不仅歪曲饮食文化内涵而且使健康发生本质性变化。观念的极端化主要体现于“喜淡、喜素、喜荤”。《黄帝内经》指出我国传统的养生观“谨和五味”,而并非当下养生人士的极端主义。因此,食养的有机实现首先应确立合理的养生观,转换用餐意识,注重“五味调和”;其次,建立“五味调和”古法考证小组,确保科学性从而加大古法的宣传力度;最后,以专家指导,结合二十四节气和详解食物特性来构建激励大众机制。

(四)立足传统饮食文化,创新发展机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应结合当下的发展,增加创新机遇,宣扬文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拒绝传统腐旧的思想方式,时代的不断变化对于传统饮食文化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认清发展方向,了解自身的优势,根据时代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整改。例如,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可以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宣传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养生食疗的人群与日俱增,结合当下人群的需求,推广私人订制,为他们量身打造制定精准完善的食疗方案。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只有把握自身的优势,结合时展趋势,找准定位,借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不断变更的潮流中抓住时机,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吴言明.文化承传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征[J].大众科技,2012(12):197-198.

[2]吕田.石器时代的饮食进化史:从“茹毛饮血”到“烤肉飘香”[J].中国食品,2014(1):76-79.

[3]袁林.西餐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132-133.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实践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强调“人的教育”。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一、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中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应用到数学教材。这个阶段下的数学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包含了所有这个阶段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更加入了传统教材中没有的微积分等内容。但是,小学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仔细分析教材上的知识,并进行科学的整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核心教育体系。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只重视成绩,但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过于忽略,学生没办法形成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观念。与此同时,可以利用自媒体对我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多方面的展示,通过这些资料更加直观地对小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仍陷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仍然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要经验,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导致数学素养培训效率低下。这种教学分离的状态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滞后,遏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和上学的压力加重的小学生。为了赶上教学进度或提高入学率,一些已经达到高分的学生会去补课,这增加了应试教育的难度。单纯重视数学成绩,必然会误导学生学习的概念。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

作为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是参与者、实施者和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训的促销员。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工作效果。在新的时代,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其中,教师专业化不仅指知识结构的专业化,还指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在这方面,应积极开展小学教师培训,推动行业研讨,及时传达素质教育的精神文化和理念,并进一步量化数学教学目标。任务和其他工作项目的等级反映了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性,以指导和促进相关教学升级的发展并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正确认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二)优化课程内容

作为一个系统的实施项目,数学教学需要完成的知识、情感和思想的灌输是在很短的课堂时间之内完成的,这无疑是对教师极大的考验。教师应注重课程的优化,对教材深入研究,合理分配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整合资源,以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教学、生活和历史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概念。与此同时,热闹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助于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上档次的语言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

(三)导入问题情景

猎奇心理是人类的天性,能够更好地形成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对任何事情都有着好奇心。特别是在学习数学时,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充满动力地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都来源于教材,这些知识是已经被发现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这些知识,但是很难理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家长是不一样的,且学生在上课时接受的知识都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很多教师都说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惑,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敢提出问题,学生只有提出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找不到问题,他们就不会进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并且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在未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素养培训在小学的地位将日益突出。希望广大教师更多地参与相关研究,认真总结中国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深化数学素养培训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战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大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8).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3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性服务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王丹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医;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1]。医联体形式多样,其中以中医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医联体形式一般称为中医医联体。中医医联体近几年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其发展尚未成熟,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文献多归纳总结各地区模式,介绍典型案例,未能归纳出较为普遍的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医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为中医医联体的推广和有效运行提供建议。

1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医医联体的中文期刊和学位论文,采用主题检索,主要检索词为“中医”以及“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整合服务”“医疗共同体”。共检索出132篇期刊论文、4篇学位论文,新闻、报刊、会议摘要、评论不纳入进一步分析,从数量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中医医联体的研究相对缺乏,且没有综述类文章。通过阅读摘要,纳入全文分析的文献有56篇,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筛选出与研究内容高度相关的文献共30篇,内容包括中医医联体实践措施、实施效果、困境以及建议。

2中医医联体整合机制

根据文献阅读可知:云南省早在2003年便组建了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2];齐齐哈尔市于2011年组建了中医医疗集团[3],北京已有顺义区中医医联体[4-5]、通州区中医医联体、东直门中医医联体[6]等多个医联体;广东省截至2018年2月,已组建136个中医医联体;江苏[7]、湖北、湖南等省也已建成中医医联体。各省(区、市)的中医医联体有一定自身特色,本文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和资源共享4个维度进行归纳(表1)。

3中医医联体面临的挑战

3.1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

中医门诊一般流程是医生先坐诊诊断疾病,然后开具处方,很多时候还需要亲自操作相应的适宜技术,花费时间、精力远远多于其他普通坐诊[8],但是在诊疗费用与西医相比更低廉,无法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从而阻碍中医诊疗项目的广泛开展。现有中医医联体大部分没有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多为技术上的指导与合作,因此各级医疗机构缺乏共同发展的意识,依旧是各自为政[9]。医联体中实现医务人员内部流动以期达到服务同质化是建设目标之一,但许多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表示本机构的工作任务本身就比较重,再去基层坐诊压力很大[15],在考核上也缺乏政策倾斜,因此下基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相对紧缺,且公共卫生工作繁重,难以派出医务人员前往上级医疗机构学习。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缺乏也影响了医务人员自我提升动力。

3.2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安全、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且无须耗用大型医疗设备,投入少、成本低,所以更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和应用[16],但是目前中医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中医适宜技术掌握程度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承担了较多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对于基本医疗技术的学习动力尚且不足,更不愿意花费精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其次,医学院校虽有中西医专业,但在教学上更多偏向理论教学,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内容较少,不利于临床实践。此外,中医知识有赖于经验积累,许多中医知名专家年事较高,精力比较有限,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或带教效果不够显著。同时,中医适宜技术缺乏一定的标准规范,基于何种临床症状应当采用何种技术,此类标准的缺失不利于医务人员学习掌握中医适宜技术,难以激励其主动学习。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掌握。

3.3中医药制剂共享存在壁垒

中药制剂是中医院的特色,大多由一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专家团队研制而成,已经在临床上经过了长期实践,具有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强等特点。中医医联体内不同医院拥有的院内制剂品种繁多,且价格适中,能够适当缓解患者看病贵的难题,这是属于中医医联体独特的发展优势。虽然中医制剂有这样的优势,但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除特殊情况,院内制剂只能在生产医院内部使用。药品调剂手续比较复杂[5],省内医院的调剂需要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若跨省份则需向国务院药品管理部门申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制剂在中医医联体内部使用的通畅度[17]。

3.4有序就医格局有待形成

分级诊疗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双向转诊,但在中医医联体中完全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现阶段基层首诊格局尚未形成,医院对患者的“虹吸现象”仍然严重。2016年,一级中医医院诊疗人次仅仅占各类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8%[18]。“下转难”的问题尤为突出[8],影响因素众多。大部分中医医联体内难以制定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考核指标,上下转诊的标准比较主观化,加之中医学科更多借助经验,为转诊带来一定难度。政府医保部门也未出台与双向转诊配套的医保支付制度,转诊前后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未发生任何改变,患者实际医疗费用支出并未减少,难以引导患者有序就医[19],此外,患者的传统就医观念也是影响双向转诊的重要因素。

4我国中医医联体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组织结构以及内部管理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部分,唯有良性的运行机制方能使医联体长效发展。政府应当把中医医联体建设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来统筹考虑,实现区域内的整体规划,鼓励医联体内部成员单位在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试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运行方式,激发各成员单位的创造力和活力。其次,内部管理文化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中医医联体紧密程度,上级医院选择合适的管理人才组成团队,派驻到基层医疗机构,将先进管理经验带给基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联合,而是通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内部联络机制以及成员资格管理规定等多项规章,形成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高管理运营水平,最终能够实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12]。此外,医保政策对于各成员单位有一定制约作用,对中医医联体尝试采取医保总额预付制,按中医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服务的总量、质量和满意度进行分配,既方便患者就医,又兼顾各方利益;同时对于各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需要进一步拉大差距,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范围要注重常见病、多发病等的纳入。

4.2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传承,增强激励机制

医联体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进而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建立中医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定期选派合适的医生前往上级中医医院进行跟师学习,上级医疗机构则派驻专家前往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的中医继续教育和全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提高基层的临床诊治能力。在引进人才方面,上级中医医院通过总院的名义招聘医生,并向招聘的医生开放晋升通道,医生不仅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执业地点由医联体内部统一调配,更有利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其次,中医医联体发展中要充分意识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差距,建设初期不能盲目依据国家或省级中医适宜技术标准来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应当选取基层能够开展的适宜技术,使基层能够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识别急危重症;同时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可以发展与自身符合的特色技术。随着中医医联体的联系不断紧密,各类技术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内进行推广,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也促进各成员单位共同进步[20]。中医医联体内部可以探索“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将中医适宜技术使用情况、慢性病中医管理纳入管理考核标准,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4.3适宜技术与制剂共享,为患者提供便利

中医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拥有自身特色适宜技术,可以构建共享清单,成员单位互学、互通、互用,既为患者提供便利,也促进中医学科发展。中医学科体系不仅有基本知识,制剂更是其特色。中医药制剂作为中医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其治疗效果才能更好推广和普及中医药。上级中医医院拥有许多院内特色制剂,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深受患者的信赖与欢迎。中医医联体内应尝试打破壁垒,使得制剂在内部实现流通,让区域内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中医医联体内部可以将各类制剂进行统一调配,调动能够生产院内制剂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其次,将医联体成员单位有批文但无条件生产的制剂由其他成员单位代工生产;这其中利益合理分配十分重要,可制定细则以便更好进行。此外,上下级医疗机构加强科研合作,基层医疗机构更了解群众需求,上级医疗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相互合作。

4.4应用于慢病治疗及预防,提升健康素养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5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①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开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扩大社会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广医学科学的新成果、新进步,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实用性,在专业理论教育中体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②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医学教育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结果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新思想。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建立网络课程,缓解成教学生的工学矛盾,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③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规范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即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与当地聘请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主任不定期的前往各校外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指导外聘教师的教学,以规范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

(2)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①强化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教学质量。对合作办学单位从新生资格复查、学籍注册、师资选聘、教务安排、考务安排、抽考管理、成绩管理、实习管理直至毕业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监控,严把教学计划实施关,保证教学质量。②严格日常管理工作。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采取周末上课、分阶段上课及集中授课等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认真执行教学“三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确保各教学班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师生座谈会、管理人员下班听课、学生及管理人员评教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做好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与督导。

(3)创新模式,实施项目负责制

目前,很多成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采取在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的领导下,以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人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往往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滞后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下,在发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引入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就是以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管理模式,由负责人作为工作任务实施的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组建项目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即由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负责人,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管理,每位班主任带1~2个班级,力求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谐高效。

2.挖掘市场资源,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1)主动出击,扩大继续教育的外延

就一所高校而言,办学条件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办学的高层次要求,只有打破传统的办学单位界限,在充分发挥和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走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之路,才能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拓宽合作领域,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把继续教育与更新员工知识、提高员工技能结合起来,开展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们适应工作的能力。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拓展办学形式,调节培训项目,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如开展“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于我省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部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社区、基层、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各项培训,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等。

(2)增强服务意识,延伸服务社会职能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经费少,无法大规模派人员外出培训。针对该现状,可尝试新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送教上门、送教下乡”,这样既可有效解决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学矛盾,又能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向纵深拓展。

(3)发挥优势,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人民群众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而中医药恰恰可以在医疗咨询、养生保健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可以顺其势,开发更具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聘请高校资深的教授、专家为讲师,以举办“中医养生科普”、“药膳养生”讲座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来自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涉核疗养;精细化管理;护理

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提出

在1911年,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该理念遵循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以最经济、最优化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最理想的结果,实现对事物运行过程的科学把握[1-2]。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精、细、准、严。精是指管理过程要求专业化,细是指管理过程具体化,准是指管理过程准确无误,严是指管理过程严格无差错[1-3]。近年来,随着我军核导弹、核潜艇装备不断装备和更新,训战模式不断发展,对涉核岗位官兵生理、心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向涉核疗养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4]。

2强化涉核疗养认知及护理水平

涉核疗养在我军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许多概念和技术还在摸索阶段,涉核疗养体系也正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而涉核疗养护理仍然有许多急需完善的地方。因此,针对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涉核认知水平,加强涉核疗养护理人才和队伍建设。首先,要针对涉核疗养护理人员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学习,准确理解精细化护理的内涵,将此概念深入人心,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推行将其潜移默化到工作的各个细节中,从而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其次,充分利用我院全军涉核疗养基地,通过举办涉核疗养培训班的形式,积极和全军其他特勤疗养基地开展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和完善涉核疗养护理水平;同时,邀请军医大学防原系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辅导,提高涉核认知。第三,要加强护理人员涉核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掌握涉核疗养护理的内容和相关技能,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评价。第四,将涉核医护人员派往相应的涉核工作基地,增进医护人员对涉核工作的了解,准确掌握涉核人员职业病、常见病,科学制定相应的涉核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内容。

3精准把握涉核疗养官兵机体特点及疗养需求

由于涉核人员职业和作业环境的特殊性,生理和心理变化与其他兵种略有不同,对涉核疗养护理也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如何科学准确判断涉核疗养官兵的护理需求,对促进其身心健康、恢复战斗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涉核疗养员在疗养需求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如疗养设施、医疗需求、疗养生活、疗养安排、疗养效果等[5],涉核疗养护士尽可能采集他们在疗养过程中的合理需求,并通过科室尽量满足,不足之处要尽力完善。其次,由于涉核人员年龄、学历、文化水平、工作岗位等不同,对涉核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如核辐射防护知识宣讲、健康宣教等。第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涉核护理人员要能够准确认识并分辨一些具有职业特点的心理及生理细微变化,并采取对应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护理。第四,要在涉核疗养实践中,准确掌握涉核疗养员基本生理、心理规律以及疗养需求,不断总结规律,并梳理成条,编辑成册,发放到所有涉核护理人员手中系统学习。

4准确采取优质涉核疗养护理措施

首先,不断优化并完善涉核疗养护理路径。从涉核疗养员入院、体检、疗养、出院、健康宣教、心理辅导等所有过程均标准化、程序化,并随时监控各阶段护理工作质量;成立涉核疗养护理及保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其次,对涉核疗养员基本情况、生命体征、体检信息、健康素养等要全面准确的采集,有利于筛查常见疾病危险因素。目前,许多疾病强调零级预防或一级预防,也就是在出现患病危险因素之前或者患病早期就进行预防干预[6]。根据涉核官兵高脂血症、高尿酸、腰椎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等等高发,需要制定不同的健康宣教内容,帮助涉核官兵学会正确饮食、养生,尽早脱离危险因素,减少发病。另外,重视心理评估及疏导。涉核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放射性损伤和推进剂的危害,尤其是突发事故容易产生紧张状态和恐惧心理,甚至产生心理障碍[7]。涉核疗养护士应准确把握涉核人员心理活动,通过心理疏导、解释、安慰、心理暗示等方法,消除或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涉核人员维护心理健康[8]。

5进一步加强涉核疗养护理模式创新

目前,我军正处于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将进一步加快我军军事的发展及战斗力的形成,也必将对新形势下涉核疗养护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就不能因循守旧,只有不断思考和创新才是唯一出路。第一,可以针对不同的涉核人员制定不同科研调查,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护理需求;同时为每一位涉核疗养员系统性建立一份疗养档案,包括生理、精神、心理等,无论在哪里疗养都可以使工作人员快速掌握其既往健康及疗养信息。第二,涉核疗养护理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疗养期间,我们应当通过基层调研,掌握涉核官兵的一线护理需求,将饮食保健、健康养生等知识延伸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中,以更好地为官兵服务。第三,以涉核疗养需求为向导进一步改进疗养环境、疗养安排、疗养评价,不断完善涉核疗养员疗养效果评价体系。第四,不断完善涉核疗养护理全维管理模式。全维护理管理模式是按功能和时间维度划分涉核疗养护理管理模块的一种新护理模式,是在原有制度上的创新,对提高涉核疗养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稳定护理队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9-10]。在涉核疗养护理工作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是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涉核疗养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这也必将为促进涉核官兵快速恢复健康、提升战斗力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贝月.优质护理服务倡导精细化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36):260-261.

[2]王丽,孙亚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护理研究,2010(13):1196-1197.

[3]袁思维,李波.精细化管理在疗养护理服务中的思考和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10):955-956.

[4]徐奎诰.特勤疗养专业发展现状、机遇和展望[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4):299-300.

[5]侯建敏,赵颖,高媛.特勤疗养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1(6):559-561.

[6]刘晓洁,单守勤,汪涛,等.涉核人员疗养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9):68-70.

[7]李娜.影响涉核人员康复疗养的护理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5):405-406.

[8]白菁,张卫兵.特勤疗养全维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0(6):521-522.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

0引言

某公路工程项目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项目从策划开始,便提出了《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和单位工程、分部及分项工程的《施工安全标准化手册》。施工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按《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相应的施工安全及质量管理。

1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内容

1.1工地安全建设

工地建设应该以施工安全为重点,施工方应该从项目经理部标准化和三场建设标准化着手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1)项目经理部标准化。项目经理部分为办公区、试验区、生活区三个独立区域,并采用绿化隔离带和透明栅栏隔离区分,绿化、办公、生活、试验各功能区内均按照“标准化指南”要求进行建设。(2)三场建设标准化。三场建设推行集约化生产,按照标准化要求实行“三集中”,实现混凝土集中拌制、钢筋集中加工、混凝土构件集中预制,充分发挥集约化施工的优势。拌和场内不同规格砂石材料均采用现浇混凝土隔离墙严格分档(不低于1.5m)、隔离堆放,无混堆现象,各种规格砂石料均设立原材料标志牌,注明原材料名称、规格、数量、产地和检验状态等内容。钢筋场内设置原材区、加工区、半成品区和成品区,并设材料标识牌。所有材料均设置顶棚,不暴露,现场施工材料根据检验状态分开堆放,对于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清理出场外。

1.2安全行为管理

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应的施工安全行为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具体如下:(1)成立标准化施工领导小组,明确组织机构成员职责。(2)编制施工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制定施工安全标准化实施细则。(3)设立施工安全标准化专项资金,进行软硬件设施采购、配备,同时对各工区有奖优罚劣措施。(4)加强施工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积极进行改正和完善,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质量事故、安全隐患。(5)加强学习培训,及时总结经验,组织观摩交流,向先进的兄弟单位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全面推动施工安全标准化活动的开展。

1.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对于施工来说至关重要,应该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根据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要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三类人员”符合资质要求,人证统一,建立各类安全台账。(2)对所有进场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和岗前教育培训。对新进场员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特种机械要有相关部门的检测合格证,对证件不全清退出场。(3)对各类进场机械设备登记造册,并登记维修保养、检查记录台账,对特种设备实行一机一档制度。现场设备均制作操作规程图悬挂在显眼位置。(4)聘请专业施工队对项目部驻地、三场驻地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进行施工,规范临时用电的架设,将“三相五线制”“三级配电”“三级保护”的要求落到实处。(5)定期召开安全会议。会议内容分安全例会及专项安全会议,根据安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到人,限期整改。(6)实行安全专项方案审查及第三方论证制度。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安全专项方案,并经总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上报监理工程师,同时对部分方案进行专家或第三方论证。(7)进行高空作业、重物吊运等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时,要做好临边防护,同时杜绝不规范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的现象。(8)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活动,安全应急预案全面落实并做好相应的演练总结,加强安全法律法规及安全事故图片的宣传教育,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9)编制专项环保施工方案和防尘预控专项方案,合理组织施工,确保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2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1)软基处理。开机前根据布桩图放出桩位,打出边线;开机后控制好灰剂量、入土深度。(2)超宽控制及排水。上土前打出边线(含超宽部分),填土出原地面超1m后修筑急流槽,由急流槽将路基表面水引至边沟。(3)压实度。从控制松铺厚度(打格上土)、压实机具配备等方面进行预控。碾压完后立即采用灌砂法进行压实度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4)灰剂量及拌和控制。路拌法上灰前静压一遍路基进行打方格计算所需布设石灰数量,进行布灰。拌和采用大宝马路拌机,确保拌和均匀及到层底。(5)搭接处理。施工段落明确,层次清晰,台阶密实直顺。(6)台背回填。在台身上用油漆标示15cm一层压实厚度控制线,台背挖出密实直顺台阶,压实采用平板夯配合振动压路机压实。

2.2桥梁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桥梁工程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质量控制:(1)模板。模板实行准入制,所有进场钢模板均需从有资质的生产厂家专门定制,并经检测合格,方可投入使用。(2)钢筋防锈。从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堆放、外露钢筋的保护等两方面进行控制。(3)钢筋加工绑扎。从现场悬挂加工大样图、半成品加工尺寸、扎丝绑扎方法、胎架应用、机械连接套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预控。同时运用先进的数控钢筋加工设备,保证钢筋加工的质量,提高施工效率。(4)钢筋保护层控制。从模板尺寸、钢筋加工半成品尺寸、垫块强度、垫块绑扎间距、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预控。(5)混凝土浇筑。从原材料控制、拌和站严格按单出料、设置浇筑平台、技术人员旁站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预控。(6)养生。桥梁下部结构进行薄膜覆盖、滴灌养生,对预制箱梁和现浇箱梁都采用自动喷淋养生系统,保证结构物的施工质量。(7)凿毛处理。梁端及板梁侧面、混凝土二次结合面凿毛采用人工凿毛方法,以凿至露出粗骨料及100%满凿无遗漏为控制结果。

2.3加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施工质量,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除了采取以上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措施外,还应该做好相应的施工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质保体系工序检查,加强工程建设中验证试验、标准试验、工艺试验、抽样试验和验收试验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原材料自检、抽检的频率,把好工程建设质量第一关。加强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旁站和验收,保证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和技术含量高、安全风险大的地方实行第三方论证、监控和检测。(2)加强资料管理。设置专职档案管理员,负责项目部文档资料管理工作。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各项工序均建立相应影像库。现场施工原始记录资料、影像资料由现场技术员及时、准确地填写、拍摄,并定期汇总至文档室分类,由专职资料员整理、完善存档。(3)加强对进场队伍、施工人员资质、设备性能的管理,实行人员挂牌上岗,机械带牌作业。(4)严格执行首件认可制,执行三级技术交底、首件总结。固化标准化施工工艺,分项工程首件总结结束后,将施工工艺流程图及施工技术指南(检测项目)做成展牌安装在施工现场,用以指导施工。(5)做好材料管理,试验室严格控制进场材料检测,所有进场材料经报验合格后才可以使用。(6)做好施工工序管理,杜绝质量通病。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分项工程多,施工内容差别大,但只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控工序,从工序质量着手,就可将施工质量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结语

总之,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需要施工人员熟悉公路桥梁的施工流程和施工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确保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提高施工质量,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田峻巍.高速公路路基病害及处治分析[J].山西建筑,2016,42(16):144-145.

[2]司晓炜.公路路基加宽施工中的土工格栅加筋优化技术应用[J].公路工程,2017,42(3):184-186,291.

[3]周伟谦.公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2016(16):76-77.

[4]苏振华.公路桥梁沉降段路面施工技术解析[J].门窗,2014(2):189,792.

[5]安金锁.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3(8):91.

[6]单杰.浅谈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6):81-82.

[7]娄强.公路监理工作的控制重点及应用[J].交通世界,2017(24):142-143.

养生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黄记煌三汁焖锅餐饮;餐饮行业现状;SWOT分析;营销策略

1企业现状

就目前调查来看,黄记煌三汁焖锅主要选取各大商场为入驻地,装修整洁,色调统一,具有古朴韵味,但也不失潮流新颖的元素。消费人群主要以青年为主,人均消费为80元左右,市场定位为中等偏上。菜品种类可选度较广,操作过程中顾客的可参与度高。此外,酱料和操作方式等核心技术由总公司统一发送和教授,因此菜品的味道和质量可最大程度上缩小差异,产品具有标准化、统一化,可复制性强的特点。然而,黄记煌内部员工的流动率较大,以至于服务质量难以统一,也无形中增加了招聘、培训等环节的支出。除此之外,由于加盟店数量上升的速度过快,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连锁店、加盟店之间沟通不畅,甚至不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导致无法建立统一有效的会员制度,相应的会员福利的缺失和贫乏的回馈促销形式将难以保持长期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2黄记煌三汁焖锅的优势所在

2.1黄记煌的操作模式开创了中餐领域多项“第一”

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摸索,黄记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连锁发展模式,即主要由直属专营店,加盟店,控股直营店、全资直营店等构成。黄记煌以中式餐饮的文化底蕴融汇西式餐饮标准化的模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中餐与西餐、营养与低碳的完美结合。黄记煌三汁焖锅是第一个打破中餐固有的“前厅后厨”模式,将菜品整个制作过程搬到客人面前的餐桌上;第一次让餐饮具有了互动、趣味的特性,食客可以自己动手参与烹饪;第一次将膳食平衡、节能环保的理念引入餐饮制作;第一家推出“焖锅”这种全新的餐饮形式。实现了中餐标准化,创建健康餐饮、绿色餐饮、环保餐饮、时尚餐饮的结合。

2.2黄记煌具有绿色养生的“三无”理念

黄记煌三汁焖锅充分依据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理论创建,以“三汁”“焖锅”闷之“本”为理念创建餐品,其“无油烟、无厨师、无食材重复使用”的“三无”模式打破了制约传统中餐发展的瓶颈。无烟厨房:由于黄记煌的焖锅制作原料都由公司统一制作配送,所以厨房只需要完成切菜,配菜等简单工序,提高了厨房工作效率。厨房采用了无明火,无油烟,无厨师的理念,使得餐厅整洁干净,没有油烟。秘制酱汁:将传统药膳的滋补理论与现代饮食相结合,采用几十种中药及香料制成底油、药酒、药料,再制作出焖锅所需的六大系列调味汁,且酱汁全部由集团工厂统一制作配送,这使得黄记煌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特色。烹调方法:焖锅制作简单,只需将底油,配菜放入锅中焖煮,最后加入酱汁即可。店内的服务员都可为客人进行烹煮。在焖锅的制作中不加水,完全靠食物自身的水分将其焖熟,使食物保持了自身的原味。且采用的现场烹制的特点,使得客人可以看到实物烹煮的全过程,干净卫生放心。

2.3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绿色养生的良好产品理念

黄记煌企业创始人祖辈有很好的历史传承,子继父业一直将秘方不断发展不断改良,并且专注于食品营养方面和现代饮食的研究。黄耕先生因此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饮食理论与绿色健康理念,创造出了主打以绿色养生的优良中式餐饮产品理念。

2.4焖锅菜品组合灵活,形式便捷

为了使众口不再难调,黄记煌三汁焖锅在口味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使看似简单的焖锅研发出了多种多样的味道风格。目前,黄记煌已经形成以汁浓味厚的酱汁,回味无穷的麻辣酱汁,充满诱惑的咖喱汁,甜咸鲜醇的照烧汁以及清香味鲜的海鲜汁等七大主要风味调味汁系列。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全程靠食材自身水分将食物焖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食材的营养价值。菜品的组合灵活多样,可供顾客自行选择,使其老少皆宜。

3黄记煌三汁焖锅企业面临的问题

3.1内部管理松散,标准无法统一

内部管理方面来说,黄记煌加盟店数量庞大且上升速度过快,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和约束,使各连锁分店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卫生事件将会对整个品牌的名誉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由于内部结构的无法统一,故而无法设立相应的企业会员制度,导致缺少相应的优惠活动来吸引顾客,从而难以保证客源的稳定。

3.2选址风险大,员工离职率高

黄记煌主要以各地区商场为主要选址目标,商场销售高峰和低谷分化明显,租金高昂,因此也就加大了各店面的经营风险。此外,内部员工流动性过高,服务质量难以统一和保障,而在黄记煌三汁焖锅里的服务员也就意味着厨师的角色,过高的流动性将会降低产品制作过程的差异以至降低服务质量及产品口感。

3.3营销策略单一,宣传手段局限

黄记煌的营销策略主要靠不断增长的加盟店数量,依托正餐实体店来吸引顾客,少有涉及线上互联网、外卖美团等方式宣传营销,相比其他同类餐饮品牌,这将大大降低本店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无疑有违市场潮流和发展趋势。

4黄记煌三汁焖锅目前的市场机会

4.1明确定位,发展大众消费

如今餐饮行业中低端餐饮火爆,高端餐饮呈疲软态势。此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注重养生和和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而黄记煌无论从企业理念还是产品种类无疑都符合了大众对养生、滋补、绿色营养饮食的要求。黄记煌进军各大市场,需坚持其注重养生和对绿色健康食品追求的良好理念。此外,三汁焖锅十分钟左右即可焖制而成,加工过程中无煎炒烹饪保证了较高的营养价值,这使得顾客群体年龄跨度很大,而且价位在人均80元左右,适合大众群体消费。

4.2外卖O2O市场发展迅速

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破两百亿大关,达到252.8亿元人民币,虽然外卖O2O行业市场发展迅速,但黄记煌三汁焖锅餐饮企业并没有涉及相关业务,我国外卖O2O市场提升空间很大,若黄记煌三汁焖锅餐饮企业能够把握住机遇,增加业务来往,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此外,如果黄记煌可以好好利用网络平台,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组合,这将会省去一笔不小的宣传费用,并且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5黄记煌三汁焖锅企业面临的挑战

5.1经营模式可复制性强,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黄记煌企业的连锁运营模式因其可复制性强的特点,为公司扩张提供了无限可能,却也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由于加盟店相对独立,管理上的不规范极易影响总公司名誉,同时也给潜在竞争对手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随着餐饮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似企业出现在市场上。在同一个商圈中就存在着“黄记煌”“御记煌”“来御来”三家焖锅店,虽名号不同,但特色,菜品相同,三家都是主打“三汁焖锅”这一特色。这样不仅造成了市场饱和,还会使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5.2外部市场多变,潜在竞争复杂多样

我国餐饮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淘汰率很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可复制性强,如经营不善很容易被取而代之。根据美团点评数据显示,餐厅平均寿命为508天,2016年关店数量和开店数据基本相当,餐饮行业整体竞争愈发激烈并走向深水区。这就意味着一个餐饮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特殊理念和产品特色很难在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全球化市场立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如何保持自己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可以不断适应新市场变得至关重要。目前为止,休闲快餐、西式餐点和外来休闲特色小吃在餐饮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总体餐饮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价格趋于规范合理被广泛消费者接受。例如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仍在休闲快餐市场上仍占据着有利地位。此外,类似的外国特色小型个体品牌休闲餐吧,西方甜点也深受青年一代追捧,这些店铺往往以价格优惠,服务到位,方便快捷吸引着更多年青一代。

6对黄记煌三汁焖锅营销策略的探索

6.1企业内部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督机制

食品安全无疑是餐饮业最重要的经营守则之一,在经历了“地沟油”、“口水肉”等事件后,食品安全无疑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当消费者开始认为只有自己家里做的饭最安全的时候,当消费者出现信任危机的时候,餐饮产业的需求只会日渐下降。因此,建立风险可控机制,对食品安全问题严格把关是黄记煌的必要选择。从原材料的购买到厨房的加工,再到最后的清洁回收都要做到绿色、安全、环保且健康。企业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员工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6.2制定规范化服务章程

在黄记煌三汁焖锅的运营环节中,服务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服务者也是该店的厨师,他们的操作和服务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和销售。这就要求员工要树立很好的服务意识,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确保服务流程不流于形式。在员工培训过程中,要提高员工对工作事项调整的参与度,了解员工特殊需求,保证员工的稳定性和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此外,企业需要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体系,比如开发网上订餐缴费一体化功能,实现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

6.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第三方合作软件进行营销推广

在市场规模迅速成长的同时,餐饮O2O的运营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中国餐饮O2O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打通,“互联网+餐饮”已覆盖半成品餐饮、餐饮企业服务管理、网络订餐和互动分享全流程服务。黄记煌可通过与“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团购软件商合作,开辟团购新平台,以提高其自身的知名度。除此之外,黄记煌也可以尝试研发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开发手机终端APP,建立朋友圈,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动态;增加网上订餐外卖功能,让消费者体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增加美食打分功能,增加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提高顾客满意度。

6.4优化内部管理,创新优化营销模式

合理控制加盟店数量,转化加盟合作伙伴为企业内部管理层骨干可以促使真正实现内部标准化的统一管理,合理有效的建立会员制度,不仅可以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促进消费者更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还可以使企业的产品、活动等更加有目标针对性,从而使企业做出更加准确的产品营销策略的选择。

6.5完善顾客反馈制度,坚持顾客至上原则

黄记煌应该建立和完善对顾客意见的反馈和记录系统,通过提供相应改进措施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作为外部顾客的普通消费者是企业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他们的意见和反馈是最有价值的市场资源,将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决策,有效的收集顾客意见可以使企业不断紧跟市场潮流,基于顾客口味推陈出新,使企业产品更加符合市场潮流,更容易被顾客所接受。

7结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观念不断更新,消费需求也是日新月异,餐饮O2O市场的崛起已势不可挡。此外,中国餐饮业在政府政策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增强、行业创新转型驱动下,呈现了大众转型、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趋势。大众餐饮俨然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餐饮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属于自己的营销推广模式,建立本地化的营销服务平台,获取更多消费者的认可。黄记煌三汁焖锅餐饮企业自2003年正式创立,进入餐饮市场已有15年,短期内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发展势头强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忠实顾客团体。但近几年,随着餐饮O2O市场的崛起,黄记煌三汁焖锅餐饮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时的企业就更加需要针对市场趋势来设计符合自身产品特点的营销策略,不断尝试扩展新业务,合理运用线上网络,发展“互联网+餐饮”模式,趋向大众餐饮,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实惠便捷的餐饮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志国.黄耕黄记煌打造中国绿色餐饮品牌[J].绿色中国,2012,(24):30-39.

[2]刘玉雅.黄记煌餐饮在驻马店市营销策略的探究[J].经贸实践,2015,(13):50-51.

[3]张利群.黄记煌:大道至简,将减法进行到底———访北京黄记煌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耕[J].信息与电脑,2012,(12):7-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