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建设探究

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建设探究

前言

徐州的两汉文化致力于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科学、和谐话、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力量,经单纯历史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对资本形式的挖掘、利用和积累,因此徐州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两汉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性作用。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首先指明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影响,介绍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路径构建,详细的阐明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以期能够促进徐州两汉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徐州是中国两汉文化规模、遗存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市委市政府在近些年决定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打造区域文化新高地。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其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助推器,可促进沿线国家民意相通和人文交流,培养出大批关键领域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但是当前留学生教育管理,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压力逐渐增加。因此积极加强对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的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极为重要。

1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以保障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严进严出”高等教育教学政策,我国对待在华留学生态度较宽松,通常汉语水平差、考核标准较低、准入门槛较低等问题突出,一些高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对留学生毕业考核标准、对国际自费学生持来者不拒态度,严重制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多在华留学生无合格的成绩。留学生教学和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就是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方式,来华留学生亦是如此。但是在国际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法上,中国高校效率低下且存在失当的成分。通常中外学生混合和留学生群体独自授课,是常规的教育留学生的方法,并且选择的是课堂实践和授课两套体系,阻碍我国学生和留学生的生活交流,易产生隔离感。汉语和英语两种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但是一些学生对中国汉语的熟悉程度较低,并非英语语言国家,种种因素造成他们难以理解课堂上的内容。所以授课教师的日常的考核中,为了促使其成绩达标,出现对留学生过于迁就、“放水”现象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高校在对留学生的管理中,和中国学生饮食、住宿等相独立。而当前我国所提倡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人文交流是其中之一,留学生应当充分和我国学生进行广泛的生活接触,体现其作为友好交流使者这一角色。这种隔离的管理方式,降低留学生融入我国社会可能性,妨碍其交流和语言沟通,难以开展广泛深入化的人文交流。

2“一带一路”倡议对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产生的影响

留学生教育能强化合作、加强互信,促进不同国家间人文交流,也是国际间人员流动主动方式之一,最终提升影响力。所以当前人文关键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就是积极的发展“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把其纳入到总体框架中,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进行精心设计和科学性的规划。为发展留学生教育提供机遇。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在近些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和一些发达的教育强国比较依旧处于“逆差”状态。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课程和评价、办学经验、教育思想和思想观念等,主动面向世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需求,最终推动教育实现国际化转型。因此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开始设立政府奖学金、颁布有关政策,广泛开展合作办学,促进高校留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鼓励沿线国家青年到中国留学,为发展留学生教育提供一定的机遇。“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战略,受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推动性作用。其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通过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无大量专业性人才储备,需各领域人才支撑。作为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只有着力培养熟悉、理解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化人才,通过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方式,解决当前人口缺口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中常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就是留学生教育,实现国家的外交政策,培养出一批知己亲己的国际友人。在中国留学、生活的经历,以及通过了解自己国家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积极了解我国的风土人情。通过对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促使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具有“贯通中外”的优势。留学生回国之后把徐州两汉文化进行传播,高校向留学生讲好中国徐州两汉文化故事,密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故事,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华留学生把在徐州的两汉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友华、爱华人士,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3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路径构建

3.1着力优化专业教学设计。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有限的条件下,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华留学生为例,应当科学设置好两汉文化教育课程,突出其“职业性”的办学属性,致力于区别于本科院校留学生教育,兼顾好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课程,加强对徐州高校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设。通过结合职业院校得天独厚实训条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学科特点,所以基于徐州高校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而言,构建匹配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实训教学、顶岗实习,以及专业理论教学等环节。基于徐州高校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重视“两汉文化”和“语言”两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深化其对我国两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2积极拓宽招生和就业渠道。积极借助“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发挥徐州得天独厚的两汉文化区域优势,积极提供留学服务平台和资源,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和教育部门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同时要建立“一带一路”沿线校企合作,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型、职业性的办学特色,订单式培养留学生。完善相关留学信息,重视高校英文网站的建设,为来华留学申请者提供常态、有效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另外,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关键指标之一,就是留学生比例,但是应当在重视招生数量、拓宽学生招生渠道时更关注生源质量,更加重视培养高质量留学生。而我国对留学生在华就业问题,在近些年已经做出积极的调整,高职院校要及时通过微信群、校园网等渠道,推送给学生以有效的就业信息,做好资讯的传递工作,适时推动留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徐州两汉文化习俗和面试技巧,以及可靠的招聘信息和渠道,避免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求职失败的问题。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一大制约来华高职留学生教育的瓶颈,就是语言人才的匮乏,懂专业的不会语言、会语言的不懂专业等现象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加强教师国际化水平和能力,为其提供公派留学、海外研修、外语培训的机会,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任教,培养出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来华高职留学生教育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为我国徐州两汉文化的具体文化、技能、语言等传播搭建良好国际平台,同时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培养出“一带一路”技能型人才,为徐州两汉文化的传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4提升服务水平。针对于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应当组织他们进行制度学习,完善公寓日常管理、奖学金评定、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按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特点,加强相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沟通技巧、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宗教和礼仪等岗位培训。针对存在的行为不当表现、学业放松等的情况,应当积极重视留学生考核和评价,帮助其分析原因并积极引导,及时发现并干预。针对于徐州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应当帮助其尽快融入到当地的两汉文化的氛围中,深受其熏陶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支持留学生加入校内社团和组织,鼓励其多多和中国在校生交流,减少其对我国社会的疏离感,搭建留学生风采展示平台。同时要在学校整体服务体系中,把留学生心理教育教育纳入到其中,积极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给徐州高职院校的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4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

汉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具有中华汉文化这一更具深意和内涵的概念,已经不再是狭义的淮海、徐州地区文化,在整个历史演进中,两汉文化的基体逐渐发展为整个汉族的文化积淀。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为两汉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通过应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积极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挖掘其资源性优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中,积极研究与维护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政府投入资金、人力,避免一种文化走向式微的境地,组织、号召对民间艺术、风俗和文学等进行全面传承。在历史的变迁中,徐州地区的两汉文化具有权威和系统性,不断实现扩大外延,通过节庆、民间文艺、习俗、礼仪等彰显两汉文化区域特色。汉文化复苏于当地民俗,传播于旅游交流和留学生的外延交流,流漾于城市建设,最终能够承继于汉学研究,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综上所述,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是其关键的历史契机,而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在近些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扩大。针对于徐州的两汉文化的传播,我们应当通过宏观规划和微观调整,抓住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特点,借助徐州独特的汉文化地域优势,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为“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更大的力量,促进我国两汉文化的传播发展,促进中外文化的良好交流发展。

作者:徐峰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