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管理与发展

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管理与发展

0引言

在中国科技文化领域,社科类学术期刊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一席地位,极大地带动了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在2016年就讲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又与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发展分不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的提高我国科学领域的实践和探索能力。”这里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就是属于哲学类社会科学的细分。决定一本期刊知名度和生存价值的最重要因素是其个性特色,亦即期刊的特质品牌。只有对学术个性特色的追求,学术期刊才能显现出它的异彩与生机。但是目前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存在学术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提升期刊的稿件质量和学术价值入手,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保障学术期刊朝着做大做优做强的方向发展。

1规范收稿、编审制度

收稿是学术期刊出版的第一步流程,各学术期刊社收稿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不同的学术期刊设置的学术专栏不一样,所以需要对投稿要求作出和投稿注意事项作出详细的规定,然后指派专人负责稿件的检测、分类、录入、登记和整理等工作,定期回复投稿作者的邮件、来电,并及时收集相关反馈信息。

1.1制定适当的审稿期限

从浩瀚的稿件中,在一定的审核周期内初步筛选出合乎要求的稿件,这是保障稿子质量的第一步。判断稿件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就需要制定严谨规范的稿件审核制度。从审稿期限来看,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假如审稿时间过短,就很可能造成期刊文章质量不佳,行业口碑下降;如果审稿制度过于繁琐,审核时间过长,则容易造成作者等待疲倦,不利于提高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核心期刊出版通常半年一审,这种半年刊的低频出版频率虽然保证了文章质量,但限制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出刊频率太低,不仅限制了读者与期刊之间的交流,也影响了期刊内容的时效性。因此,将社科类期刊的文章初步筛选审核时间最好控制在1-2周内,通过制定相对合适的审核流程,严格控制好时间,避免浪费,寻找出既能够保障期刊出版质量,又能让作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对于一些特殊领域需要外审的专业文章,需提前做好安排。

1.2严格执行三审制度

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与图书的审稿制度大致相同,都是执行的三审责任制。收稿之后首先由编辑对稿件进行初审,初审是三审制中第一级审稿,是文章能否发表的第一环节,是保障出版物整体质量和水平的基础。社科期刊涉及政治、经济、法学、文学、语言、历史、文化等各专业的文章,初审编辑需要始终注意稿件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检查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对语言文字和逻辑条理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进而对稿件的质量作出客观科学地分析与判断,最终决定是否采用或者退稿。对于决定采用的稿件,要实行责任编辑制,即审核编辑需对稿件全程负责。通过初审后的稿件进入第二环节,交给编辑室审稿专家进行二次审核。审稿专家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刊物的整体学术水平,这个工作一般是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复审是审读全部稿件,仔细琢磨、推敲、润饰,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解决初审中的问题。复审通过的稿件再交给总编或者社长进行终审。社长或总编辑根据初审、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评价。如果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内容,应谨慎考虑是否刊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社科类文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学术严谨的角度出发,应对这类稿件单独审核,除了编辑部校审之外,还应安排外审;坚持校内稿件,校外专家审;校外稿件,校内专家审”和“双向匿名法”的审稿制度,进一步强调论文审核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等,确保学报审稿的科学性。最后,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稿件进行润饰提高、规范统一、审读校样、付印清样等。三审责任制度之所以要求非常严格,一是在于学术期刊的严谨性特征,二是三审过程如果出现纰漏,造成的后果我们无法估量。如果在后期排版交付印刷时发现作者的观点出现错误,或是涉及敏感话题,如若不能短时间内进行修改,那就只能退稿,期刊的排版、印刷和出刊都会受到影响。

1.3杜绝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作者这种通过广撒网以提高稿件通过率的心态可以理解,也有可能是基于兜底心里,选择一个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和一个学术水平较低的期刊同时投稿,这样即使未能被学术水平高的期刊录用,至少还有一个保底的。从收稿、审核到排版、出刊,期刊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有些作者往往不知道,若是在出刊之后发现一稿多投,期刊很有可能被冠以“抄袭、雷同”的罪名,不仅期刊的名誉受损,这种作者也会被拉入黑名单。

2严谨的编排风格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校一体化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主要要求编辑承担“编”、“校”两个任务,而且“编”、校“是保障期刊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编辑任务量十分繁重。

2.1编辑分析

稿件经历三审后,如果作者同意发表,再对稿件进行下一步的编辑处理。从语言文字、文章架构、逻辑调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稿件的质量,论据论证的可靠性应该查找相应的资料,做到万无一失,不能出现常识性错误;有关政治或敏感话题的舆论谨言慎行;每一处引文都应该认真的核对原文,看看是否同原文意思一致,引用内容是否适用等。互联网技术的利用,通过网络数据库里的资源查找所需的文献和资料,,大量减轻了编辑的编审工作量,也节约了时间。

2.2校对分析

校对工作是一种以“找茬”心态审理稿件的工作,由于编辑的水平能力导致校对工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的这个问题,很多学术期刊会采用交叉式校对方法,即一篇文章分别由不同的编辑轮番校对,通常一篇文章会经过三个编辑。通过交叉校对,可有效减少因编辑能力各异而导致校对出错的问题。校对工作是对文章中作者视觉的盲点和知识的疏漏点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稿件进行初步校对。但是不能形成依赖,机器只能代替人脑进行错误或者漏洞检查,却无法代替编辑的思维方式。由于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三位编辑的校对处理,能有效保证稿件的质量。校对工作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马虎不得,因此校对人员必须足够心细,文章质量才能有保障。因此,这就需要培养校对编辑人员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同时,校对编辑人员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个人知识储备库,多参加政治理论的学习,丰富充实自己的大脑,从而更好地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还应该加强行业内部门人员的交流。每个编辑都有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文章涉猎比较繁杂,包含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法律等各行各业的知识。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编辑交流会的形式,大家在交流探讨的同时,取长补短,吸收别人的知识弥补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

2.3科学排版校对和印刷

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需严格执行《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形式规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等国家和行业制定的有关期刊编辑质量和编排标准。在交付排版印刷时,编辑仍需把好最后一道关。因为在排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一、主、副标题区别不明显,有的排版工人会混淆主副标题的位置;甚至出现文章标题张冠李戴的错误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些错误,这就会影响到样刊的质量;二、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顺序颠倒;三、对作者的相关信息随意变动或删减;即使是经过三遍校对,也不能保证这些错误的发生。因此,为了保障社科类学术样刊的出版质量,需要与排版、清样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尽量避免错漏。

3结语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的稿件和专业技术过硬的编审人员。具有学术价值的优秀期刊,不仅能吸引更多稳定的读者群,也为优秀作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编辑人员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在社科类学术期刊审核管理和提高作者文章质量两方面双重发力才能促进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