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论文范例

社科论文

社科论文范文1

1相关研究

1.1引用现象研究

AvramescuA[2]利用科学信息扩散论将论文的引用周期分为5种类型:广泛认可的引用曲线、基本认可的引用曲线、很少认可的引用曲线、“睡美人”型引文曲线和“昙花一现”型引文曲线。屈文建等[3]重新归纳为6类:将前3种统一为“经典引文曲线”、重新定义“指数下降引文曲线”、“睡美人”引文曲线2类、新增指数增长引文曲线、多峰引文曲线、波形引文曲线3类。高被引论文往往是领域突破性或创新性成果[4],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科学界普遍认可和重视,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预测高被引论文方法拓宽了学界对高度引用现象的认识,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正是利用论文的高被引特征成功预测出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也存在一些从未被引用的论文,但论文未被引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术价值,VanRAFJ[5]从这些零被引文献中发现被“延迟承认”的“睡美人文献”;国内学者杜健等[6]、LiJ[7]等对“睡美人文献”的特征、潜力预测等开展系统化研究。论文引用规律和引用现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引文结构网络的认知。

1.2引用动因研究

研究人员引用他人论文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引用行为不仅仅是出于对科研成果的认同,还有很多非科学因素[8],GarfieldE[9]最先提出引用的15种动机,HarwoodN[10]提出引用的11种动机,马凤等[11]归纳出6类引用动机,邱均平等[12]将引用动机分为内在引用动机(知识主张、价值感知)和外在引用动机(信息源便利性、引用输出、引用重要性)两类,内外动机相互影响信息行为。也有学者针对引用中对编委的阿谀奉承、为利益派别的不正当引用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面引用并不能有效提高引用[13]。随着引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尝试用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引用动因。段庆锋等[14]以规范理论和社会构建理论,提出引文是学术性和社会性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杨思洛[15]将前人对引用动因的理论解释归纳为5类:“科学规范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心理过程理论”、“自反引文理论”、“引文进化理论”;AksnesDW等[16]用“可见动态性”概念解释引用行为,认为引用也存在“马太效应”。

1.3影响因素研究

TahamtanI等[17]从高度相关的198篇文献中总结出28个与论文被引有关的因素,整体上归为3类:论文相关因素、期刊相关因素、作者相关因素。牟象禹等[18]、韩毅等[19]以中文图情领域为例,分别实证分析了论文被引和未被引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对论文被引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分为4个方面:1)期刊相关因素[20-21]:如期刊规模和扩散力、开放获取、影响影子等;2)作者相关因素:如研究团队规模与作者合作网络[22]、性别因素[23]、作者学术成就[24]、跨国的合作团队[25]等;3)内容相关因素:如主题词组合新颖性[26]、关键词的数量与多样性[27]、论文热点持续能力[28]等;4)其他指标:如参考文献[29]、论文的长度[30]、期刊出版商[31]等。分析方法不一而足,分析结果也各有异同,如DidegahF等[32]以WOS纳米技术相关期刊论文集为数据,得出期刊影响因子是被引最有效的决定因素之一;而FinardiU[33]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论文集为例,得出影响因子与被引没有显著相关性。究其原因,论文被引受数据集来源、学科领域[34]、国内外平台[35]而有所不同,被引频次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1.4引用预测研究

由于论文引用关系特性,被引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为了更早发现具有高被引潜力的论文,了解相应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大发现,学界利用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对论文引用进行预测研究。FuLD等[36]以生物医学文章为数据集,认为使用基于内容和文献计量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生物医学文献中的引用计数具有可行性。Ibá?ezA等[37]以生物信息数据集测算了叶贝斯网络、逻辑回归、决策树和k近邻算法,并得出朴素叶贝斯和逻辑回归模型4年范围内被引预测成功率可达89.4%和91.5%;耿骞等[38]以图情领域文章数据作为训练集,测算逻辑回归、朴素页贝斯、支持向量集、GBDT、AdaBoost、XGBoost、随机森林7种算法,得出GBDT、XGBoost、随机森林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ZhuXP等[39]采用神经网络模型确定引文计数的最佳特征,提出了GPR、DNN、MLR、SVM等机器学习方法预测论文引文,发现作者特征群影响最大,SVM方法更适合引文预测。YanR[40]比较了线性回归、K近邻、SVR、CART模型的预测效果,CART预测效果最理想,最佳回归预测模型在R平方中实现了0.740的平均预测性能。

1.5研究不足之处

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1)人文社科国际被引研究较少。受人文社科国际影响力重视程度、人文社科成果多样化、国际论文数据复杂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对论文被引研究多集中国内数据库或国外自然科学领域,鲜少对人文社科国际论文成果的被引因素展开深入研究。2)论文被引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被引频次受学科领域、时间范围、数据库来源等方面影响,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已有的研究多具有特定研究对象,不一定适合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成果被引因素。因此,本文以WOS收录中国人文社科领域论文为例,分析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论文被引与作者机构特征、期刊特征、文献特征、其他计量特征指标的相关性,识别论文被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加速人文社科成果国际化传播提供数据参考。

2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

选定WOS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两个研究大类中共含39个研究方向,加上应用科学中运筹学与管理学、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2个研究方向,共计41个研究方向;限定来源数据库为SSCI和A&HCI,研究国别为CHINA,文献类型为Article、Review、ProceedingsPaper。为了使论文得到充分引用,参考方红玲[41]对SSCI收录图情类期刊和姜春林等[42]对文史哲等学科成果的引文评价时间,选用5年前(即2014年)收录6564篇论文及引文信息为数据源,数据获取时间为2019年5月5日。同时为了解论文的其他补充计量特征是否与论文被引具有相关性,于2019年5月10日利用Altmetrics获取论文的补充计量特征数据共计2844条。

2.2评价指标选取

结合上文中论文被引频次影响因素研究,从作者机构指标、期刊指标、文献指标、补充计量指标四大类进行论文被引评价指标的选取,并对所有数据类别进行定义,影响因素的特征编码参见表1。1)作者机构特征指标:作者是论文写作的主体,本文主要考察作者数量、作者国别、跨国合作模式和机构属性等对论文被引是否具有显著影响。2)期刊特征指标:期刊是论文的载体,主要考察论文在高影响因子、高分区或知名的出版社中是否有更好被引表现。3)文献特征指标:文献本身的相关特征,如参考文献数量、OA资源、页码数量,文献标题的长度、关键词数量等是否对论文被引具有显著影响。4)补充计量特征指标:利用论文DOI于Alt-metrics获取对应记录的其他补充计量指标,统计发现除Twitter提及数、Mendeley读者数、Dimen-sion引用外,其他指标多为0,因此这里仅选用Altmetrics的三项补充计量指标数,以及论文元数据中180天使用次数和2013年至今使用次数。

2.3研究方法

为验证26个二级指标与论文被引的相关性,利用SPSS20.0分析软件,采用非参数K-S单样本方法对连续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显示14个连续变量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Spearman,根据相关性取值范围,以0.2为区间,分为极低、较低、中度、高度、极高5种相关程度;对于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论文被引多因素分析。

3研究结果分析

3.1连续变量相关性分析

对14个连续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WOS被引频次与页码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888),说明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的国际被引与论文撰写长短没有显著相关性。其他连续变量p值均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WOS被引与标题长度、作者关键词、Twitter提及数为极低相关度;与作者数量、合作国家数具有较低相关性;与2年平均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参考文献数、附加关键词、最近180天使用次数具有中度相关性;与2013年至今使用次数(r=0.666)、Mendeley读者数(r=0.659)具有高度相关性;与Dimensions引用数(r=0.964)具有极高相关性。

3.2分类变量非参数检验

对12个分类变量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多独立样本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事后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著性p值小于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为分类变量的被引均值与平均秩次表,图1、图2为多分类变量的成对比较图。1)作者团队规模。根据发文量将作者规模分为5类,不同作者团队规模中WOS被引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36.019,p=0.000)。两两比较发现:除了3个作者-4个作者合著对WOS被引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调整后p=0.757),其他不同作者团队规模组别对WOS被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作者规模越大,被引均值越大。2)通讯作者国别。将通讯作者分为中国和外国2类,Mann-WhitneyU检验结果显示通讯作者为中国(平均秩次为3102.04)与外国(平均秩次为3795.69)对WOS被引频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156384,Z=-12.862,渐进p=0.000)。3)第一作者国别。一作国别为中国(平均秩次为3146.60)与外国(平均秩次为3796.31)对WOS被引频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858156.5,Z=-11.323,渐进p=0.000)。4)合作模式。不同国别合作模式上对WOS被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76.741,p=0.000)。外国为主平均秩次为3965.74,中外合作平均秩次为3601.25,中国为主平均秩次为3092.62,对3种不同合作模式两两比较发现:3种国别合作模式对WOS被引的调整后显著性均小于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Lancho-BarrantesBS[44]发现的国际合作可以增加引文影响力、NomalerO[45]发现的国际合作比国内合作有更大的引用结果相似。5)机构属性。不同机构属性的WOS被引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0.454,p=0.000)。对机构属性两两比较发现:大学与科研院所对WOS被引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1.000);大学与其他机构(调整后p=0.000)、科研院所与其他机构(调整后p=0.001)对WOS被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期刊国别。发表在国内期刊(平均秩次为2358.89)与国外期刊(平均秩次为3298.53)对WOS被引频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57867.5,Z=-5.214,渐进p=0.000),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具有更高的被引表现。7)期刊分区。不同期刊分区的WOS被引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564.017,P=0.000)。对不同期刊分区数据两两比较发现,WOS被引频次的差异在6组不同分区数据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组分区比较的调整后p=0.000)。8)出版平台。论文在不同出版平台的WOS被引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42.776,p=0.000),不同出版平台的平均秩次如表3所示,Elsevier平台出版的被引平均秩次最高(4208.70),而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被引平均秩次最低(2218.19),这可能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传播链不够完善有关。9)语种。不同语种的WOS被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62.579,p=0.000),英文的WOS被引平均秩次最高(3374.30),中文的WOS被引平均秩次最低(492.19)。两两对比发现:中文-其他语种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49),英文-中文(p=0.000)、英文-其他(p=0.000)的WOS被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国际通用性语言论文被引频次高于中文或其他小语种论文被引频次。10)OA资源。论文是否开放获取对WOS被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313214,Z=-5.054,渐进p=0.000),开放获取论文的被引表现优于非开放获取的论文。11)基金项目。论文是否受到基金项目的资助对WOS被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824366,Z=-15.33,渐进p=0.000),受资助论文的被引表现优于未受资助的论文。12)文献类型。文献类型对WOS被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0.172,p=0.000),两两比较发现:三者之间对WOS被引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综述论文被引表现优于文章优于会议论文类型。

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对论文被引的影响,由于引文数据呈偏态分布,不适合直接使用线性模型,且有的论文被引频次为零,参考阮选敏等[46]的方法,对因变量(WOS被引)进行对数转换,生成新的因变量(WOS被引对数)=ln(WOS被引+1)。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将12个分类变量分别转化为哑变量,回归策略选择Enter强制进入法。为确保数据分析稳定性,Twitter提及、Mendeley读者数、Dimension引用数样本量过少不予分析,删除离群值、强杠杆点、强影响点检测的23个异常值。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满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要求,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59.866(p=0.000),调整R2=0.505。多因素分析发现:作者机构指标(作者团队规模)、期刊指标(2年平均影响因子、分区、出版平台)、文献指标(参考文献数、语种、OA资源、文献类型)、补充计量指标(180天使用次数、2013年至今使用次数)中共计10个指标是影响论文被引的综合因素。而作者数量、合作国家数量、即年指标、页码、标题长度、作者关键词、附加关键词、通讯作者国别、第一作者国别、合作模式、机构属性、期刊国别、基金项目这13个指标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自变量不是因变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展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自变量。

4讨论

4.1作者机构相关因素

作者机构指标中仅作者团队规模通过了多因素的显著性检验,作者规模中以独著为基准线,合作撰写人数越多,被引频次越高,但合作作者规模对整体的论文被引频次影响程度不大,影响程度最大的标化系数也只有0.057。其他作者机构指标通过了单因素分析但未通过多因素分析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这些指标对于论文被引的贡献度较小,随着多因素分析的调整而消失了。AbramoG等[47]、Chinchilla-RodríguezZ等[48]分别对意大利出版物和阿根廷人文社科领域论文分析也得出合作撰写比独著能够获得更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合作动机来说,科研合作的前提是合作团队具有差异化的优势,合作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产生出1+1>2的合作效应。从规模经济理论来说,科研合作使成果更加专业化,如合作团队从论文构思、数据获取处理,模型构建、内容分析各个环节都进行专业分工,使得产生最大程度的效益;此外多团队合作成果有更多学科知识点的融合,更容易产生新兴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从而提高被引。从哲学角度来说,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组成要素,科研合作团队规模越大,该团队成员的相应产出越多,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提高论文的认知权威和被引频次[49]。

4.2期刊相关因素

期刊2年平均影响因子(β=0.146),以Q4为基准线的Q1(β=0.219)、Q2(β=0.143)、Q3(β=0.03)对于论文被引均有正面影响,且整体上对论文被引影响程度较大。期刊影响因子和分区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论文质量评判的重要依据,论文被引也是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和分区的基础。从马太效应角度来说,高影响因子和分区期刊能够吸引更多高质量的论文,从而有更高可能被高度引用;高被引论文也倾向于引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50],以获得更多权威来佐证论文观点。在期刊论文出版平台选择上,以大学出版社平台为基准线,Elsevier出版平台对被引具有显著影响(β=0.084),而出版在一些非知名的“其他”类别的出版平台上对被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057)。国际出版平台上,Elsevier、Springer等知名商业出版公司通过早期资源整合积累雄厚原始资本,其在市场拓展、平台内容建设、服务创新、品牌策略上都具有得天得厚的优势,发表在“第一梯队”出版平台的论文往往有更规范的出版流程和广泛的传播途径,使得论文更快、更广被他人引用。因而,我国期刊界也在积极探寻与Nature、Elsevier等国际出版商合作,以获得更好的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51]。

4.3文献特征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语种、OA资源、文献类型等4个指标通过了多因素的显著性检验,参考文献数(β=0.116)是文献特征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Na-ture也报道过关于引用与参考文献密切相关的研究[52],还有研究表明参考文献的跨学科性对论文被引正相关[53],论文平均被引时差与论文被引负相关[54]。一方面作者撰文时参考大量文献,使其文献结论或观点更具有信服力,从而增加引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引文网络的发展,参考文献越多,与之关联的相关文献越多,越有机会通过文献的追根溯源或相关文献扩展发现该篇文献;此外,学者科研行为都需要阅读大量前人综合性研究,而参考文献越多对已有研究越全面,通常能够得到更高的引用。这一现象也可以用于解释相比综述型文献,会议论文对被引具有负面影响(β=-0.064),BornmannL等[55]研究也表明相比于期刊论文、综述等文献类型,会议论文更可能不被高度引用。以中文为基准线,英文论文对被引有正面向影响(β=0.022),这是因为英语具有更强的通用性,便于传播和阅读;PoomkottayilD等[56]以瑞士牙科科学院出版的口腔期刊论文为例,发现英文发表的论文是法语或德语论文被引的6(ISI数据库)至7(Google学术)倍,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期刊出版语言、双语种翻译等方式出版传播本国期刊论文[57]。开放获取对论文被引具有正面影响(β=0.044),SwanA[58]归纳了包括政治学、哲学、传播学等领域论文开放获取后被引均有较大涨幅,论文的开放获取(OA)能够加速研究结果的传播和利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引用。文献特征指标主要通过影响论文的可见性、可用性、可传播性提高论文被引可能性。

4.4补充计量相关因素

在单因素分析中,5个补充计量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Twitter提及仅有极弱的相关性,而中国人文社科成果数据的Twitter提及、Mendeley读者数、Dimension引用数样本不足一半,这可能与国内学者难以访问Twitter等有关,同样由于使用习惯、访问速度、语言差异等,Mendeley等科研社交平台的国内用户群相对较少,因而也很难通过国外社交平台传播中国人文社科科研成果,既使有原始传播,缺乏国内用户基础,也难以形成持续的二次传播。此外,Altmetrics、Plumx等补充计量指标主要以国外数据源为主,较少追踪国内学术社交数据,因而这类补充计量指标对国内人文社科成果被引影响不显著。而数据库中80天使用次数(β=0.094)、2013年至今使用次数(β=0.317)对论文被引具有正面影响,这种“提前”的科学评价指标,弥补了引文分析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影响力,论文使用次数等表征信息,是论文“非正式”的潜在使用[59],因而高使用次数(Us-age)的文献更有可能获得引用。

社科论文范文2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强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现状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于找出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与其他国家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差距,推动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展,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地位,进而打破西方学术霸权的桎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展现状时,大多运用了定量的方法,并主要从发文的角度入手。陆宏弟[1]对本世纪初SSCI和A&HCI中被收录的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了发文量、文献类型分布、语种等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的发文量增长速度快且研究涉及了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赵宴群[2]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在SSCI和A&H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文量、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发现了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文量逐年递增等规律;何小清[3]将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的大陆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SCI和A&HCI进行数据搜集,分析了1956—2006年间核心机构的发文量、学科分布、国际合作情况等;华薇娜等[4]人对1966—2008年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作者在WOS的发文进行了作者所属国家、发文量、文献类型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顾正萍[5]对中国20所高水平大学于1998—2008年在SSCI发表的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金贞燕[6]从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两方面对东亚5个国家和地区的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的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以及百度百科对“国际”“期刊”“论文”“国际期刊”的释义来定义国际期刊论文——世界各国人员均可以获得,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发表在定期或者不定期,有固定名称和出版格式,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的刊物(该刊物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上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7-10]。世界各国人员均可获得,是指通过大型的、国际性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平台获取其中收录的期刊论文。简而言之,本文中的国际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大型国际性数据库或者平台收录期刊中的论文,世界各国人员通过一定权限或网络即可获得。关注人文社科某一下属学科国际期刊现状,或者某一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的文章较多,而对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整体现状及其影响力,近年来少有学者对其进行跟踪研究。本文以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计量分析为基础,希望通过对引文、发文规模和论文质量的分析,了解其发表现状,多层次的评价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3个一级指标——生产力、文章质量、引用分析。生产力指标下包含发文量、学科排名、热点研究主题、年均增长率等二级指标。文章质量指标下包含热点论文及占有率、FWCI等二级指标。引用分析下包含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高被引论文量及占有率等二级指标。

2基于Scopus的学术影响现状分析

2.1发文量地区分布

刊登(发表)是文章学术影响力形成的前提,发文量是一个国家(地区)科研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发文量越大,学术影响力就可能越大。本文从Scopus发文量和年均增长率角度,对在Scopus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最多的10个国家(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从发文量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54813的总量排名第3,约为美国发文量的六分之一,相比在科研产出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中国的发文量仅比排名第4的德国多2644篇,被赶超压力巨大。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7.81%的年均增长率领先于其他发文前十的国家(地区),几乎是意大利年均增长率的1.5倍,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5倍。从年均增长率角度来看,中国是全球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说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体量持续增大。

2.2基于Scopus的引用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结果是对该文献影响力的认证与对作者科研成果的肯定。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对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期研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国际的整体学术水平与地位。美国以9426803次总被引和11.05的篇均被引频次居于首位,是高影响力国家。中国以884380次总被引位居第6名,与科研实力较强的美、英等国家差距较大;中国以5.71的篇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名,约为美国篇均被引频次的二分之一,与排名第2的荷兰存在的差距也较大。可以说,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文量尚可,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处于10个国家(地区)的下位圈,整体学术影响力不够理想,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还未得到国际学者的真正认可,在国际人文社科的研究地位有待提升。

3基于ESI的学术竞争力分析

3.1论文产出及排名情况

某个国家(地区)在人文社科领域国际期刊论文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反映该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ESI数据库,从WOS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3个方面,分国别统计了人文社科近十年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情况。ESI数据库展示了发文量前118的国家(地区)情况,本文将此118个国家(地区)数据进行统计,见表3。美国以692471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是全球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生产力第一的强国,中国大陆以66115篇文章排名第8,发文量约是美国的9%,存在较大差距。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中国和法国,美国以8538716次被引排名位居首位,是第2名的3倍多,中国的被引频次仅528737,这说明美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很强的影响力。中国以8次的篇均被引频次在所有罗列出的118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58,单篇文章的影响力较小。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来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都居于世界前五,说明他们在人文社科领域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影响力与他们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ESI在科研评价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某一学科是否入选ESI的排名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地区)在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本文统计了中国大陆入选ESI的学科以及入选学科的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希望以此分析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横向上的科研影响力。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66115篇的发文量在中国所有入选ESI学科中排名第15。被引频次方面,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528737次被引排名第15;篇均被引频次方面,人文社科以7.99的频次排名第19。从文章的产出、被引频次以及篇均被引频次3个方面来看,人文社科的生产力与影响力都处于入选学科的下位圈。从横向学科比较来说,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人文社科国际化的研究,产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从数量和质量双管齐下,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的实力和影响力,缩小人文社科研究与中国其他学科的差距。

3.2高被引论文分析

ESI数据库中的高被引论文是被引频次在具体学科近十年内中排名前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量/该领域总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某一国家(地区)在具体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是其在该学科学术影响力的体现。经统计,ESI数据库人文社科领域共31053篇高被引论文,分属于118个国家,本文将高被引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进行制表统计,见表4。由4表可知,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共有高被引论文22720篇,占了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总量的73.17%,说明这10个国家(地区)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影响较高的国家。其中,美国以9899篇高被引论文雄踞第1,占国际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的31.88%,其拥有量是第2名的近三倍,是中国的近十倍;而中国仅有1012篇高被引论文,暂居第7,高被引论文的占有率仅有3.26%。从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和占有率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学术影响力水平与人文社科研究实力强劲的美国等国相比差距较大。在1012篇中国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296篇(第一机构179所),独著408篇(独著指该文发表机构均为中国机构),作为参与机构发表308篇,见表5。中国独著的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不及以第一机构和参与机构发表的文章。中国作为参与机构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以85.10的篇均被引频次,超过以第一机构和独著机构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从高被引论文角度来看,中国的研究机构是我国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的主导研究机构,但无论是主导文章还是独著文章,它们的学术影响力都不如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文章。从这一点来看,未来人文社科研究可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中国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数量前五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见表6。其中,中国科学院以87篇高被引论文稳居第一,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机构,被引频次高达6280次,是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都是理工科实力较强的机构,但是它们在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方面有较好“表现”,笔者猜想,这是否与各学科研究的交叉性有关?又或许是因为这些机构的国际化合作水平高?当然,真正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才能明晰。进一步对机构性质进行统计发现,179所第一机构中,有145所机构属于高校,说明高校是中国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主导研究机构,是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坚力量,有较高的研究水准,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人文社科研究机构过于单一化,并不利于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长远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不同性质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也是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3.3热点论文分析

ESI数据库的热点论文是具体学科领域在过去两年之内发表的,并且在发表不久后就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更明确的说,它们是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的两个月内获得了多次引用,这使得它们在同一学科领域的论文中排名前0.1%,它所代表的是论文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性和前沿性。热点论文占有率=热点论文数量/该领域总的热点引论文数量。某一国家(地区)在具体学科领域的热点论文数量是其在该学科学术创新能力的体现。经统计,ESI数据库人文社科领域共806篇热点论文,分属于67个国家,本文将热点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进行统计分析。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共有热点论文587篇,占了人文社科热点论文总量的72.83%,说明热点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其中,美国以191篇热点论文位居第1,占国际人文社科热点论文的23.70%,其拥有量是排名第2(英国)的2倍多,约是中国的4.5倍;而中国凭借42篇热点论文排名第4,其热点论文的占有率仅有5.20%。从热点论文的数量和占有率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与前几个国家(地区)相比,学术创新能力不足,与人文社科研究创新能力高的美国等国相比差距大。同时,在42篇中国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热点论文中,中国作为第一机构的有28篇(第一机构有18所),独著13篇,作为参与机构的有14篇。中国独著的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总被引频次(387次)和篇均被引频次(27.99次)不及以参与机构发表的热点文章(总被引频次466次,篇均被引频次33.29次),但是差距较小。中国作为参与机构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以33.29次的篇均被引频次,以极大的优势超过以第一机构(篇均被引频次25.61次)和独著机构发表的热点论文。中国共有18个机构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了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见表7。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以6篇热点论文并列第一,北京师范大学的热点论文总被引178次,居于首位。可以得知,18所第一机构均是高校,说明高校在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突出主题分析

中国人文社科突出主题分析主要基于Promi-nence指标进行。Prominence是通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浏览次数和期刊的CiteScore指标,计算出该主题的热门程度和发展势头,它是一个动量指标,而不是质量指标,由于某些研究领域的性质,有些主题永远不会成为“突出主题”,但这与主题的重要性并不相互排斥。本文通过指定人文社科相关学科的世界领先主题的百分位(Top1%ofworldwidetopicsbyprominence),来获得中国在人文社科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文献主题,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分析中国在具体主题中的影响力和地位。FWCI(FieldWeightedCitationImpact)是学科标准化后的科研论文影响力指标。目前对论文影响力(质量)的测量主要是基于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但是由于学科、年份、文献类别等差异,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FWCI指标的值是目标文章的被引频次与同学科、同年份、同文献类别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比值。

4.1发文量与引用分析

根据突出主题名称逐一在SciVal中统计其发文量、被引次数,再计算篇均被引次数,见表8,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涉及全世界人文社科前1%的突出主题共56个,表明中国在这些主题研究中比较活跃。在56个突出主题中,中国有31个主题的被引次数排名世界前十,说明中国学者在这31个突出主题研究中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较高,得到其他科研人员的认可。

4.2质量与影响力分析

通常来讲,当FWCI值等于1时,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FWCI值大于1,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FWCI值小于1,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余的突出主题FWCI值排名均在世界20名开外。虽然中国人文社科世界前1%的大部分突出主题论文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从排名来讲,整体论文质量与同主题下其余的高影响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社科论文范文3

期刊论文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研究人员详细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因此一直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而如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是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管理与创新的重点与难点。长期以来,对于人文社科期刊论文的评价以同行评议法和文献计量法为主,存在以发表载体判断成果质量等不足138,如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大都以的期刊及其期刊影响因子(或是否为核心期刊)代替对论文本身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又如一些评价是以文章是否为课题或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标准,忽略了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及其经济价值。目前,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开放,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学者间的交流方式更加便捷、灵活、多样。替代计量学(Altme-tircs)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成果评价方式在国外逐步兴起。该方式重视社交网络的计量指标,成为一种面向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为使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更为合理,加快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研究的国际化步伐,提高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替代计量学及国内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设计了国际化背景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国际化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体系构建

为减少研究者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主观性、片面性,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内容,并邀请国内外图书馆专业的20位专家就指标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根据问卷反馈及访谈结果最终确立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级:一级指标包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指标;二级指标包含发文期刊影响力等5个指标;三级指标包含被中外文检索刊物收录等25个指标。

2.1一级指标

2.1.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A1)主要是指发文期刊的影响力以及论文本身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期刊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论文的学术水平,所以对论文评价时,除了评价论文本身的影响力外,本研究仍选取了常用的期刊影响力这一指标。

2.1.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A2)侧重论文的形式规范性和内容价值两个方面。与内容相比,论文形式规范性往往容易被作者忽略,但在国际化背景下,为便于国际交流,论文形式规范性同样需要引起作者的重视。

2.2二级指标

二级评价指标分为如下5个:一级指标外部因素(A1)包含发文期刊影响力(B1)、论文学术影响力(B2)与论文社会影响力(B3)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内部因素(A2)包含论文形式规范性(B4)和论文内容价值(B5)两个二级指标。

2.3三级指标

根据指标的层次关系,5个二级指标下共包含25个三级评价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2.3.1发文期刊影响力

发文期刊影响力(B1)包含3个三级评价指标,分别为:①发文期刊被中外文数据库收录情况(C1)。论文被哪些数据库收录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当今国内乃至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文献数据库有Elsvier、EBSCO、Emerrald等,但是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语种以英文为主,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虽然也以外文,但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比例有限。为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选取了国内的知名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这些数据库分别收录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所涵盖的高质量期刊。②近5年影响因子(C2)。对于被SCI等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而言,该指标指的是期刊近5年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之所以选择5年影响因子的平均值,是因为相对于当年的影响因子,5年的平均值更为客观。③当年平均被引数量(C3)。它是指某一期刊论文当年平均被引数量。这3个指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发文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2.3.2论文学术影响力

论文学术影响力(B2)包含5个三级指标,分别为:①被检索系统收录情况(C4),指是否被国际或国内知名检索类数据库收录,如国际上比较认可的SSCI、SCI、Scopus等数据库;国内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CSSCI等数据库。一般而言,能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说明论文通过了国外同行评审,有一定的创新性,质量较高;根据国内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对发表在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认可度较高,但并不排除一些优秀在非核心期刊的情况。②被转载或摘录情况(C5),指论文公开发表后,经过二次加工以二次文献的形式被新华文摘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的情况。论文能够以二次文献的形式被转载,说明其学术水平不仅得到了发文期刊的认可,而且还得到了业界专业人士的认可,是一种间接的同行再评审,足以说明该论文在业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③被(他)引次数(C6),指论文是否被中、外文文献引用,论文在一定时期内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其学术影响力越大,质量越高。但是这里需要注意3个问题,首先,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思想一般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人们接受或认可,因此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其被引率不会太高。《科学》杂志曾对发表在4500种顶级科研期刊上的文章作过调研,指出只有45%的论文在发表后的5年中被其他文章引用。大部分文章被淹没在众多的科研资料中,所以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考察一篇论文5-10年的被引次数,而不应采用1年的被引次数。其次,论文的被引包括他引和自引,他引更能够体现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说明该文对后续研究产生了影响。第三,在关注论文被引次数的同时,还应考虑引用文献来源期刊的水平。④被下载量(C7),指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之所以选取被下载量作为评价指标,是因为目前的数据库均提供下载服务,被下载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该论文受读者(包括研究者)关注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论文的影响力。⑤基金资助(C8),指发表的论文是否有课题作为支撑。一般而言,有课题支撑的论文由于在立项时经过同行专家的充分论证,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内容丰富,起点较高,具有创新性。三级指标C4-C8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论文学术影响力(B2),但并不能全面反映论文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青睐于借助微博、博客、脸书、推特等网络社交平台学术论文或表达学术观点,进而扩大论文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替代计量学就是借由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评估出版作品的线上影响,可以说其在很大程度上是评价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可令使用者快速获悉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此外,高引文率的学科具有较高的替代计量学表现,而对低引文率学科的替代计量学分析可以从其他方面对该学科研究进行有效补充。姜春林、高飞等提出应把替代计量学纳入我国已有的人文社科评价指标体系中;赵蓉英等以汉语言文学学科为例,应用Altmetrics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为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理应引入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

2.3.3论文社会影响力

国际化背景下人文社科论文社会影响力(B3)包括5个三级指标:①社交媒体的讨论和使用热度(C9),指学术论文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及传播情况。国际上Altmetrics的数据来源广泛,所说的社交媒体涵盖Facebook、Twitter、Blog、微博、领英等。2014年起,新浪微博的数据已作为评价指标被收录到Altmetrics中,数据可以回溯至2011年10月[14]。然而不能完全照搬Altmet-rics,因为国内学者目前不能使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所以设定社交媒体时需要体现中国元素,如可以把微信(如社科学术圈)加入考察指标,考察国内学者对该指标的认可度。②学术网站的讨论及评价(C10),指学术论文在学术网站被讨论及转载的情况。学术网站包括国内的学术圈、小木虫、科学网、经管之家、Re-searchGate、Academia.edu等。本研究选取的学术网站是国内研究者经常参与互动的网站。Ac-ademia.edu和ResearchGate均为成立于2008年的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随着网络价值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学术社交网络中。这种社交学术网站打破了国别和领域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学者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学者可以在该类网站上交流和评价共同关注的论文或观点。③出现在政策档案或政府文件中的次数(C11),尤其指档案文件中对论文的提及次数。Altmetrics把学术论文的观点是否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作为衡量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被政府部门批示、采纳的观点一旦在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中产生了影响,其社会影响力不言而喻。④被百科词条引用(C12),指论文中的观点或概念是否被百科词条引用,百科词条包括wiki及百度百科。Altmetrics通过统计被wiki词条引用的次数或浏览、讨论的次数评估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在国内,wiki使用的频率不及百度百科,所以在评价论文的社会影响力时,加入了论文的观点是否被百度百科词条引用这一指标。⑤论文获奖情况(C13),主要指论文的获奖级别。国内外设立的人文社科论文奖项很多,一般而言获奖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社会认可度均较高,所以将其列入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

2.3.4论文形式规范性

除了以上外部因素外,在评价过程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论文内部因素的评价,体现内部因素的论文形式规范性(B4)及论文内容价值(即同行专家评审)(B5)两个二级指标共包含12个三级指标,具体分析如下:论文形式规范性(B4)可以分解为C14-C18共5个三级指标。①中英文题目(C14),指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及中英文题目是否齐全完整。在国际化背景下要想扩大论文的学术交流范围,论文必须有准确、精炼和完整的英文题目。标题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论文的“脸面”,好的标题可以引起同行的注意,是吸引读者关注论文的重要因素。②中英文摘要(C15),指论文是否同时含有中文、英文摘要,摘要的书写是否全面详细。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交流,英文摘要最好是叙述性摘要而非指示性摘要,通过阅读摘要即可了解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摘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论文是否被期刊录用、被文摘收录,尤其是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编辑首先关注的是论文的摘要而不是文章本身。③中英文关键词(C16),指关键词的选取是否齐全、规范,能否代表论文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关键词往往反映文章的主题,不论是国内数据库还是国外数据库都把关键词作为论文检索途径。关键词准确、规范、齐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能否被研究者准确、快速锁定。④参考文献(C17),主要考察论文标注是否规范,引用资料、观点的来源是否清晰,是否有侵权行为。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有不同的要求,但都要求具有可追溯性。如发表于国内期刊的论文参考文献一般采用GB/T7714标准,国内对该标准会随时更新调整;国外期刊参考文献书写有MLA(the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和APA(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两种格式,一般人文社科论文多采用MLA格式,因此参考文献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书写。⑤作者中英文简介及作者ID(C18),指作者学术简介以及代表其身份标识的IDORCID或ResearchID。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国内学者在时最好附有中英文作者简介,以便于国际交流。此外,为避免作者重名的情况,目前国内外部分期刊要求作者提供IDORCID或Re-searchID,这是未来期刊发文的要求,所以作者ID被确定为论文规范性(B4)的子指标之一。

社科论文范文4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科研管理是对各项科学研究的管理与服务,它所涉学科众多,文、史、哲、管、法都有所涉及。可以说,科研管理是对于“知识”的管理。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对于科学研究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科研管理,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新形势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高速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这对科研管理工作相关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既要求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与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相一致,也要求对所涉及专业知识有尽可能更多的了解。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当时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时事政治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精准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更应熟记在心,同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警觉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一定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确立高度负责的立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的服务者、协助者,是科研工作主体的后勤服务部门。如果说,创新性是科研工作要求的话,那么,服务性就是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但是,这种服务性要求科研管理工作的崇高与奉献,可以说,每一项科研工作,都少不了科研管理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但科研成果所为作者带来的各种名与利,却统统与科研管理工作这一幕后英雄无缘。可以说,科研管理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耐得住寂寞与清贫,看淡名与利,只求奉献,不重索取。同时,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理解科研人员,要树立服务观念,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尽一切可能,积极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使之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多出精品。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利用国家繁荣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好形势,顺势而为,积极主动为科研工作者争取横向委托课题、部级课题以及各项联合资助课题等,全方位为科研工作提供综合服务。

3.锻炼统筹能力,努力提高科研管理组织能力

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繁荣发展,使得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日渐繁多,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提高统筹能力,正确处理常规工作与紧急任务的关系,在把握总体工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主次分明。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必须掌握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外,还应该熟悉一些具体的科研管理组织业务,如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包括课题申报的制度、程序以及填报要求;在科研成果管理中,要把握成果的相关鉴定评估要求,熟知各类经费的使用原则与监管制度等,掌握成果评奖的原则以及奖励办法等。特别是针对科研立项,科研管理人员要掌握国内外科研研究动态及已有成果的发表情况,掌握各种与科研课题有关的信息,在宏观上为课题承担者提供客观的引导与相关的科研建议。

4.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与之相关的管理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实践证明,科研管理工作墨守成规不可行,要随着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新态势,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范围。也就是说,与科研主体的内容创新不同,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的是管理的创新。科研管理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研管理的相关工作还没有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各种文字、信息处理等,便凭手工操作,致使效率低下,造成了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手工操作使得各种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时效性与全面性的缺失。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工作日益信息化、自动化,科学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这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重要的要求。适应这种新变化,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重新认识科研管理工作的“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求主动、求全面,告别过去那种呆板落后的被动式管理,转变为自动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主动、灵活、高效的现代管理方式。科研事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生存和发展大局,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进行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新举措和新思路,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中探索新方法,研究新思路,不仅需要完成改革性的工作,还需要完成很多建设性的工作。

5.不断更新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本文的论述中,所谓科研管理,主要是指对科研工作,包括科研计划、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各种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管理是对科研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困此,它是对于“知识”的管理,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必须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素养和一定的管理技能。也就是说,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其所管理服务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基本知识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的管理能力,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度发达,新的发明和知识门类层出不穷,跨学科研究、新学科的开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渗与影响,使得各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展现在科研管理工作者面前。要对变化了的科研工作进行管理与服务,科研管理人员只是停留在之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注定要无所事从,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同科研工作者一样,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扩展知识结构,同时,学习新的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门类,如统计学、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可辅助科研管理工作的学科门类的知识,从整体上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这是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适应新的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

6.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提高信息收集分析能力

科研管理工作要想做到全面系统,对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必不可少。具体而言,第一,熟练掌握情报学方法,善于在各种会议、法制法规、广播、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信息中收集与科研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将与科研工作有关的知识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以有利于其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注重知识积累,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科研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自身所辖属的科研基本知识和学科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熟悉国家对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政策法规,注重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掌握,并从中归纳出有用的信息,以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时刻、密切关注、追踪国家科研领域的方针政策,并与之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业务学习,以便知识更新,跟上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第三,科研管理人员要具有理解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科研管理最终要落实于执行力上。执行力的达成,需要正确理解国家政策为前提。因此,对于国家政策的把握与理解能力,是决定一个科研管理人员,特别是决策性的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要成为一个能够正确理解政策,并能够认真执行的科研管理人员,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学习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如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关政策。只有对政策及有关法规条文及时了解,才能迅速地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做出有效的反应,才能更好地明确科研管理方向,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把好关,才能在竞争中稳步发展,逐步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7.实现科研管理现代化

社科论文范文5

在国内,翻转课堂也引起了中小学甚至高职本科院校的广泛关注,从2011年以来,基于实践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多,大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翻转课堂的发展历史、翻转课堂的实施案例和翻转课堂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而且,翻转课堂的实践多以中小学为主。近两年,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也逐渐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起来。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外贸谈判实务》课程中实践的必要性

《外贸谈判实务》课程是一门以外贸理论和谈判策略的学习为基础,熟练运用外贸英语展开谈判的实践课。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限的课时也无法真正达到谈判实践的目的。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

1.项目化教学下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需要

从教学模式角度分析,高职《外贸谈判实务》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课堂传授往往占据大部分时间,学生的知识内化也需要一个过程,以实践为目标的项目化教学仅仅流于形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后,外贸谈判主题以及常用英语句型的解说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有一个练习英语句型的过程。在课内学生能够结合外贸理论和谈判策略,运用常用英语句型开展谈判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从学生学情角度分析,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存在着学习懈怠、主动性较差的特点,熟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个严重问题,学生容易陷入上课听不懂、项目不会做、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新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迎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从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分析,高职学生中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需要一种全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传统的课堂模式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学情和基础。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课堂知识的内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内化的知识进行实践就更为困难了。因此,教师因更多地采用迎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够对教师课前布置的视频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和练习,在课内就能够跟上教学的节奏开展谈判实践。

三、翻转课堂理论下《外贸谈判实务》的课程设计

1.课前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外贸谈判实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主要是阅读外贸专业类文章以及模拟商务情景开展外贸洽谈,与外贸业务实践密切相关。此外,《外贸谈判实务》课程注重世界上各主要进出口国家的商务礼仪和交易习惯的知识拓展,使学生在打好外贸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将课前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八个主题:客户间的问候介绍、商务电话、商务会议、客户接待、公司介绍、产品介绍、商务洽谈、商务会展。

(2)教学视频的制作和搜集

翻转课堂的基础是精心制作教学视频。教师要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技术,使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来制作课件。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支持长时间录像,保证声音同步,并且生成AVI动画。但是根据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展开精辟深入的分析。以《外贸谈判实务》中的公司介绍主题为例,首先,在视频中让学生了解公司介绍包括公司名称、性质、成立时间、地理位置、规模组织、业务范围、合作伙伴、主要市场、销售情况、品质控制等方面。其次,向学生展示公司介绍各个方面涉及到的英语句子。例如,围绕公司主要市场方面的语句为:“Whereareyourmainmarkets?”以及“OurmainmarketsareEuropeandAmerica.”最后,老师布置英语句子反复听读练习的任务。除教学视频的制作以外,教师也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教学视频,尤其是情景对话类相关视频。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的时候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很难创设商务环境开展模拟谈判。而许多大型的英语学习网站就可以搜集到语音纯正、语调优美、商务环境仿真的口语教学视频。

2.课中

(1)视频教学内容的测验

翻转课堂有效实践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课前视频学习的充分信任。然后,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视频学习效果的测验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可根据测验的效果调整上课的内容。

(2)促进知识的内化

在课堂中,教师对相关贸易理论以及谈判策略作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所做的英语基本句型的练习,根据创设的商务情境展开洽谈,达到学生贸易理论知识、谈判策略和英语谈判句子内化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洽谈和演示,教师主要是点评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获得进步。

(3)学生谈判视频的搜集

社科论文范文6

从“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fetaloriginsofadultdisease,FOAD)概念的发展和演进,DOHaD概念与生殖系统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孕期前6周,男女两性的生殖系统在外观上是相似的,至孕7周生殖腺的形态和结构才开始显现。决定性别的关键是Y染色体短臂上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表达的睾丸决定因子(TDF)是性别决定的关键因子。缺失TDF的未分化性腺则分化成卵巢。不良的发育环境如营养不良、吸烟、内分泌干扰等将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的发育,造成远期生殖器官形态和(或)功能异常。小于胎龄儿(SGA)卵巢体积减少20%,子宫体积减少38%。此外,激素增加,发育可塑性,营养状况等与远期癌症也有一定联系。在生命早期第1000天(即从孕育开始至2岁)可改变一生,改变未来(1000days:changealife,changethefuture),此时的年龄期称为“机遇的窗口”(windowofopportunity),是影响人类未来的重要时期。男女婴童此期是关键,他(她)们本身的健康和发育也会影响和关系到其自身和其下一代。2002年,周郅隆教授在国内讲授孕期营养与子育与疾病的关系。2005年起,杨慧霞、林建华教授等也宣讲妊娠期营养对后代远期影响,以及对DOHaD等予以阐述。近十年来国内有专题讨论,逐渐引起重视。所以,研究小儿妇科学也需学习和重视DOHaD概念和学说,并指导临床实践。

2正视目前中国小儿妇科学的现况

据古书记载,中国小儿妇科学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纪的“医心方”、“卫生易简方”、“普济方”和“女科经纶”等均有女童、少女外阴炎症,月经异常,发育异常等诊疗总结。但此后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国外早在1939年,匈牙利Dobszay首先从事女性儿童生殖器官生理和病理学研究;同年在布达佩斯建立小儿妇科学;1942年美国Schaufflor专门研究儿童期妇科疾病,出版了第一本“小儿妇科学”;同期捷克Peter在布拉格设立儿童妇科专科;1978年德国慕尼黑建立小儿妇科学,成为世界上小儿妇科研究和治疗中心。然而中国至今能坚持开设小儿妇科的医疗单位为数甚少,更无专科病房诊治小儿妇科疾病;小儿妇科相关检查的必要设备和器械短缺或没有;小儿妇科的专著仅见寥寥5册(1985年蔡桂茹教援主编《实用儿童与青年妇科学》,2003年和2008年杨冬梓、石一复教授主编第一版和第二版《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2006年郎景和、向阳教授主译《儿童青少年妇科学》,2011年郎景和教授主编《青少年妇科学》);中国现行教材中无小儿妇科检查的叙述和介绍,相关小儿疾病几无提及,护理学中无小儿妇科的护理内容;小儿妇科专业人员甚少;更无小儿妇科专业杂志出版,也无杂志专题增刊,仅有的杂志有关小儿妇科专题讨论虽见有几次,但阐述范围及内容尚不深透,未能满足临床需求;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尚无完全有小儿妇科的专门会议;小儿妇科在医院的归属不清,应属妇科、儿科还是妇幼保健院;临床诊治也出现推诿现象;小儿和青少年妇科年龄段划分未臻统一;凡此种种与我们人口大国,女性儿童所占比例甚高的实际需求差距甚大,应加快改变现状的步伐。

3重视小儿妇科的特殊性及涉及面

小儿妇科涉及女胎在母体子宫中的生长发育,也有关于女性从幼年到青年、成年、老年一生的问题。人类的半数为妇女,而妇女中约四分之一以上处于小儿期和青春期。小儿和青春期女孩从出生至发育成熟的这个阶段是女性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心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过程。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发育。此期发生的妇科疾病不仅发病时给患儿和家属带来病痛和后续损害,有的甚至会有终生的影响和后患。小儿妇科问题有其特殊性,与成年妇科问题也有连续性,但绝不是成年妇科的缩微。小儿妇科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生殖器官发育缺陷和畸形、有或无激素功能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发育成熟障碍及内分泌功能、炎症、生殖健康问题、损伤。小儿妇科问题也与社会,宗教等问题有关,如性、性传播疾病、少女妊娠、避孕、计划生育、性暴力、性侵犯、割礼、法律保护、人文、文明等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小儿妇科的诊治理念、具体治疗、药物使用、手术操作、保护女童及青少年女性的卵巢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等均应全面思考和个体化、人性化处理,切莫“一刀了之”,除近期效果外,更要注意远期效果、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在开展小儿妇科学科建设中也要重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女童的各种正常数据,包括生长发育、第二性征、不同阶段女童、女青年各生殖器大小、内分泌测定值、影像学数据和正常值,不要总是借鉴国外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的数据,应结合国情掌握中国自己的数据,更有益于对中国小儿妇科疾病的保健和防治。

4加快小儿妇科学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社科论文范文7

(一)社会贡献

一是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日益增多。通过杭州市政协科协界别组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调研,以提交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近年来每年被采用提案达20个以上,其中1个提案获得杭州市政协主要领导批示。二是学术交流广泛深入。杭州市科技社团围绕杭州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讨等活动,在促进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类学会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周、科普日、科技下乡、重大节日及纪念日等科普宣传活动中,组织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讲座、编印资料等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水平整体不高。总量不足,以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计算,杭州市每万人只拥有5.4个,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内部管理也不尽规范,专职工作人员少,少有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科技社团工作,自身能力建设弱,较少能真正承担社会事务管理任务。二是规章制度供给不足。2014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政府向科技社团购买服务的范围,但仍停留在原则性意见阶段。杭州市也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政府购买科技社团服务的指导意见》,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这些规定还远远不能达到指导、考核评价的要求。三是购买资金管理分散。虽然杭州已开放了向科技社团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新渠道,但缺乏一个对购买服务资金申请、受理、审核、拨付、验收、审计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统筹、协调和监督的综合部门,导致科技社团在项目前期和后期都存在回款困难。四是机制建设不尽完善。因为专业人才缺乏和没有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评价,不能对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监督。有关政府职能转移或购买服务规定中,各职能部门职能转移工作如何考核,购买服务质量如何考核,如何建立行政问责规章,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主要优势

一是人力资本优势。杭州市科技社团汇聚了各行各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具有学术权威、知识密集和人才荟萃的优势。二是组织网络优势。目前,杭州市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学会(协会、研究会)76家,多学科、跨部门、横向联系广泛的学术性、群众性和社会性特征突出,与政府联系广泛。三是政府支持优势。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政府都支持科技社团积极承担从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管理职能。政府机构改革需要广大科技社团发挥沟通信息的纽带作用,协助政府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从而减少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四)制约因素

一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杭州市科技社团的组织特征,其筹资渠道和规模均不稳定,科技社团或多或少地存在资金问题。多数科技社团仅仅依靠挂靠单位支持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补贴,自主创收能力较差,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参与社会管理转移的能力建设。二是部门利益保护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囿于既得利益,不愿将职能向体制外转移。同时对于哪些职能应该转移、如何转移、谁来协调转移也缺乏相关的规定,使得相关部门无所适从,不知道将自己的职能转给谁,也不知道怎么转移,无法明确转移的范围与程度。

二、科技社团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科技社团立法和政策支持,尽快出台购买服务机制和清单,为科技社团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指南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政府和科技团体各自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有关文件、规章中应明确将有关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给科技社团,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该项工作。适时制定《杭州市科技社团发展规划》和《杭州市政府职能转移实施方案》,加强对全市政府职能转移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杭州市科技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要破除在传统的政府职能体系中形成的“全能政府”形象,实现由政府与社会高度统一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格局到政府与社会分离,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的转变。逐步释放政府“权力清单”,制定杭州市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清单,培育具备“接单”能力的科技社团。建立杭州市政府购买科技社团服务制度,明确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实现预算管理,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费用纳入预算;强化契约式管理,政府和科技社团的责任、义务以及服务要求,全部在合同中体现;建立评估机制和规则,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做到对科技社团在项目合作前进行资质审查,合作过程中进行跟踪了解,在合作完成后进行社会绩效评估。规范购买程序,有关部门要制订购买公共服务的试行办法,确保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可操作、有实效。

(二)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使有条件的科技社团稳步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选择有独立法人地位、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运作规范的科技社团作为承接者,选择科技奖励、职业资格评定、科技评估等职能作为科技社团参与社会事务的具体事项,采取委托授权、契约和招标等方式进行。杭州市级科技团体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应在加强管理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培育和扶持。杭州市政府应在以下方面给予扶持:对市级科技团体用于公益性事业发展的经营性活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政府对市级科技团体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应给予资金的扶持;鼓励杭州市级科技团体以招投标等方式开展咨询、论证等工作,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科技社团参与社会管理转移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资金和资产也是科技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力争取政府的资助,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开展公益活动,从一定程度代替政府部分工作,有效地弥补“政府不足”和“市场失灵”。

(三)进一步提升科技社团的服务能力,为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夯实工作基础

要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以组织价值目标为主旨,进一步规范组织结构的设置和运行规范。形成权力机构(会员大会)、执行管理(学会或理事会)与运营决策机构以及监察机构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运转协调和决策科学的统一机制,同时还应接受外在的监督。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社会化、职业化的人员管理原则,提高服务素质,提升组织声誉,扩展服务对象,增加服务性收入,增强会员认同感与归属感,吸收储备人才;完善包括薪酬、招聘、福利、培训等一系列科技社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科技社团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以及加强社团内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寻求在满足公益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社会公信力。要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杭州市科技社团工作效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公益运作流程,实现组织的网络化,广泛应用于杭州市科技社团决策、筹资、营销、服务和信息共享等各个环节。

(四)加快建立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授权委托和政策引导的平台,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社科论文范文8

1.学情的变化要求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是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我意识强,他们大都喜欢自主展示思想,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崇尚自由,积极务实,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观念的传递,而希望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校的好坏不在于它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在学生获取了多少信息量,而在于能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并进行甄别和深入思考,以应对学生不断提高的求知欲望,并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范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网络教学平台则成为教学范式改革的重要载体。

2.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必须由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上网为平台的新媒体蓬勃发展,青年学生成为新媒体使用者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方式。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及新鲜的资讯使大学生眼界开阔,与此同时网上信息非常庞杂。作为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年轻学生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迫切需要引导。同时学生信息量的增大对传统课堂教学,尤其是包括公共管理类课程在内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构成重大压力。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以往需要记忆的大量知识,以及通过检索书报刊才能获取的信息,如今通过网络唾手可得。此外,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走红也对国内高等教育网络化水平的提高构成巨大压力和动力。教学环境的变化促使高校教学必须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如何学习,如何获取有用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等方式转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即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

3.网络课堂建设是优化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需要。

目前,在专业教育方面,教材编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会出现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容重叠或内容之间衔接较差的现象。通过网络课堂建设,教师们可以掌握学生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开设和讲授情况,从而避免出现同一知识、理论反复讲授和有的内容哪位老师都不讲的尴尬局面,从而形成完整、鲜活、新鲜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网络课堂建设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有的高校把学生入学后转专业的比率提高到50%以上,还规定流转后班级人数不低于20人。对连续3年无法组班的专业,学校将予以停办或撤销。学生当然会倾向于选择较好就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未来也会受到较大冲击。专业的生死存亡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进行教学范式改革,深入参与、追踪教学的整个过程,为专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生的未来和职业进行规划。网络课堂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提供了平台。

二、网络课堂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改革中的难点

1.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师生主动性、自主性不足。

各高等学校通过购买软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作为新的事物,在倡导应用方面乏力。根据笔者观察和调研,公共管理类课程专业教师中年轻教师的积极性要高于老教师的积极性。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从国家到各省每年都设有网络课堂大赛,获奖在评职称时教学方面可以加分。与此同时,学生在网络课堂参与中呈现了被动的特征。

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师在教学方面主要有课时、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约束,科研在绩效考核中成为重要的指标,科研成果、课题、获奖都有要求。因此,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会努力完成科研任务。学校一般没有开设网络教学平台的硬性要求。尤其是公共管理类课程,国家的政策变化快,教学素材每天更新,因此网络课堂的内容要不断更新。打理网络教学平台不仅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来说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在没有政策激励的现实情况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缺少动力。

3.高校网络设备及运行环境制约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高校教研室,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教研室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很多学校的教研室只有一间房子。有的教研室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而必须和行政人员,如辅导员等合用办公室,因此实际上等于没有办公室。可能有一台电脑,多数是老得掉牙,吱吱扭扭上网很慢,没法用。学生角度也普遍存在缺乏网络设备,花费时间、金钱等客观因素。所有这些制约着教师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和学生参与。

4.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传统上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不可持续,而必须增强凝聚力,并形成合力,以应对更强势、更具有实用性的专业的冲击。当前各类教学改革举措,仅仅依靠一位老师自己的努力远远不够,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无论是进行国家或省级本科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范式的改革,还是网络课堂、网络公开课的建设,都需要群体的配合和努力才能实现。但现实是教研室的作用发挥不足,缺少人力、物力、财力,不能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应有的统筹、资源整合、社会动员作用,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和制度推进。

三、推进网络课堂教学平台建设的对策

1.要树立教学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学出题,科研求解。在教师教学考核和科研考核方面,学校需要树立教学为本的理念,平衡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放在首位。要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清华大学流传着一句话“:学生是老虎,教授是神仙,校长是条狗。”这句话明确定位了学生、教师、行政领导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应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加透明性,增强回应性。要通过制度建设切实去行政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2.为专职教师配备助教,帮助打理网络教学平台。

建议学校或学院层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支持,为教师配备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助教,协助教师做好课程辅导、网络课堂建设、学生论文写作督导等工作。课堂教学从来就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单纯的授课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专职教师与学生联系很少,往往上课来,下课走,和学生感情也比较疏离。鉴于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的任务,而且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通过建立学生助教制度,可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引导学生情绪,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学生以支持和帮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激发专业教研室的活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研室目前仍然在延续传统教研室的功能,教研室承担着制定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专业教育等基础性的功能。但是随着国外名校以及国内名校的大规模招生,很多地方性院校的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慕课时代的到来,也使得传统教学面临严峻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原来以教学正常运行为主要功能定位的教研室,从专业发展、实践教学、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层面来看,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办学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教研室需要充分发挥和整合教研室全体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课堂这一教学平台的作用,同时需要以网络为载体加强对本专业的宣传,增强影响力,以应对网络时代、网络公开课以及慕课时代的冲击与挑战。良好的办公环境是教研室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应加大对教研室的资金投入和设备更新。同时应该为教研室及教师提供单独的办公经费,为教师探索网络课堂在教学、科研活动的运用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

4.整合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课堂功能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