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基金论文范例

社科基金论文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1

1、可操作性原则

自主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知识与认知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者相顺应时才能建构新的知识。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对于学科专业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水平,问题不要嫩通过太深,也不要太浅,应在“原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既能有效激发求知欲,又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到飞跃。

2、分层化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应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至繁、层层递进,逐步展开问题的探究。问题链的上游往往先设置一些要求学生进行粗略思考的问题,然后逐步向下游深入和细致。对于知识群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首先从策略意义上设计问题,以明确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体现思维的“定向性”;其次从方法意义上设计问题,以确定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思维的“选择性”;最后从技能意义上提出问题,完成解决问题的运作过程,体现思维的“具体性”。

3、探究性原则

在设计问题链时不能使问题过于浅显,其解决方法和问题结果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吸引学生主动探究。设计问题链的本质就是加强对金融问题探究的过程。货币金融问题的探索强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意识,参与解决金融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结果方面,不一定期待学生能做出完整准确的结论,也不一定要求具有独到的见解,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已知的信息,将思维引入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4、模块化原则

模块化原则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者拥有相应内容的知识表征时,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致力于共同说明某方面的问题。通过设计模块化的问题链,有利于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学科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同时,也为结构性的内容与发生性的内容的联合提供了可能。

二、货币金融学课程核心问题设计

(一)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运行问题

货币作为金融范畴的一个本源性要素,在本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和后面的信用、金融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一个核心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于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如何运行,对于经济运行和调控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以此为主线从源头到前沿,又贯穿了货币与金融产品替代的问题(货币形态及功能)、货币与金融资产价格的问题(利率、汇率、货币供求与金融资产的价格)、货币与金融稳定的关系问题(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

(二)信用范畴中的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信用实际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资金的预期”。其具体维度包括了信用规模问题、信用活动的时间、空间界限等问题,其核心问题在未取得资金所有权的前提下,如何获得资金的使用权。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比如,提供与获得资金使用权该采用怎样的形式(信用的形式)、获得信用时该付出怎样的代价(利率问题)、如何才能形成对等的信用关系(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如何对信用度进行科学评价等。当然,不同的层面信用问题不尽相同,比如政府层面、金融机构层面、工商企业层面、个人层面等。信用问题进一步向前也延伸至金融的脆弱性、富任性等问题。

(三)金融体系选择问题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2

一、级次称谓编辑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二、主要定级编辑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另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5、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6、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论文下载与阅读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纸质期刊,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研究的重要知识来源。由于网上电子文献的下载量可以精确测度,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论文下载量及下载量相关指标的科学评价功能[1-3]。研究网上论文下载的时间规律、季节规律、月度规律等,一方面有助于研究科研人员的工作规律,注重劳逸结合,提高科研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缩短网上出版时滞,扩大网络文献资源,提高网上文献的利用效率,做好网上文献服务。关于从时间角度进行论文下载量的研究,Moed[4]对单本期刊的下载量进行了历时和共时分析,发现该刊论文的下载量在6个月之内就能达到总下载量的40%,下载半衰期为12.6个月,明显短于被引半衰期。Wanetal.[5]建立了下载量即年指标(downloadimme鄄diacyindex,DII),认为下载量即年指标可以作为一个早期评价指标。熊泽泉、段宇锋[6]随着时间的增长,下载行为更多地转化成为引用行为;初期高下载及低下载论文的下载量可作为后期被引量预测的依据之一;而初期中下载量论文,下载量与被引量相关性较差。许新军[7]通过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下载量半衰期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期刊下载量半衰期明显小于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刘雪立[8]认为下载量半衰期属于反向评价指标,即下载量半衰期越大,期刊影响力越小。关于论文下载量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Kurtzetal.[9]采集美国天文学领域中922位博士的论文数据,尝试进行论文下载量与被引量的相关关系以预测个人未来学术成就的研究。Bro鄄dyetal.[10]、Bollenetal.[11]等研究发现,论文的下载次数对将来被引用次数有积极影响。Hari[12]认为下载次数与被引用次数是文献价值的共同体现,可以考虑利用先期的下载次数对后续被引用次数进行预测,进而对影响因子、半衰期等引用计量指标进行预测。Lietal.[13]的研究显示,Mendeley社区的论文被标记次数与论文的被引次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chloegletal.[14]比较了后1-5年下载量与被引量的关系,发现2年后所获得的下载和被引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0,而发表5年后的相关系数为0.630。但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发现论文下载量与被引指标无关,Urbanetal.[15]考察瑞典哥德堡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的论文,发现下载和引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关于论文下载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amalietal.[16]通过比较不同标题的论文,发现提问式标题和较短标题的论文被下载的次数更多。Danieletal.[17]建立论文下载量和引文关联模型,研究发现论文下载量受文献可见性、读者兴趣和成熟度等的影响。孙振凯[18]分别统计了《国际地震动态》和《地震地质》的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下载量,认为出版专辑有时正面影响很大,但多数时候影响不明显,其中时效性、首发性和专辑质量是影响这两个量的关键因素。王贤文、毛文莉等[19]认为通过获取研究者正在下载的科学文献信息,可以反过来判断科学家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主题,提出基于科学文献被下载的即时信息,辅以科学文献在社交媒体中被关注的信息,实时追踪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挖掘研究热点、探测研究前沿。赵杰、何洁等[20]研究发现,论文下载动机、认知和能力对行为主体下载决策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信息需求、人格情绪、外在因素和经验对下载决策存在间接的正向影响。谢娟、龚凯乐等[21]利用元分析研究下载量与被引量关系,发现下载量与被引量呈正性的强相关关系,论文质量、引证时间窗、下载时间窗及下载数据源对二者的相关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其中,论文质量的调节效应最为明显。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论文下载中时间因素的研究,一些研究关注下载量与半衰期的关系,以及随着时间的推延,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有少量研究关注下载量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一些学者基于即年指标和被引半衰期的原理,提出了论文下载即年指标和论文下载半衰期的概念。关于论文下载量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涉及其与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半衰期指标等。关于论文下载次数的影响因素也有一些研究,涉及标题特征、出版专辑、下载动机、信息需求、论文质量等等。总体上,关于从时间角度研究论文下载规律的研究,在以下方面需要深入:第一,参照影响因子计算的时间界定,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每个月的下载量如何?每个季度的下载量如何?上半年与下半年的下载量如何?论文下载量呈现何种规律与特征?这方面需要进行研究。第二,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规律或特征?在我国大多数科研人员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情况下,论文下载量与高校的暑假、寒假制度以及重大传统节日有何内在联系?与部级课题申报的时间窗口又有什么关系?第三,弄清论文的下载高峰,对于高校图书馆做好网上信息服务有什么启示?本文拟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对学科期刊同一年度不同月份的论文下载次数进行深度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并进行进一步讨论。

1研究数据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库进行研究,关于研究学科的选择,以2017-2018版CSSCI期刊为依据,选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进行研究,共有20种期刊。由于《情报学报》相关数据网上信息不全,而《图书馆》也存在信息难以检索现象,所以舍弃这两种期刊,实际研究对象为18种期刊。关于论文下载量的研究时间窗口,本文重点研究同一年度内不同月份论文的下载量及其规律,参照影响因子计算的时间窗口界定,以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下载量来进行研究。即2015-2016年发表的论文,在2017年的每月下载量数据来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第一,论文下载量是论文引用量的基础,这方面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先下载,后引用。第二,与影响因子保持同一时间窗口,便于研究下载量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第三,即使许多期刊尚未到达论文下载量的峰值,但这影响不大,因为下载量比被引量的时间更短,有可能期刊被引尚未到达峰值,但下载量已经达到峰值,此外,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所有期刊的同一时间窗口不管是否下载量是否达到峰值,仍然具有可比性。

2实证结果

2.1

期刊论文的下载量峰值分析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所有期刊各月下载量如图1所示,下载量最高的月份是3月,其次是1月和3月,而下载量最低的月份在8月,其次在7月。2月有一个小的波谷,其他相对平稳。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8种期刊2017年各月度下载量如表1所示。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绝大多数期刊的论文下载高峰是在3月份,而绝大多数期刊的论文下载量较低的月份是8月份和2月份,并且几乎所有的期刊在2月份有个小波谷。此外1月、2月、3月、7月下载量的离散系数较低,因此有必要对各期刊论文下载的高峰和低峰月份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下载量极大值的月份出现在3月为主,18种期刊中,有17种下载量极大值月份为3月,只有1种出现在1月;下载量次极大值月份以4月和1月为主,18种期刊中,有7种在4月,7种在1月,2种6月,一种3月,一种5月。下载量极小值以8月为主,18种期刊中有17种在8月,1种在7月;下载量次极小值出现的月份以7月为主,18种期刊中有17种在7月,1种在8月。

2.2期刊下载量的季度分析、半年度分析、季节分析

由于中国知网检索难以界定具体日期,只能通过年度进行检索,因此本文以公历日期分析各季度论文下载量、半年论文下载量,并根据农历的春夏秋冬来分析季节的下载量。2017年农历春夏秋冬节日时间为:2017.2.3立春,2017.5.5立夏,2017.8.7立秋,2017.下载次数的不同时间分类统计见表3。从季节看,春天无疑是下载量的最高峰,其次是冬天,再次是夏天,最后是秋天,并且所有期刊均呈现这种规律,没有期刊是异常的。从离散系数看,春季和冬季下载量离散系数低,夏季和秋季离散系数高。从季度看,总体排序以1季度下载量最高,其次是2季度,然后是4季度,最后是3季度。但是并非每种期刊均呈现这种规律,个别期刊异常,《图书情报工作》2季度下载量就超过1季度。从离散系数看,第一季度离散系数较低,其他季度离散系数较高。从半年下载量统计看,所有期刊上半年下载量均超过下半年下载量。从离散系数看,上半年离散系数小于下半年离散系数。

2.3论文下载量的进一步分析

论文下载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繁忙程度,而下载量的极大值与极小值比较分析可以反映出这种繁忙程度的相对水平。当然,对于繁忙程度的分析,单纯以某种期刊分析并没有意义,但从学科角度进行分析还是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用每月论文下载量分别除以极大值和均值,再分别乘以100,结果如表4所示。下载量与极大值之比反映了各个月科研负荷与最繁忙时科研负荷对比情况。而下载量与均值之比反映了各月科研负荷与均值的比较情况。从下载量与极大值之比看,最低的为8月,下载量与极大值之比为34.04%,也就是说,8月相对科研负荷只有最忙时候的三分之一。2月份的科研负荷为56.38%,由于春节在2月,因此相对而言春节的科研负荷并不低。从下载量与均值之比看,下载量最高的3月,下载量与均值之比为157.84%,科研负荷超过均值50%以上;下载量相对较低的8月,下载量与均值之比为53郾73%,应该属于正常状态。2月下载量与均值之比为89.00%,考虑到寒假期间,这样的科研负荷并不低。类似地,季节、季度、半年度下载量与极大值及均值之比如表5所示。从季节看,秋季下载量与极大值之比为64.59%,下载量与均值之比为79.45%,跟月度数据相比比较平稳,主要原因是计算的时间跨度有所增加所致,这样就平抑了月度数据相对较大的波动。从季度数据看,三季度下载量与极大值之比为59.73,下载量与均值之比为72.39%,同样小于月度数据的对应指标值。从半年数据看,下半年下载量与极大值之比为73.14%,与均值之比为84.48%,数据差距进一步减小。原因同样是计算的时间跨度由1个月改为3个月和半年所致。

3结论与建议

3.1中国论文下载量呈现稳定的时间规律

中国论文下载量呈现稳定的时间规律基于CSSCI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基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研究表明,中国论文下载量呈现稳定的时间规律,这就是3月份是论文的下载高峰,8月份是论文下载的低谷,次低谷是7月份。2月份论文下载量存在1个小波谷。从季节看,论文下载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春、冬、夏、秋。从季度看,论文下载量从高到底的顺序是一季度、二季度、四季度、三季度。论文上半年的下载量大于下半年。春季和一季度是论文下载的高峰期,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冶,春节过后,新年伊始,广大科研工作者纷纷谋划新思路,开展创新研究。二是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均在寒假期间,要写出高质量的申请书,必须下载查阅大量文献。第三,职称申报、科研考核往往在年底,春季开始做科研,有一定的提前空间。第四,高校本科生需要准备毕业论文,3月份开学后也是下载高峰。

3.2论文下载量反映的科研负荷总体不低

论文下载量反映的科研负荷总体不低论文下载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负荷,或者是科研工作强度。本文研究发现,最低的8月下载量大概是3月最高下载量的三分之一;8月下载量是每月平均下载量的一半。考虑到8月是暑假阶段,即在一年最闲暇的时候,这样的比例并不低。此外,2月份是春节放假期间,下载量与极大值之比为56.38,与均值之比为89%。这个比例也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寒假期间面临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的申报,许多科研工作者在假期仍然要抓紧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下载和阅读文献仅仅是其工作的一个部分。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4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密不可分。1998年,我国高校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率先创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开设“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创业精神”。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同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4年,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理念。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可折算成学分做了说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分对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创新创业教育”正走进综合、师范、理工、医科、农林等各类高校,逐步从、边缘状态向圆心聚向,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展如何?其研究方向、范围、主题、趋势如何?为全面了解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核心文献的主要特征,为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篇名,检索方式为“精确”,在期刊来源类别中,勾选了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检索到549篇文献为本研究的来源数据。经检索发现,我国核心期刊最早刊发“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始于2001年,故本文以2001—2017年为文献数据分析年段。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原始文献从发表年份、来源期刊、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基金分布、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分析,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主题,了解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展望其研究趋势。

三、文献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文献发表年份

文献在数量和发展趋势上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知识量增长的情况,因此,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按照普莱斯的文献增长规律,文献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以及饱和阶段四个阶段。在萌芽阶段,文献的数量处于不稳定的增长阶段,文献绝对数量不大,文献增长较慢;在发展阶段,文献数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数型增长阶段,文献急剧增长;在成熟阶段,文献数量增长减缓,逐渐演变成线性增长;在饱和阶段,新增文献逐步减少,文献增长速度趋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2001—2008年,每年约有2篇论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呈现零星发展之势;2009—2014年,每年约有20篇论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呈小幅上升之势;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构想后,创新创业研究发展迅速:2015—2017年,每年平均约有140篇,其中,2015年74篇,2016年166篇,2017年177篇(见图1)。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处于文献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仍有宽广的视域和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的分布差异较大,具有不均衡性。经统计和整理发现,549篇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分布在50种期刊中,平均载文量约为11篇。其中,载文量最高的期刊是《教育与职业》,载文51篇;载文量20篇以上的期刊有9种,约占期刊总数的18%,其文献数占文献总数的49.7%;载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19种,约占期刊总数的38%,其文献数占文献总数的73%。由表1可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呈现出向一些核心刊物集中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教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科技》《中国大学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研究》《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为中文核心期刊。这些核心期刊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贡献较大。载文1—3篇的期刊有22种,约占总期刊数的44%,但其文献量仅占文献总数的8.8%。其中,高被引前十名的学术论文刊载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教育科学》《中国大学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期刊上。

(三)文献作者分布

在作者的发文量分析中,发文3篇以上的共8人(见表2),其中,发文13篇的1人,发文4篇的2人;发文3篇的5人。本研究将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视为核心作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8位,发文36篇,占总论文量的6.6%,可见,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者较多,但比较分散,大多数研究者只是初步开展相关研究,在核心刊物发文1—2篇,缺乏持续、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群。

(四)研究机构

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机构来看,东北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多(18篇),其次是北京联合大学(7篇),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南通大学、常州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文量6篇。表3是发文数排名在前20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包括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体育院校、农林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机构。可见,师范、综合、理工、职业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主阵地,而其他类型院校或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关注较少或仍未开展相关研究。

(五)基金分布

统计发现,在549篇文献中,有部级、省部级、地市厅局级、校级等各类基金项目。其中,来自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4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11篇,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9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篇,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3篇,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各2篇。可见,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基金类型以部级和省部级资助基金为主。为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获支持基金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笔者按年度对获得各项基金支持的文献数量分布进行了统计。2001—2008年,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共计13篇,年均载文量约2篇,仅在2004年有1篇论文得到了1项省级教育厅教研教改基金资助。2009—2014年,相关论文共计119篇,年均载文量约20篇。在此期间,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增多,层次也由省级课题发展到国家自科、国家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高级别以及学会、研究机构的基金资助等;省级项目以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尤为突出。2015—2017年,相关论文年均载文量约为140篇,基金分布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部级、教育部等高级别课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地方政府和各高校、各类别的基金资助论文成果日趋增多,尤其是在2016、2017年,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期刊论文同时得到了两项或多项基金资助,出现了获得基金资助的数量比发文数量还多的情况。但目前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研究层次和水平仍有待提高,各级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仍需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

(六)关键词与研究主题分布

在关键词统计中,“创新创业教育”频次最高,“创新创业”“高校”“高职院校”等关键词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中出现频次较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发现,研究者们主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实践、路径与策略等研究主题。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有学者指出,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忽视“双创”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实践严重脱节,创新创业课程数量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支撑体系不健全。此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思想观念固化、教育方式方法不足、实践平台少、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学者普遍认为高校应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有学者提出以优势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也有学者提出应树立“大创业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有学者介绍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指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要鼓励多样化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高校自我运作模式、基于创业园技能训练的依托模式、政府政策文件资金推动模式;还有学者提出要构建高校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建体验式教学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研究文献重点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学者设计了高校“学习、竞赛、研究、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方案,提出构建分层递进式创业教育体系,拓展创业实践平台,重点建设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还探讨了基于战略管理视角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问题。在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和策略方面,有学者建议高校应树立学用结合的教育理念,打造校园优质“创客空间”;有学者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可从政策保障、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探索;还有学者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优化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构筑的路径和策略。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5

关键词:快易网球;高校网球教学;文献计量学

近年来,我国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和巩固综合教学质量,传统的网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网球教学应用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缺陷。随着网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在高校,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使网球教学与学生更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则“快易网球”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深受高校网球教育者的热爱。“快易”网球是国际网球联合会网球推广计划play&stay的中文名称。中国网球协会最早投入了这一项推广工作,在2008年底也推出了中文品牌“快易+乐享”,也就是“快易网球”。“快易网球”教学采用三色网球、球拍及场地来展开网球教学,其特点轻松易懂,简单易学,无需适应球性,直接可以进入角色。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高校应用快易网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从发表年度、主题分布、资源类型、学科分布、文献来源、基金分布、作者分布以及研究层次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探讨“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主要视角、研究区域分布、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为普通高校网球教学实施“快易网球”教学法,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我国中国知网(CNKI)是国内最大、资料最全且实时更新的全文数据库,是集文献、期刊、专利、硕博论文、图书等为一体的网络出版平台。可见需要了解某一学科、某一学术研究在某一领域上的前沿性或是发展状况,则CNKI数据库在收集文献时是最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因此,本研究以CNKI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对主题进行分析。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第一步,以“快易网球”为主题共检索91篇文献;第二步,以“快易网球”并含“高校网球教学”为主题进入高级检索,共检索61篇文献;第三步,在“跨库”选项中选择“期刊、硕士、博士”“学术刊辑”,文献分类选择“体育”,时间截至2019年7底,共检索58篇文献,最终进行人工对所有检索的文献筛选后,选定符合本研究的文献共58篇。

2我国快易网球研究文献整体概况

2.1文献发表总发展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从发表年度的时间轴来看,自2008年中国推广“快易网球”,2011年就有学者发表了相关文献,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萌芽阶段。2011-2012年,共有11篇关于快易网球的文献,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快速发展期;2013-2014年,则发文量较少共4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低谷期;2015-2016年,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热度较高,发文量共22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高潮阶段或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顶峰期;2017-2018年,快易网球发文量有所下降,应该与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有关,研究者对快易网球的关注发生转变,但2019年呈上升的趋势,可见,相关学者对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热度依然在上升。

2.2主题分布分析

由图2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的主题分布:主题为快易网球有49篇、网球教学有32篇、网球教学方法有18篇、高校网球有17篇、球类运动有16篇、教学法有14篇、网球运动和普通高校各有13篇、网球课有11篇、实验组有10篇、教学理念、普通高等学校、对照组、实验研究各有9篇、网球比赛和试验组各有8篇、应用研究和网球选修课各有7篇、网球教学模式和初学者各有6篇。因此,从检索主题词的文献结果可以看出,可将主题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除了学校类型受主题检索范围限制,还包括了理论建构,如网球教学、网球教学方法等理论文献;二是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如球类运动、网球运动、网球课等文献;三是应用研究,如实验组、对照组等文献;此外,研究对象,初学者的文献虽不多,但也成为快易网球教学首选对象。由此可见,这几个方面,客观反映了研究视角较狭窄,还需从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扩大快易网球的研究范畴。

2.3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查阅相关文献,关于快易网球文章,主要由硕士和期刊两大论文类型组成,其中硕士文献共12篇;期刊文献共46篇,期刊占据主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类型分布中未出现“博士”论文,说明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4学科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II辑,文献共58篇,体育学科包含在该学科之中;工程科技I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各发表文献1篇;工程科技II辑文献共2篇;基础科学文献共4篇。说明了,快易网球的研究逐步向多个学科进行渗透,这也突出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还是多学科多领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2.5文献来源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文献来源为:当代体育科技共12篇;青少年体育共3篇;黑河学院学报共2篇;体育师友共2篇;其他文献来源共30篇。由文献来源分布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无文章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这说明了,关于主题的研究论文虽不断增加,但论文质量并不高,这需要相关学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研究,深入分析问题,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发展。

2.6基金来源分布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各类基金分布为: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各资助文献各1篇,其他各基金资助共文献56篇。由此,说明了少数省份研究基金对快易网球的研究较为重视,也客观反映了一些国家基金对快易网球研究资助力度不够。2.7作者分布分析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的作者分布为:湖南科技学院的卢旭丹老师发表了3篇;广东金融学院的丁健毅老师、山西大学的梁帅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涛老师各发表了2篇;其他学者共发表45篇。由此,说明了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群体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快易网球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性。

2.8机构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机构的分布:湖南科技学院3篇;郑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各2篇;其他机构发文量最多共39篇。由此可见,针对快易网球的研究高等学校成了主力军对我国快易网球研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总体来看,快易网球的研究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一些重点高校加入其中,为中、小学网球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2.9研究层次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层次分布:基础研究(社科)文献共36篇;高等教育文献10篇;行业指导(社科)文献4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文献3篇;工程技术(自然)文献2篇;职业指导(社科)文献1篇。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层次的研究,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缺乏,这可能与我国快易网球兴起不到10年有关,当然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这也为更多体育教育者提指明了一个研究方向,今后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将会越来越丰富。

3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快易网球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本文发现有几点:(1)快易网球是高校体育者关注的热点;(2)快易网球的研究视角较狭窄;(3)文献资源类型不足;(4)快易网球发展趋势逐渐向多学科渗透;(5)快易网球的文献质量不高;(6)快易网球研究力量群体还有一定的空间性;(7)快易网球理论研究文献居多。总体来说,快易网球是一种新型的网球教学方法,从主题文献数量来看,已是体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又对快易网球文献整理概括分析,总结出当前快易网球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为今后我国快易网球在各学校网球教学研究提供了借鉴以及参考意义,促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广度。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对网球专业课技战术压力训练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6):77-78.

[2]郑毅,崔铁成.高校网球课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20(7):126-128.

[3]李江涛.独立学院网球选修课实施“快易网球”教学的必要性———以三亚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7):116+118.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6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可视化;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可视化一般又被称为信息可视化,其本质就是将研究文献所包含的内在信息经过转化从而达到直观、可视化的效果。从具体的操作技术层面而言,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带的图像处理功能,将隐含在海量文献中的庞大复杂的数据信息通过筛选转换,变为直观可视的动态图像。通过将信息可视化之后,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相关专业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动态,获得比较详实的前沿信息。[1]同时,由于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多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直观、简单的操作步骤以及功能强大的模块,在客观、直观之余,能更具表现力地分析研究进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文学科的主要专业之一,基本上在各大高校都普遍开设,其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视化分析,可以以他者的视角呈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对于中文类专业乃至传统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是文本研究的基础,选择合适有效的研究数据是可视化分析的立论前提。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情况的重要标准和现实参照,这其中既包括公开出版的学术论著,也包括已经刊发的期刊论文等,而学术期刊论文更因其周期短、内容新、更新快、获取易和专业性强等诸多特点,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术研究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选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期刊学术论文为主体进行分析,有助于在整体上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状况,并据此预测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趋势。作为我国目前文献来源最全、覆盖面最广的中文数据资料库,中国知网涵盖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是专业研究的权威文献数据来源。因此,文章选择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文献库,截止2018年6月16日,笔者设定“汉语言”并“人才培养”为检索主题或题名条件,共检索精准匹配学术文献377篇。据此,笔者随后运用多种文献计量工具,以数量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研究性规律为意旨,就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鉴别、整理、分析,形成事实科学认识。文章通过对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既有研究现状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分析,试图直观探讨不同研究范畴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科学有效地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和突破点,为深化基于协同创新视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和理论支撑。

二、既有研究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时间分布情况

学术文献的时间分布变化是探求特定研究主题学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对既有文献的学术历程进行历史的、全方位的统计计量基础之上,分析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时间分布,有助于客观评价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2]具体到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献而言,其时间分布情况。基于上述数据来源分布图可以看出,现有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2002年以后,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总体学术界关注热度不够,年均文献量只有23.65篇,有待深化,需要学界持续关注,在科学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双向深化。

(二)研究层次分布情况

研究层次分布主要是旨在反映现有研究的重点关注范畴和指向领域,一定程度上界定了既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从样本文献的研究层次来看,主要分为八大类,其占比情况如下:基础研究类(社科)以74.65%的占比位居首位,其研究文献主要是通过分析现象和揭示内在规律,以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3]其次是关于行业指导(社科)类的,占比11.83%,这类研究主要是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建构为方向,进行的一些探索性研究。接下来主要是高等教育层面的探讨,共有20篇文献占比5.63%。剩下的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社科)、职业指导(社科)、工程技术(自科)和大众文化等五类共计占比7.88%,检索可得文献28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既有研究主要是立足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从教育教学经验或借鉴理论工具等视角出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等作出了探讨,为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撑,但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尤其是从高等教育层级作出的系统探讨不够,缺乏深度和力度。

(三)文献作者及机构分布情况

研究文献作者分布情况,可以数据化分析研究者对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主题的研究过程和趋势,科学的计量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研究动态。研究作者机构分布特点,有助于得到各个机构的论文产出量,进而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团体。不难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是新疆财经大学何奎5篇,其次是宁德师范学院的何海菊和昌吉学院的李艳玲都是各3篇,其他的作者都是最多2篇,总体没有高产作者,且持续关注时间不长。具体到研究机构的产出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高校为主,其他科研院所关注较少,如图4所见。发表文献排名第一的是长春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延安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各是5篇,其次是昌吉学院、安康学院、南华大学和陕西理工学院各4篇,产出3篇以上的有16个高等学校,其中不乏湖南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高校。

(四)学科及基金分布情况

从可视化分析的学科分布图(图5)可见,已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知网收录的16个学科类别之中,文献量最多的毫无疑问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共计264篇,占比60.41%;学科论文量第二位的是高等教育学科,刊发文献122篇,占比27.92%;排在第三位的主要是中国文学学科和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类,各有文献13篇和11篇,分别占比2.97%和2.52%;余下的12个学科类别所发文献基本在5篇以下,占比不到1%。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但既有研究还亟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方可达成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改革目的。另外,从基金分布情况来看,总体获得资助来源的不多,只有8项,其中国家基金资助的占比一半,有4项;其他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和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各1项。

(五)文献来源分布情况

文献来源分布情况分析是深度透视现有研究动态和发展格局的重要的指标信息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现有研究水平和特点,有助于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更有价值的规律判断。[5]从大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章(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和CSSCI等)仅有37篇,占比9.81%,其中CSSCI核心期刊和SCI来源期刊只有19篇,占比5.04%。因而,总体高质量文献来源占比权重不大,但两种来源在共时性的变化中趋势基本一致,符合总文献的变化规律。具体而言,从图7可以看出,论文文献来源分布较广,其中刊发文献最多的是《才智》,有8篇;排名前10的刊物累计发表相关文献47篇,总占比12.47%,只有1种CSSCI来源期刊《黑龙江高教研究》发表相关文献7篇。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是发表在一般性的学术刊物上,文献来源质量评价总体一般,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不多。

(六)关键词分布及共现聚类情况

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的实质性词语,是体现文献区分度的标识性词语。科学计量分析作为文献发表必备要素之一的关键词,是大数据背景下深度把握专家学者在既定领域关注热点和研究重点的重要标尺。[6]从图8的可视化分析图中可以直观显示,通过对全部现有文献量的统计发现,出现40次以上的高频词汇有4个,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分别以110次、81次的总标引数位居前两位;“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分别都在59次、42次和26次以上,说明当前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通过理论研究达到人才优化的目的。如上所言,通过对研究文献关键词的词频高低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掌握和追踪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仅仅通过词频排序,无法分析研究热点的关联情况和演进逻辑。因此研究者们采用了共现分析的技术来进一步挖掘这些高频词,进而揭示它们的关联和特征所隐含的寓意。具体来说,圆点大小代表高频关键词词频,词频越高,则圆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联系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共现次数越多,则联系越紧密。如图9所见,“汉语言文学”“地方高校”是聚类中心点,所有节点由此引出,表明相关研究都是围绕这些核心展开,对整个高频关键词网络起到了核心节点作用。同时,它们与“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是这一领域较为重要的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具有比较强的联系,既印证了关键词的分布特别,也表明这一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余论探讨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8

1国内期刊等级与核心刊物评定种类

总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在高职院校构建科研论文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科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不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就难以引导高职教师在国内著名刊物或影响较大刊物上发表。(1)国内期刊等级划分问题。由于众多作者对国内期刊的“级别”不懂,造成了诸多的模糊看法,从国家权威部门对期刊级别的认定上,可以了解到我国期刊的分类情况。1)早在1991年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就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科学技术期刊,按其主管部门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1]2)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就期刊级别问题又进一步进行了答复:1.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没还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2]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权威、最新的意见。(2)高职认可的几种核心刊物。目前国内对刊物的评价较成熟的有如下四种,这是学术界认可并影响最大的、也是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3]。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资助,后又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4次出版,2008年版即将公布。该《总览》是以布拉德福(Bradford)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2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8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4]。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研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来源文献、被引文献、优化检索等多种信息检索。已开发的CSSCI(1998—2006年)9年数据,来源文献63余万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8-2009年来源期刊528种,扩展版来源期刊152种,来源集86种。

3)《中国期刊方阵》[5]。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6]。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2目前高职院校在期刊评定中的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文洪研究员就当前学术论文的“高产”问题指出“第一,败坏学风。单纯追求数量,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导致学术腐败。比如,低水平重复、抄袭、剿窃,等等。第二,阻碍创新。单纯追求数量,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第三,影响教学和普及工作的质量。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减少,自然会影响教学和普及的质量。另外,教学人员把主要心思放在了研究产品的数量增长上,也就难以充分关注教学质量了。还必须着重指出,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国家所不能容许的,是为人民所深恶痛绝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高职学院教师的科研论文进行评价,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的需用。目前高职学院科研论文质量难提高的原因《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分析了年在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论文总计有篇,其中所普通高等院校篇,占总量的。全国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所学院发表过,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其中百所示范校发表的文章为所,占。共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发表二篇以上的高职学院全国只有所,共篇。据调查,现不少高职学院年科研经费投人都超过万。论文数量在大幅提升,而高质量的论文却很少见。评价标准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合理考核教师,构建激励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进行洲研业绩评价,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业绩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达到质量和数量相统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通过科研业绩评价,教师的阶段性科研劳动业绩得到认定,同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能激励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