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老年大学旅游文化课执教体会

探析老年大学旅游文化课执教体会

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交通、政区沿革、名称由来到城乡物产、民族特点、方言习俗再到饮食服饰、市井民风,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如在《中原访古》的《关中淳风》一节中,我详细介绍了关中的地理区位、四方接壤、中华民族在此发祥的渊源以及“塬”的形成与特点。为增强课堂教学的美感,加深学员理解,我还通过讲解《沁园春•雪》中“原驰蜡象”的诗境,让他们体会高原高低起伏的景象。再如《湘西猎奇》的《边城风情》一节,我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切入,先写汉苗民族数百年来的争斗融合,继写由此形成的彪悍民风和边塞山寨,再讲远离红尘的青山绿水以及从那里走出的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等名人奇士。

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使旅游知识更加深刻、更具吸引力。编辑《人文江南》时,我先从大家熟悉的江南周边城乡写起,然后选取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员通过历史了解名胜,既扩展了知识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如在介绍扬州名胜史公祠、梅花岭时,我专门加入了《史可法守城》的历史故事。在描述这些发生在江南的历史故事时,我注意做到“六不”:不戏说、不媚俗、不荒诞、不偏狭、不哗众取宠、不以讹传讹,力求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采用正面、主流的观点,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景史结合、明理启智的目的。编写教材除了内容丰富准确之外,还要讲究文采。

笔者在教材的风格上,追求散文诗的韵味,力求隽永上口、宜于朗读,使学员阅读时,获得美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导演。旅游文化课每周一次,共90分钟,而备课往往在一周前就要开始。直到上课前的几十分钟,还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大幅清晰的地图。备课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确定重点,选取辅助讲课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这时,我的角色就从“编剧”转为“导演”。

备课过程中,包含着枕上的构思推敲,网上的查找遴选,多媒体的设计制作……可以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天功。为讲好《常熟•风尘柳如是》一节,我一早便乘长途汽车向常熟市进发,几经辗转,找到虞山西南脚下的柳如是、钱谦益墓地。又来到尚湖风景区寂静的拂水山庄(仿当年的钱柳故园),在一片清芜幽远的情境中遐想当年柳如是的生涯苦旅。回来后,将一路拍摄的照片,配上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唱段制成幻灯片播放。课堂上,学员们一边欣赏着图片,一边聆听着我的解说,仿佛置身实地,意犹未尽。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还经常需要准备道具。

如讲“热带雨林”一节时,我把从西双版纳买回的红木小象带上了讲台;在讲《太仓•四王领画坛》一节时,我在课堂上展示了摹古的《秋山图》。有计划地把科学性、知识性内容融入相关章节,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旅游知识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衣食住行、生物建筑、戏曲艺术无所不有。将其分散到一些课时中,还会使课程具有实用性。如讲《湘西猎奇概况》一节时,我把山地景观的类别、特点、分布、代表穿插进去;讲《山水盈盈概况》一节时,把钱塘大潮和“河口现象”结合起来;讲《黄河腹地》一节时,又补充了各代帝陵的相关知识。

因为每堂课都能带给学员们不一样的精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诠释得淋漓尽致,旅游文化班越办越红火。

演员。走上讲台后,教师又变成了演员,按照已编定的剧本,沿着导演设计的戏路,把美景和故事生动地展现给学员。讲课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达到饱满、兴奋的状态,以此感染学员。此外,还要注意发挥语言的魅力,通过调整、变化语气、语调和节奏配合讲课内容。如《神秘滇西》一节,在讲到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回绝日军司令官的劝降信《答田岛书》时,我激昂悲愤地诵读并讲解全文,让学员充分感受到张问德震古烁今的抗日激情与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听得热泪盈眶,教室里一片肃静;在讲《山水盈盈概况》一节时,我又用柔缓的语调吟诵宋人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使大家体会到浙江山水如同少女眉眼般的清盈灵秀。

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发挥学员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如结合当堂所讲内容,请学员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播放他们制作的诗作和图片,或请学员回忆青年时代野外工作的风采趣事,亦或配以诗词朗诵、京剧清唱等等。让学员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地得到提高。

因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俱佳,旅游文化课逐渐成为老年大学的新亮点,受到越来越多学员的欢迎。虽然在老年大学执教仅仅一年,我已拥有了不少“粉丝”。从学员们不顾年老体弱、严寒酷暑,每周按时上课的执著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从那随手放在讲台上的糖果、课间亲切真诚的交流以及课后对资料的热切索求中,我更体会到他们对我的认可与尊敬。

作者:王导 单位:苏州市老年大学